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好看的印度電影都有哪些
1、《三傻大鬧寶萊塢》
如果有一天你變成了奇怪的傢伙,生活於恐懼和虛假之中,就念重生的咒語「All is well」,狠狠地給這個世界一腳!對鼓勵別樣人生價值和給人夢想的片子我是舉雙手贊成,何況從頭到尾都拍得這么歡樂。經典的台詞:「朋友是男人最大的胸部」、「你這么害怕明天,又怎麼能過好今天」。
而電影不僅僅只是在講一個故事,其實在印度的社會狀況下,女性是沒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氛圍的,先破才能立。就像片中父親對女兒說的-你不是在為你一個人戰斗,你要讓千千萬萬的女性看到女生並不是只能相夫教子。最後,這場斗爭的意義早已超脫出父親一己的夢想,電影的逼格和現實意義瞬間就升華了呀。
Ⅱ 如何評價電影《學區房72小時》電影反應了現實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學區房72小時》評價: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也讓人很容易想起去年上映的印度同類型電影《起跑線》,不同於有知名演員參與,有扎實的喜劇基礎的《起跑線》,《學區房,72小時》在6月28號悄然上映,排片慘淡,動靜甚至不如《起跑線》在國內的大。
但這一切並不是我們否定它的理由,中國觀眾呼籲中國的學區房故事,因為這是每一個中國家長都逃不開的現實。反應了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從鄉鎮地區為了孩子上學而到上一級地區租房陪讀的父母,到了城市裡為了孩子學區房傾家盪產的父母,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劇情簡介
某大學副教授傅重為了讓女兒進入市重點小學,在 72 小時內出售現有房子, 湊足錢款,買下對口學校的學區房。由於時間緊迫,傅重不得不以 200 萬的 價格降價出售,鍾點工牛阿姨聲稱兒子小寶急於購買婚房,雙方一拍即合立即簽約。
(2)印度電影學區房音樂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傅重演員: 管軒
男,40歲,上海郊區某大學社會學專業副教授,27歲前一直生活在淮海路的老里弄里,受當時周圍老上海人和法租界文化的影響,性格沉穩斯文,骨子裡看不起遠離市中心的族群、外來人口族群。
牛阿姨演員: 徐幸
55歲,安徽人,在上海務工20多年,積攢了幾十萬元,為了幫助兒子娶上海老婆,她賣掉老家的地,加上打工積蓄,總共湊了60多萬,但房價飛漲,一直買不到符合未來親家要求的婚房,直到發現傅重願以200萬的低價出售住宅,她必須抓住這最後的機遇。
Ⅲ 有哪些推薦的印度電影
推薦《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調音師》、《超齡少女》、《最初的夢想》、《摔跤吧!爸爸》這五部電影,這五部電影的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頗受廣大影迷歡迎。
1、《小蘿莉的猴神大叔》
電影講述了一個擁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單純印度男人幫助巴基斯坦啞女與父母重聚的故事。印度教教徒帕萬(薩爾曼·汗 飾)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結識了與母親走失並有語言障礙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達(哈爾莎莉·馬爾霍特 飾)。
在得知沙希達是巴基斯坦人後,帕萬決定幫助她回家,可在回巴基斯坦途中卻四處碰壁,遭遇領事館沖突、被旅遊局欺騙之後,帕萬立志將不惜一切代價盡其所能帶沙希達回到自己的家鄉與家人團聚。
2、《調音師》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飾)是一個學習鋼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鋼琴家,可是在夢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上他功敗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經過一段時間調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為了一名盲人鋼琴調音師。
事實上他只是帶上了隱形眼鏡,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彷彿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殊不知這里剛剛發生一起兇案。
3、《超齡少女》
正值妙齡的Swati(薩曼莎·魯斯·帕布飾)擁有令人聞之即醉的歌聲,一次在外演唱 時被音樂製作人Vikram發現,後參加當地的歌唱比賽一舉成名,但是年輕貌美的 Swati總是會做出一些不符年齡的舉動:岔開腿坐著、教訓年輕人、說自己早已結婚 生子、摳腳、指導人做菜……種種怪異的舉動背後,實則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
4、《最初的夢想》
被帕塔克(蘇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飾)寄予厚望的兒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無法忍受「失敗者」的標簽而發生意外。面對病床前喪失信心的兒子,帕塔克講述了大學時代,自己與朋友們以及前妻瑪雅(施拉達·卡普爾 飾),為了完成「失敗者」的逆襲,在冠軍聯賽中「損招」盡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開帷幕,他們會實現最初的夢想嗎?
5、《摔跤吧!爸爸》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阿米爾·汗飾)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讓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贏得世界級金牌。
結果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的驚人天賦,看到冠軍希望的他決定不能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像其他女孩一樣只能洗衣做飯過一生 ,再三考慮之後,與妻子約定一年時間按照摔跤手的標准訓練兩個女兒:換掉裙子 、剪掉了長發,讓她們練習摔跤,並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最終贏來了成為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女性的機會。
Ⅳ 印度電影體現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哪些印度電影是貼近現實生活的
印度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比較推薦阿米爾·汗,米叔的作品很多都以抨擊現實問題為核心,但是他又處理的非常戲劇化,不必讓你看得特別難受。觀後會意識到問題又不會絕望而是抱著會打破這個問題的興奮感,這跟韓國、日本的一些現實題材看完讓人絕望相比還是很值得推崇的。
1、《三傻大鬧寶萊塢》,教育制度與階級差距。
伊西亞有著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夢想成為一名歌手。但是伊西亞生活在一個不自由的家庭之中,性格爆裂獨斷專橫的父親經常對母親拳腳相向,並且禁止伊西亞唱歌追求理想。 疼愛女兒的母親鼓勵她帶上面罩在網路上唱歌,這個主意讓她獲得許多粉絲。然而就在這時候,父親調換工作,要求他們跟著自已到另一個地方去。
Ⅳ 印度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近幾年為中國大眾所熟知的印度電影或多或少都有針砭時弊的現實意義。這里推薦幾部給大家:
1、《摔跤吧!爸爸》
去年五一檔國內上映,最終收獲將近13億票房,評分也高達9.1,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的典範。影片本身的硬實力加上國內宣發精準助推,從阿米爾汗先瘦身後增重這個點為抓手,做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電影營銷。本片由阿米爾汗親自操刀剪輯,最成功的莫過於憑借他對中國觀眾的了解,重新調整了電影時長和節奏,例如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歌舞戲份。讓電影從」印度節奏「走向」中國節奏「,這也是本土化做得最好的一次。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優秀的印度電影。批判教育制度批判階層固化,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國情類似,因此引發觀眾共鳴。電影最感人的地方莫過於貧民窟的鄰居為了給拉吉籌錢不惜通過自殘的方式,這種很明顯的碰瓷行為背後是印度窮人的淳樸和身為人父的責任感。
實際上父母的焦慮也並不是完全沒道理,為下一代爭取到一個盡可能好的教育資源,成人也好不承認也罷,環境會改變很多事情。
Ⅵ 求電影名,一個印度或者泰國的電影,講學區房的事
印度電影《起跑線》
劇情介紹:
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最盛大比賽即將開始——幼兒園招生,1400所將要發放報名表的學校當中,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學名額相當緊俏,很多父母從懷孕時就做准備,卻也有服裝店老闆拉吉(伊爾凡·可汗飾)和妻子米塔(薩巴·卡瑪爾飾)這樣臨時抱佛腳的父母。米塔堅持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夫妻倆試圖躋身上流社會、試圖托關系走後門、試圖獲得神明保佑,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使用非常手段,想盡辦法追逐高聳的入學門檻。而當他們費勁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卻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Ⅶ 印度神片《起跑線》,為了讓孩子上名校,父母傾盡所有!
第一時間跑去影院看種草已久的《起跑線》,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擇校問題簡直和國內如出一轍。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對父母來說簡直再熟悉不過,而電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帶給我內心深深的觸動。
整部劇用喜劇的手法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父母擇校的故事,他們拼盡全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他們不想讓孩子跟他們上一樣的學校,他們希望通過選擇名校,讓孩子能上升到上層社會!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嗎?
《起跑線》英文電影海報寫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會不遺餘力,傾其所有讓他們的孩子進入正確學校的人。
國內的現狀也是一樣,父母殫精竭慮都是為了一件事——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於是從選擇幼兒園開始,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擇校戰爭持續打響,真的是孩子的比賽,父母的賽場。
「讀不了好的小學,就考不進好的初中,讀不了好的初中,怎麼去重點高中?重點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還用愁嗎?」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嗎?
中文電影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擇校的困局,影片最終落腳在到底是要「起跑線」,還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線」。
電影的最後,父親拉吉的一段演講非常煽情:「你們想盡辦法讓他們進入這所學校,不是你們幫他們,而是他們幫你們。這個時代人們只重視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雖然有人詬病說太過雞湯,強行煽淚,但我依然覺得精彩無比。
我們常說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像力、創造力、閱讀力、社會適應力、情商、逆商、財商等等。但我們卻不能忘記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記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裡,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線。 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這件事情上,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3、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能贏得人生嗎?
曾看過這樣一個報道:一對大學教授父母,兒子4歲半上小學,19歲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後,兒子卻終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麼事都不想干,終日悶悶不樂。父母現在整天發愁怎樣才能讓孩子振作並快樂起來。
他們的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卻沒有贏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頭學習,而今學位拿到了,父母給的任務完成了,人生卻再也沒有了方向和動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樂趣。
當然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所有的神童長大都會出現問題,孩子的成長之路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沒有那麼多的必然。
但我卻想藉此告訴父母,每個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
盧梭說:「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像孩子一樣生活。 我們應該允許他們用自己的節奏生長,積累實力,蓄勢待發,方能贏得人生的長跑。
4、起跑線折射出我們到底愛的是什麼?
《起跑線》帶給父母很多啟迪,更給予一場心靈的洗禮。 我們到底愛的是孩子的未來,還是望子成龍的虛榮心。
回憶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時候,媽媽想提前把我的戶口轉入舅舅家,這樣就可以就近上學,直接升入重點初中。當我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特別不開心,我問媽媽,為什麼要去那個學校。
媽媽說,那個學校教學質量好,校風好,你以後上重點高中的機會多啊!這樣你就有機會上重點大學,畢業有個好工作。
可我卻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我不想入校後被人指指點點,說我是走後門來的。於是最終我不讓媽媽轉戶口,毅然決然地去了家門口的普通初中。
學校里同學們會嘲笑老師,上課不守紀律,下課拉幫結派,打架斗毆……但在這里,我卻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應該做什麼,因為我心裡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通過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點高中。
對於重點高中的無限嚮往激發了我學習的鬥志,於是我成了這個初中里為數不多的佼佼者,老師對我青睞有加,常給開小灶,最終我參加重點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試,如願以償地考入了那所重點高中。
現在想來,父母給我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他們尊重我的選擇,但我回想起來不由得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這樣的選擇,我的內心是否能強大到允許他去一個如此校風的學校,我可能會無比擔心他學會抽煙喝酒打架。
而父母對我的無比信任讓我順利地在那所學校成長,我沒有沾染任何不良習氣,遇到任何的事情,他們都會告訴我,有他們在,一切都不怕。現在想想,好感恩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們學習,把這份信任給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視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那到底什麼才是起跑線呢?在我看來,父母的格局和視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明年果果也會面臨擇校,到底是在家門口上一個普通的公立小學,還是買學區房進入一所重點小學,亦或者耗費巨資選擇一所國際學校。
當選擇擺在我面前的時候,幾年前的我也會無比焦慮,我生怕因為自己的錯誤選擇導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時候我無限地放大了學校教育的影響力。
在幾年的自我成長之後,我現在全然放下了,或許我會選擇公立小學,讓果果去參加國內的高考,或許我們不會選擇學區房,而會順其自然。
因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這個三角當中, 我不能改變社會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圍之內選擇合適的學校教育,我會盡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來之路該怎麼走就交給他自己。
作為母親,我會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他。至於階層,其實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因為我並不認為這是阻礙人發展的障礙,正如影片中的孩子們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種渴望,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堅信: 我們的命運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為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奮戰的創業者,我無力去改變社會的大環境,但我可以藉由書籍,把人生智慧傳遞給父母。
我相信,無論我們的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學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為人父母一生的職責!
Ⅷ 如何通過電影《起跑線》看印度的「學區房」
認識印度電影是從《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開始,近年來在中國市場中可謂是風生水起,不同凡響。印度電影沒這么多高大上和假大空,但總能以輕松幽默的風格去諷刺沉重黑暗的現實。而且還特別接地氣。
」
近來又一部具備印度特質的神作誕生了!--《起跑線》
海報中,一個人的兩只腳,兩種不同的風格。右腳破爛不堪,而左腳卻是皮鞋西褲。這也是整部電影的主線,以窮人和富人為核心,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講述的是一對印度中產階級的夫婦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挖空心思要進當地名校的故事。算是印度版的「中產階級焦慮吧」.
(印度的中產階級願景)
「
從這個意義上講,印度的《起跑線》拍出來是一出喜劇。他反映的是中產階級衣食無憂想提升空間,爬高一層卻又被人輕蔑地甩下來。而中國的中產階級焦慮,則是負能量滿滿,是擔心從來之不易的地位隨時跌落下來。和我們比印度的中產階級焦慮毫無壓力,也許叫做中產階級願景更恰當吧。
」
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無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代表印度中產階級焦慮的《學區房》是一出輕喜劇,那麼我們中國的中產階級焦慮拍出來會是什麼呢?也許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鏈》更合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