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中國音樂史電影

中國音樂史電影

發布時間:2023-06-11 00:03:20

❶ 聶耳的作品有哪些

1932年:《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

1933年:《開礦歌》,《飢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1934年:《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雪花飛》,《金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1935年:《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

聶耳的貢獻影響

1、創作《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根據田漢歌詞創作出的《義勇軍進行曲》在1949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徵。2019年6月,《義勇軍進行曲》入選中宣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

2、創造出中國音樂史上多個第一

聶耳是第一個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勞苦大眾寫歌並在歌曲中創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用築起血肉長城的電影音樂家和用群眾歌曲的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個用藝術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國的作曲家。

❷ 聶耳的資料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漢族,雲南玉溪人。中國音樂家。他從小家境貧寒,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聶耳開辟了中國新音樂的道路,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先驅。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趙丹主演的影片《聶耳》在1959年上映後也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這部電影是新中國第一部音樂傳記片。
基本信息
中文名:聶耳
別名:嘉祥
籍貫:雲南玉溪
出生地:雲南省昆明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12年2月14日
去世年月:1935年7月17日
職業:音樂家,作曲家
畢業院校: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政黨:中國共產黨
代表作品:《碼頭工人歌》;《畢業歌》;《大路歌》;《新女性》;《義勇軍進行曲》
成就貢獻
創作《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根據田漢歌詞創作出的《義勇軍進行曲》在1949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徵。
創造出中國音樂史上多個第一
聶耳是第一個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勞苦大眾寫歌並在歌曲中創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用築起血肉長城的電影音樂家和用群眾歌曲的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個用藝術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國的作曲家。

❸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

意思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於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台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後,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後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本期從姚敏、姚莉兄妹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開始。最初還是以影歌雙棲為主,隨時間推移,靠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員本人唱插曲,請專業歌星配唱的情況也多起來,但仍無明顯有影響的歌舞團體表演。

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漸趨衰落,粵語歌曲中興,在歌壇上占據主導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許冠傑。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台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其標志是謝雷的《曼麗》紅遍東南亞,奠定了台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之前,台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後來逐步創作出處於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台灣曾出現過著名的校園民歌運動。由學生首先發起創作、演唱,影響深遠,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內地歌壇。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匯入了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發展,為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

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後(重心多元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曲開始衰落,由於羅大佑一張《之乎者也》專輯,緊跟著蘇芮一張《搭錯車》專輯,改變了台灣歌壇的風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礎。

本期歌曲風格遠離了中國原有的傳統,受歐美影響更深,以台灣為首的華語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因為在此期間隨科學不斷發展,高科技手段應用到音樂製作中,加之商業化趨向更為明顯,這都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出現華語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景象。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音樂也有所發展。這樣其市場更加廣闊,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間聽眾有明顯的分化現象,流行音樂幾乎成為年青人的專利,多數老年聽眾不能接受。這與上海時期的流行音樂同民間音樂、嚴肅音樂都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情況截然不同。

商業性的中文流行音樂是與留聲機同步出現的,後者最早是由法國人Labansat帶至上海西藏路的。百代是創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20世紀2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歌曲。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從地域上說,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是該種音樂體裁的創始者。他創作於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

20世紀30、40年代,在上海,一大批真正意義上的華語流行音樂作品涌現了出來,眾多音樂人成長了起來。藉助唱片、電影、歌舞、播音等傳播媒介,在當時的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掀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式的歌曲傳唱熱潮。有專家認為那個年代的上海老歌已經彰顯出一種現代性。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這些歌星在演唱中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小曲、日語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風格與之前任何中文音樂均不盡相同。此時,處於襁褓之中的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成長,並網羅歌手擔當電影演員或電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於其成功的歌唱和電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歌女」一躍成為「明星」的歷程。她們甜美的歌聲也通過位於各大城市的廣播電台傳到家家戶戶的收音機里,而唱片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娛樂商品。該時代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佔領上海而遭到干擾,但最終仍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

(3)中國音樂史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從奠基人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根據歌曲風格的變化和發展重心的轉移,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二發展分階段中間出現了重心的轉移分為前後兩期,加上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前的學堂樂歌,這樣共有六個部分。

在流行音樂出現之前,只有在學校里學生演唱的學堂樂歌。先在學生中演唱,後來也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可以說是沒有出現流行歌曲之前的流行歌曲。主要詞曲作家代表為李淑同(弘一法師)、趙元任和沈心工。

中國音樂教育現況與發展前景論文

一、我國現階段音樂教育發展的狀況

(一)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與其在當下的遭遇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極其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資源。中國可考的音樂史有8000多年,中國傳統音樂之廣博和多樣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戲曲劇種有394個,曲藝種類有400餘個,民族民間器樂有600多種,其曲目多達近萬首;中國的民歌更是浩如煙海,據不完全統計,約有45000多首。然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近年來文化生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強大的商業運作為後盾的流行音樂以及其它種種因素對民族音樂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給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帶來了阻力。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正在不斷地消失,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二)龐大的音樂教育體系與其在傳承民族音樂方面的乏力

中國有全世界最龐大的教育體系,有近20萬名音樂教師為2億多大、中、小學生提供音樂教育,並由388所各類高等音樂教育機構培養著各類音樂教師。這些學校的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當代中國音樂教育在體現文化多樣性方面卻不盡人意。根據實際調查,許多學生不熟悉、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樂,不喜歡傳統的民族音樂,卻熱衷於西方的流行音樂。

二、形成我國音樂教育現狀的原因

(一)歷史的原因

回顧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歷史淵源,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從20世紀以來史稱「西樂東進」的發展脈絡:最初在「學堂樂歌」中傳唱的曲調,大多是來自日本和歐美的歌曲;20年代以後則是接受了德奧音樂的教育模式和音樂基礎理論,傳統音樂文化作為封建專制的一部分受到批判;50年代借鑒蘇聯的專業音樂教育模式;80年代引進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和港台及歐美的流行音樂,也就是說,「歐洲中心論」占據主導地位,是近代以來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一個基本事實。由於受到西方音樂的沖擊和影響,其民族音樂文化觀念未能在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際教材中得到基礎性和系統性的體現,在學校教育中推行民族音樂傳承並非易事。

(二)現實的原因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影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手段以始料不及的速度發展,逐漸成為人們接收與獲得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價值取向對廣大青少年審美趣味的形成起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目前中國的青少年對美國大片、搖滾樂、流行歌曲、百老匯歌劇、電視片乃至各種期刊雜志、小說讀物等等如數家珍,其影響可見一斑。大眾傳媒的市場化所帶來的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更使流行音樂文化一時間泛濫到無孔不入的地步,使得流行音樂文化對青少年人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體制的原因

長期以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主要以社會文藝團體、專業的民族音樂機構和民間音樂社團為主體,由文化部門(含各級文化館站系統)來負責扶持;而學校音樂教育(包含高等師范教育)則主要以學堂樂歌以來的新音樂為主要內容,因此沒能很好地利用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尤其沒有很好地引進地方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再加上社會音樂生活中流行音樂對學生的巨大影響,都不能不認為是當下學生民族音樂文化觀念淡漠、民族音樂口頭文化遺產受到威脅的原因之一。

三、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反思與探索

(一)對20世紀以來學校音樂教育的反思

1.提出克服歐洲中心論的消極影響,呼籲學校教育重視民族音樂傳承在展開近代中外音樂教育的比較研究時,學者們發現找不到中國自己的音樂教育體系,因為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是20—30年代傳入中國的「歐美式」,就是50年代傳入中國的「蘇聯式」,而沒有中國式的。種種現象使學者們發出「中國在哪裡」的世紀之問,提出要從文化的角度對當代中國音樂教育進行審視,指出「要把握中國音樂文化體驗之核心,發揚傳統,全力發展作為文化的音樂教育」。

2.提出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應包括中國音樂的哲學基礎、思維方式、美學、形態學、價值觀念,要在對歷史發展過程的縱向深入研究中,在與東西方諸民族及本土各民族音樂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建立其理論體系;而「母語」體系的內涵將包括傳統的、民間的、少數民族的、當代的以及民族審美心理歷史積淀的等等。

3.提出讓每個孩子會唱自己家鄉的歌,關注中國民族音樂本身的多元化問題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有著各自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因此,不同民族自身的音樂文化、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傳承,也是一個重要而復雜的課題。隨著對學校民族音樂傳承問題的深入思考,學者們愈加關注中國音樂本身的多元特點以及多民族多地域特點。

(二)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探索民族音樂傳承的實踐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中國民族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就已經從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實踐、師資培訓、課題研究等幾個方面全面展開。

1.對教學大綱與教材的修訂

為了讓廣大中小學生熟悉與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部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就頒布了一系列的指導性文件,規定音樂課教學內容中民族音樂所佔的`比例與種類,為民族音樂在學校中的傳承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身體力行的探索——教學實踐的展開

隨著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的出台,各式教材的編撰出版,全國各地很多音樂教師身體力行,展開了大量的教學實踐探索。他們從學生最熟悉的本地或本民族音樂入手,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並嘗試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取得較好的效果,為民族音樂的傳承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3.抓住關鍵環節——師資培訓

許多高等師范院校和音樂藝術院校已經意識到,民族音樂傳承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是培養具有民族音樂素質的師資。這些院校在師資培養方案中增加了民族音樂課程,並根據各地具體情況,開設地方音樂課程,使未來的音樂教師真正具有民族音樂文化的素質。一些師范院校還開始了地方民族音樂師資培訓的探索。

4.理論的支持——科研的推進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事實上,對近代以來學校音樂教育的反思,是隨著學校民族音樂傳承課題的研究而逐步展開的,因此,相關科研課題的展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對民族音樂傳承的實踐探索提供了理論的支持,並具有了指導性的意義。

四、中國音樂教育當前的任務及未來的展望

現在已經有許多學者就「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設想與建議」發表了大量的文章,這些論述涉及到了多母音樂文化教育當前的任務與未來的展望。

(一)充分認識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人們在反思近代以來的學校音樂教育以及探索學校在民族音樂傳承方面做出的成績,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各級教育部門和不少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以及高師的教師們,開始重視和加強音樂教育課程中的民族音樂內容,而且事實證明,凡是朝這方面努力做的學校,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熱愛程度就有所提高。

(二)確立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目標

確立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目標,是當前中國音樂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建立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呢?首先要解決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傳承互為基礎的問題,即學校音樂教育應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基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應以學校音樂教育為基礎。一方面,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學校音樂教育應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基礎。

(三)引進多樣化的音樂文化資源,實現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引進民族音樂的傳承,畢竟涉及到一個學校音樂教育整體性的結構改革,涉及到以民族音樂為基礎的音樂教育體系的整體建設,甚至涉及到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重建,其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更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在引進多樣化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時,我們將會碰到更多的多樣化音樂傳統傳承與現代教育結構的沖突。因此,如何協調兩種不同的體系,實現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主要任務就集中在教材的編寫、師資的培訓、傳統音樂教學法的傳承、體制方面的改革等等。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渠道,所以教育是文化傳承的基礎。如何開展讓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區文化民俗活動,將教育與文化傳承相結合,才有可能使音樂文化的傳承獲得可持續的動力,並導致多母音樂文化的重建。

;

❹ 中國出名的音樂劇有哪些

中國出名的音樂劇有《白毛女》、《金沙》、《白蛇傳》、《蝶》、《啊!鼓嶺》等。

一、《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二、《金沙》

《金沙》是由李蘇友製作,三寶作曲導演的一部音樂劇。該劇講述了男女主角「金」和「沙」之間跨越三千年的凄美永恆的愛情故事,通過優美的音樂和完美的舞台呈現,再現3000年前古蜀王都的恢弘場景。

三、《白蛇傳》

《白蛇傳》是李盾創作的第一部音樂劇,創作於1997年,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成功改編民間故事成音樂劇的典範。劇情圍繞著中國民間神話許仙與白蛇的愛情故事展開,但卻以不同的演出形勢帶來全新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四、《蝶》

《蝶》是松雷集團出品的音樂劇,自公演以後,收到眾多海內外演出商的邀請,正是因為它極好的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被稱為「中國音樂劇史詩之作」。

五、《啊!鼓嶺》

《啊!鼓嶺》是由中宣部《黨建》雜志社和全國婦聯宣傳部共同策劃主辦的音樂劇。該劇取材於美國人加德納與福州鼓嶺的故事,由著名音樂劇製作人李盾、著名音樂人金培達以及來自美國百老匯、加拿大等地的藝術家歷時3年創作並打造完成,再現了中美人民跨越90年的友誼佳話。

❺ 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歷史

1930年,從聯華公司的<野草閑花>首次啟用阮玲玉和金焰在電影院演唱插曲,從此開始有配樂演唱.到1930年後半年明星公司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電影音樂逐漸開始發展起來.

閱讀全文

與中國音樂史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都法國電影 瀏覽:588
最新動漫電影大全免費國語版 瀏覽:151
不一樣的父親微電影觀後感 瀏覽:414
歐洲電影中文版 瀏覽:285
電影愛情果汁在線觀看 瀏覽:336
有一部電影雙頭龍 瀏覽:406
電影數碼演員法國 瀏覽:991
電影里表白經典台詞英文翻譯 瀏覽:201
有神的一部科幻電影 瀏覽:822
姜大衛電影大全十三郎 瀏覽:671
一個導演記錄家裡的電影 瀏覽:133
日本電車抵抗電影完整版 瀏覽:451
惡鬼下油鍋的一部香港電影 瀏覽:164
小李子的電影全集中文版 瀏覽:626
用英文介紹電影霸王別姬 瀏覽:61
美國搞笑飛機電影大全 瀏覽:75
泰羅奧特曼賽羅奧特曼大電影1 瀏覽:902
靈魂擺渡電影劇照圖片 瀏覽:830
電影票的取票嗎幾位數有英文 瀏覽:435
拍電影的大科學家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