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有關西方音樂史發展的電影

有關西方音樂史發展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3-07-03 02:26:46

1. 關於西方音樂史的電影

一.古代希臘與羅馬音樂
1-古希臘音樂
比較重要的樂譜殘篇:《俄瑞斯忒斯》、德爾斐贊美詩、塞基洛斯歌
樂器:里拉,阿夫洛斯,基薩拉琴
日神贊美詩:多用里拉琴或基薩拉琴伴奏,多利亞調式,風格典雅均衡,具有理性的光輝。
酒神贊美詩:多用阿夫洛斯管伴奏,弗里幾亞調式,音色尖利洪亮,具有狂放理性的力量。
抒情詩:源於民歌,後由抒情詩人自創自唱,常用里拉伴奏。詩人有:特爾潘德、提爾泰俄斯(戰歌)、薩福(第十位繆斯)
合唱詩歌的著名代表:品達羅斯(崇高頌歌的典範)
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悲劇:起源於民間的酒神頌,公元前5世紀,悲劇得到很大發展,被視為一種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有效方式。
喜劇:以輕松揶揄的手法描寫和表現現實生活。
古希臘戲劇的意義:對後來的西方音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對17世紀西方歌劇的誕生,以及19世紀瓦格納的歌劇改革理想產生了深厚的影響。
畢達哥拉斯:是西方第一個以理論方式來說明和解釋音樂現象的人,通過弦長比發現八、五、四度是協和音程。
阿里斯多塞諾斯:著有《和諧的要素》,它是古代音樂理論的重要文獻,接受了畢達哥拉斯的和諧概念,但不只注重抽象的數量關系,而是注重從實際聽覺經驗中去認識音樂,深入到音樂構成的具體要素,在音程、調式、旋律中討論音樂的理論問題。他的音樂理論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關於旋律、音階、調式的理論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礎之上。
古希臘調式:多利亞、弗里幾亞、利第亞及各種變體。
古希臘記譜法:字母譜、符號譜
音樂社會功能的學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多利亞調式質朴,具有男子氣,使人安靜並具有力量。弗里幾亞調式狂放,具有酒神精神,可以激發熱情。副弗里幾亞調式容易使人陷於享樂,喪失意志。
柏拉圖認為音樂是凈化心靈,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品行不端,並認為音樂的重要功能是為社會教育服務,而不是享樂或娛樂。
2-古羅馬音樂
古羅馬音樂特點:實用性和娛樂性增強,集體性的軍樂以及儀式、遊行音樂非常普及。與古希臘音樂的重要區別是音樂的職業化,古羅馬在音樂的繁榮方面不亞於古希臘,但卻失去了希臘藝術的高尚和純真成為一種純粹的娛樂。
特色樂器:大號、水壓管風琴、大型基薩拉琴
二.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15、16世紀一些崇拜古希臘、羅馬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認為他們正處在古典文化「復興」的時期,因而將古羅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復興這中間長達千年的歷史時期稱為「中間的世紀」,17世紀德國歷史學家凱列爾在《通史》中第一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音樂史研究一般傾向把公元5世紀西羅馬滅亡到14、15世紀之交看成西方音樂的中世紀時期。
七藝:語言藝術的「三藝」:語法、修辭、邏輯。數學藝術的「四藝」:算數、幾何、天文、音樂。
中世紀的音樂觀念:音樂不是供人欣賞聆聽的對象,不是用來享受或娛樂,它被賦予教化人,使人棄惡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
加洛林文藝復興:公元751-987年,加洛林王朝提倡學術,鼓勵教育,帶來文化復甦的跡象。

2. 有關音樂體裁好看的外國電影,越多越好

《莫扎特傳》(阿馬迪斯)(Amadeus )
《春天交響曲》(舒曼傳)
《夢幻曲》克拉拉和舒曼……
《舒曼情史》
《愛情之歌》(Song of love)克拉拉和她丈夫羅伯特舒曼及和她的密友勃拉姆斯的關系。
《不朽真情》,也叫《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貝多芬傳)
《復制貝多芬》,《安娜日記》(巴赫傳)
《狂戀大提琴》,又叫《她比煙花寂寞 》(杜普蕾傳)
《指揮家的抉擇》(富特文格勒傳)
《悲情俄羅斯》(柴可夫斯基傳)
《音樂戀人》(Music Lovers)講的是柴可夫斯基
《翠堤春曉》(約翰·施特勞斯傳)
《反對斯大林》(肖斯塔科維齊傳)
《沒有終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講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戀情
《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也叫《藍色樂章》,介紹肖邦生平的
《法利內里》,主要是介紹17世紀閹人歌手的影片,興趣因人而異
《鋼琴師》,《鋼琴家》THE PLANIST 鋼琴戰曲 ,描寫二戰時的優秀電影。
《紅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 ,記載了一把極具傳奇色彩的小提琴曾經歷300年的風霜
《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s,經典的不用介紹
《閃亮的風采》(Shine)鋼琴家大衛·海爾夫戈特真實的一生
《鋼琴課》(Piano Lesson) 又稱《鋼琴別戀》,一部幾乎堪稱完美的女性電影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電影版
《作曲家埃爾加》
《夜半歌聲》
《音樂之聲》
《音比天高》
《樂鼓熱線 》
《夢幻女郎》《追夢女郎》以60年代美國的女子三重唱組合-The Supreme作為藍本而改編的
《放牛班的春天》
《貝隆夫人》(艾薇塔),描寫阿根廷國母貝隆夫人的音樂劇。
《野狼俱樂部》主題曲很好聽啊
《玫瑰人生》描寫法國著名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坎坷而璀璨一生的傳記片
《交響情人夢 》動漫
《想飛的鋼琴少年》
《黑暗中的舞者》冰島歌手比約克演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電影
《松子不幸的一生》電影版
《紅磨坊》超古老
《雨中曲》,經典的不用說
《Deep Blues》一部關於布魯斯音樂的記錄片
《雷》……這是關於美國靈魂樂之父雷.查爾斯(Ray Charles)的人物傳記影片。
《發膠》hairspray
《金牌製作人》(procers)
《歌舞青春》兩部
《理發師陶德》

3. 西方音樂史 側重描述了怎麼樣莫扎特

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奧地利音樂家莫扎特的智商:165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少年時期(1762~1773)1762年,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獲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作曲家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風尚禮儀和華麗的藝術風格,另方面因處於市民音樂家的低下地位,也養成了清高自傲、蔑視權貴的性格。而帶有商業性質的繁重的演出任務,又摧殘了他的健康。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倫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長笛)的奏鳴曲,寫作了3首交響曲和歌劇《虛偽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1768)、《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1770)、《盧齊奧·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已經顯示莫扎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成熟時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與文化的學習,同時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與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

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卑微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斗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第一流管弦樂隊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於母親病逝,加上未能謀到職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薩爾茨堡。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創作了2首長笛協奏曲1首雙簧管協奏曲、7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在巴黎,他還寫了《巴黎》交響曲、交響協奏曲、管弦樂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長笛弦樂四重奏、4首鋼琴變奏曲、4首鋼琴奏鳴曲等。第2次途經曼海姆時,寫了一些宗教音樂3部交響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小夜曲、嬉遊曲、兩架鋼琴的協奏曲、3首風琴協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劇《伊多梅紐》的創作。

這一時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鳴曲式第1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1主題相對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於呈示部的處理,在第1、2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使古典奏鳴曲式進一步形成。

維也納時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徵得父親的同意的情況下,同一位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康施坦絲·韋伯結了婚。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曲創作的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參加了「共濟會」,是維也納第八支部的成員。他熱心地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族劇院恢復,莫扎特有了從事歌劇創作的機會。他寫了一部滑稽戲《劇院經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並上演了《費加羅的婚姻》,該劇的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1787年《唐璜》完成並得到演出。 在維也納,莫扎特發現了J.S.巴赫的作品。他對巴赫的復調技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對他後期的創作起了重要影響。

1789年4月,貧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學生卡爾·利希諾夫斯基公爵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然轟動一時,卻未能解脫他的經濟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劇《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繼任皇帝利奧波德二世請求接任宮廷樂長L.霍夫曼的職位,得到同意,但未實現。1791年,他寫了歌劇《蒂托的仁慈》,未獲成功。同年9月寫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並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與世長辭了。死後被葬在維也納貧民公墓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創作
莫扎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

歌劇
莫扎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其中《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姻》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義大利詩人L.達·蓬泰改編,1786年首演。改編後的腳本雖然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虛偽和驕奢淫逸的生活,頌揚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民正直、機智、勇敢的品質,表現了同封建主義斗爭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莫扎特這部歌劇的主要貢獻是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心理刻劃,增強了歌劇的抒情性,並在劇中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

《唐璜》的腳本也自達·蓬泰改編。1787年首演。它取材於西班牙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當時,該傳說有各種版本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並已有話劇、歌劇、芭蕾等藝術形式,莫扎特和達·蓬泰選用了G.貝爾塔蒂的歌劇腳本《石客記》(義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劇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通過貴族唐璜這個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騙、損害婦女行為的可鄙下場,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腐爛生活,同時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視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的一面。這是一部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歌劇,反映了18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德奧知識界對道德倫理問題的興趣和關心。它是莫扎特在義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在處理這部歌劇的音樂時,莫扎特加強了對人物的心理刻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復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歌劇的矛盾沖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其腳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熱心於德國民族歌劇的一座小劇院經理E.希卡內德提議並編寫的。歌劇取材於維蘭德的神話《露露》。通過主人公為追求理想而進行艱苦鬥爭,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這部歌劇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的關系。其中幾個主要角色可能隱喻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薩拉斯特羅使人聯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濟會首腦、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採用了典型的新教眾贊歌式的音樂塑造,使他的音樂具有庄嚴、崇高的性質;反面角色夜後,則可能是影射瑪麗亞·特蕾西亞(她在位期間曾鎮壓共濟會),這個角色需自技巧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樂表演難度較大而沒有內在的感情,劇中的英雄塔米諾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他的音樂優美動人,採用的是正歌劇中的抒情詠嘆調,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徵,音樂十分優美,半人半鳥的幻奇性人物帕帕蓋諾及其妻子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風格。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在德國及奧地利歌唱劇和神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它標志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並為後來德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後者的先驅。

交響曲
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干組。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賽爾M.G.莫恩,特別是海頓以及以J.斯塔米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等風格的影響。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響曲》(《巴黎》)是為當時歐洲最傑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的巴黎交響樂團譜寫的,具有巴黎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常被人們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它只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義大利交響曲的風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維也納交響曲,《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莫扎特的最後3部交響曲——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是他最優秀的交響樂作品。它們都寫於1788年6~8月的6個星期之內。人們通常將它們劃歸為一個組,但三者之間各有其特點: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了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an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出現。

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最後3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協奏曲
是除歌劇以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扎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的地位。共寫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在管樂協奏曲方面,《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奏鳴曲套曲
莫扎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在鋼琴奏鳴曲方面,他完成了從哈普西科德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在他80年代的鋼琴奏鳴曲中,已使鋼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發揮,如《A大調鋼琴奏鳴曲》(1783)《c小調奏鳴曲》(1785)等。前者體現了他的生活風俗性的特點,後者顯示了尖銳的對比並置與戲劇性的力量,預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誕生。莫扎特的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從義大利A.科雷利G.B.薩馬蒂尼等人的影響中逐步解放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從1778年開始,莫扎特就將鋼琴和小提琴兩件樂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調(1781)、降B大調(1784)、降E大調(1785)、A大調(1787)等幾首都較成功。

室內樂
在莫扎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現在五重奏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面有創新,後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憂慮與思考。此外,《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和幾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譽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樂
由於職務的關系,宗教音樂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佔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嚮往。莫扎特寫了樂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學生F.X.敘斯邁爾忠實地按照他的計劃和風格予以完成,並於1793年12月以瓦爾澤格伯爵作曲的名義演出。

其它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扎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它們大都具有輕松活潑的特點。其中《G大調弦樂小夜曲》影響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動活潑的情緒,又具有寬廣、純朴的抒情性。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悲劇性、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辭世
莫扎特去世後,屍骨安葬在聖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從聖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55號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紀念像創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園,是遊客們樂於觀光的地方。

電影《莫扎特傳》
原 名:Amadeus
◆譯 名:莫扎特傳
◆導 演:米洛斯·福爾曼 Milos Forman
◆編 劇:Peter Shaffer (play) Peter Shaffer (screenplay)
◆演 員:默里·亞伯拉漢 F. Murray Abraham 湯姆·休斯克 Tom Hulce 伊麗莎白·貝里奇 Elizabeth Berridge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羅伊·多特里克 Roy Dotrice 克里斯汀·艾伯塞爾 Christine Ebersole 傑弗里·瓊斯 Jeffrey Jones 查爾斯·凱 Charles Kay
◆類 型:劇情
◆片 長:160 分鍾
◆上 映:1984年
◆國 家:美國
◆語 言:英語/義大利語
◆鏈 接:http://us.imdb.com/title/tt0086879/
◆評 論:8.3/10 (30,021 votes) 展現一位「並非完人的樂聖」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與惡的沖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 但是並非完全忠實於歷史,歷史中的安東尼奧.薩利埃雷並非莫扎特的仇敵。
◆簡 介: 本片講述了偉大的音樂天才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採用倒敘手法,由安東尼奧.薩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講述。他是一位宮廷樂師、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羨慕又震驚,心理上發生了變態,決定除掉莫扎特。音樂在全片中具有敘述和點出主題的作用,將莫扎特的音樂和他的生平事件串連在一起,刻劃了莫扎特與薩利埃雷在音樂上的沖突。

作品列表
Wolfgang Amadeus Mozart(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 1756-1791) 列表

交響曲:
第1交響曲,降E大調,K16(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2交響曲,(疑作)(Naxos,沃德指揮北方室內管弦樂團)
第4交響曲,D大調,K.19(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5交響曲,降B大調,K.22(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6交響曲,F大調,K43(1767)
第7交響曲,D大調,K45(1768)
第8交響曲,F大調,K48(1768)
第9交響曲,C大調,K73(1771)
第10交響曲,G大調,K74(1770)
第11交響曲,D大調,K84(1770)
第12交響曲,G大調,K110(1771)
第13交響曲,F大調,K112(1771)
第14交響曲,A大調,K114(1771)
第15交響曲,G大調,K124(1772)
第16交響曲,C大調,K128(1772)
第17交響曲,G大調,K129(1772)
第18交響曲,F大調,K130(1772)
第19交響曲,降E大調,K132(1772)
第20交響曲,D大調,K133(1772)
第21交響曲,A大調,K134(1772)
第22交響曲,C大調,K162(1773)
第23交響曲,D大調,K181(1773)
第24交響曲,降B大調,K182(1773)
第25交響曲,g小調,K168
全曲(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第一樂章(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
第26交響曲,降E大調,《塔莫斯》序曲,K184(1773)
第27交響曲,G大調,K199(1773)
第28交響曲,C大調,K200(1773)
第29交響曲,A大調,K201(1774)(Otmar Suitner指揮Staatskapelle Dresden)
第30交響曲,D大調,K202(1774)
第31交響曲《巴黎》,D大調,K297(1778)
第32交響曲,G大調,可能是歌劇《扎伊德》「Zaide」,K344序曲 (1779)(馬格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第33交響曲,降B大調,K319(1779)
卡克萊伯指揮巴伐利亞國立管弦樂團DVD版
約胡姆指揮班貝格交響樂團
第34交響曲,C大調,K338(1780)
哈農庫特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樂團
第35交響曲《哈夫納》,D大調,K385
第二樂章,哈農庫特指揮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第36交響曲《林茨》,C大調,K425
第一樂章,哈農庫特指揮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全曲(克萊伯版)
第37交響曲,G大調,K444,(1783)(僅作引子,其餘為M.海頓所作,在海頓的作品編號中為MH334,1783年完成)(暫無)
第38交響曲《布拉格》,D大調,K504
全曲(克倫貝勒指揮柏林戰時廣播交響樂團)
全曲(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第39交響曲,降E大調,K543
第三樂章(演奏者不詳)
第三樂章(朱里尼/柏林愛樂)
全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40交響曲,g小調,K550
第一樂章(旺德指揮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第一樂章(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
第一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一樂章(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
第二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三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四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四合一版(富特文革勒+瓦爾特+卡拉揚+老克萊伯)(維也納愛樂+哥倫比亞交響+柏林愛樂+倫敦愛樂)
第41號交響曲《朱庇特》,C大調,K551
第一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一樂章(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全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全曲(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樂團)
全曲(史科瓦澤夫斯基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
第43號交響曲,KV76
全曲(格拉夫指揮薩爾茨堡莫扎特管弦樂團)

其他管弦樂作品:
遣興曲 K63,第五樂章(NAXOS,內拉特指揮薩爾茨堡室內樂團)
遣興曲 K99,第七樂章(NAXOS,內拉特指揮薩爾茨堡室內樂團)
第2號嬉遊曲之1,D大調,K131(NAXOS內塔指揮伊斯特羅波利坦樂團)
第2號嬉遊曲之2,D大調,K136(山度·威格指揮薩爾茲堡莫扎特管弦樂團演奏)
第2號嬉遊曲之3,降B大調,K137(山度·威格指揮薩爾茲堡莫扎特管弦樂團演奏)
第2號嬉遊曲之4,F大調,K138 第3樂章(庫普曼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樂團)
第2號嬉遊曲之4,F大調,K138(山度·威格指揮Camerata Salzburg樂團)
第11號嬉遊曲 K251,第三樂章,稍快的快板(聖馬丁室內合奏團)
第12號嬉遊曲 K252,第三樂章,波蘭舞曲(霍利格爾管樂合奏團)
第14號嬉遊曲 K270,第二樂章,小行板(霍利格爾管樂合奏團)
第15號嬉遊曲 K287,第四樂章(聖馬丁室內合奏團)
第16號嬉遊曲 K289,第一樂章(荷蘭管樂合奏團)
第17嬉遊曲K334,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聖馬丁室內合奏團)
第17嬉遊曲K334,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演奏者不詳)
第1號小夜曲,D大調,K100,第六樂章(博斯科夫斯基指揮維也納莫扎特合奏團演奏)
第3號小夜曲,D大調,K185,第二樂章(NAXOS,內拉特指揮薩爾茨堡室內樂團)
第3號小夜曲,D大調,K185,第六樂章(馬里納指揮聖馬丁室內樂團)
第4號小夜曲,D大調,K203,第八樂章(NAXOS,內拉特指揮薩爾茨堡室內樂團)
D大調進行曲K215和第5號小夜曲,D大調,K204第一樂章(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
第6號小夜曲,D大調,K239,「月下小夜曲」(Serenata Notturna)
第一樂章:進行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全曲(SandorVegh指揮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
第7號小夜曲,D大調,K250,「哈夫納小夜曲」
第四樂章:迴旋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第9號小夜曲,D大調,K320
全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第六樂章,小步舞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第10號小夜曲,降B大調,K361
第三樂章(NAXOS,德國管樂家重奏團)
第七樂章(NAXOS,德國管樂家重奏團)
全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管樂團)
全曲(富特文革勒指揮維也納演奏家樂團)
第11小夜曲,降E大調,K375(芝加哥交響樂團/ 莫斯科愛樂)
第12小夜曲,C小調,K388(邁耶爾管樂合奏團)
第13號小夜曲,《G大調弦樂小夜曲》(K525)
第一樂章(瓦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CBS報紙版)
第一樂章(Traunfellner指揮維也納室內愛樂樂隊)
第四樂章:(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全曲(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EMI-LD版)
全曲(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PhlipsCD版)
第一樂章(室內樂團版,馬里納指揮聖馬丁室內樂團)
音樂玩笑(F大調,K522)
(菲拉德指揮菲拉德室內管弦樂團)
(奧菲斯室內樂團)
德國舞曲,K605,第3首「雪橇」(博斯科夫斯基指揮維也納莫扎特合奏團)
德國舞曲 K586 No.5(Johannes Wildner指揮Capella Istropolitana)NAXOS8.550412
英雄科堡之勝利(K587)
(奧菲斯室內樂團)
Promenade en Traineau(里德/慕尼黑藝術家管弦樂團)
(馬里納指揮聖馬丁室內樂團)

23

4. 西方音樂史的發展,分為那幾個時期,以前個個時期的代表作

1、西方音樂史的發展時期

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音樂時期、現代音樂時期、新世紀音樂時期。

2、西方音樂史各時期代表作

古羅馬時期—《頌歌》《悲歌》

中世紀時期—《格雷果聖歌》

文藝復興時期—《奧菲歐》《經文歌》

巴洛克時期—《神劇》《受難曲》

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協奏曲》

浪漫音樂時期—《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

現代音樂時期—《夜鶯》《大地之歌》

新世紀音樂時期—《綠卡》《The Celt》

(4)有關西方音樂史發展的電影擴展閱讀:

西方音樂以七弦琴(lyre),阿夫洛斯(aulos)作為音樂的標志樂徽。

七弦琴(lyre),又名里拉琴,最初由龜弦製成,由手指撥片撥弦發聲,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變化樣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薩拉琴(Kithara)。

基薩拉琴屬於里拉族樂器,由里拉發展而來,有5弦到11弦甚至更多不等,常為7弦,也稱7弦琴,基薩拉琴形狀較大,聲音也比一般里拉嘹亮,往往做工講究、裝飾精緻,由於演奏技巧比較復雜艱深,常為專業演奏者採用。而普通里拉琴聲音比較輕柔,往往用於歌唱伴奏和詩歌吟唱,多為業余專業家喜用。

5. 電影不朽真情觀後感1000字

思路:根據電影不朽真情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作分析。

洛思執導的影片《不朽真情》,是一部描繪音樂家貝多芬生平的電影,有學者依據影片故事情節把它稱作「貝多芬傳」。該電影描繪貝多芬病逝後,人們在其書櫃中發現很多零散的樂譜以及一封書信一-寫給其永恆的心上人,且把其全部財產留給這個女人。

可是這位幸運的女性到底是何人?該信件中卻沒說。因此洛思運用其豐富的想像力把貝多芬一生創作的音:樂作品與三位和貝多芬密切相關的女人融為一體,且對此位「永恆的心上人」作了大膽的推測,與此同時剪輯似的講述了貝多芬坎坷一生。

給這部影片配樂的是著名音樂家梭爾迪,所以影片的配樂編配精彩異常。電影從頭至尾貫穿了貝多芬作品音樂旋律,使觀眾深入貝多芬那讓人感動的音樂世界,與此同時也可體會到貝多芬音樂作品怎樣很好地扮演推進劇情發展的講述人的功能。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很多經典音樂作品,且很多音樂作品都創作於其完全失聰時期,其給西方音樂史增添了最燦爛的篇章。貝多芬性格奔放,也是一位有很強民主思想的藝術大家,其音樂作品情感奔放,和聲和音樂節奏自由新穎,藝術創作手法特別精湛。

很多年以來,貝多芬音樂影響到世界各個角落,是激勵人們為幸福生活而奮斗的精神動力。在其全部音樂作品中,交響樂是貝多芬成就最高、藝術貢獻最大的部分。所以,電影中的音樂也重點凸顯交響樂這部分,分別採用了其五部經典交響曲音樂,就是第3、5、6、7、9部交響曲。



該影片揭示了貝多芬那果敢剛毅的外表下人們不知道的細膩情感,盡管電影故事情節人們爭議不斷,可是該電影配樂全部是音樂巨作。貝多芬所創作的交響音樂中心主題由努力進取的「英雄」人物形象到鉗制「命運」咽喉的矛盾碰撞,最終到光明坦途的第九交響曲。

他所創作的音樂不但展現了一個普通人所經歷的復雜人生,也展現了一位偉大藝術家在面對人生命運和人類社會的放逐,在孤獨中實現了人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所以,貝多芬所創作音樂在此部電影中,居於中心地位。

它不但展現故事與人物角色,推動敘事、展現中心主題、創設氛圍,而且使音樂變成此部電影之靈魂。

6. 急求關於<<上帝之音>>的介紹~~

樓主看看吧,我在貼吧找的:
上帝之音-教皇合唱團
THE MASTERPIECES(傑作) 將呈現給您, 包括13首GREGORIAN(格利高里) 最經典的曲目

來自英倫島嶼的Gregorian(教皇合唱團)(又稱「格里高利合唱團」或「上帝之音」),由Frank Peterson在2000年前後精心籌劃。他們浸yin於教堂音樂與合聲風格,以翻唱流行經典歌曲為主。Gregorian的作品曾在全球34個國家發行、在7個國家創下前10名的成績,獲得1張白金及7張金唱片的殊榮

樂隊成員全部由受過專業美聲訓練的Gregorian歌手組成,他們以天籟般的優美和聲把傳承600年的古典美聲演繹成流行音樂,別有一番滋味。這10位著名的吟唱者可以說是教堂合聲樂音的頂道者:PhilipConway、ThomasBarnard、JeremyBirchall、AndrewBusher、MarkBradb2ury、TimothyHolmes、RogerLangford、GregoryMoore、DavidPorterThomas及ChristopherTickner,他們在英國的地位崇高,歌聲從London、Oxford、Cambridge、Birmingham、Nottingham、Southampton到Edinburgh的教堂均可耳聞,也均為傳統音樂名校St.Martin、RoyalCollegeOfMusic、King'sCollegeCambridge、RoyalAcademyOfMusic及RoyalNorthernSchoolOfMusic等出身,可說是最能親切表達、也最具經驗的詮譯者。

而Peterson作為前Enigma成員,本人不但是超級金曲」Time To Say Good bye」(德國音樂史上最成功的單曲)的作者,製作過大牌如Sarah Brightman、Andrea Bocelli、Marky Mark及Sandra等,經手專輯總銷售量更是突破了百萬。他搜遍了全球流行音樂找尋合適的歌曲,一方面必須耳熟能詳,另一方面則要能適合Gregorian的的合聲唱法。正是這樣的嚴格篩選過程,造就了上帝之聲。

Gregorian的專輯全都是在大教堂中完成錄音,所有成員也都有參加教會唱詩班的經歷,在英國音樂界享有一定的地位。他們干凈的聲音使得在流行音樂的范疇中多出一份聖潔的意味,而Sarah Brightman更是數次在作品中獻聲,為專輯平添幾分光彩。他們所造成的影響幾乎使得Gregorian的聖音傳遍全世界。

Gregorian聖詠作為歐洲封建社會初期的主體音樂,可以說是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發展與整個西方音樂史有密切的關系。在記譜法的研究、音樂理論、復音音樂的興起與發展、音樂學校的成立等許多方面,都要提及Gregorian聖詠,即使現代的調式音樂也是以Gregorian聖詠的調式為基礎。

按照傳統的說法,羅馬教皇Gregorian一世(590--604年在位)從統一治理教會的目的出發,搜集整理了各地的聖詠,選編成兩本聖歌集,從而統一了羅馬教會的儀式和所用音樂。

Gregorian聖詠只用人聲,歌詞採用拉丁文,不用器樂伴奏。Gregorian聖詠沒有和聲和對位,旋律簡單,不用變化音和裝飾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過八度。雖然它的旋律沒有明顯的節奏重音,速度徐緩,但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Gregorian聖詠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古希臘、希伯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音樂,因此,它使我們了解了已失傳的古代地中海地區的音樂文化。同音,Gregorian聖詠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來的音樂藝術。Gregorian Chant以極簡單、極低沉的管風琴為背景(或完全無背景音樂),壓抑的男聲如潮水般連綿起伏,時而徘徊於幽沉的低音部,時而又突然攀升至難以想像的高音區,音域跨度之大和對人聲要求之高,是其它Early Music所不能比擬的。

聖樂對中世紀的歐洲人而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時,社區的每一份子都必須參加***聚會,並在聚會中唱聖歌。天主教的主要禮拜儀式有兩種:「彌撒」與「日課經文」,Gregorian聖歌就是應用在這兩種天主教的禮儀歌曲。

如果說中世紀的Gregorian Chant代表著擯棄所有塵世俗欲與理性,一切精神指向歸於上帝的話,那麼在2000年出版的這張《GREGORIAN·MASTERSOFCHANT》則徹底地顛覆了GregorianChant的所有精神指向。畢竟,上帝死了。尼采說。

閱讀全文

與有關西方音樂史發展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個人的突擊隊3電影演員 瀏覽:390
環太平洋電影機甲圖片大全 瀏覽:147
東方求拜微電影演員 瀏覽:969
第五代導演和台灣新電影 瀏覽:399
找到鄉村愛情電影 瀏覽:194
芭比公主大全電影英文 瀏覽:202
周華健客串哪部成龍電影 瀏覽:159
校園黑幫電影大全 瀏覽:786
千年僵屍粵語電影 瀏覽:617
周星馳的打架電影 瀏覽:718
趙本山電影電視短片大全 瀏覽:363
日本電影女主角男主角是心理醫生 瀏覽:386
這胸大也是負擔啊是什麼電影 瀏覽:201
許晴的著名電影大全 瀏覽:419
甘谷老電影院地址 瀏覽:209
我經常看漫威的電影英文 瀏覽:597
然後再向左拐到達電影院英文 瀏覽:24
最好的我們電影導演王晶 瀏覽:561
一部電影幾個人在島上女的被 瀏覽:723
周迅和竇靖童演的什麼電影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