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部電影..好像是韓國的還是日本的..說的是一個母親..根據兒子的日記發現兒子自殺的原因然後展開了復仇
韓國電影《六月的日記》
視頻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4&word=%C1%F9%D4%C2%B5%C4%C8%D5%BC%C7
② 有一部日本電影,混血兒子回來找他的媽媽,但他的媽媽卻殺死了兒子,這是什麼電
有一部日本電影混血兒子回來找他的媽媽,帶他媽媽去殺死了他,這也是一部奴隸電影。
③ 應該是日本(或者韓國)電影,講的是一位母親培養自己傻兒子的故事,那個傻兒子後來參加了馬拉松比賽。
中文名稱:馬拉松
英文名稱:Marathon
資源類型:DVDRip
地區:韓國
類型:劇情片
語言:韓語
片長:117分鍾
發行時間:2005年01月27日
電影導演:鄭允哲 Jeong Yun-cheol
主演:曹承佑 (飾 草原) Jo Seung-u
金美淑 (飾 母親) Kim Mi-suk
IMDB評分:7.9/10 (11 votes)
文件格式:XviD + AC3
視頻尺寸:640 x 352
文件大小:2CD 2x50x15MB
出品:CINELINE2
發行:SHOWBOX MEDIAPLEX
詳細參考:http://ke..com/view/22629.htm#sub6484565
④ 有誰知道這個電影的名字呀(好像是日本的)
里見八犬傳
主演:真田廣之、葯師丸博子
⑤ 一部日本溫情電影講述兒子戰死靈魂回來和母親生活在一起 有知道名字的大神嗎
《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
劇情簡介
1945年8月9日,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就讀醫科大的青年浩二(二宮和也飾)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死於非命。轉眼三年過去,浩二的母親福原伸子(吉永小百合飾)似乎漸漸承認了兒子已不在人間的事實,她的丈夫、兩個兒子皆已逝去,孤身一人在信仰的支撐下走過艱苦歲月。在某個夜晚,浩二突然在母親身邊現身。伸子喜出望外,和兒子熱烈交談。浩二不改善談的個性,與媽媽有說有笑,當然他盤桓人間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記掛情投意合的未婚妻佐多町子(黑木華飾)。町子而今在某個小學擔任教員,她念念不忘浩二,為此耽擱了自己的婚事。
死去的人,和活著的人,他們之間的羈絆依然緊密 。
詳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vAFr0W-6mcFvuj_-ihu--Zf3Pr__1YPar2Pra9h43q-f
⑥ 一部電影中,女主角小名叫小恩,她媽媽是日本人,叫葵子。是那部電影啊
《客途秋恨》,在網上找到的,我沒看過。
《客途秋恨》,這是我最新看過的一部許鞍華的作品,卻是我的收藏中她的最老的片子了。同樣是一個黃昏,同樣是一個人靜靜地看完,沉澱下來的,是一絲淡淡的鄉愁和傷感,一股濃濃的母女溫情。據說這部電影帶有半自傳的性質,許鞍華的母親就是當年戰亂滯留在華的日本女子,怪不得如此感同身受啊。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自行車輪的定格,然而是經過處理了的,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其實仔細看也看不出,還以為一面沉靜的湖水上微微泛起了漣漪。直到影片真正開始,才發現車輪一轉,小恩(張曼玉)騎著單車出現在我們面前。
這是小恩在倫敦讀大學的最後一年,她甚至已經拿到了BBC面試的通知,卻最終因為趕去參加妹妹小惠的婚禮,放棄了這一難得的機會,回到了闊別的香港。正所謂「近鄉情更怯」,小恩的返鄉卻因為自身的經歷,更有著與眾不同的愁緒。影片於是在這里開始穿插許多回憶性的鏡頭,並從此將整個情節放在回憶與現實的交錯中展開,傳遞著一種懷舊和傷感。
回到香港與母親葵子(陸小芬)的第一次交流,便不難看出這一對母女之間關系的復雜與微妙。影片的張力便在這里。
原來葵子是一個日本人,抗戰結束之後染病為一名中國軍官(李子雄)所救,因感恩而獨自隨夫留在中國生活。由於對中國語言和風俗習慣的陌生而被婆家冷落,心中沒有安全感,空虛,寂寞,甚至親生的女兒小恩也和自己有著不小的隔閡。直到隨夫遷離婆家廣州,才逐漸投入香港婦女的生活圈,變成一個喜歡打牌玩樂的居家女人。
長女小恩從小便與爺爺奶奶有著很深的感情,對母親卻一向感情冷淡,在母親負氣與父親遷至香港之時,她仍然願意留在廣州生活。等到成年之後搬回香港,卻已經發現與母親、與父親、與這個家有些格格不入了。絕望的她決定背棄這個家庭,一個人搬去學校宿舍里住。即使是父親在她臨走前告訴她母親是日本人這一消息,年輕的她也無法理解這與她們冷漠的母女之情有什麼關系。
畢業後小恩便直接去了倫敦讀大學。香港的家對她而言,似乎只是一個碼頭,一個渡口;而自己,就像一個永遠的旅客,無牽無掛;也只有廣州,才能勾起內心深處那一抹馬不停蹄的憂傷。也正是如此,我才理解了小恩為什麼無論在哪裡,都總是萬分關注電台那邊的中國,那邊的廣州,以及電視里的文革。
其實小恩對葵子的感情是復雜的,並不僅僅因為從來沒有得到母愛的眷顧而怨恨,也不僅僅因為沒有陪在父母身邊盡孝而歉疚。在改善母女關系這一問題上,她無疑是主動的、耐心的,至於最初無法取得相應的效果,那完全是因為時機不對。
機會來自妹妹小惠的遠嫁。
小惠出嫁移民去了加拿大,無可奈何的小恩只能頭一回一個人陪著母親生活。剛開始的那段日子無疑是一種煎熬,幸而小恩是耐心的,在葵子做出赴日本省親的決定時,不放心的女兒毅然同母親一起,踏上了另外一個異鄉的旅程。也只有到了日本,當周遭的一切突然變得陌生——陌生的風物,陌生的語言,陌生的人情,只能俯首埋聲,孤單惶恐——小恩才徹底明白了母親當年的處境,才理解了常人所無法理解的那種「客途秋恨」。
影片的高潮是在母女二人深情的依偎中出現的,那輕輕的相擁,足以化解任何藏埋在心底的恩怨情仇,足以溝通任何母親與子女的心靈!
最後的小恩,終於得以再次回到廣州這一心中唯一的「家」,得以見到了自己深愛著的爺爺和奶奶,盡管此時的爺爺由於受到文革的迫害而中風。也只有回到這里,小恩才知道這里才是自己永遠的家!
這時耳邊響起了小恩的一段獨白,也是這部電影的最後一聲嘆息:
「當我看著媽媽走遠的背影,我覺得我好象了解了她的心情,一度我不也是絕望地背棄過什麼嗎?只是那年我才15歲,而媽媽已經是快50歲的人了,她還有機會像我這樣得到贖解嗎?」
我不是女孩,或許不能理解一些母女之間感情特有的復雜,但這卻並不妨礙我喜歡這部電影;就好像許多女孩都不可能和我一樣,對《大河戀》中的父子、兄弟之情有著那樣真實、切身的體驗,這也依然不能影響她們對它的熱愛。
後來才知道,「客途秋恨」這個片名,出自粵曲名伶白駒榮的南音;而台灣有一個名叫曾淑勤的台灣女歌手,也曾唱過一首叫做《客途秋恨》的歌曲,歌詞很凄美,甚合我心。http://hi..com/nibenchu/blog/item/f3c9dcdeecf7615bcdbf1a5d.html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450847.html
⑦ 日本的一部兒子找媽媽的電影叫什麼名 挺出名的 那孩子在外婆家住的
電影是台灣的,叫做媽媽再愛我一次,88年作品,電影中附帶神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⑧ 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的詳細劇情,因為自己沒看過,想了解下內容
天水圍的日與夜 ◎譯 名 天水圍的日與夜
◎片 名 The Way We Are
◎年 代 2008
◎國 家 中國香港
◎類 別 劇情
◎語 言 國語
◎片 長 91mins
◎導 演 許鞍華 Ann Hui
◎主 演 鮑起靜 Hee Ching Paw ... Mrs. Cheung
梁進龍 Jinlong Liang
梁寬 Kuan Liang
陳麗雲 Chen Liyun
◎上映日期: 2008年3月27日 香港
劇情簡介:
張家安,一個與母親住在天水圍的應屆會考生,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一起相依為命,比較聽從母親的話,成績也不算優秀但為人很普通。
而張母雖然是單親母親,但從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將兒子養大,並積極工作——她在一家超級市場的生果檔當售貨員,敬業樂業。在她年少時她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而與弟弟們之間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
梁歡,年輕時曾經在市區里賣生果,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天水圍社區,與張母住在同一棟大廈,並與張母之間成為了朋友……
張家安、張母,以及梁歡,就像香港的大部分同一個時代的人一樣,過著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也在那平淡的日子裡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流露出天水圍的溫情一面……
影片簡評:
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的社區生活電影——以社區為背景的劇情片在八九十年代曾經不少的出現,像爾冬升的《癲佬正傳》、鄭則仕的《何必有我?》、張之亮的《籠民》等都是代表,而去年邱禮濤導演的《性工作者十日談》及羅永昌導演的《每當變幻時》也都是圍繞著社區而展開的故事片,而許鞍華再度的以平實而夾雜著悲憫的手法關注起普通人在社區里的日常生活。
就如片名所說的「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影像關注的焦點是這個曾經一度曾為傳媒爭相報道的「悲情」社區——天水圍,而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時,與《天水圍的日與夜》一起展映的還有劉國昌導演的《圍·城》,同樣是以天水圍為故事背景,但偏向於刻畫這個社區的悲情事件(也即將這個社區的一些社會問題放大其悲劇的一面),而《天水圍的日與夜》里盡管也有單親家庭問題、孤寡老人問題、中學生成長問題(如早戀、孤僻等)等,但在整體上是洋溢著一種很淡的人情味,而顯得比較的溫情。
而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剛好就代表著這個社區里最為普通的三代人。兒子張家安代表著年輕的一代,成績普普通通,對未來難免有所想法而同學之間也會出現一些如早戀之類的問題,會考結束後在家等待著放榜,並主要是無聊的躲在家裡打游戲機度日——如此的狀態即使是在內地不少城市裡的中學生之間也是最平常不過的;母親則代表著中年一代的香港人,盡管在日常生活裡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喜怒哀樂早就融解於她的堅強里,她安心而平靜的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試圖幫助別人,相信明天會更好——就像是很多出生於五六十年代並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騰飛時期成長的女兒一樣,早早放棄學業出來工作並供養家裡兄弟們讀書,步入中年後則過著人工不高、簡單但自我感到滿足與充實的日常生活;至於代表老年人的是梁歡,她在年輕時前往香港市區的繁華地段賣生果為生,年老之後落葉歸根回到了故土天水圍養老,似乎有些漫不經心的數著日子生活……三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次的生命輪回(影片似乎暗示著平平凡凡的張家安將會到繁華市區工作,或者辛苦或者悠閑的打拚半輩子然後再回到故居養老),而穿插其間的,不再是《圍·城》式的悲情故事,而是讓人感動的人情。
幕後花絮:
「男女平等的口號喊了很多年,電影依舊還是男性為主的世界,香港電影近30年來,男人堆里總是默默站著一個目光坦盪的許鞍華——拍片不快,賺不到什麼大錢,但就是願意拍電影。雖然作品成就有高有低,但在香港,甚至在亞洲,幾乎找不出一個女導演可以與之匹敵」,在創刊號的《香港電影》雜志上,如此的介紹了許鞍華這位依然在香港電影圈裡堅持拍片的女導演。而最近,她也獲得了福岡亞洲文化大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這也是對她的藝術生涯的肯定。
生於遼寧省鞍山市的許鞍華,母親是一位日本人,而她自己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古典文學方面則深受祖父的影響。她在澳門和香港長大,中學時期就很喜歡看電影,在香港大學獲得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後,前往倫敦電影學院學習電影專業,返港後一度擔任胡金銓的助理,然後又在電視台任職,後來才在七十年代末執導影片,並先後執導了《瘋劫》、《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等佳作,成為香港電影新浪潮以來最重要的香港女導演。
最近,除了獲得福岡亞洲文化獎之外,她的新片《天水圍的日與夜》將於7月17日在百老匯電影院獨家上映,映期暫定一周。
《天水圍的日與夜》不談城市悲情,以溫情角度描寫天水圍區內境況,攝制隊入區實景拍攝,居民熱情協助兼樂意出鏡。許鞍華眼中的天水圍不見愁雲慘霧,居民安於平淡生活與一眾港人無異。正如許鞍華不拍戲的日子就跟大家一樣,每日去飲杯奶茶,食個菠蘿油(菠蘿包橫向切開夾著一塊厚切的牛油),照顧家中母親,過著平凡不過的規律生活。天水圍連環發生幾宗家庭悲劇,引起全港關注,當過度關心甚至被藉此作噱頭之後,外界的熱情又冷卻下來。許鞍華在天水圍發生遺棄小女兒慘案之前,已想拍關於這里的故事,當她接觸過該區居民,發覺他們並沒報道形容那樣悲,所以決定用寫實手法去描述這里的人與情,不想再標榜「悲情城市」。
許鞍華為搜集數據,由資深社工邵家瑧安排跟隨一位朗區社工入區體察。她對這里的首個印象,是一班拖男帶女學拍短片的可愛主婦。「我當時見到她們每人手拿一部DV攝錄機,跟著社工到處去拍,社工就好像導游帶著全班師奶,第一個感覺很奇怪。再看她們都帶著小朋友在身邊,還有雨遮、萬金油等等大堆行裝一路拍,實在令人很佩服,若你看見也會喜歡她們。我想,這就是天水圍的精神。」
覓男主角一波三折
而許鞍華更邀得久未拍戲的陳玉蓮助陣客串,「私下與陳玉蓮並非好朋友,但我很喜歡她的戲,曾幾次邀她拍片,她都不想拍,這次再找她,她一口就答應,當時她快將要復出,客串拍了一天,我覺得她成熟了很多。」當然正面的電影題材也是打動陳玉蓮肯重返銀幕的原因,許鞍華又找來曾合作的鮑起靜當女主角飾單親母親,倒是物色男主角屢遇波折。「花1個月見過百多個男生都找不到合適人選去演這個中學生,甚至想過用一個TB(Tomboy,男性化的女孩子)去反串。到終於找到了,他又突然失蹤,當時劇組打算另找人選,我愈想愈不忿,索性走上他家找人。」
忽然殺上門的絕妙過程,許鞍華重提起都忍不住笑:「當晚我9點多去到,這個男孩子的媽媽應門,她的樣子好像一個年輕版的我!她見到我也驚訝得說話吞吞吐吐說:『你……你……你就是許鞍華!』當她知道整件事後就解釋因兒子內向欠自信,然後連姨媽都連夜趕來幫忙。男生回來一開門,見全屋女人在等他,當下嚇呆了!」結果集眾人力量,許鞍華成功覓得男主角。三娘勸小男生接戲有別於以往開拍的片種,這次處理生活化寫實題材,許鞍華的拍攝心情比較輕松。但只要有合適的故事,她說也想找張學友梁家輝、劉青雲等巨星開拍大製作。「我不太想返內地拍戲,一開戲起碼要去幾個月,媽媽年紀大,我不放心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