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視配樂的作用
隨著電影的發展,電影音樂對電影的作用與日俱增。音樂在電影中起到了傳達影片主題,塑造人物形象,推動劇情發展,連接影片畫面,描繪時空背景,增強觀眾感官的作用。
電影音樂,其實就是為電影進行配樂,在適當的場景和情節中加入適合的音樂,是整個電影創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烘托電影效果的重要工具。自從第一架電影放映機開始轉動,歷代作曲家最流行的音樂就被電影挪用。在二十年代有聲電影出現之前,幾乎所有無聲電影都用現場演奏的音樂伴奏,或是一位鋼琴家,或是整團樂隊,以盡可能地配合畫面上的動作。
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為電影音樂帶來新的挑戰。作曲家必須將音樂與電影緊密地結合,這就要求作曲家在音樂的表現手法上配合到電影的主題與畫面。因此發展出了一套復雜的系統,使音樂家的音樂能夠精準的聯結到表演時間,也就是說在音樂里加上節拍器標記,在轉換成某種有聲信號錄制在膠片上,透過指揮耳機播放的信號指揮樂團,同時看著樂團後方屏幕上放映的畫面。隨著技術上的成熟和經驗的積累,現在的電影與音樂的聯系更深,音樂對電影的作用很大。
一般情況下,電影由於各種題材的不同,年代跨越很大,而世界觀也有很大不同。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提高,電影題材也越發廣泛,從最普通的生活類電影,到歷史題材的電影,科幻類的電影以及魔幻性質的電影,這就要求配樂師在作曲時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場面宏大的史詩類電影,用音域廣泛的的管旋樂配樂更能體現和襯托電影的氣勢磅礴,如《特洛伊》,《珍珠港》;以動作要素為主或者帶有科幻要素的動作片,很適合帶有電聲風格的配樂,讓觀眾在聽覺上配合視覺,有緊張刺激地感覺,如《空中監獄》,《黑客帝國》;而溫馨的生活類影片則更多地運用一些室內樂或者單個樂器配樂,體現出輕松,抒情的風格,《濃情巧克力》,《為戴茜小姐開車》。這種電影音樂上的多樣性,充分烘托出電影本來的氣氛。
不同類型的電影題材需要不同類型的電影音樂配合,從而讓觀眾在視覺和聽覺上保持一致,達到統一,使影片更加立體,深入觀眾的心。
1.傳達影片主題
電影不僅通過劇情和人物來表現影片主題,同時也需要電影音樂的支撐,電影音樂和影片一樣需要一個主題音樂或者旋律來表達中心思想。達到歌頌主題思想,幫助觀眾明確電影的思想意義。
《石破天驚》的電影以軍隊為主題,由於一組陸戰隊在戰後得不到國家公正待遇而發動了恐怖行動同時又和自己的良心作斗爭而演變成一場悲劇。主題旋律上運用了進行曲的曲式結構,為了體現出片中軍人惆悵,悲壯的情緒;在配器方面加入了軍隊慣用的小號和小軍鼓,節奏上使用了前十六來突出了軍隊的特點。《戀愛假期》的電影以兩位互不相識的女孩在聖誕節互換住宅兩星期後遇到心儀對象而上演的一部愛情輕喜劇。配器上主要使用了鋼琴,弦樂和部分電子樂;節奏使用了2/4拍;旋律線平穩,流動感較強,音域幅度較小,多用級進。突出了影片中的浪漫氣氛,體現角色在劇中的心情,以及整個劇情的輕松愉快感。《最後武士》以一位美國士兵由於戰爭到達日本負傷後被當地人照料逐漸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情誼而渴望阻止戰爭卻被殺害的悲劇為主題。主題旋律走向平穩,速度緩慢,調性運用了小調;配器上使用了小提琴和鋼琴奏出主旋律,並使用了笛子等帶有東方色彩的民族樂器,讓觀眾在音樂上也能體會到這種跨越國家的感情以及影片所表達的思想。
2.塑造人物形象
在影片中,人物的形象除了運用劇情的推動表達人物的個性,音樂對角色的描寫也能加強劇中人物的動作、思想和心理活動等,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體化,更加鮮明動人。
B. 【賞析電影音樂中的交響樂】沃爾塔瓦河交響樂賞析
[摘 要] 電影是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藝術,電影音樂作為電影藝術的一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交響樂是表現力最豐富的音樂形式,能促進、陶冶人們的精神世界,完美地表現出電影的畫面特點。本文通過論述交響樂在電影中的運用,剖析交響樂在電影中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 交響樂;電影音樂;音樂運用
交響樂具有諸多因素和多種多樣的音樂語言,它注重於時間的瞬息流逝,注重於事物的細微變化,具有自己獨特規律的藝術形式。交響樂突出的特點是充分發揮了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器的音色、音域。新穎的配器,使多種樂器相互補充,協調默契,從而產生氣勢宏偉、色彩絢麗、表現力極強的藝術效果。
自有聲電影問世後,一般電影的製作都加入大量的配樂,一方面滿足觀眾聽覺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則使觀眾由於音樂的引導而更易於欣賞影片。配樂雖非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卻是影片中重要的一部分。
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電影音樂與對白、旁白、音響效果等其他聲音元素結合後,如與畫面配合得當,能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影片的藝術感受。電影音樂如脫離畫面單獨存在,則失去其視聽統一的綜合功能。但特別完整的片斷,仍可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賞。
一、交響樂之氣勢的磅礴
電影《加勒比海盜3》中的音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交響樂的氣勢磅礴,主要體現在管弦樂隊中的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的有機融合,古典音樂獨特的技術與表現力結合著現代音樂中的流行節奏,所營造出的電影音樂的氣氛絕對不是以前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音樂可以達到的。音樂的整體還是漢斯?齊默的典型手法,開始是弦樂隊的十六分音符律動做起來,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地添加圓號的旋律、線條再往後推,合唱再進來。整段音樂,感覺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這是漢斯?齊默的特點。它用弦樂來做節奏,正常情況下,作曲家的創作都是大旋律,比方說像晚會的音樂,都是用弦樂做旋律。他正好相反,用銅管聲部做旋律,弦樂總是躁動不安地做節奏,那種動感的感覺,這也是它音響的特徵,所以這段音樂開始的特徵是特別明顯的,後來是大師的手段,一直保拆消持這種情緒,而且一浪高過一浪。
電影《阿凡達》中體現正義與邪惡的鏖戰的場面相當激烈,此段音樂將管樂與弦樂相交織 。為了凸顯戰爭場景的激烈,專門招募來100多位音樂家進行管弦樂隊的演奏,詹姆斯?霍納運用龐大的管弦樂團為這場視覺盛宴增添了豪邁雄壯的氣氛。使得正義與邪惡在人類與納美人的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體現得清晰鮮明,作曲家運用了很多金屬感強烈的銅管和弦樂的點奏來體現出一種碰撞和無情,更加明確了兩個主題的激烈對抗。
電影《秋雨》中用了快速閃回的方法再現了那段血腥的歷史,再現了日本軍隊在中國的殘暴行徑。這就是真真切切發生在這兩個國家歷史中的事情,是主人公愛情所必須面對的過去。這個段落的音樂主要採用了戰爭題材的配樂手法,音樂整體比較沉重,就好像捶打在每個人心裡一樣。這種戰爭題材傳統的配樂方法就是盡可能大的營造交響樂的聲音質量和音樂元素。管樂的震撼力,營造出一種幾近真實的戰爭場面;低音提琴演奏出的低音和隨後出來的大提琴音色以及最後的小提琴的弱音漸鏈御洞遠,構成了一個主旋律,引發觀眾對戰爭的回憶。這段音樂結束以後出現了一個以小號為主的旋律,音樂顯得十分悠遠,當小號棚枯的旋律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它加深了這種音樂的感受,觀眾的思緒也因而加深了。
二、交響樂之戰斗的緊張
電影《加勒比海盜3》中決戰部分的音樂比較大氣,也是最終的一個對幾個主人公的考驗,所以用的音樂也是非常緊張。這個緊張又如何表現呢?用銅管樂器表現這種緊張,刺激而且還帶有點恐怖色彩,當然還加上打擊樂,還有弦樂的一些高音部分,這幾個聲音加起來然後再加上電子音樂的一些輔助,就使得這個最後的畫面非常完整,這段音樂將交響樂的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相結合,配上特別的畫面和場景所產生的催化作用無可比擬的,所產生的磅礴的氣勢也是無法匹敵的。
電影《夜襲》的開篇音樂以打擊樂節奏為底,與當時的電影背景雖然有一些摩擦,但不至於激烈到要打鬥,只是一種襯在底下的緊張和一觸即發的節奏,國民黨的晉綏軍和我們的八路軍為了一節車皮爭鬥起來,兄弟之間正扭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鬼子飛機來炸火車站了,剛才還在拳腳相加的兄弟們馬上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拿起槍對准敵人的飛機,此時在音樂上用了弦樂和銅管以及電子音色,表現和敵方飛機進行斗爭的場面,再用一些小調式的弦樂襯托,用一些銅管的不和諧音來進行緊張氣氛的營造。視覺是密集的沖擊,聽覺上也是全方位的體驗,炮聲、槍聲在弦樂里回盪,其中民族精神昂揚向上,使觀眾也熱血沸騰。
三、交響樂之愛情的優美
電影《雛菊》敘述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惠英,是一個非常善良純潔的人物,她的內心充滿著對愛情最美好的嚮往。作曲家為這個人物譜寫了一段大調式的,充滿溫暖感覺的音樂,構成旋律的和弦充滿了陽光的氣質,音樂彷彿在訴說惠英心底的夢想——和心中的愛人浪漫地不期而遇。故事滿足了女主人公的夢想——男主人公鄭宇和惠英不期而遇。在這段情節中,作曲家選用了影片的主題旋律來配合畫面。這個旋律本身充滿了哀傷的味道,這樣的音樂符號為影片的發展巧妙地埋下了伏筆。
整部影片的構思充滿了新意,它始終以惠英、鄭宇、朴義三個人物不同的視覺來敘述整個影片的感情發展。對於鄭宇的出現,導演和影片的配樂都為他賦予了悲劇性的藝術特色,他的主題音樂是一段小調式的、悲傷陰郁的旋律。故事發展到槍戰開始、惠英受傷的段落,這段音樂完全使用了大提琴的一段獨奏,大提琴特有的音色和音域把影片的氣氛帶入到低沉壓抑的狀態中,彷彿給這段沒有來得及說出的愛一個充滿哀愁的結局。
影片的最後,三位主人公誰也無法釋懷心中的愛,但是又都各有隱瞞著無法向對方表達心底的愛意。當劇中惟一一次三個人同時出現的時候,音樂將那種忐忑不安的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鋼琴在高音區演奏出三連音的音符,彷彿映襯著朴義不安的心情;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長線條旋律,則是鄭宇艱難地向惠英說出對不起時那種悲傷的心境;大提琴的頓弓演奏,表現了女主人公不想失去真愛的心聲。三件樂器輪番地演奏,交織成這個段落的旋律,隨著畫面的起伏,把蘊涵在影片中的愛情故事的結局勾勒出來。
C. 音樂在影視電影中起著什麼重要的作用
1、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生動,可以為電影加不少的分數。
3、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4、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
5、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6、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D. 看《音樂家》冼星海譜寫家國情懷,我愛你我的祖國!
5月17日公映的《音樂家》,講述了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流離失所, 在得到哈薩克音樂家救助後,以音樂創作激勵中哈人民抗擊法西斯的故事。
該片由國家一級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知名編劇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聯合操刀, 胡軍、袁泉、別里克·艾特占諾夫等中哈兩國優秀演員聯袂出演。
遠望當歸 身在異鄉心繫家國
194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化名黃訓從延安前往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影片製作陷入停頓,冼星海取道蒙古國回國受阻。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1942年底冼星海又輾轉到了阿拉木圖,回國無望,居無定所,貧病交加。
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在一次音樂會上見到無家可歸的冼星海,毅然決定收留他。
拜卡達莫夫非常欣賞冼星海的音樂才華,推薦他到北方的科斯塔奈市音樂館做音樂指導。 然而過多的磨難和科斯塔奈的嚴寒最終擊垮了冼星海,1945年,他不幸病逝於莫斯科,年僅40歲。
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精神一旦有了歸屬,生命就有意義。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冼星海仍念念不忘回延安繼續創作投身抗戰。
在哈薩剋期間,冼星海拖著羸弱的身子夜以繼日地工作,創作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等作品。
他還創作了大量哈薩克民族音樂作品,其中包括歌頌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
現在,哈薩克人慷慨幫助冼星海的故事已成為中哈兩國間廣為傳頌的佳話。
磅礴配樂 宏大格局譜寫情懷
胡軍通常飾演「硬漢」角色,比如大俠喬峰、西楚霸王項羽、常勝將軍趙雲等,此次他飾演音樂家冼星海。
胡軍出生藝術世家,父親胡寶善是男中音歌唱家,母親王亦滿是話劇演員,而伯父胡松華則是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據胡軍透漏,冼星海是其父親的偶像。為還原病痛晚期的冼星海,胡軍減重近20斤。
電影重現了冼星海修改 《黃河大合唱》 及創作交響詩 《阿曼蓋爾達》 的全過程,氣勢沉穩、 情感 細膩,配樂大氣磅礴。
在描述家國情懷與戰爭歲月方面彰顯了宏大的格局,在展現 洗星海 與拉姆卡斯一家相處時則細膩生動,許多畫面直戳觀眾淚點。
《音樂家》上個月還成為了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 本屆電影節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設為「家·國」。
近日,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特邀電影《音樂家》出品人沈健解析: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什麼會選擇這部影片作為開幕影片?
家國情懷,中國自古有之。
無論是《禮記》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還是《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 家國情懷從來都不是局囿於文字的抒懷,它是與國家休戚與共的聯結,是心繫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是一種超越民族的意識形態。
我們應銘記冼星海先生艱苦卓絕的事跡。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奮斗、求實創新,才能強國富家,才能有效抵禦霸凌主義,才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章轉載: 央視傳媒
E. 研究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有什麼目的和意義
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
影視自發明以來,給我們帶來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樂,這一人們表達感情的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藝術形式,基於聲音技術在影視中得以運用以後,使影視藝術不再是單一的視覺表達,在視聽上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藝術,人們同時運用著視覺和聽覺這兩個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進行欣賞電影、電視。畫面與聲音是影視藝術中不可劃缺的部分。影視藝術的聲音又包括:人物語言和音樂、音響。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藝術形式已趨完善。而音樂對於影視藝術來說,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在無聲電影時代,針對電影畫面的內容與情節的需要,音樂的「聲音」率先打破了無聲的局面;當跨入有聲電影時代後,影視音樂更是得到大力的推廣與發揮。隨著影視藝術一百餘年來的發展,影視音樂已成為一種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影視音樂的創作或繼承中,作曲家與編曲家們通過運用各種技法、各種音樂的表現手段,使影視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多采。影視音樂的誕生與發展為影視劇的發展添上濃重的一筆。今天,影視音樂已成為影視劇創作的重要一環。
經過長時間的理論研究與定義,現在已經基本確定了聲音的藝術構成:即語言、音樂和音響.音樂,在它還沒有真正成為電影的一部分時,早已是電影的附庸了。因為在1927年之前,純粹意義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無聲電影」似乎並沒有。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現場音樂的伴奏。有錢的影院用大型管弦樂,而小影院也許會用一架鋼琴代替。這種現場演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氣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並非專為電影而作或是緊貼電影情緒的——它們大多是現成或當時流行的樂曲。現代意義上的電影音樂不僅包括無聲源音樂——為影視作品專門創作和編配的音樂;還包括有聲源音樂——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種音源所放出的現實音樂,以及電影的主題曲和插曲。現在,電影音樂早已成為影視作品中煽情、烘托氣氛的重要手段。
影視音樂是影視藝術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鑒賞影視藝術有著重要的作用.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敘事過程中,一般根據劇情和畫面語言長度,採取分節、分段的敘事法則.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影視藝術敘事過程中為表達感情服務,其美感層次有立意美、渲染美、過渡美、真實美、沖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音樂是記憶之門。它凝結著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豐子愷說:「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比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
這種神秘使它包容了豐富的內涵,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面對人類復雜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詞也顯得蒼白無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選擇。若輔之以婉轉低回的音樂,這個片段定會成為影片中最撩動心弦的篇章。比如《結婚十年》。韓夢躺在沾染了十年風塵的地毯上回憶如煙往事,只有音樂才能解讀她心頭的百般滋味。比如《紅河谷》。「寧靜」死前面帶微笑的高歌,遠比慷慨陳詞來得壯烈、凄美。畫面是具象的,音樂則是精神層面的。音樂是對畫面的升華。
這種神秘使它長於營造美好的意境,讓影片韻味悠遠。是音樂讓《空鏡子》中飄散在小樹林里的「陶虹」的笑聲更具感染力;是音樂讓《誓言無聲》中老舊時代的冬天場景對觀眾有莫名的吸引力。音樂似乎比畫面有更長的保質期。當畫面因歲月流逝而顯得簡陋粗糙時,音樂仍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初聽時一樣悅耳。
在影片中,有時音樂擔當稱職的配角,與影片相得益彰。尤其是名著改編的影視劇,恰如其分的音樂是對作品主題的最好詮釋。電視劇《紅樓夢》的配樂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王立平先生彷彿曹雪芹的隔代知己,無論是「一番風雨路三千」還是「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旋律與文字配合得天衣無縫。同樣精彩的還有電視劇《日出》的主題歌。「播下了風花雪月,長出是愛恨情仇」,詞作者似乎比萬方更理解她父親。有時音樂與影片相映成趣。「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鄭緒嵐的歌聲為一片打殺聲中的少林寺增添了一絲柔情蜜意;《你是我心中忘不了的溫存》讓《我愛我家》在喧囂落幕之後為觀眾送去幾許溫情;「只剩得馬嵬坡前草青青」,閻肅笑看一代美人香消玉殞。
在這些與影片風格迥異的音樂中有一部分其實點出了影片的真正內涵。首先想到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音樂訴說了張大民樂觀背後的辛酸,笑容背後的淚水。而且小柯的潛吟低唱中沒有過分的悲情,音樂中滲透著揮之不去的無奈與哀愁,就像本片的主色調灰色一樣。音樂悲涼卻不乏積極因素,無數次失望之後依然給自己、給生活留有一線希望。「分手的消息已飛出多遠,愁煩的眼不妨把幸福翻開,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世上的人啊生死不孤單。」
還有一部分甚至超越了影片的主題。譬如《三國演義》中「貂嬋已隨著清風去」的浪漫和含蓄遠勝於原著。而《牽手》中大氣舒緩的主題音樂令一部反映婚姻家庭的電視劇擺脫了世俗的氣息,具有了高貴的氣質。劇中也有夫妻間的爭吵,生活的瑣碎,可三寶的音樂沖淡了其中的市井、煩亂,從整體上提高了影片的格調,使很長一段時間內《牽手》在同類題材中遙遙領先。
音樂更可以脫離影片被人欣賞傳唱。此時音樂成了主角,影片退縮到被人遺忘的角落。人們差不多已經忘記《青藏高原》是《天路》的主題曲;有部分觀眾只為欣賞《嘎達梅林》的音樂重又走進電影院。
音樂與影視的關系是微妙的。它們相互扶助,相互影響。音樂是對影視的提煉,影視是對音樂的擴展。優秀的影視作品為音樂加入情感內核,使之更加動人;優秀的音樂令影視作品飄逸、靈動、回味無窮。許多觀眾是因為《永不瞑目》才那麼喜愛《你快回來》,而我也會因為張信哲一句「把你的發絲當成戒指繞,溫柔烙印再也抹不掉」把《梧桐雨》看完。
某導演說他最喜愛給電影配上音樂的瞬間,自己的作品在音樂中一下子鮮活了,藝術感覺也在音樂中被傳達出來。而專家說,用「影像」指稱影視作品是不準確的,因為影視劇不僅要為觀眾帶來視覺享受,也要給觀眾奉上聽覺盛宴。
如果《紅十字方隊》沒有《相逢是首歌》,《便衣警察》沒有《少年壯志不言愁》,這些作品不會那麼流光溢彩,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感動。沒有音樂的影視是不可想像的。感謝那些優美的旋律讓珍貴的影象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閃亮。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作為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們忙亂的生活多一份和諧,顛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煩躁的心情多一份寧靜.所以說:"哪裡有人類的足跡,哪裡就有音樂."所以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不僅能達到影片所需要營造的氛圍,還能消除人們長時間的視覺緊張所帶來的疲勞。總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怖· 08:38:27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音樂,如果沒有和煦動人的鋼琴、如果沒有暖和的交響樂、如果沒有影片中那群童星如天籟般優雅、聖潔、和諧的唱詩班大合唱。《放牛班的春天》還剩下什麼?剩下的只能是:平淡得如同一杯白開水似的情節,如襯衫般單薄的故事結構,還有那老掉牙的主題。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音樂已經不是一種表達手段,也已經不是強調主題的表現形式。在片中,音樂就是主題!片中那美輪美奐的音樂,賦予了宗教情感的純凈與升華,有著近乎贊美詩的柔美與庄嚴,創造了超越時空的整體氣氛 ,展現了音樂對人性起到的巨大感化作用,而影片也因此成為一部贊美頌揚人性美的音之曲。
電影音樂分為寫實性音樂和表現性音樂,影視音響也可以分為寫實和寫意兩種,《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寫實性音樂音響和寫意性音樂音響的巧妙結合運用,片中孩子們排練合唱時的歌聲就屬於寫實性音樂即有聲源音樂,而影片的背景音樂大多屬於表現性音樂即無聲源的寫意音樂。這充分體現了影片本身的主題:就是音樂!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在這個影片中主要表現在表達主題;參與敘事;抒發感情和烘托氛圍。例如影片開篇主人公指揮的樂團音樂可以在某種意義上稱作是影片的前奏序曲,它奠定了影片全片的主題與基調;在敘事上,片中馬修教學孩子們練習合唱時的歌聲和樂曲就直接參與影片敘事,成為影片不可分割的敘事工具,特別是馬修給莫杭治開小灶時莫杭治天籟般的聲音對影片敘事和主題表達起到重要的作用,使觀眾感覺到馬修和音樂對莫杭治的影響,還有孩子們心理上的變化,直接參與劇作並表達影片主題。記得有這么一段情節,在美妙的鋼琴樂下,孩子們唱著:「風中飛舞的風箏,請你別停下,飛向大海,飄向空中,孩子們在望著你吶,在那暴風雨中,你高揚著翅膀,別忘了飛回我身旁...」而畫面鏡頭是莫杭治和佩皮諾望著窗外渴望自由的眼神,同時響起馬修的旁白:「我感到孩子們對自由的渴望,在最遙遠的天邊建築自己的小屋...」我對這一段印象特別深刻,寫實音樂,寫意音樂,音樂與音樂,音樂與畫面達到一種水乳交融的境界。
影片中針對不同的情景和人物,所運用的背景音樂也不一樣,當蒙丹出現時,例如馬修制止蒙丹吸煙的第一次交鋒,莫杭治與蒙丹在晾衣房矛盾沖突,蒙丹教壞郭邦等等的情景時所響起的背景音樂,就如蒙丹本人一樣,不那麼寧靜,又帶有一股邪惡之氣,此時,音樂也起到了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而每當馬修與莫杭治母親見面的時候,此時響起的音樂總是那麼輕柔舒緩,又帶有一點浪漫,將馬修對莫杭治母親的好感和單相思烘托的淋漓盡致,同時也與莫杭治母親那美麗賢淑的形象氣質相得益彰。還有一處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體現了音樂在抒發感情和烘托氛圍上的作用,就是當校長得到消息說學校失火後驟然響起的音樂以及在回校途中所配的音樂,音樂的節奏和力度明顯加重,急促,緊張,同時蘊含著一些危險的訊息,但隨著馬修領著孩子們從迷霧中慢慢出現時,音樂突轉並慢慢停止,這告訴觀眾擔心和險情已經沒了,孩子們都安然無恙,音樂的變化同時也符合觀眾的心理變化。
此外還有片中莫杭治離開學校在街上偷看母親工作時運用的音樂也恰當的刻畫了當時莫杭治的情緒,也將母子之間的疏遠氛圍和莫杭治對母親的渴望表達了出來。其他諸如幾個學生偷看馬修的書包時用的音樂能夠烘托氛圍;當影片臨近尾聲,響起那首《Cerf-volant》,孩子們清澈的音聲從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閉室中飄逸到窗外,合著一架架承載了稚嫩筆跡的紙飛機,彷彿天使的羽毛一片片,一片片,一片片落到馬修的面前,差點讓我落淚。陽光下,沒有言語,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孩子們的歌聲如輕柔的海浪層層相疊,一雙雙揮舞的小手寫滿了離別的眷戀和心靈的親吻。
輕音樂的風格和特色,較之其他音樂形式更為輕快活潑,富有風趣,特別是它的曲調格外動聽。古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爵士樂以英美傳統音樂為基礎,混合了布魯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樂類型,是一種「混血」的產物。也就是被賣到美洲的黑人把自己家鄉非洲的音樂風格與當地白人的音樂融合後的產物。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還有r&b:
有別於傳統的白人流行音樂,節奏怨曲強調一節中的第2和第4拍,是種很新鮮的節奏效果。與爵士樂相似 .Hip Hop:
其特色為霹靂舞,牆上塗鴉和節奏強烈的音樂,最後是鄉村音樂:
那時歌曲的內容,除了表現勞動生活之外,厭惡孤寂的流浪生活,嚮往溫暖、安寧的家園,歌唱甜蜜的愛情以及失戀的痛苦等都有。
低音提琴、大提琴是低音樂器,音色低沉渾厚;中提琴是中音樂器,音色柔美醇厚;小提琴是高音樂器,音色優美抒情,富於歌唱性。長笛音色明亮、活潑,適合表現流暢的旋律。短笛是長笛音域的補充,在樂隊中有「花腔女高音」之稱。單簧管和雙簧管是木管樂器組中的中音樂器,外形略相象,但單簧管的哨片是單簧,適合演奏活潑、流暢的旋律。雙簧管音色略帶沙啞,多表現抒情的旋律,溫柔的情緒。大管音色低沉、厚重,是木管樂器組里的低音樂器。圓號也叫法國號,音色圓潤迷人,是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音色的連接;小號音色嘹亮、輝煌適合表現號召性的旋律;長號也叫伸縮管、拉管,適合演奏號角般的旋律;大號音色低沉,笨重。 音色(musical quality)dingyi指音的感覺特性。頻率的高低決定聲音的音調,振幅的大小決定聲音的響度但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音色分辨不同發生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音色是聲音的特色,根據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聲音強度的情況下,也能區分出是不同樂器或人聲發出的。同樣的音量和音配上不同的音色就好比同樣色度和明度配上不同的色相的感覺一樣。
音色的不同取決於不同的泛音,每一種樂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發聲的物體發出的聲音,除了一個基音外,還有許多不同頻率的泛音伴隨,正是這些泛音決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別出是不同的樂器甚至不同的人發出的聲音。每一個人即使說話也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根據其聲音辨別出是不同的人。
聲音是由發聲的物體震動產生的,當其整體震動時發出基音,但同時其各部分也有復合的震動,這些各部分震動產生的聲音組合成泛音。由於部分小於整體,所有不同的泛音都比基音的頻率高,但強度都相當弱,否則則無法調准樂器的音高了。音色(tone-colour)是指樂器或嗓音的音質。
在生活中我們常說,某某人的嗓子音色很美,或音色沙啞、獨具個性。我們還會評價小提琴家或鋼琴家「音色豐富多變」,甜美或如洪鍾般輝煌……等等。這些,都不包括在我們要講的音色概念中,我們這里要說的音色,在中國的辭典里稱作「音品」或「音質」,即某種人聲(如男高音、女高音)或某種樂器特有的聲音種類。
以人聲來說,女高音嘹亮柔美,男高音挺拔高亢,女中音比較暗一些,渾厚而溫暖,男中、男低音則是莊重厚實,給人一種堅定的感覺。樂器的音色種類就更豐富了,小提琴的纖柔靈巧,大提琴的深沉醇厚,雙簧管的優雅甘美,小號的英雄氣概等等……。作曲家對於音色的運用非常講究,這些各種各樣的聲音特質對他們來說,就象是畫家手中的色彩一樣,會令他們的旋律、和聲、節奏、力度產生鮮明的效果。
每一種音色都有著特殊的意味。假設你要寫一首描寫男子漢英雄形象的進行曲,你不大可能選擇小提琴、長笛、雙簧管這一類音色纖柔的的樂器,而是會考慮響亮有力的銅管,如小號、長號。再假如,要寫一首表達纏綿愛情的樂曲,定音鼓、大鑔肯定是不行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音色有著特別的表現力。
F. 電影中配樂的作用是什麼
一、渲染背景氣氛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一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一種背景氛圍。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渲染環境氣氛、渲染時代氣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點等方面。
1、渲染環境氣氛
音樂可以為整部影片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例如故事片《城南舊事》(導演昊貽弓,作曲呂其明)。它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來表現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林海音從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所引起的那種「離我而去」的惆悵之情和對故土的思念。
所以,影片導演吳貽弓規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因此,選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送別》為這部影片音樂的主旋律,只用了弦樂隊和抱笙等幾件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非常簡潔凝練的音樂語言,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種惆悵惜別之情。
2、渲染時代氣氛
每個時代的樂曲或歌曲,從內容、音調、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樂器都有所不同。電影音樂可以根據影片的時代背景,選用那個時代特有的樂曲或歌曲作為影片的主題音樂。同時,也可以運用這種音樂為影片製造背景氣氛,以達到渲染影片時代氣氛的作用。
例如,表現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影片,常採用《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音樂旋律等等。這些音樂都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時代特徵。
3、渲染地方色彩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故事發生的地點,選用具有當地特點的歌曲、地方戲曲、地方曲藝的音樂,即可為影片營造渲染出一種地方色彩來。
王雲階作曲的影片《林則徐》,吸收了廣東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為林則徐「廣州禁煙」標明了地點。 至於國外影片,其音樂的地域性也十分明顯。例如我們熟悉的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等國的影片,音樂都有鮮明的各國地域特色。
二、刻畫人物心理
音樂是聽覺藝術,它區別於其他藝術的最大特徵是高度的抽象概括。它在對人物的情緒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音樂可以通過獨特的方式來體現人的豐富復雜的感情狀態。
音樂最大的長處,在於可高度概括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與微妙豐富的感情狀態。電影音樂最擅長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銀幕上無法直觀的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
電影藉助音樂的主要目的,是用音樂加強影片的感情色彩,從而促成整部影片與觀眾情感的契合。起到這種作用的音樂,在影片中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畫內音樂,也可以是畫外音樂;可以是樂曲,也可以是歌曲。
1、以畫內音樂的形式出現
影片《甲午風雲》中鄧世昌彈奏琵琶曲《十面埋伏》藉以宣洩心中的憤慨這一段,就是電影音樂這類借聲抒情的著名範例。 這段激昂悲壯的琵琶古曲,以畫內音樂形式抒發了鄧世昌壯懷激烈的內心情感,表達了他對民族危亡的憂慮以及誓與侵略者決戰到底的大無畏精神。
2、以畫外音樂的形式出現
影片《紅高粱》中貼窗花一段:釀酒作坊掌櫃、麻瘋病人李大頭死後,九兒帶領伙計們把老掌櫃用過的東西燒的燒、埋的埋,還用紅高粱酒在地上連潑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
九兒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過,被褥重新換過。此時畫面上,身穿紅上衣的九兒在新窗戶紙上貼著新窗花,臉上綻開從未有過的喜悅,好像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隨著此畫面的音樂,是一段柔和、優美而又含蓄的瑣吶曲,這段畫外音樂為這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歡欣、祥和的氣氛。
三、連貫鏡頭
在電影中,音樂有時就像一條錦帶,把一些分散的、跳躍的鏡頭串連起來,這就是音樂的連貫作用。由於一部電影的時間有限,如果把一些短暫的鏡頭都詳細地交待清楚,那要佔用很多篇幅(畫面)。而音樂是不佔空間的,音樂把這些表面並無關聯的鏡頭連接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整體,這是電影音樂獨具特色的功能之一。
四、發揮情節評論作用
電影音樂發揮的評論作用,即用音樂表達創作者對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觀態度,如歌頌、贊美、同情、控訴、哀悼等等。在電影中雖然有時可以採用類似戲劇旁白的畫外音方式進行評論,但這種方式如運用得不好容易產生生硬、不自然的感覺,而用音樂進行評論則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音樂在時間的流程中作用於觀眾的聽覺,當觀眾聚精會神地觀看著銀幕上出現的人物和事件時,音樂的評論作用可能不一定被觀眾覺察到,但正是這不被覺察的音樂,強化了銀幕的視覺效果,使觀眾受到強烈的感染。
五、深化主題思想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電影中的各個藝術元素,諸如導演、攝影、表演、美術……都圍繞著主題思想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電影音樂則用音樂這一手段為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在我國的電影音樂中,運用「主題歌」來概括一部影片主題思想的做法,有著優良的傳統。.
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人在30年代創作了大量的電影主題歌,如《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新女性》等等。新中國成立以後,又涌現了許多成功的電影主題歌,如《送戰友》等,這些主題歌與影片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起到了突出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
G. 奧斯卡獎中,最佳原創配樂獎和最佳歌曲獎評定標準是什麼其意義何在
評定標準是歌曲的好壞。
但是未在電影內部出現,但電影片尾字幕出現時所播放的第一首歌曲也在最佳電影歌曲獎的評獎范圍。第二首以後的歌曲就不算了。
此獎項設立於1934年的第7屆奧斯卡金像獎。是由金像獎身為詞曲作家和作曲家的成員提名,並由金像獎全體成員最終選出獲得者的。
要知道奧斯卡創立時候的初衷啊!「鼓勵和表彰那些在電影藝術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是我人士,以促進電影文化、教育和科學水平的提高並安撫那些認為電影給美國的道德和思想帶來不良影響的人們」
H. 電影配樂師需要具備的素質,能力有哪些
大部分導演都還是很注重電影配樂的,不過在現實中,電影配樂通常還是為了電影而服務的,這就要求電影音樂家牢記自己位置,導演是有權要求你為他的電影做出任何改動,畢竟這是他的電影,配樂師所負責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所要做的,就是要成全導演去完成他的作品。
I. 電影中配樂的作用是什麼
電影中配樂依據劇情環境人物心情配樂,可強化氣氛,營造氛圍,突出主題,是重要的電影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