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指揮家的電影
《八月迷情》,又名《把愛找回來》。
片名:把愛找回來 http://turbocms.zbii.com:889/yl/yldt/images/200816613344.jpg
英文片名:August Rush
國家/地區:美國
區域:歐美
出品:
發行:華納(美)、發行拳(台)
拍攝日期
2006年2月13日 - 2006年4月25日
製作日期
2006年2月13日
導演: 克里斯汀·謝里丹Kirsten Sheridan
編劇:Nick Castle James V. Hart
製片:
主演:弗雷迪·海默爾Freddie Highmore 喬納森·瑞斯·邁耶斯Jonathan Rhys Meyers 凱莉·拉塞爾Keri Russell 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 特倫斯·霍華德 Terrence Howard
分級:美國PG
上映時間:2007年11月21日
全部劇組成員:
劇情: 12年前,紐約華盛頓廣場。一首街頭音樂家演奏的「月光舞曲」,同時吸引了美麗的萊娜(凱莉·拉塞爾)和風度翩翩的路易斯(喬納森·瑞斯·邁耶斯)。一個是備受家人呵護的大提琴家,一個是四海為家的愛爾蘭吉他手,然而在那個月光照耀的迷人夜晚,兩個生活迥異的年輕人卻宿命般地陷入了愛河。人生中最浪漫的一夜之後,萊娜和路易斯約定再見,可因為萊娜父親的固執,她卻意外錯過和路易斯的約會。一廂,路易斯以為萊娜毫不在乎兩人之間的感情,心碎得無法繼續彈奏,更最終放棄了自己的音樂事業;另一廂,萊娜不僅失去了愛情的希望,還在幾個月後的一場車禍中失去了她和路易斯未出世的孩子--實際上,孩子被萊娜的父親偷偷送進了孤兒院!
11歲的孤兒伊萬(弗雷迪·海默爾),打小就有著不同尋常的音樂天賦--即便是麥浪上掠過的風聲,在他耳中也會變成美妙的交響曲。雖然一出世就進了孤兒院,但伊萬一直堅信,就像自己想念父母一樣,父母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想念著自己,於是他偷偷逃出孤兒院去尋找父母。在紐約大都會里孤單一人的他,跟隨著一個在街頭小子的吉他聲,找到了一個廢棄的臨時庇護所。在那裡,有數十個像他一樣的孩子,而神秘的街頭藝人威扎德保護著他們。當伊萬第一次拾起吉他用獨特方式彈奏,他的才華讓威扎德嘖嘖稱奇。威扎德給他取名為奧古斯汀·拉什,教他音樂,發掘他的音樂天賦,還對他有著遠大的計劃。而奧古斯汀則堅信:音樂一定將牽引他找到失散的父母!
看點:如果這是19世紀,如果故事發生在倫敦,如果孤兒成了一個小賊,如果它由文學名宿狄更斯執筆,毫無疑問,這就是《霧都孤兒》的故事。加一點點奇跡,添一點點音樂,再創造一個魔幻般的現實,現代音樂版「紐約孤兒」就此誕生!
《查理巧克力工廠》、《尋找夢幻島》里強尼·德普的可愛小跟班弗雷迪·海默爾成了那個可憐兮兮的小孤兒,孩子們最愛的笑匠羅賓·威廉姆斯是把手下孩子當搖錢樹的費金,還有個無私的神父同樣在危難時刻幫了小孤兒一把--要是狄更斯再生,沒准治編劇一個抄襲的罪。可能還嫌「霧都孤兒」新編不夠曲折,「千里尋母記」的戲碼也被抓住來了個雙倍乾坤大挪移,自小就被拋棄的孤兒,不僅要四處尋找雙親,這尋人啟事的方法還不是一般的別致--音樂!
沒錯,風吹稻浪能作成音樂、地鐵轟隆能作成音樂、輪胎剎車能作成音樂、嘈雜的笑鬧聲能作成音樂、籃球的彈跳聲能作成音樂、電話鈴聲也能作成音樂,一切在小孤兒的腦中都是美妙的音樂!吉他手父親、大提琴家母親,這小子也天生就是音樂家,這么強烈的遺傳基因,難怪可以用來當作尋人秘方!影片的最高潮,將會是這個11歲的小子在紐約中央公園四萬多名觀眾的面前,指揮紐約愛樂演奏自己創作的交響樂
其它:憤世嫉俗者請迴避!喜歡驚喜者請迴避!如果你在看電影時會琢磨琢磨它的真實可行性,那也請迴避!華納公司這廂開道的,雖不是魔幻小巫師哈利波特,但這個音樂世界卻也神奇得夠可以--音樂小神童自小孤兒,到紐約尋找父母喜得貴人相助,得進朱利安音樂學院,很快就達成在紐約中央公園表演的夢想,偏偏父母也來到這場演奏會,從此一家三口歡天喜地。太多的巧合、太多的假設、太不現實的對白和劇情,絕對有做白日夢的嫌疑!
可偏偏華納又拋出了讓人難以拒絕的「誘餌」:弗雷迪·海默爾、羅賓·威廉姆斯的老少配就夠搶眼了,還有英倫帥哥喬納森·瑞斯·邁耶斯邊彈吉他邊唱歌的帥氣模樣,凱莉·拉塞爾(《碟中諜3》)純白禮服拉起大提琴的高貴氣質,特倫斯·霍華德(《川流不息》)甘當配角,一把好嗓子的黑人小女孩傑米婭·西蒙·納什一唱驚人。而且,「音樂無處不在,只要打開心扉」--小主人公的座右銘更是成了電影絕對的主線,萬事萬物匯成的樂曲、教堂靈歌、搖滾、古典、交響樂...,音樂動聽打動人心的功效,將會被發展到一個極致。
八月迷情(清晰版)
http://www.356248.cn/thread-33237-1-1.html
B. 《交響人生》法國電影 主人公叫安德烈。看點有哪些
好久沒有推薦電影,期間有過幾部值得期許的,可總是無法寫出很多心裡的感受。近來在觀影時心理的波動特別大,很明顯感覺到是電影的一種張力。前些天在看見某導的一段話,大意是說電影往往就是不現實世界的表現,是一種永遠無法成真的故事。
我對此還有所偏頗的,從的視覺來看每一部電影,即使他再濫也是有值得我們共鳴或是激勵我們的一些東西在裡面的,更別提那麼多根據真人真事所改編的。諸如《127小時》、《弱點》、《珍愛》···正是這些電影的存在以鼓勵我們,讓我們看到努力的希望,生命頑張的本質。我們的生命相對很多事物來比較都是很渺小的,往往我們因為過於的看重自己而將自己放大成為核心,也就總是在糾結於自身的各種雞毛蒜皮的問題,這就是問題所在··
回到主題,前日也觀過《當我們離開時》,該片與《交響人生》相比心裡起伏的劇烈程度更甚,但可能是有宗教文化背景在裡面以及對於該片敘述等因素,不是所有朋友都能接受。我是極力推薦大家看這兩部電影的。
《交響人生》則是著重於主人公安德烈對夢想的追求,堅持不懈的執著,片中含混著黑色幽默的元素讓人時而因其捧腹大笑,時而因執著而感動鼻酸。因為大背景以蘇俄為主,前蘇聯慣有的悲涼音樂讓人不無感傷。
一位大師級的指揮家只因仗義而淪為清潔工,三十年,整整三十年經過了各種煎熬後,沒有麻木也沒有放棄心中的所愛。當你遇到機會時抓住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為這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來的機會做好一切准備。
該片最大的優勢在於音樂、音效,不然無法為這部從劇情來說比較常見的追夢影片起到畫筆點睛的作用。如果單就想觀看劇情的朋友,推薦去觀賞《追夢赤子心》,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有足夠的撼動力讓你了解一個人的成長。
C. 著名歌唱藝術家電影
著名歌唱藝術家電影如下:
1.《莫扎特傳》(Amadeus):1984年上映,豆瓣評分8.7。
2.《春天交響曲》:舒曼傳;1983年上映,豆瓣評分7.5。
3.《夢幻曲》(Song of love):1947年上映,豆瓣8.4;舒曼和克拉拉的愛情。
4.《鋼琴家》(The Pianist):2002年上映,豆瓣9.2,經典高分影片,二戰背景下,根據波蘭鋼琴家斯皮曼的自傳體小說改編。
5.《不朽真情》(Immortal Beloved):1994年上映,豆瓣8.0分,虛構的貝多芬的愛情故事。
6.《指揮家的抉擇》:2001年上映,豆瓣7.8;二戰背景,關於德國大指揮家、柏林愛樂樂團藝術總監富文格勒傳記,真實事件改編。
7.《布魯克納的抉擇》:1995年上映,豆瓣8.5分;講述德國交響作曲家布魯克納的生平。
8.《懷念傑奎琳·杜普蕾的一生》(Who was Jacqueline Pre?):紀錄片,1994年上映,豆瓣9.1,講述了英國大提琴演奏家傑奎琳·杜普蕾的生平,關於她還有一部藝術手法,頗具爭議的電影《她比煙花寂寞》。
9.《西貝柳斯傳》:2003年上映,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的傳記。
10.《柴科夫斯基》:1970年上映,豆瓣7.4。
11.《音樂情侶》又名《樂聖柴科夫斯基》(The Music Lovers):1970年,豆瓣7.2,誇張和詭異手法的電影。
D. 有關音樂體裁好看的外國電影,越多越好
《莫扎特傳》(阿馬迪斯)(Amadeus )
《春天交響曲》(舒曼傳)
《夢幻曲》克拉拉和舒曼……
《舒曼情史》
《愛情之歌》(Song of love)克拉拉和她丈夫羅伯特舒曼及和她的密友勃拉姆斯的關系。
《不朽真情》,也叫《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貝多芬傳)
《復制貝多芬》,《安娜日記》(巴赫傳)
《狂戀大提琴》,又叫《她比煙花寂寞 》(杜普蕾傳)
《指揮家的抉擇》(富特文格勒傳)
《悲情俄羅斯》(柴可夫斯基傳)
《音樂戀人》(Music Lovers)講的是柴可夫斯基
《翠堤春曉》(約翰·施特勞斯傳)
《反對斯大林》(肖斯塔科維齊傳)
《沒有終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講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戀情
《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也叫《藍色樂章》,介紹肖邦生平的
《法利內里》,主要是介紹17世紀閹人歌手的影片,興趣因人而異
《鋼琴師》,《鋼琴家》THE PLANIST 鋼琴戰曲 ,描寫二戰時的優秀電影。
《紅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 ,記載了一把極具傳奇色彩的小提琴曾經歷300年的風霜
《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s,經典的不用介紹
《閃亮的風采》(Shine)鋼琴家大衛·海爾夫戈特真實的一生
《鋼琴課》(Piano Lesson) 又稱《鋼琴別戀》,一部幾乎堪稱完美的女性電影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電影版
《作曲家埃爾加》
《夜半歌聲》
《音樂之聲》
《音比天高》
《樂鼓熱線 》
《夢幻女郎》《追夢女郎》以60年代美國的女子三重唱組合-The Supreme作為藍本而改編的
《放牛班的春天》
《貝隆夫人》(艾薇塔),描寫阿根廷國母貝隆夫人的音樂劇。
《野狼俱樂部》主題曲很好聽啊
《玫瑰人生》描寫法國著名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坎坷而璀璨一生的傳記片
《交響情人夢 》動漫
《想飛的鋼琴少年》
《黑暗中的舞者》冰島歌手比約克演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電影
《松子不幸的一生》電影版
《紅磨坊》超古老
《雨中曲》,經典的不用說
《Deep Blues》一部關於布魯斯音樂的記錄片
《雷》……這是關於美國靈魂樂之父雷.查爾斯(Ray Charles)的人物傳記影片。
《發膠》hairspray
《金牌製作人》(procers)
《歌舞青春》兩部
《理發師陶德》
E. 關於一部外國電影,貌似是《音樂會》。
就是叫《音樂會》Le concert
影片2010年7月23日北美上映 (現在網上是沒有觀看的)
劇情】30年前,安德烈·菲立波夫是蘇聯最著名的指揮家,是著名的莫斯科Bolchoï交響樂團的靈魂。但是因為他拒絕與幾位猶太音樂家——其中包括他最好的朋友Sacha——解除合作關系,他在事業的巔峰時被開除了。這一切全都是因為勃烈日涅夫訂下的法律!此後,安德烈仍無法忘情於Bolchoï,於是他仍在那裡任職,不過是作為一個……清潔工人。
某天晚上,正當他在整理經理的辦公室時,突然來了一封傳真:法國著名的夏特萊劇院邀請這支著名的交響樂團去巴黎演出。於是他計上心頭:不如召集昔日的夥伴,頂Bolchoï之名去巴黎演出如何?
F. 電影《狂人交響曲》你看懂了嗎
我看懂了,這個電影主要說的是一個人,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就像交響曲一樣開始低沉,然後進入高潮,然後又進入低層,然後又進入高潮,人生啊一波三折,但是主人公一直樂觀堅強的面對,所以最後以悲劇收場。
G. 電影《交響人生》——堅定夢想必會實現
電影《交響人生》是我多年前看的一部很俗套但是卻讓人感動、鼓舞的電影。影片完美的將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融入電影,並榮獲2010年法國凱薩獎最佳音樂獎。片中穿插的黑色幽默不時讓人捧腹大笑,而最後震撼人的高潮也足以催人淚下。
劇情
影片一開始一個男子正指揮的一場音樂會的排練,他深情專注,並低聲修改演奏中的問題,正當我們要認真聆聽這場排練的時候,突然一個不合時宜的手機鈴聲響起,打亂了這一切,這個男子慌忙的拿出手機逃出音樂廳,隨後鏡頭一轉,他被叫到經理辦公室挨訓,通過對話知道他叫安德烈,曾是30年前劇院的指揮大師,而如今淪為一名清潔工。
很偶然,他截取了樂團的傳真,來自法國巴黎音樂廳的邀請,請現在的俄羅斯著名樂團去演出。安德烈的夢想被點燃,他扣下傳真,開始召集當年樂團的演奏家們,當初的演奏家們早已淪落為搬運工、修理工、 小販、出租司機等社會最底層的人,就在短短兩周里他拼湊出一個樂隊,並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抵達巴黎,成功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黑白鏡頭
在電影中黑白鏡頭有很多含義,比如:時空轉換、回憶、歷史、內心需要、特定需要等。黑白鏡頭和彩色的切換會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影片更有張力。在本部影片中黑白鏡頭主要體現是在時空切換和回憶中。
回憶
安德烈第一次回憶30年前的情景:黑白影像,變形的音樂以及模糊晃動的鏡頭,這一手法彷彿是主人公在遺忘中尋找記憶。第二次回憶相比第一次更清晰了,演奏現場、指揮、演奏家們,還有最後的破壞者,但是一切還是恍恍惚惚,彷彿隔世。
時空轉換
在最後高潮的音樂會中大量鏡頭轉換在黑白和彩色之間,現實和過去相互呼應。黑白轉換到過去安瑪麗母親雷亞的世界,彩色切換到正在演奏的安瑪麗的身上。當鏡頭在這兩位演奏中切換時,黑白鏡頭以及時空轉換給影片結尾極大的沖擊,不僅將兩位演奏家的高超技藝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將二者的關系以及發展敘述的更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音樂的暗示
電影開始樂團排練的曲子是莫扎特的第21號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這是首充滿大自然詩情畫意的奏鳴曲,先是一段弦樂導入之後到極慢的慢板——鋼琴協奏部分。片中正規的樂團演奏莫扎特的音樂:平靜、安詳、優美,沒有沖突,而後面安德烈組建的草莽樂隊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激昂、強烈的戲劇沖突、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開頭音樂形成了強烈對比。導演的用意很明確,貶低正規樂團,順帶著也貶低了莫扎特的音樂,突顯安德烈以及柴可夫斯基音樂更為優秀。可以理解,這是俄國影片,而柴可夫斯基又是俄國音樂的標志,他創作的音樂不僅洋溢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同時又同俄羅斯民間音樂有著內在聯系。
這種安排很巧妙,為了凸顯後面情節以及音樂的力量,開始安排一個溫婉平緩的音樂是必要的,而莫扎特的音樂總是給人一種優美的、與世無爭的、柔和的感覺,他從小就帶著音樂神童的稱呼巡演歐洲,成為當時皇室以及貴族的座上賓。而柴可夫斯基最初學習法律後因為對音樂的熱愛投身音樂,身處沙皇腐朽落寞的時期,敏感的性格以及不幸的婚姻,使他善於把時代、命運和個人沖突的深刻的體驗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他的音樂更富有戲劇性、沖突性、悲劇性,因此更容易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歡快、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作品,它歌唱生命,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這部作品的問世很曲折,當時有音樂評論家這樣描述這部作品「有那麼一陣子這首協奏曲還算是音樂,比例恰當,而且不無才華。但很快地,野蠻佔了上風並一致支配樂器直到第一樂章結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來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擊打的傷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使我們第一次產生了這樣可怕的想法,就是音樂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這部作品曾經一度被埋沒,而柴可夫斯基從此再沒有觸碰小提琴協奏曲這一體裁。但是金子總會發光,歷史最終證明這是一首絕無僅有的音樂傑作,成為許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影片中主人公的命運被暗示同柴可夫斯基的這部小提琴曲一樣,被埋沒的金子,最終也將戰勝一切走向勝利。
在影片結尾,樂曲不僅將母女兩人緊密聯繫到一起,同時層層遞進額音樂也升華了整個現場,並將主人公後來的命運一同表現出來。
劇情簡單也足夠俗套,一個落魄的指揮家再次站在舞台上的勵志故事,但是裡面蘊含的人生哲理也值得品味。
1、要 有實力
主人公雖然30年沒有登台指揮,但是從影片中的細節和對話中可以看到,這30年他並沒有渾渾噩噩的過。在寂靜的夜晚,每當他拿出收藏多年的譜子,耳邊開始響起了譜子的音樂,他一直在心裡指揮這首作品,曲子已經融入到他的血液里。所以,當他看到巴黎的邀請傳真時才有勇氣扣下,並組建樂團去演奏。
人生也是如此,我們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機會來臨時,要有實力才可以抓到住,否則機會就只能是別人的。
2、 對夢想的信念並執著行動
即便有實力,但是如果對去巴黎演奏的夢想沒有執拗的堅持,這件事也不會成功。30年不曾演奏,並且當年所有的演奏家都已經淪為最底層為生活而奔波的人。去尋找當年的樂手,帶他們去巴黎這本身就是對夢想的堅定。他不僅有堅定地信念,並有執著行動。
夢想誰都有,但是執著的行動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夢想還是在「想」中,沒有行動,什麼「想」,怎麼「想」都沒用。
3、相互鼓勵、並肩作戰的好友
主人公的妻子在得知他想去法國演出說了一句話:你如果不去,我就和你離婚!這一句足夠證明他的妻子非常支持他。
他的好友夏沙一路上陪他找各個演奏員,在他最得意,自以為沒有問題的時候,夏沙一直在提醒他讓他明白要做事情的難度,而在後面當他萌生退意的時候,夏沙又在身邊鼓勵安慰他並相信他可以做到。
一個人可以走的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更遠;一個人會孤獨,一群人會相互鼓勵,共同前進。一個人做事情難免會有落寞、猶豫、退縮的時刻,如果這時候身邊能有人鼓勵那是極好的,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好友並肩作戰,是一種幸福。
H. 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這個星期有幸觀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里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葯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
有些遺憾的是,我還有點沒反應過來,影片就結束了,馬修就那樣走了,孩子們依舊在"河底"上著課。
但是,雖然孩子們依然叛逆,依然被關在"監獄"中,但是他們的結局一定是美好的,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好孩子,在離開馬修後依然是,因為任何人心底里都有一塊善良的凈土,馬修只不過用特殊的方式走進了那凈土而已。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是孟丹,他叛逆、暴力、邪惡,在來到學校時就已經被戴上了這樣的帽子,其實這頂帽子在很早以前就被戴上並狠狠禁錮了他,他只好去順著發展,甚至扭曲。他又何嘗不想做一個好孩子呢?他被冤枉偷了錢,但無力辯解,遭受校長的毒打,一個孩子的心靈怎麼能承受得起這樣的委屈呢?他生活的環境、他的家庭,他所受的遭遇像壓力鍋一樣將他的心靈扭曲、變形。
影片中最後看似孟丹的結局是不堪的,無可救葯的,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馬修對他的.影響不小,馬修堅信他心中有一篇凈土,並發現了他的優點,這一切改變著孟丹,當馬修訓斥孟丹欺負佩皮諾時他垂下眼瞼,最後對馬修的微笑,那是一種真誠的尊敬。他心中的凈土僅對馬修一人開放。
我們其實都不是壞孩子,有的貪玩僅僅因為天性;有的吸煙僅僅因為扮酷;有的早戀僅僅因為荷爾蒙分泌過剩。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片凈土,每個人身上都有著金子一樣的地方,只不過不能面對著所有人開放,時間久了就會不再開放,真心希望老師父母們能夠去發現去探尋那片凈土,開拓它們!
我們都是好孩子,真的!
音樂無所不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敞開心扉,豎起耳朵去聆聽。音樂是什麼?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音樂更是人們將心之所想譜上旋律或吟唱或彈奏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音樂往往是人們內心的真實寫照,是人性本真的傳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音樂電影。這部電影巧妙地將劇情與動人的歌詞和旋律相結合,譜寫出了一組體現人性善良的樂章。
電影採用倒敘的敘事手法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懷才不遇的音樂人克萊蒙馬修在事業屢屢碰壁後,內心困窘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專門接收不良少年的寄宿學校當學監。細心的克萊蒙馬修體會到了每一位孩子內心的善良與天真,他發現了每一位孩子的獨特潛質。他希望通過音樂感化孩子們的心靈,於是他建立了「池塘之底」合唱團,漸漸地,孩子們通過音樂變得更加隨和,更加能融入社會生活,同時也與克萊蒙馬修產生了難以割捨的師生情。
電影以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傑的一場音樂會拉開序幕,音樂會前莫朗傑得知了母親去世的噩耗,但他忍著內心的劇痛,堅持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母親的葬禮似乎與電影主要表達的故事相脫節,但是仔細琢磨會發現,母親的葬禮為回憶中莫朗傑與母親的關系,學監克萊蒙馬修與母親的關系做了鋪墊,在莫朗傑與克萊蒙馬修的故事裡母親是一個重要線索。這一噩耗使莫朗傑的人生再一次跌入谷底,就像童年時的低谷——他被遣送到不良兒童寄宿學校「池塘之底」。在「池塘之底」學監克萊蒙馬修給予了處於人生低潮時期的莫朗傑溫暖,就像佩皮諾現在來到處於人生谷底的莫朗傑身邊講述童年的回憶,童年中與克萊蒙馬修相處的一幕一幕又浮現在了莫朗傑眼前,這對現在的他也起到了撫慰作用。
指揮家皮埃爾莫朗傑
雨夜,窗外的狂風驟雨如同莫朗傑的內心,悲痛無奈,童年舊友佩皮諾來到莫朗傑家中與莫朗傑共同回憶起童年的「池塘之底」,一本克萊蒙馬修的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的回憶。
最開始聽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感覺很熟悉,但是不知道講的啥,看到最開始的鏡頭,小男孩在門口的等待,我知道了我曾經看過,但太久遠,記不清了。猶如小時候的記憶,記不太清,只留下了那些因為不聽話而被罰的事情,然而每個人的童年都有著調皮的時候,因為家長的觀念,會判斷孩子的這種做法是否正確,然後一棍子拍死,不給解釋、也不想溝通,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頭,生活壓力所帶來的問題讓我們覺得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對於懷有童真的孩子們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看著電視里的警察、醫生、科學家等,就會想到我以後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們是有夢想的,成年人被生活壓住了,他們沒有。
記得初中那會兒,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班級,再細想一下,班主任並沒有這么說過,老班姓王,有一個別稱「王奶奶」,不是說她老,而是真的心地善良,我承認我初中班級有很多搗蛋鬧事的,也對我們處罰過,但是我們乃至至今我們都不曾記恨,想起來就是對我們的好,無論是誰都一視同仁,該罰的時候就罰,上初中的孩子都是在叛逆期,「王奶奶」確實就像一位奶奶一樣慈祥,三年來,我們大大小小的錯誤都有過,懲罰是循循善導,讓我們不至於過早走彎路,失去讀書的機會。
一位好的教師就如爺爺奶奶般慈祥、可愛,不會因調皮或者犯過而對學生失去耐心,他們會去發覺學生潛力,用雙手助他們飛翔。
這是一個令人痛心又感到溫暖的故事,被社會拋棄的老師和孩子們,他們的相遇使彼此都重拾了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感激。法式浪漫並不僅僅專屬於愛情,在那名為"池塘之底"的校園,老師馬修用寬容和善良融化著一群問題孩子被冰封的心靈,更令這些被定義的"標簽"學生唱出了那令人難忘的天籟之歌。
這不僅是一部好看的電影,這也是一部好聽的電影,如天籟的童聲每次都能讓人陶醉並感動。一個落魄、失意的音樂愛好者在一群問題少年身上重新找回了自我,數個問題少年因為音樂的啟蒙重新走上了正確的人生道路。天籟般的童聲,定是最接近上帝的存在。最令人動容的是伴隨著孩子們的歌聲,一架架紙飛機從幽暗、深邃的窗子中競相飛出,這一刻他們真的懂了。
要說遺憾的是,那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孩子沒有被領到正確的道路上。可見每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都有心中自己無法解開的那個結。遇到了幫我們解開心結,指引前進方向的老師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啊!那一雙雙揮動的小手,一架架飛舞的紙飛機,是我對您最大的敬意。影片最後,小不點帶著小熊玩偶提著行李勇敢的說走就走,世俗的校長被檢舉。放牛班的春天,來的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