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和聲》觀後感
《和聲》,講述了女子監獄里那些不為我們所知的故事。有歡聲,有笑語,有辛酸,有淚水。不是以多麼有名的大牌,以華麗的特技效果,只是用最平凡但卻最偉大的感情打動了所有觀眾。
那是一群可愛但卻可憐的人。她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有愛,有恨,有著和我們常人無異的感覺。只是,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她們做了一些觸犯了法律的事情,從此,她們就開始活在了和我們不同的世界之中。每個人都背負著那些不為人知而又悲傷的.過去。就好像教授文玉一般,自己的丈夫和自己最親密的朋友鬧出了出軌。憤怒讓她喪失了理智,開車碾壓了他們,從此只能活在那些鐵柵欄之後。沒有那樣的經歷,她們又怎會陷入深淵之中。
其實,她們也渴望有一天能夠重新回到大家的隊伍中去,可是帶上了這樣的背景,又有多少人去願意重新接納她們?無論是一開始方科長,還是丟了寶石之後的對她們的所作所為,多少次寒了她們的心,一次一次地讓她們喪失信念,離最初的想法越走越遠。看到這里,給觀眾帶來更多的,也許是憤怒和疑問吧。為什麼就可以這樣對待她們,為什麼帶著偏見去看她們,為什麼一次次隨意的踐踏她們的尊嚴。為什麼,這些女囚只能這樣?
所有的疑問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她們是女囚,因為她們用了一種錯誤的方式去宣洩她們的憤怒與不滿,因為她們做了觸犯了所謂法律的事情。當她們被貼上了女囚的標志,我們自然而然會帶上一副「有色眼鏡」去看待她們。這是一件多麼可悲而又可笑的事情啊。因為一件事,就完全否決掉一個人,看起來是那麼的離譜,可卻又是那麼普遍。
電影名為和聲,我卻整部電影中沒有找到任何關於和聲的跡象。我一直無法理解這個題目的意思,直到我一次次地去問自己。和聲,確確實實的存在,卻又毫不起眼。正如敏宇一般,他在監獄長大的這段日子,在監獄內不是一件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少了他似乎也不會有些什麼影響。但是有了他,就有了為了兒子努力的媽媽,有了在女子監獄成立的音樂團,就有了讓女囚再一次在世人表現她們的機會。
和聲,象徵著敏宇,為媽媽帶來希望;和聲,象徵著音樂團,為監獄帶來希望;和聲,象徵著監獄,為這個世界帶來希望。
雖然,結尾並不是中國式的皆大歡喜,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和聲,也一直要奏下去。希望,會一直流傳在這女子監獄。希望,有一天,當她們走出監獄的時候,收到的不 他人的鄙夷,而是,獲得想正常人一般的尊重。
② 誰有韓國電影《和聲》的觀後感,急需!請朋友們幫忙!謝啦!
《和聲》觀後感
監獄是一個封閉而敏感的地方,關押著各種類型的特殊群體——罪犯,社會各界對其的了解程度甚是局限。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和聲》電影的推出,給社會公眾展現了監獄的真實一面,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來接觸和理解「罪犯」這一個原始的印象,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改變了原所賦予了這一特殊群體的罪惡的定義。《和聲》電影,通過一個新生兒誕生後的18個月的時光,充分挖掘出各個服刑人員對「新生物」的喜愛和關心的柔和一面;通過音樂的藝術魅力,吸引了老少服刑人員投入到合唱團的集體學習中,從中找到人性的正確歸途,覺悟了過去的種種錯誤的做法,並樹立了新的人生動向,為今後的改造和重出社會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
通過《和聲》電影的觀看,讓我感觸的比較深的觀點——「社會應該對「服刑人員」給予一個客觀而正確的定義,不能用罪惡醜陋詞性來以偏概全地覆蓋所有群體,而是正視了其中具有真善美群體的存在,以一個地位平等、值得尊重的形象來引導他們改造,並為重出社會的發展空間留有一席之地」。不能否認的是,在目前的社會中,社會公眾對於監獄還是所謂的罪犯的涉及,都有點談虎色變的誇張效應,特別是對於有脫逃事件的發生,社會更是引起一片嘩然的躁動。他們是危險的,他們是罪惡的,他們是可恨的,各種各種的評價,在社會空間中流傳。但是,當我們站在服刑人員的角度來看待時,默默聽聞著這些是非評價時,又是怎樣的一種感受,縱然心中有多少個悔恨的糾結,多少個新生道路的想法,可是在這樣的一種外界壓力下,又能叫他們怎樣以一種積極奮進的心態來接受改造,走好新生的道路?古語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走錯了一步,選擇了錯誤的人生坐標,以致走進了監獄的改造封閉圈,這並不是說他們都是喪失了人性的一面,這並不是說他們都是罪惡魔鬼的化身,這並不是說他們從此以後都只能沿著錯誤的道路永遠走下去,而是說他們可以讓我們原諒的,可以在新生的道路上開始新的生活,可以在犯錯之後更有意識地避免了更大的錯誤。
通過《和聲》電影,讓我感觸較深的另外一點是,站在監獄人民警察的角度,應該如何管教和開化服刑人員。居處於監獄這樣一個封閉的圍牆內,監獄人民警察是管制和教育服刑人員的主體,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工作方法是否科學起到關鍵的作用。在《和聲》的電影中,藉助音樂藝術的魅力,採取合唱團的集體合作組織方式,用藝術來凈化他們的心靈,通過和諧的旋律來喚起他們心中的真善美一面,達到了積極而完美的效應。這種教育手段是一種新創舉,監獄人民警察可以借鑒其中,對於服刑人員的開化方式,不拘泥於傳統,而結合工作實際,開創新思路,開展新的活動方式,豐富和完善監獄工作體系。
監獄,是集中多樣化服刑人員的封閉區域,對於這樣的一個特殊空間,我們不應該只是把它當做火山口一樣來強制守護,而是在充分保障其安全的基礎上,把它變成一個犯過錯後的新生起點,從這里走出來的是一個充滿積極向上的新生命,投入到社會也是大家庭中正常的一員,平等的地位,公平的待遇。誤入歧途只是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繞個彎,依舊回到人生正常的軌道!
③ 千與千尋影片從音樂方面賞析
《幽靈公主》製作公映後,宮崎駿原本以此部作品完成後即宣告封筆。但1999年底,宮崎駿卻意外復出,主導製作了動漫巨作《千與千尋》。音樂仍舊由久石讓創作。在《千與千尋》里,自然的矛盾與人類的迷失,成為被反復訴諸的議題。主人公千尋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輾轉里,見證著身邊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他與他們,都在不斷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遺忘,丟掉了記憶,丟掉了名字,忘記了回家的道路。
以單純的眼光看,影片是關於千尋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經驗。但事實上,它卻是一則關於整個人類的精神寓言。人類在苦苦追尋生存出路的時候,卻都無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開始在精神流失的過程里喪失希望。要尋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後的救贖,只能寄希望於千尋那樣純潔而無邪的童心。紛爭,欺騙,貪婪,懶惰,利用,自私,虛偽……成人世界裡的一切醜陋的側面,都在孩子那潔凈的心靈面前黯然失色。
久石讓在《千與千尋》的音樂創作中,淡卻了早前的輕佻,反而是漸漸壓緩了節奏,以最簡單的音符、最繁復多變的弦樂篇章去詮釋小女孩千尋的情感世界。鋼琴,往往是以獨白的形式獨立於交響空間里,給人以一種取自於復雜世界裡最孤獨的心靈感(聽歌)受。雖是細膩的抒情,但琴鍵之音卻已沒有了宮氏動畫中的童趣色彩,反而是哀氣十足。如其中的一章one summer day,曲調上原本是追隨著《天空之城》做點題式的獨白,但卻在一派古典氣息里被編配得老氣橫秋,讓人在冥想中逐漸催生了年華老去的失落意境。
影片中的音樂與《幽靈公主》相仿,越發具有成人味道,想來久石讓的音樂創作似乎也象千尋一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成長,逐漸開始變得老氣橫秋。很多人對此不太習慣,都在懷念那個純真而跳躍的《龍貓》時代,都在懷念那個時候的久石讓。但是,我們沒有發覺,我們自己的心靈也已經不再單純,也不再信奉夢想,也隨著那淡淡的少年回憶的影像在短短的瞬間變得衰老。《千與千尋》的音樂與畫面,其實就象是一個完整的人生一樣,輾轉來去,一點一點地尋回我們曾經失落的東西。久石讓的音樂仍舊是充滿關懷的,永遠都是,就象是你心臟被刺痛的那一剎那,突然撫慰過來的一隻手掌。很溫暖,很人性。
相比於《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的音樂元素更為豐富,表現手法也更為老練,顯示了久石讓扎實精緻的一貫風格,再次展現了久石讓以簡單琴音捕捉復雜情感的獨到功力,優雅而美麗的琴音里不時隨著劇情墜入調皮、可愛、奇趣、躊躇、猶疑、不安、感傷的思路,並隨時與掌握驚險奇異冒險歷程的管弦樂交互融合。與前作更為不同的是,《千與千尋》對古典音樂的追隨顯得特別鮮明了一些,很多章節已經成為音樂舞台上被反復改編演繹的新寵。而本片最為流行的,則是傳統日本民謠風格的主題歌《與你同在》,這是木村弓所創作並自己親自演唱的,而不是久石讓的手筆,難怪其曲風與影片的大多配樂風格有著那麼明顯的出入。
木村弓早年一直在美國留學,學習的專業可不是演唱,而是鋼琴課程。回國後,由於脊椎意外受傷,使她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可是她卻沒有放棄自己,也沒有對人生失望,而是依靠歌聲重新站了起來。現在總在各個公益演出與傷殘理事會的活動中出現的她,有著與千尋一樣美好而單純的品質。難怪她的聲音會被宮崎駿所青睞,《千與千尋》的命題不就是人生跌倒之後重新找回自我的艱辛歷程嗎?
不過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應該不會對《與你同在》的曲調陌生。歌曲的和聲部分,明顯是取自於帕赫貝爾的《卡農》,除了拍子上有點變化之外,基本屬同宗。在《千與千尋》所出品的電影原聲中,特別收錄了這個主題歌,而且後來還特別製作了交響音樂版。人們都說,這個曲子雖然與久石讓無關,卻有著與久石讓一樣的情懷,當然,也有著帕赫貝爾那不可磨滅的古典身影。
④ 2010年上映的韓國電影《和聲》為什麼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這是一個關於原諒與救贖的故事,一位過失殺了自己家暴丈夫的女主人公貞慧在獄中生下來兒子敏宇,他的到來給獄中生活的每一個人都帶來了快樂,但在滿十八個月後要送給他人扶養。貞慧在獄中創建了一支合唱團也多次登台演出,最後演出也再次見到自己的兒子但以阿姨稱謂擁抱揮手道別。整個影片充斥著服刑的女子們用歌聲穿達的懺悔,希望積極。影片最後以一個即將進入刑場的服刑音樂老師背影作結「又不是含羞而死,不要怕」。女子管教所里的他們都漸漸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價值因此也快樂幸福過。
1)首爾音樂廳中,由於偏見合唱團都到了不公的待遇。但最終她們還是穿.上純白的禮服,在明亮的燈光中高聲歌唱,在茫茫的觀眾席中尋找親人的身影,淚眼早已模糊。正如文玉安慰貞慧的話,該相見的人總會在某一時刻再相見。而相見的這一刻,久違的擁抱代替了所有的語言,訴說著親人的思念與諒解。人生難免會有失意,在那些被無力感包圍的時刻,好在還有寄託,也許是音樂,也許是繪畫,也許是閱讀,也許是運動,當然還有親人和朋友默默的支持與理解。
⑤ 韓國電影 《和聲》中 情感是 怎麼表現出來啊
平凡女子的犯罪大多是被逼入絕境里的最後反擊。這樣的自衛往往是被動的並且結果不可挽救。對象通常是男人和男人外遇的女人。她們的初衷無非是守護自己捍衛家庭。電影《和聲》里的女犯也大多如此。
孤女貞慧在監獄里生下自己的孩子。收留她的男人在一日習慣性的家暴里,驚亂中被推向茶幾。壓碎的玻璃插入男人的後腦。那時,孩子正在她體內安靜的成長。他帶給她反抗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潛意識的釋放,具備毀滅性。但是孩子帶來的只能是光明的天地。
貞慧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時光短暫,但十分美好。她和同房的獄友以及年輕的警官為孩子過周歲,並且拍照。合影在六個月以後,隨同孩子被交給一對教師夫婦。是他的養父母。
回到六個月以前。貞慧在看完一場合唱團的演出之後,決定成立清州女子監獄合唱團。她說消極的改造對我們並不公平。最終建議得到典獄長的同意,六個月以後檢驗結果。好的結果不僅是合唱團未來一直存活的根基,也是貞慧特赦外出的獎勵基礎。
六個月里。貞慧說服同房最年長的文玉,作為合唱團指揮。大學音樂教授文玉在親歷閨蜜丈夫的雙重背叛後,駕車碾過他們的婚姻。結束丈夫和小三的生命,與此同時,她生命里的某些關鍵部分也在不動聲色的死去。兒女的諒解是她生命存活的時光里僅存的念想。
合唱團成立之初,團員歲數不一,資質有異,良莠不齊。音質清遠的由美作為高音演唱者,最後加入。學音樂的由美在遭遇繼父性侵時,用手邊的鐵質飾品砸向他的頭。聞聲進來的母親看見血泊里的男人,撲向她。出口的不是擔憂,而是怨。由美入獄以後,一直拒絕她的探視。覺得被遺棄。因此經常試圖自殺。以此解脫。但和文玉在一起,她覺得溫暖。而且這種溫暖是彼此的,她們相互填補了各自的內心空洞。
六個月後的首次演出里,她們的活力演唱證明積極的思維行動能讓人看見希望所在。消極的改造只會點滴的蠶食罪犯僅剩的正能量。她們用六個月探索出了滿足規定標准又符合內心特質的路。在演出後的時間里,她們所有的感官神經還醉倒在初次成功的自豪與寬慰里。此刻,貞慧卻被告知特赦,以孩子外出的方式。這是規定。翌日,她走出獄房的鐵門,提著孩子的物什。受疼愛的孩子一出門就追著玩具跑遠,她們來不及告別。嬰兒鞋跑動起來的聲響和閃爍的彩燈,留在她們的視線里,逡巡。
再見,是四年後的平安夜。
合唱團作為特邀嘉賓參加演出,被准許可以邀請親人前往。在演出前,她們被作為嫌犯搜查。人權與尊嚴被罪犯的面具赤裸裸的覆蓋。被踩在最底層。最優秀的模範犯人標簽也不能使世人重新接納她們,給予平等的看法。曾經的錯誤在有偏見的人看來不能被救贖。畢竟,犯罪具有摧毀一切平凡美好事物的邪惡力度。她們深諳世人的被損害心理,在走道里相遇,會轉過頭面對著牆。這完全是一種自主的自我行為。改造留下的烙印和自我的內心責虧在付出長時間的服刑之後,依舊不是音樂能夠洗干凈的。因此她們的憤怒在表演的面前又是如此的渺小。因為她們太珍惜這樣的機會。為這樣的表演走了太長太長的路。包含曾經走過的彎路。所以,舞台上,閃著淚光演唱。
表演結束,台上的人接受台下的人的掌聲。燈光一暗,黃絲帶合唱團的孩子,秉燭拾階而來,燭火在清亮的聖誕願歌里,隨著童音搖曳。而貞慧的內心隨著領隊的孩子的走近,波濤暗涌。這是她的孩子,她可以感應得到。盡管他們之間脫節四年光陰,這種感覺是超出語言行動之外的篤定。盡管在孩子的眼裡,她也只是陌生的漂亮阿姨。她依然沒有後悔來時的路。他對待生母的態度大方有禮,養父母給他的教養很好。這與貞慧想要給他的生活不謀而合。
離別之前。貞慧與孩子擁抱。由美與母親擁抱。文玉與兒子擁抱。歌手與雙胞胎女兒擁抱。摔跤運動員與男筆友擁抱。然後,再見。
沒有人知道下一次見面是在何時。或許明天或許永不再見。或許在她們的心裡,出獄和死刑已經不是身在囹圄的她們最關切的焦點。重要的是經歷過合唱團,打開心結後存下的情誼,無論生死,都是一筆貴重的財富。這種真實豐厚的情感是她們與過往未來和解的最好方式。它帶來一種非常正面的力量。以至於死亡也可以安之若素。
「白色的野玫瑰綻放在媽媽上班途中。它們潔白的花瓣是如此芬芳。當我感到飢餓,就摘幾片品嘗。我邊吃邊喊「媽媽,媽媽。」夜色茫茫,媽媽趕路回家。她獨自行走,裸露著蒼白的腳踝。每個夜晚我都在白色的夢里見到她。見到她為了我再次回家。」《和聲之尾》
這是和聲合唱團的最後一首歌。合唱團指揮文玉被執行死刑。她們唱這首歌送別。這首歌曾經在貞慧的孩子哭鬧無法入睡時,被文玉唱過。歌聲深美,孩子在她的肩頭安然入夢。文玉在離開5號獄房前,整理好樂譜鉛筆和土黃色的獄衣。安慰哭著喊媽媽的貞慧與由美。她說我走得並不恥辱。只是不能陪伴走到最後。而兒女的原諒和獄友的深情,是她會永遠保留在心底的記憶。即便獨自行走在茫茫夜色里也不害怕。她深信她會出現在和聲人的夢里,純潔美好的白色夢里。
所以,走廊的盡頭,她,微笑向暖。
⑥ 電影《天使愛美麗》音樂藝術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為大家帶來電影《天使愛美麗》音樂藝術賞析,快來看看吧。
電影《天使愛美麗》是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獲得了很好的票房,並獲得了許多優秀的大獎。電影成功塑造了如天使一般的小女孩艾美麗的成長經歷。其中,作曲家在賦予電影背景音樂方面上有著極大的創意,為更好凸顯電影的主題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這部電影音樂在觀眾的觀影效果上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輔助性的作用,可謂是一個成功的情節敘事與背景音樂完美結合的典範。
一、電影《天使愛美麗》的介紹
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於2001年執導了電影《天使愛美麗》,可以說,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獲得了很好的票房,並獲得了許多優秀的大獎,比如說像歐洲電影大獎頒發的「最佳電影獎」、法國電影凱撒獎頒發的「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英國金像獎頒發的「最佳原創劇本獎」等獎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還榮獲了五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天使愛美麗》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法國小姑娘艾美麗的成長歷程。主人公艾美麗的童年十分凄苦,童年的生活充滿了孤單與寂寞。她的母親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父親由於傷心顯得非常沉默寡言,進而對於小主人公艾美麗也是疏於照顧。這樣的身世使得艾美麗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種恐懼的心理。
艾美麗漸漸長大了,然後開始了工作,努力賺錢生活。當她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里做女服務生的工作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改變了小艾美麗的一生。那是1997年夏天,當時艾美麗正在租住的家中,她收聽了新聞報道的關於黛安娜王妃遭遇車禍身亡的消息。艾美麗聽到這個事件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慌亂之中她不小心將手中沒有拿穩的瓶蓋掉到了地上,瓶蓋剛巧撞上浴室里的一塊牆磚,就這樣艾美麗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秘密。她找到了一個很多年前曾經住在她現在所租住房子里的房客所留下的小盒子,艾美麗小心翼翼打開了盒子,看到盒子里裝滿了房客童年時期的很多照片。艾美麗決定尋找到盒子的主人,把這些曾經是小朋友所珍惜的寶貴東西返還到主人的手中。可是,這個想法實施起來是非常艱難的,這些東西的主人畢竟是一個幾十年前在這個公寓的租客。為了尋找到這個盒子的主人,艾美麗拜訪了周圍的鄰居,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找到了盒子的主人。在返還盒子的過程中,艾美麗在與盒子主人接觸的過程中,受到了主人態度的影響,艾美麗由此受到了啟發,進而改變了自身對於世界的看法。從此以後,她開始了幫助有困難的人的行動。艾美麗的助人為樂的善舉並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長久堅持著這種寶貴的品格。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艾美麗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在自身方面也得到了快樂的感覺。艾美麗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遇到了心儀的人,讓她收獲了愛情。艾美麗在一次偶然中,遇到了一位丟失收集快照相簿集的青年人尼諾,艾美麗當時就怦然心動,她鼓起了勇氣,最終兩人收獲了愛情。整個電影的故事在敘述上非常的直白而且簡單易懂,具有生活的普遍性,能夠讓人們產生共鳴,並且通過電影音樂對影片的烘托也造就獨特的法國電影的魅力。
二、電影《天使愛美麗》中的音樂魅力
《天使愛美麗》這部影片時長一共是1小時57分鍾,艾美麗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天真、幽默、率真。明麗的電影畫面、自由歡快的節奏使人們能夠很容易融入電影的場景中來。這些聲音的輔助作用,為電影的表述起到了最佳的效果。
電影《天使愛美麗》中的音樂是由法國作曲家楊提爾森所做的。這位作曲家喜歡用一些簡朴的配器,這些都是具有歐陸風情的。例如說作曲家善於利用手風琴、吉他、口琴,等等。通過欣賞電影可以看出來,在《天使愛美麗》這部電影中,鋼琴、手風琴是音樂的主要支撐,輔助的還有吉他、鍾琴、提琴以及口琴之類的樂器。音樂的節奏多採用小調式,其中許多是華爾茲舞曲風格。楊提爾森為艾美麗專門打造了一首「愛美麗的華爾茲」,其中通過配器的變換組合,以及在節奏調式上的調整構成了能夠表現出影片中主人公艾美麗不同情感的樂曲。這些樂曲具有不同的功能,表達主人公不同的情緒狀態。電影音樂在電影塑造主人公艾美麗的內心世界方面以及渲染影片情緒的烘托等方面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電影在一格一格上演著,故事和敘說和音樂的表達看似各行其是,事實上,兩者互相作用、為了共同表達電影主題同一個目標而協作式發展。當影片中的故事被娓娓道來時,這些音樂的演奏也像技藝高超的演奏家一樣,很順暢如行雲流水般演奏著;當影片的剪輯節奏變快時,或者故事情節離奇高潮式發展時,相應的就是富有層次感的各種配器組合式的演奏。作曲家賦予音符靈活多變,並且富有一定的創意。
《天使愛美麗》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部反映女性生活經歷的電影。通過觀影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配樂師技藝的高超,能夠游刃有餘把握音樂的作品,更好為電影表達深刻的主題而服務。法國作曲家楊提爾森對音樂主題的創作設計多以迴旋曲式、變奏曲式為主,給人以歡快的感覺。這樣,也就配合上了主人公艾美麗的性格特點,她活潑、善良、富有陽光的性格。
可以說,電影《天使愛美麗》中每一段音樂的配置都是富含特定的意義的,都是為了表達一定階段主人公心理以及感情變化的需要而創作的。說到底,電影音樂是為了電影所服務的。該電影的配樂師把音樂的元素和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進行了很好融合,一點也沒顯得突兀。兩者有效結合,比單純的畫面或者是單純的背景音樂所產生的效果要更加有力。就這樣,電影《天使愛美麗》展現出了一個善良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具有浪漫情節的巴黎。艾美麗在點滴的生活中幫助他人,並且同時也感染著他們。法國導演的特點通常是這樣的,他們往往採用紀實的手法,將自己喜歡的內容寓於電影之中,把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主題呈現給世界的觀影朋友。值得驕傲的是,這種電影在內容上的選取與手法上的運用,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故事情節是非常符合法國人的品位的。故事情節的流暢,再加上與音樂方面上的交融,一個美麗的女孩童話般的善良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同時對於人們心靈具有感召的力量。
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師表現出了對於主人公艾美麗這個人物在形象上的喜愛,他還為影片特別創作了一首專屬於主人公的主題音樂,歌曲的.中文名字是這樣譯的,稱作是《愛美麗的華爾茲》。對於這首樂曲的演奏,主要採用的是手風琴這種樂器。手風琴能夠表現出多種情感,或是歡快的感覺,或是悲痛的情節都能由它單獨來完成,尤其是它能演奏豐富的和聲旋律,表現出復雜多變的情感變化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從這種意義上來看,手風琴這種樂器有著多層次的表現力。從表達電影的故事情節上來說,這種樂器――手風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手風琴演奏的控制上,演奏者時而悠揚,時而急促,這些跳躍的音符能夠烘托出女主人公艾美麗在心理、情緒上的變化。同時還可以完整展現整個電影故事情節的內容。另外,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觀影者能夠更加融入電影中所營造的氣氛與環境中來,更好理解電影製作人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能夠深刻體會到電影中深刻的主題。通過觀看電影《天使愛美麗》,我們可以清晰並且很容易發現,在這部影片中關於美麗的主題曲有多種版本的主題變奏。這種表現形式在不偏離主要旋律的前提下,對於電影音樂的演奏也有著靈活多變性。從這一點上來看,這充分體現歐洲人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極具富於想像力的創造性。這部電影的音樂――華爾茲,憑借它獨特的節拍節奏生動表現出了艾美麗在情緒以及思想上的變化與狀態,同時給予觀眾以提示,感知艾美麗的變化情緒與故事情節的發展。華爾茲又被稱作為圓舞曲,原來指的是一種兩人相擁旋轉的交際舞。配樂師之所以創作華爾茲,也是為了和艾美麗的性格相吻合。艾美麗的內心如此美麗,就像是天使一樣,那麼純潔,幫助身邊有困難的朋友,為其他人帶來歡樂。華爾茲的歡快的節奏象徵了艾美麗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以及帶有美好的願望與憧憬的情懷。可以說,這種音樂形式恰如其分凸顯出了女主人公的品質。
《愛美麗圓舞曲》在這部電影中有多種樂器的演奏版本――手風琴版本、鋼琴版本以及交響樂的版本。首先,手風琴版本所表現出的是充滿希望的。在影片中,當《愛美麗圓舞曲》響起,一下子就能夠使人把這種美好的理想的狀態帶入到現實的社會中來,給人以希望。事實上,電影傳遞了深刻的主題。當觀眾仔細體味就會發現,其實社會是充滿著希望的,社會上美好事物也是充斥著人們之間的,是給予大家美好願望的。當艾美麗幫助他人的時候,都會演奏這首《愛美麗圓舞曲》。這個版本的主題曲展示了一個法國女孩的浪漫性格特徵,其實也是表達出了法國這個國家是具有浪漫主義情結的。
第二個版本――鋼琴版本在表達效果上來看是顯得比較憂傷的。這個版本是以下行音型為主的音調,表現出的主題是略帶憂傷的。通過觀影體檢,這種表現形式給予大家深刻的印象,使得音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該版本展現了主人公艾美麗復雜而又矛盾的內心感受,在電影中背景音樂和故事情節的融合,較好展現了艾美麗的人物形象。
第三個版本――交響樂的版本突出表現了故事情節的變化。在故事的開始階段女主人公艾美麗發現小盒子,就使用的這個版本的演奏。艾美麗在得知到意外消息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小鐵盒。緊接著,華爾茲音樂響了起來。下一個鏡頭,艾美麗一個想法涌現在她的腦海中來,她決定要找到盒子的主人。在這個情節中,電影中弦樂器的加入,使得整首樂曲音樂顯得尤為豐滿,這就刻畫出了主人公艾美麗復雜的內心感受。交響樂版本樂曲再次出現的時候,此時是女主人公艾美麗找到了自己的心愛的對象。此刻的背景音樂聲音宏大,圓潤飽滿,氣勢上很雄偉,給人一種非常豁亮的感覺。這種的演奏是各種樂器交替出現的,這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女主人公艾美麗和尼諾之間的愛情以及這種愛情所體現的巨大力量,在觀眾心裡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三、結語
可以說,任何一部影片都與電影中的許多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獲得成功的電影更是如此。《天使愛美麗》這部電影中就融入了多種因素,其中電影的配樂與音響效果對於電影主題上的表達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見,音樂與電影主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為此部影片兩者能夠完美有效地結合,才彰顯了法國式題材電影的獨特的藝術魅力。更為重要的是,電影《天使愛美麗》能夠引起觀眾心靈上的共鳴,讓我們也加入到天使隊伍的行列中去,重拾感恩的願望。可以說電影《天使愛美麗》之所以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為此片形成了特殊的觀影體驗。
《天使愛美麗》的經典台詞
1.Mais elle, et les cafouillages de la sienne, de vie, qui va sen occuper? 也許那個女孩做的一切,都是為別人的生活做安排, 玻璃老人問她, 那麼她呢?她的生活誰來操心
2.Sans toi, mon c? T heure propice quels soutenant! 如果沒有你,我的良辰美景將向何人訴說!
3.Jai soudain le sentiment trange dtre en harmonie avec moi-mme, tout est parfait en cet instant, la douceur de la lumire, ce petit parfum dans lair, la rumeur tranquille de la ville. Jinspire profondment car la vie me parait alors si simple, quun lan damour me donne tout coup envie daider lhumanit tout entire. 愛美麗突然感到莫名的祥和,無比的欣慰,光線變的柔美,空氣透著芬芳,城市發出低吟,深吸一口氣,人生本來就是簡簡單單.一股濟世情懷,油然而生
4.Si Amlie prfre vivre dans le rve et rester une jeune fille introvertie, cest son droit. Car rater sa vie est un droit inalinable. 如果愛美麗堅持活在自己的世界,那麼她絕對有權毀掉自己的幸福。
5.un mort qu peur de basculer dans loubli, 他怕被遺忘,因死亡而怕被遺忘
6.La chance cest comme le Tour de France : on lattend longtemps et a passe vite ! 像環法自行車賽,人們長久等待,緣分擦肩而過,當時機到了,就別猶豫
7.La vie nest que linterminable rptition ne reprsentation qui naura jamais lieu. 活就像一場在排練卻永遠不會上演的舞台劇
⑦ 求電影《駱駝祥子》音樂賞析和評論
這部電影以祥子為中心,音樂段落無例外地都是圍繞著祥子的喜怒哀樂。我首先為祥子找音色,決定用北京曲藝中的伴奏樂器大三弦為主要音色;它那深沉渾厚的低音最適合於表現祥子憨厚的性格,而且三弦是最能令人聯想到舊北京的一種樂器。祥子的主題就用單弦大過門: 這段音樂用三弦一彈,八角鼓一打,聽上去節奏錯落有致而且富於動力。這個主題如果配上不同樂器的對位旋律,在織體寫法上加以變化,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表達不同情緒。總的說來,我認為它符合樣子的性格,它的基本節奏能和祥子拉車的畫面較好地配合。當然,我們不能滿足於外形的節奏上的描寫,所以還要對它進行加工和發展,在織體上豐富它,使之每次出現都能按具體情況而達到不同的描寫目的,但基本音形一直保留著它的統一性。比如在「牲口似地奔跑」一段,畫面上是一輛牲口拉的大車和祥子並行,樣子拉著車……車輪陷在泥濘里……他滿身大汗地奔跑……。音樂要概括舊社會人力車夫的沉重勞動,所以不能滿足於僅僅用節奏來表現外形。現在這段音樂實際上有三個層次:中間是三弦(加八角鼓)彈主題,下面沉重的低音節奏有規律地反復,上面有兩個圓號(平行四度或三度)吹奏一個帶有感慨和同情意味的對位旋律。這三個不同因素先後依次進入,使主要樂思(祥子主題)能單獨先呈示一遍。雖然這段音樂很短,大概只二十秒,不過含意是深長的,而且也是祥子的音樂主題第一次出現,所以於織體上給它這些配備是必要的。在「婚後拉車」中,三弦上面加上笙的旋律,顯得色彩明朗些、情緒愉快些。而在「盼子的喜悅」中加上笛子、箏、琵琶使整個氣氛更為活躍;當小提琴在高音區拉出歡快的對位旋律時,情緒就更熱烈了。這是祥子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盼望能抱上大胖小子。但是熱烈氣氛之後緊接著的是回家得知虎妞難產。隨後沉重的打擊接踵而來。
第一主題主要用三弦描寫祥子拉車的生活。第二主題則用弦樂描寫他的感情生活。這個主題具有濃厚的抒情性格,主要用在他和小福子之間的愛情,可以稱之為「抒情主題」。祥子和小福子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深沉的,但是很內在,戲中從未有過表白愛情的場面,所以這個主題也應該是真摯、深沉而含蓄的。我把單弦曲牌《羅江怨》的首句加以改造擴展寫成了這個抒情主題,用二胡或其它弦樂器演奏。它的旋律性很強,與前面三弦的節奏性主題成為鮮明的對比。在「雨中拉小福子」這場戲中,這個主題第一次完整地出現。小福子由於祥子的一再勸說坐在車中,不忍心地看著祥子,大雨劈頭蓋腦地打過來,但祥子心中卻盪漾著一片美好的情意。我認為這是一種朦朧的、下意識的、處於萌芽狀態的、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愛。這種微妙的感覺用音樂來表達是最合適的,因為它抽象,能留給人想像的餘地。這段音樂的主要樂意是這樣的: 這個抒情主題在與小福子有關的場合曾幾次出現,但每次情緒都不同。最後一次用在白房子,老妓女告訴祥子:「她已經上弔死了H這個噩耗震動了祥子,他呆住了,……在幾聲短促而強烈的和弦敲擊之後,低音弦樂上的頤音抖動如心悸,板胡在高音區悲痛欲絕地拉出這個主題: 琵琶上急促的滑音象要撕人心肺,旋律的第二句把調式色彩轉到悲劇性濃厚的「4」上然後樂隊向上沖擊,幾個和弦上下交錯跌宕如相胸頓足呼天搶地,尾音停在一個強烈的不協和和弦的全奏上,最後,低音鑼沉重地一擊,祥子絕望了,一切都完了!這段音樂很短,前後不到二十秒,但是戲劇性很強,是個悲劇高潮。
這部電影的音樂段落不多,而且都很短,唯一較長的段落是「離別」。虎妞死後,小福子來看祥子,兩人默默相對,心中有多少話卻說不出來。這番心情也很適合用音樂來表現。我在這段音樂中採用了單弦牌子曲中一個完整的曲牌(「軍樂歌」),用三弦彈奏兩遍。這個曲牌曾由三弦專家肖劍聲同志把譜子介紹過給我(他還借給我許多珍貴的曲藝資料),但我當時缺少「慧眼」沒有採用,之後又由本片擔任三弦獨奏的周潤明同志再度介紹給我。他在三弦上彈給我聽,我被它那回腸裔氣的韻味迷住了。為了充分保持原來的特色,我決心一字不改地移用在此處,第一段只用簫和低音撥弦來陪襯,演奏者吸取了古琴和琵琶的技法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三弦的音響斷斷續續而又餘音裊裊,它富於內在的曲調性,但又暗啞地唱不出來,它郁悶而又在心頭翻滾……我認為它能極好地描繪出二人滿腔心事欲言又止的情景。當祥子從炕上站起來時,音樂進入第二段,情緒開始掀動起來,二胡進入,在高音區拉出抒情主題的如歌旋律;二胡與三弦的重奏一唱一和地互訴衷情……其實劇中人根本沒有說一句情話,祥子只是簡單地對小福子說:「你等著吧,等我棍好了會來找你的。」話雖平常卻蘊藏著無限深情。我的任務就是要把樣子那悶頭不露的內心活動通過音樂表達出來。
為了概括全片內容,我為片頭寫了一首敘事體裁的序曲。祥子被大兵裹去後,丟了車,挨了揍,但總算撿到了三匹駱駝;他拉著駱駝朝北京城方向走去,此時有駝鈴的音響(效果),稍後,音樂起,這個片頭音樂的開始兩小節可稱之謂「駝鈴主題」,由三弦在低音區彈出: 背景是暗淡的木管圓號低音區和聲,書鼓及弦樂低音撥弦襯托出節奏的頓挫,鍾管模仿駝鈴在第四拍上輕擊旦止遺二音,畫面上是祥子牽著三匹駱駝在野地里跋涉。祥子的一生就象駱駝一樣背負重壓在人生的旅途上艱苦跋涉,他的性格又象駱駝似地善良憨厚。駝鈴主題既可配合畫面形象及人物性格,同時又在音樂結構上貫串使用;它是一段說唱音樂的前奏及過門,又是全曲的結束句。當片名《駱駝祥子》出現時(後面都是字幕,祥子繼續拉著駱駝朝前走),小提琴在高音區及中音區奏出了京韻大鼓的旋律,彷彿是說唱藝人充滿同情地敘述著祥子一生的遭遇: 中段轉為激動,象是描繪祥子一次又一次地遇到的挫折,琵琶上的長滑音,象是啃然一聲長嘆,然後樂隊全奏推進到悲劇性高潮。末段結束句用琶琵凄涼地彈奏出無限的感慨:這段音樂在全片結束前的尾聲中再次出現,以配合祥子窮途潦倒的畫面(前段有變化,用了一段地道的京韻大鼓過門,小提琴在高音區用原前段旋律作自由對位,在曲式結構上是不完全的再現)。琵琶的感慨音調象是為祥子的一生作了總結。全片以駝鈴主題開始,又以駝鈴主題結束。
我寫這部電影音樂的指導思想是音樂服從全片的藝術構思,根據戲的需要來調動音樂各種因素。作為綜合藝術(電影)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既要發揮音樂本身的特長,又決不能在不需要的時候喧賓奪主突出自己,以致造成破壞整體的惡果。在音樂本身的范圍內當然要盡可能照顧到音樂藝術的美學要求,但作為電影音樂,我願意把最大注意力集中於形象的准確性與鮮明性(更不用說全局性的風格上的一致)努力做到音樂和戲劇溶為一體共同形成不可抗拒的藝術感染力。在聲畫關繫上,既照顧到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之間的有機聯系(有時一致,有時相反相成;同步或對位),也可能有時更需要努力去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在畫面和語言達不到的地方,音樂正好能揭示精神世界中的奧秘。
由於強調北京的地方色彩,我選用了北京曲藝的素材和某些特定樂器。但是我必須把曲藝音樂轉化為電影音樂。既要使觀眾從音樂風格感受到舊北京的生活氣息,又不能讓觀眾聯想到劉寶全在唱《大西廂》(因為我寫的是祥子)關鍵在於溶化這些素材重新加以創造,使之具有切合電影需要的描寫能力。我使用的混合樂隊有管弦樂隊作為基礎,又有幾種獨奏民族樂器來突出特定的音色。我認為對這部片子說來,這樣的樂隊編制比單純用民族樂器更為有利,因為手頭掌握了更寬的音域和更厚的幅度便於我自由地運用各種織體來塑造特定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我用的是西洋作曲技巧,但是運用的語言是北京地區的音樂語言。這兩者結合的奮斗目標是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北京地方色彩。在音樂思維上,有時我也嘗試一些用民族音樂的思維方式(例如在序曲中吸收了說唱音樂的曲式結構因素及旋律發展手法),但在和聲、對位、織體的寫法上,只要劇情需要我就不怕讓音樂多層次和具有立體感。樂隊的全奏用得極少,只在戲劇性強烈時偶爾用一下,因為我不喜歡太滿的音響。為了使全片音樂疏密有致,有時故意只用單線條或一件樂器。在音色的分怖和調動音樂各不同因素的作用方面,有時用三弦、琵琶以突出彈撥樂的節奏性、動力性:有時用二胡、板胡、小提琴突出弦樂的抒情性、歌唱性;偶爾用一些笙、笛、箏較明亮的富有民族特點的色彩以點綴歡樂的、活躍的氣氛;但是基調是三弦的渾厚深沉的音色。我比較遺憾的是沒有能按照原計劃充分發揮八角鼓、書鼓等北京特有的節奏樂器的作用。
因為我從未寫過混合樂隊,不知在配器上有些什麼新間題,曾就此請教一些在電影音樂寫作上成就卓著的作曲家黎英海、施萬春、王酩等同志。
⑧ 電影中音樂、音響的作用
1、電影音樂是一種全新的音樂體裁,基於基礎音樂的共通屬性,並包含自身的獨有特性,在影視作品的內容、情感呈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電影音樂可以根據畫面的特定情景和場景需要,將人物、事物和情感,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進而為影片的畫面提供其所需要的聲音造型。
2、電影中的音響,主要作用是補充,即創作者依據作品主題、內容,主要人物情感等,創作出與之相對應的音樂,補充畫面,以聲畫結合的方式傳遞導演的藝術觀念,達到導演所要求的主題呈現、情感表達的傳播標准。
(8)電影和聲音樂賞析擴展閱讀:
電影音樂藝術美學功能是:
1、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生動,可以為電影加不少的分數。
3、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4、引起一定時間、空間、環境的聯想。
5、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6、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
⑨ 電影<<和聲>>音樂賞析感謝了,大概2000字
從17世紀起,由於主調音樂的逐步發展,和聲的作用愈趨重要。它在音樂中所起的作用大致有3個方面:
①聲部的 組合作用。在統一的和聲基礎上,各聲部相互組合成為協調的整體。
②樂曲的結構作用。通過和聲進行、收束式、調性布局等在構成曲式方面起重要作用。
③內容的表現作用。通過和聲的色彩、織體以及配合其他因素,塑造音樂形象、表現音樂內容。和聲的處理是音樂創作的重要寫作技巧,也是對位、配器、曲式等其他作曲技法的基礎。有時,曲調也由和聲衍生。
和聲是多聲部音樂的音高組織形態,是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之一。就作曲理論的一般觀念而論,和聲是與對位(即通常所說的「復調」)相對應的技術范疇。在十九世紀以前一百多年的音樂實踐中,和聲一直被看成是對位的基礎。 和聲有結構功能和色彩功能兩種基本屬性:
結構功能是指和聲對音樂形式構成方面的意義。這主要表現在:
(1)音高縱向結合的組織作用;
(2)確立或瓦解調性、調式的作用;
(3)發展或終止某一結構的作用。
色彩功能即和聲的音響作用。在音樂中,和聲憑借這種功能,或獨立地或同其他因素協同地參與音樂表現。
兩種功能的對立統一,是和聲內部矛盾的集中表現,它決定著和聲風格的歷史演變以至每一和聲現象的面貌特徵。
特色
在調性音樂中,和聲同時具有功能性與色彩性的意義。和聲的功能,是指各和弦在調性內所具有的穩定或不
和聲樂譜
穩定的作用、它們的運動與傾向特性、彼此之間的邏輯聯系等。和聲的功能與調性密切相關,離開了調性或取消了調性,和聲也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意義。和聲的色彩,是指各種和弦結構、和聲位置、織體寫法與和聲進行等所具有的音響效果。和聲的色彩是和聲表現作用的主要因素,無論在調性音樂或非調性音樂中,它都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
和聲的歷史發展西洋音樂中和聲的形成與發展,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現分6個階段概述如下:
10~16世紀,歐洲復調音樂從早期的奧加農發展至復調寫作的完善階段當復調音樂的各聲部
和聲
相互間以協和音程為主作對位結合時,即形成和聲音程、和弦與和聲進行。當時以各類七聲中古調式為基礎,故後人稱15、16世紀復調音樂中的和聲為中古調式和聲或教會調式和聲。其特點為:①建立在6種不同結音(即主音)的調式基礎上(第7種洛克里亞調式極少應用)。各調式音階的音程關系不同,每一種調式都有其特徵音程,相互區別。②以協和音程為基礎,和弦結構只有大、小三和弦原位、第一轉位與減三和弦第一轉位。其他不協和音程均須按規定的方法解決。③各級三和弦都可相互連接。在和弦的連接中,根音之間的各種音程關系(除增四度外)均常用。在音樂進行過程中,並不要求以主和弦為中心,但在樂曲結束處應以主和弦收束。約從14世紀開始應用變音,亦稱「偽音」,規定六度反向級進到八度時須為大六度,三度反向級進到同度時須為小三度,因此需應用變音,形成類似導音進入主音的聲部進行。另外,為了避免減五度與增四度,亦需用變音。這為各類調式逐漸演變集中為大、小調體系創造了條件。
由於在各個樂句結束處不同的停頓音上構成類似Ⅳ—I、Ⅴ—I或Ⅳ—Ⅴ—I的和聲進行,形成了以後轉調的萌芽。
17世紀,早期巴羅克時代隨著單旋律樂曲的形成和歌劇的產生,採取為單聲部歌唱加和弦式伴奏的方法。開始應用數字低音以指示伴奏部分的和聲,由鍵盤樂器演奏者即興彈奏,以縱的音程結合為基礎,使和聲的作用加強,並形成以平均節奏持續流動的低音線條。器樂中和弦式織體的發展,對逐步形成主調音樂有重要意義。由於戲劇性內容表現的需要,開始重視發揮和聲──特別是不協和弦的表現作用(如C.蒙泰韋爾迪、J.佩里等在歌劇中用七和弦來表現哀嘆和不幸等內容)。屬七和弦的應用,成為確立大小調調性的重要條件。至17世紀後期,雖然還存在著中古調式的影響,但大、小調體系已得到確立。大、小調成為旋律與和聲的調式思維的基礎;它們之間的調式色彩對比成為音樂中的重要表現因素。 18世紀上半葉,後期巴羅克時代在這一時期中,器樂寫作得到更大的發展,建立在大、小調和聲體系基礎上的自由復調音樂是主要的織體形式。繼續應用數字低音作為鍵盤樂器和聲部分的寫譜方法。和聲作為構成曲式的要素,對於這一時期的樂曲結構,包括賦格曲、古二部曲式、早期奏鳴曲式等,均有重要作用,形成了調性布局的規律:大調樂曲先轉至屬大調,以後再轉向其他近關系調;小調樂曲先轉至屬小調或平行大調,以後再轉向其他近關系調。在轉調布局中注意到調性的功能與色彩的對比。小調樂曲結束的主和弦常用大三和弦,稱辟卡迪三度,這種方法自16世紀後半葉得到普遍應用起,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同主音大小調的變化是這一時期使用的一種音樂對比方法。平均律鍵盤樂器的應用,使樂曲所用的調和轉調的范圍得到擴大,J.S.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是這類樂曲的典範作品,對後世音樂藝術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的和聲材料除各級自然和弦外,變音和弦如副屬和弦、減七和弦與那不勒斯六和弦等應用較多。器樂中各種和聲織體,如和弦式、分解音型式等的應用,使主調音樂風格獲得進一步發展,逐步向18世紀後半葉的主調音樂體制過渡。在這一時期內,不少作家重視以不同的和聲材料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內容,發揮和聲的表現作用。如在巴赫作品中,以單純的和聲表現歡快、贊頌、希望、和平等內容。以半音化和聲與不協和弦表現幻想性、戲劇性與苦難、憂傷、哀悼等內容。巴赫在《馬太受難曲》中用低音的半音上行、變音和弦與不協和弦等手法,描繪了「大地震動,岩石崩裂,死者從墓中升起……」的情景。 這一時期的和聲雖以大、小調體系為基礎,但中古調式在一部分以眾贊歌為基礎的聲樂、器樂曲中仍有應用。
和聲
18世紀後半葉,古典樂派時期主調音樂成為主要的體制。當時所追求的思想內容與結構形式上的單純明晰的特點,也表現在和聲手法的簡朴方面。大、小調體系成為和聲的基礎,中古調式消失其影響。和聲的調性意義更為明確集中,強調主、下屬與屬七3個主要和弦。數字低音在創作中已不再應用,低音也擺脫了流動性線條的束縛。由於結構的方整性,並且沒有復調音樂中那種錯綜復雜的聲部與節奏,使和聲的節奏規律化與節拍化,以對稱、平衡的和聲進行為主體。離調、移調模進、減七和弦、增六和弦、同主音大、小調對置等均普遍應用。開始應用和聲大調式,應用降Ⅵ級大三和弦的阻礙收束,隨著半音化和弦外音的應用,裝飾性的半音進行也得到發展,成為一種富於色彩的手法。
在主調音樂的曲式中,特別在大型曲式,如奏鳴曲式中,和聲的結構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主調音樂結構的要素之一。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初,和聲手法基本上與上世紀後期相同。此後,由於題材和內容範圍的擴大,音樂作品中情感的表達、心理的刻劃、風景的描繪和情節的表現等需要,促使作曲家不斷發展新的和聲語匯,豐富和聲的表現力。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發展變音體系和聲以及其他復雜的和聲手法,如大量應用半音化的聲部進行、遠關系離調與轉調、游移與模糊的調性、連續的屬功能組和弦、各類遠關系的變音和弦、高度疊置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主和弦的隱蔽、收束的避免、同主音大、小調的混合以及強拍上的半音和弦外音等,從而將大、小調體系和聲推向極限,趨於解體的邊緣。和聲的功能性逐漸削弱和模糊,色彩性得到突出和強調。R.瓦格納後期樂劇中的和聲可為這方面的代表。另一方面由於民族樂派的興起與古代宗教題材的採用,恢復並擴充了自然音體系和聲。例如由於民間音樂的影響,擴大了作品中調式的范圍,除自然大、小調式外,還有其他中古調式和特殊調式,如F.F.肖邦作品中的弗里吉亞調式與呂底亞調式,F.李斯特作品中的吉卜賽調式,俄羅斯作曲家作品中的各類自然調式等。在和聲的處理方面,下屬組和弦得到強調,有時某個段落僅由下屬組和弦與主和弦構成。大調副三和弦也得到重視,它們增加柔和的色彩,並使和聲具有中古調式的風格特點。變格進行、阻礙進行以及三度根音關系的和聲進行等也
和聲
較普遍,這在李斯特、瓦格納、俄羅斯作曲家與E.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中常可遇到。在和弦構成方面有加六度音的主和弦與屬和弦、自然音范圍的高度疊置和弦等。在和聲的收束式方面,也出現了新的處理方式,如在結束處使用轉位的主和弦;以Ⅲ級代替Ⅴ級的正格收束;Ⅵ級或Ⅱ級代替Ⅳ級的變格收束等。有時最後結束不在主和弦上。這一時期中,還有一些富於創造性而成為近代和聲先驅的特殊手法,如:五聲音階和聲(如在А.П.鮑羅丁的作品中);五度疊置和弦(如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復合和聲(如在瓦格納的作品中);
全音階和聲(如在Н.А.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作品中)等。
20世紀在19世紀後期大、小調體系和聲發展至極限的基礎上,不少作曲家探索新的創作手法,或回復至古老的音樂風格,其結果都打破了過去200年來傳統和聲的規范。20世紀的和聲手法,總的可概括為:和聲思維的復雜化,和弦結構的多樣化,和聲進行的自由化與調性觀念的擴大化。首先是將傳統和聲材料在使用方法上加以突破,創造新的和聲效果,例如應用三度疊置和弦的平行進行;四六和弦與不協和弦的獨立應用;無功能聯系的遠關系和弦的緊接;連續大二度、小三度或大三度的和聲進行與復合和弦等。
在打破大、小調式的長期影響方面,廣泛採用了各類中古調式、五聲調式、某些民族的特殊調式、泛音音階(同時包含增四度、小七度的大調式)、全音音階、十二音音階以及各類其他特殊的調式與音階。這些新的調式音階為和聲的處理提供了不同於大、小調式的基礎。
在和弦結構方面力求打破傳統的三度疊置原則,並追求以往被認為是不協和的、粗糙的和聲效果。例如建立在半音階基礎上的高層三度疊置和弦、採用四度疊置的方法、二度密集的音群、各種附加音與任何可能的結合,使和聲縱的音響尖銳化、緊張化與復雜化。
另外,還有完全以自然音體系的各音作各種自由組合的和聲處理方法, 稱「泛自然音體系」。
19世紀後期的音樂作品中,大小調式的區別已趨於消失,更由於半音化和聲的發展,調性范圍的擴大與不斷迅速地轉換,帶來了調性與和聲功能意義的削弱與模糊。20世紀,在這基礎上更進一步突破傳統的觀念,產生下列新的調性處理方式:①泛調性,這種處理仍然保持調性的作用,但打破了傳統調性的界限,不以三和弦、自然音階為基礎,也無功能性的和聲進行,而通過一些新的方法來表現或暗示調性中心(主音或主和弦)的意義。有時,由於調中心不斷變換,缺乏較固定、明確的調性感覺。②多調性,兩個以上不同的調性同時結合,即構成雙調性或多調性,這是20世紀初開始流行的一種新的調性處理方法。每一個調性層次大都為自然音體系的傳統調性,但當不同的調性疊置結合時,即產生了不協和的、矛盾的、有時甚至是很尖銳的和聲效果。③無調性,在半音階的基礎上,強調每個音都有同等的意義,避免和否定中心音的控制。這種處理排除了調性,調號也失去其意義而不再應用。取消了和弦結合的原則、根音的作用與和弦之間的內在聯系。樂曲的結構不再依靠和聲收束式來加以區分。
中國音樂作品中的和聲表現手法在中國專業音樂創作中,和聲的應用約從20世紀初開始,最初採用歐洲大、小調和聲方法。由於旋律多為五聲調式,因此,和聲如何適應旋律的風格,就成為中國作曲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課題。初時的和聲大都是在大、小調和聲的基礎上加強副三和弦的作用以及應用附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等方法,並注意聲部(特別是兩外聲部)的五聲化進行。20年代趙元任在其創作歌曲的伴奏中,就注意試驗中國化的和聲.
30年代中,由於民族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的影響,音樂的民族風格問題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對和聲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試驗,如借鑒歐洲民族樂派以至印象派(如德彪西)的某些和聲方法,自然調式和聲的應用增多,在三和弦的基礎上採用附加音或代替音的方法。在有些作品中,打破了大、小調的和聲規范,採用五聲化和聲結構(如老志誠的《牧童之樂》的引子部分等)或復調化處理(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等)。
40年代中,音樂創作較前一時期有進一步的發展,以民歌或以民歌風的旋律為素材的作品逐漸增多。和聲上重視應用調式和聲方法,並嘗試一些適合於五聲音調的和弦結構,如四、五度和弦、替代音和弦等。開始吸取和應用某些近現代的和聲方法,印象派作家的和聲引起較多作曲者的注意和借鑒。P.欣德米特的作曲理論也開始介紹到中國,譚小麟在他的創作中將這種理論、技巧與民族風格相結合,創造了新的和聲處理方法.
當時也有應用無調性創作手法與中國民歌相結合的嘗試,但並不普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創作獲得很大發展,和聲的民族風格問題引起更大的重視。但由於強調功能性和聲理論,因此在和聲處理方面,主要屬於三度結構與功能性的調式和聲方法,與此同時,在保持調性、調式的基礎上,也有許多探索與嘗試,如五聲化和聲結構、復雜的和聲結合,復合和聲、四度和聲、調式交替變音和聲與平行進行等等。不少作曲者又繼續探索近現代和聲手法與民族風格相結合的處理方法,有不少可喜的成果。總之,從中國音樂創作的實踐觀察,三度結構的和聲、五聲縱合化和聲與近現代復雜的和聲都可以與五聲性的民族音調相結合,在發展音樂創作的民族風格方面發揮其作用。
⑩ 淺談電影音樂在影片中的作用|音樂在影片中的作用
[摘 要] 電影音樂是電影的一部分,它成為構成電影文化背景的一部分。電影中的音樂是整體聲音元素的一個組成部分,雖清搭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必須融入影片的整體視聽構思之中,與視覺元素相結合,一同產生功能。電影音樂在影片中通常不會連續不間斷地存在,而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在需要的時候適時出現,起到抒發情感、渲染氣氛、突出主題等一系列作用。本文從電影音樂的功能、使用原則、獨立性和獨特藝術魅力的角度來探討電影音樂在電影情節發展中如何起作用、電影中為何會有音樂以及電影音樂對電影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 電影音樂;功能;使用原則;獨立性;獨特魅力
音樂是用神奇的音符在時間的鏈條上展現的藝術,它通過有組織的樂音產生的藝術形象,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被稱為人類心靈的語言。音樂在感情上的概括力是任何其他藝術所不及的。電影中的音樂是整體聲音元素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必須融入影片的整體視聽構思之中,與視覺元素相結合,一同產生功能。電影音樂在影片中通常不會連續不間斷地存在,而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在需要的時候適時出現,起到抒發情感、渲染氣氛、突出主題等一系列作用。
一、電影音樂的功能
經典電影音樂在技巧上、美學上以及影片的情緒上具有以下功能:情感表現、連貫性、敘事提示以及完整性。
(一)情感表現
音樂可以催眠我們,使我們相信影片中虛構的世界,使所有似是而非的影片類型如幻想曲、恐怖片、科幻片得以建構。在所有這些影片類型當中,音樂不只是支持銀幕上真實的畫面,更多的是使我們感受到看不見的和聽不到的所表現人物的精神過程和情感過程。
(二)連貫性
當聲音或畫面有間斷的時候,音樂可以填補這個缺口。音樂通過使這類較為粗糙的地方變得連貫,隱藏了電影中技術層面的東西,以免觀眾出戲。當配上音樂時,空間上不連續的鏡頭也能保持一種連貫的感覺。
(三)敘事提示
音樂可以幫助觀眾確定背景、人物以及敘事事件,讓你有一個特定的視角。通過給畫面提供情緒闡釋,音樂能夠提示敘事,如提示危險的到來或搞笑的場面。
(四)敘事完整性
正如作曲有它自身的結構一樣,音樂通過運用重復、變奏、對位等手段,能夠幫助形成影片的形式統一,這也是對敘事的支持。
優秀電影配樂的反諷是那種不想被聽出來,或至少不是有意讓你聽出來的音樂,通常對於作為主要敘事載體的語言和畫面來說保持從屬的關系。如果音樂不大合適或不太可信,以致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那麼此時音樂很可能從敘事情節上吸引了注意力。如果音樂太復雜或過於裝飾,那麼音樂很可能會失去情緒表現的功能,從而起不到強化故事的心理效果。音樂的目的是聯系場景中的感情,引導觀眾共鳴或認同。
(五)標題性的音樂
這種特殊形式的音樂用於表現某些故事當中的情節或事件,會更像「米老鼠」之類的視覺形象結合。其中一個例子是羅伯特•朱丹做了大量的研究《粉紅豹》的主題音樂,就像貓輕知正閉輕地往上爬,然後下來,然後再往上爬一樣。音樂節奏和動物的動作節奏一樣,根據身體上的緊張和放鬆來調整和聲,同時,旋律也跟隨著身體動作。通常,對於戲劇性電影來說標題性音樂被認為是老套的,但對於喜劇片來說效果相當不錯。
(六)情緒音樂
大多數電影音樂都是伴隨畫面上任務的情緒來進行的,情緒音樂有意採取發生的戲劇和感情無關的立場。當音樂與所發生的事情無關時,反諷能夠形成一種強烈的對位讓觀眾更深刻地理解所發生的事情。這種情況能夠產生強烈的效果,當表現大悲劇或大災難時,使用會喜慶的音樂形成對位,只會讓我們更明確地跟受搭裂害者靠得更近,如影片《發條橙子》。
二、電影音樂的使用原則
電影音樂的創作又稱為配樂,這個名稱隱含著電影音樂的使用原則,它絕不能游離於影片之外獨立存在,而是要緊密配合影片的主題和風格,保證和影片的具體場景情節在情緒上的一致性。在電影藝術中,音樂的作用極為重要。
電影音樂可以突出影片主題,成為影片風格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以20世紀初發生的一場海難為題材,以凄涼哀婉的音樂拉開回憶的序幕,讓觀眾不由自主地潛入大西洋那深深的海水中,探尋當年在這里上演的驚世戀歌。�My Heart Will Go On�這段主題音樂在影片中出現多次,尤其在生離死別的關鍵時刻成為凸顯主題的最佳手段,賺取了無數觀眾的眼淚。這首曲子至今仍留在許多人的心中,成為至死不渝的永恆愛情的象徵。
雅克•貝漢執導的《喜馬拉雅》也是以音樂突出主題的典範,那寂寥、空靈、富有地方特色的宗教音樂作為主題音樂,在影片中反復出現,頗具象徵意味。藏族民歌與西方弦樂的完美演繹,彷彿象徵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在這里,影片的主題音樂呈現出交響樂式的結構布局。當兩代領袖帶領商隊前進時,音樂是兩股洶涌的潮水,呈現出一種強弱對比的節奏:伴隨著年青人有力的步伐,音樂總是剛勁有力,還跳動著一些零亂的音符,彷彿年輕人不安分的性格;伴隨著老年運鹽隊的音樂,低沉穩健,彷彿老當益壯的宣言。
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傑瑪對拉提卡的純真愛情貫穿始終,那既是傑瑪參加比賽、挑戰難題的原動力,也是影片最打動人的地方。所以每次傑瑪排除萬難、竭盡全力尋找拉提卡的時候,總會響起一段溫馨、柔和而舒緩的音樂,象徵著傑瑪對拉提卡無比純潔和真誠的愛。影片結尾,贏得了千萬獎金的傑瑪呆坐在牆角,巨額獎金並不能令他興奮,他多希望能與心愛的人重逢啊!茫然中,他的腦海里飄過那個站台――那個他們曾經相約見面的地方。果然,一個裹著明黃色頭巾的女子正在焦急地尋找他。轉身、回眸、相見,歷經坎坷之後的拉提卡與傑瑪終於幸福地擁抱在了一起。此時,溫馨、柔和而舒緩的音樂再次響起。這幾段溫馨的音樂很好地詮釋了影片的主題――傑瑪從未放棄過對拉提卡的愛,拉提卡是他―生的夢,他願意用生命、用那兩千萬盧比換取和拉提卡在一起的機會。
在《南京!南京!》中,曾經的風塵女子在目睹了日軍對中國人的凌辱後,逐漸意識到這場戰爭的殘酷。為了換回難民營的安全,為了其他婦女不再受日軍的姦淫,她毅然第一個站出來去當慰安婦。伴隨著那隻緩緩高舉的手,影片出現了難得的溫暖、深情又不失纏綿的音樂,帶著深深的哀怨和無奈,既是對同胞的真情流露,也是與同胞的無奈告別。曾經的妓女,曾經被人不恥的女人,在此刻卻彰顯了人格中偉大的一面。
三、電影音樂的獨立性
電影的主題歌和插曲最能體現電影音樂的獨立性。許多歌曲,本來只是電影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作用相當於對影片的一種註解,後來卻脫離了電影的母體,成了膾炙人口的流行曲目。電影史上,有的影片本身已被人們淡忘,但其中的歌曲卻依然在傳唱。電影歌曲在中國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許多中國觀眾是聽著電影歌曲長大的。
如果說電影中的配樂在烘托環境、渲染氣氛、表情達意方面是間接的、委婉的、側面的,那麼電影中的歌曲則是直接的、強烈的、正面的。因為相對於配樂,歌曲不但有音樂旋律,還有可以直接傳情達意的歌詞,更能直抒胸臆,體現劇中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因而在許多電影中,當主人公遇到難以言說的情境或者簡單的言語不足以表達熾烈的情感時,往往會採用歌曲的方式。《紅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酒神曲》,無不彰顯著生命的張揚和熱血沸騰的原始沖動。《小武》《站台》《任逍遙》等片中的流行歌曲,猶如一本音樂檔案,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心靈的變化,喚起無數人對那個特定時代的記憶。而《重慶森林》里貫穿全片的歌曲�California Dreaming�與王菲飾演的女店員夢境般的心態和行為相契合,鏡頭也呈現出夢幻般的朦朧與曖昧。《魂斷藍橋》中那首古老的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不僅旋律優美流暢,還把有情人的生離死別刻畫得肝腸寸斷。
在某些影片中,音樂可以起到結構影片、揭示主旨的作用。《城南舊事》的導演吳貽弓透過小英子的眼睛,帶領觀眾踏上了回歸童年,回歸傳統的懷舊之旅。人生的美麗、無奈和傷感,通過「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的《送別》歌曲,緩緩地流淌到觀眾心間,產生了含蓄、雋永的美感。在「離別」中成長是影片的鮮明主題。《送別》的歌詞述說著「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的傷感,用這首歌來闡釋影片的主題是非常恰當的。因為音樂的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個故事的結束和一個人物的離去,同時也伴隨著英子對人生離別的體驗和成長。
在影片《黃土地》中,富有民間特色的信天游出現多次,它們既是顧青下鄉采風的主要目的,也是影片敘事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段段「酸曲」不僅宣洩了黃土地的民生疾苦,還成為刻畫人物的有力手段。如翠巧在不同場合吟唱的信天游有五六段,每一個唱段都絲絲入扣地道出了她的心聲,表現了她孤立無援的悲慘處境。
四、電影音樂的獨特藝術魅力
《莫扎特》是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一部傑作。影片敘述了莫扎特與維也納宮廷樂隊御用作曲家薩列里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電影告訴我們,作為肉身的莫扎特在反抗中失敗了,但他的音樂卻獲得了永久的勝利。該片曾獲1984年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片中最吸引人的無疑是莫扎特那些美妙與感人的音樂,如《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著名歌劇,還有協奏曲和《安魂曲》的片段。音樂與敘事完美融合,推動著劇情的發展。
音樂在這部電影中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從開頭的第25交響樂,到結尾第20鋼琴協奏曲,以及中間精彩的歌劇片斷《魔笛》《唐•喬萬尼》《後宮誘逃》,等等,莫扎特的音樂無處不在,時而柔和優美,時而雄渾高亢,與劇情結合得恰到好處,極大地觸動了人的靈魂。在這部電影中,音樂已然不能叫配樂,而是絕對的主角。許多人喜歡這部電影,就是迷戀於莫扎特的天才音樂。
陳可辛導演的《甜蜜蜜》將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結構元素融入敘事之中。在這部影片中,鄧麗君的歌曲成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重要元素。尤其是《甜蜜蜜》這首歌,不僅貫穿了影片的始終,還成為男女主人公情感的見證者和成全者。影片的成功既得益於導演對愛情題材的獨特處理方式,更得益於鄧麗君歌曲的時代記憶和情感魅力。
在影片開頭的1986年,黎小軍和李翹各自搭乘火車從內地到香港打拚,雖然命運為他們創造了一次相識的機會,但僅僅是背背相靠之緣,還沒來得及注意對方,命運就將他們引向了不同的道路。幸好兩人都喜歡鄧麗君,喜歡聽她的歌,這歌聲總能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令兩顆隱隱相吸的心迸射出愛的火苗。
由於鄧麗君本身有著廣泛的受眾,觀眾總能很快找到共鳴,在她悠揚的歌聲里,兩人的感情也顯得格外動人。影片藉助鄧麗君的歌曲,巧妙地把握住了都市化大潮中人們的特定心理狀態。片中的《甜蜜蜜》不只是首耳熟能詳的愛情歌曲,更是聯結主人公命運和串聯故事的關鍵元素,它是一個特定的文化符號,點出了男女主角相似的身份。而《再見,我的愛人》《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曲總能恰到好處地出現,既彰顯了男女主角的復雜心情,又推動著劇情的發展,也展現出了電影音樂的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 王鐵梅(1969― ),女,河北滄州人,牡丹江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