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箏曲十面埋伏賞析,500字
古箏曲《十面埋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的形式。現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個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強的標題。這些標題是:一、列營;二、吹 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八、九里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 勝回營。
全曲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寫漢軍戰前的演習,點將、列陣,大戰前的准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音樂昂揚有力,伴有鼓聲、號角聲,鼓聲由慢逐漸加快,營造出大戰之前劍拔管張的緊張氣氛。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個小段
「列營」實際上是全曲的引子。節奏比較自由而富於變化。開始就使用「輪拂」手法先聲奪人,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 激昂高亢的長音好象震憾山谷的號角聲,形象地描繪了戰場特有的鼓角音響。此後用種種表現手法表現人聲鼎沸、擂鼓三通、軍炮齊鳴、鐵騎賓士等壯觀場面,恰如 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戰場緊緊張激烈的典型環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 音,模擬了古代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這段間樂極象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面,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盪盪、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這段音樂 在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氣魄。
「點將」、「排陣」、「走隊」三個段落在實際演奏中是有所變化和取捨的。它們 的相同特點是節奏整齊緊湊,音調跳躍富於彈性,表現了劉邦漢軍戰斗前的高昂的士氣,操練中隊形變換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 使得情緒的發展步步進逼,為過渡到激戰場面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部分寫楚漢短兵相接、刀光劍影的交戰場面。它是樂曲的主體部分,音樂多變,節奏急促,在演奏上連續運用了彈、掃、輪、絞、滾、煞等手法,以描寫激烈的撕殺、拼搏,驚天動地、動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
「埋伏」這段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它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的感覺。
「雞鳴山小戰」中琵琶運用了特有的「剎弦」技巧,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斗的情景。「剎弦發出的聲響不是純樂音,而是一種含有金屬聲響的效果,猶如刀槍劍戟互相撞擊。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情緒更為緊張。
「九里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最高潮。這段音樂家中運用了多種琵琶技巧手法描繪了千軍萬馬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琵琶對喧囂激烈戰斗音 響模擬十分出色,使人彷彿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整個樂曲描繪楚漢兩軍的沖突,發展至此,勝負已定,矛盾已獲解決。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須旋律凄切悲壯,塑造了項 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刪節,有的省略整個第三部分,有的刪節去「眾軍奏凱」後三小 段,目的是使樂曲情緒集中,避免冗長。
B. 怎麼鑒賞古典音樂十面埋伏
一開始便是匆促的音調,似乎把人一下子從山秀水美的沉醉中拉到了一個令人窒息的黑屋子中,心不行制止地動動,忐忑擔心。隨著曲子的越焦急促,心跳也加快,似乎每根弦都扣在了心上,讓人緊急擔心,似乎昏暗的屋外有危機在靠近。雖沒看過《十面隱藏》這部影戲,但從這旋律中可以想見其時被仇人逐漸覆蓋的緊急與恐怖。隨後曲子暫緩,心神也隨著稍稍松開,但這松開只是片刻的,立即曲調又逐漸匆促,音調也錚錚有力,每一個音調都是迅速跳躍的,跳躍聲連續增大、變急,每一次跳躍都發動心靈的震顫。其時的腦海中是沒有空間去多做他想的,只能隨著曲調感覺那種壓抑神經的匆促與緊急。似乎置身的黑屋子越變越小,眼看著就要釀成堅硬的樊籠,置身此中不由得搏命掙扎。音調在這最高最急處卻戛然而止。不,不是,依然有音調傳出的,只是這時的音調低若未聞,徐徐理解,細細品嘗,仍能感覺感覺到它的匆促,似乎是緊急的謀害,宛如狂風雨惠臨的安謐。果真,隨後曲調漸大漸急,電閃雷鳴般的氣魄,讓人無端感覺到一股猛烈的殺氣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讓人不禁緊急顫抖。堅硬的樊籠最終形成了,牢中人只有決死頑抗,奮力一搏。殺氣頓消,原來曲子已罷。
曲子已終,人卻還沉醉此中,心兀自跳動,似乎還沉醉在那緊急之中…… 這曲子最讓人有緊急感和壓抑感的曲子了。它給人的不再是山川自然之優美、男女情愛之繾綣這類現現在較量廣大的、盛行的視聽主題,它讓人在安謐中有了緊急認識、危險認識,這與而今的生存境況也是密不行分的。終究生存便是一張網,隨地都有不知名的危險!
C. 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賞析。(100字左右)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垓下決戰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D. 音樂十面埋伏的賞析作文
音樂十面埋伏的賞析作文
《十面埋伏》,又名《淮陽平楚》。琵琶獨奏。
是根據楚漢之爭編寫的樂曲,音樂扣人心弦,有很強的戲劇性和一定的寫實性。全曲時間是6分36秒,由三個大部分十個小段組成。
第一部分,大戰前的准備。第一段名為《列營》,樂曲以琵琶有力的掃弦、佛弦開始,表現了點兵擂鼓,幾秒鍾,強烈的表現力也有激人氣勢。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彈弦,音樂持續不斷,猶如軍號吹笛。接著的第三段《點將》是三段結尾部分的反復,戰前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別是排陣和〈走隊〉,兩段的音樂基本相似,音調稍微簡練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漸漸轉快,一起一伏,緊緊相扣。士氣再一次增強。第二部分開始了,第六段〈埋伏〉,音樂是〈列營〉中骨幹音調為核心,加合若乾的起伏,眼前就像漢軍出四方迅速將楚軍團團圍住。第七段〈雞鳴山小戰〉了,音樂還是慢起漸快,氣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彈奏的「切切」聲響,便如短兵相接了,發出兵器相擊的響聲。從〈埋伏〉到〈小戰〉音律連貫,一氣呵成。接著〈九里山大戰〉開始了,彈奏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多種技法快速彈奏,鐵騎縱橫、金戈鐵馬,呼號震天的激烈戰斗場面就這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忽然,一聲凄楚的蕭聲掩蓋了戰斗,這就是楚歌。緊接著琵琶回到了簡單反復的音調,只聽那單騎孤踢聲遠遠的里去,這便是第九段〈項王敗陣〉了。直到一記短劃的強音戛然而止,霸王〈烏江自刎〉了,天還沒有亮。
,《十面埋伏》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反映古代重大歷史題材時,抓住了典型時間、典型環境,在描寫楚漢相爭這一歷史特定背景時,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的場面,在表現垓下大戰中又突出了吶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對漢軍這一進攻者、追擊者、勝利者生龍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現出古代戰場上激烈壯觀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