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這個圖片是哪個電影里的啊~~多謝 100分
熱血警探
http://ke..com/view/673588.html?wtp=tt
㈡ 電影鏡頭語言
鏡頭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所謂「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鏡頭語言」樣的在影像的世界裡,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所以說鏡頭語言沒有規律可言,只要用鏡頭表達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種鏡頭方式,都可稱為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的基本知識
一、景別:
根據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二、攝像機的運動(拍攝方式)
推:即推拍、推鏡頭,指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前的運動拍攝,取景范圍由大變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與變焦距推拍存在本質的區別。 拉: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後的拉攝運動,取景范圍由小變大,也可分為慢拉、快拉、猛拉。 搖: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觀眾如同站在原地環顧、打量周圍的人或事物。 移:又稱移動拍攝。從廣義說,運動拍攝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拍攝。但在通常的意義上,移動拍攝專指把攝像機安放在運載工具上,如軌道或搖臂,沿水平面在移動中拍攝對象。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 跟:指跟蹤拍攝。跟移是一種,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升:上升攝像。 降:下降攝像。 俯:俯拍,常用於宏觀地展現環境、場合的整體面貌。 仰:仰拍,常帶有高大、庄嚴的意味。 甩:甩鏡頭,也即掃搖鏡頭,指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現急劇的變化,作為場景變換的手段時不露剪輯的痕跡。 懸:懸空拍攝,有時還包括空中拍攝。它有廣闊的表現力。 空:亦稱空鏡頭、景物鏡頭,指沒有劇中角色(不管是人還是相關動物)的純景物鏡頭。 切:轉換鏡頭的統稱。任何一個鏡頭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綜:指綜合拍攝,又稱綜合鏡頭。它是將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懸、空等拍攝方法中的幾種結合在一個鏡頭里進行拍攝。 長:指長鏡頭。影視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連續畫面。 反打:指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攝男女二人對坐交談,先從一邊拍男,再從另一邊拍女(近景、特寫、半身均可),最後交叉剪輯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 變焦拍攝:攝像機不動,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使遠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見,或使近景從清晰到虛化。 主觀拍攝:又稱主觀鏡頭,即表現劇中人的主觀視線、視覺的鏡頭,常有可視化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三、影視的畫面處理技巧
淡入:又稱漸顯。指下一段戲的第一個鏡頭光度由零度逐漸增至正常的強度,有如舞台的「幕啟」。 淡出:又稱漸隱。指上一段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由正常的光度,逐漸變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稱 「溶」,是指前一個畫面剛剛消失,第二個畫面又同時涌現,二者是在「溶」的狀態下,完成畫面內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於時間轉換;②表現夢幻、想像、回憶;③表景物變幻莫測,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轉場,敘述順暢、光滑。化的過程通常有三秒鍾左右。 疊:又稱「疊印」,是指前後畫面各自並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銀幕或熒屏上。它是通過分割畫面,表現人物的聯系、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由於劃:又稱「劃入劃出」。它不同於化、疊,而是以線條或用幾何圖形,如圓、菱、簾、三角、多角等形狀或方式,改變畫面內容的一種技巧。如用「圓」的方式又稱「圈入圈出」;「簾」又稱「簾入簾出」,即像卷簾子一樣,使鏡頭內容發生變化。 入畫:指角色進入拍攝機器的取景畫幅中,可以經由上、下、左、右等多個方向。 出畫:指角色原在鏡頭中,由上、下、左、右離開拍攝畫面。 定格:是指將電影膠片的某一格、電視畫面的某一幀,通過技術手段,增加若干格、幀相同的膠片或畫面,以達到影像處於靜止狀態的目的。通常,電影、電視畫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開始,由靜變動,最後以定格結束,由動變靜。 倒正畫面:以銀幕或熒屏的橫向中心線為軸心,經過180°的翻轉,使原來的畫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轉畫面:是以銀幕或熒屏的豎向中心線為軸線,使畫面經過180°的翻轉而消失,引出下一個鏡頭。一般表現新與舊、窮與富、喜與悲、今與昔的強烈對比。 起幅:指攝影、攝像機開拍的第一個畫面。 落幅:指攝影、攝像機停機前的最後一個畫面。 閃回:影視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起伏,手法極其簡潔明快。「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出現的場景或已經發生的事情。如用於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它同「閃回」統稱為「閃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裝配、剪切之意,指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為「敘事蒙太奇」與「表現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現事件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稱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屬此類。「表現蒙太奇」則是為加強藝術表現與情緒感染力,通過「不相關」鏡頭的相連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而產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內涵。 剪輯:影視製作工序之一,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影片、電視片拍攝完成後,依照劇情發展和結構的要求,將各個鏡頭的畫面和聲帶,經過選擇、整理和修剪,然後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於藝術效果的順序組接起來,成為一部內容完整、有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剪輯是影視聲像素材的分解重組工作,也是攝制過程中的一次再創作。
四、其他名詞:
前景:鏡頭中靠近前沿或位於主體前面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並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後景:鏡頭中靠近後邊或位於主體後面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有時直接構成背景。 中景:處於畫面中間的部分。一般主體會出現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間的部位。 前景、中景、後景是攝影構圖的基本層次,它們可以使畫面富於層次感、縱深感。有些畫面的層次作了更細致的劃分,如斯皮爾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許多畫面構圖,可達七八個層次。 內景:也稱「棚內景」。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 外景: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生活氣息。 攝影棚:專供拍攝影視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築物。較大的攝影棚面積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為8米以上。棚內四周有為繪制背景用的天片,裝有各種照明設施、音響條件,以及隔音、通風、調節氣溫、排水等設備。棚內可搭建供拍攝的各種室內外布景。 造型語言:傳統意義上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視覺直觀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總和。對於影視而言,各種視覺造型藝術的手段和技法(如線條、色彩、光效、影調、構圖、透視規律、材料結構、空間處理等)與聲音造型諸因素(音量、音色、音調、運動、方位、距離等),共同形成了它們的造型語言體系。 畫外音:指影視作品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音響的畫外運用也是畫外音的重要形式。畫外音使聲音擺脫了依附於畫面視像的從屬地位,強化了影視作品的視聽結合功能。 銀幕:一種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製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電影放映設備。 寬銀幕電影:本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型電影,採用比標准銀幕寬的銀幕,可以使觀眾看到更廣闊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採用橫向壓縮畫面的變形鏡頭來拍攝和放映寬銀幕影片,使放映畫面高寬比由普通銀幕電影的1:1.33,變成 1:1.66至1:1.85,故稱之為變形寬銀幕電影。 遮幅寬銀幕電影: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能得到與變形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的方法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聲畫同步:也即音畫同步,指影視作品中的對白、歌曲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 聲畫平行: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一種情形,也稱聲畫並行、聲畫分立,指影視作品中聲音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聲音與畫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互相補充,若即若離。其基本特點是聲音(尤其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聲畫平行的音樂。 聲畫對位: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另一種情形,包括兩種藝術處理方式:(1)聲畫對比。聲音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但存在量度、節奏的反差。 (2)聲畫對立。聲音與畫面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
編輯本段景和鏡頭的基本含義
「景」就是指銀幕和屏幕上的單個畫面圖象,是一種瞬間的空間呈現.不同的畫面叫「景別」,景和景別都是一個空間概念,而「鏡頭」頭則不同,它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一個鏡頭就是攝影機或攝象機從開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個鏡頭可以是一個景,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景。
編輯本段鏡頭的形態以及景別的拍攝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每一單個鏡頭鏡頭的形態有以下四個方面構成:
景別,遠景
(1)景別,遠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各種景別的界定以人在畫面中的比例為准。如遠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現人被周圍世界吞沒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攝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較接近生活中人們常規的視野,一般情況下的運用過程,都適於在這種均衡;平穩的景別中表現。近景和特寫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鏡頭,它們象放大鏡似的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細部,當導演要強調人物的瞬間反應或激情,給予觀眾情緒沖擊力的時候,近景和特寫就突出地發揮著他那逼近觀察的作用。大特寫一般指人臉上的某一個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這是用的極少,但一用則讓人過目難忘的一種鏡頭。 景別決定著我們對銀幕上人和事物關系的程度,它所產生的不同構圖又創造著各種造型表現的不同意向.通過景別的變化給觀眾帶來的時遠時近,時粗疏,時細密,時而瀏覽品味時而一目瞭然的觀察方式,是電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個方向上鏡位的選擇,以攝影機和被攝對象的不同方位關系,分為正;側;背;平;仰;俯等。
移動形式
(3)移動形式,移動鏡頭推;拉;搖;移;升;降以及綜合鏡頭。鏡頭的各種運動形式是對角度和景別的修飾和擴充,橫向,垂直,縱身諸多方向上的移位,達到在運動中觀察的效果,跟固定鏡頭的靜止觀察互為補充。運動鏡頭所造成的畫面空間不斷變化,更大程度地還原了活動的人在活動的世界中的視覺感受,接近(推);離開(拉);環視;搖首;和俯身(搖下)邊走邊看(移);緊緊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種種復合的動態觀察(綜合運動),這些也正是更為生動地描述劇情展現動作的必要手段。
長度
(4)長度,鏡頭的時間以膠片的長度來折算,攝影機每一秒鍾拍攝24畫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鏡頭就是2秒,90英尺的鏡頭就是一分鍾。通常一部影片的長度一個半小時,膠片總長度既90(英尺)x90(分鍾)=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鏡頭數大約300-1000個左右,如果3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每個鏡頭長27英尺,18秒鍾,而9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鏡頭就變成了90英尺,6秒鍾。從這個粗略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來鏡頭長度的意義——它是導演通過時間控制創造電影敘述節奏的媒介。 一個鏡頭的長度是由內,外兩個因素決定的。內部因素即鏡頭內容和空間形態的制約,畫面內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響著鏡頭長度。外部因素是指鏡頭段落與全片鏡頭序列的敘述節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緩的講法多用長鏡頭,追逐;暴力;歡樂;恐怖的場面和驚險;戰爭;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鏡頭為主。 鏡頭的長度沒有統一的標准,景別;角度;運動形式;長度,把每一個鏡頭以空間和時間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構成影片的一個內容單元,同時,他們又跟相連的鏡頭和全片鏡頭的形態建立起各種對應關系,成為影片蒙太奇結構中最基本的元素。確定每一個鏡頭的形態時都不應孤立,單一地進行,要通盤考慮下,把總體的形態。把握,分別落實到一個個鏡頭及相互關系中。 在安排一個鏡頭時,應考慮到根據故事內容,鏡頭的具體布局,哪一角度更富於動作性或感染力,連貫性,預期的視覺效果和情緒效果,剪輯方案以及切出鏡頭和插入鏡頭的運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結構感,畫面寬度以多長為宜,怎樣改變和轉換觀眾的注意力,怎樣運用主觀鏡頭或客觀鏡頭。一個鏡頭在一場戲中究竟應佔多長時間,以及怎樣確立或改變拍攝對象與空間之間的關系等等。
鏡頭的組接方式
單個鏡頭雖然都有一定的含義,但是要按照劇情的發展,有機地,自然流暢地組接起來,才能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於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鏡頭組接方式。顯;隱;化;切;等,這就是指鏡頭與鏡頭之間的不同的組接方式 顯,又叫漸顯;漸顯;淡入,這就是畫面從空白或全黑中漸漸現出。 隱,又叫漸隱;淡出,與漸現正好相反,就是畫面逐漸退隱直到完全消失。 若將漸隱和漸顯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明顯的間歇感這就是告訴了觀眾,這是一個完整的段落的結束和另一個段落的開始。 化,又叫「溶」或叫「疊化」上一個畫面在下一個正在顯現時漸漸消失叫「化出」下一個畫面在上一個畫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漸出現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來表現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間的時間分割。運用疊化能表現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變化。 切,又叫「切換」具體講,又可分為連續性切換和穿插性切換。 連續切換,即後一畫面中所表現的動作是前一畫面中動作的繼續或者是前一畫面中所展現的內容的一部分。把其間的許多不必要表現的過程都「切」去了,不但脈絡清晰,而且簡潔流暢。這便是連續切換。 穿插性切換,它與連續性切換不同,後一鏡頭不是前一畫面中某一動作的繼續,他不包括前一畫面的某些部分。但它們有內在的相關因素,在整個故事發展的鏈條中是可以連接在一起的。 關於鏡頭(畫面)的上述組接方式,只是影視藝術剪輯的多種多樣手法中的幾種。歸納起來有兩大類:即技巧性組接。如果畫面的組接使用的是隱;顯;化等手法就須在剪輯組接時使用某些光學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組接。而切換則無須使用任何光學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組接。 關於影視畫面的各種組接方式,實際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畫面轉換和組接中的具體運用。電影和電視其所以通過畫面說話,成為能講故事的敘述藝術,只因為它們具有一種最基本的構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視成為獨特藝術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視畫面實現基本敘事功能的一種「語法修辭」,或者說影視和電視能夠成為完美而獨立的藝術的基本手段。 在電影的製作中,需要將全片所表現的內容,分解成許多不同的鏡頭,分別拍攝完成後,在按照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許多分散的;不同的鏡頭,按照故事的發展,藝術地加以剪輯;組合,使其通過畫面形象相輔相承的關系,產生連貫;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構成一部有機的;自然流暢的;能表達一定思想內容的影片.當聲音和色彩作為電影的構成元素進入電影以後,又增加了畫面與聲音,畫面與色彩,以及聲音與聲音等各種各樣的組合方式和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著的藝術范疇。
㈢ 為什麼電影稱大銀幕 而電視劇不是呢
嗬嗬!這是因為電影是用膠片拍的,膠片是一條叫做賽璐珞的攝影物質。它的產生得益於照相術,但又不同於照相術,電影膠片可以剪接,又可以被連續不斷地放,能產生出照片無法引起的現實幻覺。電影的聲音被記錄在附在膠片一邊的磁性帶上,與電影畫面同步。影片兩邊的孔鉤住攝影機和放映機的鏈輪,當鏈輪轉動時,膠片也就會跟著移動了。下是因為這樣的移動,我們便記錄下了正在發生或正在重演的事件,而不像照相機,僅留下歷史的一瞬間.
我們單獨看電影膠片是一系列的圖片和畫面,但當他們被快速連續放映時,就會給人們以移動的感覺。我們可以做個實驗;拿一張硬紙,一面畫上睜眼的頭像,在紙的下端粘一根木棒,我們便於工作能看到紙上的小人向我們眨眼晴,電影上的移動畫面就是這個道理。
膠片是有一定的大小寬距的,放映出來自然是寬的,大熒幕的。
而電視劇是用錄像機錄下來的,通過電視台的轉換器將錄像帶變成圖像傳輸到千家萬戶的電視機上,自然是小屏幕的!!
㈣ 新中國的軍人徽章 [新中國電影徽章欣賞]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與前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進行了廣泛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1950年,蘇聯政府協助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大型文獻紀錄影片《中國人民的勝利》,該影片全面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記錄了新中國人民取得的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群眾建答瞎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和干勁,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獲得1951年蘇聯斯大林獎金一等獎,後來又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長紀錄片)」一等獎章。
該影片於1950年7月製作完成,同年12月陸續在全國各地上映,電影公司為此特製發行了「獻映紀念章」,已見有多種版式,正面圖案大同小異,背面銘文(製作地點)不同。除北京製作的紀念章而外,還見有其它城市製作的紀念章,就連地處西南地區的貴陽市也製作發行了獻映紀念章(圖1),該紀念章為圓形,銅質烤漆,通徑2.2厘米,圖案採用影雕設計,正中鐫刻天安門圖景,旁邊樹立一面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兩邊麥穗環繞,清散空下方左右兩邊繪有中蘇兩國國旗,中間刻有「中國人民的勝利.獻映紀念」主題文字,背面鑄「貴陽市.寶利出品」銘文,1950年12月底,為慶祝元旦暨貴陽解放周年紀念,貴陽市各影院隆重獻映《中國人民的勝利》,團體票每票1000元(舊市,摺合新人民幣0.10元),影片上映後,貴陽市民爭相觀看,場場爆滿,延續數月,這枚紀念章記載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文獻紀錄片的誕生,也銘刻著一個時代的中蘇友誼,也是新中國第一枚電影紀念章。為紀念該影片在中南地區隆重上映,中南電影公司還製作了一枚「中國人民的勝利.映出紀念」章(圖2),背面有「中南公司贈」銘文。
幾乎與此同時,北京電影製片廠又攝制完成文獻紀錄影片《解放了的中國》,也製作了獻映紀念章 (圖3),該章為銅質,通徑3.2厘米,正中為工農兵影雕頭像,上方有和平鴿圖案,左右兩邊繪有飄揚的國旗,下方鐫「解放了的中國.獻映紀念」銘文。
隨著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央電影局和北京、長春、上海等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徽章(圖4),銅質,直徑 2.6厘米,圖案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廠徽,許多電影紀念章都鐫有該廠徽圖案。該廠徽的設計和演變,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逸聞趣事;北京電影製片廠於1949年4月成立,直到1952年仍用字幕作片頭,故向社會徵集片頭設計。中央美院雕塑系教師凌春德應征參加,他認為藝術應典型地表現時代。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家欣欣向榮,人民當家做主,於是他設計了「工農兵」塑像,表現了三人成眾、萬眾一心的時代風貌,並在眾多應徵稿件中脫穎而出被選中,一直用到1958年。隨著時代的變化,廠徽作了修改,土兵與農民的位置對換了,農民雙手高舉麥穗,士兵的沖鋒槍變成蘇式轉盤槍。1965年凌春德又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設計片頭,士兵的武器換成了AK47,著裝也由大蓋帽換成「一顆紅星頭上戴」的解放帽加「革命紅旗掛兩邊」。凌春德的作品結構嚴謹,富有裝飾性。他於1959年創作的《掘笑前進》雕像,至今仍然作為《解放軍文藝》和解放軍出版社標志。
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培養電影放映技術人員,利用電影這種宣傳方式教育和鼓舞人民,把電影藝術普及到城鄉各地,中央和地方的一些文化部門和學校開辦了電影放映技術培訓班,並為學員制發了畢業紀念章。「中央電影局放映訓練班」於1949年開辦,紀念章(圖5)為電影膠片形狀,突出了電影的特點:「西南文化局電影放映培訓班」 紀念章,紅銅鍍金,直徑3.2厘米,正中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工農兵」雕像廠徽圖像,下方邊緣設計成電影膠片綵帶裝飾,膠片上刻「畢業紀念」字樣,背面註明「1953.4月― 10月」,說明培訓班學習時間為期半年「四川省文化藝術幹部學校電影放映人員培訓班紀念章」,長方形設計,規格為2.1x3厘米,圖案亦採用工農兵雕像,在圖案下方刻有「畢業紀念」四字;背面刻有相關銘文和「1956」年代;「河北影訓.第七期」證章(圖6),造型為三面紅旗插在電影膠片上,左邊也設計有北京電影製片廠廠徽。一些城市還成立了電影製片業工會,如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就成立有「上海總工會影劇業工會上海電影製片業分會」,並製作了證章(圖7),該章主圖為電影放映機,背景有五角星、紅旗、麥穗、膠片等,內涵豐富。
為推動新中國電影藝術發展,促進中外電影的文化交流,一些大城市曾舉辦過電影月、電影周等活動,也製作了紀念章。「中國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獻映紀念」章(圖 8),五角星造型,正中鐫有北京電影製片廠廠徽,設計考究、製作精美:哈爾濱市「蘇聯電影周」紀念章(圖9),上方刻繪有展翅高飛的和平鴿,主圖採用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的片頭雕像,該雕像是前蘇聯女雕塑家穆希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為巴黎世界博覽會創作的《工人與集體農庄庄員》造型,男工人與女庄員高舉的鐮刀和錘子合成為黨徽圖案,哈爾濱市「法國電影周」紀念章(圖10),左上方凸出部位鑄有巴黎凱旋門圖景。
六十年代末,全國各地大量製作毛澤東像章,其中有大型舞台藝術劇《東方紅》、《長征》紀念章:各電影製片廠、電影放映發行部門也製作了不少紀念章。如長春電影製片廠「毛主席塑像落成」紀念章,直徑6厘米,正面鐫毛澤東側面浮雕像,背景是雪花漫天飄舞,梅花做雪怒放,意喻「梅花歡喜漫天雪」,背面刻「毛主席塑像落成紀念.長影」銘文,如今這尊塑像仍然矗立在長影。而為電影「八個樣板戲」製作的像章,那就更多了。
有意義的是第一枚毛澤東像章就是出自著名電影導演凌子風之手。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當時凌子風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任教,他用硯台雕刻模具,用牙膏皮熔化鑄製成毛澤東像章,向黨的「七大」獻禮,贈給「七大」主席團成員。如今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就珍藏著陳毅捐獻的一枚。有趣的是著名影片《渡江偵察記》,將解放戰爭時期「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作為片頭,不僅揭示了影片的主題,也使人耳目一新。
八十年代初,中日兩國合拍《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彩色故事影片,發行一枚影片放映紀念章。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小百花獎」 (長影)等也製作發行多枚評選、頒獎紀念章,如第十三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就發行了成套紀念章。九十年代拍攝《大決戰》系列電影片,發行丁影片攝制紀念章。
此外還有電影節紀念章:如亞洲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影展、上海國際動畫節、國際科教電影節、長春國際電影節等,廠慶紀念章:如長春、八一、上海、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等;動畫造型紀念章:如孫悟空、米老鼠、黑貓警長等。
這些徽章,堪稱新中國電影事業輝煌歷史的縮影。可謂「方寸投映銀屏史,膠片定格新紀元。百年華誕多精彩,徽章最美掛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