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樂鑒賞 急 急 急
音樂劇《悲慘世界》賞析
法國人克勞德勛伯格根據法國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自從1985年上映之後就常演不衰,並且這部音樂劇與他自己的另一部音樂劇《西貢小姐》以及英國人安德魯韋伯的《貓》和《歌劇魅影》並稱為世界四大音樂劇。《歌劇魅影》和《西貢小姐》我並未找到碟片,所以不曾欣賞過,但從《悲慘世界》和《貓》來看,《貓》雜糅了多種音樂元素:爵士、布魯斯、金屬等等;而《悲慘世界》的多數配樂都是以古典音樂作為基礎的,而我自己是個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因此更喜歡《悲慘世界》。可惜的是,《悲慘世界》已經轉入演出淡季且不再百老匯上演了,無法現場親身體驗這部經典名劇實在是非常遺憾。除了在課堂上欣賞過該劇全球巡演10周年的碟片,我在課余時間又完整地看了兩遍,每一次欣賞這部音樂劇都會給我深深地震撼。雖然沒有看過雨果的原著,但這部音樂劇通過視覺和聽覺對我的沖擊,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原作中所要反映的東西。下面就就我印象最深的幾個音樂片段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第一個觸動我的音樂片段是《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廠里有一個叫芳汀的女工,她的美麗遭到其他女工的妒忌;當她們看到芳汀因對老闆的輕薄不從,而且得知芳汀有一個寄人籬下的私生女時,便以此為借口慫恿廠主將其開除。這首曲子的節奏很快,演員們的詞也都很多,但同樣的曲調、同樣的節奏在兩類人的演繹下表現出了不同的感覺。一類人就是那幾個帶頭的女工,她們一人一句,歌詞就象連珠炮似的從她們嘴裡蹦出來,好象巴不得一口把芳汀吃掉,言語中透露出來的輕蔑、鄙夷,讓人不禁對她們產生厭惡之情。而她們幾個人與跟風起鬨的女工們的一唱一和——一句獨唱一句合唱相間的安排,則把女工們急於趕走芳汀之心暴露無遺。另一類人就是孤獨的芳汀。雖然還是一樣的曲調,一樣的節奏,但演員那略帶哭泣的唱腔、委屈無奈的表情則表現出了芳汀孤獨無依的窘境。芳汀一個人還辯駁不上幾句,就被女工們更多更大聲的無理指責給壓了下去。同樣的快節奏,放在芳汀身上,與其說是表現其有力地反駁,倒不如說是表現其在眾女工以多欺少的情況下艱難無奈地抓緊僅有的一點喘息之機進行反駁。隨著工廠主的一句「On your way!(馬上滾吧)」,芳汀無奈地被趕出了工廠,她也失去了生活的來源。
第二個打動我的音樂片段是《Castle on a Cloud》,描述的是被寄養在德納第夫婦家中已5年的珂賽特,終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這對黑心腸的夫婦卻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疼愛有佳。可憐的珂賽特幻想著自己能到雲端的城堡里,因為那裡沒有人大吼大叫,也沒有人再要她做苦工。這首空靈的曲子出現在一段「重」音樂之後,整個現場突然間安靜下來,只有交響樂團奏出微弱的前奏,接著穿著骯臟破爛的珂賽特唱起了這段空靈的歌曲。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賽特的神情:紅腫外凸的眼睛、沾滿塵灰的臉頰與鼻子,讓人頓生憐愛之情。她唱著「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著遠方,似乎看到了有這么一個雲端城堡能讓她擺脫現在無盡的苦工,她能在那裡愉快地生活。突然間,這優美的旋律被老闆娘霸道地唱腔打斷了,珂賽特又回到了悲慘的現實中,又有一大堆的苦工要做了。珂賽特剛有一句哀求,就又被粗魯地罵了回去,更顯出這段歌曲的悲涼的一面。
這部音樂劇中還有許多「亮點」片斷。比如描述流浪兒加夫洛許帶來了拉馬克將軍的死訊後,眾人在恩佐拉的帶領下走上街頭爭取民眾的支持所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也是這部音樂劇中最振奮人心的音樂,在這里和最後尾聲17個國家讓阿冉同唱這首歌時將全場氣氛推向了高潮;比如酒館老闆的《Master of the House》,其頗有喜劇感的節奏不禁讓人隨著節奏搖擺起來;比如珂賽特、馬呂斯、愛波寧互訴衷腸的《In My Life》,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把我深深地打動;比如愛波寧獨訴相思之苦的《On My Own》;比如愛波寧為革命犧牲時在馬呂斯懷里與馬呂斯對唱的催人淚下的《A Little Fall of Rain》……這些歌麴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彷彿活生生地站在觀眾面前:令人愛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這些構成了這部經典的音樂劇。
《悲慘世界》
改編自雨果同名文學巨著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國人阿蘭·鮑伯利和米歇爾·勛伯格,都曾是音樂劇的狂熱歌迷。1971年,兩人在紐約觀看了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由此萌發出創作一部史詩風格的音樂劇的想法。兩人從韋伯的經典音樂劇《萬世巨星》和《艾維塔》中汲取了相當多的靈感,令其既有史詩般的壯麗,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華。1978年,鮑伯利和勛伯格在巴黎「奇跡般地」完成了這項宏偉的工程。
1980年秋,長達兩個小時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巴黎體育館首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擊和馬戲表演之間,並在上演後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場。哀嘆之餘,曾經把《貓》成功包裝上音樂劇舞台的英國著名演出製作人麥金托什找到了鮑伯利和勛伯格,下決心要把《悲慘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匯。三人一拍即合,6年後,重新包裝後的《悲慘世界》落戶百老匯,並正式踏上了國際舞台。
作為一部大型音樂劇,《悲慘世界》聘用的演員總數為421人,幕後的員工更高達1633人。該劇之所以能連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題的歷久彌新、真切感人外,演員的專業、音樂的動人以及場景的變換等,也都是引人入勝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讓在大戰前夕祈禱上蒼保佑養女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的獨唱《讓我死,讓他活》,其神情之懇切、旋律之優美,令人過耳難忘;再者,《悲慘世界》的編導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轉台,將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戰壕」逼真地呈現出來,加上慷慨赴沙場的激昂軍樂和充滿火葯味的槍聲、爆炸聲,令觀眾如身歷其境,達到了比電影還要真實的震撼體驗。
② 千與千尋影片從音樂方面賞析
《幽靈公主》製作公映後,宮崎駿原本以此部作品完成後即宣告封筆。但1999年底,宮崎駿卻意外復出,主導製作了動漫巨作《千與千尋》。音樂仍舊由久石讓創作。在《千與千尋》里,自然的矛盾與人類的迷失,成為被反復訴諸的議題。主人公千尋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輾轉里,見證著身邊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他與他們,都在不斷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遺忘,丟掉了記憶,丟掉了名字,忘記了回家的道路。
以單純的眼光看,影片是關於千尋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經驗。但事實上,它卻是一則關於整個人類的精神寓言。人類在苦苦追尋生存出路的時候,卻都無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開始在精神流失的過程里喪失希望。要尋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後的救贖,只能寄希望於千尋那樣純潔而無邪的童心。紛爭,欺騙,貪婪,懶惰,利用,自私,虛偽……成人世界裡的一切醜陋的側面,都在孩子那潔凈的心靈面前黯然失色。
久石讓在《千與千尋》的音樂創作中,淡卻了早前的輕佻,反而是漸漸壓緩了節奏,以最簡單的音符、最繁復多變的弦樂篇章去詮釋小女孩千尋的情感世界。鋼琴,往往是以獨白的形式獨立於交響空間里,給人以一種取自於復雜世界裡最孤獨的心靈感(聽歌)受。雖是細膩的抒情,但琴鍵之音卻已沒有了宮氏動畫中的童趣色彩,反而是哀氣十足。如其中的一章one summer day,曲調上原本是追隨著《天空之城》做點題式的獨白,但卻在一派古典氣息里被編配得老氣橫秋,讓人在冥想中逐漸催生了年華老去的失落意境。
影片中的音樂與《幽靈公主》相仿,越發具有成人味道,想來久石讓的音樂創作似乎也象千尋一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成長,逐漸開始變得老氣橫秋。很多人對此不太習慣,都在懷念那個純真而跳躍的《龍貓》時代,都在懷念那個時候的久石讓。但是,我們沒有發覺,我們自己的心靈也已經不再單純,也不再信奉夢想,也隨著那淡淡的少年回憶的影像在短短的瞬間變得衰老。《千與千尋》的音樂與畫面,其實就象是一個完整的人生一樣,輾轉來去,一點一點地尋回我們曾經失落的東西。久石讓的音樂仍舊是充滿關懷的,永遠都是,就象是你心臟被刺痛的那一剎那,突然撫慰過來的一隻手掌。很溫暖,很人性。
相比於《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的音樂元素更為豐富,表現手法也更為老練,顯示了久石讓扎實精緻的一貫風格,再次展現了久石讓以簡單琴音捕捉復雜情感的獨到功力,優雅而美麗的琴音里不時隨著劇情墜入調皮、可愛、奇趣、躊躇、猶疑、不安、感傷的思路,並隨時與掌握驚險奇異冒險歷程的管弦樂交互融合。與前作更為不同的是,《千與千尋》對古典音樂的追隨顯得特別鮮明了一些,很多章節已經成為音樂舞台上被反復改編演繹的新寵。而本片最為流行的,則是傳統日本民謠風格的主題歌《與你同在》,這是木村弓所創作並自己親自演唱的,而不是久石讓的手筆,難怪其曲風與影片的大多配樂風格有著那麼明顯的出入。
木村弓早年一直在美國留學,學習的專業可不是演唱,而是鋼琴課程。回國後,由於脊椎意外受傷,使她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可是她卻沒有放棄自己,也沒有對人生失望,而是依靠歌聲重新站了起來。現在總在各個公益演出與傷殘理事會的活動中出現的她,有著與千尋一樣美好而單純的品質。難怪她的聲音會被宮崎駿所青睞,《千與千尋》的命題不就是人生跌倒之後重新找回自我的艱辛歷程嗎?
不過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應該不會對《與你同在》的曲調陌生。歌曲的和聲部分,明顯是取自於帕赫貝爾的《卡農》,除了拍子上有點變化之外,基本屬同宗。在《千與千尋》所出品的電影原聲中,特別收錄了這個主題歌,而且後來還特別製作了交響音樂版。人們都說,這個曲子雖然與久石讓無關,卻有著與久石讓一樣的情懷,當然,也有著帕赫貝爾那不可磨滅的古典身影。
③ 角鬥士音樂賞析
我也很喜歡呢,給你介紹一下吧
Gladiator《角鬥士》於2000年由「夢工廠」推出,這是一部史詩巨片氣勢恢宏,場面壯觀,而其中帶有強烈古羅馬帝國色彩的配樂,整個配樂充滿著威武、雄壯、卻又有一絲憂郁和哀傷。配樂者是德國人Hans Zimmer,他在電子合成音樂和傳統交響音樂的結合上,表現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能力。
在開頭馬克西姆斯率領軍隊與日爾曼軍隊作戰時候,從開始的沉靜,深幽,古老,且富有民族風味的音樂,立刻轉為The wheat,這首女聲的吟唱,只有短短一分鍾,之後開始轉為The Battle,為了體現古戰場的浩大,Hans Zimmer在這段里主要選用的進行曲的演奏方式,這段音樂的弦律氣質在戰場氣氛營造上所展現出的是作曲家非凡的功力,交響樂所演奏的軍隊進行曲式的配樂具有強勁的爆發力,古典音樂在這里對戰爭的描寫顯得非常精彩,充分顯示Hans Zimmer不是只會玩「電子動作音樂」的音樂家。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Lisa Gerrard,這位一向活躍於哥德式搖滾音樂界的天才女性不僅譜寫和製作音樂,還在若干曲目中獻聲,她的音樂的氣息對配樂的風格也有很大的影響,她沒有了一貫的陰冷感覺,而是更加具有娛樂元素,這與Hans Zimmer在電影配樂方面的風格良好地結合起來,使得整個電影音樂中體現出一種古老、悠遠和深沉的感覺。
Lisa Gerrard的吟唱更是讓人體會到戰斗結束後那種放鬆,那種動人而細膩的弦樂,讓人感覺非常棒。
整個電影的主旋律好象沒有特別突出的,一個就是根據主題歌Now We Are Free的一些變奏,然後就是第3首反映開始戰爭的The Battle,這段旋律在第13首Barbarian Horde中出現過,後者描述的是馬克西姆斯率領著奴隸們在角斗場內與駕駛著波斯滾刀戰車的對手,以步兵對抗騎兵並獲得勝利的精彩場面,這段樂曲與The Battle大同小異,而且都長達10分鍾,利用充滿現代感的合成音樂讓古典音樂產生一種推陳出新的感覺。
還有一些讓我感覺比較氣勢的音樂,比如The Might Of Rome,是當馬克西姆斯准備出場進行角斗的時候那段音樂,音樂的旋律低沉而厚重,電子合成的低音效果讓人覺得非常舒服,而且旋律的速度由慢變快,給人一種大戰來臨前的緊張感覺,而結尾處低緩的弦樂描繪出一幅角鬥士勝利後接受全場歡呼的壯觀場面...說實話這是一段非常出色的音樂,我甚至在玩一些戰爭游戲的時候喜歡把原來的音樂關掉,而用其他播放器播放這首音樂來作為游戲的背景音樂。
整張專輯除了氣勢恢弘的音樂,也有一些細膩的表現感情的音樂,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第4首Earth,這段彷彿由古代的笛子所演奏出的音樂,非常動人。配合著小提琴的演奏,特別是在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方面顯得的非常細膩而豐潤。另外Strength And Honor和Slaves To Rome也是非常出色。結尾的那首主題歌Now We Are Free在最後點燃了觀眾心裡的情緒,每個人聽到這首歌曲,看著電影里落日余輝下角斗場,無不感慨萬千。
你覺得怎麼樣?~
綠巨人的我暫時還沒有什麼資料
④ 如何賞析古典音樂,並舉例。
不知道你是不是學音樂的專業人事,反正我不是,發表點愚見:
我覺得,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欣賞古典音樂!
欣賞音樂有很多種境界,比如純旋律地欣賞,心靈同步地欣賞、鑽研地欣賞。
實際上很多古典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比如廣告中、宣傳片中、晚會中、電視劇中、電影中。
我們可以先從欣賞旋律的角度切入,旋律好聽,當然可以吸引住人,不需要去理解、不需要去分析。
當你真的喜歡上這種音樂形式,那麼你就自然地用心去感受,慢慢、自然知脊就想了解這些作曲家和曲目背後的故事或曲子的結構。
當然,鑽研地欣賞,吵猛敗就是專業人事的事情了,我覺得一般人就到第二重境界就已經很好了!如果你是專業人事的話,那我就不妄加評論了,因為我都沒到這個級別,呵呵~~
至於什麼技巧升顫、素質,我覺得不是要具備什麼技巧、素質、修養,而是音樂會慢慢養成一些好的修養、讓你的耳朵喜歡起她來。
⑤ 哪些經典電影是能把古典音樂運用得較好的
能把古典音樂運用比較好的電影有一下幾部:
1.莎拉·亞當斯 《上帝離你更近》
在那部幾乎全球人都看過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我相信你一定記得那幾個不怕死的提琴手。
2.約翰·帕赫貝爾 《D大調卡農與吉格》
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不僅讓許多人認識了全智賢,更讓一段名為《卡農》的旋律風靡一時,由不同樂器演繹的各類改編版本層出不窮。
3.馬斯卡尼 《鄉村騎士》的序曲
在姜文的成名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也用到了古典音樂。這在國產片中是很罕有的,從這點都可以看出姜文的獨具慧眼。
⑥ 電影《卧虎藏龍》民族音樂運用分析|運用民族音樂的電影
[摘蘆岩 要] 電影《卧虎藏龍》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這部帶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影片得到了世人的廣泛認可,它不僅使得中國電影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更使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了世界。無論是導演、音樂創作者都能從中得到啟示。本文從電影音樂的積極作用入手,通過分析主題、場景、人物心理等方面進一步指出電影中音樂使用的主要方式,多元化的音樂使用模式,最後從三個角度提出了該電影對我國今後民族音樂使用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電影; 民族音樂;運用分析
電影《卧虎藏龍》自公映開始,就得到了市場和專家的認可,並在第73屆奧斯卡電影評選中獲得七項提名,最終獲得了最佳原創音樂和最佳主題曲兩項大獎,使得這部帶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影片得到了世人的廣泛認可,對提升我國電影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目前中國音樂中民族元素逐步降低的情況下,更給人以深深的啟示。俗話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導演李安、音樂人譚盾、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再次證明只要能夠真正領悟到民族音樂的精髓,能夠用適當的方式向世人表達,就能夠得到各民族、各文化人群的認可,就能夠展示其民族音樂的迷人之處。同時也要看到的是,通過電影這種文藝表現形式,將電影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就能使兩者相得益彰,熠熠生輝。
一、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積極作用
電影音樂作為音樂范疇的一種,是電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電影內容、實質起到重要的作用,對電影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具有增強藝術效果、提高精神內涵的積極意義。電影音樂通過與電影畫面的結合,能夠很好地對觀眾思想、情緒產生推動、催化的效果,從而更好的襯托電影需要表現的內容,提升電影藝術效果。正如著名音樂家門德爾松所言,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切心靈的感受,比言詞更好得多。它能夠將許多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思想通過自身的方式傳遞給聽眾靈魂的深處。就電影音樂而言,其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突出電影主題
電影《卧虎藏龍》敘述的是因一把青冥劍失竊而引發的一系列江湖恩怨故事,其實質上是一部愛陪敗御情的悲劇電影,既有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愛情悲劇,也有羅小虎與玉嬌龍的愛情悲劇。這一電影主題就要求其配樂既要能夠顯示出電影中兩段愛情悲惋凄涼的藝術效果,又要能展現江湖恩怨的生死與激烈。因此,導演李安就將《月光愛人》這首歌曲作為整部電影的主題音樂,自始至終貫徹於電影的始終。樂曲通過優美的夜景從側面表現出電影的主題:凄美的月光下,凄涼的歌曲始終伴隨著江湖的恩怨情仇與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更襯托其無比的凄涼。而歌曲的英枯卜文名稱A love before time,似乎也昭示這電影中的愛情如同時光一樣轉瞬即逝,也暗示著江湖中愛情的脆弱和不可知性。
(二)渲染場景氛圍
好的音樂如同人們情緒的調酒師,能夠為電影場景渲染出不同的色彩。其節奏的快慢、旋律的急緩、音響的高低,能夠使觀眾如置身場景之中,更能夠激發觀眾的情緒。在電影中,李安導演就將場景與音樂進行完美的結合,如在描寫羅小虎在大漠出現的場景時,就使用了馬頭琴、二胡等音響效果的音樂出現,從而渲染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場景,同時選擇一曲維吾爾族民歌《阿瓦爾古麗》,展示出人物豪放不羈、對愛忠貞的性格特徵。將人、境、樂三者充分結合,使觀眾一下能夠深刻領會導演的意圖。
(三)刻畫人物心理
音樂作為一種最能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的方式,是電影中經常用到的一種形式,表達銀幕上無法直觀向觀眾展示的人物復雜心理狀態,加強影片的感情色彩,促進影片與觀眾的情感交流。如影片中反映玉嬌龍盜得青冥劍後,下定決心闖盪江湖快樂心情時,就選用了我國傳統的民間樂器竹笛,其音色嘹亮深遠,同時選用了雲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曲調,旋律優美委婉,配以邊疆的特色樂器鼓樂,充分反映了主人公脫離牢籠,贏得自由,回歸自然的歡樂心情,同時也展現了人物涉足江湖,不知江湖險惡的心理,為後面故事情節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留給觀眾深刻印象
音樂的魅力在於能夠給人的想像的空間,由音樂帶動聽眾的情緒,由情緒影響其思想,從而能夠激發聽眾的想像力。因此,一首好的音樂往往能夠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若干年後,每當音樂響起,依然能夠將聽眾帶回到那段畫面之中。如電影中留給人深刻印象的就是主人公李慕白和玉嬌龍在竹林比劍一段,兩者輕靈的身姿、矯健的身手與隨風飄擺的竹林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導演使用了以音色蒼涼蕭瑟著稱的民族樂器簫作為此段音樂的樂器,成功地展現了古代江湖神秘的氣息,給觀眾以巨大的視覺沖擊。
二、電影《卧虎藏龍》多元化的音樂使用模式
電影《卧虎藏龍》的音樂創作人譚盾,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其從湖南長沙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中走出,憑借著對音樂的熱愛,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並取得了碩士學位,爾後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西方古典音樂,並順利獲得了音樂藝術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紐約生活。可以說,譚盾本人就是一個多母音樂文化的統一體,既受到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熏陶,也受到了西方音樂的影響,因此在為電影進行音樂創作中,就能夠很好地將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進行較好結合,形成了電影《卧虎藏龍》多元化的音樂模式。
(一)多元化的樂器使用,凸顯民族色彩
電影根據劇情的發展變化,不僅僅大量使用了中國傳統樂器,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樂器,而其將西方樂器與中國樂器的演奏方式相結合,體現了不同韻味的中國民族音樂特點。一方面,將中國傳統樂器的特點做一充分的發揮,展示了東方文化的神秘色彩和魅力。如在配樂《交鋒》這一樂曲中,將琵琶輕靈、通透的音色特徵與電影場景中激烈的打鬥場景相結合,將中國武術的特點在音樂背景的襯托下更顯示出其吸引力,向觀眾展示一幅氣勢壯觀的武打場面;另一方面,則是將西洋樂器使用中國傳統樂器的彈奏模式進行演繹,更顯其獨特的韻味。如在演繹《永恆的誓約》時,其電影場景就是玉嬌龍在大漠中與一群沙漠盜賊奮力拚殺的情況,而如果用傳統的音樂模式進行表現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俗套,而擔憂則是使用了大提琴這種典型的西方樂器,在演奏家馬友友的演繹,模仿馬頭琴和二胡的滑音從而製造了一種別樣的蒼涼效果,凸顯了電影內容,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⑦ 電影配樂的配樂介紹
電影配樂指在電影作品中出現的主題音樂。一般應配合情節發展和場景的情緒, 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配樂的製作有以樂器、聲樂、樂團或電子音樂等方式製作。
⑧ 影視劇中的古典旋律
很多人總是對古典音樂敬而遠之,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早已在影視劇作品中與古典音樂不期而遇。古典音樂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成為了影視劇作品的好搭檔,時而激昂慷慨時而婉轉低回,無論是作為烘托情境的背景音樂,還是主線伏筆,古典音樂早已與影視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神探夏洛克海報
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英劇 《神探夏洛克》 中,卷福不僅盤亮條順,還有著超高的智商,沒事還喜歡拉拉小提琴撩一撩華生~在《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第三集,莫里亞蒂入侵英國監獄、銀行以及博物館被釋放,去找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時候,夏洛克拉的曲子就是 巴赫 的 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 ,並且莫里亞帝也是個巴赫愛好者。
夏洛克演奏巴赫小提琴曲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一共6首,大約於1720年作於德國的克滕。這6首奏鳴曲與組曲,它們構成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顛峰。在巴赫之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很少有人再創作,是因為再也無法逾越這座顛峰。
不過很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巴赫1720年完成手稿之後,直到1839年,德國小提琴家費迪南德·大衛才予以編訂出版。而這6首作品的巴赫手稿,居然是1814年有人在聖彼得堡一家奶油店的包裝紙堆中發現的。
電影《七宗罪》海報
不知是否高智商人群都比較偏愛巴赫,在大衛·芬奇執導的 電影《七宗罪》 中就出現了 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 七宗罪這部電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個反派角色的塑造和凱文·斯派西在劇中精彩的表演 。
試聽鏈接:https://y.qq.com/portal/player.html
巴赫的特質就在於能用最少的材料,經過不同方式的加工來組成龐大的音樂。在宮廷舞會上,巴赫的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准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他卻只用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詠嘆調,這曲子就是今天大家所說的《G弦上的詠嘆調》。
巴赫
巴赫的音樂像數學一樣優美,嚴謹,邏輯嚴密。這不正是「高智商犯罪」的特點嗎,也正因此,巴赫的音樂能夠用於影視劇中塑造高智商人物的形象。其實,不一定是罪犯,很多高智商的「正常人」也喜歡巴赫,例如現實中的喬布斯,就很喜歡巴赫。
當然,好好的犯罪電影,如果放個劉老根大舞台,還讓不讓人好好地犯罪了哇!!
影視劇中令人難忘的古典音樂還有很多,篇幅有限,難以窮盡,今兒就先瞎扯到這里啦~
⑨ 「遠」見——細探《碟中諜5》中的古典音樂元素(四)
遠爺樂道道,本期將聊到《碟中諜5》 以歌劇《圖蘭朵》為核心,通過精妙的視聽語言,打造的高潮大戲 。
不得不說,從以下這個橋段可以看出,導演麥考利是相當懂音樂,也相當會使用音樂的。
導演為了保證電影的節奏以及視聽語言的統一性,對真實發生在維也納歌劇院舞台上的歌劇《圖蘭朵》進行了非線性剪切。
影片第30分35秒,Ilsa進入Vienna Opera的畫面配上的音樂,用的音樂是展現「圖蘭朵反悔,向父皇請求不要履行諾言,把自己嫁給陌生人」的情節。但是這里請注意一點,為了突出Ilsa進場時人物形象的展現以及Ethan的同步進入劇院的蒙太奇切換,導演用了很巧妙的心思。
按照邏輯,這段音樂本應該是完完全全的畫內聲,即歌劇舞台上的聲音主導一切。此處唱段在原版歌劇中幾乎是從頭到尾都有以女高音圖蘭朵為主的人聲,伴以皇帝和眾人的勸說唱詞。但是,實際上導演從30分35秒開始就把人聲給去掉了,或者准確地說,導演是把女高音伴隨樂隊的第二樂句以純樂隊演奏的方式提前到30分35秒,作為畫外聲使用了。一直到31分07秒Ethan拉開包廂簾子,舞台上才真實演奏了剛剛這一唱段。也就是說,這半分鍾的音樂嫁接其實充當了電影配樂的功能,為歌劇外的劇情設置的,而不是畫面內的真實背景聲。這樣的技巧,觀眾如果不是邊看著歌劇總譜邊看電影,一般很難發現。
那麼如何分辨呢?導演其實也有提示。從聲場效果判斷。Ilsa出場的配樂聲場是完全錄音室感覺,與電影配樂是一致的,屬於畫外聲。而劇院中的音樂混響是真實在音樂廳場景中的,屬於畫內聲。
此外,類似的例子還有31分30秒Ilsa取槍時進行了舞台音樂的跳切剪接。舞台上的物理時間已經和幕後刺殺的時間矛盾,導演強行調快了歌劇進度。之後在打鬥場景中,導演又在第二幕結束後倒插了第一幕開場眾人的悲壯合唱。隨著場景的切換,音樂又回到了第二幕,彷彿一直在等待全劇的高潮——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對舞台劇情如此肢解式的剪輯,說明導演已經完全把舞台音樂當做電影背景音樂來用了。這一切完全是為了幕後阿湯哥和辛迪加間諜打鬥場面的順利進行,以及劇情情緒的逐層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中的好幾處片段,當Ethan和Ilsa同時在場時,背景音樂大都配上了《圖蘭朵》愛情主題。 尤其是當Ethan在維也納劇院發現Ilsa時,電影第32分42秒,舞台上歌劇在上演卡拉夫的表白愛情主題《請在黎明前說出我的名字》,同時也充當了劇中男女主人公情感羈絆的配樂。這是一出畫內聲在畫外使用的經典手法,即用舞台表現的東西來反映劇中人物內心。
點睛之筆:劇院打鬥場面的調度以及看總譜殺人的巧妙設計。 第38分19秒至38分50秒刺殺行為發生在在音樂的最高潮處,同時也是該橋段矛盾沖突的爆發點,劇情的最高潮處。兩個個殺手同時埋伏在不同狙擊角度,一邊看著總譜等待 《今夜無人入睡》 (點擊欣賞原曲)中「vin cero「這句的到來,一邊瞄準總統。見下圖譜例:
而此時的Ethan無法在毫秒之間同時擊殺三名殺手。這個設計在其他電影片段中屢試不爽,屢用屢新。但是每一次只要變換其中某些元素和場景,觀眾就會十分買賬。畢竟劇情由音樂決定,多了一個維度,顯得非常高級、智慧。
這里插句題外話,Lane安排這三名殺手狙擊總統,一定培訓過他們,或者知道他們的古典音樂素養很好,看得懂總譜,背熟《今夜無人入睡》的旋律,還不能背錯樂段(因為樂段的相似性)。也就是說特工必須樣樣精通,反派也得智慧超群。記得日本動畫電影《名偵探柯南之戰栗的樂譜》中也有類似的設計,是通過演奏家彈奏管風琴上不同鍵位音符,引起聲波振動,帶動同一頻率的感測器引爆炸彈。
下一期,遠爺將通過分析劇情後半段的古典音樂的使用,來進一步闡述,導演和配樂師是如何用音樂暗示劇情,配合台詞甚至講述台詞以外的故事的。
⑩ 電影音樂賞析 那些經典電影中的音樂賞析
1、《beauty and the beast》 電影《美女與野獸》影視原聲
《美女與野獸》是一個創作於18世紀的古老法國童話,原作者是Gabrielle-Suzanne Barbot de Villeneuve。故事講述了一個被施了咒語的王子變成了一個面目可怕的野獸,後來有一個美麗的女孩愛上了野獸,從而解除了魔法。這個故事早在1946年就曾被法 國導演拍成過電影,1991年的迪士尼動畫版本則更讓它更加家喻戶曉。
據悉,比爾·康頓(Bill Condon)為迪士尼導演的這部《美女與野獸》還將從1994首演的迪士尼同名百老匯音樂劇中取材。後者根據動畫片改編,劇中由艾倫·曼肯(Alan Menken)和蒂姆·賴斯(Tim Rice)創作的多首歌曲,都是動畫片里所沒有的。
2、 《The Two Towers》 為電影《指環王》影視歌曲
霍華德肖《Howard Shore》為托爾金的《指環傳奇》中獲得巨大成功的第一部電影章節所作的音樂為他贏得了奧斯卡(Oscar)最佳原創配樂獎,這給了他一個驚喜,因為這部音樂有著雄心勃勃的規模和堅定的黑暗意味,這些因素輕易地模糊了典型電影幻想音樂和完成的音樂會作品之間的界限。
它的續集採用了同樣的,通常是瓦格納式的戲劇手法,按照電影的故事情節,進入了更加陰郁和不祥的黑暗角落。前一部由霍比特人啟發而成的牧歌在這里被豐富的民族結構所取代,這些結構擴展了中土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音樂范圍;挪威小提琴哈丹格爾代表了羅漢和北非的瑞塔,為摩爾多主題增添了色彩;而圓木鼓、迪盧巴、木木琴和西姆巴隆則增添了迷人的紋理。在那裡。樂譜中隱約出現的管弦樂雲朵因肖爾出色的合唱作品而變得明亮起來,這部作品將古老的禮儀影響與伊莎貝爾·貝拉克達利安、獨立流行歌手希拉·錢德拉、本·德爾·馬斯特羅和伊麗莎白·弗雷澤的各種獨奏曲相融合。」戈倫的歌曲《作曲家與抒情詩人弗蘭沃爾什的最後合作》是埃米利亞娜·托里尼的後現代主義焦慮中的比約基,有助於突出故事的現代寓意。
3、《Breaking Dawn 》是《 暮光之城:破曉》的影視原聲
加州樂團Castaneda主唱Vega Schenk最新企劃的普普風電氣雙人組The Boom Circuits,其繁星閃爍般的電子樂音碎片,搭配有如Death Cab For Cutie主唱Ben Gibbard的嗓音,給人驚喜的錯覺。好像從清澈的吉他picking漫舞漸入至層層堆砌出的合成器濃霧中,然後又在沉淪迷走之後步出薄暮、迎接外頭灑下的暖陽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