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視畫面構圖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構圖有4個基本要素,分別是主體、陪體、前景和背景。
1、主體。
拍攝主體,是拍攝者想要表現的拍攝對象。一張照片的好壞與否,先看照片的主體是否明確,最好是讓觀眾一眼就能發現拍攝主體。
2、陪體。
陪體是照片中用來襯托主體,還兼顧著平衡畫面的作用。如果主體是紅花,那麼綠葉就是陪體,畫面中只有主體會顯得畫面空曠,畫面失調。當然,要表現一個人漂亮,安排一個醜人在旁邊就能突出其漂亮。
3、前景。
攝影的前景主要有三個作用:增加畫面層次感、引導觀眾視線和烘托主體。
在拍攝風光照片時,增加地面前景或用近處的樹枝形成框架前景,可以明顯增加畫面的層次感,拉長畫面縱深。
4、背景。
背景可以交代環境特點,在拍攝人文攝影題材時,背景對於烘托畫面主體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拍攝旅行照片時,一般也需要讓風景出現在畫面中,交代拍攝地點和環境特徵,一般照片中的人物作為主體,風景作為背景。
構圖關鍵要點:
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如此重要,所以要盡可能去突出拍攝主體。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淺景深來虛化拍攝背景,簡化畫面效果,從而突出拍攝主體。具體操作可以選擇開大光圈、靠近拍攝,能夠獲得很好的虛化效果,條件允許的話利用長焦鏡頭也是ok的。
還可以藉助對比的手段來實現突出主體的目的。如色彩對比,萬綠叢中一點紅,綠葉襯托,突出花朵;如明暗對比,舞台聚光燈下的人物;大小對比,用人的身高表現建築物的高大。
『貳』 什麼叫做電影元素
電影元素是組成一部電影的,有七個元素:語言,故事,結構,思想,角度,情緒,鏡頭。
電影是一種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結構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我們不但要靜態地研究結構形態;還要動態地研究結構生成;微觀研究結構成分;宏觀研究結構網路。
結構主義領袖皮亞傑認為:「一個結構包括了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整體性指若干 電影膠片成分建構體系的組成規律;轉換性指結構是動態的轉換體系(而非靜態的形式);自身調整性指結構轉換不會越出結構邊界之外,具有守恆性和某種封閉性。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解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
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他還認為,「根本不存在文學獨創性這種東西……所有的文學都是互為文本的」。
編輯本段敘事結構 電影的敘事結構也有多極(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指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潛結構、策劃、設計、烘托以及作為結果的對形式與內容的總體感覺」(薩·托馬斯語),敘事結構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軀干,是其面貌和風格特徵的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個層面指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第三個層面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
總之,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新浪潮所創的「無結構」其實是一種更隱蔽、自由而鬆散的結構。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
(2)電影畫面元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五種常見電影結構模式類型:
①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如生死抉擇、最後一分鍾營救等高潮。多數傳統電影屬此類,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如《關山飛渡》、《真實的謊言》。
②回環式套層結構。以多層敘事鏈為敘述動力,以時間方向上的回環往復為主導(非線性發展),情節過程淡化,講述方式突顯,意義不在故事中而在敘述中產生,它調動觀眾參與意義建構,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戲,不給出確定的結局和意蘊,如《羅生門》、《法國中尉的女人》、《羅拉快跑》。
③綴合式團塊結構。沒有明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系,也沒有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沖突焦點,以打亂時空的敘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結構或意象並置組合的詩化結構。它不以情節和哲理取勝,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尋味,如《城南舊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羅》。
④交織式對照結構。以兩條以上敘事鏈(不只是兩條故事線索)組合形成對照性張力運動,建構復調主題,其因果關系、戲劇線性敘述仍然存在,只不過更復雜化,它將移情幻象與哲理思考合而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夢幻式復調結構。以夢境和幻覺為主要敘述鏈接和內容,以兩個以上敘述聲調形成對話和沖突,物理時空轉化為心理時空,多重對話(人與人、人與自身、人物與敘述者、人物與觀眾)形成對話狂歡,如《野草莓》、《八部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