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剛川》票房破10億,這部影片有哪些地方比較出彩
《金剛川》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的故事。在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金城發動了一場戰役,志願軍們在這場戰爭中為了能夠按時到達,為前線支持更多的力量,與敵人不斷對抗,尤其是物資缺乏和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一場血肉之軀的戰火掀起來了。該片上映後獲得強烈的市場反響,票房一度破了10億。我們分析下改部電影的出彩之處。
一、工業化製作方式
《金剛川》的畫面比較美,在整個畫面里有廣闊的山川,但是在這個風景中只有戰爭,和平好像距離人們很遠。在張飛唱《莽撞人》那個畫面中,我們看到劉浩需要抱著木頭跑著去修橋,冒著被炮火燃燒的為先。還有在炮火連天中嚇驚了的白馬。關磊被炮彈炸爛後,張飛去埋葬,深厚的墓群讓人浮想聯翩,不禁感傷。
整場電影下來,一直有陰雲籠罩,最後出現的畫面是金剛川上修的橋上有陽光照來。
2. 如何評價電影《金剛川》
整部影片是由四段組成,每一段是不同的導演製作。與眾不同的是,這四個短篇單元並非簡單串聯,而是對於同一事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各自的解讀與刻畫。
這樣的拍攝製作手法確實新穎,而且每個短片單元盡管在質量、完成度上略有差別,總體也還保持了不錯的水平,是一次成功的創新。
正是因為如此,盡管拍攝時間較短,但是每一組主創人員所負責的,也只是幾十分鍾的短片單元。所以《金剛川》整部影片的完成度,也能令人滿意。
(2)莽撞人吶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重點刻畫了兩組人物的情感關系高炮排排長張飛和高炮班長關磊的兄弟之情,這部分主要由管虎執導,而步兵班長劉浩和話務員辛芹之間朦朧的感情,就由路陽操刀。「最開始管虎導演跟我反復聊過這點,他說希望這個故事裡的情感要淡一些,不要過分渲染,或者過分戲劇化。」
不能簡單粗暴地用愛情去概括劉浩和辛芹之間的情感,「這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戰場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恰巧發生於異性之間,兩人在片中的對手戲其實很少,也沒有太多直接交流,但要很細膩含蓄地表達出他們之間彼此默默關照的情感。」
3. 「萬人迷」是誰
1、粉紅女郎「萬人迷」——陳好
據說《粉紅女郎》在台灣熱播時,電視媒體的民意測驗顯示,很多台灣觀眾都認為陳好演的「萬人迷」「最聰明、最時尚、最有女人味,非常像台灣的第一美女蕭薔。」
2、相聲藝人李德鍚
相聲藝人。原名李佩亭,藝名萬人迷。北京人。幼年從祖父萬人迷李廣義學說相聲,人稱「小萬人迷」,祖父逝世後承藝名為「萬人迷」。十歲時拜恩緒(後改名恩培)為師,在天橋水心亭說相聲,以「小孩哏」在聽眾中享有聲譽。十五歲拜徐有祿為師,在單口表演方面頗受教益,後又拜桂禎(藝名富有根)為師,學到一些文字游戲內容的段子。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起在天橋市場爽心園前邊撂地演出,後進入四海昇平等雜耍園子演出,漸漸紅遍京城。光緒三十二年肅親王善耆任九門提督後,下令禁止相聲演出,李德鍚流浪到保定等地獻藝。清宣統二年(1910)善耆離任後才回到北京。民國初年,李德鍚在北京石頭胡同四海昇平茶社演出時,京劇名家楊小樓、龔雲甫等,常來聽他說單口相聲。他有四句定場詩自贊說:「滑稽昔說東方朔,後世遺傳賈鳧西,由清末迨及民國,稱王唯我萬人迷。」據相聲藝人張壽臣回憶,袁世凱妄想稱帝時,有一次李德鍚去袁府表演嘲弄孔子陳蔡絕糧的相聲《吃元宵》。袁世凱聽到「元宵」二字,認為與「袁消」同音,是有意詛咒他,就以誹謗大總統的罪名,將李德鍚痛打一頓,攆出新華門。此後,他只好去天津演出,並在那裡沾染上賭博惡習,往往在雜耍園里領到包銀幾百元,不幾天就輸個干凈。債主時常登門索債,他只好擠出時間重新撂地演出,掙錢彌補虧空。後來奉系軍閥張宗昌常讓他出堂會,他才不再撂地。後來他輾轉天津、上海、沈陽、濟南、開封等地演出,時人譽之為「相聲大王」,與其他七位「德」字輩著名相聲藝人並稱「相聲八德」。
民國十五年冬天,李德鍚往沈陽演出,一病不起,竟倒斃在小河沿一個壕溝里。沈陽的親友們為他下葬時雪飛風吼,相聲藝人朱鳳岐主祭,所誦祭文詩雲:「風神爺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眾親友前來送行,罕王爺派人接他。」送葬者莫不潸然淚下。
李德鍚說相聲以「怪」著稱。上台後黑眼珠亂轉,很像京劇中武丑亮相「耍眼睛」。說話瓮聲瓮氣但吐字清楚,很講究噴口。表演單口相聲《五人義》、《三近視》、《五興樓》等節目時,一開頭總是一本正經地綳著臉把觀眾吸引住,先說個墊話兒,慢慢甩出包袱兒,逗得觀眾大笑,然後轉入正題。觀眾稱他是「冷麵滑稽」。他與師弟張德泉搭檔,捧逗和諧,相得益彰。演《粥挑子》時,李德鍚逗;演《豆腐堂會》時,張德泉逗。觀眾贊揚說;「相聲誰最棒?『粥』李『豆』腐,張。」他倆一起創作或加工了《耍猴兒》、《交租子》、《洪洋調》等相聲節目。如《耍猴兒》,是他倆住在新民客棧時,把一耍猴兒藝人請到門口表演,張摹仿猴兒,李摹仿耍猴兒的,由此編成的。他倆表演的《對對子》、《賣對子》、《交租子》、《燈謎》曾由百代公司灌制唱片。民國九年(1920)張德泉病故,李改約馬德祿、周德山與他合作演出。他與馬德祿合編了《大審案》,其內容影射了當時軍閥亂抓人,通過誘供、逼供判人以死刑的暴行。民國十二年起,他與晚輩張壽臣聯袂演出,互為捧逗,整理演出了《老老年》、《對對子》、《哭當票》、《十八愁繞口令》等節目,並向張傳授了很多單口相聲節目。李德鍚所會相聲段子甚多,能做到三個月節目不重復。與京韻大鼓大家劉寶全同台,在節目排列上,劉寶全「攢底」,他已居於「倒二」(壓軸)的地位。劉寶全身體不爽時,也曾請他在自己演出後登台,代為攢底,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李德鍚扶掖青年演員,不遺餘力。據張壽臣《憶萬人迷》(《說新書第三輯》)一文回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表演「一頭沉」的《十八愁繞口令》時,張連續說唱了十幾分鍾,李在旁邊給張捧哏。「李先生高就高在既有語氣、神氣烘托,又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隨著我唱的快慢、輕重、高低,他都有恰當的『相』,開頭我唱得慢,他就點頭咂嘴,待我唱過一節後,就偏過頭去向觀眾微笑。他插話也很是地方,起到『墊磚』、『搭橋』的作用。……回想李先生在這類段子里的捧哏方法,既像觀眾代表,又像老師和評判員,他是那樣興致勃勃,全神貫注地注視關心甲的說唱,一下就把活帶起來。」
李德鍚提倡「准口」,反對「死口」,對後輩起到了示範作用。他認真鑽研,勇於實踐,常常使用不同素材豐富一段節目。相聲《八扇屏》里贊揚古人事跡的「貫口趟子」,原來有八段,比較長,一般演員表演時只用四段,李德鍚表演時,除了用「苦人王佐」或「莽撞人張飛」輪換著攢底以外,前邊贊人物時將項羽、周瑜、苗廣義、尉遲恭、姜尚的「貫口趟子」輪換使用,使藝業受到錘煉,觀眾也感到新鮮有趣。
李德鍚在他三十多年的相聲生涯中,最常上演的相聲節目,單口相聲有《滿漢斗》、《古董王》、《□兒淘氣》、《日遭三險》;對口相聲有《醋點燈》、《送妝》、《交租子》、《對對子》、《賣對子》、《燈謎》、《羊上樹》、《八扇屏》、《三節會》、《繞口令》、《老老年》、《竇公訓女》、《耍猴兒》、《倭瓜鏢》、《講三字經》;群口相聲有《扒馬褂》、《大審案》、《四字聯音》。後來他灌制的唱片還有《地理圖》、《報菜名》、《八扇屏》等。1950年譚伯如在《北京相聲改進小組特刊》上發表的《相聲之我見》一文中說:「以前相聲藝人文盲較多,表演節目大都傳自口授,往往以訛傳訛,出現不少謬誤。……李德鍚在雜耍園加演相聲,詞句修潔,俗不傷雅,進步顯著。經過這一番演變,相聲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
4. 張譯的好電影,您能推薦幾個嗎
張譯,不管是《八佰》中的「老算盤」,還是《我和我的家鄉》中的「姜前方」,他飾演的角色,每一個都深入人心。
當所有人都在感慨張譯的演技精湛時,我卻看到了他為一個角色,所付出的無數艱辛。
下面推薦幾個他的精彩作品。
紅海行動
張譯在電影中是隊長,這個角色要顧全大局,要做決斷,要冷靜沉穩,更是整個蛟龍隊的主心骨,那段營救人質時,出現了突發情況,隊長當機立斷命令,先把鄧梅送出去。還有每次隊長每次到一個新地形時對隊員分配任務就覺得這個角色太有魅力了,而這個魅力是張譯賦予這個角色的。
八佰
老算盤這個角色很特殊,張譯表現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