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柴可夫斯基音樂在電影中的應用論文

柴可夫斯基音樂在電影中的應用論文

發布時間:2023-05-22 01:43:53

① 淺談柴可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在器樂作品中還寫了一些著名的單章野枯性的作品,如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1869)、〈1812序曲》(1880)、《義大利隨想曲》(1880)等。《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接受М.А.巴拉基列夫的建議而作,取材於莎士比亞原著,概括地表現了原著的主題思想。《1812序曲》是應魯賓斯坦之約,為莫斯科救主大教堂重建落成而作。救主大教堂於1812年毀於拿破崙入侵,故題名為《1812序曲》。這是一部音樂描繪戰爭的通俗性樂隊作品。其中的主題多採用了人們較熟悉的曲調,如聖詠《上帝,拯救你的眾民》、民歌《在大門旁》以及《馬賽曲》、沙俄國歌《上帝保佑沙皇》的片斷等,分別表現戰爭雙方的形象。《義大利隨想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多次旅居義大利所得到的生活感受,特別是義大利民歌所喚起的鮮明印象。
在柴科夫斯基為數不多的室內樂作品方面,以他的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1871)和《a小調鋼琴三重奏》(1881~1882)最為著名。這兩部作品都顯示了柴科夫斯基在室內樂方拍碼面所具有的鮮明民族風格的獨創性。特別是《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2樂章「如歌的行板」,以烏克蘭民歌《瓦尼亞坐在沙發上》為主題,更是膾炙人口。大文豪Л.托爾斯泰曾被此曲感動得流淚,他說,從這個作品中可以「接融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a小調鋼琴三重奏》是為悼念Н.Г.魯賓斯坦而作,全曲只有兩個樂章,但第2樂章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但全曲仍具有3個樂章的結構特點。柴科夫斯基以深沉的悼念和對往事的親切回憶頌賀洞來寄託對亡友的哀思。
柴科夫斯基在聲樂浪漫曲方面也寫出許多為人喜愛的珍品。他的浪漫曲風格多樣,內容廣泛,情感真摯。最突出的是那些戲劇性抒情浪漫曲,在這類浪漫曲中,也同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樣,深刻體現了主人公對光明幸福的渴望同黑暗現實間的激烈矛盾。如《遺忘得真快》(1870)、《在熱鬧的舞會上》(1878)、《我們曾坐在一起》(1893)、《夜》(1893)等等。
柴科夫斯基的創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下半葉處在腐朽的沙皇專制制度下,俄國知識分子對光明的嚮往,對黑暗現實的苦悶壓抑的感受。他善於在矛盾沖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體驗。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國音樂發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重視向民間音樂學習,他把高度的專業創作技巧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富於獨創性地有機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為俄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② 柴科夫斯基簡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語: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1],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樂派特徵,但仍以浪漫風格為基準。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山轎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

二十二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對旋律性的重視;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No.4inGmajor,"Mozartiana",Op.61)。

對於瓦格納氏晌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瓦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可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逗核肆等內在方面。

(2)柴可夫斯基音樂在電影中的應用論文擴展閱讀: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常被流行音樂和電影引用,例如《交響人生》中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仍然可以聽出濃厚的俄國風范。

《g小調第一交響曲「冬之夢」》(1866年)──第一號交響曲是受到俄羅斯冬季景象啟發寫成,所以又名「冬之夢」,雖然柴可夫斯基自認有點瑕疵,但它無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時期的夢與情懷。

③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風格是怎樣的

柴可夫斯基生活在人民中間,從人民生活中吮吸豐富的滋養,作為創作音樂的基礎。他的音樂充滿了民族風格,使俄羅斯音樂成為世界藝術中的珍品。他的春兄轎《塵吵弦樂四重奏》中扒肆的主題,就是他聽的一個泥水匠在做工的時候,唱的一個俄羅斯民謠音調。

④ 電影《交響人生》——堅定夢想必會實現

電影《交響人生》是我多年前看的一部很俗套但是卻讓人感動、鼓舞的電影。影片完美的將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融入電影,並榮獲2010年法國凱薩獎最佳音樂獎。片中穿插的黑色幽默不時讓人捧腹大笑,而最後震撼人的高潮也足以催人淚下。

劇情

影片一開始一個男子正指揮的一場音樂會的排練,他深情專注,並低聲修改演奏中的問題,正當我們要認真聆聽這場排練的時候,突然一個不合時宜的手機鈴聲響起,打亂了這一切,這個男子慌忙的拿出手機逃出音樂廳,隨後鏡頭一轉,他被叫到經理辦公室挨訓,通過對話知道他叫安德烈,曾是30年前劇院的指揮大師,而如今淪為一名清潔工。

很偶然,他截取了樂團的傳真,來自法國巴黎音樂廳的邀請,請現在的俄羅斯著名樂團去演出。安德烈的夢想被點燃,他扣下傳真,開始召集當年樂團的演奏家們,當初的演奏家們早已淪落為搬運工、修理工、 小販、出租司機等社會最底層的人,就在短短兩周里他拼湊出一個樂隊,並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抵達巴黎,成功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黑白鏡頭

在電影中黑白鏡頭有很多含義,比如:時空轉換、回憶、歷史、內心需要、特定需要等。黑白鏡頭和彩色的切換會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影片更有張力。在本部影片中黑白鏡頭主要體現是在時空切換和回憶中。

回憶

安德烈第一次回憶30年前的情景:黑白影像,變形的音樂以及模糊晃動的鏡頭,這一手法彷彿是主人公在遺忘中尋找記憶。第二次回憶相比第一次更清晰了,演奏現場、指揮、演奏家們,還有最後的破壞者,但是一切還是恍恍惚惚,彷彿隔世。

時空轉換

在最後高潮的音樂會中大量鏡頭轉換在黑白和彩色之間,現實和過去相互呼應。黑白轉換到過去安瑪麗母親雷亞的世界,彩色切換到正在演奏的安瑪麗的身上。當鏡頭在這兩位演奏中切換時,黑白鏡頭以及時空轉換給影片結尾極大的沖擊,不僅將兩位演奏家的高超技藝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將二者的關系以及發展敘述的更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音樂的暗示

電影開始樂團排練的曲子是莫扎特的第21號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這是首充滿大自然詩情畫意的奏鳴曲,先是一段弦樂導入之後到極慢的慢板——鋼琴協奏部分。片中正規的樂團演奏莫扎特的音樂:平靜、安詳、優美,沒有沖突,而後面安德烈組建的草莽樂隊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激昂、強烈的戲劇沖突、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開頭音樂形成了強烈對比。導演的用意很明確,貶低正規樂團,順帶著也貶低了莫扎特的音樂,突顯安德烈以及柴可夫斯基音樂更為優秀。可以理解,這是俄國影片,而柴可夫斯基又是俄國音樂的標志,他創作的音樂不僅洋溢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同時又同俄羅斯民間音樂有著內在聯系。

這種安排很巧妙,為了凸顯後面情節以及音樂的力量,開始安排一個溫婉平緩的音樂是必要的,而莫扎特的音樂總是給人一種優美的、與世無爭的、柔和的感覺,他從小就帶著音樂神童的稱呼巡演歐洲,成為當時皇室以及貴族的座上賓。而柴可夫斯基最初學習法律後因為對音樂的熱愛投身音樂,身處沙皇腐朽落寞的時期,敏感的性格以及不幸的婚姻,使他善於把時代、命運和個人沖突的深刻的體驗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他的音樂更富有戲劇性、沖突性、悲劇性,因此更容易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歡快、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作品,它歌唱生命,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這部作品的問世很曲折,當時有音樂評論家這樣描述這部作品「有那麼一陣子這首協奏曲還算是音樂,比例恰當,而且不無才華。但很快地,野蠻佔了上風並一致支配樂器直到第一樂章結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來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擊打的傷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使我們第一次產生了這樣可怕的想法,就是音樂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這部作品曾經一度被埋沒,而柴可夫斯基從此再沒有觸碰小提琴協奏曲這一體裁。但是金子總會發光,歷史最終證明這是一首絕無僅有的音樂傑作,成為許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影片中主人公的命運被暗示同柴可夫斯基的這部小提琴曲一樣,被埋沒的金子,最終也將戰勝一切走向勝利。

在影片結尾,樂曲不僅將母女兩人緊密聯繫到一起,同時層層遞進額音樂也升華了整個現場,並將主人公後來的命運一同表現出來。

劇情簡單也足夠俗套,一個落魄的指揮家再次站在舞台上的勵志故事,但是裡面蘊含的人生哲理也值得品味。

1、要 有實力

主人公雖然30年沒有登台指揮,但是從影片中的細節和對話中可以看到,這30年他並沒有渾渾噩噩的過。在寂靜的夜晚,每當他拿出收藏多年的譜子,耳邊開始響起了譜子的音樂,他一直在心裡指揮這首作品,曲子已經融入到他的血液里。所以,當他看到巴黎的邀請傳真時才有勇氣扣下,並組建樂團去演奏。

人生也是如此,我們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機會來臨時,要有實力才可以抓到住,否則機會就只能是別人的。

2、 對夢想的信念並執著行動

即便有實力,但是如果對去巴黎演奏的夢想沒有執拗的堅持,這件事也不會成功。30年不曾演奏,並且當年所有的演奏家都已經淪為最底層為生活而奔波的人。去尋找當年的樂手,帶他們去巴黎這本身就是對夢想的堅定。他不僅有堅定地信念,並有執著行動。

夢想誰都有,但是執著的行動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夢想還是在「想」中,沒有行動,什麼「想」,怎麼「想」都沒用。

3、相互鼓勵、並肩作戰的好友

主人公的妻子在得知他想去法國演出說了一句話:你如果不去,我就和你離婚!這一句足夠證明他的妻子非常支持他。

他的好友夏沙一路上陪他找各個演奏員,在他最得意,自以為沒有問題的時候,夏沙一直在提醒他讓他明白要做事情的難度,而在後面當他萌生退意的時候,夏沙又在身邊鼓勵安慰他並相信他可以做到。

一個人可以走的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更遠;一個人會孤獨,一群人會相互鼓勵,共同前進。一個人做事情難免會有落寞、猶豫、退縮的時刻,如果這時候身邊能有人鼓勵那是極好的,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好友並肩作戰,是一種幸福。

⑤ 人間值得#TOP225-30位古典音樂家柴可夫斯基

打卡30天認識30位古典音樂家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於伏特金斯克市,俄羅斯浪彼得漫樂派作曲家。

1864年,從數慎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1867年,《第一交響曲》在莫薯橡敬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與梅克夫人開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劇《天鵝湖》首演。1879年,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首演。1880年,《義大利隨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響曲》在聖彼得堡首演。1890年,創作歌劇《黑桃皇後》。1892年,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在聖彼得堡首演。1893年,創作《第六交響曲》;11月6日,逝世。

柴可夫斯基的創作幾乎涉及了所有的音樂體裁和形式,其中交響樂創作處於重要位置。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羅斯音樂的發展成就,同時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把高度的專業技巧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有機結合,創造出具有戲劇性沖突和濃郁民族風格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有兩個鮮明特徵:一個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個是強烈的戲劇性。抒情性特徵突出地體現於旋律。柴可夫斯基每一部作品的主題旋律都十分鮮明,線條委婉悠長,運動起伏跌宕,音調親切自然,感情色彩濃郁,可以說是高度藝術化的結晶,是發自內心的傾訴和表白,所以能激起聽眾心靈的共鳴 。

戲劇性是柴可夫斯基音樂令人震驚的藝術力量所在。作曲家把自己對時代、社會和人們內心世界的種種矛盾沖突的深刻體驗,通過藝術的提煉和加工,形象化地概括為善與惡、愛與恨、生與死、歡樂與痛苦、理想與現實、幸福與惡運、光明與黑暗的對立沖突。他常常用一個冷酷無情的音樂主題來代表人生道路上的障礙或如唯敵對勢力。這個音樂主題往往貫穿在音樂作品的始末,象徵人們在追求光明幸福的歷程中,每前進一步,都必然同這個惡勢力發生沖突,必須同它進行搏鬥,主人公要經受痛苦和折磨,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這樣,對幸福光明生活的渴望同窒息人生的黑暗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的對立沖突,構成了柴可夫斯基代表性音樂作品(例如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和歌劇《黑桃皇後》等)的悲劇性內容。這種來自生活的藝術概括,充分顯示了柴可夫斯基現實主義音樂的藝術力量。

⑥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賞析

作品:《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悲愴》它是老柴生前自認為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
這首交響曲正如其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愴」的情緒,這一情緒貫穿了樂曲的始終。這部作品裡完美的體現了柴可夫斯基音樂的音樂美學觀,樂曲旋律優美,形式均衡,管弦樂手法精巧,具有憂郁的抒情性。因此這首《悲愴》也被譽為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與老柴之前的六部交響曲不同(雖然這部交響曲標號是第六號,但是在1885年,作者還寫過一部《曼弗雷德交響曲》,因此這部交響曲其實是第七部。)《悲愴》的音樂主旨是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採用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自始自終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音樂節奏不安定而稍快,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盪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採用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採用諧謔曲式,風格輕快、活橋察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斗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泄出的反抗力量。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攔消納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採用自由的三段體。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與一般交響曲的終曲多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正好相反,這一安排更加充分的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凄涼,在簡沒最終無限凄寂當中結束。

閱讀全文

與柴可夫斯基音樂在電影中的應用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蜘蛛俠英文版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751
皮膚電影文字圖片 瀏覽:989
馮小剛的解放年代的電影名字 瀏覽:547
好看的女性英文電影 瀏覽:259
2021年寒假有什麼好看電影 瀏覽:381
中華名人電影及觀後感 瀏覽:940
寫出美國電影公司的英文簡稱環球影業 瀏覽:884
越南龍人變異電影大全 瀏覽:145
我的長征電影主要演員 瀏覽:697
想做一個電影網站資源哪裡弄 瀏覽:31
有客到電影粵語百度雲 瀏覽:621
五年級英語電影 瀏覽:697
電影票通票去哪裡買 瀏覽:752
作飯老鼠大電影 瀏覽:315
懲罰渣男電影大全 瀏覽:353
2016年的整容電影大全 瀏覽:227
美式幽默喜劇電影大全集 瀏覽:711
孫悟空有什麼電影 瀏覽:360
電影電視劇音樂三棲 瀏覽:552
橋電影全集南斯拉夫完整版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