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音樂歌舞片名詞解釋
歌舞片,是影片由大量歌唱和跳舞的形式組成的,大多是由紀錄歌劇演出或根據百老匯改編而成的。
多由歌唱演員擔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畫人物內心、展開情節。早期歌舞片多為輕松優美、娛樂性強的舞台藝術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樂方面的藝術成就,故事情節大都比較簡單。
50、60年代達到輝煌,產生經典《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西區故事》《音樂之聲》,70年代便開始萎縮,90年代以後,以另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出來。光影世界,世事浮沉,當科幻片、動作片、災難片和恐怖片等輪番上陣後,往昔「歌舞昇平」的時代雖然已經清遲漸行漸遠。
而歌舞片在印度則依舊美輪美奐。印度,作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歌舞電影電影生產國,每年擁有全世界36 億觀眾,在它的市場上,好萊塢電影僅佔6% 的份額。以孟買為中心的南好萊塢電影,以「無歌舞不成片」的傳統為世界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印度歌舞片。
從50 年代風靡中國的《答盯李我的情史》,到新世紀紅遍全球的《印度往事》,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但印度電影依舊是歌舞昇平、如夢似幻。今昔的歌舞片更是擺脫以前的模式,推陳出新《印度往事》《野玫瑰》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片。2017年的印度歌舞片在印度新的電影人的帶領下,呈現出新的現代特徵。
⑵ 歌舞片的電影版和劇場版有什麼區別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萬花嬉春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⑶ 向專業人士請教下歌舞片的特點具體有哪些
由大量歌舞組成的影片。歌舞片是紀錄歌劇演出或根據歌劇改編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員擔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畫人物、展開情節。早期歌舞片多為輕松優美、娛樂性強的舞台藝術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樂方面的藝術成就,故事情節大都比較簡單。20世紀20年代美國華納影片公司攝制《四十二號街》後,西方歌舞片曾風靡一時。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問世。由於它是一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故以歌舞為主。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⑷ 音樂劇與音樂電影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音樂劇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綜合舞台藝術,集歌、舞、劇為一體,廣泛地採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不斷追求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音樂電影是一種由普通電影(特別是歌舞片和以音樂為主要背景的其他電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一般以一個單線故事為軸,創作指定主題音樂和其他輔助音樂片段,按照電影拍攝的一般邏輯,並將音樂作為主要敘事工具,製作而成的短片。
優秀作品:
《特務J:跨國超級任務》三部曲(主演:蔡依林)
《歌舞青春》一,二,三部
《搖滾青春》(搖滾夏令營)
《放牛班的春天》
《勁歌飛揚》
《平民天後》
《音樂之聲》(美國)
《邁克爾·傑克遜:就是這樣》
《海上鋼琴師》
《once》
⑸ 音樂劇與歌舞片異同點
音樂劇就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它的音樂通俗易懂。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
問歌劇,能不能具體問問,因為,歌劇分很多種啊,比如:喜歌劇、輕歌劇、室內歌劇、樂劇、假面劇、歌唱劇大歌劇~~~~恩,那我猜著你的意思寫一個吧!
正歌劇 (opera seria)這名詞常指17世紀或18世紀早期的義大利歌劇,或者相類似的歌劇。題材崇高,以神話人物、英雄騎士為主要角色、營造一種理想化了的純美境界音樂風格崇高華麗、追求歌唱技巧的歌劇。
義大利歌劇正歌劇在1680年間漸漸定型。是一種嚴肅的歌劇,正歌劇一般有六七個角色,其中僅三個人物是主要的,即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有時再加一個第二女高音。戲劇的結構也有一定的公式:全劇往往有三幕,每幕又可分數場。每場有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情節,第二部分是角色的內心活動。音樂基本上由宣敘調和詠嘆調交替組成,詠嘆調庄嚴精緻,採用三段式的返始詠嘆調, 劇本採用義大利語。很少用合唱,重唱主要是二重唱。也不用芭蕾舞。每個人物都有詠嘆調,重要角色常由閹人歌唱家演唱。
⑹ 電影類型的分類
看電影的時候,經常說這個片是恐怖片那個是青春片,還有什麼苦情片亂七八糟的,看多了還有什麼類型反類型,讓人頭大如斗。那麼,類型片究竟是什麼?我想,看看提出這些類型的美國人是怎麼說的,至少有助於理清思路,做出自己的判斷。因此,找來wikipedia上關於電影類型(Cinematic Genre)的詞條,翻譯好貼在這里供同好參考。
這篇詞條基本上說清了一些東西,但也就是啟蒙水平,剛夠我這樣的業余愛好者掃盲(甚至連我都不能完全打發,比方說裡面就沒有提到校園片或曰青春片),所以也不用看得多麼權威。網上網路全書么,其實就是你我這樣的人寫的。至少,看完可以在互吹的時候多幾樣趁手的傢伙。
想看原文的,可以點擊這里,保證是全文轉載(wiki那點事兒,大家也都知道)。上附各子詞條的鏈接,可以深入了解。想用的盡管拿去,但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再註上是本人翻譯即可
電影類型(Cinematic Genre):
在電影理論中,類型是指(商業)影片分類的基本手段。一種「類型」通常是指構成影片的敘事元素有相似之處的一些電影。
影片類型劃分:
常用的劃分影片類型的標准有三個:場景、情緒、形式。場景是指影片發生的地點。情緒是指全片傳達的感情刺激。影片也可能在拍攝時使用特定設備或呈現為特定樣式,即形式。
●場景
·犯罪片:人物出現在犯罪行為領域
·黑色電影:主要人物出現在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的領域,或用這樣的手法描寫主人公
·歷史片:發生在過去
·科幻片:人物出現在不同的現實中,通常是未來或太空
·體育片:體育項目以及屬於某項運動的場所
·戰爭片:戰場以及屬於某場戰爭的場所
·西部片:美國西部從殖民地時期到現代
●情緒
·動作片:通常包含一場「好」「壞」之間的道德爭斗,通過暴力或物理力量進行
·冒險片:包含危險、風險、和/或機遇,經常含有高度幻想
·喜劇片:試圖引發笑聲
·劇情片:主要關注角色的發展
·幻想片:現實之外的玄想虛構(例如:神話,傳奇)
·恐怖片:試圖引發觀眾的恐懼
·推理片:通過發現與解決一系列線索從未知到已知的前進過程
·愛情片:詳述浪漫愛情的元素
·驚悚片:試圖引發觀眾的興奮或緊張
●形式
·動畫片:通過手工或計算機製作的靜態圖片連續呈現製造的動態錯覺
·傳記片:不同程度改變事實基礎,將真人的生活戲劇化的影片
·紀錄片:對事件或人物的真實追蹤,用來獲得對某一觀點或問題的理解
·實驗電影(先鋒電影):為測試觀眾反應或拓展影片製作/故事呈現的邊界創作出來後公映的影片
·音樂片:不時用所有或部分角色歌唱穿插的影片
·短片:在較短時間內努力包含「標准長度」影片的諸元素
●年齡
·兒童片:幼兒電影,與家庭片相比,並不試圖吸引幼兒以外的觀眾
·家庭片:試圖吸引各年齡層人士,且適合幼兒觀眾觀看。例如迪斯尼影片
·成人片:僅為成年觀眾准備的影片,內容可能含有暴力、使人不安的主題、淫穢語言或明確的性行為。成人片也可能作為色情片的同義詞使用
影片類型批評:
類型不是什麼?
影片分類手段除類型外還有其他標准。例如作者(auteur)標准根據導演劃分影片。有些分類標准也被隨意稱為類型,但這樣的定義是有問題的。例如,獨立電影有時被當作類型,但實際上獨立製作不能決定影片的故事情節,這樣的影片可以屬於任何類型。
有人認為類型需要與影片風格進行區別。影片的風格涉及攝影、剪輯、音響等,某種風格可以運用於任何類型。影片類型確定的是影片最明顯的內容,影片風格則確定用何方式將這(些)類型呈現於銀幕上。風格可以由情節結構、場景設計、燈光、攝影、表演以及其他有意圖的成片藝術元素決定。也有人說這種區分過於簡單化,因為有些類型主要是通過其風格識別。許多史家就黑色電影展開爭論,焦點在於其究竟是一種類型,還是只是全盛期常被效仿的一種影片製作風格。
影片類型可以定義嗎?
類型通常是一個模糊概念,沒有明確的界限。許多作品跨越了多種風格。就這一點,電影理論家史錄伯(Robert Stam)寫道:
一些持續存在的疑問始終困擾著類型理論。類型真的在世界中「在那兒」,還是僅僅是分析家的構造?類型有有限的分類法還是原則上是無限的?類型是時間無關的、柏拉圖式本質還是短暫的、受時間限制的實體?類型是受文化限制的還是跨文化的?……類型分析應該是描述性的還是說明性的?
……
有些類型是基於故事內容的(戰爭片),有些則是從文學(喜劇、情節劇)或其他媒體(音樂劇)借用而來。有些基於演員(阿斯泰-羅傑斯片)或票房(票房大片),有些則基於藝術狀態(藝術片)、種族身份(黑人片)、地域(西部片)或性取向(酷兒片)。(史錄伯2000,14)
許多類型是由觀眾或相應的支持出版物如雜志、網站建立的。難以用類型劃分的影片通常不太成功。因此,影片類型在行銷、批評與消費領域也有用處。
好萊塢故事顧問圖畢強(John Truby)說:「……你必須知道如何超越種類(類型),這樣才能給觀眾帶來原創與驚訝的感覺。」[1]有些編劇將類型作為決定劇本使用何種情節或內容的手段,他們通過學習某些類型的影片得到範例。這也是某些編劇得以將成功影片的元素復制到新劇本中的方法,但這類劇本通常原創性不足。正如圖畢所說,「編劇對寫類型劇本所知甚多,但未曾加工該類型的節奏,使其以原創面孔出現。」[2]
對編劇來說,違反既有作品中的元素,使用不同或相反的元素是有意義的。原創性與驚訝是形成優秀電影故事的元素。例如,義大利西部片為人所熟知就是因為顛覆了西部片的類型,讓好人既壞又好。在此之前,西部片有一些如今稱為類型俗套(genre clichés)的內容,例如好人戴白帽,壞人戴黑帽,好人永遠在決斗中勝出。在義大利西部片打破了類型「規則」後,俗套西部片也消失了。
參考資料:www.kaixinba.net.cn
⑺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是什麼什麼是歌劇什麼是音樂劇急用
一、區別
1、起源的時間和元素不同:歌劇起源比較早,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教義劇、神秘劇以及表現一系列有關聯的場景的牧歌套曲和田園劇。歌劇的最直接來源是幕間劇,而直接靈感來源於古希臘的戲劇。而音樂劇出現的比較晚,是歌劇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起源於喜歌劇,清歌劇歌舞雜耍和滑稽表演。
2、測重點不同:歌劇中歌唱佔主要地位,雖然他也有劇本中的戲劇沖突表演,但是遠遠比不上音樂劇。音樂劇重在表演,它是以聲樂、舞蹈、舞台美術、劇本等等組成的綜合藝術,比較平衡,其中的唱段比較通俗流行。
3、音樂形式不同: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採用了大量的詠嘆調和宣敘調,歌劇演唱對於聲音和唱功的要求遠遠高於流行歌曲。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
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許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樂劇的插曲。音樂劇在音樂風格的選擇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搖滾等流行音樂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電聲樂隊的樂器。
4、舞台表演內容不同:在歌劇中,舞蹈經常作為一種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音樂劇是以戲劇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的表演藝術娛樂產品。
音樂劇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和自由,講究快節奏,善於營造緊張度,舞台氣氛追求熱烈火爆,劇中人物時以道白交待情節,在人物內心感受情激盪,戲劇矛盾尖銳。
5、從舞檯布置不同:音樂劇的布景豪華,場面氣派,絢麗多彩,符合情節的需要,響應觀眾的口味,布置大膽誇張、自由。並且使用先進的舞台技術。相比而來歌劇就顯得單一了點。
6、對演員的要求不同:唱美聲的人大多身材不怎麼好,而且對他們舞蹈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也不怎麼高,如果一個歌劇男演員大腹便便,女演員體態豐盈,這並不影響他們的演出,觀眾們也可以接收。
但音樂劇強調各種藝術元素的整體效應,所以演員在表演一個音樂劇角色時,必須同時兼顧各種表演成分,簡單的說要能歌善舞樣樣精通。
二、概念
音樂劇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歌劇在16世紀末,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歌劇在西方語言的代表字Opera來源於拉丁語「作品」的復數形式(Opus, Opera),後經義大利文推廣至其他歐洲語言,顧名思義歌劇原意不單單包括舞台上的獨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對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台表演藝術。他們相信古希臘的戲劇中的「合頌」部分實際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實際上就和今天的歌劇一樣,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當現知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贊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
音樂劇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音樂劇界最重要的獎項為美國的東尼獎(候選作品為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以及英國的奧利弗獎(候選作品為在倫敦西區上演的音樂劇)。
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也出現了多元變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很快以其視聽兼備、雅俗共賞的特質吸引了一批固定的並且正在不斷擴大的受眾人群。
⑻ 音樂劇的基本特徵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與聯系
音樂劇的基本特徵: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
1、 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
2、 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
3、 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和音樂劇。
4、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樂劇與歌劇的聯系:
1、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
2、 《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音樂劇的文本組成:
1、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score)、歌唱的字句稱為歌詞、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book/script)。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
2、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3、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
⑼ 《貓》劇到底是音樂劇還是歌舞劇音樂劇和歌舞劇有什麼不同呢
《貓》是一部音樂劇.
音樂劇: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特點:和歌劇的分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佩斯(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歌舞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
歌舞劇是用歌舞的方式來表達一個劇作,有情節的完整的故事,著重體現的是一個事情的敘述,之所以叫歌舞劇是因為它以唱歌跳舞的方式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