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投影機重要參數有哪些
1、解析度
解析度有:可定址解析度、RGB解析度、視頻解析度三種。對CRT投影儀來說,可定址解析度是指投影管可分辨的最高像素,它主要由投影管的聚焦性能所決定,是投影管質量指標的一個重要參數。可定址解析度應高於RGB解析度。
RGB解析度是指投影儀在接RGB解析度視頻信號時可過到的最高像素,如解析度為1024×768,表示水平解析度為1024,垂直解析度為768,RGB解析度與水平掃描頻率,垂直掃描頻率及視頻帶寬均有關。
視頻解析度是指投影儀在顯示復合視頻時的最高解析度。這里,有必要將視頻帶、水平掃描頻率、垂直掃描頻率與RGB解析度的關系作一分析:首先看看水平掃描頻率與垂直掃描頻率、的關系。
2、垂直掃描頻率
電子束在水平掃描的同時,又從上向下運動,這一過程叫垂直掃描。每掃描高洞一次形成一幅圖像,每秒鍾掃描的次數叫做垂直掃描頻率,垂直掃描頻率也叫刷新頻率,它表示這幅圖像每秒鍾刷新的次數。垂直掃描頻率一般不低於50Hz,否則圖像會有閃爍感。
3、CRT管的聚焦性能
圖形的最小單元是像素。像素越小,圖形解析度越高。在CRT管中,最小像素是由聚焦性能決定的,所謂可定址解析度,即是指最小像素的數目。
CRT管的投影儀聚焦機制有靜電聚焦、磁聚焦和電磁復合聚焦三種,其中以電磁復合聚焦較為先進,其優點是聚焦性能好,尤其是高亮度條件下會散焦,且聚焦精度高,可以進行分區域聚焦,邊緣聚焦,四角聚焦,從而可以做到畫面上每一點都很清晰。
4、會聚
會聚是指RGB三種顏色在屏幕上和重合,對CRT投影儀來說,會聚控制性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它有RGB三種CRT管,平行安裝地支架上,要想做到圖像完全會聚,必須對圖像各種失真均能校正。
機器位置的變化,會聚也要重新調整,因此對會聚的要求,一是全功能,二是方便快捷。會聚有靜態會聚和動態會聚,其中動態會聚有傾斜,弓形,幅度,線性,梯形,枕形等功能,每一種功能均可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上進行調整。
除此之外激念頃,還可進行非線性平衡,梯形平衡,枕形平衡的調整。有些投影儀具有點會聚功能,它將全屏幕分為208個點,在208個點上逐點進行調整,所以屏幕上每一點都做到精確會聚。
投影儀的應用分類:
1、家庭影院型:其特點是亮度都在2000流明左右(隨著投影的發展這個數字在不斷的增大,對比度較高),投影的畫面寬高比多為16:9,各種視頻埠齊全,適合播放電影和高清晰電視,適於家庭用戶使用。
2、便攜商務型投影儀:一般把重量低於2公斤的投影儀定義為商務便攜型投影儀,這個重量跟輕薄型筆記本電腦不相上下。商務便攜型投影儀的優點有體積小、重量輕、移動性強,是傳統的幻燈機和大中型投影儀的替代品,輕薄型筆記本電腦跟商務便攜型投影儀的搭配。
3、教育會議型投影儀:一般明陸定位於學校和企業應用,採用主流的解析度,亮度在2000-3000流明左右,重量適中,散熱和防塵做的比較好,適合安裝和短距離移動,功能介面比較豐富,容易維護,性能價格比也相對較高,適合大批量采購普及使用。
4、主流工程型投影儀:相比主流的普通投影儀來講,工程投影儀的投影面積更大、距離更遠、光亮度很高,而且一般還支持多燈泡模式,能更好的應付大型多變的安裝環境,對於教育、媒體和政府等領域都很適用。
2. 大屏幕的投影設備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技術的普遍應用,大到指揮監控中心、網管中心的建立,小到臨時會議、技術講座的進行,都渴望獲得大畫面、多彩色、高亮度、高解析度的顯示效果,而傳統的CRT顯示器很難滿足人們這方面的要求。近些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大屏幕投影機技術成為解決彩色大畫面顯示的有效途徑,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市場也因需求的增長日漸活躍。
到目前為止,投影機主要通過三種顯示技術實現,即CRT投影技術、LCD投影技術以及近些年發展起來的DLP投影技術。
按照投影方式的不同分為前投式、背投式和組合拼接三種。投影設備的顯示屏幕一般遠遠大於CRT顯示器,因此在監控系統中常常用做主監視器使用。 CRT是英文(Cathode Ray Tube)的縮寫,譯作陰極射線管。作為成像歷宴尺器件,它是實現最早、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顯示技術。這種投影機可把輸入信號源分解成R(紅)、G(綠)、B(藍)三基色,它們控制電子束分別打在RGB三個CRT管的熒光屏上,熒光粉在高壓作用下發光,在熒光屏肢高上重現一個較亮的圖像,經過光學系統放大、會聚,在大屏幕上顯示出彩色圖像。光學系統與CRT管組成投影管,通常所說的三槍投影機就是由三個投影管組成的投影機。由於使用內光源,也叫主動式投影方式。CRT技術成熟,顯示的圖像色彩豐富,還原性好,具有豐富的幾何失真調整能力;但其重要技術指標圖像解析度與亮度相互制約,直接影響CRT投影機的亮度值,到目前為止,其亮度值始終徘徊在300lm以下。另外CRT投影機操作復雜,特別是會聚調整繁瑣,機身體積大,只適合安裝於環境光較弱、相對固定的場所,不宜搬動。
有兩個CRT投影機的特有性能指標值得注意:
第一個是會聚性能,會聚是指紅綠藍三種顏色在屏幕上的重合。對CRT投影機來說,會聚控制性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它有RGB三種CRT管,平行安裝在支架上,要想做到圖像完全會聚,必須對圖像各種失真均能校正。機器位置的變化,會聚也要重新調整,因此對會聚的要求,一是全功能,二是方便快捷。祥耐會聚有靜態會聚和動態會聚,其中動態會聚有傾斜,弓形,幅度,線性,梯形,枕形等功能,每一種功能均可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上進行調整。除此之外,還可進行非線性平衡,梯形平衡,枕形平衡的調整。
另外一個指標就是CRT管的聚焦性能。我們知道,圖形的最小單元是像素。像素越小,圖形解析度越高。在CRT管中,最小像素是由聚焦性能決定的,所謂可定址解析度,即是指最小像素的數目。CRT管的聚焦機制有靜電聚焦、磁聚焦和電磁復合聚焦三種,其中以電磁復合聚焦較為先進,其優點是聚焦性能好,尤其是高亮度條件下會散焦,且聚焦精度高,可以進行分區域聚焦,邊緣聚焦,四角聚焦,從而可以做到畫面上每一點都很清晰。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投影機是液晶顯示技術和投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利用液晶的電光效應,用液晶板作為光的控制層來實現投影。液晶的種類很多,不同的液晶,其分子排列順序也不同(在LCD顯示器中,採用了扭曲向列型液晶)。有些液晶在不加電場時是透明的,而加了電場後就變得不透明了;有些則相反,在不加電場時是不透明的,而加了電場後就變得透明了,透明度的變化與所加電場有關,這就是電光效應。LCD投影機按內部液晶板的片數可分為單片式和三片式兩種。投影機主要採用3片式LCD板,在此重點說明3片式LCD投影機的工作原理。
三片式LCD投影機用紅綠藍三塊液晶板分別作為紅綠藍三色光的控制層。光源發射出來的白色光經過鏡頭組會聚到達分色鏡組,紅色光首先被分離出來,投射到紅色液晶板上,液晶板記錄下的以透明度表示的圖像信息被投射生成了圖像中的紅色光信息。綠色光被投射到綠色液晶板上,形成圖像中的綠色光信息,同樣藍色光經藍色液晶板生成圖像中的藍色光信息,三種顏色的光在棱鏡中會聚,由投影鏡頭投射到投影幕上形成一幅全彩色圖像。
LCD投影機分為液晶板和液晶光閥兩種。液晶是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物質,本身不發光,工作性質受溫度影響很大,其工作溫度為-55℃~+70℃。投影機利用液晶的光電效應,即液晶分子的排列在電場作用下發生變化,影響其液晶單元的透光率或反射率,從而影響它的光學性質,產生具有不同灰度層次及顏色的圖像。
⒈液晶光閥投影機
這種投影機也稱為圖像光學放大器ILA(Image Light Amplifier),理論上可以將亮度與圖像完全分離,從而顯示高亮度、高對比度、高解析度的畫面。
它採用CRT管和液晶光閥作為成像器件,是CRT投影機與液晶光閥相結合的產物。為了解決圖像解析度與亮度間的矛盾,它採用外光源,也叫被動式投影方式。一般的光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光電轉換器、鏡子、光調制器,它是一種可控開關。通過CRT輸出的光信號照射到光電轉換器上,將光信號轉換為持續變化的電信號;外光源產生一束強光,投射到光閥上,由內部的鏡子反射,通過光調制器,改變其光學特性,緊隨光閥的偏振濾光片,將濾去其它方向的光,而只允許與其光學縫隙方向一致的光通過,這個光與CRT信號相復合,投射在屏幕上。它是目前為止亮度、解析度最高的投影機,亮度可達6000lm,解析度為2500×2000,適用於環境光較強、觀眾較多的場合,如超大規模的指揮中心、會議中心及大型娛樂場所。但其價格高,體積大,光閥不易維修。
⒉液晶板投影機
它的成像器件是液晶板,也是一種被動式的投影方式。利用外光源金屬鹵素燈,通過分光鏡形成RGB三束光,分別透射過RGB三塊液晶板;信號源經過模數轉換,調制加到液晶板上,控制液晶單元的開啟、閉合,從而控制光路的通斷,再經鏡子合光,由光學鏡頭放大,顯示在大屏幕上。市場上常見的液晶投影機比較流行單片設計,這種投影機體積小,重量輕,操作、攜帶極其方便,價格也比較低廉。但其光源壽命短,色彩不很均勻,解析度較低,最高解析度為1024×768,多用於臨時演示或小型會議。這種投影機雖然也實現了數字化調制信號,但液晶本身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的響應速度慢,隨著時間的推移,性能有所下降。
模擬信號顯示達450線,數字信號為1600×1280以下,亮度集中在400~1200lm。LCD投影機具有體積小、便於攜帶,使用時無需調整會聚的特點,其燈泡壽命大約3000小時左右目前最為重要的品牌有很多 :比利時巴可,美國科視,廣州微創 清晰度
DLP®技術生成原始資料鏡像的准確性方面優於其他顯示系統。這也是採用DLP技術投影的圖像總能保持水晶般清晰水平的原因。
DLP®技術的核心是由數以萬計的鏡片組成的數字顯微鏡系統,每塊鏡片之間的距離不到1微米,從而可以達到極高的占空因數。最大限度地縮小投影圖像像素之間距離,可以生成無縫的數字化圖片,在任何尺寸下都可以保持良好的銳度,不會出現其他技術造成的像素痕或篩孔。
亮度
由於以鏡片為基礎,提高了光通效率,因此DLP®投影系統比所有其他顯示系統具有更強的亮度。
採用所有其他技術時,光在傳輸過程中會受到一定損失,而DLP投影系統的顯微鏡卻可以將照明燈光源的更大光量傳輸到屏幕上。
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採用DLP®技術,家用視頻娛樂產品可產生足以令人陶醉的視覺享受。商務交流可演示清晰的圖像,且無論是否有燈光照明。大型場所放映時,15,000流明的高亮度足以滿足大量觀眾的觀看要求。
色彩
DLP®技術的色彩范圍的豐富性可還原350萬億種色素。
在電視和家庭影院系統中,與所有其他技術相比,DLP投影技術可給出豐富的黑色層次和陰影效果。放映電影時,DLP Cinema?技術可還原350萬億種色素,超過影片的八倍。
設計
DLP®技術的核心是數字顯微鏡器件,其對光信號的調制速度比所有其他顯示裝置要快得多。這意味著DLP®投影系統只需要一塊面板,而所有其他技術則需要三塊。
這樣一來,投影子系統可以做得很小,重量也相應輕了許多,為創新設計留下充分的空間。產品設計師可以構思體積小、重量輕、更加時尚的產品。
超薄大屏幕電視可以節省客廳佔用空間。攜帶型投影儀的重量可以設計成兩磅,亮度可供觀看會議演示。
可靠性
DLP®技術可以使放映機、家庭影院系統和電視的性能更加穩定可靠
DLP®技術的數字化特點是產品耐熱、不受潮濕或振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圖像不會因設備長期使用而褪色。
每次使用時,DLP®投影系統都可以顯示原汁源味的畫面,無需調諧,維護量很少。自1996年以來,已向超過 75 家的製造商供貨500多萬套系統,DLP®技術的可靠性已為實踐所證實。
多功能
在家用、商務和娛樂方面,DLP®投影技術可達到同樣出色的視覺標准。
創新與靈活性:凡需要的一個都不能少。
DLP®技術可在生活中的各種場合下,滿足放映畫面的視覺享受。DLP®技術可供家庭觀看出色畫質的圖像。DLP Cinema?技術可使影院放映的電影產生動人的效果。用於演示的投影儀也可以在客廳中放映圖像,甚至可以放映PC游戲供兒童娛樂(如果他們喜歡的話)。採用DLP®技術的全數字式電視和家庭影院系統可用來賞心悅目地看電視節目、欣賞網上大片、玩游戲軟體、觀看數字靜止圖片,真正實現一機多用的完美享受。
筆特爾無物理拼接數字高清光學智能視頻系統
筆特爾(Biteer)是國內外首家推出單屏顯示無物理縫隙高清DLP大屏幕——「數字高清光學智能視頻系統」的高科技企業,專業從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媒體高清音視頻解碼技術和高清DLP大屏幕顯示系統及圖像監控系統等軟硬體研發生產和銷售。
筆特爾(Biteer)致力於研究開發以多媒體高清音視頻解碼播放技術方案,成功研製出了與之配套的軟硬體應用平台。可根據國內外客戶的不同需求為其提供各項先進、完整、實用的數字高清光學智能視頻系統及其應用方案。其應用包含了1080P高清(硬碟/光碟機/網路)播放(兼容藍光光碟機)、電信網路IPTV、網路高清廣告機、網路高清電視機頂盒、網路高清教學系統、超大DLP大屏幕高清硅晶電視等諸多領域。公司產品的技術指標、功能和質量品質全部嚴格按照歐洲標准設計和生產,有著「中國的德國產品」之美譽,穩定的性能得到各領域、特別是海外歐美客戶的肯定,現居全球領先地位。其問世將國內外的「高清大屏幕顯示」1080P推向了一個新的起點和高度。筆特爾高清大屏幕顯示系統的先進性:高清數字光學處理顯示技、數字高清光學智能視頻系統採用全球最先進的高清音視頻解碼技術、數字光學處理技術、智能系統控制技術,展現出了不用物理縫隙的高清大屏。通過其全數字化設計,獲得無與倫比的高清顯示性能和空前的高亮度和高對比度輸出。數字高清光學智能視頻系統顯示在高清晰度、亮度、對比度以及圖像彩色亮麗度、均勻度方面,均代表了業界領先水平。
2自主創新的高顯光學屏幕技術獨創的具有不用物理縫隙的高顯幕技術,克服了傳統屏幕易變形、反光強烈、視角差等一系列缺點,具有以下優點:
● 不變形,耐沖擊。大屏幕以高穩定支架懸掛,不受溫差影響,溫度敏感性弱,可以穩持平整不變形;
● 視角寬,畫質細膩;
● 圖像顯示高對比度,能更好體現圖像的深度和層次感;
● 幾乎不受環境光的影響,表面吸光能力強,不反光無重影;
● 單個屏幕顯示尺寸可以任意大小的規格選擇。
3獨創的桌面圖像對接技術獨創的桌面圖像對接技術是指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邊緣融合處理技術可以把自身的windows桌面直接融合,並通過光端機輸出到大屏幕上。可以同時顯示多窗口,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
由於現在市面上最高端的採集卡可以採集的最大解析度是1920×1200像素,所以非windows操作系統的融合器可以顯示的單個windows系統的最大解析度是1920×1200像素。而我們獨創的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邊緣融合處理器,可以最大輸出n×1920×1200解析度的windows桌面。這就是當今最先進的邊緣融合處理技術。
我們獨創的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融合器的另一個突出優點就是顯示windows桌面的時候是直接輸出,沒有經過視頻採集卡的採集,這樣就可以減少由於採集帶來的圖象失真,從而使得大屏幕畫面更加清晰和亮麗。
4獨創的曲面校正處理技術硬幕按顯示面的形狀一般分為平面幕、弧面幕、平面組合幕。同時像半球形幕、不規則幕也會經常見到。我們獨創的最新成果,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處理任何不規則形狀顯示幕,實現投影組合顯示無縫物理縫隙的視覺效果。該方法正在申請國家專利。
5獨創的技術解決黑底漏光和純黑亮帶問題
黑底漏光(純黑亮帶)是指光機影像黑色或比較暗的顏色時,會看到明顯的疊加亮帶。大屏幕物理縫隙投影經常會投影顯示純黑色或深色的畫面,當黑色或深色范圍比較大,而且正好處於融合帶位置的時候,就會出現很明顯的物理縫隙亮帶,破壞了畫面的整體性。這是業界不能解決的棘手問題。但如果是融合物理縫隙,就會令畫面尺寸變大,當播放寬屏比例的電影時,電影影片中會經常有很多畫面是黑色或暗色背景的。大范圍黑色背景圖象的顯示是無法避免的。妥善解決這個問題是行業內的難題。我們獨創的寬屏融合器通過自主獨創的技術方法,徹底解決了黑底漏光問題,投影黑色畫面的時候,看不出亮帶,畫面清晰自然亮麗。代表了高清寬屏融合器行業的領先水平。
6高可靠性和高穩定性
數字高清光學智能視頻系統均支持24小時連續運行,我們的系統已對關鍵設備進行順序延時通、斷電和各種必要的保護,任何的停電、短路都不會對整個系統造成損壞和程序的混亂,保證了大屏幕顯示對整個系統高可靠性和穩定性要求。
7圖像顯示效果清晰穩定
圖像顯示效果清晰,屏幕亮度高顯示均勻,色彩還原真實,圖像失真小,顯示穩定性高,使用壽命長,能滿足7×24小時長期連續顯示的要求。
8各種顯示信號的接入能力
必須具備各種信號的接入功能,尤其要求具備高清格式的視頻信號接入功能;能夠顯示Windows、UNIX、Linux等主流操作系統的計算機圖像信號,能夠顯PAL/NTSC/SECAM/1080p/1080i/720p等各種視頻信號,通過網路途徑,可以實現網路信號顯示、高解析度應用畫面和視頻圖像的顯示。
數字流媒體視頻監控信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保證系統的信號兼容能力,為此大屏幕系統需要支持數字IP流媒體視頻信號直接輸入處理,無需預先通過解碼伺服器進行解碼。
9統一顯示和功能分屏顯示整個顯示系統可作為統一顯示平台整屏各種信號,如顯示歡迎辭等。同時,可分為多個功能區,各功能區將按照職能需要顯示各種信號,如監控中心的大屏幕需要分出多個監控畫面顯示區域,用以顯示監控信號圖像,方便全局控制時局;
10統一管理和分屏獨立管理整個顯示系統可作為統一平台進行管理,如在全屏任意位置調用任意信號顯示等。同時,各功能分屏區可獨立管理,如對所在分屏進行開關機、在該區域內調用顯示信號等。
11高解析度圖形顯示整個顯示系統能提供1920×M×1200×N的高解析度統一顯示平台,能夠顯示1920×M×1200×N的高解析度圖形。以全高解析度顯示的視頻及圖片在大屏幕上給人以畫面細膩逼真的感覺,超過其它顯示媒體平台的視覺效果;
12輸入信號擴展能力
整個顯示系統對輸入信號數量留有一定的餘地,日後需要擴展接入更多的IP流媒體視頻信號時,只要將信號直接接入網路即可,完全取代了傳統的視頻解碼伺服器的和模擬矩陣的功能,從而降低系統連線的復雜程度,有效地降低系統的成本。 DLP是「Digital Light Procession」的縮寫,即為數字光處理,也就是說這種技術要先把影像信號經過數字處理,然後再把光投影出來。它是基於TI(美國德州儀器)公司開發的數字微鏡元件——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來完成可視數字信息顯示的技術。說得具體點,就是DLP投影技術應用了數字微鏡晶片(DMD)來作為主要關鍵處理元件以實現數字光學處理過程。
數字光處理
dlp大屏幕拼接系統其原理是將通過UHP燈泡發射出的冷光源通過冷凝透鏡,通過Rod將光均勻化,經過處理後的光通過一個色輪(Color Wheel),將光分成RGB三色(或者RGBW等更多色),再將色彩由透鏡投射在DMD晶元上,最後反射經過投影鏡頭在投影屏幕上成像。
拼接成像原理
光源通過色輪後折射在DMD晶元上,DMD晶元在接受到控制板的控制信號後將光線發射到投影屏幕上。DMD晶元外觀看起來只是一小片鏡子,被封裝在金屬與玻璃組成的密閉空間內,事實上,這面鏡子是由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個微鏡所組成的。以XGA解析度的DMD晶元為例,在寬1cm,長1.4cm的面積里有1024×768=786432個微鏡單元,每一個微鏡代表一個像素,圖像就由這些像素所構成。由於像素與晶元本身都相當微小,因此業界也稱這些採用微型顯示裝置的產品為微顯示器。
大屏幕拼接技術
優秀的dlp大屏幕拼接技術,依靠真彩科創多年的專業技術經驗並採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通過嚴格的測試,實現了先進的大屏幕拼接工藝。使得屏幕在不同溫度、濕度下,始終保持平整性及其結構的長期安全性等。高清高亮的背投單元、真彩科創自有的多屏幕控制系統和信號介面設備互相配合,可以組成2×2、3×3、最大到8×8等dlp大屏幕拼接系統。系統的配置靈活多樣,可以為客戶在滿足實際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節省開支。
拼接系統先進的模塊化結構
真彩科創DLP大屏幕引擎採用先進的模塊化設計,由電源、燈組、光機等幾個相對獨立的模塊構成,使得引擎具有良好的防塵、散熱和抗電磁干擾的特性,進而有效的延長了引擎壽命、極大的簡化了維護和保養的操作。
dlp大屏幕極致色彩
真彩科創DLP大屏幕引擎採用了TI的極致色彩(Brilliant Color)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燈泡的照明效率並拓寬了引擎的色域,使圖像的色彩更豐富、更鮮艷、更自然,畫面色調變得更連續、更平滑,能更真實的再現了畫面亮區、暗場及中間色域的自然效果。
dlp大屏幕拼接超高亮度和對比度
真彩科創DLP大屏幕引擎突破性率先採用180W的UHP燈泡,加之一貫使用的專業優質光學系統和超高對比度的屏幕,造就了超過2000:1的非凡對比度和1200/1600ANSI流明的超高亮度,為您呈現了清晰、絢麗的完美圖像。
dlp大屏幕支持全高清信號
真彩科創DLP大屏幕引擎不僅很好地兼容傳統的模擬RGB信號、各種制式和標準的視頻信號,也能兼容從1080P、1080i到720p、720i全數字高清圖像信號,進一步拓寬了DLP投影顯示單元的應用范圍。
dlp大屏幕高超的顯示調控技術
智能亮度
真彩科創DLP大屏幕引擎內均內置亮度感知器和亮度動態平衡電路。亮度動態平衡電路通過亮度感知器來讀取各個單元的亮度的輸出數據,然後根據所得到的數據對亮度進行自動調整,確保多個單元組成的顯示牆在運行期間保持一致的亮度水平。通過使用智能亮度功能,工程實施可以在新裝機或更換新燈泡時節約大量的調整時間。
智能色彩
真彩科創DLP大屏幕引擎內置數字彩色平衡混合電路,主動跟蹤變化,通過色彩感知器來讀取各個單元的色彩的輸出數據,然後根據所得到的數據進行色彩自動調整。無需頻繁的維護或手動調節,就可以確保顯示牆的色彩保持一致。
智能燈泡
真彩科創DLP大屏幕引擎的燈泡都帶有一張存儲自身色彩特性的SD卡。在更換新燈泡後,引擎能將新燈泡的數據傳送到其它單元,並通過相互交換數據來完成色彩的參數匹配和控制調節。
RGBCYM六色域調整
真彩科創DLP大屏幕引擎採用數字彩色平衡和混合電路,可以有效地保證亮度、色彩的高度一致性。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該電路具有獨立6色域調整功能,能夠調節紅色-R、綠色-G、藍色-B、青色-C、黃色-Y、紫色-M三種原色和三種混合色的增益值、高亮值和暗場值,保證投影牆具有最均衡的的色彩和亮度一致性。 LED大屏幕 (LED panel):LED就是light emitting diode ,發光二極體的英文縮寫,簡稱LED。它是一種通過控制半導體發光二極體的顯示方式,其大概的樣子就是由很多個通常是紅、綠、藍三色小燈組成,靠燈的亮滅來顯示字元。用來顯示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行情、視頻、錄像信號等各種信息的顯示大屏幕。LED大屏幕是21世紀廣告業發展的趨勢,是具有音視頻功能的戶內外廣告展示設備,屬國際領先的高科技產品。該設備外觀新穎獨特,其面積可隨意調整,不僅能播放音視頻廣告節目,而且四面還可裝固定燈箱廣告位,現各地政府都鼓勵推行使用戶外LED大屏幕,陸續取消帆布廣告、燈箱廣告審批。戶外LED大屏幕是帆布廣告、燈箱廣告的理想替代產品,能為您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豐富的經濟效益。
特點
1. 戶外全彩LED大屏幕廣泛應用在公共場所、廣告宣傳、城市道路網、城市停車場、鐵路、地鐵等交通引導系統、高速公路等。
2. 採用VGA同步技術,大屏內容與CRT同步,更換廣告內容簡潔方便;超大畫面、超強視覺、亮度高、壽命長。
3. 色彩豐富,顯示方式變化多樣(圖形、文字、三維、二維動畫、電視畫面等)。
4.外觀新穎獨特,可提升城市科技水平,豐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居民更易接收。 DID是Digital Information Display的簡稱。是三星電子於2006年推出的新一代液晶顯示技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水電生產調度,軍事指揮,城市管理,礦業安全,環境監控,消防氣象海事等指揮系統。)的安防監控,(政府企業視頻會議,金融證券,機場地鐵商場酒店通迅信息等的)信息發布,(劇院體育場館博覽會集會演唱會Party媒體廣告等的)展示系統以及顯示設備的商業租賃等領域的液晶顯示器中。作為其獨有的顯示技術與普通的液晶顯示器的不同在於改善了液晶分子排列結構,可以橫向縱向吊頂放置。高亮度,高清晰度(1080P),超長壽命,運行穩定,維護成本低。
DID屏幕成為拼接的需要,是由多個專業液晶屏作為顯示單元以矩陣排列(例如2×2,3×3,4×4及更大的自由無限拼接)組成一個大屏幕顯示屏;每個子屏幕顯示大圖象的一部分,共同顯示一個大的圖象,也可分屏顯示不同圖像。其它公司顯示牆多半以模擬信號輸入,無法接入數字信號,無法顯示高清圖像和視頻。DID拼接是以其超薄的面板,更加利於在拼接中的應用
1、具有多種任意畫面組合拼接模式,最大可擴展到256個DID液晶單元拼接,可對各單元進行任意切換組合(由大屏管理軟體控制)。
2、具有多種信號輸入格式,即復合視頻、s-video、色差分量視頻、VGA、DVI格式,完全能夠滿足客戶的需要;
3、具有強大的數字引擎功能,使得圖像更鮮艷、逼真、穩定;
3. 遠心鏡頭說的景深指的什麼
景深可用於測量應用,它通常比缺陷檢測景深要大,圖像的對比度必須盡可鋒態能高:在許多情況下,散焦被發現是有利於測量精度它是非常棒的,出現圖 像的對比度是不能接受的。由於這個原因,產品記錄指出:"景深邊界,圖像可仍用於測量,但為了得到一個非常清晰的圖像,應考慮只有一半的名銀搜源義景 深"。景深非常困難用參數來定義:它取決於倍率、光圈數、波長、像素大小、客戶使用的邊緣提取演算法的靈敏度。由於這個原因:沒有客觀的,也沒有標準的方式 來定義它:這是一個主觀參數。一個簡單的法則,快速計算景深的方法如下:
景深 = (工作光圈數 * 像素大小 * 應用程序特定參數) / (放大倍率 * M放大倍率)
其中:M = 放大倍率 WFN = 工作光圈數 p = 像素大小(微米) k = 應用程序特定漏升參數
如果太復雜看不懂,那就找慕藤光專業光學技術師為你解答吧,遠心鏡頭是他們的主打產品,他們對這方面的知識更專業。
4. 什麼是cpu鏡頭
cpu是機身內置聚焦馬達是個「以不變應萬變」蠢仔旦的策略,但這個策略對巨大的望遠自動鏡頭並不能很靈,這使得Nikon新機身無法高效使用望遠鏡頭。1998年Nikon發布了內置了CPU手動聚焦長焦鏡頭(P),以滿足AF機身先進的自動曝光功能,從而部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5. 預置點的含義是什麼
預置點是事先設置好的監控目標區域的意思。
當用戶通過舉纖控制設備操作終端的監控雲台監視目知標時,操作人員可以把當前監視目標設置一個預置位,比如一個動點雲台,可以365或360度全方位旋轉監視;操作人員可以把一個窗口、櫃台、辦公桌、出道入口、存車處等需要監視的地點設正嘩仿置為預置位。
(5)散焦電影講什麼擴展閱讀:
從理論上說,各種設備和部件都有可能發生質量問題。但從經驗蘆讓上看,純屬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多發生在解碼器、電動雲台、傳輸部件等設備上。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設備從整體上講質量上可能沒有出現不能使用的問題,但從某些技術指標上卻達不到產品說明書上給出的指標。因此必須對所選的產品進行必要的抽樣檢測。如確屬產品質量問題,最好的辦法是更換該產品,而不應自行拆卸修理。
除此之外,最常見的是由於對設備調整不當產生的問題。比如攝像機後截距的調整是非常細致和精確的工作,如不認真調整,就會出現聚焦不好或在三可變鏡頭的各種操作時發生散焦等問題。另外,攝像機上一些開關和調整旋鈕的位置是否正確、是否符合系統的技術要求、解碼器編碼開關或其它可調部位設置的正確與否都會直接影響設備本身的正常使用或影響整個系統的正常性能。
6. 號稱散焦王的135定焦鏡頭,為什麼很少有攝影師用它拍人像
鏡頭是很好,但焦段略微短了一些,所以壓縮感不夠力度。
一般中長焦鏡頭對於人像都有種獨特的魅力,從85至135至70-200,三枚鏡頭都是外景人像最佳鏡頭,但是85跟70-200很常見,為什麼偏偏不見那「散景」之王135mmF2?
很簡單,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散景?散景無非用現在的詞可以稱之為空氣切割機,背景如色塊一般剝離出來,很好區分主體與背景的區別!135mmF2的焦段屬於中長焦,它的切割效果是比較給力的,從85或者70-200的切割就可以從中探出135mm的效果!
為什麼用的人少呢?纖稿塵很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佳能也就一枚135mmF2, 歷史 可以追述到1996年,目前已經停產!而95年佳能發布第一代70-200mm,這樣的情況下兩枚鏡頭都有人擁有,這不是亮點,關鍵敬並在於大三元70-200mm已經發布三代,135mm仍然停留在96年的鏡身,一直沒有發布過新款。誰還用幾十年的鏡頭,雖然這枚鏡頭有著「成像陰柔到接近陰森,拍人有水一般的質感」出名的美人焦段!
但是由於大三元的加持,還有85mm的更新換代,135mm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85都有F1.2、F1.4、F1.8三種光圈選擇,擁有先進的鏡頭鏡片,135mm相比而言確實老了,但也不愧是美人焦段!
號稱散焦王的135定焦鏡頭,為什麼很少有攝影師用它拍人像?
15年那會跟朋友搞人像攝影,但預算不足當時搭配的是6D+24-105+50+135(當時心想著,6D目前人像夠用,而套機又有廣角,比單買廣角劃算,如果不夠寬廣後期拉一下也是可以的,50定焦不用講了,光圈1.8暗光環境下必備,而為何選擇了135不選擇85是因為資金,買85 肯定選1.4,但價格太高了,於是想著135價格又優惠,而且還是長焦,相對於我配的鏡頭有個長焦的優勢,另外才5k多點,不管畫質還是焦段都比較符合,於是就照著這個買了。)
佳能EF 135mm f/2L USM 135mm的焦段最大光圈F2 超聲波對焦馬達 不防抖
聊完當時購買的心得,下面我們談談使用後的優缺點吧!
缺點1.焦段 135這個焦段拍攝人像適合拍半身,全身拍攝人像距離太遠,由於是定焦溝通相對費事。尤其是比較吵的環境下,這點我有點後悔買的135而沒買85,可能大家會說人家拿個70-200都經常用200拍攝,而我用135還說距離太遠?其實拍攝人像不可能全程都是這個焦段拍完的,如果你全程每張都用這個焦段拍攝,對你的嗓子體力及照片的相似度都是一種折磨。這一點或許是大多數攝影師不用這支鏡頭的原因之一吧。
缺點2.不防抖 可能大家會說那是你手抖,不能怪鏡頭。對於一個專業攝影師來說,手抖真的是很丟臉的事,但這不能全毀禪怪人。防抖的作用我想大家都清楚,尤其是長焦鏡頭,防抖功能真的很重要,這只鏡頭體積和長度比較適中,但缺少防抖功能這也是大多數攝影師不用這支鏡頭的原因之一吧!
優點 1. 大光圈 F2的大光圈相對於長焦來說算大光圈了,開到2.2/2.5效果最佳。而且又有長焦端的組合,對於虛化來說,真的是利器! (F2實拍)
優點2.畫質 這支鏡頭焦外油潤,拍出的照片非常水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焦外是非常喜歡的,另外它不像低端的標頭那樣生硬,過度自然,色彩很有佳能的味道。 (焦外油潤)
優點3.性價比 它的價格相對於同等畫質的鏡頭來說真的算低了。對於預算不足,且需要對虛化要求高的人來說,這是一隻不錯的選擇。只是要接受的了它的缺點。
優點4.對焦速度 它的對焦速度相對於851.4要稍微快一絲。 ( F2下實拍)
總結
佳能EF 135mm f/2L USM 135mm這只鏡頭對人像攝影來說微長了點,另外不防抖。要說其他缺點還真想不到。對於這個價格來說真的是無敵了。至於為何大多數攝影師不選擇它,我想主要是F2的光圈限制了對它的想像吧。能花個5-6千買135絕不會差個幾千買85 1.4 畢竟大光圈大一檔都可以壓死人啊!另外不防抖,焦段微長這些都比不了它的競爭對手 大眼睛!
這個鏡頭在佳能里被稱為紅圈良心鏡頭,不知道是真是假,因為我沒有,不好評判。不過我們攝影圈子裡,有兩個大師長年累月用的就是這只鏡頭,不曾見他們換過,貌似很喜歡的樣子。據說這只鏡頭價格才四五千塊錢,所以被稱為良心鏡頭。可能價格低,拍攝效果還可以,所以有一定市場,畢竟這只鏡頭長期生產,一直有人買,有人用,說明還是闊以的吧。
如果說它很少有人用它來拍攝人像,原因可能是焦距比較長,在群毆的條件下,很難找到合適的位置,因為攝影師要跑比較遠的地方拍照。我看見這兩個大師用135定的時候,如果是拍攝全身人像,走得好遠的,你們拿短頭的,也不好意思擋著135大師的創作,大家很自覺,紛紛讓開,體現了攝影師們的禮貌風范,讓文明得到渲染和發揮。
這個鏡頭雖然算是小號空氣切割機,但在使用起來局限性太多,這也是為什麼很少有攝影師使用他拍攝人像的一個原因。
135定焦最大的特點是長焦帶來的大光圈虛化,那種感覺非常美妙,焦內銳利焦外潤滑,受到廣大人像攝影師的喜愛,但他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焦距太長,只能室外使用,而室外使用又受到距離的限制,拍攝全身人像需要走的老遠,通訊基本靠吼,半身人像也需要好幾米開外,非常不方便。
與135相同畫質的85F1.4&F1.2,也有同樣拍攝效果,而且焦距設計合理使用起來不是那麼別扭,在虛化上也有一定凝固感,拍攝全身半身攝影師不用跑老遠,正是因為有了85mm人們逐漸忘記了135。
其實135mm拍攝人像只要使用習慣後還是可以拍攝出令人驚艷的作品的,目前接近停產的佳能135F2.0可能只有在二手市場才能看見,這也直接影響了他在拍攝人像中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135拍攝的人像85是無法比擬的,85在便利性上的特點也是135無法替代的。
85mm f1.4和135mm f2我都有,最近天熱,就帶135mm f2出去掃街,這頭相對輕便小巧點,焦距長不太容易被拍攝對象發現,使用方便。
你好,攝影師和攝影玩家是完全不同的群體。在攝影玩家群體裡面,還是有不少人購買和使用135mm或者STF類型的人像鏡頭的了。
(以下,一並介紹135mm鏡頭和STF類型的鏡頭,為何很少見)
關於你的問題,我具體解析一下:
一、對於職業攝影師,影樓和攝影工作室
幹活賺錢的,主力,始終都是24-70mm和70-200mmF2.8。
不可能有其他的。
對於影樓和攝影工作室
即便是50mmF1.4或者85mmF1.4,都是很少用的了。
135mm鏡頭,效率太低
stf鏡頭,效率太低
大三元也是基本的標配。
是絕對的主力。
三、對於約拍攝影師來說,也就是寫真攝影來說
除了24-70mmF2.8之外
24mmF1.4,50mmF1.4/F1.2,85mmF1.4/F1.2,是絕對的主力。
四、對於兒童攝影師來說
這個除了24-70mmF2.8或者70-200mmF2.8之外。
50mmF1.4/F1.2,是絕對的主力。
五、STF鏡頭究竟有何優缺點?
1,STF的焦外是要好看一些。
2,但是,對於商業人像攝影來說,顧客只看自己的臉,核心就是自己的臉,其次是身材。顧客對於焦外,沒有興趣。
3,商業攝影,效率優先。
4,STF鏡頭,拍攝效率太低。
綜上所述,STF類型的鏡頭,目前主要是給一些高端攝影玩家把玩的了。
真正用於商業攝影的很少。
對於普通家庭用戶,或者說,普通攝影愛好者,STF鏡頭性價比太低,並非剛需。
鏡頭首先為相機服務,其次為攝影師服務,更重要的是為畫面服務。這是因為每一款鏡頭都有其自身特點,與特殊的效果。沒有哪款鏡頭是只能拍什麼,而不能拍什麼的。有時逆用鏡頭反而會產生奇妙的效果。
135mm的先天缺陷,焦段有點長,跟模特交流基本靠吼,拍半身得五六米開外,全身得八九米。而且視角變化單一,照片看多了容易膩,所以閑魚上一堆充新的135。
7. 陳果電影的藝術特色
從「城鄉對照」到「國際視野」的中國外望
陳果的「九七三部曲」(又稱「香港三部曲」)——《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及《細路祥》,以探討香港九七大限前後的社會現況(尤其是下層人民)為主線,透過「幼、青、中」三代不同觀點來詮釋弱勢社群在歷史洪流中的生活轉變。跟著,他又著手處理「妓女三部曲」(又稱「回歸三部曲」,目前只拍了前兩部,分別是《榴連飄飄》及《香港有個荷里活》),以反思回歸後中港兩地關系為題材。
《榴連飄飄》及《香港有個荷里活》的妓女都是來港「討生活」的大陸人,既然陳果以「妓女」為題材寫中港兩地關系,「妓女」也就成為一個地域性坐標,代表了中國大陸的席位;而香港同時亦以「嫖客」身份,與她展開了「肉體」的關系,純粹以金錢作交易,有別於一向以來的母子親情。可見,陳果是有意想像中港兩地互相對望的身份:兩者都是慾望(物慾與性慾)的化身,只容「肉」欲的交易。可是,兩部電影的語調和敘事角度卻都完全不同:一個麻木沉重,一個快樂無憂;一個聚焦在妓女身上,一個散焦在妓女與眾嫖客身上。
(一)回歸的悵惘
《榴連飄飄》最為人稱道的,是妓女在中港兩個時空下的生活對照及內心掙扎,當中尤以「又臭又寶」的榴連作香港的象徵,觀照生活的茫然。陳果是一位觸覺敏銳的導演,看到國內妓女由被動到主動的慾望探進(即由二奶村的「守株待兔」式推銷手法,發展到持「雙程證」南下,霸佔香港本土的黑市性服務市場),眼光明顯有所推拓。但《榴連飄飄》的視野則較為保守,仍是停留在70年代以來「城鄉對照」的模式1之內:香港只是一個賺錢的「臭」城市,國內的老家才是最美的地方。可惜老家的美,亦只停留在校園回憶之內,生活只餘下老去的想像、慾望的呼召及前路的茫然。
反觀《香港有個荷里活》則較有時代感,能緊貼全球化都市生活那快速消逝的節奏,應驗了阿巴斯(Ackbar Abbas)的「消失」預言2(甚至還超越阿氏預期的速度):當電影公演的時候,大磡村已被清拆掉,觀眾根本無可能看到大磡村的真貌,只能透過影像來想像、重構它的存在。不過,電影那狂歡與調侃的效果,卻致力於淡化歷史的錯失感(Deja Disparu),完全擺脫了《榴連飄飄》的埋伏。
陳果一改以往寫實的作風,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拍攝《香港有個荷里活》,營造出許多輕松惹笑的效果。石琪將本片喻為「陳果的《西遊記》」實是非常貼切:「有肥豬族、瘦皮猴、狐狸精和牛魔王,還有『西天』荷李活,不乏趣怪靈感」3。本片更見陳果在拍攝形式方面的突破。當然,有形式也不可以沒有內容,何況陳果絕對不是「調笑完事」那類導演。
(二)三刀兩面的本領
《榴連飄飄》的小燕雖有女性自主(主動來港當娼賺錢),但仍必須依靠「馬夫」的幫助,在另一個勢力圈內討生活。但《香港有個荷里活》的東東已跳出這個被支配的領域,自己主動在互聯網「推銷色相」,主動在大磡村「找生意」,更與流氓律師合作(勾結),大肆恐嚇騙財,還會「聘請」童黨執行「暴力處分」,處事乾凈俐落,完全反過來控制「大局」。但奇怪的是,觀眾所「看」到的東東似乎只有純真、樸素、青春、友好、排難、解救等性格面貌:如她與阿細(小肥仔)的友誼,她在朱家盪鞦韆的童心,燃點朱家父子生活的樂趣(盪鞦韆及揮舞紅布),「仗義」幫助流氓律師免費解決性需要等;而她較為負面的「形象」,充其量就只有色誘男性這一面。至於電影下半部分所呈述她那丑惡虛偽時,都必須在她「缺席」的時候才可以發現她高高在上的女魔頭「席位」。一般影評或影片介紹,大多把本片的妓女形象簡單化為「魔鬼與天使」、「唐僧與蜘蛛精」的合體,而忽略了陳果在處理這兩個不同面貌時的影像時空。
若陳果真是以「妓女三部曲」探討大限以後的中港關系的話,他會否也暗示了中國大陸或國內人就如電影中的東東一樣,只在人前展示(強調)美好的一面並致力掩飾(或延擱)其背面所滿布的黑暗?現實里的中港經貿活動,似乎也時有相關聽聞,如國內的假米假鹽(還有許多偽貨),房地產的欺瞞(購買國內房子後竟會被「移牆削地」)等。若影評人依舊批評陳果的電影只鍾情於「對低下層的情意結,有時會自我沉溺於陰溝」4,則似乎仍未能看到陳果電影的多元性,尤其是他那技巧的進步和視野的拓寬。陳果曾謂「可能有人以為我將大磡村與荷里活廣場扯在一起,是想講貧與富,其實不是,我反而將『性』放在首位」,所以電影才強調一種鐵銹色(大磡村鐵皮屋所獨有的生銹色調)和火紅色作基調5。「性」,其實都是「慾望」的化身,正如經濟貿易的爾虞我詐本屬常事,最重要的還是「貪」者上釣。
(三)出走的欣悅
電影畫面所呈現的色澤對比以鮮紅及鐵銹色為主調,總給人原始的感覺。無論是燒豬的紅、爐火的紅、衣履的紅、布幔的紅,在大磡村的鐵銹之下,男女情慾都在不斷燃燒。但奇怪的是,一切的慾望幻念都沒有交流,只依循著線性的發展,更且是循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推進:男性對女性有無盡的原始性慾,可女性卻只記存西方「荷里活」的烏托邦夢想6,各人停留在自我封閉的慾望空間。在熊熊慾火之下,陳果所呈述的中港關系又再向前推進了一步:原來在中港以外,還有個西方「荷里活」之鄉!
東東與阿強的第一次性交易,選點在大磡村旁的渠道里,兩人都各自尋夢,擁抱自己的性高潮:男的雙腳雖浸在溝渠的污水內,仍只顧耽溺在性慾快感之中;女的雖張開雙腿擱在溝沿上,但眼睛從不離開「對岸」居高臨下的荷里活廣場,心裡彷佛充滿了想像的期盼。事後,她更牽引阿強到斜坡上仰看這夢中天堂,把烏托邦的理想投射到廣場上的五幢大廈(屋苑名稱是「星河明居」),彷佛一切也在自己的五指山內。「荷里活」的空間錯置本來是為港人而設的,可現在竟成就了異鄉人的夢想,由空間錯置的領域,延伸至精神層次的范疇。那麼,在陳果的視野下,東東的荷里活夢想是否也寓言了(揶揄了?)中國在另一新世紀的開初,仍緊抱西方文明進步的現代性迷思?反觀存活在中西大國夾縫間的香港,又一次再現「他」7昔日的雄風8:無論在任何時間線上,「他」仍舊是一個運輸港口、一個中轉站、一個過渡的空間。事實如此,也只能如此。正如阿巴斯論及的「港口心態」(port-mentality)一樣,海港里的一切都是短暫的、浮動的9。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經常從大磡村的角度仰視高聳的荷里活廣場,這種「一高一矮」的懸殊對比效率,許多評論者都認為是暗示了權力分配的情況,但陳果所呈述的效果顯然功力不夠,似乎絕無深化此兩極之嫌。與其說本片表現出導演對香港最基層的關懷,以及貧富懸殊的差距,不如說導演可能是用了不同的視點,來呈述各人對荷里活廣場的「態度」。綜觀一眾大磡村的居民,似乎並不在意大型樓盤的存在。電影鏡頭無論是俯視大墈村還是仰看廣場,大多從東東的視點出發。東東所「看」到的荷里活廣場跟想像中的荷里活一樣,絕對是美麗的,這點我們不必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陳果的鏡頭下,「大磡村」對「荷里活」的仰望並不帶任何輕蔑的態度,相反地,還帶有幾分仰慕的神情。借用石琪的《西遊記》比喻,要到西方「荷里活」取經的只有東東一人,其餘的「豬八戒」與「馬騮精」充其量也只是「陪客」,就算有所想像,也只是將個人慾望投射在東東的身上,實非理想的追求,更遑論「西方」對他們的吸引力了。東東在朱家盪鞦韆一幕便是最好的證明:她把鞦韆盪得高高的,彷佛對面的荷里活就是她夢中追逐的遠景,及後朱父與阿明雖同樣有盪鞦韆的快慰,卻皆是因為得到東東身體的「救贖」而重拾青春的活力,泛起生活的漣漪。
從「九七三部曲」及「回歸三部曲」的命名,足見陳果的作品有意作歷史文化的省思。巧合的是,陳果的「香港三部曲」都是寫香港男人「失勢」的故事,而「回歸三部曲」是寫南來妓女「自主」的故事。細看《香港有個荷里活》,陳果似乎並連起這兩個大主題,交織出這班弱勢「男群」如何被強勢「妓女」玩弄和壓迫的命運:他們最終不是被劫、就是被斬,完全被「閹割」掉男性的能力,只能滯留在行將毀滅的大磡村內,等待清拆的來臨——男性仍被關在牢籠里等待處決。若然陳果真想透過電影「觸及轉變中的香港」面貌10,《香港有個荷里活》又會否呈述了香港回歸後那不男不女的殘存容妝,只剩下一片頹垣敗瓦的景象?
到了充滿光明希望的彼岸,然後……
魯迅認為娜拉走後除了死亡之外就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回歸,一是墮落(當娼)。妓女東東到達那風光明媚的美國荷里活後,又會怎樣?
中國在上個世紀末才開始改革開放的道路,社會瞬間進入現代化的高速發展。踏入二十一世紀,全球一體化鬧得熱烘烘,隨著中國加入世貿,中國足球隊第一次打入世界盃決賽圈,中國美女第一次當選環球小姐三甲,中國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等叫人振奮的「歷史盛事」,中國的「西方飢渴」愈見清晰和強烈。中國走向世界,或與世界接軌的同時,這種不斷引進式的狂飆狂潮,似乎為世紀末/世紀初的虛空氣候,增添了許多希望和期盼。但吊詭的是,經過了一個世紀的現代性進程,中國會否如周蕾所言,仍患有「對進步和革新的持續迷戀」的「神經性病症」11?
面對這樣一個歷史的變化,香港究竟應採取靜默觀望的態度,作一個超敘述層式的評價、揶揄?還是像陳果一樣幽默自娛一番?《香港有個荷里活》雖戲耍了荷里活夢工場,可是面對它所呈述的歷史、文化與身份,相信我們沒有可能無動於衷罷。
8. CRT顯示器常見故障的解決方法
CRT顯示器常見故障的解決方法
隨著使用時間增加,CRT顯示器的內部元件部分參數會發生變化,導致顯示器出現故障,而這些故障很多是可以通過調整顯示器內部某些可調元件解決的。
一、顯示器散焦
出現這種情況時,顯示器屏幕上顯示的字跡會模糊不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多是由於顯示器聚焦電壓發生變化,或顯像管的一些參數發生變化。可以通過調整聚焦電壓解決這個問題,具體辦法如下:打開顯示器後蓋,在電路板上找到行輸出變壓器,它上面有一個帶有塑料畝敗把手的電位器,名為「Focus」,在開機狀態下,反復調整該電位器,直到屏幕上字跡清晰為止。
二、顯示器偏色
CRT顯示器長期使用後,屏幕上的三種熒光粉發光效率發生變化,或電路板上的一些元件參數發生變化,如紅、綠、藍三色驅動三極體狀態發生變化,都可能導致顯示器偏色。以底色偏紅最常見,這是由於紅色熒光粉發光效率變強造成的。顯示器偏色的調整辦法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在低亮度下偏色,需要調整三個暗平衡可調電阻「R DRIVE」、「G DRIVE」和「B DRIVE」,這三個可調電阻一般位於顯示器尾座板上,如顯示器偏紅色則調整「R DRIVE」電阻以減弱紅色,同時配合調整其他兩個可調電阻,直到將底色調成白色為止;二是在高亮度下偏色,需要調整顯示器尾座板上的三個可調電阻「R BIAS」、「B BIAS」和「G BIAS」,直到在高亮度下將底色調成白色為止。
三、亮度偏低
顯示器亮度偏低,且將顯示器面板上的亮度調節旋鈕調到最大,亮度仍然不夠。這種現象有兩種原因造成,一是由於CRT顯示器長期使用,熒光粉發光效率減弱造成的;二是由於顯示器加速極電壓發生變化造成的,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微調加速極電壓解決,具體是調整行輸出變壓器上的「Screen」電位器,將亮度適當調高即可,不過加速極電壓的調整不能超過允許范圍。由於CRT顯示器內有高壓元件,用戶在調整相關元件時,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特別是在帶電調整時。調整前最好仔細研究一下顯示器的電路圖,找到上文中提到的元件再動手。
雙核變單核的原因
朋友新配了一台Core2 Duo E7400的雙核電腦,讓裝機員裝好Windows XP後直接抱回了家,結果不經意間打開任務管理器,發現CPU使用記錄只顯示了一個核心,頓時慌了,以為買到了假貨。筆者過來檢查,發現在設族耐沖備管理器里的確有兩個核心,為什麼任務管理器里就一個核心?再仔細一看,原來任務管理器CPU使用記錄被設置為了「所有CPU一張圖表」,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估計是裝機員偷懶用Ghost給他裝的盜版Windows XP,才出現這樣的錯誤。在任務管理器里的「查看」選項卡的「CPU記錄」裏手動把「所有CPU一張圖表」改為「每個CPU一張圖表」,問題就解決了。
開機幾秒自動斷電
這是朋友的一台老電腦,配置是Athlon64 X2 3600+和C61G主板,用了有幾年了,最近突然開不了機,現象為按下機箱電源鍵,系統通電啟動後不到10秒就自動關機了。筆者幫著開箱檢查了硬體,還把整個平台都從機箱里拿出來單獨開機,卻又一切正常。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順手按了幾下機箱的電源鍵,發現有些粘滯,按下去要過一會兒才能彈起來……原來問題在這里,由於機箱開關按下去接觸的時間太長,而主板的Power on信號導通超過5秒就會強制關機——真讓人無語,誰會想到是這個破機箱電源鍵的問題呢?換機箱了事。
hdmi沒有聲音怎麼辦
筆者最近買了一台32英寸的液晶電視,放在卧室與電腦用HDMI線連接看電影,而電腦上面還用VGA線連接了一台19英寸的LCD顯示器,兩個顯示設備採用了雙屏擴展顯示的方式。最近發現電視在放電影的時候不出聲,經過一番研究,找到其中緣由,特與大家分享。
故障分析
我使用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XP,顯卡是Radeon HD4650,用HDMI線與液晶電視相連,音頻信兆殲號自然是來自Radeon HD4650內置的音頻單元,而在出故障的時候,很顯然是音頻信號沒有從HDMI介面傳輸到電視上去。這時打開音頻控制面板,發現音頻設備顯示的是主板集成的Realtek HD音效卡——主板的音效卡根本沒和任何音響設備連接,怎麼可能出聲?按照以往的印象,正常使用時音頻設備這里應該還要顯示一個ATI HD Audio設備的,但出故障的時候它卻不見了。無奈只好重裝顯卡驅動,安裝完之後它又出現在了音頻設備中。
故障解決
看來是驅動文件丟失的問題導致ATI HD Audio設備消失,重裝驅動後,在音頻控制面板中將它設置為默認設備,並勾選「只適用默認設備」(因為只需要用這台電腦在電視上看電影,平時用來辦公時不需要發聲),重啟電腦後一切正常了。
如何提升H55的高清性能
今年Intel發布的Core i3處理器與H55的組合成為很多HTPC玩家關注的熱點,到底它的高清能力怎麼樣,要如何去發揮它的硬體解碼功能,相信也是很多玩家關注的,筆者在這里就把自己玩H55平台高清解碼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下。
Clarkdale圖形核心的視頻功能
對比Intel上一代的整合GMA X4500 HD圖形核心,Clarkdale進一步增強了HDTV硬體解碼能力,其具備的Intel Clear Video HD技術能夠真正硬體解碼MPEG2、VC-1和AVC(H.264)等不同編碼格式的1080P高清視頻,可支持碼率高達40Mb/s的Blu-Ray Full Framerate影像播放。並且增加了Dual Stream解碼技術,能夠同時對兩部1080P HDTV進行雙流解碼。在音頻方面更是增加了對Dolby TrueHD及DTS-HD MasterAudio等無損音頻源碼輸出的支持。所以用它來搭建HTPC也是很不錯的選擇,不過要發揮出它全部的硬解碼能力,還需要進行一番設置才行,請看後面的詳細介紹。
實戰H55平台高清硬解碼
測試平台:
CPU:Core i3 530 (2.93GHz,GPU:733MHz)
主板:微星 H55-E33
內存:金士頓 DDR3 1333 2GB×1
(共享128MB顯存)
電源:航嘉磐石400
軟體環境:Windows7 旗艦版
Intel系列晶元組顯示驅動15.17.1.2086版For Vista-32/Win7-32
CyberLink PowerDVD 9
暴風影音、射手影音、完美解碼、終極解碼
雖然Clarkdale圖形核心能夠支持MPEG2、VC-1、AVC(H.264)等1080P高清視頻的硬體解碼,但由於剛上市不久,目前的很多播放軟體對其支持仍不夠完善。下面隨筆者一起來研究一下如何正確開啟Clarkdale圖形核心的硬體解碼功能。測試平台中選用了目前主流的Core i3 530 + H55主板的搭配,並且使用NVIDIA和AMD的主流顯卡進行硬體解碼能力的對比測試。
由於Intel在Windows XP操作系統下的顯示驅動中並未加入對高清視頻硬體解碼功能的支持,因此如果要開啟Clarkdale圖形核心的硬解功能,必須要選用Vista或者Windows7操作系統。接下來介紹幾個常用播放軟體的硬解碼開啟方法。
CyberLink PowerDVD 9
作為最早支持顯卡硬體解碼的老牌播放軟體之一的PowerDVD,在對Clarkdale圖形核心的兼容上非常的完美,我們只需在右鍵「配置」菜單中調出視頻設置菜單,勾選「啟用硬體加速(Intel ClearVideo)」就能夠打開硬體功能(圖1)。在播放過程中點擊「信息」選項卡,能夠看到 「視頻加速器:DirectX VA」顯示為「使用中」,說明已經正確開啟了顯卡對高清視頻的硬解碼功能(圖2)。
暴風影音、射手影音
在暴風影音播放器中開啟硬體解碼的方法也非常簡單。打開高清視頻後,在播放界面的左下方點擊「開啟高清視頻方案」,選擇菜單中的「Intel 解決方案(Vista_Win7)( 默認)」,就能夠順利開啟硬體解碼(圖3)。
射手影音雖然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播放軟體,但對Clarkdale圖形核心硬體解碼的支持也比較好,在播放影片過程中,進入右鍵菜單的「畫面」選項中,勾選「啟用硬體加速」即可,非常方便(圖4)。
完美解碼、終極解碼
完美解碼與終極解碼都是在高清玩家中使用率非常高的播放軟體,但很可惜這兩款播放器都沒有提供預先設置好的針對Intel集成顯卡的高清硬體方案。不過不用擔心,我們完全可以手動進行添加設置。首先把兩款播放軟體中首選的播放器均設置為KMplayer,接著打開KMplayer播放器,進入右鍵菜單中的「選項→參數設置」子欄目,打開「濾鏡控制→解碼器使用→外部視頻解碼器」菜單,點擊「搜索外部解碼器」 →「在掃描後添加」,軟體就會自動搜索系統中已經安裝的所有可用的視頻解碼器,並在菜單中列出來。
接著我們打開暴風影音,點擊「高級選項」的「高清」子菜單,進入右方對話框的「詳細設置」選項中,就可以看到「Intel 解決方案(Vista_Win7)( 默認)」中各種分離器、解碼器的詳細配置情況(圖5)。記錄下這些詳細設置,然後進入KMplayer播放器的「濾鏡控制→分離器」、「解碼器使用」設置菜單中(圖6),把各個針對MPEG2、VC-1、AVC(H.264)不同編碼的分離器、解碼器均按照暴風影音的上述方案進行修改設置,然後保存退出。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一步,進入完美解碼的解碼設置中心,把「視頻渲染器」改為「EVR 增強型渲染C/A」(圖7),或者進入終極解碼的設置中心,把「視頻輸出」設置為「增強型渲染—EVR」(圖8)。經過上述設置之後,用完美解碼或者終極解碼軟體進行高清播放時就能夠順利開啟顯卡的硬解碼功能。
從上面的測試中可以看到,Clarkdale圖形核心的高清硬體解碼能力非常突出,整體表現不輸於NVIDIA和AMD的主流獨立顯卡,不過在XP下無法使用硬體解碼功能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遺憾。Clarkdale圖形核心的出現,讓Intel有了與兩大顯卡巨頭爭奪HTPC顯卡市場份額的實力。Clarkdale圖形核心不僅支持高清視頻硬體解碼,還提供了對無損音頻的解碼功能,在以後的'文章中將會繼續為大家介紹如何使用H55平台進行Dolby TrueHD及DTS-HD MasterAudio等無損音頻源碼的輸出。
Core i3和H55的發熱量和功耗都很低,無論是軟解碼還是硬解碼能力都比較不錯,用來做HTPC平台是很好的選擇,而高清硬解碼的播放軟體設置一直是個難點,對於很多玩家來說,在這些需要手動設置解碼器、分離器、渲染模式的播放軟體面前都只能望而卻步。本期我們的DIY明星林以諾和大家分享了他在玩H55平台硬解碼方面的經驗和技巧,相信也解決了不少朋友的難題。如果你也有什麼DIY的經驗技巧,也不妨拿出來和大家分享,DIY研究所就是展現你能力的舞台。
ghost速度太慢怎麼辦
筆者的朋友買了一台配備了四核2.40GHz處理器、2GB內存的電腦,但在使用過程中卻發現使用Ghost備份/還原系統的速度很慢,每分鍾只有160MB~180MB,這明顯是不正常的。
影響Ghost速度的原因
我們知道,影響備份/還原速度通常有以下幾個原因:
1.備份時選擇不同的壓縮比,會有不同的備份還原速度。
在用Ghost做鏡像文件的時候有三個選項:fast、normal、high,分別指的是三種壓縮比模式。選擇fast則是較低的壓縮比,做出來的鏡像文件比較大,但是速度非常快;選擇high則是較高的壓縮比,做出來的鏡像文件較小,可以省下不少空間,但是進行的速度卻非常慢。那麼在還原的時候,也就是在解壓縮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情況。
2.主板BIOS中有關磁碟工作方式的設置。
磁碟的工作方式也會對備份/還原系統的速度造成很大的影響。
解決方法
針對以上幾點,可採取以下辦法:
1.現在的硬碟容量都比較大,如果硬碟空間不是特別緊張的話,建議選擇低壓縮(fast模式),這樣備份還原的速度就快。這里筆者就選擇了fast模式。
2.在主板BIOS中優化設置。啟動時,按DEL鍵(或F2鍵,BIOS不同則按鍵有所不同)進入BIOS設置,選擇Integrated peripherals(管理主板集成設備和埠的選項),再選擇Onchip IDE Device(IDE設備,主要包括硬碟和光碟機設備),接下來可以看到:IDE HDD Block Mode(IDE硬碟塊模式),設定值有: Disabled (禁用)和Enabled(開啟)。
這里筆者選擇了Enabled,可以允許硬碟用快速塊模式(Fast Block Mode)來傳輸數據。打開之後,就能加快備份/還原的速度。
經過以上調節,朋友的電腦用Ghost備份/還原的速度終於突破1GB/min了,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速度。
;9. 什麼是彗星
中文名稱:彗星 英文名稱:comet 其他名稱:掃帚星 定義:當靠近太陽時能夠較長時間大量揮發氣體和塵埃的一種小天體。 應用學科:天文學(一級學科);太陽系(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彗星(Comet),中文俗稱「掃把星」,是太陽系中小天體之一類。由冰凍物質和塵埃組成。當它靠近太陽時即為可見。太陽的熱使彗星物質蒸發,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由於太陽風的壓力,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
目錄
彗星介紹
觀測彗星
彗星的軌道
彗星的結構
彗尾的產生
彗星的起源太陽系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故鄉
觀測
觀測方法
彗星的性質
彗星與生命
彗星的命名規則
和隕石、流星的關系
永久編號周期彗星
最亮的彗星列表
彗星劇本
同名電影
彗星瀏覽器基本介紹
軟體特點
彗星介紹
觀測彗星
彗星的軌道
彗星的結構
彗尾的產生
彗星的起源 太陽系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故鄉
觀測
觀測方法
彗星的性質彗星與生命彗星的命名規則和隕石、流星的關系永久編號周期彗星最亮的彗星列表彗星劇本同名電影彗星瀏覽器
基本介紹 軟體特點展開 編輯本段彗星介紹
彗星
彗星是星際間物質,英文是Comet,是由希臘文演變而來的,意思是「尾巴」或「毛發」,也有『長發星』的含義。而中文的「彗」字,則是「掃帚」的意思。在《天文略論》這本書中寫道:彗星為怪異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掃把星。《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
編輯本段觀測彗星
除了離太陽很遠時以外,彗星的長長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過去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即認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們的大氣范圍之內。1577年第谷指出當從地球上不同地點觀察時,彗星並沒有顯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確地得出它們必定很遠的結論。彗星屬於太陽系 小天體。 每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強。對離太陽相當遠的彗星的觀察表明它們沿著被高度拉長的橢圓運動,而且太陽是在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與開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時間運行在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在那裡它們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才能見到。大約有40顆彗星公轉周期相當短(小於100年),因此它們作為同一顆天體會相繼出現。 歷史上第一個被觀測到相繼出現的同一天體是哈雷彗星[1],牛頓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年)在1705年認識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歷史記錄表明自從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來,它每次通過太陽時都被觀測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過的。離太陽很遠時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譜單純是反射陽光的光譜。當彗星進入離太陽8個天文單位以內時,它的亮度開始迅速增長並且光譜急劇地變化。科學家看到若干屬於已知分子的明亮譜線。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組成彗星的固體物質(彗核)突然變熱到足以蒸發並以叫做彗發的氣體雲包圍彗核。太陽的紫外光引起這種氣體發光。彗發的直徑通常約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長,達108千米或1天文單位。 科學家估計一般接近太陽距離只有幾個天文單位的彗星將在幾千年內瓦解。公元1066年,諾曼人入侵英國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歸。當時,人們懷有復雜的心情,注視著夜空中這顆拖著長尾巴的古怪天體,認為是上帝給予的一種戰爭警告和預示。後來,諾曼人征服了英國,諾曼統帥的妻子把當時哈雷彗星回歸的景象綉在一塊掛毯上以示紀念。中國民間把彗星貶稱為「掃帚星」、「災星」。像這種把彗星的出現和人間的戰爭、飢荒、洪水、瘟疫等災難聯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歷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長軌道(極少數在近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雲霧狀小天體。
編輯本段彗星的軌道
彗星的軌道有橢圓、拋物線、雙曲線三種。 彗星
橢圓軌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兩種軌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為短周期彗星和長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頭和彗尾組成。彗頭包括彗核和彗發兩部分,有的還有彗雲。並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發、彗尾等結構。我國古代對於彗星的形態已很有研究,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帛書上就畫有29幅彗星圖。在晉書「天文志」上清楚地說明彗星不會發光,系因反射太陽光而為我們所見,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陽。彗星的體形龐大,但其質量卻小得可憐,就連大彗星的質量也不到地球的萬分之一。由於彗星是由冰凍著的各種雜質、塵埃組成的,在遠離太陽時,它只是個雲霧狀的小斑點;而在靠近太陽時,因凝固體的蒸發、氣化、膨脹、噴發,它就產生了彗尾。彗尾體積極大,可長達上億千米。它形狀各異,有的還不止一條,一般總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陽彗尾就越長。宇宙中彗星的數量極大,但目前觀測到的僅約有1600顆。 彗星的軌道與行星的軌道很不相同,它是極扁的橢圓,有些甚至是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軌道為橢圓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陽身邊,稱為周期彗星;軌道為拋物線或雙曲線的彗星,終生只能接近太陽一次,而一旦離去,就會永不復返,稱為非周期彗星,這類彗星或許原本就不是太陽系成員,它們只是來自太陽系之外的過客,無意中闖進了太陽系,而後又義無反顧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處。周期彗星又分為短周期(繞太陽公轉周期短於200年)和長周期(繞太陽公轉周期超過200年)彗星。 目前,已經計算出600多顆彗星的軌道。彗星的軌道可能會受到行星的影響,產生變化。當彗星受行星影響而加速時,它的軌道將變扁,甚至成為拋物線或雙曲線,從而使這顆彗星脫離太陽系;當彗星減速時,軌道的偏心率將變小,從而使長周期彗星變為短周期彗星,甚至從非周期彗星變成了周期彗星以致被「捕獲」。
編輯本段彗星的結構
彗星沒有固定的體積,它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很小;接近太陽時,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變長,體積變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長竟可達2億多千米。彗星的質量非常小, 絕大部分集中在彗核部分。彗核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克。彗發和彗尾的物質極為稀薄,其質量只佔總質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質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組成,而彗核則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乾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是個「臟雪球」! 一般彗星是由彗頭和彗尾兩大部分組成。 彗頭又包括彗核和彗發兩部分。後來自1920年探空火箭、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對彗星近距離的探測,又發現有的彗星在彗發的外面被一層由氫原子組成的巨雲所包圍,人們稱為「彗雲」或「氫雲」。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彗頭實際是由彗核、彗發和彗雲組成的。 彗核是彗星最中心、最本質、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認為是固體,由石塊、鐵、塵埃及氨、甲烷、冰塊組成。彗核直徑很小,有幾公里至十幾公里,最小的只有幾百米。 彗發:是彗核周圍由氣體和塵埃組成星球狀的霧狀物。半徑可達幾十萬公里,平均密度小於地球大氣密度的十億億分之一(約1克/立方厘米)。通過光譜和射電觀測發現,彗發中氣體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氫、羥基、氧、硫、碳、一氧化碳、氨基、氰、納等,還發現有比較復雜的氰化氫(HCN)和甲基氰(CH3CN)等化合物。這些氣體以平均1—3千米/秒的速度從中心向外流出。 彗雲:在彗發外由氫原子組成的雲,人們又稱為氫雲。直徑可達100萬—1000萬公里,但是有的彗星就沒有彗雲。 根據彗頭的形狀和組成特點,可分為「無發彗頭」、球莖形彗頭、錨狀彗頭等等。 彗尾是在彗星接近太陽大約3億公里(2個天文單位)開始出現,逐漸由小變大變長。當彗星過近日點(即彗星走到距太陽最近的一點)後遠離太陽時,彗尾又逐漸變小,直至沒有。彗尾的方向一般總是背著太陽延伸的,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尾是拖在後邊,當彗星離開太陽遠走時,彗尾又成為前導。彗尾的體積很大,但物質卻很稀薄。彗尾的長度、寬度也有很大差別,一般彗尾長在1000萬至1.5億千米之間,有的長得讓人吃驚,可以橫過半個天空,如1842Ⅰ彗星的彗尾長達3.2億千米,可以從太陽伸到火星軌道。一般彗尾寬在6000至8000千米之間,最寬達2400萬千米,最窄只有2000千米。 根據彗尾的形狀和受太陽斥力的大小,彗尾分為二大類。一類為「離子彗尾」由離子氣體組成,如一氧化碳、氫、二氧化碳、碳、氫基和其他電離的分子。這類彗尾比較直,細而長,因此又稱為「氣體彗尾」或Ⅰ型彗尾。另一類為「塵埃彗尾」,是由微塵組成,呈黃色,是在太陽光子的輻射壓力下推斥微塵而形成。彗尾是彎曲的,彎曲較大,較寬的又稱為Ⅱ型彗尾;彎曲程序最大,又短又寬的又稱為Ⅲ型彗尾。此外還有一種叫「反常彗尾」,彗尾是朝向太陽系方向延伸的扇狀或長釘狀。一般一顆彗有兩條以上的不同類型彗尾。
編輯本段彗尾的產生
彗尾被認為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4個聯合的效應將它從彗星上吹出: (1)當氣體和伴生的塵埃從彗核上蒸發時所得到的初始動量。 (2)陽光的輻射壓將塵埃推離太陽。 (3)太陽風將帶電粒子吹離太陽。 (4)朝向太陽的萬有引力吸力。 這些效應的相互作用使每個彗尾看上去都不一樣。當然,物質蒸發到彗發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質。有時以爆發的方式出現,比拉彗星就是那樣;1846年它通過太陽時破裂成兩個,1852年那次通過以後就全部消失。
編輯本段彗星的起源
除了一些周期性的彗星外,不斷有開放式或封閉式軌道的新彗星造訪內太陽系。新彗星來自何處?這個問題就要從太陽系的形成談起了。
太陽系的起源
太陽系的前身,是氣體與塵埃所組成的一大團雲氣,在46億年前,這團雲氣或許受到超新星爆炸震波的壓縮,開始緩慢旋轉與陷縮成盤狀,圓盤的中心是年輕的太陽。盤面的雲氣顆粒相互碰撞,有相當比率的物質凝結成為行星與它們的衛星,另有部份殘存的雲氣物質凝結成彗星。 當太陽系還很年輕時,彗星可能隨處可見,這些彗星常與初形成的行星相撞,對年輕行星的成長與演化,有很深遠的影響。地球上大量的水,可能是與年輕地球相撞的許多彗星之遺產,而這些水,後來更孕育了地球上各式各樣的生命。 太陽系形成後的四十多億年中,靠近太陽系中心區域的彗星,或與太陽、行星和衛星相撞,或受太陽輻射的蒸發,己消失迨盡,我們現在所見的彗星應來自太陽系的邊緣。如假設殘存在太陽系外圍的彗星物質,歷經數十億年未變,則研究這些彗星,有助於了解太陽系的原始化學組成與狀態。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是個未解之謎。有人提出,在太陽系外圍有一個特大彗星區,那裡約有1000億顆彗星,叫奧爾特雲,由於受到其它恆星引力的影響,一部分彗星進入太陽系內部,又由於木星的影響,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陽系,另一些被「捕獲」成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認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還有人認為彗星是在太陽系的邊遠地區形成的;甚至有人認為彗星是太陽系外的來客。因為周期彗星一直在瓦解著,必然有某種產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發生的一種方式是在離太陽105天文單位的半徑上儲藏有幾十億顆以各種可能方向繞太陽作軌道運動的彗星群。這個概念得到觀測的支持,觀測到非周期彗星以隨機的方向沿著非常長的橢圓形軌道接近太陽。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過路的恆星給予的輕微引力,可以擾亂遙遠彗星的軌道,直至它的近日點的距離變成小於幾個天文單位。當彗星隨後進入太陽系時,太陽系內的各行星的萬有引力的吸力能把這個非周期彗星轉變成新的周期彗星(它瓦解前將存在幾千年)。另一方面,這些力可將它完全從彗星雲里拋出。如果這說法正確,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一千顆左右的彗星記錄只不過 彗星
是巨大彗星雲中很少一部分樣本,這種雲迄今尚未直接觀察到。與個別恆星相聯系的這種彗星雲可能遍及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內。迄今還沒有找到一種方法來探測可能與太陽結成一套的大量彗星,更不用說那些與其他恆星結成一套的彗星雲了。彗星雲的總質量還不清楚,不只是彗星總數很難確定,即使單個彗星的質量也很不確定。估計彗星雲的質量在10-13至10-3地球質量之間。
彗星的故鄉
現在廣為天文學家所接受的理論認為,太陽系大家族包括八大行星與外圍的柯伊伯帶與歐特雲。長周期彗星可能來至歐特雲(Oort cloud)而短周期彗星可能來自柯伊伯帶(Kuiper Belt;凱伯帶)。 歐特雲理論(Oort cloud theory):在1950年,荷蘭的天文學家Jan Oort提出在距離太陽30,000 AU到一光年之間的球殼狀地帶,有數以萬億計的彗星存在,這些彗星是太陽系形成時的殘留物。有些歐特彗星偶而受到"路過"的星體的影響,或彼此間的碰撞,離開了原來的軌道。大多數的離軌彗星,從未 彗星
進入用大型望遠鏡可偵測的距離。只有少數彗星,以各式各樣的軌道進入內太陽系。不過到目前為止,歐特雲理論僅是假設,尚無直接的觀測證據。 柯伊伯帶(Kuiper Belt):歐特雲理論可以合理的解釋,長周期彗星的來源和這些彗星與黃道面夾角的隨意性。但短周彗星的軌道在太陽系行星的軌道面上,歐特雲理論無法合理解答短周期彗星的起源。 1951年,美國天文學家Gerard Kuiper提議在距離太陽30到100 AU之間有一柯伊伯帶(或稱為凱伯帶) ,帶上有許多繞行太陽的冰體,這些冰體的軌道面與行星相似,偶而有些柯伊伯帶物體受到外行星的重力擾動與牽引,而向太陽的方向運行,在越過海王星的軌道時,更進一步受海王星重力的影響,而進入內太陽系成為短周期彗星。 天文學家David Jewitt與Jane Luu自1988年起,以能偵測極昏暗物體的高靈敏度電子攝影機,尋找柯伊伯帶物體。他們在1992年找到第一個這類物體(1992 QB1),1992 QB1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3AU,而公轉的周期為291年。柯伊伯帶天體又常被稱為是海王星外天體(List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s)。自1992年至2002年10月為止,陸續又發現了600多個柯伊伯帶天體(最新的列表可參見MPC的List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s)。在現階段,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冥衛一和海衛一,可能都是進入太陽系內部的柯伊伯帶天體,而最近發現的瓜奧瓦(Quaoar),其大小約有冥王星的一半。
編輯本段觀測
除了離太陽很遠時以外,彗星的長長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過去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即認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們的大氣范圍之內。1577年第谷指出當從地球上不同地點觀察時,彗星並沒有顯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確地得出它們必定很遠的結論。彗星屬於太陽系 小天體。每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強。對離太陽相當遠的彗星的觀察表明它們沿著被高度拉長的橢圓運動,而且太陽是在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與開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時間運行在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在那裡它們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才能見到。大約有40顆彗星公轉周期相當短(小於100 年),因此它們作為同一顆天體會相繼出現。 歷史上第一個被觀測到相繼出現的同一天體是哈雷彗星,牛頓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年)在1705年認識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歷史記錄表明自從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來,它每次通過太陽時都被觀測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過的。離太陽很遠時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譜單純是反射陽光的光譜。當彗星進入離太陽8個天文單位以內時,它的亮度開始迅速增長並且光譜急劇地變化。科學家看到若干屬於已知分子的明亮譜線。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組成彗星的固體物質(彗核)突然變熱到足以蒸發並以叫做彗發的氣體雲包圍彗核。太陽的紫外光引起這種氣體發光。彗發的直徑通常約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長,達108千米或1天文單位。 科學家估計一般接近太陽距離只有幾個天文單位的彗星將在幾千年內瓦解。公元1066年,諾曼人入侵英國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歸。當時,人們懷有復雜的心情,注視著夜空中這顆拖著長尾 彗星
巴的古怪天體,認為是上帝給予的一種戰爭警告和預示。後來,諾曼人征服了英國,諾曼統帥的妻子把當時哈雷彗星回歸的景象綉在一塊掛毯上以示紀念。中國民間把彗星貶稱為「掃帚星」、「災星」。像這種把彗星的出現和人間的戰爭、飢荒、洪水、瘟疫等災難聯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歷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長軌道(極少數在近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雲霧狀小天體。
編輯本段觀測方法
彗星的目視觀測是青少年業余愛好者的主要觀測項目,其方法筒單易做,經費少,大多數的業余觀測者都能進行,而且也為部分專業觀測者所運用。盡管現在的照相觀測已較普遍,但由於歷史上保留有大量多顆彗星目視觀測資料,因此,目視觀測資料可同以前的聯系起來,保持目視觀測的連續性,並能很直觀地反映彗星所在的狀態,這對研究彗星演化有重要意義,一直受到國際彗星界的重視。 目視觀測有彗星的亮度估計、彗發的大小和強度測定,以及彗尾的研究和描繪等幾方面的內容。 彗星的亮度估計 彗星需要測光的有三個部分:核、彗頭和彗尾。由於彗尾稀薄、反差小,呈纖維狀,對它測光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彗尾測光不作為常規觀測項目。通常所謂彗星測光是測量彗星頭部(即總星等M1)和核(即核星等M2)的亮度。彗核常常是看不到的,或者彗頭中心部分凝結度很高,彗核分辨不清等等原因,彗核的測光相對來說要困難些。另外,我們所指的彗星測光不僅是測量它的光度,記錄測量時刻,而且要密切監視彗星亮度變化,記下突變時刻,所有這些資料對核性質的分析是十分有用的。 估計彗星亮度的幾種方法: 1、博勃羅尼科夫方法(B法) 使用這個方法時,觀測者先要選擇幾個鄰近彗星的比較星(有一些比彗星亮,有些比彗里暗)。然後按下面步驟: (A)調節望遠鏡的焦距,使恆星和彗星有類似的視大小(即恆星不在望遠鏡的焦平面上,成焦外像,稱散焦)。 (B)來回調節焦距,在一對較亮和較暗恆星之間內插彗星星等(內插方法見莫里斯方法)。 (C)在幾對比較星之間,重復第二步。 (D)取第二和第三步測量的平均值,記錄到0.1星等。 2、西奇威克方法(S法) 當彗星太暗,用散焦方法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使用此法。 (A)熟記在焦平面上彗發的「平均」亮度(需要經常實踐,這個「平均」亮度可能對不同觀測者是不完全一樣的)。 (B)對一個比較星進行散焦,使其視大小同於對焦的彗星。 (C)比較散焦恆星的表面亮度和記住的對焦的彗發的平均亮度。 (D)重復第二和第三步,一直到一顆相配的比較星找到,或對彗發講,一種合理的內插能進行。 3、莫里斯方法(M法) 彗星
這個方法主要是把適中的散焦彗量直徑同一個散焦的恆星相比較。它是前面兩種方法的綜合。 (A)散焦彗星頭部,使其近似有均勻的表面亮度。 (B)記住第一步得到的彗星星像。 (C)把彗星星像大小同在焦距外的比較星進行比較,這些比較星比起彗星更為散焦。 (D)比較散焦恆星和記住的彗星星像表面亮度,估計彗星星等。 (E)重復第一步至第四步,直到能估計出一個近似到0.1星等的彗星亮度。 另外,還有拜爾(Bayer)方法,由於利用這個方法很困難,以及此法對天空背景亮度非常靈敏,目前一般不使用它來估計彗星的亮度了。 當一個彗星的目視星等是在兩比較星之間時,可用如下的內插方法。估計彗星亮度同較亮恆星亮度之差數,以兩比較量的星等差的1/10級差來表示。用比較星星等之差乘上這個差數,再把這個乘積加上較亮星的星等,四舍五人,就可得到彗星的目視星等。例如,比較星A和B的星等分別是7.5和8.2,其星等差8.2-7.5=0.7。若彗星亮度在A和B之間,差數約為6X1/10,於是估計的彗星星等為:0.6X0.7+7.5=0.42+7.5=7.92,約等於7.9。 應用上面三種方法估計彗星星等時,應參考標注大量恆星星等的星圖,如AAVSO星圖(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專用星圖)。該星圖的標注極限為9.5等,作為彗星亮度的比較星圖是合適的。,那些明顯是紅色的恆星,不用作比較星。使用該星圖時,應注意到星等數值是不帶小數位的,如 88,就是 8.8等。另外,星等數值分為劃線和不劃線兩種,劃線的表示光電星等。如33,表示光電星等3.3等,在記錄報告上應說明。 另外,SAO星表或其它有準確亮度標識的電子星圖中的恆星也可作為估計彗星亮度的依據。細心的觀測者,還可以進行「核星等」的估計。使用一架15厘米或口徑再大一些的望遠鏡,要具有較高放大率。進行觀測時,觀測者的視力要十分穩定,而且在高倍放大情況下,核仍要保持恆星狀才行。把彗核同在焦點上的比較星進行比較,比較星圖還是用上述星圖。利用幾個比較星,估計的星等精確度可達到0.1等。彗星的核星等對研究彗核的自轉、彗核的大小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編輯本段彗星的性質
彗星的性質還不能確切知道,因為它藏在彗發內,不能直接觀察到,但我們可由彗星的光譜猜測它的一些性質。通常,這些譜線表明存在有OH、NH和NH2基團的氣體,這很容易解釋為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穩定氫化合物,即CH4,NH3和H2O分解的結果,這些化合物凍結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科學家相信各種冰和硅酸鹽粒子以鬆散的結構散布在彗核中,有些象臟雪球那樣,具有約為0.1克/立方厘米的密度。當冰受熱蒸發時它們遺留下鬆散的岩石物質,所含單個粒子其大小從104厘米到大約105厘米之間。當地球穿過彗星的軌道時,我們將觀察到的這些粒子看作是流星。有理由相信彗星可能是聚集形成了太陽和行星的星雲中物質的一部分。因此,人們很想設法獲得一塊彗星物質的樣本來作分析以便對太陽系的起源知道得更多。這一計劃理論上可以作到,如設法與周期彗星在空間做一次會合。目前這樣的計劃正在研究中。 彗星
編輯本段彗星與生命
彗星是一種很特殊的星體,與生命的起源可能有著重要的聯系。彗星中含有很多氣體和揮發成分。根據光譜分析,主要是C2、CN、C3、另外還有OH、NH、NH2、CH、Na、C、O等原子和原子團。這說明彗星中富含有機分子。許多科學家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也許,生命起源於彗星!1990年,NASA的Kevin. J. Zahule和Daid [2]Grinspoon對白堊紀——第三紀界線附近地層的有機塵埃作了這樣的解釋:一顆或幾顆彗星掠過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這種有機塵埃;並由此指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能以這種方式將有機物質像下小雨一樣灑落在地球上——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編輯本段彗星的命名規則
在1995年前,彗星是依照每年的發現先後順序以英文小楷排列。如1994年發現第一顆彗星就是1994a,按此類推,經過一段時間觀測,確定該彗星的軌道並修正後,就以該彗星過近日點的先後次序,以羅馬數字Ⅰ、Ⅱ等排在年之後(這編號通常是該年結束後二年才能編好)。如舒梅克‧利維九號彗星的編號為1993e和1994Ⅹ。 除了編號外,彗星通常都是以發現者姓氏來命名。一顆彗星最多隻能冠以三個發現者的名字,舒梅克·利維九號彗星的英文名稱為Shoemaker-Levy 9。 由1995年起,國際天文聯合會參考小行星的命名法則,採用以半個月為單位,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的新彗星編號法。以英文全部字母去掉I和Z不用將剩下的24個字母的順序,如1月份上半月為A、1月份下半月為B、按此類推至12月下半月為Y。 其後再 彗星
以1、2、3..等數字序號編排同一個半月內所發現的彗星。此外為方便識別彗星的狀況,於編號前加上標記: A/ 可能為小行星 P/ 確認回歸1次以上的短周期彗星,P前面再加上周期彗星總表編號(如哈雷彗星為 1P/1982 U1或簡稱1P亦可) C/ 長周期彗星(200年周期以上,
詳見http://ke..com/view/2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