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歌劇魅影觀後感1000字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歌劇魅影觀後感1000字(通用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話說我小學時在正大綜藝節目里第一次看到這部歌劇的片段,是女神莎拉布萊曼的音樂MV。從此就對這部歌劇念念不忘,盡管看過電影版本,在網上也看過一些現場演唱的片段,但完整版的舞台劇還是沒看成。
2011年這場歌劇魅影25周年紀念演出外界評價頗高,我也是機緣巧合在網上找到了資源,是在英國皇家阿爾伯特大廳紀念演出版本。對這場演出的觀後感是精彩、華麗、劇情緊湊、演員表演太贊了,舞台效果真是美倫美奐,絲毫不比電
影版的效果差,而之前看的電影版拍得太像偶像劇了,演技跟唱功都很偶像。而舞台劇演員的表演真是太有功底了,太能引人入戲了。
男主魅影孤僻自卑偏激卻又才華橫溢,他因外表的缺陷而自卑的生活在黑暗中,但因他的音樂才華能跟女主克莉斯汀交流而慢慢走出黑暗,因為醜陋的外表魅影對克莉斯汀的愛很偏執很瘋狂,他太怕失去她,就因為自己怪物似的臉。他總說上天對他不公平讓他生得如怪物一般,但上天也是公平的,讓醜陋的他是個全能天才,而且還是個財富豐厚的隱士,但他唯一缺的就是愛跟被愛。
女主克莉斯汀是個熱愛唱歌表演的年輕舞者,她美麗充滿活力,她的歌聲純凈清亮讓魅影著迷,魅影成為了克莉斯汀的演唱導師,並讓克莉斯汀成為了劇團新的台柱。克莉斯汀感激他,崇拜他,傾慕他。但也因為魅影瘋狂窒息的愛讓克莉斯汀恐懼,克莉斯汀並不反感懼怕魅影醜陋的外表,她怕的是魅影為了愛她而做出傷害他人的事,這種愛太恐怖太沉重壓得克莉斯汀無法呼吸,她是個矛盾體,她對魅影有感情,但魅影的愛她真的要不起。
這部劇中還有三幕戲中戲也很是精彩,第一幕是《漢尼拔》,第二幕是《啞仆》,第三幕是《瑭璜的勝利》。這三幕戲故事、風格、造型均不同但都非常的華麗。三幕戲中戲是有推動劇情的作用,就是慢慢的把魅影從黑暗的後台引到光明的前台來。也是克莉斯閉畝芹汀從耐鬧伴舞成為劇團第一女主角的過渡。
這幕歌劇魅影25周年紀念演出的謝幕是何等的隆重啊,請到了歷屆此劇的主要演員出場謝幕,連1986年在英國皇家阿爾伯特大廳《歌劇魅影》首演的兩位男女主角都請來了,他們分別是;邁克爾·克勞福德Michael Crawford飾魅影,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飾克莉斯汀,最初的跟最近的兩代魅影與克里斯汀同時站在台上,真的是星光熠熠啊,當然舞台上最大的星星則是這部歌劇的作者安德魯·洛伊德·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
《歌劇魅影》是我最喜歡的音樂劇,沒有之一。
觀看這部劇時,剛開始吸引我的是跌宕起伏的情節,鬼魅神秘的氣氛,而漸轎畢漸誘惑著我的是不見天日躲在幽暗中的魅影,那歌劇院的幽靈。他是柔情的,卻又邪惡;他是不幸的,卻又可恨;他是細膩的,卻又自負。他是那樣矛盾卻又無比真實的存在。我為這樣一個矛盾的結合體而著迷。
魅影的出場便是帶著毀壞力的。歌劇院女歌伶在經理好言相勸下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以詠嘆調唱起了《Think of me》,十分有技巧但難打動人心。魅影在暗中製造紛亂,趕走了那位女歌伶為Christine製造了機會。Christine沒有令魅影失望,口中蹦跳的音符匯成一條河,令在座的贊嘆不已。《Think of me》亦成為Christine的主題曲,象徵著她純真善良、嚮往美好愛情生活的性格特徵。我想這也是魅影迷戀深愛Christine的一大原因。魅影因自身面貌的醜陋渴望美,渴望單純。
Christine一舉成名,並且用歌聲打動了昔日的青梅竹馬Raoul。在Raoul要向Christine表白,被魅影察覺了並且帶走了Christine。這時,無論《Angle of music》、《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還是《The music of the night》都部分地顯示出魅影的性格特點。一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預示了魅影無時無刻不在黑暗中觀望歌劇院的一切,關注這里的人們的一舉一動,他無處不在。同時又表現出魅影神秘、幽暗的一面。而當魅影突然急轉直下,以低沉輕緩的聲音吟唱著《The music of the night》來催眠並誘惑著Christine時,又在人前展現出魅影柔情、細膩的一面。
終於,當全劇的矛盾沖突發展到最高潮時。魅影痛失所愛,原來尚能自控的情緒破堤決口,他盡其所能的詛咒著,破壞著,報復著。他干涉著劇院的主角人選和劇碼安排,要求劇院表演他寫作的歌劇《唐璜》,殘忍地殺害了表演的男主角。這時的魅影已經極盡偏執,走向極端了,他強烈的控制欲得不到宣洩,於是他逐漸走向他難以自控的邪惡狀態。
魅影以Raoul的生命威脅著Christine,要麼陪自己展開新生活,要麼看著愛人死在面前。這時的魅影同樣是殘酷邪惡的。當Christine以真心的一吻吻向魅影時,一切都得到了升華。魅影醜陋的臉龐痛苦地扭曲著,變形得更加可怖,眼角處似乎掛著幾顆晶瑩的淚珠,濃得溢出來的悲傷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心裡像塞進了枚青橙,沉沉的、重重的,酸出了淚花。魅影選擇了放手,魅影在那吻中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愛。他放過了Raoul,放掉了Christine,成全了他們,留下了孤獨,消失在人前。我相信這時魅影說的「I love you,Christine」完完全全出自於他那顆已被救贖的心,不再放著仇恨,也開始裝著平常人的愛了。
當人們到達地下——魅影的住處時,只剩下片魅影一直戴著的面具,魅影已不知所蹤,再次消失。我想丟下面具的魅影已經不需要躲藏,我想他終是放下了,放下了那黑暗中王者的扭曲的靈魂和脆弱的心。
歌劇魅影是一部安德魯.洛伊.韋伯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又譯做歌聲魅影、劇院魅影或歌劇院的幽靈。1986年首演,於1988年獲得七項托尼獎,是音樂劇四大名劇之一。《歌劇魅影》的音樂帶給了我們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無論是幽靈、克里斯汀還是拉烏爾都帶給了我們不同的音樂感受,他們用自己的聲音去詮釋了對各自的愛。這無疑對觀眾來說是一種音樂美的享受。
這是個典型而感人的愛情故事,關於一個出沒歌劇院里,用一副面具遮掩自己醜陋面孔的神秘幽靈,愛上一個女高音歌唱演員的故事。這裡面有錯綜復雜的人物感情,充滿張力的戲劇化沖突,以及19世紀社交界特有的那份自嚴謹中爆發出來的神秘恐懼和性格壓抑。舞台上展現出氣勢恢宏的大劇院,陰森恐怖的地下世界,敏感多情的貴族青年,楚楚可憐的紅伶少女。還有那張臉,那隱藏在木然恐怖的假面背後的自卑嫉恨,狂暴而又脆弱的心靈,幾乎所有可以調動觀眾情緒的要素都濃縮在卡斯頓-勒胡德原著中,並在韋伯的手中為它拂去浮塵。
我認為全劇最精彩的唱段莫過於第一幕中幽靈和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古老的巴黎歌劇院下面,深不可測的地底兩人的深情二重唱"歌聲魅影",演唱多有美聲成分,音樂動機在不同的調上一次次再現,把當時那種亦真亦幻般睡半醒的戲劇情境表現得淋漓盡致以及將充滿愛與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現得及其凄婉、完美而動人;旋律節奏中多採用的附點音型,有一種強烈的推動感和緊張感,製造出全劇中第一個情感高潮,克里斯汀與幽靈聲情並茂的歌唱,使觀眾完全沉浸在這個美妙、真誠而又略帶感傷的浪漫愛情故事當中,同時也期待著幽靈、克里斯汀、拉烏爾這兩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的感情接下來將會如何發展下去。
當拉烏爾對克里斯丁的感情給予肯定時會響起一首The point of no return,我看到了克里斯汀對魅影的迷戀和依賴,我幾度誤認為她是愛魅影的,但事實上只是對魅影的一種深深的依賴罷了。其中還有一段《AllIAskofYou》,是全劇中反復出現的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場次因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唱詞。可以說,這是全劇的主題旋律,不同角色、不同唱詞的不同演繹,表達了兩位男主人公對克里斯汀不同的愛情。
《歌劇魅影》不僅在音樂和藝術方面取得驚人的成果,在情節的內容上更是更了觀眾很深的震撼!在影片的結尾,影片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克里斯汀墓地旁邊小小的角落裡,一朵紅玫瑰配著幽靈曾經送給她的戒指,靜靜躺在那裡,任憑歲月逝去如潮。這樣靜寂的結局卻讓人覺得無言的真情縈繞於心。劇院已破敗,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靈的小猴音樂盒,並將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願已了般輕嘆一口氣,這是他的心願,還是她的遺言?有一點可以肯定,她從未忘記過她的天使,當丈夫看到墓邊居然停放著一朵綁著黑絲帶的紅玫瑰--那是幽靈愛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靈曾打算送她的結婚鑽戒,丈夫並不感到特別吃驚,觀眾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對愛妻真正的理解。時光已老,玫瑰依然紅。
總之,這是一部很值得推薦一看的音樂劇影片,感謝老師給我們播放了《歌劇魅影》!
特意拋開某種情感去觀看這部電影,音樂沒得說的,歌劇魅影主題曲的旋律很容易在大腦里形成迴音,不斷播放。
魅影除了在歌劇中學習一些做人的東西,他的生活全然隔離在人類社會之外。理解他的人,只有一個,就是帶他進入劇院生活的居里夫人。她深知他的一切,並默默的保護這個可憐的孩子,盡量避免外界的人對他的擾亂。魅影是個天才,他無師自通學會了很多東西,自從他的生命中出現了克莉絲汀,他便他的音樂全部貢獻給她,通過他的愛。對克利絲汀來說,這種愛滿足了她精神上的一切,她卻不知他的存在,以為那隻是一個神靈、一個夢,當然,她喜歡這個夢。拉伍是克莉絲汀小時候的朋友,在她一唱成名後,他出現了。他是一個俊朗有錢的白馬王子。魅影感覺到愛情的威脅,他把克莉絲汀帶到了他的地下宮殿表達愛意。本來一切都很美好,但克莉絲汀卻因為好奇他面具後面的面孔,揭開了即使母親也要拋棄的醜陋面孔,也讓魅影怒不可揭,他自憐的嘆到——從此,他在她心中不再存在美好的一面。無奈之中,唯好送她回到劇院。
克莉絲汀和拉伍的感情因為魅影殺死一個工作人員,而訊速長溫,克莉絲汀已經開始恐懼魅影的所作所為了。然而,她卻對他慈父般的關懷念念不忘,她渴望再次聽到那熟悉的歌聲。在魅影差不多成功誘惑克莉絲汀回到他的地下宮殿時,拉伍不失時機的殺出來,並帶走了克莉絲汀。魅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憤怒的他決定不擇手段要把她帶回身邊。
魅影在舞台上設置兩道機關,成功的把她帶到了地下。拉伍也在居里夫人的幫助下找到他們。魅影上前把他給勒住,然後以拉伍死的代價讓克莉絲汀選擇是否跟魅影離去。克莉絲汀歌唱他的可憐,並吻了他。這一吻喚醒了魅影對克莉絲汀最真誠的愛,魅影只好放了他們,讓他們離開。愛一個人,如果她的幸福快樂不是他的幸福快樂,他還離住她,就是貪婪。
拉伍沒什麼好說的,是個勇敢的白馬王子。
克莉絲汀是個可愛美麗善良勇敢的女孩。在魅影沒有向她頃訴愛意前,她從來不知劇院的那隻鬼就是她的夢中天使。後來讓她在白馬王子與醜陋的魅影之間作愛戀的選擇,正常人都會選前者。
魅影是個孤獨的黑馬紳士,他一直以來都深愛著克莉絲汀,即使是在暗中。有最醜陋的面孔,也有擁最真誠的心和才華。自從愛上克莉絲汀後,她就是他生命的一切,而這一切都給一對小情人奪走時,他還是活了下來。從他母親拋棄他開始,他一生註定是孤獨寂寞的,他的生命就是《學習承受孤獨》。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於他童年的不幸經歷、來自於他自卑的人格。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呢?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夥伴的夢幻般想像。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甚至讓人以為,克里斯汀因為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里斯汀後來怎樣呢?無從得知。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為什麼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克里斯汀呢?3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醜陋卻極富才華的魅影。
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台,再加上專業的演員。使得這幕百老匯的歌劇顯得如此美麗。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彷彿來到了1911年的巴黎。昏暗的拍賣會現場、垂垂老矣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3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碧輝煌。《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亮。只有驚嘆的份……
當場景轉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乾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時彷彿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著克里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里斯汀為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的時候,背景牆上顯現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裡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彷彿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魅影出現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讓人也為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歌劇的最後,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現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這感覺不亞於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於劇場演出的魅力。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於歌劇的魅力。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作為四大音樂劇之一的《歌劇魅影》一向盛演不衰,全劇充滿著戲劇性的沖突和矛盾,甚是好聽好看。最早看該劇影片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劇中主角是魅影、克里斯汀和勞爾。魅影因容貌其丑無比被家人賣與流浪的吉卜賽人作為「魔鬼之子」關在籠中四處展覽,而就是因為他無法選擇的容貌令他飽受人們充滿惡意的辱罵和責打。在他十歲左右,他打死看管他的人從籠中逃出,被大劇院的一個小女孩藏在劇院中。在大劇院的隱匿生活令魅影在音樂和建築方面的天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在克里斯汀還是一個孩子而喪父的時候,魅影在暗中撫平她的傷痛並教導她音樂,令克里斯汀一向以為魅影是她的「音樂天使」,在歲月流逝中魅影也深深地愛上了小女孩。在克里斯汀成人並在音樂上一舉成名後,魅影將她帶到了自我的音樂王國,雖然克里斯汀在內心對魅影及他的音樂充滿愛和痴迷,但當她揭去魅影的面具,也無法理解他的容貌且無意與他白頭。期間克里斯汀與勞爾相愛,魅影設計將克里斯汀拐入自我的住處並以弔死勞爾相逼要克里斯汀嫁給自我。克里斯汀深感魅影因從未得到人世的愛而令內心充滿著仇恨,她決定留下陪魅影並當下給了他一吻,魅影貪婪地吮吸著這個吻,感受著其中的愛與溫存,而就是這個吻消融了魅影心中的一切仇恨,放了克里斯汀和勞爾而孤獨終老。
因影片之故買了莎拉布萊曼版的該劇CD,點點五歲時發現CD的小冊子,問畫面的面具和劇照,得知魅影作為「魔鬼之子」而飽受人世折磨,對其充滿同情。當點點六歲時再度拿出CD時,圈圈便和點點共看該劇的電影版,問點點喜歡誰,表示喜歡勞爾,因為帥,好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點點問「為什麼魅影在接吻的時候嘴巴張得那麼大」,這,這,這,圈圈頓覺一個頭變成兩個大。
音樂劇版《歌劇魅影》在上海上演時圈圈現場一觀,因對其期待過高,看罷無甚感覺。不可否認舞台效果確是美輪美奐,但如何也是不及電影的,歌者更是無法匹敵莎氏。全部主角中還是魅影給圈圈留下最深的印象,因為周遭人們的人性惡的一應對他的傾瀉,令他從無被愛過的心中僅有惡之花,但當他獲得些微的溫存愛意,本性中的善就顯現出來。《聊齋志異》中有一則名為《羅剎國》的故事,該國的審美觀與中國全然相反,在中國認為最丑的人在此被看做最美,在中國人看來越丑的人在該國越是位高權重,而在該國認為最丑的人即中國人認為美的人則被限定在一個村落過著被遺棄的生活。
其實美醜並無定論,只是因時因勢的看法,因人的容貌不貼合周圍人們的審美標准而剝奪其被愛與生活的權力是何其之不公。
其實,劇情從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是杯具了,當時剛看的不太清楚這一點,等全劇看完了,最終明白了各個出現的人物的身份之後才發現,原先從一開始就存在著杯具。
"執子之手,與之偕老"這是很好聽的一個詞語,前些年很多文藝片啊,瓊瑤的言情劇都經常出現這類的詞語。
經過很多文人雅士,小說創作人員,電視編制人員的不斷粉刷之下。
這詞語已經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真愛的其中一種體現了。
而電影裡面,我們能夠明白,克里斯丁是比拉烏爾早死的,這能夠在結局拉烏爾在克里斯丁的墳墓前獻花能夠明白。
並且,電影里也沒有對那克里斯丁的墓碑進行特寫,所以我們不太清楚克里斯丁究竟是活了多少歲就死掉了,我們也能夠猜想可能克里斯丁就是在跟拉烏爾結婚後一兩年就死掉了(我太狠毒了),你說這樣是不是太杯具了。
然後,我覺得電影里應對克里斯丁墳前的一支玫瑰進行特寫,這可能是想說魅影其實也是還沒有死的,這又是一個杯具!
貌似這部劇沒沒有多大的杯具能夠說,硬要說的.話,只能說說是,"三角戀"真的確實是杯具。
算了,還是不去挑這部劇的杯具了。
還是正兒八經的說我對這個電影的感想吧!
對於音樂劇這種類型的電影,說不上厭惡,只能說是不喜歡吧。
總之就是忍受不了幾個小時下來耳邊一向充斥著吵吵鬧鬧的聲音,連個正常點的對話都很少。
《歌劇魅影》是我看過的第二部音樂劇,之前有看過的一部是《窈窕淑女》。
還看過一部分《歌舞青春》的片段。
這些都是被逼著去看的,窈窕淑女是高中時候英語書本裡面的一片課文,然後這個歌劇魅影是此刻的選修課。
我想了一下,之所以厭惡音樂劇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語言不通,本來聽著那些番語就覺得不舒服了,此刻還要一大群人嘰里呱啦的瘋瘋癲癲的在舞台上頭張著大大的嘴巴啰啰嗦嗦的不明白在干什麼,在我看來,簡直是雜訊污染,對聽覺神經的嚴重摧殘,對人忍耐性的極大挑戰。
可是,在音樂劇裡面,那些沒有人在唱歌的段落我還是很喜歡的,就是那些僅有配樂來襯托環境或者是用來表達某一種情景的音樂我還是覺得挺好聽的。
這和我剛才說的觀點也重合,也是因為語言問題,音樂沒有語言障礙,所以聽起來不會反感,並且是能夠被理解的,能夠被理解的,所以才能有感受。
至於那些根本都不能理解和理解的,談什麼感想。
在《歌劇魅影》中,也不乏這樣的令我感興趣的段落,具體是在哪些環節我忘記了,我一向對涉及音樂方面的東西就行就特差了。
總的來說,看《歌劇魅影》,我也只是把它當做一般的言情電影來看。
進行關鍵詞搜索的話,也就是下頭幾個高頻詞彙:三角戀歌劇院青梅竹馬單相思。
《劇院魅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歌劇魅影》所述說的主題並非只有愛情。毫無疑問,克麗絲汀的世俗愛人是勞爾,他們曾經是青梅竹馬的玩伴,當克麗絲汀再次認出勞爾的時候,過去的一切美好記憶復甦,面前的舊友擁有崇高的地位,並且英俊瀟灑。但是魅影一直存在著。與其說魅影愛克麗絲汀,不如說他更愛音樂之美。它主要講了許多苦命人在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讓人們同情他的身世,但醜陋的面容更使人們對他恐懼與排斥,不知道他來了歌劇院多少年,但他安於成為人們心中的魔鬼,成為歌劇院的幽靈。
它是一出悲喜劇
由於恐怖的面相,魅影無法在大庭廣眾面前歌唱自己傾盡心血所完成的樂章,這對於一個把熱愛美和傳播美作為生存全部理由和內容的天才來說無疑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克麗絲汀是魅影所選中的獨一無二的代言者,她的天賦美聲能夠賦予魅影的音樂以靈魂。更加隱秘的一點是,克麗絲汀無可挑剔的樣貌彌補了魅影內心深處的缺失感。魅影作為一個把生命高度純化的藝術家,務求一切盡善盡美,醜陋的面容成為他內心中拔不去的尖刺,當他發現猶如美之化身的克麗絲汀後,便小心地培育她、守護她,把她當作自己血肉之軀的一部分,期盼對方能夠作為缺憾的彌補者長伴左右。在這場歌劇中,有人只出現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卻經歷物是人非的變遷,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運的不公、向社會報復,有的人享受貴族的榮耀與幸福,安享生活。沉陷於愛情的泥沼,或者為愛瘋狂。這是一幕愛恨交織的悲喜劇。結局出人意料,卻也是皆大歡喜。
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什麼是愛?誰能說得清道得白呢?兩情相悅的幸福,背後總有自我犧牲的悲壯。包容是愛,寵溺是愛,暗戀是愛、依戀是愛、虐戀也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愛的漩渦。期待著、享受著、回味著、追憶著愛。
《歌劇魅影》一開始看的時候我就覺得那個魅影絕對不會是鬼魅一類的,他很有可能是人,但是我一時又難以解釋為什麼他帶著克麗絲汀進入密道的時候,密道里全部都是燈光閃耀,而等著克麗絲汀的朋友進去的時候,那個地方就是一塊結滿蜘蛛網,有著老鼠的航臟地方,後來才知道原來所謂的魅影只不過是個會玩魔術會作曲的天才而已。
本片採取的是倒敘的方法,影片的一開始是一場在荒廢的歌劇院中的拍賣會,子爵競拍買下來那個會敲磬的猴子藝術品,在後面我看到那個猴子原先是沒有臉的,在所有觀看的人里,只有那個小姑娘和那隻猴子同情他,其他的人都是在嘲笑他,或許他出去之後將玩具雕刻成猴子臉時,他便已經對周遭的人都失望了,他們竟然不如猴子!不過一開始子爵對著那個婦人點頭,而且後面看到婦人與愛人親密回憶著自己與克麗絲汀,我還以為他們兩個最後沒在一起呢!最後才看到克麗絲汀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居然看電影理解錯誤!唉!
影片中的歌曲真的非常動人,音樂本就是一件藝術,它會吸引著人進入卻難以自拔,影片的開頭女主角被歌聲吸引而跟著魅影走進了魅影的世界裡甚至一度無法自拔!而魅影依靠的就是前面的面具,黑暗中的人是不希望自己的面容被看到,而恰恰克麗絲汀因為好奇摘下了他的面具,魅影立刻陷入了瘋狂狀態,他在意他的面容,那是他一生的痛!
化妝舞會那段音樂相當歡快,應該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在所有的黑中留下一點紅,那紅肯定更加鮮艷,更加讓人難忘!
最後魅影不過是一種試探,不過劇情根據我從小到大看電視,對劇情套路了解的差不多了,我已經能夠猜到後面魅影抓住子爵,會用子爵的性命威脅克麗絲汀,而克麗絲汀肯定會為了子爵留下來,但是魅影會看到這才是真愛而放他們離開,果然故事真的是這樣發展的,只是還是留下了懸念,魅影走進玻璃後面他去了哪裡?我們不得而知!
這個世界上一切的藝術品都是藝術家們的心血,我們欣賞著,贊嘆著他們多呈現給我們的世界,當我們沉浸如那個世界,我們會忘記周遭的一切!這才是藝術的魅力!但是如果是在糟蹋藝術,那就會讓原本美好的東西變得惡心,就像那位一開始唱歌卻差點被砸死的女高音歌唱者!
Ⅱ 音樂觀後感高一作文
譜寫樂曲的是人類的心,而音樂展現的是人的心世界。音樂為何有這么大的魅力?聆聽輕敲竹子產生的天籟之音,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音樂 觀後感 ,供大家參考。
音樂觀後感1
音樂是多姿多彩的,是五彩絢麗的。
音樂是白色的,很純潔。有時候會一個人呆在家裡,感覺寂靜得十分可怕。這個時候,我就會聽一些悠揚的音樂,沉浸在音樂之中。我彷彿置身於大海,心中沒有任何雜念。海是那樣的湛藍,是那樣的廣闊,又是那樣的自由。
音樂是藍色的,很憂郁。看著那一個個感人肺腑的 事跡 ,再搭配上一些緩慢而又傷感的事跡,更加催人淚下。我彷彿看到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親人的人們的痛苦和絕望。但是他們那堅定的信念,是那樣的痛心,又是那樣的「痛人心弦」。
音樂是紫色的,很溫馨。音樂就好像一杯暖咖啡,溫暖了我幼小的心靈。使我回想起了我們一家五口失去了多少次一同坐在家門口,仰望夜空欣賞著那迷人的星空的機會。那感覺是如此的幸福,是如此的甜蜜,是如此的和睦,使人家不忍心去驚動了我們。
音樂是紅色的,很火熱。一首首革命進行曲,曲調高昂,激動人心,給人力量,激勵人奮進。啊,我彷彿聽見了革命烈士們殺敵的 口號 ,還有那人民解放後的歡呼聲,是那樣的堅定,又是那樣的激動。
音樂對我來說,有一種神奇的吸引力,讓我無法控制自己,不由得就會去靠近它。音樂可以使我那煩躁的心,平靜下來;音樂可以使我那沉悶的心情,豁然開朗起來;音樂也可以是我那疲憊的大腦,進行短暫的放鬆。
所以我喜歡傾聽音樂,一個人,靜靜地聽,靜靜地品。頓時,煩惱全都拋開了,許多事情也都想清楚了,都想明白了;我喜歡品味音樂,可以和朋友們一起,體會其中的奧妙,一起體會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生活因為有了歌聲更加美好,而我因為有了音樂更加快樂。音樂,真讓我著迷,我喜歡音樂,我熱愛音樂,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
音樂觀後感2
我嬰兒時候就喜歡音樂,只要音樂一響,哭會嘎然而止,餓也忘了。當然現在也喜歡音樂。音樂,太美妙了,讓人會陶醉,飄飄欲仙,忘乎所以。
並且慢慢的的,開始喜歡一些比較難懂的音樂。古典樂和交響樂雖然很難懂,但是我還是堅持用心去聽的。這些演奏別人也是練了好久才演奏出來的,所以我會用很多時間去傾聽,而且我的心靈感受到好美,很痴迷。鋼琴曲比較好聽,但我還是喜歡聽古典樂。一些國外的曲子感到比國內的好聽多了,大概物以稀為貴,聽到的少覺得新鮮。
我還聽過貝多芬譜寫的一首曲子叫《月光奏鳴曲》也是鋼琴曲,雖然這是國外的曲子,但樂器是國內的。這首曲子好極了。如果有條件的話大家可以去音樂館聽一聽。
我經常去音樂館聽國外的曲子,古典樂、交響樂等等。聽著聽著,就會懂得很多知識。有些知識在學校里是學不到的。我認為喜歡音樂的話,必須要到外面擴展。我就是去外面拓展,懂更多的音樂知識,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特別是 元旦 、國慶、五一等節假日更要去音樂館聽古典樂和交響樂。
我喜歡音樂,但是不是歌手,我覺得我的嗓子不會讓我當歌唱家。這又有什麼呢?喜歡不一定擅長。我的喜歡是愉悅心情,陶冶情操,調劑生活,激起情感,培養興趣。
我喜歡音樂,我愛你音樂!小時候還不是很了解你就喜歡,現在我懂了更喜歡你。我是一點點喜歡發展成為很喜歡你的。
音樂觀後感3
音樂是美妙的,音樂是動聽的,音樂更是令人快樂的法寶!
音樂給我帶來了快樂。當我無聊時聽上一曲,能使我內心感觸不已;當我傷心時,聽上一曲,能使我心情變得愉悅;當我生病時,聽上一曲,能使我病好得更快。我從音樂中得到了許多快樂!
不同的音樂,抒發了不同的感情。如一曲《外婆的澎湖灣》,抒發了對童年時的回憶,對外婆的思念;一首《MY LOVE》表達了對女友離去的不舍之情;一曲《不想長大》表達出了大人對童年的懷念,不想長大;一曲《彩雲追月》抒發了作者對親人遠在天涯感到傷心。
記得有一次,我坐在媽媽的車里,突然感到頭一陳眩暈,呼吸困難。大約過了一兩分鍾,聽見了一陣音樂聲,細細一聽,原來是我最喜歡的《彩雲追月》,那聲音別提多美妙動聽了,聽到"親人,親人你何時回,相聚在堂前"這一句時,難受頓時沒了,感覺舒服多了。當聽到下一首《童年》里唱的"福利社裡什麼都有,可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時,我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感到快樂無比。從此不管我身在何處,音樂都與我相伴。
我愛音樂,當我無聊時,便會拿出心愛的小提琴拉上一曲動聽的音樂。有一次以班級為單位的元旦聯歡會上,我拉一首《新春樂》,那旋律忽而輕盈似叮咚泉水;忽而激昴,像脫疆野馬;忽而緩慢,似一泓清泉;忽而狂奔,似獵豹捕食。最後琴音剛落,台下便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用音樂震撼了全場。
音樂,是誰創造了你,你美妙動聽,你千姿百態,你給我帶來了快樂!走遍天下,音樂為伴!
音樂觀後感4
我們學校有一支管樂團,樂器都是學校出資購買的,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吹奏的樂器。每到星期五下午,校園里好像正在開音樂會。長笛的聲音如高山流水,單簧管的聲音如柳葉沙沙,小號的聲音如江河翻滾,圓號的聲音如山泉潺潺,長號的聲音如那咆哮的雄獅,而薩克斯的聲音如聲聲鳥鳴,讓人聽起來賞心悅目,我們在一起合奏時,那優美的音樂彷彿與校園里的廣玉蘭花香一起飄盪在校園上空,如果此時你停下腳步用心聆聽,你會陶醉在我們的演出中。
去年,我參加了學校的管樂團。我吹奏的是薩克斯,在管樂團里我不但學會了吹樂器,還收獲了友情,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有幹事實在的畢陽熠;有任勞任怨的劉星;有虛心好學的許娜等。我們大家除了共同的 愛好 音樂之外,彼此之間都是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記得有一次,我的薩克斯背帶斷掉了,畢陽熠從家裡面找了一根新的薩克斯背帶送給我,我高興地擁抱了他,十分感激地對他說:「太謝謝你了,你真是雪中送炭呀!」他臉紅了,不好意思地說:「沒關系的,我們是好朋友,好兄弟呀!互相幫助是應該的。」還有一次,畢陽熠剛買的一盒薩克斯哨片找不到了,那可是價值上百元呀,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到處尋找,可還是一無所獲,後來同學們知道了這一消息,就一起幫他尋找哨片,真不愧是人心齊泰山移,終於在大家齊心合力的幫助下,在畢陽熠的薩克斯包里發現了他的哨片,他開心地向大家表示感謝,同學們笑著對他說:「以後可不要再當小馬虎了噢!」當我們在學校的操場上一起吹奏西班牙國歌《皇家進行曲》時,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我們在音樂中成長,你能說我們的校園生活不是豐富多彩的嗎?
在我們美麗的校園里你可以聽到朗朗的樂器合奏聲響徹雲霄,好像走入了音樂的國度感受著他的神奇與魅力。在校園里你可以感受到同學間那份暖暖的溫情,我們好像就是和睦相處的一家人。在校園里還有 愛崗敬業 的老師,像媽媽一樣天天陪伴在我們身邊,傳授給我們豐富多彩的知識,哺育著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健康快樂地成長!
音樂觀後感5
什麼時候,我會感到最享受?將音響打開,一個個音符如流水般湧出。放鬆下來細細品味,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聽——享受;一個人,靜靜地走在湖畔旁聽——享受;一個人,靜靜地站在竹林里聽——享受;一個人,靜靜地躺在星空下聽——享受。這時,在我的世界中,僅有旋律,只剩音樂。
我偏愛於鋼琴曲,也許是本身也練鋼琴的原因,一個個干凈輕盈的音符蹦蹦跳跳地組成自己的隊伍,構成一譜樂章。聽,貝多芬的《命運》,也是對自己的人生哀嘆與惋惜,同時更是對自己的一種鼓舞;聽,莫扎特的《奏鳴曲》,彰顯了他骨子裡的超凡脫俗、不然塵埃的傲氣;聽,巴赫的《練習曲》,復雜多變的音符重疊在一塊,傾訴他對音樂的熱愛。聽,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那是怎樣的氣勢!聽,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著我們中華民族奮勇向前!他們創作的音樂的魅力,徘徊於每個作曲者的靈魂。
同時,我喜愛那些講述著凄美的 愛情 故事 的音樂,像《羅密歐與朱麗葉》、《梁祝》、《我心永恆》,一段段經典感人的愛情展現在眼前。耳邊,一支古典音樂響起——《梁祝》,流暢的旋律帶著我走進他們的故事:他們相遇,在草橋結拜,經過在學堂一段時間的相處,他們互生愛慕之情,之後英台回家,梁山伯 拜訪 ,後又父母不同意他們婚事,梁山伯吐血身亡,英台追隨他而去,雙雙化蝶。音樂終止,我淚流滿面,樂章中的每一個音符傾注了兩個人對愛情的執著,最後的結尾,餘音繞梁,則是為他們的執著而祝福!音樂,讓我憂傷,讓我快樂;讓我忘我,讓我心醉。
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它始終誘使我去傾聽,無法迴避。像春天裡的微風,冬日裡的霜花;像初戀者的心扉,摯友的衷情;像家庭的溫暖,母親的撫摸。不管怎麼樣,音樂的魅力,使我無法擺脫,讓我沉醉。音樂,使我嘗盡人世間各種歡樂,各種辛酸,各種痛楚,讓我知道,只要有音樂,我就不再孤獨,不再寂寞,並為我的人生注入無窮的力量,這便是音樂的魅力。
音樂觀後感 高一 作文 相關 文章 :
★ 音樂之聲觀後感800作文
★ 音樂伴我同行作文高一600字
★ 《音樂之聲》觀後感1000字作文
★ 音樂之聲觀後感優秀作文
★ 以音樂為題的作文800字集錦5篇
★ 電影《音樂之聲》5篇觀後感800字小學作文
★ 《音樂之聲》觀後感1500字作文
★ 音樂伴我成長800字作文
★ 描述音樂作文800字合集5篇
★ 關於音樂的作文800字
Ⅲ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Ⅳ 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內容,相信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控制的野獸。可以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丑惡與遺憾。可是,那個美好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植蝗繅猓侔咽憊餘ㄋ醯磺卸嫉ゴ俊⒚髁痢⒍員確置鰨踩萌瀾緄娜思親×四歉鋈貢の綰蟮納焦齲艄獠永茫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鍾的片斷里,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音樂是打開人心靈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個人改變,是一個環境改變。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樂之聲》中瑪利亞就做到了。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瑪利亞剛來的上校家的時候,家中沒有一點生機。所有一切都是很順序的,沒有歡笑,沒有音樂,讓人感覺像一個冰窖一樣。可是美麗的瑪利亞用歌聲打開了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樣快樂的玩。他們與瑪利亞相處的十分融洽,瑪利亞經常叫他們唱歌跳舞。這是上校回來了,因為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隱藏了起來,也不與孩子們交流,所以看到孩子們唱歌時十分生氣。但是聽到孩子們專門為歡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開了,上校發現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這個家搞得一點生氣都沒有。所以上校請瑪利亞留下來,就這樣每天家裡都充滿了歡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瑪利亞和上校結婚了。
就這樣瑪利亞用自己的歌聲組建了一個快樂的家庭,成為了一個了解孩子的媽媽。
這讓我明白音樂是一種十分可愛的東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國際,無時無刻都可以鑽進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動。所以我們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樂,不可以失去音樂,因為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為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讓我記住音樂,學會感受音樂。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Ⅳ 音樂之聲觀後感
第一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么認為,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里,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於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為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贊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後,她終於帶著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她的到來,猶如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家帶來了一縷陽光,給了孩子們溫暖,也給了孩子們活力,同時也讓上校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了。當她問:「為什麼這么可愛的孩子們愛捉弄人呢?」回答非常簡單:「這樣爸爸才注意我們。」這是孩子們最真實的回答。他們渴望父母的愛,渴望父母的回應,然而,他們卻沒有得到。上校在喪妻之後完全沉浸在一種沒有笑聲、沒有活力的沉靜之中。他只是給了孩子們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卻忽視了孩子們心靈的飢渴。這不僅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那些搗蛋、調皮,甚至被定性為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們,他們的行為不正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內心的需要嗎?這些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我們這些父母和老師給予愛和呵護,因為他們的努力沒有那麼優秀而得不到關注和寵愛,他們便用這種搗蛋的方式來試圖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們往往會曲解了他們的行為,會更加的不待見他們,致使他們最後走向一條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瑪麗雅的到來,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種從沒有過的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可、被關注的溫暖,他們不再惡作劇,而是用甜美的歌聲告訴父親、告訴大家,也告訴全世界他們心中流淌的快樂。
瑪麗雅用自己的巧手為孩子製作了一件件得體的運動服,讓孩子們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為她很明白:那些看起來高貴的衣服就像是緊箍咒,讓孩子們縮手縮腳,不敢動,不敢尋找自己,不敢承認自己的感受。因為孩子們很愛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不願意反抗,情願穿著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給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愛與歡欣。而我們家長總是把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東西,認為適合孩子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緊箍咒,讓孩子們沒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創造的能力。其實,這也正是給我們提了個醒,讓我們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讓孩子們在自由、溫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另外,瑪麗雅也記住了院長嬤嬤的一席話:「這些牆不是為了擋住你的問題,你要正視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論高低皆要尋求;踏遍每條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須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過小溪,追尋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夢想。這夢想需要你獻出全部的愛,在你有生之日一直走下去。」這些告誡,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的人生真諦。瑪麗雅循著這條生活的原則,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也給上校一家帶去了快樂與希望。最後翻過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繹,也應該算是對人們的一種提示,一種戰勝困難就是希望的鼓勵。
影片從始至終,都以愛與自由為主線,讓人們感受到了愛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支持,愛的偉大與珍貴,並告訴人們,愛要從內心流淌,從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個個親人愛起,最後便會演繹成為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愛,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愛。
第二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裡接受了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麼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裡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並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於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裡,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矩里。
她教學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並且培養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像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像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並記憶。在教學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式,並不是生搬硬套,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和想像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麼技能都可以培養,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第三篇:音樂之聲觀後感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啟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現在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才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盡管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這里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而且其實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通過自己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為教師應該讓孩子們在學校里快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特別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游戲場景,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游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啟示非常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快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為教師應該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達到一專多能,用自己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Ⅵ 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三篇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沒有暴力、沒有商業化的元素,整個影片都流露出溫情,喚起了觀眾們的共鳴。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觀後感 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春天不僅意味著萬物復甦、奼紫嫣紅,候鳥一路向南,它更是一個友好的季節,我們大可以歡天喜地,穿紅戴綠。所以人們總是習慣用“春天”來形容美好,代替開始,謳歌希望。
一群叛逆的孩子,一個暴虐的校長,當他們遇見仁慈的校監,整個校園奇跡般地度過陰霾,迎來了春天。
校監馬修善良而不失嚴謹。他懂得人的尊嚴,因而慈悲為懷。他是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不苟言笑,然而卻執著於音樂能使“壞小孩”轉變,給人帶去快樂。自然而然,同學們都成了小小合唱團的一員。每天的必修課就是唱歌。學著配合,學著使歌聲美麗,學著安定。
孩子們由最初的五音不成調,到最後的自信與默契,這一變化是深諳音樂魔力的馬修意料之中的事。正如我們不必過分擔憂花苞是否綻放,權可以靜待花香四溢。
春洗脫了冬的冷傲和秋的惆悵,當早晨八、九點鍾,太陽高掛,溫暖便在心裡靜靜流淌。人們會莫名地抬頭仰望藍天,並不是為了思念,而是一種祈禱或是感激。抑或只是單純地停駐,去欣賞向來被遺忘的風景。簡單使得春天擁正帆察有著可以高歌的權力。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快樂顯得純粹。有歌聲,微笑便裝滿胸膛。就像一場春雨後的彩虹,那樣自然,又很可貴。
春天似乎有點短暫,來得靜悄悄,去得也無影蹤。徐志摩先生的那一膾炙人口的詩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原來也可以安放在“春天”。學校著火了,學生們安然無恙,這個像是故事的事故卻導致了馬修的離職。“我盼望著能看見孩子們涌到門口和我道別”,這是馬修心底里卑微的願望。可惜並沒有。然而在路的轉角,孩子們用他們引以為傲的清脆的歌聲鋪滿了整條街,覆蓋了臨別時的憂愁。揮動的雙手,是在道別,更像是無助的表達,也在宣告著,從此後要獨自轎兄飛翔。
還在念著“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轉眼,春天已掠過身旁。不經意地,我們竟看見小鳥歡唱、柳枝嫩綠、蝴蝶翩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裡面寫了一群不守規矩,沒有教養的孩子,在一位失意的音樂家馬修的耐心指導下,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個乖巧懂事的可人兒。
電影中的校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關在密室里,無視這些孩子們的害怕,而新調來的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位偏袒,而是給予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在這部電影里,有許多感動人心的鏡頭。
鏡頭一馬修老師剛進這所學校時,很多同學都不舉茄服氣,花招百出地捉弄他,每到上課時間,同學們都吵吵鬧鬧的,在馬修老師去校長辦公室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畫了一個馬修老師的頭像,給他的禿頭來了個特寫,正巧馬修老師回到了教師,他不但沒生氣,而且也給那位同學畫了一幅畫,因為那位同學鼻子上有一顆紅痣,所以馬修老師也給這顆紅痣來了一個特寫,變成了小丑頭像,惹得同學們鬨堂大笑。
鏡頭二:在影片快結束時,馬修老師指揮全班合唱一曲,那個最有天賦的男孩因為犯了錯而晾在一邊,神情顯得十分寂寞。第一節音樂快結束時,馬修老師突然轉向那個男孩,那個男孩很驚訝,但更多的是驚喜,他出色成功地完成了這次演唱。如果是換成任何一位別的老師,同學們犯了錯誤,一定會不相信他們,而馬修老師卻給了他們許多機會。
我真想去那所學校里,成為馬修老師的一名學生。
鏡頭三當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時,校長下了一條命令:不準讓學生和馬修老師見面。於是,那些孩子們想出了一個辦法。當馬修老師快走到校門口時,突然從教室窗口飛下來了一些飛機,上面寫的都是對馬修老師的不舍,馬修老師抬頭一看,無數只小手在教室窗口擺動著,孩子們都捨不得這位擁有著父愛般的老師。
看完影片後,我才知道這個“放牛班”是指那幫調皮的學生,“春天”,是代表希望的意思,而那位馬修老師就像一位放牧人,用他的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摒棄名利,金錢,權利等身外之物,這些世俗的符號會變成我們享受生活的桎梏。我們需要一種豁然的心態來看清未來與真諦。
片中憨厚善良的音樂老師克萊門特固然拮據,然而他卻收獲了人性的褒獎——孩子們的尊敬與愛戴。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法國的1949,他無奈因命運退避到一間男子寄宿學校,成為一名助理教師。生活像是乾枯的木葉,毫無生機。我不得不承認,克萊門特的出現是一束暖黃的光,投射在人們所謂的“水池底部”——一所充滿問題少年的學校。我們的馬修老師沒有放任孩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捧給這里的少年一份光明。不同於校長的殘暴高壓,他試圖用音樂感化孩子,耐心將他們分成不同聲部,教他們音調,歌唱,驅趕走所有人內心的灰暗,他洞開了自己的心靈之門,他指給孩子們看,其實世界真的很美好。
劇照上的放牛班儼然是其樂融融的一大家子。照片上每一個人的臉孔都笑容甜美,馬修老師是矮小的法國男人,微微謝頂,他站在孩子們旁邊,微微勾起嘴角。我突然有種想哭的沖動,我驚異於人性的美好,一個人的拯救顯得如此重要。我們得以聽見放牛班仿若天籟的童聲,是因為馬修所綻放的光芒,黑暗之光,毫不吝嗇自己的熱度與光亮。
影片中的標志性聲音是童聲合唱,有著聖歌般細膩與洗禮過後的光華,愛音樂的話,相信你不會錯過這童聲。
放牛班的春天在片子結尾姍姍來遲,但我們在影片中途就已經呼吸到了暖意,頑劣的學生開始唱歌,古板校長不再可怕,童心開始綻放光芒,少年開始直視這個世界。生活將會很美好,孩子們將來會變成工程師,音樂家,老師。他們將會散布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活得精彩。生活將是一盒甜美的巧克力豆。我們也已感受到了,永遠不要輕易放棄希望,因為,一個生命的存在便是最大的希望。
Ⅶ 音樂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單位同事熱情的授之以魚,讓我很快的如願以償,看到了兒子極力推薦的義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從出生到死亡始終沒有踏上過陸地的傳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歸之於大海。嚴格講是屬於那艘能承載兩千人的維多利亞號巨輪。是浩瀚的大海給了他靈感,讓他無師自通地成為出色的鋼琴師,88個琴鍵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來挑戰的爵士樂鼻祖謝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會他對世界細微而深入的觀察。
1900是個天生的鋼琴家,也是個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陸地的,因為一個連死亡時都能面帶笑容悠然自得講著左右手笑話的人是不會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意義,大海、維多利亞號就是他的世界,鋼琴就是他的人生,離開這任何一項,他將無法正常呼吸,1900告別時曾說過,我的世界就是在這艘船上,我可以用88個鍵彈奏像大海一樣無限寬廣的音樂,在這里我能看到天邊的盡頭。沒有盡頭的世界畢竟比不了船上那樣簡單的生活。換句話講,1900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
六噸半的TNT埋葬了偉大而又無人知曉的1900。他的朋友小號手邁爾斯曾說過:你其實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這一小步始終沒有踏出。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險,這也是我看了片子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從非藝術的角度講,1900人生的價值不應這樣地消盡,他應該出現在另一條船上,或是沖破心中的樊籬,到岸上給更多的人帶去美的享受,這樣人生也許會更加光鮮奪目!
《海上鋼琴師》最經典的地方應該是它的配樂。劇情與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空闊的舞廳里鋼琴隨著海浪飄動,琴技比試時的激烈彈奏,愛情到來時的迷惑,不需要多餘的對白,音樂足以完美演繹出其中的精髓。無論是激情四溢的,還是感傷懷悲的都深深打動著我……在餐廳的那一場隨著海浪拍動而進行的華爾茲鋼琴舞,讓人大開眼界;與爵士樂大師謝利的琴鍵上的較量將整個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侖美奐!驚嘆不已!
很難想像人的一生只在船中度過的樣子。所以就有了一個人在海上的傳奇。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而命運卻選擇了1900在波動的大海和旋律中度過他執著卻又短暫的一生。
《海上鋼琴師》,一部義大利充滿藝術和美學的音樂電影作品。整個影片看下來 ,都會被悲傷所環繞。海上鋼琴師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用心演繹,好象在訴說著他那內心空無卻又無奈的絲絲憂傷。
一個被拋棄的孩子,被好心的黑人燒煤工丹尼所收養,1900就是他的名字,只因為他是在1900年所生。一場意外老丹尼被飛來的鐵塊砸死了,從此1900又成了沒人要的孩子了,他從未下過那隻船,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他雖然8歲了但從官方的角度來看,他好象沒有出生一樣,這是一個怎樣的`孤獨!而上帝又是公平的,1900的鋼琴天賦,使他成為「弗吉尼亞號」的海上鋼琴師。
的確,他一生從未下過船。即使是愛情的出現與友情的勸說都從未動搖過他。玄梯成了他與外界的一面「牆」。有人曾告訴他:「世界就在外面,它只隔著一個跳板,只有一小步,就是海上午那一面。」也許,1900並不在乎海的那一面的名利與幸福;也許,他在乎的是那種感受—對船上一切的眷戀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也許,是他對音樂的熱愛;也許,因為大海所給予他太多的感情,他美妙的靈感就是源於對大海的深情。這正像1900所說的:「我永遠也看不到盡頭;那些漫無邊際的城市什麼都不錯,就是看不到盡頭,也只有在海上,我才能感受的到……1900曾把城市比做鋼琴的鍵盤,城市的鍵盤太大,他無法去演奏。這就是1900能夠放棄愛情,友情的原因。他希望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熟悉的生活,在那裡只有 波動的旋律和起伏的海水。
一聲爆炸聲,結束了尼「弗吉尼亞號」的旅行,同時也給載著一段傳奇一生的「孤獨」鋼琴師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有人說,別人的故事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故事有別人的影子。仔細想想,又何嘗不是這樣。
在我至今所生活的18年中,我讀懂了很多故事,也錯過了很多故事,也無緣很多故事。拋開這生活不說,至少在股市發展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實而幸福著的。而那些過往,或許是我們見過的最美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記憶。
也許在故事中,他們在旅行,他們在工作,他們在聚會,他們在前進他們在駐足,而現在的我也如其中的一類,仔細發現那一切的美好,即使它早已隨風遠去,不再重來,即使它正在向我駛來,而我卻沉默不語,毫無行動。
在看完之後,所以的這些感悟,都蜂擁而至,或許許多人更側重與1900對於鋼琴的執著與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卻是拿短暫而不連續卻又令人至今難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始終讓我難以忘懷,在1900下定決心終於開始追逐新生活,決定下船時,1900這樣問康傑,你會來看我嗎。當然,你會把我介紹給孩子的母親,還邀請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帶著甜品,一瓶酒,你會說我太客氣了,然後你領著我參觀你的家,外形像條船,等你妻子燒好了烤雞,我們圍著桌子坐下,我會稱贊她的廚藝驚人,她會告訴我你平時總是嘮叨我。
或許他們相遇的時間的時間並不長,但彼此的感情卻足夠堅固,也足夠深。人總說知音難遇,或許那個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盡頭,或許就在咫尺,只是等著我們去發掘,去體會。
在影片的尾端,康傑坐在快要報廢的船艙里,將摯友的琴聲用流聲機放遍整個角落,懷念所有從前的相見,回憶著從前的林林種種,也包括對他的思念。
最終一句,這些年你是怎麼過的。打破了報廢舊船艙里的寧靜,也觸動我的心。
有時我們也會因為周遭環境的變化和心情的不同,而對事物有了重新的定義和認識。但是那些生活中你認為珍貴的東西希望千萬不要放棄,類似於友情,也許我們早已長大,真正懂我們的同齡人又有幾個,不必在乎那麼多,好好把握現在,可以去尋覓,好好地珍惜,保持以前,繼續向前,始終如一,從中體會那最初的美好。
其實,在一個月前我就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里了,一直是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為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著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是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為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准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痴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的最後演的是,在那一艘即將被銷毀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的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著空氣彈琴,看到這里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就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是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著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范疇之內。
故事從1900開始。從1900這個數字開始?不,不是。它不是個數字,而是一個人名,一位偉大的鋼琴家的名字,再准確點,是一位從沒有下過船的偉大的鋼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長,永遠一身西裝革履,對鋼琴和音樂有著超於常人的天賦和熱情。他熱愛大海,熱愛得甚至從未下過船。
或許他對陸地並非懼怕,並非恐懼,有的只是無所適從和一臉的茫然。他的人生過於悲壯,以至於和那艘從未下過的船同歸於盡。朋友的勸說沒有起絲毫的作用。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裡 ? 我能看到嗎 ? 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辟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復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 ? 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託!拜託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後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Nineteen Hundred
使這部電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優美而華麗的音樂,雖然它至始至終吸引著我。真正使我著迷的是他悲厭的人生觀和陸地至始至終奇怪的理解。真是這些,使我夜闌時難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帶幽默的話語,卻是我心中最難過的記憶。
故事中他唯一愛著的女孩無疑是幸福的,雖然她可能永遠不知道他愛她,更不知道那個冒險半夜闖進寢室去吻她的人是他,這些美麗的剪影讓人落淚。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這里,請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海上鋼琴師》。那份美麗的悲哀和永世的溫存,值得珍藏一生。
有人說,這是一個杯具。而我卻以為,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臟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鬱郁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艷的才華。即使陸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錢,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屬於那裡。不屬於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裡,這才是個杯具。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人能夠說水裡和地上哪個更好,魚屬於水,人屬於地,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如何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終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很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能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裡太純凈。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明白路該往哪裡走。
看到那裡,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人們會在這個骯臟的世界上很圓滑地活著,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無法純粹地活,因為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干凈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著純凈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期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屬於人間,即使在那裡,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如果能夠的話,他寧願一個人,一架鋼琴,就這樣一向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終選擇與船一齊炸毀,如此,海上會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以往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為之折服,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第三次重溫了《海上鋼琴師》。不論第幾次看,它都是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在所有我曾讀到過看到過的故事裡面,許久沒有一個人如1900般讓我充滿了迫切的沖動,想要去理解他,懂得他,感知他。
他手指劃過鍵盤流淌出來的音樂,深情,動人,一如他不曾出口的情感表達。他慵懶典雅的身姿,孩童般純凈的天使面龐,清澈純凈的藍眼睛······當這樣的聲音鑽進耳朵,這樣的畫面印入眼簾,總是禁
不住心裡的激盪,大雨滂沱。不是難過,是深深的疼惜。是一種幸好遇見的慶幸與榮幸。
1900被遺棄在弗吉尼亞號游輪的頭等艙里,一個黑人煤礦工在一架鋼琴上發現了他。
因為是新世紀的第一天,養父丹尼給他起名叫1900。由於沒有相關的出生證明,丹尼擔心他被人抱走,所以1900從來沒有離開過船艙。他就在這船一樣大的搖籃里長大,他不知道海的盡頭還有其他世界。就像他單純地以為「媽媽」是一匹馬,一匹跑得很快的馬,一匹好馬。盡管如此,有養父丹尼的疼愛與照顧,1900的世界是溫情的。
可就在1900八歲的時候,唯一能夠給他庇佑的養父意外去世。懵懂中,年幼的他便經歷了生離死別。
丹尼的葬禮上,迷茫無措的1900聽見遠處隱約傳來一陣動人心魄的聲音。身邊的一個亞洲女人告訴他,這是音樂。就此註定,他此生將與音樂結下深深的不解之緣。
其實,一個月前我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里了,一直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為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著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為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准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痴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最後演的是,在那艘即將被銷毀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著空氣彈琴,看到這里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著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范疇之內。
Ⅷ 音樂之聲 電影 觀後感1000字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再次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可惜背著光,看不清上校臉上的表情。)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鍾的片斷里,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場景一視頻:http://www.ku6.com/show/Mds1FBGNxgLzrrWo.html
印象很深的第二段場景,是上校帶著他的未婚妻——來自維也納的男爵夫人回來時,忽然發現在自己不在家的這段時間,瑪利亞盡沒有按照自己的囑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四處玩耍,甚至還用舊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上校怒不可揭,在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上與瑪利亞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後當場解僱了瑪利亞。就在這時,房間里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孩子們正用瑪利亞教他們的歌在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自從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們的母親去世後,家裡就再也沒有歌聲了。最難忘的就是這段戲中上校眼神的變化,當上校聽到這曾經熟悉的歌聲再次響起時,那剛剛還對瑪利亞怒目而視的眼光,一下子轉為聽到歌聲時的疑惑,再轉為知道這竟是孩子們的歌聲時的驚訝,再到當他快步走到客廳時親眼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溫柔和慈祥。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我看到這個男人作為一個父親,隱藏在心底的對孩子們深深的愛;還有當他情不自禁與孩子們一起歌唱的時候,有一瞬間的目光充滿了對過去的回憶,也讓我間接感受到他對逝去妻子的愛和妻子去世時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每次看這一段場景,都會讓我為這種愛而感動,都會讓我落淚不止。而之後他向瑪利亞道歉,並習慣性的以命令的語氣讓瑪利亞留下,再而轉到以謙和的語氣請求瑪利亞留下時,那懇切而充滿感激的目光,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個男人那坦誠而真摯的心靈。這段戲應該算是上校對瑪利亞態度的轉折點吧。
場景二視頻:http://www.ku6.com/show/yeht15-SAzf-j1ll.html
第三個難忘的場景便是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這里是第一次唱的場景。這是片中上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當他的目光停留在瑪利亞身上時,連男爵夫人也察覺到了那微笑的背後似乎另外藏有某種微妙的感情;當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時,卻也是看似正常的對戀人的親切微笑——或許這個時候連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對瑪利亞的感情已經悄悄變化了吧——這個時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而當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結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遙遠的地方,充滿深情,也帶點憂慮。這時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上校的目光,又讓我看到了這個男人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
場景三視頻: http://www.ku6.com/show/tSQia8BFUkaT38Xa.html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第二段戲是上校對瑪利亞態度的轉折點,那麼這里提到的第四段情景,便是男女主人公感情的轉折點了。這段男女主人公的共舞,使他們之間的感情由模糊轉入了明朗,雖然仍舊沒有說破。這是一段輕松而又優雅的場景。雖然在整個戲中上校的風度一向是不錯的,在這里卻使我更加印象深刻,他紳士般的優雅在舞步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這段戲里,上校的目光可算是款款深情吧,相信大大咧咧的瑪利亞也感受到了。跳完舞後,上校的一個孩子童言無忌的對瑪利亞說「你的臉好紅」,瑪利亞有些尷尬的答道「也許是我不習慣跳舞吧」。這個時候,上校一直凝視著瑪利亞,他臉上似乎看不出什麼特別的表情,卻仍能捕捉到一絲欣喜。這個時候的他,在我看來是全劇中最英俊的時候,甚至超過了後來他對瑪利亞表白的那一刻。而這一切自然也沒逃過男爵夫人的眼睛,之後她清清楚楚的對瑪利亞說,「上校已經愛上了你」,致使不知所措的瑪利亞選擇了逃避,回到了修道院。
場景四視頻:http://www.ku6.com/show/puaHIGMipuPGqLGP.html
接下來的第五段場景很有意思。瑪利亞不辭而別,孩子們因為思念她而瞞著上校去修道院找她,因此回家晚了。當上校問他們到哪裡去了時,孩子們開始編謊話,盡管謊話漏洞百出,上校心裡也清楚孩子們去幹嘛了,他卻存心捉弄了一下孩子們,用很好的理由取消了他們的晚飯。看著孩子們聽到沒有晚飯吃而懊悔撒謊的樣子,上校一邊往回走一邊偷笑。這段戲總是讓我笑個不停,我看到了這個男人孩子般可愛的另一面,同時也感到——哎,這個男人實在魅力無窮啊……雖然在瑪利亞走後,上校似乎心情一點沒受影響——細看了很久,沒有一個鏡頭一個表情顯示出了上校的失落,可是當瑪利亞重新回來時,我還是捕捉到了上校眼神里所隱藏的巨大的欣喜。還有一個證明是從側面表現出來的,男爵夫人問上校說「你整個晚飯都沒怎麼說話,是酒的緣故嗎?」可以看出上校的心確實已經全在瑪利亞身上,整個晚飯時間實際都在考慮這件事了,為之後上校跟男爵夫人解除婚約埋下了伏筆。相反瑪利亞倒並不很會隱藏自己的感情,當她聽說上校已決定娶男爵夫人時,失望和痛苦都寫在了臉上。不過也許正因為如此,才讓上校確定瑪利亞是愛自己的,從而下定決心與男爵夫人取消婚約了吧。
場景五視頻:http://www.ku6.com/show/g12CgiQWsfLEjeJm.html
第六段場景則是讓人心情激動的表白了。這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戲,上校和男爵夫人攤牌時的理智、冷靜,與和瑪利亞表白時的試探、甚至有些笨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的,在還沒有說破之前,面對心愛的人都會變笨的;而怎麼表白也是一種技巧,在還沒有十分的把握能得到肯定的答復之前,直接說我愛你顯然不符合上校這樣含蓄的人的個性。很多電影里的表白都用了很好的暗示技巧,這里也不例外,就不多說了,直接看片吧。不過有一個表情很有趣,就是當男爵夫人決定退出時說到 「那邊的那位年輕女子,我想她再也當不成修女了」時,似乎沒料到自己的秘密已經被看透,上校尷尬了一下,很可愛的表情。
場景六視頻:http://www.ku6.com/show/kCvq4XeeGFDI6wHG.html
要寫的最後一段場景則是第二次演唱《雪絨花》,這是表現愛國情懷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觀看都讓我熱淚盈眶的一段。此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結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接受納粹的安排,在上校眼裡是絕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絕,他深愛的妻子和孩子便會受到傷害。於是上校決定帶全家逃走。即將離開祖國的那個晚上,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上校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雪絨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在瑪利亞的帶動下,盡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聲盪氣回腸——是的,大家會分享此愛,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場景七視頻:http://www.ku6.com/show/vvJBoCNkn_8HY6lt.html
其實在我看來,在這部劇中,男主人公才是真正的靈魂人物。瑪利亞樂觀開朗,充滿愛心,固然讓人印象深刻;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在上校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當然在瑪利亞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愛,但更讓我難忘的是那愛國情懷,在上校身上得到了更為突出的表現。試看上面幾個場景中沒有提到的鏡頭:1. 納粹分子質問到:「我注意到門口還掛著奧地利國旗」「只有他家不掛德國旗」;2. 上校度完蜜月回家,發現家門口掛上了帶著納粹標記的旗子,一把扯下撕掉;3. 當上校的好友麥克斯說「與德國和平地合並也很好」時,上校立馬翻臉,怒斥中帶著失望:「很好?!麥克斯,有時候我真不了解你」……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
在笑與淚中,再次看完了這部影片。馮.特拉普上校那顆正直、誠摯、博愛的心靈,再加上他英俊的外表和優雅的舉止,無疑是我心目中最最完美的男主角。以至於瑪利亞在聽到上校對她表白時感嘆到:「這樣的好事也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只能羨慕的感嘆,這樣的好事恐怕永遠不會被我撞上了。
摘自豆瓣polymercat
Ⅸ 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是一部極易看懂的電影,也是一部令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不管是第一次看還是看過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電影里,瑪麗婭是一個極不合格的見習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眼裡,她愛惹麻煩;愛爬樹;愛吹口哨;頭巾下的頭發里還愛帶發夾,大逆不道。她讓人疼讓人惱,是一個謎一樣的可愛女孩,她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悔過出於真心,她能讓修道院里嚴肅的修女忍不住發笑,她是天使,是搗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別的修女們更加熱愛自由,熱愛音樂,熱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看到了瑪麗婭的那顆心,她明白那顆心要與大自然同在,要擁有屬於她自己的更廣闊的天空,而不能呆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里。於是,院長介紹瑪麗婭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范崔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電影最能激勵我之處,是瑪麗婭在去范崔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備。瑪麗婭是范崔普上校家的第十二個家教,但她對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數字里,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給信心,她對信心更有信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困難、挫折考驗著我們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過於脆弱,樹立一定自信心是我們克服困難的前提,看過很多關於增強自信心的文章卻收效不佳。但是在《音樂之聲》的這個場景中,聽著從瑪麗婭嘴裡潺潺流動的歌詞,看著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裡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著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就那麼跨步之間被十分容易制服了。
電影里最快樂的情節要數瑪麗婭與范崔普上校家7個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了。開始雖然孩子們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裡放癩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鬆果,讓她難堪。但她理解孩子們成長中的各種苦惱,她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很快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那期間,瑪麗婭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使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回到家裡,發現被他當「水兵」訓練的孩子們已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合唱團了,而以前家裡冰冷的氣氛也變的活潑有生氣了,孩子們的歌唱聲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瑪麗婭和孩子們的期待下,這位因喪妻而變得抑鬱寡歡的冷漠上校終於拿起吉他,彈起了他最喜歡的那首奧地利民歌《雪絨花》。與父親擁抱在一起,孩子們終於又找回了慈祥的父親,范崔普上校也終於感覺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種久違的幸福感覺湧上心頭……
電影中最感動之處,是瑪麗婭與孩子們、范崔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難的種種場景。當瑪麗婭喚起對范崔普上校的愛情時,她知道上校要與男爵夫人結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長對她說: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須追尋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范崔普上校家,追尋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對,終於和范崔普上校結成伉儷,然而生活中的磨難沒有止境,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麗婭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務,他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於是他准備冒險帶全家離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退縮,而是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范崔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雪絨花》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喚起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權的必勝信念。最後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瑪麗婭一家跨過了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電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歡快的歌聲,動人的場景卻將永遠印在我的頭腦中,鼓舞我向前,將讓我學會堅強,不畏懼困難,時刻對生活充滿信心,快樂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昨天我觀看了《The sound of music》,影片引起的人的思緒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入睡,一遍遍回憶著那些美麗的風景、歌聲、笑臉和畫面……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被德國吞並了的奧地利,講述的是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用智慧和愛心逐漸溫暖了上校的七個孩子,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會了孩子們許多歌曲。給孩子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一份久違的情愫在不苟言笑的上校和身份懸殊的家庭教師中萌生,上校被瑪利亞美妙、動人的歌聲和她帶給整個家庭的快樂所融化,
它講述的故事是快樂地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快樂的重要方法是樂觀堅強的人生態度,還有藉助音樂來創造快樂的重要方法。它講述了愛情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它描繪了善良、愛心、智慧、自由、積極、熱情、尊嚴、尊重、氣度、原則、團結、忠誠、愛國和坦誠相見等等。我不知道電影敘述的故事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但這個故事的確給人帶來很多美好的回憶和思考,讓人精神愉悅,從內心裡也嚮往著故事中的歡樂,還有那美麗的阿爾卑斯山脈,翠綠的草地,潺潺的流水,夕陽中的背影……
故事的最後講述的是上校和瑪利亞勇敢、智慧地帶領七個孩子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突出重圍,不屈服德國納勢力逃離家園,跋山涉水找尋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自由的情景,緊張的逃離讓人鑿實為他們捏了把汗,也為上校作為一名故國將士、一位丈夫、一位父親所表現出的沉著擔當、不屈不撓之精神喝彩,而此時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一直勇敢站在他身邊,盡心保護著孩子,默契地配合著最終獲得勝利。
電影中很多地方由歌聲代替敘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劇情中,每句歌詞都彌足珍貴地向人們講述著人生路上要不斷堅信的道理。比如對初戀的珍藏,不要執迷於年輕時一時的感覺,要耐心等待「the star belong to you」;比如修女院院長告訴瑪利亞,修女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對於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問題只有勇敢的面對並想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心靈的安靜、平和和精神上的舒暢;又比如本來不願孩子們參加民歌大賽的上校為解救全家不得不參加比賽,最後拿著吉他在台上獨唱《雪絨花》,唱道「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時,想起自己的祖國淪陷自己要被迫離開時哽咽著唱不下去,一個大丈夫平時埋藏在心的情感通過吉他聲和噙著的眼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一切被瑪利亞敏感地捕捉到,她迅速用歌聲接上,隨後孩子們加入,最後全場奧地利觀眾加入,影片達到一個高潮。
上校率領全家能最終順利逃離納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到老朋友音樂經紀人和瑪利亞之前所在修道院院長和修女們的幫助,而在這關鍵的時候能得到他們的幫助有至少兩個原因,一是上校平日的為人正直、坦盪、大方贏得朋友的尊重,另一個原因是瑪利亞的為人得到修女院的認可和喜歡。這也說明人要常懷善心、常做善事,平日所積累的善德最終會在你遇到困難時給你帶來希望,總會有一隻手伸出來給你幫助。正如電影中,瑪利亞在離開修道院前往上校家走馬上任時,在她獲得上校的愛,既欣喜興奮有不敢相信現實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God close a door in front of you,there will be another door opened for you!
電影情節豐富,高潮迭起,有高揚、輕快的節奏,也有緊張、壓抑的插曲,有美麗、浪漫的憧憬,也有扭曲、報復的人性。最讓人不能忘懷的當然是女主角瑪利亞了,她單純、快樂,熱情、活潑,勇於接受挑戰,同時聰明、大度,富有智慧、多才多藝。她讓一個本來了無生機的家庭逐漸散發出生氣和活力,她的愛讓孩子們打開心扉回歸天性,逐漸喜歡她、依賴她、不能離開她;她的堅持她的倔強她的才藝和對孩子們的愛將一個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點燃…..一個好女人是一粒火種,是一本好書,是一首溫馨的音樂,是淡淡而持久的芳香,是得體溫柔的笑厴,是耐人尋味、引人追隨的一股力量。而瑪利亞正是這樣的一個女人,讓我敬佩、欣賞!
值得一提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差點成為上校妻子的男爵夫人,她美麗、高貴、優雅、富有,也有聰明、善解人意的一面。電影先把男爵夫人以上校妻子最佳人選的方式帶進情節,他們地位相當,品味相同,在一起也能談得來,在一般人眼裡這是最完美的結合。男爵夫人也就此認為她即將要成為七個孩子的繼母,和上校開啟強強聯手的幸福婚姻。可瑪利亞與上校在舞會上的一段默契完美的奧地利民族舞蹈所流露出來的感情讓男爵夫人有了危機感,企圖說服瑪利亞離開讓這根還未發芽的感情之苗就此夭折未果,兩顆心靈深處火花的產生、激情的碰撞、情感的共鳴、靈魂的契合最終譜出真愛的篇章。男爵夫人的退出姿態是讓我欣賞的,她始終是高貴且優雅的,在即將親耳聽到上校對她說出所愛非伊人之前,她選擇了保存自己的尊嚴,不讓自己面子盡失的方式,說出上校其實也不合適自己的理由,噙著眼淚、帶著微笑輕輕吻別愛人,優雅地轉身離去。沒有爭吵、沒有中傷、沒有憤怒、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嫉妒、沒有流言蜚語……這樣的退出其實很體面,即使最終沒有得到所愛,也沒有失去本身的尊嚴,有勇氣!
總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很久以來再次深深感動我的一部外語片,它帶給人的思考和回味是永恆的,我將把它給我的所有美好感覺深深烙印在心裡。也希望自己能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營養,學習到瑪利亞那些美麗的閃光點,讓自己變得更寬容、豁達、智慧,也贏得更多人的喜愛,用她告訴的精神指引自己找到生命中的真愛!
Ⅹ 音樂之聲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前不久,老師在音樂課上為我們播放了音樂之片——《音樂之聲》。看完後,我深有感觸。
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述了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正是因為這一曲曲藝術佳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能一直保持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沒有對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永遠只是那輕松愉快的節奏!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深受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著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部電影時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葯了。我看著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么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茖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侑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茖充滿茖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侑當面指責,也沒侑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快樂和溫暖。」
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茖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茖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茖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
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
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今天我看了部音樂電影《音樂之聲》。
電影講述了一個修女瑪利亞去給一位上校家當教師的故事。當她剛進入這個家庭時,看到孩子們很淘氣,孩子們的父親非常嚴肅,用軍隊的方法管理孩子。孩子們用惡作劇作弄老師,瑪利亞也未能倖免,但是她沒告訴上校。
這位瑪利亞趁上校到其它地方的時候,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並帶他們去外面玩,在山上教他們唱歌,在草地上吃飯、跳舞,在河裡劃船,孩子非常開心。她很快和孩子們成為了好朋友。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影響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婚後回到了家裡。這時納粹這些壞蛋佔領了他們住的地方,還想讓上校為納粹辦事。上校不想為壞蛋服務,利用參加音樂會的機會帶著家人在朋友幫助下逃了出來。
瑪利亞善良、樂觀的精神和勇敢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我,這部電影中有很多優美的歌曲是我喜歡的,優美音樂也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
如果問我最愛看的電影是哪部?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非《音樂之聲》莫屬。
它講述了一個叫瑪利亞的修女去給一個母親去世多年的家庭當家庭教師。當她第一次見到這個家庭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個家的七個孩子都中規中矩,父親是那麼嚴肅和刻板。她趁父親去維也納接他的未婚妻男爵夫人的時候,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並帶他們去外面玩,在山上教他們唱歌,在草地上野餐,甚至爬樹、劃船,孩子開心極了。她把音樂帶回了這個家,打破了這個家的沉寂,用她的童心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誼。
這部電影帶給我太多的快樂,影片中優美的音樂和動人的歌曲《哆、來、咪》、《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等都是我非常熟悉和喜歡的歌曲。
我喜歡瑪利亞,她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身上帶著孩子的童真、純朴和快樂。她是孩子們的玩伴,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她愛音樂、愛生活的品質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今天晚自習,我們帶領十一十二班的學生觀看了《音樂之聲》。看完後我的`感觸很大。《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修女瑪利亞因為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後來與上校相愛並結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為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可行動卻被德軍發現,最後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於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昨天,媽媽為了讓我看上《音樂之聲》,幾乎忙了一中午,內容簡介很長。主人公瑪麗亞是一個在修道院里的修女。由於她活潑好動的性格使院長決定把她安排到馮。特拉普上校的家裡做家庭教師。因為亡妻的悲傷,使特拉普上校對孩子們實施軍事化管理。
但是,瑪麗亞的到來,改變了七個孩子的命運。在上校的家時,她用窗簾布為孩子們縫制了游戲服,帶著他們出來玩。當上校帶著女朋友男爵夫人回來時,她正帶著他們爬樹,劃船,當他們劃船時男爵夫人已經在等候多時了,可是當船快劃到岸邊時瑪麗亞摔了一個跟頭,所以船翻了,七個孩子一個接一個掉下了水。
他們拚命遊了上來。後來上校和男爵夫人訂了婚,由於夫人對瑪麗亞說了一些話,讓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院長讓他去尋找自己的美夢。瑪麗亞又回到了上校的家裡。男爵夫人覺得已無法挽回上校對瑪麗亞的愛意,便自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訂了婚,不久他們便結了婚。幸福美滿便是結局!
這個故事既幽默又風趣。瑪麗亞用善良誠實樂觀的精神和行動贏得了孩子們和上校的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是可以感化一切的!
昨天,我在家裡看了《音樂之聲》的電影。
因為馬瑞亞的性格關系,她離開了修道院,在一個退役軍官那裡當上了家庭教師。她帶著孩子們外出遊玩,還跟他們唱歌、跳舞,大家都很開心。
如果我是奧斯卡的評委,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評為:最佳音樂獎、最佳女主角獎和最佳配角獎。評最佳音樂獎是因為這部電影的音樂特別多,也很好聽,而且不同的場景會出現合適的音樂。評最佳女主角獎是因為馬瑞亞很美麗,還會用很高或很低的音調唱不同的歌曲。評最佳配角獎是因為這七個孩子都很可愛,在和馬瑞亞相處的那段時間里,他們邊玩邊學,最後變成了一支唱歌美妙的樂隊。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本書,深受感動。
這本書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著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本書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葯了。我看著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么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