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達芬奇密碼800字影片分析
《達芬奇密碼》是把一個本來就復雜的故事用一種非常復雜的方式講述了一遍。一部出色的驚悚懸疑電影是以嚴密的邏輯推理解開層層謎團,使每個貌似難以置信的情節背後存在一個統一的合理的解釋。但我在跟隨影片解謎的過程中,卻發現自己無法理解其中一些非常重要的疑團,特此寫出來求教各位行家。這是一片純粹的「技術性」文章,不具備可觀賞性,只適合有興趣鑽研影片內在邏輯的同仁閱讀。我沒研究過原著,一切問題以電影為准,至於才疏學淺錯漏之處自不待言,可一笑置之。
開始之前,先把重大謎團有關背景簡單說一句。電影里涉及的主要派系有三,一是耶穌和瑪麗亞後代以及其家族,他們20個世紀來謹言慎行小心過活;二是巡山隱修會這個秘密組織,他們是耶穌和瑪麗亞有後代(從而證明耶穌是人而不是神)這個秘密的守護者,世世代代保護著瑪麗亞的石棺(聖杯)和她的後代,達芬奇和牛頓都曾經是隱修會的大師,隱修會保護秘密卻又不揭露,期望著耶穌的後代有一天自己跳出來;第三派就是基督教內的影子議會,他們滲透到教廷高層的各個方面,為了維持耶穌的神性,從14世紀開始不斷追捕屠戮隱修會和瑪麗亞的後代。這三股勢力糾纏了好多個世紀,始終沒有了局。
從時間上講,在電影開始之前三者之間最後一次交鋒,是多年前影子議會製造了一起針對耶穌後代的車禍,倖存的小女孩叫索非亞,為了保護這唯一攜帶耶穌血統的人,隱修會偽造了現場操縱報道說全家都喪生了。同時把索非亞秘密接出來,以外孫女的名義託付給隱修會大師盧浮博物館館長。這解釋了為什麼館長家中沒有索非亞父母的照片,而且館長要年幼的索非亞發誓不能尋找甚至提到去世的父母。
只有這三方的話電影是沒法開場的,還需要三個新生勢力:一個是糊里糊塗被卷進來符號學教授蘭登,他雖然重要,但是是被動加入的;一個是警方的代表人物法希探長,他是個魯莽而偏執的人,也是被動捲入的;最後一個則是一切的始作俑者,貌似幫助影子議會尋找聖杯鏟除隱修會的神秘的「導師」。
『貳』 達芬奇密碼電影詳細介紹
《達·芬奇密碼》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GnTgwBdgaAFPTpXXd3x6eQ
盧浮宮博物館館長被人殺害在盧浮宮內,臨死前他費力的留下駭人的符號,從而驚動了符號專家羅伯特·蘭登(湯姆·漢克斯)。在破案過程中,蘭登結識了死者的孫女,索菲(奧黛麗·塔圖),倆人幾次遇險,九死一生,逐漸產生愛慕之情。
隨著案情的深入,他們漸漸發現這起謀殺案後隱藏著天大的秘密,甚至牽連到隱匿多年的神秘組織——峋山隱修會。蘭登按圖索驥,發現所有的解密的密碼都藏在達芬奇的作品中,而最讓人震驚的是,索菲的身世一時間隨之復雜起來,她究竟是誰?峋山隱修會再現江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叄』 《達芬奇密碼》的影評
1、一個最值得深入解讀的暑期電影之一。(《帝國》雜志評)
2、總而言之,一個值得尊敬和可以預料到的小說改編電影。(《達拉斯觀察家》評)
3、朗·霍華德的巨著《達·芬奇密碼》是暑期大片的聖杯,一個震撼的、情節緊湊動人的驚悚片。(《紐約郵報》評)
4、《達·芬奇密碼》是一部忠於原著的電影,但是很可惜,影片沒有帶給觀眾任何驚喜。(《今日美國》評)
(3)達芬奇密碼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在法國巴黎出差期間的一個午夜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得知盧浮宮博物館年邁的館長被人殺害在盧浮宮的博物館里,人們在他的屍體旁邊發現了一個難以捉摸的密碼。
蘭登與法國一位頗有天分的密碼破譯專家索菲·奈芙,在對一大堆怪異的密碼進行整理的過程當中,發現一連串的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當中,深感震驚。這些線索,大家都清楚可見,然而卻被畫家巧妙地隱藏起來。
『肆』 電影《達芬奇密碼》值得一看嗎
電影《達芬奇密碼》極力推薦大家前去觀看,通過歷史真實事件與想像相互交織相融在一起,亦真亦假,其中摻雜著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以及建築,古老的符號文貫穿整部劇作,向達芬奇的曠世佳作致敬,這是一部改編幾乎接近完美的影視劇作。
總而言之,電影《達芬奇密碼》是一部難得改編成功的佳作,雖然以懸疑驚悚為主,但驚悚成分其實也並不過分,懸疑色彩卻是極重的,不過如果想真正領悟其中內涵,還是強烈建議通讀原著。
『伍』 電影《達芬奇密碼》片尾最後的音樂是什麼
電影《達芬奇密碼》片尾最後的音樂是:Chevaliers De Sangreal
歌名:Chevaliers De Sangreal
歌手: Hans Zimmer
所屬專輯:《The Da Vinci Code》
發行時間:2006-05-08
類型:純音樂
『陸』 《達芬奇密碼》觀後感
《達芬奇密碼》觀後感(通用6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達芬奇密碼》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達芬奇密碼》這部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本的原著小說被搬上了熒幕,看完這部片,給我感覺最深的或許是電影的畫面。整部電影的每一格畫面都好似陳舊的歐洲油畫,雖然大部分場景都在黑夜或昏暗中,但並沒有失去藝術品應有的細節。在為數不少的回憶場景,畫面用一種灰白色調表現歷史,既滄桑又不失華麗。整部電影的動作場景雖然多,除了白化病人出現的片斷並不激烈,不過導演用快速的剪輯配合音樂與音效,讓整部電影彌漫著緊張氣氛。所謂的達芬奇密碼,就是隱藏在大師達芬奇作品中一個關於基督教的驚世駭俗的秘密。
耶穌是凡人,他有所愛的人並且留有自己的後代。兩派人馬根據各種或為密碼或為文字的提示,試圖找尋到耶穌愛人抹大拉的瑪麗亞的喪身石棺以及耶穌存於世上的後人。一方企圖毀滅以維護上千年的宗教信仰,一方企圖揭示使這個驚天的秘密昭告天下。影片的最後,男女主人公的一席談話找到了正反合。耶穌為什麼不能既是人又是神?耶穌的崇高在於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德行將世人團結在一起,他已經幻化成一種博愛與寬大的精神。最終,耶穌的後人選擇了讓聖杯即耶穌的愛人繼續躺在大師的作品之中,在滿天的繁星之下永久地安息。對於向我這樣不信基督甚至沒有信仰的觀眾而言,對於小說及影片的主旨是很難深有體會的。不過作者通過大師達芬奇的作品來解讀基督教,分析地有理有據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的真實性,這種超人的聯想力實在令人驚嘆。一部好的小說帶動出來的一系列產業效應真是不可小覷的。
看過《達芬奇密碼》後,給我您想最深刻的是,在真個影片中穿插很多關於宗教和歐洲中世紀歷史的介紹,像達芬奇名畫《最後的晚餐》,以及與郇山隱修會有重要關系的聖殿騎士等相關的歷史資料,裡面也不缺乏兇殺、懸疑的劇情。讓我們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也對宗教歷史有了一定的理解。
電影圍繞尋找基督教聖物「聖杯」展開,代表著正義和黑暗的雙方展開了激烈交手,最後以蘭登博士的勝利告終。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暢銷作家丹.布朗連續兩年排名紐約時報最暢銷書排行榜冠軍位置的小說《達?芬奇的密碼》所改編的同名電影,整場電影除了個別細節改動外,是非常忠實於原悔局唯著的,電影其實挑不出什麼大錯,但我估計是因為片長所限,所以書中很多情節被刪減和改動了,想要在短短兩、三個小時來解釋一個本來需要長篇大論的復雜理論。為了時間,只好犧牲故事的細節;而沒了細節沒了環環相扣的解密與推導,故事本身的可信性就大大下降了。影片的結局忠實於原著,少了說明介紹,但是想大多數人也能明白其中原委。看最後的一幕,再碧培聽一次最後的密碼,心裡不由得一陣慷慨,這偉大的人類傑作阿!不知多少秘密也像那石館被永久的埋藏了,一切都讓它湮滅吧?生活還臘讓是會這樣繼續。
影片中一直提到的人物瑪麗亞,生活在一個叫抹大拉的地方。後來因為她和耶穌那層說不清的關系,人們便指地起名,稱她為「抹大拉的瑪麗亞」。小說《達芬奇的密碼》中絕大部分說的就是這段模糊不清的宗教史。書中用懸念迭出的歷史逸事和新教在保護耶穌的後人的艱難與凶險的歷程作為引線,向現代的人們公開了一個世紀大謎:耶穌有後代,今天還活著!夠嚇人的。然而,更使人驚訝的竟是耶穌的太太不是別人,卻是被人們一直猜測的妓女。把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也順帶地捎了進來,說坐在耶穌旁邊的不是別人,就是抹大拉的瑪麗亞。那畫里有女人嗎?在西方宗教史中,似乎有過這樣一段歷史秘密;新教試圖保護秘密降生到人間的耶穌的後代。這項任務為什麼如此艱巨,
甚至有生命危險,主要原因是天主教對此事的反對態度。如果他們知道了耶穌有後代的話,如果這件事公開了的話,那麼宗教的權利和教義是否面臨著信任危機和巨變。所以,秘密追殺耶穌的後人和秘密保護耶穌的後人,這兩股巨大的勢力就在秘密中較勁兒,從來沒有停止過。而達芬奇也參加了這一龐大的秘密活動。
《達芬奇密碼》就遭到了宗教界強烈的批評,有人甚至還曾揚言要與作者對簿公堂。聽說作者滿不在乎,而且有理有力地贏了。這種強烈的抨擊是宗教在神、人之間的定位出現了「攪局者」這一現象的必然結果。梵提岡政府不能就這么看著一直隱瞞了多少世紀的歷史秘密被這種不學無術的小人在玩笑中隨隨便便地揭開。大家不但沒有撈到半點好處,弄不好還要付出隱瞞真相,造人為神的假冒偽劣宗教史的代價。這是宗教在今天的危機,是先進的人類對歷史的考證的研究所無法迴避的成果。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需要通過性行為來繁衍後代,也因此在很多遠古文明中都存在著對於生殖器的崇拜,這就說明了繁衍增加人口是很重要的,是神聖而嚴肅的。也因此作者並不認為在耶穌佈道的時候會不做相關的考慮來拉攏人心,如果他當真沒有配偶,那麼他將無法以非常道德的方法來繁衍生命,而無法繁衍生命的信仰在人口數很重要的古代,是很難站得住腳很難讓人信服的。所以作者也是相信耶穌是有配偶的,也許她正是抹大拉的瑪利亞,也許她另有其人,並不曾出現在歷史的記載中,這些已經無法得知了。在看電影之前,看到過很多有關電影的反面言論,但是作者卻認為這部電影恰巧彌補了書的一些不足,比如書中那堆復雜的外國人名,對於一個中國讀者來說要弄清他們誰是誰是需要一定的精力的。
並且因為全書都是在闡述西方的歷史,對與中國人來說那些是比較遙遠的,也是了解不多的,所以如果光看書,我們無法得知作者所說的究竟是什麼,然而電影卻可以將那些呈現出來。在這里就不得不說導演所採用的一種手法了,在影片中大量的使用了一種將歷史與現實融合的手法,用以表示蘭登教授的思考,也幫助我們了解那些東西究竟是什麼,而這樣的表現手法在作者看過的其他電影中是不存在的,然而它卻非常完美的表現了作者在書中所想表達的,甚至它還給人一種歷史如煙的感覺,這個可一說是該部影片的一個亮點。說回電影的好處,它可以通過配樂以及影象來烘托一些很有意味的話,比如最後蘭登教授對索非亞所說的話,現在你知道了事實,你可以選擇是向錯誤的歷史教會挑戰,還是繼續默默的延續這個秘密,而最重要的是你願意相信什麼?這話到像是要對看書看電影的我們所講的,在知道了這個論點後,不管我們想怎麼做,重要的是我們願意相信哪一邊,畢竟現如今耶穌究竟是人還是神對我們來說已經並不重要了,在我們需要他是神的時候他就是神,在我們不需要的時候他就是人。
這些是書中無法明確表現出來的,至少作者並沒有注意到,只是從電影中才注意到這個問題,這個發人深思超脫於這部書而適用於任何宗教信仰的問題,信仰不就是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么?當然了電影也有它的不足,比如,密碼箱所存放的銀行就不夠宏偉堅固,至少它沒有給作者這樣的感覺,感覺它配不上那悠久的歷史以及重要的秘密。還有就是那把鑰匙不夠華麗,那場神秘的祭祀交代的並不充分,沒有表現出對陰陽交合的崇拜以及它的神聖,原著中所描述的參加祭祀的人手捧的金色球體也沒有出現,作者不知道是因為刪節而不存在還是因為它原本就不存在,但是這確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不能不說如此的表現有些不夠充分。並且電影有些場面的沖擊效果奪去了很多重點,例如瑟雷斯的幾次出現,那些太過的突然和震撼加上電影院的音效足可以將你從對迷團的關注中拉出來,就好象夢境被打破一樣的遺憾,作者個人並不喜歡這種安排。
這部影片給我的感覺還是不錯的,他給我們介紹了關於西方宗教的歷史,尤其是他不在把神描寫得神聖不可侵犯,而是描寫成有血有肉的一個真正的人,這也是一種突破吧,也是我喜歡這部影片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影片結尾,主人公沒有去將這個謎公諸於眾,也歸諸於這種人性的美和對逝者的尊重。
推薦星期六去時代影城看了傳說已久的《達芬奇密碼》,坐我後排的是兩個年青女子,從影片開始到燈光亮起長達2個多小時沒有間斷地談論著,其中一個無疑對這部電影研究了很久,一直不停地講給另一位聽。說實話對於這個傳說已久期待已久的電影我也研究了很久,但我寧願自己對這部電影是一張白紙,然後在黑暗中,與光和影組成的圖像一同渡過這驚心動魄的2小時。
故事是一種對基督教的全新演義,作者學識淵博,涉及宗教、數學、物理、美術等,在感覺合情合理的推論下,我一步步地相信了,我相信牛頓爵士晚年研究神學的原動力竟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隱修會的成員,是聖騎士;我相信了耶穌是有後代的`;我還從變態自虐殺手那裡找到了「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的苦修的基督教版本。
誰會相信耶穌不是聖母瑪利亞的兒子?誰又會相信耶穌居然會是一個凡人,一個結婚生子的正常的男人?應該說沒有人會相信,即使是如無神論者的唯物論者也寧願相信耶穌的偉大和不凡。其實這部電影吸引眼球的就是顛復基督教,但畢竟基督在西方社會里如同孔子在中國文化里一樣的不可顛復,所以才有了結尾的時候那個符號學家不願道破的善良,站在本初子午線上,鏡頭一路向下,穿過的不僅是建築物,還穿過了時光的隧道,來到石棺前,然後結束。
當女主人公心知肚明地感覺到了自己就是耶穌的後代時,影片很溫馨地幽了一默,她站在水池邊,然後輕移蓮步,想在水池中凌波微步,結果是當然不能凌波微步,因為她不是仙女,也不是段譽。我想湯姆漢克斯與她相擁的時候,一定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微妙感覺,因為他擁抱的不是別人,正是他一步一步得出的科學結論:耶穌的後代。他看著她,對她說信什麼由自己說了算(大意如此)。是的,信什麼由自己說了算,有人相信嬰兒的眼睛,因為那最最清純的眼睛,其實嬰兒的眼睛的視力范圍不過一兩米遠,有人相信咸鹹的淚水而不信甜甜的柔情,其實淚水只是一種同鼻涕和耳屎一樣的人的分泌物罷了。我想當什麼都無法解釋的時候,還是老子說得好:大道無形。
記得卡爾馬克思說:一切宗教都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世界觀,由此可以知道要獲得世界的本原是多麼的難,所以說,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最不欺騙你的是眼睛,但最欺騙你的也是眼睛。
偉大的牛頓,博學的達芬奇,最後對未知的世界也只能用宗教來解釋,宇宙的原力就是上帝的一擊。所以哲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你怎麼看世界,世界也就怎麼看你。還是李白說得好:相看兩不厭。
當牛頓爵士的蘋果敲在他的頭上的時候,人類嶄新的文明由此展開,所以,影片最後以「apple」作為密碼的時候,其實是作者和導演在向牛頓致敬。
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在法國巴黎講學期間被來自FBI的警員法希帶走。從而得知盧浮宮博物館年邁館長被人殺害盧浮宮博物館里人們屍體旁邊發現了一個難以捉摸密碼,法希希望蘭登可以提供線索。而蘭登卻不知道在法希帶他來之前擦掉了館長屍體旁邊的一行字「找到羅伯特·蘭登」。法希此時已將犯人認定為蘭登。這一切還是匆匆趕來的一位頗有天分密碼破譯專家索菲·奈芙緊急告訴他的,而索菲正是館長的孫女。蘭登與索菲一邊逃亡對一大堆怪異密碼進行整理過程當中居然發現一連串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藝術作品當中這些線索大家都清楚可見然而卻被畫家巧妙地隱藏起來。蘭登無意中非常震驚地發現已故博物館館長竟然峋山隱修會重要成員。峋山隱修會一個真實存秘密組織,其成員包括牛頓、維克多·雨果與達·芬奇等多位歷史名人。蘭登直覺告訴和奈芙找尋一個驚天歷史秘密:耶穌·基督是個凡人,而人們所想要尋找的擁有改變世界力量的聖杯其實是耶穌的妻子瑪麗·抹大拉。聖杯的法文從中間切開之後意思是「神聖的血脈」,也就是耶穌的後代的意思。兩人在追殺下依然堅持破解了密碼。最終發現聖杯竟是索菲!索菲並非館長的親孫女,館長的孩子一家都在車禍中身亡,包括那個女孩。而索菲是真正的「神聖的血脈」。發現這一點的兩人從教堂地下上來卻意外遇見了隱修會的成員。他們看到索菲之後很開心,但卻說了一句話——隱修會所保護的並非聖杯,而是她身上可以改變世界的秘密。他們早就知道聖杯是索菲了。所有的這一切不過是館長也是隱修會的守護者之一的索尼埃用生命和小孫女玩的一場猜謎游戲。
人的一生也就是一場游戲,但人生,只能玩一次,只有一條命,游戲開局是隨機設定,不論好壞不可更改,游戲結局不可預測,你只能按照你玩的這個游戲的世界觀設定、初始劇情設定展開游戲。不過有兩個可以自定義,就是游戲接下來的劇情。還有無論如何除死之外你不可以選擇退出遊戲。不過,人生這個游戲是全球限量版,你能獲得體驗資格,並且能玩到現在,算你走運了。無論如何,只有到永遠閉上雙眼的時候才是真正的「GAMEOVER」,所以沒死之前你都還沒有輸,充其量掉點血和經驗罷了。
傳說中的《達·芬奇密碼》,很久以前便希望有機會拜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耽誤下來,直到今年寒假放假在學校圖書館偶遇見它,並把它帶回家仔細閱讀,開篇便引入了一個藝術館館長的死亡,離奇的死亡,將自己的身體擺成達·芬奇名 畫《維特魯威人》的形狀,並且在自己的身邊留下了指引人們去發現真相的密碼文 字。符號學家蘭登以學者的身份被邀請至兇案現場,卻是以嫌疑人的身份被嚴密監 視,半路殺出來的神秘又有些不可理喻的密碼學家竟然是死者的孫女,而且在她看 來,祖父這些字是留給自己的,而且告訴自己,蘭登是那個可以協助她揭破這個迷 題的人。於是,由她的一個決定開始,蘭登和奈芙開始了他們的逃亡和尋找答案的 辛苦歷程。而當他們解開了所有的面紗,達到了事實真相面前時,他們擁有的不僅 僅是一份精神上的滿足。當然,最後的尾聲跟我們說,這只是蘭登先生的一個夢而 已,但是這個夢卻給蘭登先生,也給我們自己帶來深一層的精神境界,也給了這個 故事一個完美的結局:尋找聖杯之旅,就是希望能到抹大拉的媽麗婭墳墓前跪拜的 探索之旅,是想在這位被放逐著腳下祈禱的探索之旅。
整個故事情節復雜,所有的人幾乎都有著自己的雙重身份,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信 仰和自己的小算盤,每個人都為著自己的目的而行事,在自己的面具下面,做著只 有自己才知道的事。 到底誰是誰非,這場謀殺的幕後操縱到底是誰,危機的時候, 到底自己身邊的人是敵是友,蘭登不知道,奈芙也不知道,當然,我們也不知道。 事情一直在進展,當真想需要浮出水面的時候,不用我們去尋找,它自然會出現, 正如「你不需要去尋找聖杯,聖杯會來找你」。
這個故事還充滿著宗教的色彩,當看到塞拉斯對於他所信奉的主的崇拜時,我曾經 一度以為整個事情只不過是兩個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們之間爭奪某些東西的斗爭, 但是當我看到那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波的人們,看到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做這 些事情的人們,我才發現原來在神的身邊,還是有一些人不能免去世俗的困擾,他 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他們的耶穌。但是事情的結果卻出人意料,那個可憐的主教, 那個可憐的塞拉斯,只是被人利用了,而那個利用他們的人,卻是一意孤行想要把 那個保存了多年的聖杯的秘密公布於世的人,那個狂熱的聖杯迷戀者,那個歷史學家。
世界上發明的第一個機器人、第一艘潛水艇、第一輛坦克甚至是第一輛自行車……這些令人驚嘆的發明,其最初的創意居然來自同一個人——達·芬奇。飛行機,直升機,降落傘,機槍,手榴彈,坦克,潛水艇,雙體船,起重機械等達芬奇都有發明。這些發明製作過程往往異常困難,可是他卻發明了一個又一個。它不僅是一個天才發明家,還是一位著名畫家,更是一名傑出的科學家。
前幾天,在紹興科技館中,舉行了一次《達芬奇機械發明展》,展有許多達芬奇的作品,我看了以後嘴巴都合不攏了。勾起了我無盡的遐想——他畫的作品,也讓我驚嘆不已,簡直不可思議。他的畫足讓人稱奇,最有名的是《蒙娜麗莎》。她的眼睛活靈活現,她的微笑令人陶醉,她的儀態端莊大方,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她,就感覺她也在看你一樣。
《達芬奇機械發明展》告訴我不只有他的畫出名,還有他的發明!
他的發明中有一個發明我十分喜歡,是一個像自行車一樣的,使用木材做製成的。自行車上的兩個大輪子特別顯眼,下面用一塊木板固定;彎曲的前把手有著別樣的風韻;它的腳踏板不像現在的腳踏板,它只有一根棍子,人踩在上面特別不方便,整個自行車看上去輕盈別致。我真想騎著它去兜兜風,那感覺一定很不一樣。
達芬奇發明的機器人大多都是鐵做的或者是木頭做成的。機器人還有穿衣服的呢,他們有的會搖頭,有的會擺手,有的張開嘴彷彿想和我們說話,我也想和它們聊聊天,我從沒見過這么好玩的機器人。
在這富有科學意味的殿堂中,有你說不出的領先,有你道不盡的神秘,但看得出需擁有一顆堅信科學的心。科學的世界無盡頭,曾經有多少人為了它付出了所有,但是最終的成功會讓他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想起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時,才覺得科學是不可忽視的。以前,我們沒有電燈,沒有電視,人們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後來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地努力,才使人民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觀,如今有了電腦、空調,這與人類的不辭勞苦,堅強剛毅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是像達芬奇一樣,歷經無數次的嘗試,無數次的失敗,築就了科學的第一步……
科學是為人民服務的,科學的含義是讓人們的生活水平再提高一些,科學讓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科學正在一步步的邁向更新的領域,對於人民來說,生活將會越來越好!我長大了也要像達芬奇一樣,做個偉大的科學家。努力讀書,明科學之理,揚科學技術之光,掌握科學知識,為人類服務!
;『柒』 電影《達芬奇密碼》劇情的大概介紹,要簡潔明了啊!
大部分人提起達芬奇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什麼?是「哦!是那個畫蒙娜麗莎的人!」,多了解一點的呢,就是「還畫了最後的晚餐!」,再多一點就是「是畫了一個那個什麼,就是一男的,四個手四個腳,又是圓又是框的。」,人家那叫《維特魯威人》。這么說起來,這位達芬奇應該確確實實是位畫家了,而在我淺薄的認知里,這個職業定義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印象是會改變,不過很可惜的是這個改變最初並不來源於什麼對這位傑出人物的深入了解,而是來源於一個段子。大概是說達芬奇其實是個業余畫家,一生只畫了不到二十幅畫,自我定位是個一流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但是當時的教皇找一流畫家裝飾西斯廷大教堂,點了一批畫家沒找他的時候他還是很生氣,覺得自己雖然業余搞畫畫,但比佛羅倫薩那群妖艷賤貨強多了,氣得跑到米蘭公爵那邊毛遂自薦想出頭。他對公爵說:「我能規劃城市,我能搞科學,我能造兵器,我會設計城堡balabalaba……哦對了順便我還會畫畫和雕塑。」最後,米蘭公爵因為他精湛的音樂演奏技巧收留了他。
這個段子在微博大概被轉了好幾千條,轉發內容百分之九十都在重復同一個字——哈。
但是不得不說這個段子在當時還是震懾住了我,雖然我並沒有全信,但是其實已經信了大半了,以至於對達芬奇這三個字的印象一下子從畫雞蛋的磕磣畫家蹭地拔高到了什麼都會的穿越人士上。然而這個印象的拔高並沒有在在這里就停止,當我開始看「達芬奇的人生密碼」這個紀錄片的前面一小段時,對他的印象已經直接跳躍到了「這位先生其實是個外星人吧」。
但是當你再看一點點就會發現他並不是什麼外星人,他只是很獨特,他跟其他的人都不一樣。哪裡不一樣呢?他對「未知」和「現存」的態度不一樣。他好奇並探索未知的世界,質疑並推翻現存的假象。在那個眾人信奉神明造物的時代,他已經會提出質疑,質疑山川河流的運動,質疑上帝的權威,質疑生命的變化,質疑地月日的關聯,或許對於現代人來講,他的想法是只是必修課程小小地一部分,但是對於那個時代而言,這樣的質疑幾乎是瘋癲。但他多了不起,他有理有據,他觀察,他實驗,他探索,他求證,他熱愛從自然獲取推理的線索,熱愛通過經驗去得出結論,他的想法充滿著極大的不可思議和創造力,像是飄在高空蓬鬆的雲,他的推理卻又嚴絲合縫不留餘地,像是地面被踩實的泥土,這樣的精神連接了天地,又破開了天地。
達芬奇有個很了不起的優點,他極其樂於思考和探索。很多東西很多疑問幾乎所有人都曾想過,但幾乎所有人都只停在了「想想」的階段,而他只要想到了,就要做出來,如果不能完全做出來,也要能做出什麼做出什麼來。生命有長度,但是他的探索沒有盡頭。
這么說起來,他好像成為了一位枯燥無味的科學家,但怎麼能忘記他最廣為人知的部分呢,他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他是一個追求極致的藝術家,他技藝超群,作品又精準又動人,他對美學的追求也令人贊嘆,不僅是畫作雕塑,他的發明設計,他的解剖圖解,都體現著達芬奇的精確美學。
達芬奇極擅「藝工交叉」,或者我認為更准確地說,是「藝工結合」,因為對於他而言,「藝工」本就無法分離。無論是單純的畫作還是設計圖紙,無論是雕塑還是科學圖示,他的藝術本身就是建立在精妙的工程技術上的,而他的技術又總需要藝術形式表達。譬如達芬奇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人們常以「神秘的微笑」為噱頭吹捧達芬奇的作畫技藝高超,但這畢竟是比較主觀的感受,並非所有人都能體會到所謂「神秘的微笑」的魅力,《蒙娜麗莎》真正令人震撼的地方在於它的精確,這幅作品被稱為達芬奇的巔峰,它表現了達芬奇對於自然、人物、光影、比例等多個方面的研究成果,而達芬奇將這些研究成果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最終才呈現出了這樣傳世的美好畫面。
藝工交叉的優勢在達芬奇的手裡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這並非僅僅因為他充滿才華,而是因為他同時擁有著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對藝術的無盡追求。要想做到成功的藝工交叉,這兩樣東西是缺一不可的。沒有探索精神就無法獲取技術運用技術,沒有對藝術的追求就永遠是一個枯燥平庸的機器,達芬奇的藝工結合讓藝術表現嚴謹,讓科學充滿浪漫,他留下的不單單是畫作、雕塑、手稿,他留下的是——創造美好的力量。
人生就是一個發現真相的旅程,而這才是他最偉大的成就
『捌』 急需《達芬奇密碼》觀後感300字左右
時間:5月26日
地點:天河維家思華納金逸國際影城
人物:我&Isabelle
今天一早,參加畢業生晚會的演員們,就要綵排,我們的節目是Catwalk,被那個菜頭老師狂踩完我們的節目之後,我們散場各自節目各自飛。
想看the Davinci Code已久的我就心血來潮地約Isabelle去看,雖然之前聽《她他她》鄒愷光和吳君如都狂踩這部戲,但是由於富具爭議性的題材和全球的熱播,我還是對此充滿期待,想一看究竟,我和Isabelle就到Warner去看了,門票是60¥/張,學生有半價。去到離開場還有段時間,我們就去吃飯,我們見到門口的Soho餐廳做午餐的pomotion,28¥就有一個商務套餐,有entrée,soup,salad很便宜,就去吃。我在減肥,所以才吃了個fruit salad.
吃完之後進場看電影,看的人不多,一個廳也就那麼10個人左右。我在沒有宗教背景和沒有看原著的情況下,完全不能進入狀態,昨晚也就睡了4個小時左右,所以去到那一直打瞌睡,前面的情節人物比較多,我還沒記得誰是誰的時候,那個誰誰誰就死了,然後我都不知道它在說什麼,只是覺得很悶,很想睡。本來也有想睡,但是為了對得住戲票,所以忍著不睡。
大約看了大半個小時之後,我才進入狀態,看得明白一些,開始知道人物關系和情節,不過還是覺得悶,拍攝手法陳舊,不能引人入勝,女主角和男主角都沒有什麼發揮機會,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此片在嘎納電影節播出的時候會被踩得一文不值了,也不是商業片的拍法,就是穩打穩扎,沒有驚喜,只有沉悶,不過Isabelle看得津津有味,我後來還向她請教不明白的劇情和人物關系,總算弄明白了個大概。總的感覺就是,好像在看宗教版的《無間道》很多人你不到最後一刻你都不知道他是好是壞。
看完電影出來之後,去了天河橫街shopping放血,經過Angle Simple,Isabelle吃了好吃的香橙cheese cake,我就繼續忍口不吃。Angle Simple的蛋糕品種真的很多,生意很火,我看到很多人都吃很多,不過我覺得很胖。
快樂的一天,終於看完the Davinci Code,滿心滿足!我要快樂地過每一天。
《達芬奇密碼》自開映以來,新聞給予了充分的報道。
2小時30分的觀看之後,我對這部萬眾矚目的《達芬奇密碼》的評價是:一流氣氛、二流表演、三流劇情。一流氣氛:這里說的氣氛包括了畫面、音樂、剪輯等主觀感受
電影的畫面完美的表現出了原著的感覺,整部電影的每一格畫面都好似陳舊的歐洲油畫,雖然大部分場景都在黑夜或昏暗中,但並沒有失去藝術品應有的細節。色彩飽滿,色調明亮,畫面精緻卻恰到好處的沒有破壞電影整體的驚險感。
這部戲的導演朗-霍華德在《美麗心靈》中就表現過用特技畫面解讀謎語的能力,《達芬奇密碼》也是如此,《最後的晚餐》解密一段最為精彩。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三人還有去英國教堂一場戲,除了主角之外,背景和行人用高速慢鏡虛掉,幾千年的歷史感躍然屏幕之上。
在為數不少的回憶場景,畫面用一種灰白色調表現歷史,既滄桑又不失華麗。整部電影的動作場景雖然多,除了白化病人出現的片斷並不激烈,不過導演用快速的剪輯配合音樂與音效,讓整部電影彌漫著緊張氣氛。
二流表演:每個人的表演都稱職,但合起來頂多算及格
在看電影之前,最擔心的就是電影的選角。湯姆·漢克斯和奧黛麗·塔圖的搭配被很多影評人形容不靠譜,我看了預告片和劇照,也沒找到兩個人的放電感覺。
看了電影,對導演的選角思路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由於導演想盡力還原小說的原著風格,所以難以設計出抓眼球的動作戲,這時演員的表演就變得尤為重要。選擇既有票房號召力,又演技高超的湯姆·漢克斯、奧黛麗·塔圖、伊恩·麥凱倫和讓·雷諾就在情理之中了。
就像之前所說的,雖然四位主演的表現分別看都很稱職,比如漢克斯皺皺眉就把幽閉恐懼症表現的但就是讓我感覺不到幾個人之間對手戲的爆發力。湯姆·漢克斯和奧黛麗·塔圖扮演的羅伯特·蘭登和蘇菲怎麼看怎麼不來電,眼神和動作除了「按摩」一段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交互。我在影片中後段,經常發現一度看了湯姆·漢克斯忘了奧黛麗·塔圖或者相反。
讓·雷諾更是獨立成章,和其他三位主角並沒有什麼互動關系。讓·雷諾自己評價角色說「當他發現他被自己曾經信仰的事實背叛之後,心理上產生難以磨滅的傷害」。真遺憾我也沒看出來。
四位主演的亮點是1939年出生的伊恩·麥凱倫,他扮演的雷提彬爵士表情生動,且貢獻了大部分的幽默片斷,尤其在他和助手之間。比起主角蘭登和蘇菲的平淡如水更是讓人贊賞,老戲骨就是老戲骨,更加期盼他接下來的《X戰警III》,伊恩大叔扮演的萬磁王怎一個帥字了得。
三流劇情:沒看過小說的人估計有點犯暈
雖然沒證據,但我堅信導演大概默認每一位來看電影的觀眾都是小說的讀者。
按理說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不應該在劇情上有什麼大毛病,但是恐怕丹·布朗這部《達芬奇密碼》是個例外,因為原著中最精彩、讓人拍案叫絕的地方或者是用大腦的思考過程,或者是語言的陳述。
這些片斷用語言來呈現恰當不過,但是如何用電影來表現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電影一開場的」斐波納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和易位法就把這個問題暴露了,雖然畫面很漂亮,但我這個看過原著的人都覺得有點亂。
最重要的密碼筒一段,可能看電影的時間離我看原著的時間太遠了,不好意思,我竟然沒想明白是怎麼回事。不過還好,問了一圈,和我一樣犯暈的人不在少數。
作為一部懸念小說,讀者經常會感嘆:原來如此。但是由於電影把人物描寫的過於臉譜化,另外由於簡化了不少劇情的鋪墊,所以看這部戲的觀眾更傾向於感嘆:果然如此。層次立刻下來了。
不過雖然我批評它的劇情。說實話,我也想不出有什麼更好的改編方法。原著的信息量如此之大,如果完全照搬,估計就得拍一個上下集了。另外,解謎的場景雖然不能讓人滿意,但也很理解導演的作法。總不能演」斐波納契數列」的時候,把畫面切掉來講一段數學題吧,那不成科教片了。
盡管如此,如果沒有一定的宗教知識背景,且沒看過原著,我估計觀後感一定是: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