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古典音樂論述

電影古典音樂論述

發布時間:2023-05-25 06:13:20

Ⅰ 如何論述「古典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的發展與延伸」

首先LZ要確定是中國古典文化還是西方古典文化?
西方古典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和古典文學,和他們的古典樂聯系非常緊密,15、16世紀大量的宗教音樂作品不論,18、19世紀大量的古典樂作家都會使用古典文學作品作為自己的靈感源泉,從交響樂到歌劇,有非常多的例子。比如古諾的浮士德,和各種浮士德交響曲,都是來自於歌德的作品;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大合唱是來源於席勒的詩;著名的歌劇茶花女之類。比較特別的是馬勒的大地之歌,因為他是從中國古典詩歌中獲得了靈感。
像喬治·格什溫和JOHN Williams這樣寫了的很多電影配樂的,算是為古典音樂在流行音樂中發展延續做出巨大貢獻了。
至於古典文化,本身一般和流行音樂根本沒有多大關系= = 如果你硬要說有關系,也是流行音樂從古典音樂中汲取養料,然後開出新的奇葩。
流行音樂反應的是流行文化,和古典文化密切相關的音樂那是古典音樂或者現在通稱的仿古風。至於把讀詩經和『哼哼哈嘿』放在一起就叫做『古典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發展與延伸了』,大部分都是忽悠人的說法。

Ⅱ 【賞析電影音樂中的交響樂】沃爾塔瓦河交響樂賞析

[摘 要] 電影是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藝術,電影音樂作為電影藝術的一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交響樂是表現力最豐富的音樂形式,能促進、陶冶人們的精神世界,完美地表現出電影的畫面特點。本文通過論述交響樂在電影中的運用,剖析交響樂在電影中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 交響樂;電影音樂;音樂運用
 交響樂具有諸多因素和多種多樣的音樂語言,它注重於時間的瞬息流逝,注重於事物的細微變化,具有自己獨特規律的藝術形式。交響樂突出的特點是充分發揮了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器的音色、音域。新穎的配器,使多種樂器相互補充,協調默契,從而產生氣勢宏偉、色彩絢麗、表現力極強的藝術效果。
自有聲電影問世後,一般電影的製作都加入大量的配樂,一方面滿足觀眾聽覺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則使觀眾由於音樂的引導而更易於欣賞影片。配樂雖非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卻是影片中重要的一部分。
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電影音樂與對白、旁白、音響效果等其他聲音元素結合後,如與畫面配合得當,能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影片的藝術感受。電影音樂如脫離畫面單獨存在,則失去其視聽統一的綜合功能。但特別完整的片斷,仍可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賞。
一、交響樂之氣勢的磅礴
電影《加勒比海盜3》中的音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交響樂的氣勢磅礴,主要體現在管弦樂隊中的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的有機融合,古典音樂獨特的技術與表現力結合著現代音樂中的流行節奏,所營造出的電影音樂的氣氛絕對不是以前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音樂可以達到的。音樂的整體還是漢斯?齊默的典型手法,開始是弦樂隊的十六分音符律動做起來,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地添加圓號的旋律、線條再往後推,合唱再進來。整段音樂,感覺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這是漢斯?齊默的特點。它用弦樂來做節奏,正常情況下,作曲家的創作都是大旋律,比方說像晚會的音樂,都是用弦樂做旋律。他正好相反,用銅管聲部做旋律,弦樂總是躁動不安地做節奏,那種動感的感覺,這也是它音響的特徵,所以這段音樂開始的特徵是特別明顯的,後來是大師的手段,一直保拆消持這種情緒,而且一浪高過一浪。
電影《阿凡達》中體現正義與邪惡的鏖戰的場面相當激烈,此段音樂將管樂與弦樂相交織 。為了凸顯戰爭場景的激烈,專門招募來100多位音樂家進行管弦樂隊的演奏,詹姆斯?霍納運用龐大的管弦樂團為這場視覺盛宴增添了豪邁雄壯的氣氛。使得正義與邪惡在人類與納美人的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體現得清晰鮮明,作曲家運用了很多金屬感強烈的銅管和弦樂的點奏來體現出一種碰撞和無情,更加明確了兩個主題的激烈對抗。
電影《秋雨》中用了快速閃回的方法再現了那段血腥的歷史,再現了日本軍隊在中國的殘暴行徑。這就是真真切切發生在這兩個國家歷史中的事情,是主人公愛情所必須面對的過去。這個段落的音樂主要採用了戰爭題材的配樂手法,音樂整體比較沉重,就好像捶打在每個人心裡一樣。這種戰爭題材傳統的配樂方法就是盡可能大的營造交響樂的聲音質量和音樂元素。管樂的震撼力,營造出一種幾近真實的戰爭場面;低音提琴演奏出的低音和隨後出來的大提琴音色以及最後的小提琴的弱音漸鏈御洞遠,構成了一個主旋律,引發觀眾對戰爭的回憶。這段音樂結束以後出現了一個以小號為主的旋律,音樂顯得十分悠遠,當小號棚枯的旋律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它加深了這種音樂的感受,觀眾的思緒也因而加深了。
二、交響樂之戰斗的緊張
電影《加勒比海盜3》中決戰部分的音樂比較大氣,也是最終的一個對幾個主人公的考驗,所以用的音樂也是非常緊張。這個緊張又如何表現呢?用銅管樂器表現這種緊張,刺激而且還帶有點恐怖色彩,當然還加上打擊樂,還有弦樂的一些高音部分,這幾個聲音加起來然後再加上電子音樂的一些輔助,就使得這個最後的畫面非常完整,這段音樂將交響樂的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相結合,配上特別的畫面和場景所產生的催化作用無可比擬的,所產生的磅礴的氣勢也是無法匹敵的。
電影《夜襲》的開篇音樂以打擊樂節奏為底,與當時的電影背景雖然有一些摩擦,但不至於激烈到要打鬥,只是一種襯在底下的緊張和一觸即發的節奏,國民黨的晉綏軍和我們的八路軍為了一節車皮爭鬥起來,兄弟之間正扭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鬼子飛機來炸火車站了,剛才還在拳腳相加的兄弟們馬上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拿起槍對准敵人的飛機,此時在音樂上用了弦樂和銅管以及電子音色,表現和敵方飛機進行斗爭的場面,再用一些小調式的弦樂襯托,用一些銅管的不和諧音來進行緊張氣氛的營造。視覺是密集的沖擊,聽覺上也是全方位的體驗,炮聲、槍聲在弦樂里回盪,其中民族精神昂揚向上,使觀眾也熱血沸騰。
三、交響樂之愛情的優美
電影《雛菊》敘述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惠英,是一個非常善良純潔的人物,她的內心充滿著對愛情最美好的嚮往。作曲家為這個人物譜寫了一段大調式的,充滿溫暖感覺的音樂,構成旋律的和弦充滿了陽光的氣質,音樂彷彿在訴說惠英心底的夢想——和心中的愛人浪漫地不期而遇。故事滿足了女主人公的夢想——男主人公鄭宇和惠英不期而遇。在這段情節中,作曲家選用了影片的主題旋律來配合畫面。這個旋律本身充滿了哀傷的味道,這樣的音樂符號為影片的發展巧妙地埋下了伏筆。
整部影片的構思充滿了新意,它始終以惠英、鄭宇、朴義三個人物不同的視覺來敘述整個影片的感情發展。對於鄭宇的出現,導演和影片的配樂都為他賦予了悲劇性的藝術特色,他的主題音樂是一段小調式的、悲傷陰郁的旋律。故事發展到槍戰開始、惠英受傷的段落,這段音樂完全使用了大提琴的一段獨奏,大提琴特有的音色和音域把影片的氣氛帶入到低沉壓抑的狀態中,彷彿給這段沒有來得及說出的愛一個充滿哀愁的結局
影片的最後,三位主人公誰也無法釋懷心中的愛,但是又都各有隱瞞著無法向對方表達心底的愛意。當劇中惟一一次三個人同時出現的時候,音樂將那種忐忑不安的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鋼琴在高音區演奏出三連音的音符,彷彿映襯著朴義不安的心情;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長線條旋律,則是鄭宇艱難地向惠英說出對不起時那種悲傷的心境;大提琴的頓弓演奏,表現了女主人公不想失去真愛的心聲。三件樂器輪番地演奏,交織成這個段落的旋律,隨著畫面的起伏,把蘊涵在影片中的愛情故事的結局勾勒出來。

Ⅲ 如何賞析古典音樂,並舉例。

不知道你是不是學音樂的專業人事,反正我不是,發表點愚見:
我覺得,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欣賞古典音樂!
欣賞音樂有很多種境界,比如純旋律地欣賞,心靈同步地欣賞、鑽研地欣賞。
實際上很多古典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比如廣告中、宣傳片中、晚會中、電視劇中、電影中。
我們可以先從欣賞旋律的角度切入,旋律好聽,當然可以吸引住人,不需要去理解、不需要去分析。
當你真的喜歡上這種音樂形式,那麼你就自然地用心去感受,慢慢、自然知脊就想了解這些作曲家和曲目背後的故事或曲子的結構。
當然,鑽研地欣賞,吵猛敗就是專業人事的事情了,我覺得一般人就到第二重境界就已經很好了!如果你是專業人事的話,那我就不妄加評論了,因為我都沒到這個級別,呵呵~~
至於什麼技巧升顫、素質,我覺得不是要具備什麼技巧、素質、修養,而是音樂會慢慢養成一些好的修養、讓你的耳朵喜歡起她來。

Ⅳ 古典音樂的特徵是什麼啊請舉一個音樂家及作品說明

在我們大談歐洲古典音樂是一種世界文化的同時,往往容易忽視的是在其橡仔中卻也包含著許多民族因

素,無論是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作曲家都難以割捨他們與各自民族文化間的聯系,因此,其創作首先應該是

民族的,其次才能看作是世界的。

在創作中融入民族特性,可說是人類藝術創造所追求的共同目標。

關鍵詞 歐洲古典音樂 民族特徵 古典樂派 浪漫樂派 民族樂派

一、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特徵集中體現在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特徵,是音樂歷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

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樂

,都具有其民族特徵。

實質上,音樂的民族特徵是由不同民族和國家客觀存在的文化特徵決定的。

因為各民族

都有其不同的語言音調、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質和不同特徵的民間音樂文化積累。

所以音樂的民族

特徵比較持久、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在專業音樂創雀如鎮作中,民族特徵的表現不僅限於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上,還表現在題材內容和體裁形式上。

在音樂語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間音調的廣泛運用或以民族民間音調為基礎進行加工改編和再創造。

在表現

手法上,運用本民族喜聞樂見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

在題材內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現實生活,贊揚人民及

其英雄主義業績。

還反映對祖國光榮歷史的緬懷,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不但體現民族的願望和性格,還表現

民族傳統風格和藝術愛好。

在體裁形式方面,同樣自覺地繼承民族的傳統,滿足各民族的審美習慣和特殊興趣

在歐洲古典音樂專業作曲家作品中,由於歷史背景和表現上所追求的審美理想的差異,各個時代、各個樂

派、各個作曲家音樂作品所體現的民族特徵情況是有所不同的。

二、古典樂派民族特徵是啟蒙意識的自然流露

歐洲古典主義作曲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均廣泛地把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素材運用到創作之中。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1732——1809)的音樂創作與德國、奧地利民間音

樂音調、句式、結構、風格聯系密切。

如《G大調第94(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主題、《F大調弦樂四重

奏》第二樂章《小夜曲》,方整的樂句、簡朴的和聲賦予他風格簡潔、清新的特徵。

其交響曲第三樂章小步舞

曲、第四樂章明快的舞曲風格也帶有德、奧鄉土音樂的特點。

「音樂神童」莫扎特(1756——1791)是歌劇和交響樂作曲家。

在歌劇《魔笛》中採用德奧民間

風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聖詠式音調,獲得很大的成功。

他是旋律大師,善於把德奧民間音調和義大利抒情風格

融匯在一起,創造莫扎特式的、富歌唱性、洋溢詩意的美妙的旋律。

樂聖貝多芬(1770——1827)集古典大成、開浪漫先河。

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進社會思想,成為他

創作的思想核心,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樂藝術和人類命運結合在一起的音樂家。

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喜

歡聽農村樂師們奏樂,並將此體現在創作之中,在《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F大調第八交響曲》中

都出現德奧鄉村樂隊演奏民間舞曲的淳樸形象。

《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的《歡樂頌》洋溢著德國民

間歌謠中特有的懇切、質朴、頃粗熱情的情感。

據羅曼·羅蘭研究貝多芬表達群眾共同感情時,如愛情、友誼、婚

禮等,常引用民歌旋律。

歐洲古典主義作曲家音樂中的民族民間因素,是他們的啟蒙意識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自然流露。

是他們接近

現實生活「到民間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學思想的具體表現。

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時代精神:反抗

封建束縛,堅定樂觀、勇於奮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高度完美和諧。

因此可以說古典主義音樂

中的民族民間特徵是一般性的,並沒有其他別的意義,是啟蒙意識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與反映。

三、浪漫樂派音樂深深植根於各自民族音樂傳統基礎之上

浪漫樂派作曲家舒伯特、韋伯、肖邦、勃拉姆斯、威爾第等人的音樂創作深深植根於本民族音樂傳統基礎

之上,音樂藝術強調民族特徵。

「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從小熟悉奧地利民間音樂,其作品廣泛利用民間歌曲、

風俗舞曲、進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調。

分節歌這一源於民間的歌曲形式,也成為舒伯特歌曲的基本「骨

架」,正因為如此,他的許多名曲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創作民歌,如《野玫瑰》、《鱒魚》、《菩提樹》等。

這種通俗淳樸的歌曲,又成為舒伯特器樂作品的主要構成因素。

錢仁康教授說:「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織

體,歌曲性的音樂思維,在舒伯特的交響曲、室內樂創作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並成為舒伯特以後浪漫主義音

樂創作的重要特徵。」(《音樂藝術》1979年第一期)。

德沃夏克在評價舒伯特的音樂創作時說:「他的

《未完成交響曲》和《C大調交響曲》……其中最有特色的也許是俯拾皆是的歌曲式的旋律,他把歌曲用進了

交響曲,並移植的如此巧妙,舒曼不僅要說這些樂隊聲部類似人聲了。」(《音樂譯文》1981年第六期)

因此,通俗性和民族性普遍存在於他的創作之中,成為他鮮明的創作特徵。

德國浪漫主義民族歌劇創立者韋伯(1786——1825)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21年6月在柏林

首演的民族歌劇《自由射手》(又譯作《魔彈射手》),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其曲調成為家喻戶曉的流

行歌曲,市場出售商品也以劇名為商標,如「魔彈射手牌啤酒」、「魔彈射手式女裝」。

該劇取材於德、捷廣

為流傳的「黑獵人」民間傳說,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鄉民風俗畫。

莫扎特、貝多芬都為德國民

族歌劇的發展作出過貢獻,不過他們的《魔笛》、《費德里奧》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備,雖用了德語歌詞,

音樂也具德國特色,但描繪的卻是東方的神話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濃郁的民間氣質的音樂素材

(獵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謠、鄉民們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語說白的「歌唱劇」的傳統樣式,致力於德國偏僻村

庄、森林景色的描繪和德國民族思想感情的表達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樂派鋼琴詩人肖邦(1810—1849)是波蘭愛國主義鋼琴家、作曲家、中歐民族樂派先驅,其

作品極富獨創性和民族性。

瑪祖卡、波羅奈茲貫穿其一生的創作生涯,他把這兩種波蘭民間舞曲體裁提高到音

樂會樂曲體裁水準。

他作有57首瑪祖卡舞曲,創造性地運用其特性節奏與民間調式和聲,使其更具有鮮明的

民間色彩和波蘭民族氣質,成為充滿詩意的器樂小品。

作品中有對民間風笛的模仿(《C大調瑪祖卡》,Op

.24之二),有的採用主屬 *** 交替演奏,刻畫民間樂手演奏的聲響(《D大調瑪祖卡》OP.33之二)

他作有15首波羅奈茲舞曲,完全脫離了舞蹈,不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嚴肅的思想內容,成為風格

獨特,剛毅、豪放進行曲式的戲劇性音詩。

肖邦把波奈茲舞曲同戰場、軍隊、古波蘭的榮耀連在一起。

這兩種

舞曲體裁都體現了同波蘭祖國精神的聯系。

浪漫主義音樂全盛時期德國最後一位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1833—1897),對民族民間音樂抱有

深厚感情,他是德奧藝術歌曲的又一名大師。

其200多首獨唱藝術歌曲,絕大部分屬於民歌性質的抒情歌曲

歌詞充滿民間生活氣息,音調與節奏都與民間音樂緊密相聯,曲式簡潔凝煉,多採用起源於民間歌曲形式的

分節歌。

如《搖籃曲》(OP.49之四)是從一本《德意志兒童繪畫讀本》里選取童謠編成歌詞,分節歌形

式,圓舞曲基調,輕輕盪漾的伴奏音型。

再如《徒勞小夜曲》(OP.84之四)是從下萊茵地區的一首民歌

中選出編為四段歌詞,旋律接近德國民間舞蹈歌曲的質朴風格。

《永恆的愛》(OP.43之一)是用斯拉夫

民歌譜成的。

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創作發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

利民間音樂的曲調和韻律特點,生動地表現了匈牙利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性格。

歌劇之王威爾第(1813—1901)是歐洲樂壇享譽最高的歌劇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應保存

其民族所專有的特點。」(列維克《外國音樂名作》第三冊325頁)其歌劇旋律極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戲劇

性,這些旋律多以民間曲調為基礎,樸素、通俗、鮮明、易記,新歌劇一旦上演,其中許多曲調不脛而走廣為

傳唱。

如《茶花女》中的《飲酒歌》、《弄臣》中的《女人愛變卦》(後被人重新填詞改名為《夏日泛舟海上

》成為創作民歌)就燴炙人口,而《游吟詩人》中的《火焰上升》幾乎已成為民間歌曲了。

浪漫主義樂派的形成正處於19世紀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音樂史

上出現了第一個這樣的時期,即強調民族差異和民族價值,在音樂藝術發展過程中,民族特徵產生決定性影響

的時期。

浪漫樂派就其本質來說,無論旋律音調、表現方式,均受民間音樂的影響,並深深植根於各自民族音

樂傳統的基礎之上,強調民族特徵和繼承民族傳統。

四、民族樂派普遍追求並刻意表現民族特徵藉以激發民族意識、

提高民族覺悟

由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隨之而來的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風暴席捲了歐洲大地,歐洲各

國——尤其俄國和北歐各國民族意識、民族感情日益增強,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風起雲涌

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浪漫主義思潮的掀起,歐洲各地區進入了民族文化興起的時期。

民族樂派的誕生

,顯示了民族文化開始走向了繁榮。

民族樂派是浪漫樂派的一個分支,無論美學觀點和創作方法,都和浪漫樂派一脈相承。

他們把浪漫樂派所

強調的「個性」擴大為「民族性」,把「個性化」發展為每一個民族都具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表現特徵。

其結

果,浪漫樂派所強調的民族民間特徵,在民族樂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羅斯民族音樂之父、民族樂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創作上演的古典民

族歌劇《伊凡·蘇薩寧》是一部充滿愛國主義 *** 的歷史題材的「祖國英雄悲劇」。

作曲家採用了豐富的俄羅

斯民謠,借用世界歌劇藝術的形式,汲取德國、義大利浪漫樂派技巧而創作的獨具民族風格的第一部俄國民族

歌劇。

1884年創作的《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採用了兩支俄羅斯民間廣為流傳的歌曲和舞曲——婚禮歌

《從山後,從高高的山後》、舞曲《卡瑪林斯卡雅》作為主題,用交響音樂的形式進行變奏展開,鮮明地刻畫

了俄羅斯農村生活風俗圖景和俄羅斯民族性格。

它成為俄羅斯交響音樂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說:「所有的

俄羅斯交響音樂,都是從《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來的。」格林卡十分重視從俄羅斯的民族詩歌中,

從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

正如他的座右銘所示:「創作音樂的是人民,而我們藝術家只不過把它編

成曲子而已。」古老的農民歌曲、俄羅斯教會音調、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和聲上盡量避免濃重的縱向 *** 性四聲部和聲法,而採用俄羅斯特有的復音、復曲調技法。

他的創作實踐為俄

羅斯民族樂派進入世界音樂先進之林鋪平了道路。

浪漫時期鮮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極富個性的作曲家。

他的音樂語言,在技巧

上受德、法影響,是具有世界性特點。

他的作品中,歐洲式華麗優雅的風格,勝於俄國式樸素的鄉土色彩。

實上他的音樂仍是根生於民族、民間的現實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採用和發展了俄羅斯民間歌曲、舞曲和城

市人民歌曲。

如《如歌的行板》取材於烏克蘭民歌《萬尼亞坐在沙發上》,《第四交響曲》終曲樂章是以俄羅

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樺樹》的旋律為基礎創作的。

《[b]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主題來自另一首烏

克蘭民歌《來吧,伊凡卡》。

俄羅斯的民族題材、民族性格始終貫徹在他的音樂創作之中,因此他的音樂仍主

要是獨具個性的俄羅斯式的。

19世紀下葉捷克民族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冊16

首《斯拉夫舞曲》,這些包含有波爾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奧特茲美克、波羅奈茲、杜姆卡等捷克、斯洛

伐克、波蘭、烏克蘭等眾多民族舞曲體裁而舉世聞名,得到國際音樂社會的廣泛贊譽。

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紐約

國立音樂學院院長期間,創作了e小調第九《新世界交響曲》,作品中既採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調的音調核

心(但反對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織入了波希米亞音樂所特有的氣質;既表達了對美國印第安人

的深情,又懷有對捷克故國的鄉愁,抒發了遠離家鄉的波希米亞人的愛國赤子之心。

這部作品結構嚴謹、旋律

優美、民族風格濃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經典作品。

德沃夏克在美國藝術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是位國際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樂派的代表、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幾

十年的時間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間音樂,成績卓著。

他與同窗好友音樂教育家柯達伊(1882—196

7)提出「對匈牙利民族音樂再認識」的論點震動全歐音樂界。

巴托克為了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比較與研究,

從中找出匈牙利民間音樂的「音樂母語」,把民歌的搜集活動,擴展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區:斯洛伐克、羅

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區。

搜集、記錄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

000首。

摸索出一套系統科學的搜集分析方法,對民俗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利用土生土長的匈

牙利民間音樂素材,花了10年的時間創作編寫了《獻給孩子們》、《小宇宙》等鋼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

價值。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民族樂派普遍追求並刻意表現其自身的民族特徵,他們藝術目標明確

,行為自覺,欲使音樂文化成為激發民族意識和提高民族覺悟的手段。

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斗爭背景下

,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識和對自己國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決定的。

五、幾點啟示

從歐洲古典音樂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幾點啟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可以說都是民族音樂家。

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趙fēng@①教授語)重要特徵。

世界各國專業音樂創作,盡管其音樂中心特徵有所

不同,但在音樂創作中,將民族性作為共同追求的藝術目標這一點毫無例外。

正如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所說:

「沒有民族性的音樂是不存在的。

實際上一般認為是全人類的音樂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強歐洲音樂文化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為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

界鋪路墊石作出貢獻。

「歐洲音樂中心論」在我國音樂界,尤其在專業音樂教育圈內影響較深,應花大力氣進

行批判、轉變觀念,正確處理好中西音樂關系。

在師范音樂教育中,筆者認為在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還

應加強歐洲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與研究。

最近一位美國音樂教育專家來信問到:「聽說中國教育工作者有學

好數理化走遍天下的觀念,現在是否有學好世界音樂文化為走向世界做准備?是否認為這是未來的必定趨勢?

」(《音樂研究》93年第一期29頁)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應該看到幾十年

來西方音樂理論、技法、教育體系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所起的全面而積極的影響。

要防止在批判「歐洲音樂

中心論」,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一種矛盾掩蓋另一種矛盾,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

學習研究歐洲及

世界各國音樂理論、表現手法技能技巧、創作中的經驗教訓,目的在於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為使中國民族音

樂進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礎。

3.改革外國音樂史教學,在忠實於史實的前提下,從教材到講授應突出愛國主義、人民性、民主性、民

族特徵主旋律。

目前外國音樂史教學問題不少,使用教材多為進口教材,內容繁瑣,面面俱到,重點不夠突出

;觀點有些陳舊,甚至有不少唯心主義觀點,宣揚資產階級天才觀、英雄造時勢、個人奮斗;在評價音樂家及

作品時有的缺乏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一分為二,只看到音樂家的歷史貢獻,看不

到歷史的局限性。

當務之急,應組織國人編寫觀點新穎、重點突出的西方音樂史教材。

教材中應弘揚外國音樂

家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反對外族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音樂家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繼承

傳統、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創造精神。

在充分肯定他們的歷史貢獻的同時,也要全面客觀地評價他們的思想

、美學觀點和作品的歷史局限性。

鑒往而知來,歷史是一面鏡子。

「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立足於現代,面向未來

吸收各國優秀音樂傳統,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讓中國民族音樂進一步走向世界,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出發點

Ⅳ 什麼是古典音樂

到底什麼是古典音樂?有明確定義嗎?

古典音樂是一個龐大而魚龍混雜的體系,並沒有明確定義(這里的「明確定義」指的是像數學那樣找不出例外的嚴格定義)。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只有相對模糊的界定,她大概指西方的傳統音樂,或者從西方傳統音樂繼承和創新而發展出來的嚴肅音樂。

古典音樂大概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系統性,從傳統發展而來,理論與創作理念的在不斷地被繼承和創新,像一門科學;第二是經典性, 19世紀以及之前的大部分古典音樂,一般都是社會影響較大,被人們視為經典而流傳的作品;第三是嚴肅性,尤其從18世紀開始,古典音樂的作曲家們為了追求創新張揚個性而創作,他們希望寫別人從來沒寫過的曲子,用別人從來沒用過的手法,而其他目的(比如曲子的人氣、娛樂性、商業價值等等)是次要的。

一定要注意,「古典」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古典音樂」不等於「古老的音樂」,「現代音樂」並不是「古典音樂」的反義詞。如果有現代的人,按照古典音樂的創作理念寫了曲子,寫出來的曲子也是屬於古典音樂的。
上面可能說得比較抽象,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說說什麼音樂不屬於古典音樂。

①中國傳統音樂(或者叫中國民樂)不屬於古典音樂。這是很多新手的誤區。中國的傳統音樂,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漁舟唱晚》之類的器樂名曲,還有京劇、崑曲等戲曲里的音樂,都是中國人自己文化裡面的東西,創作理念、演奏技法等都和西方傳統音樂沒有直接關系,我們沒必要把兩個沒有關系的事情起同一個名字。同理,古風歌曲、帶有中國古風的輕音樂等等都不算古典音樂。而且日本、印度、阿拉伯、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本土傳統音樂都不算古典音樂。那麼中國有沒有古典音樂呢?也有,如果中國人按照西方傳統音樂的模式去創作了,無論是否融合了中國傳統元素,都可以算古典音樂,比如《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旋律是中國風格,但模式上完全是古典音樂里的「協奏曲」,這就可以算古典音樂。同理,《黃河大合唱》也算是中國的古典音樂。
②輕音樂或新世紀音樂不屬於古典音樂。這些音樂的典型代表有: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音樂、神秘園和班得瑞等組合的音樂、《夜的鋼琴曲》系列等等。這些往往都是旋律非常優美而比較簡單的曲子,風格和古典音樂有較大差距。
③流行歌曲、搖滾、重金屬、爵士樂等都不算古典音樂,它們都有自己的特殊創作理念,和古典音樂非常不同。即使某些流行歌或者搖滾借用或者改編了一些古典音樂的旋律,那也不能算古典音樂。
④專門為影視劇、動漫或電子游戲等寫的背景配樂,大部分不屬於古典音樂。這些音樂大多數偏重於通俗性和氣氛的烘托性,要配合劇情和畫面,出發點並不是讓人們拿出來專門欣賞。少數非常經典的影視劇配樂,如果單獨欣賞的藝術價值也很高,那可以算古典音樂,比如20世紀古典音樂大師肖斯塔科維奇寫的電影配樂。

Ⅵ 影視劇中的古典旋律

很多人總是對古典音樂敬而遠之,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早已在影視劇作品中與古典音樂不期而遇。古典音樂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成為了影視劇作品的好搭檔,時而激昂慷慨時而婉轉低回,無論是作為烘托情境的背景音樂,還是主線伏筆,古典音樂早已與影視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神探夏洛克海報

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

英劇 《神探夏洛克》 中,卷福不僅盤亮條順,還有著超高的智商,沒事還喜歡拉拉小提琴撩一撩華生~在《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第三集,莫里亞蒂入侵英國監獄、銀行以及博物館被釋放,去找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時候,夏洛克拉的曲子就是 巴赫 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 ,並且莫里亞帝也是個巴赫愛好者。

夏洛克演奏巴赫小提琴曲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一共6首,大約於1720年作於德國的克滕。這6首奏鳴曲與組曲,它們構成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顛峰。在巴赫之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很少有人再創作,是因為再也無法逾越這座顛峰。

不過很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巴赫1720年完成手稿之後,直到1839年,德國小提琴家費迪南德·大衛才予以編訂出版。而這6首作品的巴赫手稿,居然是1814年有人在聖彼得堡一家奶油店的包裝紙堆中發現的。

電影《七宗罪》海報

《G弦上的詠嘆調》

不知是否高智商人群都比較偏愛巴赫,在大衛·芬奇執導的 電影《七宗罪》 中就出現了 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 七宗罪這部電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個反派角色的塑造和凱文·斯派西在劇中精彩的表演

試聽鏈接:https://y.qq.com/portal/player.html

巴赫的特質就在於能用最少的材料,經過不同方式的加工來組成龐大的音樂。在宮廷舞會上,巴赫的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准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他卻只用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詠嘆調,這曲子就是今天大家所說的《G弦上的詠嘆調》。

巴赫

巴赫的音樂像數學一樣優美,嚴謹,邏輯嚴密。這不正是「高智商犯罪」的特點嗎,也正因此,巴赫的音樂能夠用於影視劇中塑造高智商人物的形象。其實,不一定是罪犯,很多高智商的「正常人」也喜歡巴赫,例如現實中的喬布斯,就很喜歡巴赫。

當然,好好的犯罪電影,如果放個劉老根大舞台,還讓不讓人好好地犯罪了哇!!


影視劇中令人難忘的古典音樂還有很多,篇幅有限,難以窮盡,今兒就先瞎扯到這里啦~

Ⅶ 什麼是古典音樂。。。。跪求古典音樂的詳細資料。。。。。緊急。。。

什麼是古典音樂
在萬人矚目的音樂廳,既能欣賞107人演奏的交響樂,又能傾聽到極其通俗風趣的音樂講授,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美國和加拿大的青少年都在音樂大師伯恩斯坦的講授中,獲得了對音樂的認知能力。以下是伯恩斯坦講授的一個章節——《什麼是古典音樂》

用什麼字眼來概括古典音樂?

用什麼字眼來代替古典音樂的「古典」二字?我們無非是想通過這些更通俗的字眼來講解什麼是「古典音樂」。

然道只要是編排不像爵士樂,就是古典音樂?人們常說「我真愛好音樂」,意思是指,他們喜愛韓德爾的音樂(古典音樂),而非史派克強,但也有好的爵士樂和好的流行歌曲,你不能用「好」來描述其差別,有好的韓德爾,也有好的史派克強。因此,這個字我們得作罷。

然後人們用「嚴肅」來形容古典音樂,但有些爵士樂也嚴肅,還有什麼比非洲戰士的戰鼓(典型的爵士樂)更嚴肅的?因此,這個字眼也不行。

接著有些人用「有學問」來說明只有非常聰明、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能懂古典音樂。顯然是錯的。因為許多熱愛貝多芬的人並非愛因斯坦之流。

「藝術」音樂這個字眼呢?許多人用這個詞來描述貝多芬與大裡布魯克間的差異,但也行不通,因為也有同樣多的人認為爵士樂是藝術,而它的確是。若是我們試圖用交響音樂,那就排除了為鋼琴獨奏、小提琴獨奏或弦樂四重奏而寫的音樂,它們當然都被視為古典音樂。

也許到目前為止,發明過最好的字是「長發」,因為那是爵士音樂家自己創出來的,以貶低任何不是屬於他們的音樂。但我看過不少爵士樂字頭上也有長發,因此我想這個字也行不通。

既然所有的字都不對,讓我來找出對的字,方法是先弄清不同音樂間的差異,真正的差別在當作曲家寫出所謂的「古典音樂」時,他會寫下他要的確是音符,他希望唱出那些音符的確是樂器或聲音,甚至詳細到樂器或聲音的數目,他還會寫下他能想到的指示,以盡量詳盡地告訴他們該知道的一切,應該多快或多慢,以協助表演者精確表演出他想出的那些音符。當然,世上沒有足夠的字眼能讓表演者知道作曲家想寫的一切,但那正是使表演者興奮的事情。

表演者只是凡人,因此每一個揣摸出來的都略有不同:例如,《命運交響曲》開頭的樂句,相信你們都知道旋律。唱給我聽。第一個指揮賦予最後一個音符特別的深度,就是較長的那個,像這樣「弱弱弱強」;另一個指揮同樣努力想揣摩出貝多芬真正想要的,可能覺得那個音符中第一個定位特別強調,像這樣「強弱弱弱」;還有位指揮,也許不像前面兩位那樣忠實,可能斷定演奏這四個音符時應該更加強調,更庄嚴,像這樣「強強強強」,我們都聽過這些版本,但除了這些差別,而它是源於這三位指揮的不同個性,他們指揮的仍是相同音符、相同主旋律,用的是相同樂器,其目的也是一樣,就是讓樂譜上貝多芬的音符,以他們認為他希望的方式鮮活地表現出來;這意味著他們所謂的「古典音樂」,除了因為表演者個人的性格是不能改變的。這種音樂是永恆的,不能改變的,是精確的。

「精確」,也許正指帆前是我們該稱呼的名詞,我們稱它為「精確音樂」,因為它只有一種表演方式,而且那種方式是作曲家親自告訴我們的。

但我們若是以流行歌《我只能給你愛,我的寶貝》,表演它的方式無窮無盡,它可以讓合唱團唱,或是讓路易斯、阿姆斯特或瑪麗亞卡拉絲唱,或是任何人唱,它可以省略歌詞演奏,可以用爵士樂團、交響樂團或是玩具笛子演奏,慢或快,熱情或感傷、大聲或復雜,都無所謂,它可以只演奏一次,或是重復十五次,可以用任何調子甚至下面和弦改變都行,連曲調本身都能改變,可以即興表演。(大師伯恩斯坦用幾種演奏方式來表現同一首歌曲)這些方法沒有一個是錯的,對那些當時如此做的特殊表演者而言,每一種似乎都對,而且適合表演場所,這首歌沒有非如此表演不可的規定,這表示它不是精確音樂,它不用完全照作曲家所寫的方式表唯清演,事實上,流行歌手絕不該每次都按照作曲家所寫的方式表演。民謠也有相同的情況,而且更理直氣壯。因為沒有作曲家規定它該如何表演,至於爵士樂的變化更是如此,它是即興的,邊表演邊創作音樂,而且幾乎從不費事地將它寫下來。

因此,現在我們至少有較適合古典音樂的字,就是「精確音樂」,雖然可能能想出比「精確」更好的字,來形容通常所謂的古典音樂,讓我們不再用錯誤的「古典」二字。

古典音樂另有其義

這個詞為何錯誤?的確有古典音樂這種東西,但是我們所說轎悄的確實是不同種類的東西,古典音樂指的是音樂史上非常持久的時間,叫做古典時期。在那個時代所寫的音樂叫做古典音樂。現在讓我們對古典時期所發生的事有點概念,它大約由1700年到1800年,持續了一個世紀,即你們都知道的十八世紀。

它是規則的完美的

讓我嘗試以前五十年為例,當時的美洲是怎樣的呢?它仍在開拓中,到處都是新來的拓荒者,他們過著艱苦的生活。後來由平地建立一個新國家,在這同時,歐洲卻非常不同,歐洲人已不再探索與釘木頭,它在設法使它已經建立的事物完美,那時的歐洲是個規則與法規的時代,並讓那些規則與法規盡可能精確,這就是古典主義的基礎。將規則帶至完善境界,它創造了古典建築、古典戲劇與古典音樂。古典音樂是人們所追求之物的時代所寫的音樂,人們極盡一切力量要有完美形式的音樂,像只漂亮的古希臘花瓶,兩位音樂巨人的名字巴哈和韓德爾,尤其是巴哈,他將在他之前的作曲家曾經驗過、玩過的所有規則集結,盡人類所能使些規則完美,以「遁走曲」這種形式為例,「遁走曲」規則有點像你買裝配組時所附的指導說明,他們精確地告訴你,如何蓋一棟房子,一輛火車或摩天輪。用他的這首《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例,首先是用中提琴奏出主題,然後加入第二部分的小提琴,高四個音符,然後在第三段高五階由另一隻小提琴加入,接著在第四段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加入,最後,第五段長笛加入。這首曲子不只是五個分開的片斷,它們全結合在一起。

也是快活機智有趣的

再談後五十年,一切都變了,他們的音樂與巴哈的完全不同。那種改變是如何發生的?難道莫非是共和黨人到芝加哥參加集會,然後投票改變音樂風格。不是,它是自然發生的,。海頓與莫扎特時代的人,認為巴哈嚴肅的「遁走曲」陳腐而無趣,他們要新的東西,不要那麼復雜,但有漂亮曲調與簡單伴奏的優雅精緻、令人愉快的音樂,這正與那個時代吻合。那個時代宮廷里的女士先生們,穿戴有蕾絲袖口的絲襯與鑲珠寶的扇子,因此,為他們產生過優雅音樂。

而它最重要的特色是曲調,曲調一定要好,現在聽莫扎特的《C大調協奏曲》,沒有人能寫出與莫扎特一樣的旋律。它和巴哈的「遁走曲」一樣充滿規則與法規,只是還有許多其它的規則——他們想要的簡單的令人愉快的音樂,這種簡單令人愉快新的音樂,另一個特點是它很有趣,而且快活、機智、朝氣蓬勃。聽《費加洛的婚禮序曲》,很有趣吧,好像坐雲霄飛車充滿歡笑與好心情,令你喘不過氣來。其實古典音樂很好玩。

機智、幽默、有趣是海頓與莫扎特音樂中的重要部分,但它也有雍容、優雅、強度與其它許多東西,但最重要的是它有古典之美,建立平衡的形式就像巴哈對他的「遁走曲」一樣嚴謹,它也在尋求完美,因此是古典的。

更是永恆的

那麼情感放在音樂中的那一部分?人們總認為感覺與情感是音樂中的主要的東西,令你有所感,有哀傷,有痛苦,或勝利或性靈喜悅,但奧妙的是莫扎特、海頓是會讓你有那些感覺的,偉大作曲家創作音樂時,都會讓你感覺到深刻的情感,因為他偉大,因為他在音樂中有話要告訴你,因此偉大音樂家的音樂會永遠持續,或許到永遠。那種永恆的特質,或許是「古典」這個詞最重要的意義,古典是永垂不朽的東西。

古典音樂時期的集大成者貝多芬,他總結了莫扎特、海頓的規則,加以發揚光大,他是古典時期的最後一人,浪漫時期的第一人。

以下是古典音樂的網站:
http://www.guqu.net/
http://music.xqwf.com/
http://www.ygrs.com.cn/ygyy/gdyy/
參考資料:http://www.guqu.net/

Ⅷ 什麼是古典音樂電影配樂(OST)屬於古典音樂嗎如果不是那屬於什麼類型

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狹義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Ⅸ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先說個遙遠一點的,默片時代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很多電影,背景樂十分考究,很多都是出自古典樂,印象中只記得個《野蜂飛舞》了。美劇《兄弟連》第九集,貝多芬升c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第六樂章在本集首尾呼應,豆瓣上有影評也在說道這段配樂的選取。貓和老鼠里出現的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值得一提的是朗朗小時候深受這集的影響)、肖邦圓舞曲第2、11首(印象比較深的)、塞爾維亞的理發師等等。《超體》中寡姐從醫院里走出來時候bgm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異常肅穆好聽。《出水芙蓉》用到的施特勞斯《蝙蝠》(序曲)、《花之圓舞曲》等都是大家很容易接受且非常優美的曲子。

Ⅹ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作為一部動作片,《殺破狼2》是成功的,托尼賈和吳京猛斗張晉,拳拳到肉的場面,更是被很多影迷津津樂道。一部好電影,往往有優秀的背景音樂,《殺破狼》2也是如此。該片的音樂監制是香港音樂人陳光榮,曾經給《無間道》三部曲、《竊聽風雲》等電影做過背景音樂,其中很多曲目流傳甚廣,比如《再見,警察》無數次被各大電視台引用過。
對於古典音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感,感覺這種東西太陽春白雪,離大眾口味太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電影當中,都出現過作為背景樂的古典音樂,比如《殺破狼2》片尾,托尼賈、吳京與張晉打鬥時出現的那段情緒緊張昂揚的音樂,就是18世紀音樂家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四季》(The Four Seasons)當中的「夏」(Summer)。這段音樂描繪的畫面,是悶熱的夏季大暴雨將至,以小提琴為主樂器,曲調高亢暴烈,好像一團積雨雲即將爆發出刺目的雷電,力量感十足,經過陳光榮的巧妙引用,在電影中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令人心弦緊綳。
維瓦爾第:《Four Seasons: Summer 3rd Mvt》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孤獨的馬小軍行走在屋頂上……《憤怒的公牛》里,孤獨的羅伯特揚起倔強而痛苦的臉……《教父3》里,孤獨的邁克爾死在椅子里……這里用到的音樂都是20世紀音樂家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里的一個片段「Intermezzo」。馬斯卡尼的音樂特點,是詠嘆調風格濃烈,喜歡用動與靜、熱烈與抒情形成對比。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殿堂級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當中,導演庫布里克至少運用了兩個古典音樂。影片開頭,當猿人誤打誤撞地發現骨頭可以作為武器的時候(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象徵),背景音樂是理查·施特勞斯的《查蘭特斯特如是說》,開場是狂風暴雨般的管風琴,磅礴壯闊,充滿了野性勃勃的力量。
Medley: Zarathustra Fanfare / Strauss Waltzes

隨後,骨頭被猿人高高拋起,鏡頭轉入人類的太空飛船在蒼茫的宇宙中飛行,背景音樂變為《藍色多瑙河》,優雅深邃。通過背景音樂的變幻,庫布里克展示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據說,庫布里克是在電影製作後期才決定拋棄原來的配樂,大膽地改用古典音樂。用古典音樂給現代化的科幻片做背景音樂,是相當冒險的,很容易產生違和感,但是正是這個大膽的決定,《2001太空漫遊》居然大放異彩。
The blue Danube

《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的壞蛋警察每次行兇前,總是幻想在聽貝多芬的《歡樂頌》……《發條橙》當中崇尚暴力的小壞蛋,最喜歡的就是《歡樂頌》……《全職殺手》當中的Tok當街大搖大擺地做掉黑社會頭目,背景音樂也是《歡樂頌》。嗯,如果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樂被這樣用,可能會不愉快。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n die Freude (Ode to Joy)

貝多芬不愉快,巴赫同志可能也不高興。《七宗罪》當中,辦案的老警官威廉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大逃殺》當中,孩子們在曠野里互相殘殺的時候,背景音樂是《G弦上的詠嘆調》……巧合的是,《全職殺手》片尾,背景音樂也是《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A G String

或許,貝多芬稍微好一些吧,比較一下,還是巴赫躺槍的次數比較多。經典犯罪電影《沉默的羔羊》和《漢尼拔》當中,高智商犯罪分子最鍾愛的都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喜歡管風琴,宗教風格濃烈,宿命意味深沉,他的作品以嚴謹理性著稱,而《哥德堡變奏曲》則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為恢弘、也最偉大的變奏曲,難怪它會成為高智商犯罪分子的最愛。巴赫,安慰安慰貝多芬吧。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in G Major, BWV 988(Electric Guitar version)

因為電影《我的野蠻女友》,《canoon》火了,很多愛情電影都喜歡用它當背景音樂。准確地說,「canoon」並不是曲名,而是一種音樂形式,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據說其中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Canoon

經典電影《征空先鋒》的背景音樂氣勢撼人,有力地表現了宇宙的浩瀚蒼茫,該片的音樂取自20世紀音樂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其中又以「木星」(jupiter)的流傳最廣。這個樂章構思宏偉,第一部分磅礴遼遠,第二部分歡快雄壯,第三部分又回歸第一部分的基調,表現了宇宙的遼遠神秘。
The Planets Op. 32: Jupiter

塞繆爾·巴伯,20世紀美國音樂家,音樂風格以抒情浪漫見長,如果看過經典電影《野戰排》,怎麼能忘記催人淚下的背景樂《弦樂的柔版》,好電影和好音樂就是這么相得益彰。
Adagio for Strings

電影《見龍卸甲》結尾,名將趙雲孤身策馬沖向呼嘯如潮的敵陣,背景音樂慷慨悲壯,該片的製作人是香港音樂人黎允文,這段音樂借鑒了義大利國寶級音樂大師莫里康內為《荒野大鏢客》作的主題曲《Titoli》,不同的是,黎允文改編過後的音樂更多的是「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的悲涼,而原作更多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瀟灑快意。當輕快的口哨響起,馬鞭破風聲呼嘯,彷彿看到漫漫黃沙中,一個瀟灑的西部牛仔正策馬沖向夕陽,身影漸漸消失在地平線……
Titoli

依然是莫里康內。嚴格地說,莫里康內的音樂已經夾雜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並不完全是古典風格,但是從總體風格而言,他還是偏向古典風格。他為許多電影做過音樂,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美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是《西部往事》的主題曲,莫里康內音樂的特點是,善於通過音樂本身講故事,或者說催化、延伸劇情。關於這一點,他為西部片做的音樂表現得尤其明顯。為了適應不同的場景,他的音樂元素比較多:口琴、短笛、口哨、馬鞭……所以,這一類音樂當中有濃烈的江湖氣息,蒼涼曠遠,盪氣回腸。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閱讀全文

與電影古典音樂論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五成群電影女主角 瀏覽:778
雙城記電影中英文字幕 瀏覽:588
男電影演員死於心臟病 瀏覽:620
嘉裕電影院圖片 瀏覽:434
綏化北林區電影院開門了嗎 瀏覽:195
喋血電影大全 瀏覽:20
電影院播放槍擊 瀏覽:344
泰國電影拳擊女兒 瀏覽:859
競雄女俠秋瑾電影英文字幕 瀏覽:545
哪些網站可以看剛出來的電影 瀏覽:957
影院最近新上映的電影 瀏覽:777
東陽市電影院一氧化碳中毒 瀏覽:731
七分鍾愛情電影 瀏覽:841
小丑電影戴面具圖片大全 瀏覽:33
去電影院作文600 瀏覽:718
街頭霸王大電影 瀏覽:486
愛情電影網good電影 瀏覽:916
逢賭必勝電影完整版 瀏覽:305
大魔法師孟兜兜電影演員表 瀏覽:378
泰國有一部電影是佛頭被砍了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