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送別》--電影《城南舊事》插曲
陳綺貞的《送別》 http://www.bingling.net/blog/UploadFiles/2008-3/42213325010.mp3
滿意請採納
B. 林海音-----------《城南舊事》的資料
電影《城南舊事》的幕後點滴
繼《巴山夜雨》之後獨立執導的《城南舊事》為中國的散文電
影提供了一個幾乎難以企及的範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
相思」為情感線索,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離情別緒中講著三
個似乎互不相關的故事。小童星沈潔和「送別」的歌詞與旋律是人
們對《城南舊事》最感性的認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代表了
同時期一批中年導演的創作傾向。20多年以後,導演吳貽弓面對記
者,仍然無法掩飾自己對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開拍有一定政治意義
《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傳體短篇小
說集,特別有一種緬懷舊日京華的傷感情緒。還有一個背景,80年
代初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開始有計劃、有選擇地公開介紹台灣作家的
文學作品,渠道有所放開,這部《城南舊事》便傳到電影圈內,首
先由北影廠的老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劇本改正後,推薦
給上影廠,上影廠領導一致肯定,准備投拍。可見,當時拍攝這部
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義的,雖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種政治內
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作為影片的總基調,
那裡面有一種抽象又具體的「鄉愁」。北京的冬陽、駱駝隊的鈴鐺
、《我們看海去》的課文以及井邊的小伴侶、胡同里的瘋女人、藏
在草叢里的小偷、騎著毛驢回老家的宋媽和長眠地下的父親等等,
一種來自海峽彼岸的感情很樸素地打動了我。
「撿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舊事》之前,我拍過兒童片《我們的小花貓》(1979
),還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個七歲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
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別欣賞孩子的眼神,他們有和大人截然不
同的探詢世界的方式。同樣在《城南舊事》中觀眾印象很深的就是
「小英子」這個角色,直到現在很多人談到英子的時候還是停留在
她當時的樣子。
那時上影廠正好要拍一部兒童片《閃光的綵球》,導演是宋崇
。記得當時組織了一個班級的小孩子試鏡,我和助手兩個人坐在旁
邊看。也許冷眼旁觀起了很大作用,我們當時就看中了兩個小孩子
———沈潔和袁佳奕,剛好都是宋崇沒有選上的演員。沈潔和其他
的小孩子比起來沉默一些,她沒有那種非常強烈的表現慾望,有些
憂郁,但是我感覺她在心裏面探索,她琢磨在這裡面誰最大,誰說
話最有用,誰是導演。她那種求知的問號式的眼光與我設想的小英
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潔錯過了宋崇的選角,卻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讓我撿
了個現成的便宜,而這部影片成功的關鍵也正在於這個角色的演繹
。
林海音女士後來一直和沈潔保持著來往,維持了多年的「忘年
交」,因為對於沈潔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實在非常喜歡。
「樂音在記憶中縈回」
雪萊有一句詩「樂音仍在記憶中縈回」。「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這部影片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音樂,呂其明先生的配樂
功不可沒。其實小英子吟唱的《驪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
是很多人是因為這部電影才聽到。
林海音在小說裡面也寫到了這個歌詞,人們叫它《送別》,說
它是畢業的時候送別的一首歌。這首歌我自己小時候就唱過的,所
以看到林海音寫到她們在課堂上唱這首歌時,特別有一種貼心的親
切感。
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沒有台詞的,就給音樂留下非常大的創作
空間,不同情境下的變奏把李叔同填詞的傷感情緒烘托得非常充分
。在《城南舊事》開拍前我設想: 「未來的影片應該是一條緩緩的
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
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是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
水流又把它帶向前方,又碰到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
轉,終於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後,在2004年導演協會頒獎典禮的最後,我和與我同
輩、是我長輩,或者比我年輕很多的導演們又唱起《送別》,別有
一番感受。
(口述:吳貽弓 采寫/整理:記者 張悅)
吳貽弓,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0年執導《巴
山夜雨》,開始獨立導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
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巴山
夜雨》、《城南舊事》、《闕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國
內外獲獎。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 2003年
底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
拾遺
《城南舊事》是「大製作」
《城南舊事》在當時國內可謂一部「大製作」影片,直接成本
53萬元人民幣,幾乎相當於當年上影廠出產影片平均成本的兩倍多
。當然,和國外影片相比,投資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
金鷹獎,是所有參賽片中耗資最低的一部,該片也是「文革」結束
後我國第一次在國際影展中獲得大獎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後領取稿費
早年拍電影,導演、工作人員和演員都沒有片酬,但是版權意
識很強。
《城南舊事》約一千多元人民幣的編劇稿費,按規定留有30%要
給原作者,上影廠一直保留著。1993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林
海音受邀來到上海,這已距離拍攝《城南舊事》十年有餘。
林海音一再感謝吳貽弓,正是這部影片,讓內地的觀眾知道了
林海音的名字。
電影筆記
回憶,通往故鄉作為一個已經30歲的人,我想我已經開始習慣
不再有回憶的生活了。童年,遙遠模糊到我睏乏的雙眼再也看不到
。雖然在我內心深處知道在遠方一定有一個故鄉,在那裡有失去而
不可再得的樂園。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只能去看電影來緩解這不時
湧上心頭的焦慮和憂傷,欺騙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條歸鄉的道路
。
以為忘卻的東西,以為忘卻的那些事那些人,卻原來一直潛藏
在心的某個角落裡。其實每個人記性都一樣好,只是芸芸如我們,
總是不經意間失落了那把鑰匙,無從開啟。而《城南舊事》,就是
那把鑰匙,讓我們看到隱蔽在迷霧中的道路。
故事並非發生在浩劫歲月,而是發生在舊中國的一段歲月之中
,故事的敘事者吳貽弓因此得以逃開「政治迫害」意識的壓抑,自
如地構造出淡淡的悲劇場景。黑沉沉、霧朦朦的城門樓下,緩緩前
行的駝隊,單調而復沓的街口,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彌散著纖
美的憂傷與詩意。
而說起這部電影,就不能不說電影中的音樂。正是這些出色的
音樂,讓《城南舊事》這部電影以旋律和音節的方式留存在我們的
記憶中。在電影《城南舊事》中,最著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藝術家李
叔同採用外國音樂家創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詞的《送別》了。
不足百字,寫盡「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而這首歌曲,
正契合了《城南舊事》的主旨:精巧細致、不疾不徐、溫厚淳和、
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這部影片雖然離我們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
,但只要是心懷鄉愁的人,他們總能從裡面看到這樣的境界———
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回場舊事 「我們劇組就像一個大家庭」
開拍前,我對導演吳貽弓說:「你要做好准備,這部電影有90
%的可能砸在我手裡。」因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貴婦或者知識分
子,從來沒有演過像宋媽這類北方農村出來的傭人。
演宋媽是從外部造型改造開始的。化妝師先拿剃刀把我的臉給
開了,也就是剃掉鬢角和額頭上的一些頭發,把我原先很秀氣的臉
型變成北方農村婦女的方型臉,然後描粗眉毛、將頭發紮成那種撅
起來的髻。化好妝之後,我一看鏡子就把臉給捂住了:「真難看!
」
服裝師給我准備了肥肥大大的衣服,連做給我的布鞋都是那種
前頭尖、後頭放開的形狀……還有許多細節都是非常講究的,是它
們讓我感覺到我就是宋媽。等試拍膠片出來之後,大家才都對我有
了信心。
當然,在演的過程中還是會碰到很多難題。譬如說最後那個騎
毛驢的鏡頭太長了,而我本來根本不會騎,毛驢也不聽話,如果鏡
頭再長一點點,我真的就要摔下來了。
跟小孩子一塊演戲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時小英子很小,而演
她弟弟的張小宇才3歲,他喜歡吃橄欖和牛肉乾,演他爸爸的嚴翔就
每天給他帶橄欖,我的口袋裡也每天裝一塊牛肉乾,拍睡覺的戲時
,我就對小宇說:「你不許說話,不許翻身,拍完了給你吃一塊牛
肉乾。
不拍戲的時候,我們也穿著戲服。張小宇玩的時候把手弄臟了
,也像電影里那樣跑過來擦到我身上,我說:「你弄臟我的衣服啦
!」他說:「你不是宋媽嗎?」我演完丟了孩子那場戲的第二天,
小宇回家後跟他媽媽說:「宋媽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讓人家給賣了
。」
一部好的作品能產生很強的凝聚力,我們那個劇組當時就像一
個大家庭一樣,這種感情一直保持到現在。一次我出差聯繫到了演
母親的洪融。第二天門鈴響了,站在我面前的卻是沈潔。我說:「
英子!怎麼是你?」沈潔說:「宋媽,是我媽媽告訴我說你來了。
」現在英子去了日本,我們也好幾年不見了。(口述:鄭振瑤
∕宋媽扮演者)
C. 城南舊事的插曲
一、豐子愷版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豐子愷(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與李叔同關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後,二人來往也十分密切。根據豐子愷年譜,1927年秋李叔同還曾在豐子愷家中小住。豐子愷曾向人推薦,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窺見」。因此,這個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
二、林海音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三、電影《城南舊事》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個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點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變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據。另外,「盡余歡」一句,我反復聽,確定唱的是「瓢 」。由於電影具有特別的傳播力,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這個版本的《送別》傳播最廣。但不能不說,這個版本並不好。
三、陳哲甫增續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續詞中「此情誰與語」,也有寫為「此情與誰語」的。兩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見過《仁聲歌集》原書者指正。還有人誤以為是「此情誰與予」。另外,有些文章將「把袂牽衣」寫為「把褲牽衣」、「把袖牽衣」,顯然不對。
陳哲甫的續詞也不壞,但似乎寫的是男女分別、兒女情腸,不如李叔同原詞意義寬廣。
四、佚名續增版
《送別》還有這樣一個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有不少人說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沒有人提供原始證據。我分析,這也是一個續作。這段詞突改第一段詞意象聯想、情景結合的風格,對光陰易逝、悲歡離合發表議論,味同嚼蠟,所作議論實際上是對第一段意思的重復,沒有新意。作為歌詞,它也不上口,幾乎無法歌唱。因而我判斷它不是李叔同手筆。從根本上說,《送別》原詞內容完整,有始有終,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詞。即使李叔同真的寫了第二段歌詞,那也是續貂之為。
這個版本的《送別》似乎是從港台傳來。我在網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國中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成績考查一年級國文科」試卷,將它作為閱讀測驗題。香港也有文章認為它是李叔同《送別》全詞。
五、豐子愷家庭版
有人回憶,豐子愷晚年見後輩學唱《送別》,覺得新時代的兒童應當唱朝氣蓬勃的歌曲,於是重填了《送別》歌詞,並改題為《游春》: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個歌詞只是在形式上與《送別》相仿,構不成《送別》的演繹版本。這里僅僅將其作為《送別》傳播史上的一個花絮加以介紹。
李叔同 的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