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1959年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

1959年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

發布時間:2023-08-16 00:39:14

① 創作於1959年的什麼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

創作於1959年的《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這是一首優美抒情、充滿浪漫色彩的歌曲。

《雪絨花》(Edelweiss)是美國電影和音樂劇《音樂之聲》中的著名歌曲,於1959年面世。理查德·羅傑斯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作詞,並收錄在專輯《音樂之聲電影原聲帶》中。

該曲得名於阿爾卑斯山間常見的一種小花高山火絨草,自《音樂之聲》上演以來迅速流行,許多人甚至將其稱為奧地利的非正式國歌。一些衛理公會團體遇將其重新填詞後作為贊美詩演唱,這導致該曲的版權持有者警告要將這些團體告上法庭。

《音樂之聲》的結局

電影《音樂之聲》結局上校與瑪利亞結婚後二戰爆發,上校一家人最後成功逃亡幸福生活在一起。上校和男爵夫人退婚之後,瑪利亞也明白自己對上校的感情,兩人決定一起結婚,可是不久後二x爆發,上校的愛國情懷遭到納x的追殺,最終上校帶著一家人翻過阿爾卑斯山後逃出生天。

② 《音樂之聲》屬於什麼劇種

《音樂之聲》最初指的是音樂劇《音樂之聲》,於1959年問世,由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和奧斯卡·漢姆斯特恩二世根據《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編,至今已有近60年歷史。後來大家熟知的電影《音樂之聲》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在1965年的電影作品,此電影還榮獲了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等五項大獎。

音樂劇《音樂之聲》有諸多版本:

羅傑斯版

1959年,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崔普的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協助。經過一年准備,《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音樂劇上演後造成轟動,不但連續演出1443場,1960年該劇還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大獎。1963年6月15日《音樂之聲》風光下檔,並被英國、澳洲等地重新改編,登台上演。原劇下檔30多年後,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匯舞台。

倫敦新版

1981年,在製作人蘿絲·泰勒(Ross Taylor)請求之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倫敦西區劇院的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樂之聲》。雖然1981年佩托拉·克拉克已經51歲,但其飾演的女主角讓所有的劇評一致贊揚(該劇也成當時英國劇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崔普本人也出席該劇首演,並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瑪麗亞」。

韋伯版

從2006年11月開始在倫敦帕拉丁劇院(London Palladium Theatre)駐演就一票難求、好評如潮,不斷打破記錄。直到2009年2月21日閉幕演出為止共演出954場,吸引了超過200萬的觀眾。2009年7月該版本的演出在英國開始了為期106周的巡演,超過150萬名觀眾觀看。無論是電影,還是音樂劇,《音樂之聲》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尤其是劇中的多首插曲,早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藏和回味的經典之作。2014年,韋伯版《音樂之聲》來到中國開啟全國巡演。

③ 創造於1959年的什麼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

創作於1959年的《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這首歌是《音樂之聲》(1965年初搬上銀幕)的插曲之一。

這首歌把edelweiss擬人化,使它具有人類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難怪男主人公在開始唱之前對觀眾說他要唱首情歌。不錯,他將自己的感情注入這一生長在高山的植物,更主要的是,他通過這「小而白、潔又亮」的小花兒保佑自己的祖國永遠平安、頑強。

這首歌歌詞不長,卻情深意遠。主人公贊揚雪絨花的美麗,實際在希望自己的祖國也不失這些品性。

這首歌的歌詞是一首優美的小詩,詩行有長有短,三、四行押韻,二、五行押韻,六、七行押韻,八、十行押韻,一、九行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唱起來也非常優美動聽。

創作背景

《雪絨花》(Edelweiss)是《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在影片中的相關內容: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軍官舉行的音樂會,他們決定當夜離開奧地利,前往瑞士。音樂會上,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這首奧地利民歌,之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和孩子們走上去與他一起唱,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在上校 的示意下奧地利觀眾都激動地與他們合唱了起來。

還有一次出現是上校彈著吉他為孩子們唱的,上校唱了一段,大女兒也唱了一段。

④ 創作於1959年的什麼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

是《雪絨花》。

作曲:理查德·羅傑斯

作詞: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

演唱:瑪利亞

歌詞: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絨花,雪絨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接我開放

Small and white

小而白

Clean and bright

潔而亮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向我快樂地搖晃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白雪般的花兒願你芬芳

Bloom and grow forever

永遠開花生長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絨花,雪絨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遠祝福我家鄉

電影《音樂之聲》相關內容介紹:

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軍官舉行的音樂會,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

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雪絨花》,之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和孩子們走上去與他一起唱。在這時,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在上校的示意下奧地利觀眾都激動地與他們合唱了起來。

⑤ 《音樂之聲》背後的故事

        上個星期,聽聞女兒在哼歌,仔細聽了聽,是在哼《哆來咪》,我問女兒:你怎麼會哼這首歌?女兒說是上音樂課的時候,老師放《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給他們看,並教了他們唱這首歌。這讓我很驚訝,這么老的電影,居然老師會安排在教學中,我問女兒:那你們看完了嗎?答復是沒有看完,好的,馬上安排在周末的晚上,母女倆躲在暖暖的的被窩里,看完這部電影,女兒看得津津有味。

      影片中的插曲很多,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幾首經典音樂。樂曲輕松愉快,歡樂有趣,表現了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如:《哆來咪》、《血絨花》、《晚安、再見!》、《音樂之聲》、《孤獨的牧羊人》等等。這些就是《音樂之聲》中的藝術佳作,它們被人們視為最值得珍惜,可以另人細細回味的音樂。

      話說,在網上搜索這部電影的時候,大部分都是英文版的,花了一陣功夫才找到國語版。在搜索的途中,看到一篇關於《音樂之聲》的影評,揭開了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的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薩爾茲堡,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任納爾(Maria Rainer)到退役海軍上校馮·特拉普家,照顧他的七個孩子。馮·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馮·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輕優秀的皇家海軍上校格瑞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與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場舞會上一見鍾情開始。在當時,馮·特拉普上校作為海軍指揮官的聲望,可以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維爾相比。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貴族,事實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發明者。他們結婚之後繼承了 Whitehead 家的財產,即使以利息過活也綽綽有餘。

      可惜的是,他們婚後的愉快生活被一戰後奧匈帝國的毀滅打斷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開之後,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原奧匈帝國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線),保留海軍完全沒有意義,於是馮·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時間,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女兒喬漢娜斯(Johannes)回憶說,那是她父親一生里最灰暗最沮喪的時間,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軍,而離開海軍他什麼也做不慣,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母親死後,孩子們換了無數個看護,他們曾經同時僱傭三個看護,一個照顧大孩子,一個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照顧全家。但是孩子們更喜歡只要一個看護,於是他們找到了修道院,瑪麗亞被派到馮·特拉普家。與電影里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他也會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為他們伴奏。瑪麗亞來了之後,她更有條理地教習孩子們的演唱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據喬漢娜斯說,他們後來的演唱生涯的其實是藉助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名氣,他在奧地利的知名度使他們家的合唱團十分受大眾的注意。

        好景不長的是,1932年奧地利銀行的倒閉使得馮·特拉普一家的積蓄一洗而空,他們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們不得不學習洗衣,和其他家務。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對他們的父親而言,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時候他已經和瑪麗亞結婚並且又添了兩個孩子,要撫養九個孩子,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於是,作為家長,上校在每場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紹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大家上場演出幾首歌曲,最後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謝幕。這個時候,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住在附近的年輕牧師,Franz Wasner。Wasner 曾經是個律師,對音樂也相當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給孩子更廣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種樂器,也幫他們編寫歌曲,後來馮·特拉普一家離開奧地利到美國,他也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他們這樣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而終止。馮·特拉普一家接到三個召書,上校需要到德國海軍指揮潛水艇,他的長子當時剛剛從醫學院畢業,也接到命令要去領導維也納的一家大醫院,而他們的家庭合唱團則被邀請去希特勒的生日會上唱歌。據說,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們現在就站在已經為奧地利挖好的墳墓旁邊」。他問他們是要留在奧地利還是離開,雖然大家都知道離開奧地利的生活會很困難,而且當時瑪麗亞已經懷了第十個孩子,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離開家時幾乎是兩手空空,而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離開以後,希特勒本人占據了他們的房子。

        和電影裡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並不是直接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事實上,薩爾茲堡地處奧地利北端國境線上,正是和德國接壤的一邊。所以真正的馮·特拉普一家是裝做去義大利旅行,坐火車然後徒步越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達了美國。從此之後的十八年間,他們全家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舉行巡迴演出,為了以家庭為重,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暫停。瑪麗亞堅持全家人無論何時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經成家的孩子們也不例外。而每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時,瑪麗亞總要讓全家至少訪問一個修道院。她似乎總是在上帝給予她的執意和她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之間無法做出選擇,這也使她常常對孩子們發火。

      1947年5月30日,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們再不想四處奔波,他們逐漸地離開了演唱團,在1956年,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終於解體了。他們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鎮買下一個舊農場,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顧農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收入不夠養活全家人,所以當家人外出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把農場租給到當地滑雪的人。後來,他們索性把農場改成了旅館。

        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一件樂器,在等待拿來樂器的時候,為了不空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當那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到後台告訴瑪麗亞她應該把這么精彩的故事寫成書。瑪麗亞覺得她還是比較適合講故事,於是那個人便提出由瑪麗亞講述,他執筆寫馮·特拉普家的故事。這就是《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由來。這本書於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個德國電影製片人找到了瑪麗亞,他要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書的版權。瑪麗亞問了她的律師,律師告訴她她應該抽成而不是一次性賣掉。可是,德國製片人告訴瑪麗亞,德國法律不允許德國公司向外國人付抽成,而當時,瑪麗亞已經是美國公民。瑪麗亞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她賣掉了《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版權。

      那個德國製片人不光是以末須有的法律欺騙了她,幾星期之後,他又打電話給瑪麗亞,說如果瑪麗亞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馬上把錢給她。因為急需用錢,瑪麗亞答應了。

      於是,電影《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 於1956年在德國成為空前賣座的電影。因為電影是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國又製作了續集,《馮·特拉普一家在美國》(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ka)。這兩部電影成為德國二戰以後最成功的電影。

        在1956年,好萊塢的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買下了《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國電影版權。一個百老匯製片人看了電影,覺得這個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絕好的音樂劇,他於是也和德國製片人簽了合同,而且,他主動要求給瑪麗亞0.006%的抽成,這是瑪麗亞意想不到的,她欣然接受了。

      這位百老匯製片人是 Richard Halliday,他的妻子,就是第一個在百老匯上飾演瑪麗亞的 Mary Martin。他們原本打算採用馮·特拉普家唱過的歌曲,但是希望再加一首瑪麗亞的獨唱,於是他們找到了當時美國音樂劇界的最佳拍當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但是,Rodgers 和 Hammerstein 認為馮·特拉普一家唱的奧地利民歌與他們的風格不合,他們更願意做副製片人,然後著手編寫所有的歌曲。

      在 Rodgers 的自傳里他提到寫《音樂之聲》的過程:「我們認為這出戲不但要寫出真實的人物,更要保留他們的背景。『音樂之聲』是戲里出現的第一首歌,是揮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樂的歌曲;『Do-Re-Mi』是瑪麗亞給孩子們的第一堂音樂課,也是她試圖接近孩子們的結果;『我最喜愛的東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連串的最簡單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這首歌有一點民歌的風味;『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樂『漣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上景色引發的靈感;『翻越每一座山脈』(Climb Every Mountain) 則是為了給離開修道院的瑪麗亞鼓氣,而且這首歌在後來也成為全家人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祖國奧地利的音樂。」

      雖然 Rodgers 並沒有為寫《音樂之聲》的歌詞而飛到維也納去體驗生活,但是他對待劇中的歌曲還是相當認真的。為了劇中修道院中的拉丁文贊美詩,他特地詢問了紐約的女修道院院長,並且到紐約聽了她們的演唱。而大多數都認為是奧地利民歌的「雪融花」(Edelweiss),其實也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結果。而且,事實上,這是 Hammerstein 所作的最後一首歌。那時 Hammerstein 已經知道自己未來的日子所剩無幾,所以,歌里顯出的對祖國的熱愛,也可以說是他最後的心聲。

      1959年11月16《音樂之聲》在紐約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因為當時 Mary Martin 已經很有名氣,該劇在公演之前就已經賣出了兩百萬美元的戲票。雖然對音樂劇的評論有好有壞,但是觀眾對馮·特拉普一家的熱情有增無減。《音樂之聲》在百老匯一共演出1443場,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獎(Tony Awards),他們灌制的錄音也售出了三百萬之多。

      在音樂劇公演沒有多久之後,作家 Ernest Lehman 就開始找手把《音樂之聲》改寫成電影。在這之前,他曾成功地把音樂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搬上舞台,所以當時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的總裁 Dick Zanuck 同意由他來寫劇本。事實上,由於當時福克斯公司拍攝的電影《埃及艷後》(Cleopatra) 耗資巨大而沒有票房,如果沒有後來的《音樂之聲》,福克斯公司很有可能會做不下去。

      接下來 Lehman 和 Zanuck 找到了 William Wyler 做導演。他曾經拍過經典影片《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和《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可是 Wyler 本人並不喜歡《音樂之聲》,他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並沒有開始工作,據說,當 Lehman 把第一稿交給 Wyler 的時候,他沒有做任何改動,這對一個認真的導演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時 Lehman 就明白他准備離開這個項目。果然,不久 Wyler 就宣布他要去拍另一部電影而放棄了《音樂之聲》。(雖然 Wyler 本人並不承認,但是普遍的觀點是他私下把《音樂之聲》的劇本交給後來的導演 Robert Wise。)

      Robert Wise,是唯一連得兩次雙項奧斯卡的人。他首次導演並製作的《西城故事》讓他得到了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然後,《音樂之聲》又再次讓他拿到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事實上,整個馮·特拉普別墅的內部,包括其巨大的舞廳,都是在福克斯公司的工作室里修建並設置的。因為很得意舞廳的豪華和美麗,電影拍攝完之後,福克司公司沒有把它拆毀,而是捐給了好萊塢博物館。

      曾經因《西城故事》而得過奧斯卡獎的 Boris Levin 負責做場景設計和聲音布置。他設計的修道院內院是如此精確,連在薩爾茲堡做「音樂之聲之旅」的導游都以為電影是在修道院拍攝的。

      設計服裝的 Dorothy Jeakins 為了這部電影費煞苦心,導演 Wise 要求孩子們的衣服要盡量簡單,因為他不想讓孩子們太過可愛而讓觀眾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事實上,這也是他在整部電影里極力要做的。因為當時人們在聽說了這部電影的題材之後,都認為電影一定會用孩子的天真可愛來嘩眾取寵,這也包括了後來扮演馮·特拉普上校的 Christopher Plummer。(據說他曾經用四天的時間和作者 Lehman 一起改動了劇本,使得上校的性格更加合理完整。)

      Dorothy Jeakins 是好萊塢當時最好的服裝師,她的設計以保留原味出名,《音樂之聲》的服裝也是如此。Jeakins 和她的助手 Pia Arnold 翻閱能找到的所有資料,從海軍制服的扣子,到瑪麗亞初到上校家時手裡提的袋子,無一不是有真實背景的。為了修女的服裝和頭巾式樣,她還跑到洛杉機的修女院詢問院長。等到演員已經訂下來之後,Jeakins 和導演 Wise 見了每位演員,並且向她們徵求意見,演瑪麗亞的 Julie Andrews 一向欣賞 Jeakins 的眼光,對她提供的服裝全部接受了。

      負責舞蹈設計的是夫妻組 Marc Breaux 和 Dee Dee Wood。他們曾經為 Julie Andrews 設計過電影《瑪麗·波品斯》(Mary Poppins) (這也是首次參加電影演出的 Julie Andrews 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電影)做過舞蹈設計。他們和導演一起商訂了人物的性格,就帶了幾名助理到練習室里,由 Saul Chaplin 做鋼琴伴奏,設計出了符合角色和音樂節拍的舞蹈。

      Breaux 和 Wood 設計的「漣恩德拉」(Laendler),是在舞會中瑪麗亞和上校跳給孩子們看的一小段舞,他們參照了奧地利的民間舞蹈,加了自己的步法,設計出了十分輕快而且和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的舞蹈。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就連木偶劇里木偶們的舞蹈也是他們的傑作。

      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是 Marni Nixon,她在《音樂之聲》里扮演索菲亞修女 (Sister Sophia,幾位修女一起唱「瑪麗亞」的時候,她是那位喜歡瑪麗亞的金發年輕修女)。雖然這是她唯一出現在鏡頭前面的電影,但是,事實上,她曾為多個十分出名的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中的女主角配唱:《國王與我》中的 Deborah Kerr,《西城故事》里的 Natalie Wood,還有最出名的《MyFair Lady》里的奧黛利·赫本(Audrey Hepburn)。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她要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茲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導。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融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融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的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⑥ 《音樂之聲》的歷史背景

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修女瑪麗亞成為了奧地利海軍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師,上校自妻子去世後,像管理軍隊一樣經營自己的家庭,7個孩子個性叛逆,而瑪麗亞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家:

她教會孩子們游戲、唱歌,也用音樂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其時恰逢德國納粹佔領奧地利,上校帶領他的孩子們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合唱一曲《雪絨花》,深愛家國的情懷感人至深。

(6)1959年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擴展閱讀:

作品版本:

羅傑斯版:

1959年,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崔普的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

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協助。

經過一年准備,《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音樂劇上演後造成轟動,不但連續演出1443場,1960年該劇還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大獎。

1963年6月15日《音樂之聲》風光下檔,並被英國、澳洲等地重新改編,登台上演。原劇下檔30多年後,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匯舞台。

倫敦新版:

1981年,在製作人蘿絲·泰勒(Ross Taylor)請求之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倫敦西區劇院的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樂之聲》。

雖然1981年佩托拉·克拉克已經51歲,但其飾演的女主角讓所有的劇評一致贊揚(該劇也成當時英國劇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崔普本人也出席該劇首演,並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瑪麗亞」。

⑦ 電影 音樂之聲

電影《音樂之聲》按影片類型分的話應該算音樂片,最初的舞台音樂劇《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Richard Rodgers和Oscar Hammerstein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獲得了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⑧ 創作於1959年的什麼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

創作於1959年的《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

《雪絨花》(Edelweiss)於1959年面世。理查德·羅傑斯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作詞,並收錄在專輯《音樂之聲電影原聲帶》中。該曲得名於阿爾卑斯山間常見的一種小花高山火絨草,自《音樂之聲》上演以來迅速流行,許多人甚至將其稱為奧地利的非正式國歌。

作品分析

雪絨花這首樂曲旋律帶有較濃郁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曲調朴實感人。A樂段,節奏舒緩,旋律起伏變化較小,親切抒情有贊頌祖國之意。B樂段,第一樂句節奏變化出現了休止,旋律也出現了五度跳進,與A樂段材料形成對比,表現出了對祖國的熱愛。

雪絨花秉承了精良的製作水準,以歡快的旋律,溫馨的筆觸演繹出歌者純潔真摯的情感。細膩溫婉的編曲加以真摯動情的演唱,成功地營造出浪漫唯美的節日氛圍。年輕人之間的愛慕與思念,如傾訴般,在一片聖潔的白色世界中娓娓道來,更是為聽者在腦海中展開一幅精美絢爛的節日畫卷。

⑨ 電影《音樂之聲》插曲叫什麼名字

《雪絨花》故事:一個納粹奧地利修女是一個富有家庭的家庭教師。納粹的所作所為不習慣,他們逃到了美國,組建了一個TRAP家庭合唱團來訪問這個國家。這個故事非常感人。

《雪絨花》通過贊美這朵美麗的國花,表達了奧地利人民對故鄉的真摯愛。影片中,雪絨花的旋律重復了很多次。當拒絕為納粹效勞的上校準備帶全家去冒險時,他把他最喜歡的歌曲《雪絨花》獻給了家鄉的父母。

但在歌曲結束之前,聲音哽住了。她的妻子瑪麗亞加入了合唱,把電影推向了最激動人心的高潮。



(9)1959年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擴展閱讀:

《雪絨花》(Edelweiss)是美國電影和音樂劇《音樂之聲》中的著名歌曲,於1959年面世。理查德·羅傑斯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作詞。

音樂劇《音樂之聲》是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與劇作家奧斯卡·哈默斯坦第二於1959年合作完成的。演出後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

《雪絨花》漢語歌詞:

雪絨花,雪絨花

清晨迎接我開放,小而白

潔而亮,向我快樂地搖晃

白雪般的花兒願你芬芳,永遠開花生長

雪絨花,雪絨花

永遠祝福我家鄉

⑩ 創造於1959年的什麼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

創作於1959年的《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

創作於1959年的《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雪絨花是美國電影和音樂劇《音樂之聲》中的著名歌曲,於1959年面世。理查德羅傑斯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作詞。

雪絨花這首歌的歌詞不長,卻情深意遠。主人公贊揚雪絨花的美麗,實際在希望自己的祖國也不失這些品性。而且這首歌的歌詞是一首優美的小詩,詩行有長有短,三四行押韻,二五行押韻,六七行押韻,八十行押韻,一九行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唱起來也非常優美動聽。

作品簡介: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麗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麗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

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閱讀全文

與1959年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主角能吸電的拳擊類電影 瀏覽:158
一部外國電影好鄰巡邏隊 瀏覽:502
無人知曉日本電影演員 瀏覽:825
電影射鵰英雄傳完整版視頻 瀏覽:112
聖經怪物電影大全 瀏覽:503
女主角搶戒指電影 瀏覽:489
泰國電影盲愛 瀏覽:615
法國電影三個臭皮匠 瀏覽:141
泰國電影父子同行免費觀看 瀏覽:53
卓子強名字的電影 瀏覽:217
泰國犯罪整容電影 瀏覽:847
first西寧電影節姜文 瀏覽:281
隆昌電影院最近有哪些電影 瀏覽:1
電影女主角被剖腹 瀏覽:105
泰國主流電影史童養媳 瀏覽:729
法國電影自由廣場 瀏覽:174
回到火星電影宣傳圖片 瀏覽:265
在哪裡可以觀看大開眼界電影完整版 瀏覽:305
梁朝偉張學友電影粵語版 瀏覽:932
歐洲電影愛情電影清單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