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評《調音師》
懸疑片《調音師》是部只有13分鍾微電影,對於短片來說,濃縮的必須是精華,本片成功的做到了這點。
故事一開頭以主人公阿德里安的倒敘:「這個男人是誰,我不認識他,我是一個盲人。我不是在為面前的人彈琴,而是在為身後的人演奏。」來設置懸念。緊接著介紹阿德里安是個才華橫溢的鋼琴家,但由於心理素質不好,導致他在一次音樂鋼琴比賽失誤,使他的人生陷入了低谷。為影片最後同樣由於他的心理素質不好而死埋下伏筆。調音師上司的一句話:這社會不是偷窺癖就是暴露狂。是整部影片的主線。調音師假扮成盲人在墨鏡的背後偷窺這個世界。人們對他照顧有加沒有什麼戒備心,小費也給的額外多,還幫他介紹客戶,而且在「盲人」面前,不需要迴避,芭蕾舞女孩在他面前脫下衣服練習跳舞。一位男顧客放心地在家裡當著阿德里安的面穿著短褲走來走去,他們是暴露者。直到有一天,偷窺癖與暴露狂的角色被到過來,調音師成為暴露者,殺人者與殺人者的鄰居成為偷窺者,這就導致阿德里安處於被殺的危險中。雖然他極力假裝盲人,努力的鎮定的彈著鋼琴,但在殺人者面前是那麼的無力,因為她每天面對的是一個真正的盲人——被殺者,她的老公。她一眼就能察覺阿德里安不是盲人,而是偽裝盲人。於是演片結尾就又出現演片的開頭一位老太太舉著槍站在他的身後……
影片做得很棒,內容情節很緊湊,連貫性很強,情節扣人心弦,緊張而細膩。使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故事內容中來。影片的結局暗設在不起眼的片頭旁白了,方法很新穎,讓觀眾從莫名其妙到恍然大悟,從被戲耍到由衷鼓掌稱贊,很是獨特!
⑵ 調音師分析
《調音師》和《刷車》分析
《調音師》和《刷車》兩部作品都各有各的特色,都是懸疑片,卻展現了不一樣的風格,影迷們會更喜歡那一部佳作呢?我們可以看一下兩部作品的特點。
影片《調音師》是印度的懸疑作品之一,憑借著強勁的口碑成為了影迷最期待的電影之一,原因就是畫面場景很酷,每一個劇情都緊密相連,音樂的場景很合適宜,讓人瞬間燃起雞皮疙瘩,很燒腦。
而每一部作品都值得討論,尤其在《調音師》劇情場景中,每隔幾分鍾的一個反轉和幾分鍾的一個高能劇情,令觀眾大飽眼福,觀眾帶著疑惑看畫面,主角阿卡什是不是真的眼盲,他對前女友是不是撒謊,就在主角帥氣地用拐杖帥氣挑起一個易拉罐的時候,反轉表明阿卡什的眼睛並沒有瞎,由此推動了故事劇情的高潮。
阿卡什不斷地編制著謊言,一環扣一環,分不清楚是真的還是假的,阿卡什描述的謊言里有真有假,讓人迷惑,影片的開頭情節和結尾情景,如果足夠細心的話,會發現,情節里能找到蛛絲馬跡。
就這樣,細心的觀眾反復地尋找事實的真相,雖然是同一個場景,還是會隱藏了細微的差別。電影中反復跳動的劇情場景,讓這部懸疑劇燒腦爆棚,層層的遞進下,被影片呈現的「全員皆惡」給震撼到,才發現,印度影片大膽燒腦,又真情實感,常常有點睛之筆,給足觀眾想像的空間,我想,這就是觀眾喜愛它的原因。
而《刷車》則是一部驚心動魄的警匪微電影,設計環節也動人心弦,在那個時候,微電影的出現勢頭猛進,發展很快的情況下,這種行為藝術的電影,也同樣深受網友的喜愛。
《刷車》這部影片情節設計的很短,卻巧妙地結合了驚悚、懸疑、犯罪、情感等的不一樣的情緒,留下了故事的懸念。
劇情裡面:「不速之客」的闖入,在密閉的空間里,不斷地有被害人慘遭毒手,最後留下的主人公有沒有成功逃脫,吊足了觀眾的期待。
如果微電影是小人物的話,短短的劇情里,看透人生百味,這就是電影的魅力,電影是難得的表現藝術的一種手段。
《調音師》和《刷車》兩部短片中,設計的電影情節頗具匠心,精彩懸念設計,環環相扣層層推進,跌宕起伏引人,很多的時候,鏡頭里很難表述出書中寫的形象和意境,但是這《調音師》和《刷車》展示的場景,讓人沉浸其中,感同身受,或許某一個瞬間直擊內心的喜和悲,都是十分耐人尋味的佳作。
作品展示了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新的審美訴求,懸疑的視覺效果背景與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觀眾看到了結尾,又猜不到結尾,成為了渲染氣氛的一種方式,一種匪夷所思的詭異感。
影片中的一系列內心特寫,首尾相應,從畫面來看,調音師摁響門鈴隨婦人進門後,鏡頭並沒有切換,反而導演運動推鏡頭,越來越靠近大門,影片從這里製造了懸念。有一段是婦人的奇同時鏡頭拍攝到婦人在翻上衣影子投射到牆上,這里將事情發展推到最高潮,使得觀眾跟隨調音師達到最恐懼狀態。短片最後,又彷彿回到了片首,無縫連接,才是這部影片的完美之處。
如果兩部微電影同時比較起來的話,我想《調音師》這部作品,會更受觀眾的喜愛,因為它的影片內容,故事情節緊湊,攝影師拍攝的手法也很成熟,短短的13分鍾就像一場大片製作,最點睛之筆就是開放式的結局,獨具風格,所以,你會更喜歡那一部作品呢?
⑶ 《調琴師》:印度電影又一部高口碑片子,真的值得一看嗎
《調音師》有著一個扎實的劇作基礎,它的故事靈感來自於2010年轟動一時的同名法國短片,僅用14分鍾,塑造了一個假扮盲人的鋼琴調音師以及他「所見」的世界,並在他闖入一個兇案現場後將懸念和緊張感提升到極致,結尾的一聲槍響更是神來之筆,成為懸疑劇作上教科書式的存在。
《調音師》在同名法國短片的基礎上做出了許多獨特又突破腦洞的擴充。細看先導海報,破碎的眼鏡、錯位的琴鍵、灑翻的咖啡、尖銳的針筒等如此多的元素,都在片中起到關鍵作用。
多達50餘處的反轉,每一個反轉點都像是面對「薛定諤的貓」,不去親眼見證,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⑷ 如何評價印度懸疑電影《調音師》(AndhaDhun)
其實調音師是一部改編的作品,曾經有一個短片是《調音師》,講述的就是一個盲人是一個調音師,但是他去一個主人家調音的時候卻發現了一次兇殺案。其實這個盲人他是在裝瞎,他本身是看得見的。這部印度的電影,它就是根據這個短片進行改編的,講述的是一個鋼琴師的故事,這個鋼琴師為了能夠讓自己能力更加的突出,所以就想要裝瞎,然後假裝自己看不見,但是他卻意外的目睹了一次謀殺案,然後引發了一系列的故事。
其實看完這部電影的人都有一個最大的疑惑,那就是這個鋼琴師他最後到底有沒有復明,到底這些人是誰殺的?誰又是幕後最大的主謀,所以其實確實是比較傷腦筋的,很多人都說這個盲人最後其實是已經復明的,從他最後把易拉罐准確的用拐杖撥開就可以發現,其實他已經復明。但是他還要繼續裝瞎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想要擺脫曾經的一切,很多人都說很有可能最後他是聯合了醫生把壞女人給賣了,然後用她的眼角膜移植給了自己,也有人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回答。
其實很多人對這部電影細思極恐的原因,就是因為覺得這部電影裡面全員惡人。也就是說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每一個人在這個短片之中都表現出了自己最大的惡意,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覺得原來一方的說辭並不可信,而且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並沒有看懂,因為這個男主角很有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有瞎掉,很有可能他只是短暫性的失明,在某個時間點就已經復明了。
⑸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故事情節分析
我覺得這部電影用「鋼琴師」更合適,因為整個情節與「調音師」關系不大。但這只是小細節,並不影響該電影的優秀品質。
毫無疑問,《調音師》的劇本寫得非常棒,故事情節緊湊,結構嚴謹,沖突和懸念跌出,在長達兩個小時里,緊緊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調音師》的主情節是假扮盲人的男主角阿卡什無意之中目睹了一場兇殺案:一對偷情男女殺死了女方西米的丈夫。他本想報警,卻發現警察局長竟然是兇手之一。此後,故事圍繞主角躲避兇手追殺展開情節,揭示了人性的兇殘與醜陋。
由於主情節的轉折點(激勵事件)發生在電影播放進度的大約四分之一處(開頭三十分鍾後),為了避免觀眾感覺拖沓或失去興趣,故事還安排了一個次情節,既男主角愛上一家音樂酒吧老闆的女兒蘇菲。此外,導演把整個電影高潮的一部分作為開頭:一名獵人在曠野中槍擊一隻兔子,但沒有打中,留下一個沒有結果的畫面。這個懸念像一個鉤子,吊起了觀眾的胃口,讓他們保持繼續觀看的興趣。
電影在最後十分鍾左右的地方達到高潮,女主角西米在汽車後備箱中掙脫束縛,將准備出賣其眼角膜的狠毒醫生殺死,並把變盲的男主角趕下汽車;在她將車掉回頭,准備加速撞死鋼琴師時,影片開頭出現的那名獵人,在射擊兔子時,子彈意外擊中了開車路過的女主角,導致車毀人亡。這一事件揭示了惡人有惡報的主題思想。
影片達到高潮後急轉直下,把鏡頭轉向兩年後的英國倫敦。鋼琴師曾經熱戀過的酒吧老闆女兒蘇菲出現在一個廣場,與男友告別後,意外發現一家酒吧的門口有阿卡什表演的海報,原來鋼琴師如願來到了倫敦。女孩上前相認,鋼琴師認出了她,並告訴他倆分手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情。
結尾鏡頭是鋼琴師告訴蘇菲自己真瞎了,但分手後,卻用拐杖打飛地上一個被人踩扁的易拉罐,明顯表示他並沒有瞎,只是無法原諒在他遇到麻煩時,蘇菲不施援手的冷漠行為。
⑹ 調音師觀後感
看完某一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調音師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昨天在舞房跳舞,中間休息的時候一直在前台看隊員在看的微電影。其中一部就是調音師。
平靜而又略有悲傷的音樂,樸素卻帶有感染力的畫面,一點一點將我們帶進男角的生活里。鋼琴大賽失敗的經歷讓他曾對生活失信心,後來他又通過裝成盲人做調音師這種方式「復活」了。然後跟隨他新的經歷我們看到了覺得他不靠譜,擔心他這樣做影響了自己卻又為了更多的生意而默許他的老闆,不情不願的內心骯臟的服務生,還有在對自己毫無威脅的弱者面前就卸下自己的偽裝和提防的人們……
個人覺得導演的剪切手法風格鮮明而又獨特,大部分都是靜止不動的鏡頭畫面,和短促卻不突兀的剪切,給人微微震撼而又意猶未盡的感覺,妙不可言。在敘述一個女顧客練舞的時候分了幾個鏡頭,運用了拉遠景深位置的手法,凸顯了男角「盲人」的眼神和和其明明享受其中卻又不表現出來的面部神情。
電影開始不久後,優美的鋼琴聲隨著鏡頭的切換戛然而止,並且每到重要的鏡頭切換是音樂也隨之停下或響起,自然不做作,像是在控制電影的節奏,帶著我們一點一點深入。一開始我以為開始那聲響是關門聲,看到結尾我深知我錯了,那是導演宣告結束的聲響,他用倒敘讓我們入戲,真是一個大玩笑。
故事就從那個撒謊的婦人開始。男角為了多賺一份生意,執意要進行工作,他的執意也改變了他的命運。發生了意外的狀況,於是暴露了身份。
有人問我覺得男角死了么,我說我希望沒有可是又不可能。調音師算是一個聰明的偷窺狂,但是也許罪不及此。他為什麼不反抗呢,我想也許是怕沒了未來或是絕望了。那婦人的心裡素質不是一般的強,個人認為搞不好還會把鄰居也搞了。
有必要提的是,電影里的很多細節。比如泰姬陵故事的穿插,走在街上時的男角的開心和滿足,還有鄰居開門的眼神質疑,最重要的是他的日程本。另外,作為配樂和主題鋼琴曲選得很到位。
調音師是一部十三分鍾的微電影,可以說是一部很棒的片子,情節敘述得乾脆利落沒有冗餘,人物心理刻畫深刻而又動人。總之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片子,好片總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調音師的上司說了一句話:這社會不是偷窺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對門鄰居就在門眼後面偷窺了調音師,直接識破了調音師假扮盲人,所以她才會滿臉疑惑的開門。而調音師並沒看到鄰居的滿臉疑惑,女主人卻看到了,女主人以為是自己說丈夫不在家的謊言引起了鄰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讓調音師進去。也正是鄰居這個舉動,間接的將調音師推向了地獄。
影片剛開始調音師就是因為緊張過度在伯恩斯坦鋼琴大賽失敗,說明調音師的心理素質並不好,這也為後面買下伏筆:調音師看到屍體以後非常緊張,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誤不斷。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發上的老頭)的死狀過於平靜,他在臨死前也沒發覺有人用釘槍指著他的太陽穴?這是因為他是個真正的盲人。這也同時說明女主人對盲人非常了解,識破調音師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為什麼鄰居識破了調音師卻沒有揭穿他,這是因為她發現女主人也在扯謊。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還一把年紀,照理說不會單獨出門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說他丈夫不在家,這也引起了鄰居的懷疑,所以鄰居開門時的困惑表情是來自於兩個人的,鄰居發現兩個人都在扯謊,所以她不知道說什麼。
很多人對老頭死在地上還是沙發上有爭論,為什麼我覺得老頭是死在沙發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為我想不到一個理由兇手把老頭殺死在地上還扶到沙發上坐好,血跡會弄臟沙發和枕頭,會加大處理屍體和血跡的工作量,個人意見。
寓意什麼的就不揭示了,觀眾也應該是各有各的理解和體會。
反轉發生在演員普拉默德的出現,普拉默德是這家餐館的常客,他看到阿卡什彈琴這么好聽,正好他和妻子3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於是邀請阿卡什去他們家演奏。卻沒想到是悲劇的開始。
有幾幕我至今回想起來,仍然驚魂未定,就是假扮盲人的男主阿卡什受著演員普拉德邀請,去他家為他的妻子彈奏鋼琴。
男主阿卡什如約而至,敲門之後,開門的確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他進入房間之後,彈琴沒多久,就瞥見有屍體出現在客廳拐角處,伴隨著一攤血。這時他借口上廁所舒緩情緒,進入廁所後,男主阿卡什開始小便,此時鏡頭拉長,角落裡出現一個男人,手上緊握一把槍,屏住呼吸盯著男主,看到這里,我和身邊的觀眾不禁吸了口冷氣。
還有一幕也很驚悚,事後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事後懷疑男主阿卡什不是盲人,他看到了自己的丈夫普拉默德的屍體,也看到了自己的情人將丈夫的屍體塞進行李箱,然後運出房間,因此來到了他家試探,阿卡什給她倒咖啡(仍然假裝是盲人),等阿卡什回過頭來,一個骷髏赫然出現在眼前,在座的不少人都嚇出聲來,緩和過來才發現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帶著骷髏面積嚇唬阿卡什。
除了這些驚悚的畫面讓人影響深刻,開放式的結局也塑造得很成功。結局時功成名就的阿卡什和蘇菲在歐洲相遇,蘇菲嘲諷阿卡什裝盲人騙人都騙到歐洲了,阿卡什卻回答說來話長,找了家咖啡店,向蘇菲娓娓道來他的遭遇。
說自己後來確實被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被弄瞎了。但是在蘇菲離開之後,阿卡什拄著拐杖,走在街頭,面前有一個易拉罐,砰地一聲,易拉罐被阿卡什用拐杖踢飛出去,電影就此結束,留下一個意味伸長的結局。
(一)
昨晚看完後,做了一個晚上的噩夢,不是因為有多恐怖,而是帶著緊張、復雜、不安、思索進入睡眠,一夜未眠。所以保持一顆平和的心,給你一個平穩的夢,才重要。
(二)
我一直在思索著主人公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說不上是好人,也談不上是壞人。也許可以歸類於灰色人。在我們的評判意識里,存在二元對立:好與壞、對與錯、黑與白、是與非然而確確實實存在二元對立中的灰色地段。所以,好人未必盡好,壞人未必盡惡。你是好人中的壞人,還是壞人中的好人?自知。
(三)
影片沒有一個結果,而是留下一個懸而不得,由觀眾去臆想。這是我們凡事喜歡追求結果的一個大逆轉。這也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有結果,又涉及到二元對立:始對末,始並非一定有末。
(四)
以前最愛看西方片,描寫浪漫愛情、英雄情結、科幻未來但是現在獨愛印度片。因為感受到印度電影都有一種表達,它表達人所思考的,社會所存在的
小乘佛教本來還帶有濃濃的印度教基礎,到了大乘佛教,已經徹底否定印度教聯系了,是無本無根(靠篡改道教)的篡改邪教了。
片里結尾如果是阿卡什幻想的,壞人不殺,壞醫生該死,蛇蠍女人不應該虐殺,而是瞬間死亡,那種輪回,在現實中是被天意否定的。
以壞滅惡,是天道輪回的本意,也符合人民的心意。蛇蠍女人被賣掉各種器官,然後慘死,阿卡什也拿到錢換了眼角膜,這才是真正的輪回。
片中演了有錢人的公寓和窮人也能用得起電熱水壺和天然氣做飯,這一點很好。
看了很多對影片字斟句酌的評論後,我突然有了這種想法,也許導演拍的時候編劇寫的時候都沒有我們解讀的時候想得多。
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我是導演,我為什麼會安排這么拍?
感覺有點像構思一部小說,最初決定提筆寫或許只是因為突發奇想覺得這個構架很新穎,而並非意在表達什麼深層次的含義。
回到這部短片,老人為什麼死相如此平靜?因為片子採用倒序,前半段的基調也很平淡,這么做的目的就在於為後面的變故作反襯,讓人覺得意想不到,這便是這部短篇最具創意的地方。所以老人平靜的死相放置在片頭,才不會讓人察覺他已是一具屍體。
為什麼要安排鄰居的出場?其實用意也很簡單,就是為了促成男主進入老女人的家中。至於說鄰居是因為在門眼後面窺探到了男主的喬裝才露面,又說鄰居知道對門老女人撒謊的,我個人覺得有點過度解讀。試想,如果鄰居從對話中聽出老女人在撒謊,她為何要開門露面,知道就知道了,她開門能怎樣,反而不利於她把兩人後面的對話聽完,正是因為她的開門,才使得男主和老女人兩人不得不進屋交談。如果鄰居單純只是喜歡偷窺,那就更沒可能開門走出來了。
鄰居不過是在聽到外面門鈴聲不斷對話不止的情況下才開門一探究竟,而鄰居出場的時間也是為了促成男主被老女人領進家門而刻意為之的,如果鄰居在老女人未開門前就出現,那麼老女人便不會有開門這一出了。
我認為導演全部的安排都是為了促成最後男主進入老人家中目睹老人被殺的這一情景,並沒有那麼深度的詮釋。
至於男主為何不逃跑,我看到的一篇影評講得很好,就是因為性格所致,從男主比賽失敗卻依然選擇扮盲人從事與鋼琴相關的工作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習慣趨於安穩趨於自己熟悉且相對有把握的事情的人,他性格中缺乏冒險的意識,所以即使在面對目睹了老人屍體的情況時,他還是在心情稍微平靜後選擇了更熟悉更能把握的繼續偽裝,誰知道一邊自我安慰說修完琴就走一邊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記事簿,但已經為時已晚。
最後男主反復念叨琴不彈完自己不會被殺也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一種僥幸心理,那時他已經沒得選擇,只剩下繼續演下這一條路可走,所以他必須彈下,與此同時又不能表現出自己的害怕,哪怕他已經意識到老女人可能是拿槍對著自己了,他還是心存僥幸如果自己演得好,也許能逃過一劫,所以他需要自我安慰以鎮定自我,所以才會反復默念那句話。
導演安排這樣一句台詞,也只是為了製造最後的開放式結局,我個人就是這么看的。
丘比特射箭必須蒙上眼睛,正義女神必須瞎。用眼睛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的,他們的眼睛必須看不見,他們得用心看!正如《調音師》這部電影。
電影裡面說,什麼是生命,取決於肝臟?我想不僅如此吧,應該更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世界是美好的,讓人溫暖,讓人快樂,讓人看到希望;但世界的本質是殘酷的,讓人迷茫,讓人痛苦,讓人走向深淵。然後,我們在深淵中歌唱希望的美好,用痛苦的心去表演生活的快樂。
為了籌錢而假裝眼瞎的阿卡什,在撞見西米和情夫殺人清理屍體的時候,保持了冷靜,沒有當場揭穿假象,而是事後前往報警,這時候的他,內心的良知尚在,道德猶在。但是殺人的人就是警長,你能怎麼辦,而且你報警的舉動,明顯引起了對方的懷疑,你已經被對方盯上了,阿卡什做了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做的選擇,面對強權,明哲保身。
於是,即便是在死者痛苦的女兒面前,他依舊做了假證詞,事情的真相,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大義凜然,然後立刻被警長抓起來,後面的事,他想都不敢想了。看似懦弱,卻很現實,這是身為動物的天性使然,但是即便如此,他內心的善念還在,是非對錯還看得清楚,只是少了勇氣。
但最後,他和醫生合力幹掉西米,換錢治眼睛,被西米毒瞎了的眼睛是治療好了,但是他的心卻瞎了,甚至是連勇氣都回來了,只是勇氣,沒有用在道德的一面。第一感覺和許多評論一樣,覺得他好腹黑,不是個好人,但是設身處地的想想,其實他一系列的選擇之中,對於他個人而言,或許,又是最好的選擇。
那些把疑點說出的證人,哪個不是被西米和警長對付,即便是自己不敢站出來,西米都要毒瞎自己的眼睛,若是自己真的想找警長的`上級去報案,只怕自己連這城都出不去。而最後,有報復的機會,有完成自己裝瞎賺錢目標的機會,有讓自己眼睛恢復視力的機會,而且犧牲的不過是自己仇敵罷了,雖然仇敵不是被法律所制裁,但她也確實罪有應得。若是你異地處之,你怎麼選?我想大多人都會和阿卡什相同吧,人性使然,無所謂腹黑之說,我們是人,不是神,這個世界,我們是用眼睛看的,不是心。
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在電影中,也對睜著眼睛卻什麼都看不到的冷漠之人進行的藝術的諷刺,靠竊取他人器官謀利的計程車司機,死後家人被勸說捐獻器官,很多人都看到這個諷刺,而我卻以為這不僅僅是諷刺,更是對男主未來命運的暗示。選擇了閉上心眼,只看錶面不看內在的人啊,終究會在人生的黑暗中自食惡果,就如同在黑暗中開槍打死自己的警長。
而整部影片讓我整個人都感覺不好的細節,是電影的最後,阿卡什和單純的蘇菲重逢,當年初遇的時候,蘇菲看不出他是裝瞎嗎,我以為若是有心留意,觀察細節,一定可以看出端倪,但是蘇菲沒有發現,因為善良的蘇菲自己選擇了願意相信他,電影中人性的溫暖,似乎就在蘇菲這個人物身上。但是蘇菲卻在最後對男主說,你應該挖掉西米的眼角膜來治療自己,這份狠勁,還是當年那個傻白甜嗎?
單純的蘇菲甚至想要體驗阿卡什的生活只怕這些年,蘇菲也經歷了許多,也不再是那個站在窗下的單純女孩了。而這,其實也是大多數人無奈的生存之道,看似光鮮的外在背後,都有個人的陰暗。
一部《調音師》,展現了人性的懦弱,貪婪,自私,讓人很壓抑,卻又那麼的真實。想要從這個真實的牢籠中沖出去,想要吶喊,我們不僅僅要用眼睛看世界,我們更要用心看,我們要把我們的勇敢放在正確的位置。但是我自己都覺得這樣的吶喊,有些空洞,無力,沒有感召力。因為我自己,只怕和大多數人一樣,以一個睜眼瞎的身份,游盪人間。
從前有人倒了,大家會扶起來,但現在,能打電話呼救求援的人,我都會給他點贊。不是心盲,而是這個世界,真的只有一個規則:適者生存。
電影顯然值得一看,但個人覺得沒有達到排山倒海的好評那個水準,大致是一個足夠消遣的商業佳片,要說是黑馬神作、年度奇片啥的,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好感和遺憾都很明確。
好的部分是滿足了多年心願。作為在中文網人氣超高的國外短片(豆瓣有超過15萬評分,吊打許多爆米花大片),2010年的《調音師》被公認滿是長片潛質。
雖然長片由印度電影人來完成,氣質上總是跟原版有出入,但作為一個全民心願的光榮達成,非常值得捧場,而且整體來說執行並不弱,沒有給原短片丟臉。
不好的部分,主要來自將近140分鍾的片長。
調音師這個點子,比較適合加一些前因後果、感情沖突和人性諷喻,擴展成一個90來分鍾的短小精乾的驚悚片。但是就像之前寫過的,由於印度觀眾的特殊需求,他們的編劇早就習慣了把故事寫到2小時以上。
這讓影片出現了一種基調分裂的狀態。前半個小時,懸念極淡,驚悚寥寥,你幾乎會覺得這是一部盲人音樂家的勵志愛情片。其實很多印度片都有把前戲狠狠擴充的做法,但好歹情緒是統一的,而這個開頭卻像是男女主角演的平行宇宙外傳。
進入盲人彈琴目擊謀殺的主線,驚悚指數急劇上升,構成全片最精彩的部分。這一段充分擴展了短片的概念,不動聲色中如履薄冰的脫險,千鈞一發的試探和反試探,都十足扣人心弦,雖有小瑕疵,但在導演嫻熟的節奏掌控下,維持了足夠的緊張感。
再往後畫風再次突變,搖身變成蓋里奇式的荒誕犯罪片,已經完全脫離原短片再創作。一群局外人加入游戲,幾路人馬圍繞一筆巨款你來我往互相殺,大爆人性醜陋不堪。
平心而論這一段拍得很是刺激,各種算計利用背叛出賣,動作戲也有亮點,但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嚴肅鬥智氛圍,步步為營的驚心動魄,都一掃而空。只有一群自帶黑色笑點的亡命徒,你追我我殺他玩得熱鬧。
等殺戮終於告一段落,電影的最後部分回歸了一開頭的溫情文藝范兒,彷彿《愛樂之城》的寶萊塢翻拍,最後猛然冒出一個十分《非常嫌疑犯》的驚天大逆轉,劇情戛然而止。
有人吐槽電影的缺點是反轉過多影響了邏輯,其實這倒不算大問題,尤其是結局看似下了定論,細琢磨還是個開放式,那麼前面的許多細節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邏輯問題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導演還非常聰明地懸置了一些角色的下場,把出bug的幾率進一步降低,無疑也是值得同行借鑒的策略。
但這一切還是無法解決對我而言最大的那個問題,整部電影完全就像是幾部不同電影縫在一起的產物,雖然高潮的某個片段被提到了開頭,竭力製造這是一個完整故事的錯覺,還是無法掩飾拼湊的意味。
所以看的時候不斷在想,這個故事的地域特徵並不強,咱們國家啥時候也翻拍一次,彌補遺憾,超越它?
不過呢,多半是想多了。
影片開頭主人公自己交代自己是個天才,但是不擅長在眾人面前演出,他的不安使得他最初演出失敗,於是只好作為調音師。
但是他卻偽裝成盲人,主人自己說過:人們對於盲人會有更多的同情和可憐,他不僅會有小費。更重要的事,由於他是盲人,認為失會令人更敏感,他的耳朵一定無與倫比,所以其實人們對於他的調音技巧的好壞就不會很在意(同情心理會讓人無意識產生這樣的心理:盲人能當調音師都已經很不錯了,就不要在苛求了),他不必在意得失,他就能放鬆心態沒有壓力的調音,於是能調得能使自我滿意,發揮自己正常水平。而如果是正常的人,人們就會在於他調音的技巧,主人公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於是扮成了盲人,他非常巧妙得逃避了在人面前彈琴的壓力,但這畢竟是逃避,但是問題一直存在,前幾次他很順利,包括過馬路,面對性感的跳舞女人,但是當最後一次生命受到威脅時,加上了日程本拉了,他在意了要偽裝的像,雖然他不斷告訴自己就是盲人調音師,但是潛在內心的久違的不安情緒再次浮現,因為他一直在逃避這種感覺,並沒有真正的面對和試圖克服,當這次不得不面對的時候,雖然他作的很好,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這里還有一個可能的現象,男主人公其實完全可以和女主人大打出手,女主人只不過是個老太婆,男主人公其實不必非要裝盲人,只不過男主人公由於被意外的兇殺案給震到了,此時他的「逃避」性格再次顯露,他寧願放棄和女主人搏鬥但有更大概率不死的選擇,也要選擇偽裝成盲人調音師,「逃避」的性格,讓上天決定,他沒有細想過在這種壓力下他的演技是否真能過關,其實我覺得他能夠想明白自己這種情況下他多半會失敗,明智的選擇是應該和女主搏鬥,但是他沒敢這么細想,沒敢承認自己多半會失敗,把命運交給上天,實屬掩耳盜鈴,「逃避」的性格再次顯露,即便是到了最後一刻,他依然還在逃避。
等到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才面對,那時可能就已經來不及了吧,克服長時間養成的心理情緒的條件反射的慣性是需要時間的。
另外,主人公應該是掛了,電影開篇一個場景「屏幕一黑,一聲響」,可以感覺男主人公掛了。
這部印度電影調音師是由法國微電影《調音師》改編而來,法國的這部微電影豆瓣評分9分以上,只有短短10多分鍾,讓人印象深刻,但是結局的戛然而止,讓人很不過癮。
而這部印度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我慶幸:這2個小時沒有白花。
感謝這部電影的導演,把一個微電影改編得如此成功,不僅做到很好地還原,還讓劇情變得更加跌宕起伏、懸疑和幽默。
男主阿卡什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家,為了獲得藝術靈感,嘗試假扮盲人,對比於正常人,盲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有一天他在路邊被一個叫蘇菲的女孩騎車撞到,兩人因此結緣。蘇菲得知阿卡什是個鋼琴家,而蘇菲的爸爸剛好開著一家餐館,為了表示歉意,蘇菲邀請阿卡什去餐館彈鋼琴,而阿卡什一彈成名,在餐館很受歡迎,同時他和蘇菲也產生了微妙的感情。電影演到這里,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
⑺ 《調音師》印度燒腦神作,全面深度解析,結局你真的看懂了嗎
喜歡看懸疑片的影迷大多看過一部名為《 調音師 》的印度電影
《調音師》在豆瓣拿到了 9.2 的高分,被很多人譽為「 短片中的肖申克 」,口碑之好可見一斑。這部《調音師》去年上映之後,就在印度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不但以450萬美元的低成本收獲1560萬美元票房,更是在IMDB上拿到了8.6分的高分,成為2018年度 最高分 的印度電影。用「年度最高分懸疑片」形容《調音師》,並不為過。
在邁入影院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它憑什麼能取得如此好的口碑?很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部翻拍電影,《調音師》幾乎避開了一切雷區。
影片中,男主角阿卡什是一個假扮盲人的鋼琴家教。和法國《調音師》里的設定一樣,假扮盲人為他帶來了很多便利。
更多的關心、更多的生意、更多的小費,就連愛情也來得更加容易。由於出色的表演才華,他被一個富豪邀請到家裡做私人表演。這里基本保持了短片的故事框架。
男主按門鈴,老婆開門,丈夫不在家,背後暗中觀察的鄰居。進門,彈鋼琴,結果發現了客廳的屍體。
阿卡什只能裝作什麼都沒看見......
在法國短片里,故事在這里戛然而止。
長片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目睹了藏屍全過程的阿卡什安全逃脫。
除此之外,長片對於女主的設定改編不僅堪稱大刀闊斧,更可謂突破了以往印度電影中對女性的形象枷鎖。大部分印度電影中,女性往往都是被害者或者是善良的一方,正派的一方,很少會有女性反派。
但在《調音師》中,導演則做出了大膽的突破。
女主角西米顏值高,心眼壞。
為利益嫁給年齡差距懸殊的老明星,分明丈夫對她很好,卻還要背著丈夫偷情。
姦情告破後更是心狠手辣,一條又一條人命全拜她所賜,演絕了「最毒婦人心」。
接下來,讓我先了解下電影究竟講述怎樣的一個故事。
電影劇情並不復雜,男主是一名鋼琴藝術家,他假裝成一名盲人,為的是讓自己更加專注於音樂,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體悟。也因為大家對盲人的同情,他的演奏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與欣賞,也順帶收獲了愛情。一天一位印度知名男演員邀請他到家裡進行演奏,演奏當天卻變成了兇案現場,男演員的妻子聯合情夫槍殺了男演員。男主看到男演員妻子與情夫清理犯罪現場,內心極度恐慌但只能假裝淡定的彈完整場鋼琴,猶豫徘徊很久後決定去警察局報案,結果發現那名情夫就是警察,驚慌之下男主只能繼續扮演盲人,後續男主又目擊了男演員妻子殺害鄰居等一連串事件,為了封口男演員妻子測試男主是否真的是盲人,在發現男主是假盲人後下葯使男主眼角膜受損真正的變成了盲人。後續男主又遇到假裝好心的夫婦及醫生,險些被割去了腎,但男主憑借著自己未失明時的記憶力,讓假裝好心的夫婦及醫生以為男主是濕婆顯靈,並配合男主綁架男演員妻子、勒索警察情夫,上演了一場復仇大戲。
真實的結局應該是男主和醫生聯合賣掉了男演員妻子的腎臟並分了贓款,男主做了眼角膜移植手術恢復了視力,拿著錢去了倫敦。但他發覺假裝盲人能夠給他帶來更多的好處,能夠賺更多的錢、收獲更多東西,所以他依然裝作一名盲人
我來分析一下男主阿卡什這個人,他本來是一個善良的人,除了有些狡猾用裝盲騙取殘疾人紅利之外人還是很善良的,所以就算他知道了西米的情夫是警察局長時他還是打電話說出了真相。但在經歷了這些變故,尤其是自己也因此付出了代價之後,他最後也選擇了以自己的利益為首而隱瞞真相。影片貌似沒什麼好人,但也都沒有壞到一定地步。像殺了人也很痛苦的西米,為了錢可以挖別人雙腎的莫里妻子,黑醫生斯瓦里等等。到底人心是善還是惡呢?我覺得導演想表達的是在不觸犯到自己利益時人都是善的,但在觸及到自己的利益時,可能大多數人就會選擇明哲保身了吧,就像電影中說的「藝術是藝術家的生活,但他也要付出代價」。
⑻ 調音師結局解析(從影片的視聽語言解析結局之謎)
文 六衡 字數:3726 建議用時:6分鍾
看過印度版《調音師》的朋友們,一定要記著看看原法語版的13分鍾的微電影《調音師》,和改編後的印度版相比,法語版無論是從電影的主題還是視聽語言,以及設置的懸念和印度版相比都更高一籌!
畢竟,這是一部僅僅憑著13分鍾的電影敘事和視聽呈現,就被二十多萬網友打出了92分的高分短片!同時,這部短片還獲得了2011年盧紋(Leuven)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獎。並在豆瓣最高短片中排名第三。
那麼這部短片究竟是因為什麼獲得如此成功呢?很多人看完短片都在疑問,男主最後被殺了嗎?
下面六衡將結合電影的視聽語言來說說自己對電影的結局、電影懸念的設置和電影的主題三個方面的理解。
六衡的理解 : 必死無疑!盡管導演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結局,但導演已經通過至少3個方面細節暗示了調音師的結局。
細節1:調音師的自我獨白
「 在我演奏期間她不會殺我 !」此時的調音師仍在戰戰兢兢得彈著鋼琴,而房主太太拿著釘槍站在他的身後。
此前的調音師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寫滿客戶聯系方式的筆記本可能已經暴露,而這個是房主太太識別他「裝瞎」的關鍵所在。之所以會有這樣不合情理的內心獨白,是因為此時的他已經很慌亂,大腦已經失去了判別的能力!
調音師不可能永遠得彈奏下去,而一旦他停止,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結束。這句獨白,只是他的自我欺騙,他仍沉溺在自我的幻想之中! 所以,按常理,音樂肯定會停止,他也肯定會被殺 !
細節2:電影背景音樂的轉換
調音師入場時的主旋律音樂在整部影片中,是一條主線,同時承擔著很重要的敘事成份。 電影開場,彈琴的音樂即出現,然後以主角獨白的方式進行閃回敘事,最後又通過這首音樂回到彈奏現場。
從始至終,主旋律沒有更換過。然而,在最後一幅電影畫面結束時,黑色字幕出現後,音樂卻被悄悄換成一首類似裝潢聲音的音樂。
這個音樂和上面六衡說的細節1中的獨白台詞相呼應,意在告知觀眾, 調音師彈的那首曲子停止了,他被房租太太處理了,房屋太太正在用裝潢工具和材料處理現場!
細節3:電影的最後一幅畫面
畫面定格在一面鏡子里的三人畫面間。鏡子中,房主太太拿著釘槍在調音師背後對著他占據了大幅畫面,而右上角處則是房主太太死去的丈夫詭異得坐在沙發上。
最後的畫面
有網友從房主太太丈夫安詳的死狀推測她的 丈夫應該是一名真正的盲人, 這點我是贊成的。否則他不可能如此安詳得接受太太的釘槍從自己的左邊太陽穴附近穿過。
而此時,房主太太的釘槍則對准調音師的後腦勺。調音師並非真瞎,他是裝瞎,但他後腦勺沒有眼睛。他此時聽到了房主太太高跟鞋扣在地板的聲音,但並不知道身後的人在謀劃著什麼。 同時,他因膽怯和慌亂,以及「迷信」自己的演技,認為只要自己不動,房主太太就會依舊像之前一樣「安靜」。
所以,調音師很可能和房主太太丈夫一樣,被她用釘槍毫無聲息的從後腦勺解決掉,最後詭異地坐在鋼琴前,就像沙發上的房主太太的丈夫一樣!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短片里主角的內心獨白,還是背景音樂,或者最後的畫面,都能推測出調音師被殺的結局。這是從視聽語言中的聲音元素和畫面信息推測而出,也是導演所作的暗示。
盡管這部短片沒有印度長篇版本懸念多,但這里的懸念則更加緊湊,設置得也更巧妙嚴謹。 尤其是開場的前兩分鍾的鏡頭表達。下面結合電影里閃回前兩分鍾的鏡頭語言舉例說一說。
舉例:多處特寫鏡頭的鋪墊和暗示
特寫1 :鋼琴彈奏時的音箱共振,鋼琴是這部電影里最重要的道具,從主角的身份職業,到故事的發展和結局,都和鋼琴有關。
特寫2 :調音師身體部位的特寫,包括裸露的腿部和腰部、局部特寫,裸露的肩膀和面部特寫。這裡面的彈琴時 不合常理的「裸露」都在觀眾心理設下一層懸念 。
多處特寫鏡頭
舉例2:出場的三個人物構圖
整部短片以聲音入場,有音樂聲和主角的獨白聲,而第一個出現在畫面里的人物則是一個側身坐在沙發上的老年人。
房屋太太丈夫
這是一個中近景鏡頭,老人處於畫面中右側,視線看向左側,這里採用了常規的九宮圖構圖,將人物放置在畫面的右側,同時利用眼神引導觀眾視線,將我們的視線引導至左側,也就是接下來調音師彈琴的位置。
鏡頭隨著視線的引導來到主角鋼琴師的位置,畫面呈現的是肩膀以上的特寫鏡頭,呈中心對稱。同時身後有一個只看得見黑色衣服的人物背景。 大多人物特寫鏡頭頭頂一般都會進行少量的留白處理,而此處卻沒有,這一方面將觀眾的視線引導到人物緊張的表情上,另一方面則讓調音師背後的「黑色背景牆」顯得更突出和神秘。
頭頂無留白
短片的前兩分鍾,對整個故事中的懸念設置處理所做的遠不止這些,譬如主角的獨白台詞也是懸念一層扣一層,台詞和鏡頭語言以及畫面的配合,讓故事的懸念越發引人深入探究,引人深思。這些都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在觀眾的心有設下層層懸念和謎題。
看到有一個關於這部短片主題的高贊評論:
生活不是失去信仰就寄望於偽裝,而自作聰明是另一種自尋短見。
影片中,主角在一次鋼琴考試比賽失敗之後,他沒有從自身找原因,而是走向了一條「自我欺騙」之路。他偽裝成失明的調音師,以弱者的姿態示人。利用人們對弱者的同情和補償心理,獲取利益。他從身體的「假瞎」,走向了心理的「真瞎」!
他在自欺欺人之中,幻想著自己是奧斯卡影帝。但他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最後遇到了一個比他更了解盲人的房屋太太。
在這個房屋太太的面前,他暴露了自己,並且為此付出了殘酷的代價。 這是對他放棄了真實的生活,在自我麻痹中過著心安理得的虛假生活的懲罰。
他是一個懦弱、膽怯的可憐蟲,他為了利益,迷失了自我,放棄了自我,這是他悲劇的原因。
那麼在短片中是如何塑造這樣的一個人物形象,用以表達影片的主題呢? 下面從兩點來具說一說 。
1.第一人稱敘事,以主角鋼琴師內心獨白的形式塑造出一個狂妄且膽小自私的人物。
首先他是一個非常狂妄自大的人。 第一人稱敘事的好處主要在於能讓角色更加真實的走入觀眾內心,觀眾的注意力會緊緊跟隨著主角的敘事,會因為他的緊張而緊張,因他的竊喜而竊喜。
但同時,因為第一人稱,他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他的獨白和對自我的評價並不一定就客觀,他可能在自我修飾或者誇大自己的彈琴技術。 試想,如果真像他所說的,自己是個「天才」般的人物,那麼應該也有足夠應付考試的心理素質。然而他並沒有,而是被自己的內心的緊張和膽怯打敗。同時,這也暴露了他學藝不精和誇誇其談的性格特徵。
主角的緊張
當然,體現他狂妄的細節遠不止這些,如為難服務員和等候紅綠燈過馬路時對身旁老奶奶說的話,都顯示出了他的狂妄和自私的一面。
2. 特寫鏡頭,廣角鏡頭的交叉使用,非常規的構圖法。
在主角進入禮堂考試的一幕中,首先以遠景作為這個場景的定場鏡頭,在廣角鏡頭下,鋼琴師顯得渺小而卑微。下一個鏡頭是俯拍坐在鋼琴前准備演奏的主角,緊接著中近景背影一閃而過,再接著對手部扶凳、擦拭琴鍵、發白的面部、顫抖的雙手進行特寫,刻畫出了一個緊張而膽怯的人物。
下一場景直接出現的是主角躺在家中的床上的中近景鏡頭,同樣是俯拍的視角,而主角從位於畫面中央中心對稱的位置,轉向右側的側身方位。這個場景的布景構圖也別出心裁。
主角仰面而躺的枕頭是兩個黑白鋼琴鍵拼湊在一起的,此時因為主角位於兩個枕頭中心位置,所以給我們的感覺是一個完整的鋼琴鍵盤。鍵盤枕頭呈傾斜線條,而當主角側身之時,枕頭鋼琴琴鍵分裂兩半。此處的「傾斜」和「分裂」都展示了此刻主角內心的狀態,表現出鋼琴比賽失敗對他的重創。
鋼琴鍵盤枕頭的傾斜
而下一個攝影機的角度已經從俯拍的垂直角度轉向了正面的水平角度。這個畫面中,通過演員雙手交叉的拒絕式姿態、透過魚缸拍攝的扭曲變形的眼睛、行單影只困在玻璃魚缸游來游去的金魚布景。多方位展現主角的內心狀態和性格特徵。
其中,扭曲變形的眼睛這點設置非常巧妙。 這樣創造性的視覺表現了主角「非正常的狀態」,「扭曲變形」暗指主角價值觀、人生觀的轉變和扭曲,他開始處於一種虛幻、自我幻想之中。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睛的變形和遮掩,也就意味著心靈的扭曲和封閉。 從此處起,暗示主角開始將自己放置一個虛假的世界。為了滿足自己的偷窺欲、虛榮心,以弱者的姿態騙取別人的同情獲得利益,最後玩火自焚。
扭曲的左眼
在沒有遇到這個房主太太前,他洋洋自得,而遇到房主太太這個「高手」後,他因為固有的思維模式和本身的性格弱點,葬送了性命。 他將自己騙死在自己製造的幻想世界中,沉溺在自我虛構的世界裡,失去了識別真實的能力,抵抗的能力。就像那隻困在魚缸里的金魚,只能在自己的一方玻璃缸里游來游去。
裝瞎是他走向自我毀滅的開始,他的不誠信、欺騙、隱藏自我、沉溺於虛無,也在警醒著世人。這樣的一個失敗的小人物生存經歷在情感上也引起了我們的情感共鳴。這就是這部短片的現實意義。
人不能活在虛無之中,要想改變命運 ,請真實的生活,勇敢地面對,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奮獲得勞動成果,而不是自欺欺人,憑借小聰明獲得一時的小恩小利!
13分鍾的微電影《調音師》無論是從劇本結構,還是電影的台詞設計,聲音元素的運用、鏡頭的設計剪輯、場景的布置和細節的鋪墊等方面,都經過導演和主創人員的巧妙安排和創作,最後呈現出一部精彩的懸疑又富有深刻主題的短片,帶給人視聽的享受和情感共鳴,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微電影!
⑼ 《調音師》結局劇情大解析是什麼
《調音師》結局劇情解析如下:
整個故事都是圍繞著主角阿卡什來展開的,一開始就講解了男主角是一個盲人,但是他是裝作的一位盲人鋼琴家,影片的結尾他算是安全了,仍然做著他的盲人鋼琴家,甚至走在大街上,在自己的兔子導盲杖把易拉罐掃到旁邊的時候,也為本片揭開了最後的謎底。
整個影片最大的伏筆可能就是「眼睛」,從一開頭的裝作盲人,到最後真正成為了一個盲人,這一系列的故事是在諷刺一些人和一些事,阿卡什在感受到人性的醜陋之後,並沒有回歸自己的本心,而是學著比惡人還要惡毒。
整個影片的亮點就是那隻兔子,鏡頭拉近兔子的眼睛變得灰白色彷彿是失明的狀態,最後還設計了一個兔子形狀的導盲杖,這一構思非常的巧妙。我認為那隻兔子證明就是阿卡什自己,因為他所做的一些壞事做了隱瞞,影片最想記錄的也是人性的丑惡和陰暗。
劇情簡介
一個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阿尤斯曼·庫拉納飾),意外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女主人西米(塔布飾)和其情夫曼諾拉(馬納夫·維吉飾)清理男主人普拉默(阿尼爾·達萬飾)屍體,離開兇案現場後的阿卡什,在「盲」和「不盲」之間猶豫,卻沒想到蛇蠍主婦西米和她的情夫早已先人一步。
西米先是來到阿卡什打工的餐廳,當著阿卡什和餐廳老闆的面扮演了一出「老公居然在結婚紀念日放我鴿子」的戲碼,後更是直接來到阿卡什家中,對他百般試探,尖叫面具、當面下毒,甚至直接掏出手槍,阿卡什不堪折磨舉雙手投降,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