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音樂電影莫扎特的讀後感

音樂電影莫扎特的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5-15 08:54:27

1. 求電影 莫扎特 觀後感

告訴你,我唯一的目的是盡量掙錢,越多越好;因為除了健康以外,金錢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莫扎特,1781年4月4日。 我大學生活的前兩年是在床上度過的,那時候我致力於研究床與天才之產生這一具有重要實際意義的課題。笛卡爾在床上發現了「我思故我在」,歌德躺在床上向別人口授詩歌和劇本,甚至邱吉爾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也是在床上以奇特的卧姿完成大半的。但是我終於發現,致力於這項研究的同學大有人在,並且刻苦程度簡直是瘋狂,我卻看不出任何他們能突然成為天才的希望,所以我就放棄了。這種放棄,對於曾經那個只有十八歲卻一再堅持夢想的年輕人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殘酷,當他淡淡一笑的時候,這種殘酷深深印在了他內心深處,成為一種隱秘的疼痛。


當《AMADEUS》結尾莫扎特向薩列里口述了一夜《安魂曲》之後頹然而言:「我想睡一會兒」,准確地說,是莫扎特安祥自得地躺在大床上,薩列里蜷縮著在莫扎特兒子的床上將就的時候,我內心的疼痛被觸及。我突然頓悟為什麼長久以來我在床上度過了不少時間卻始終沒能成為天才。關鍵不在於你睡姿如何,也不在於你到底睡了多久,而在於你睡得那張床是不是上帝指定為天才專用,或者說你是否是amadeus,這個拉丁詞彙的意思是:為上帝所寵愛。雖然莫扎特自己在1787年寫給柯哈茲的信中說:「沒有人對於作曲的研究下過我這樣的功夫」,但是一個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的人,除了天才還有其他更適合的稱呼么?當我跟薩列里一道,看到那不曾做過任何一點修改的完美樂譜的時候,只有自然而然同意薩列里的看法:莫扎特是被上帝寵愛的,他的音樂是上帝早就寫好放在他頭腦之中的,而莫扎特只需要將其展現在世人面前,然後收獲無數贊美。米開朗琪羅總是說他的天才是由於家鄉「飄逸的空氣」所致,那麼莫扎特展現自身才華的時候真的如同呼吸一般自然順暢。
比難得的天才更難得的是如同羅曼·羅蘭所言,莫扎特有「一顆完全健康而平衡的靈魂」。人類的痛苦是無窮的,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的凌虐,比如貧窮、疾病、人類的惡意等等;另一種則來自內心的彷徨、掙扎、苦悶諸如此種。世上的天才能逃過前一種痛苦的不乏其人,比如逍遙的笛卡爾,比如叔本華,但是彷彿一種特質,天才總是比常人背負著更多第二種形式的痛苦。太多瘋狂的天才用自己絢爛野蠻的色彩塗滿了自己腦海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梵谷、荷爾德林等等優秀的大腦死於癲狂。也有如《A Beautiful Mind》所描述得John Nash那樣行走在瘋狂的刀刃而終於不自我毀滅的天才吧,但是只能說這種天才向我們完美展現了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看清世界的面目,然後愛世界。那個叫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孩子甚至沒有任何內心迷亂的影子,他如同一塊水晶,倒映得只是別人的機心和無奈,自己卻沉迷於party、與妻子的嬉戲,開心時就發出那別具一格的笑聲。他健康而平衡的靈魂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出現波瀾——當別人冒犯他的驕傲。這時候他會說出:「看義大利歌劇時,那麼多的高音在吼,尖叫,一對肥胖的情侶在那裡翻白眼,拋媚眼。那不是愛情,那是垃圾。」這一點都不奇怪,驕傲是孩子氣的一部分,即使是對他永遠敬重的父親。在父親反對他脫離薩爾茨堡大主教而寫信責備他的時候,他回信說:「你的來信,沒有一行我認得出是我父親寫的。不錯,那是一個父親寫的,但不是我的父親寫的。」


是的,這樣一個孩子就這樣幸福地躺在了上帝出於寵愛而為他准備得床上了。我對上帝的不滿在於,當莫扎特說「我在床上」了的時候,他斷然不會如同一個賢惠溫柔的女子一樣說:「飯在鍋里」。當無數的天才掙扎於內心的痛苦之時,莫扎特卻掙扎於物質的匱乏虛弱的身體以及嫉妒者的陷害當中,既成的事實不容許我做如下的設想:如果,他不是以為盡快完成《安魂曲》可以多得到一大筆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確保鍋里有飯,那麼他在上帝為他指定的那張床上是不是可以多呆一會兒?天才可以自信地說「飯在鍋里,我在床上」,這種美好的想法只能在諸如《Good Will Hunting》這樣的電影里可以實現,在那裡天才不僅心靈平衡,而且身體強健,可以在大公司里謀取高新的收入,即使一點心理疾病也會遇到Robin Williams這種永遠教書育人的神奇老師得以痊癒。可惜,這劇本天才Ripley先生也有份參與編寫,難免過於優待天才。事實的殘酷在於:天才與庸人的存在同樣不過是為了增添上帝的榮光,當你躺在屬於自己的那張床上,天才也許擁有更大的窗戶看到更美麗的風景。但是,天才的房間沒有屋頂,就像風雨之中莫扎特從租來的棺木中滑入滿是屍體的泥坑,上面沒有墓碑。

建裝 1021 任心磊 10 號 Salieri 之恨 1. 恨自己出生和莫扎特不同十分零六秒 F 大調快板(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 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莫扎特,我很早就知道他名字。 我還玩小孩游戲時,他已給帝王演奏了。甚至給羅馬教皇演 奏。 我承認我嫉妒 當我聽到他們給他的傳令時,不是哪個傑出的小神童,而是 他父親,那個教給他一切的人。 我父親他不喜歡音樂,我告訴他,希望能像莫扎特一樣。 他說「為什麼?你想成為被訓的猴子嗎? 你想讓我拖著你周遊歐洲,像馬戲團的怪物那樣變戲法?」 怎麼才能告訴他,音樂對我很重要 ?」 恨自己在奧地利皇室的地位被搶 2. 恨自己在奧地利皇室的地位被搶二十五分五十七秒,當國王問 Salieri 的看法時,他說: 「把 莫扎特留在維也納是個有趣的想法,大教主會勃然大怒! 若陛下願意的話。」 三十三分零四秒 莫扎特: 「德語,請決定用德語。 」 國王: 「為什麼?」 莫: 「因為我已經有了最美妙的歌詞。 」 …… 莫: 「為什麼不?非常吸引人。我的意思是故事吸引人,不 會展示閨房秘事。不會有傷風化,道德觀念很強。充滿了 德意志的傳統美德。 」 …… 莫: 「愛情! 」 Salieri: 「哦! 是愛情! 我們義大利人不懂愛情。 (一片笑聲) 」 莫: 「你們是不懂。義大利歌劇里,所有男高音都在尖叫, 愚蠢肥胖的情侶眼珠亂轉,那不是愛情而是垃圾!陛下, 你選語言。我配上最美的音樂獻給陛下。 」 國王: 「噢!就用德語。 」 三十五分五十秒 莫彈奏 Salieri 寫的那一小段進行曲。 莫。 「剩下的都一樣,對不對?其實並不太好對吧?你試過 這個嗎?是不是應該更…這樣…?或者這樣?好一些? 你覺得呢?」 國王是一臉喜色) ( 五十三分十三秒 國王: 「早上好,宮廷作曲家這是我侄女伊麗莎白郡主。她 讓我推薦一個合適的音樂老師。我有個極好的注意。 」 Salieri: 「陛下,這對我是莫大的榮幸! 欣喜狀) ( 」 國王: 「我想的是莫扎特先生,你覺得怎麼樣?」 Salieri: 「這個想法很有趣,不過…」 3. 恨莫扎特搶走了他貪戀的女人四十一分十四秒 Salieri: 「足有十分鍾,幽靈般的音階!…我愛上那個姑娘, 至少是貪戀她…我不能容忍任何人碰她, 尤其是那個可憐 蟲。 」 四十九分三十秒 Salieri: 「那一刻我很確信,他奪走了她。那可憐蟲奪走了 我親愛的姑娘…」 4. 恨莫扎特的夫人如此的愛他五十六分三十二秒 莫扎特太太: 「閣下.」 Salieri:「我有什麼可以幫你的?」 …… Salieri: 「…放在這里我保證絕對安全。 」 莫扎特太太: 「我真的不能那麼做,他不知道我來這里。 」 Salieri: 「這么說不是他讓你來的?」 莫扎特太太: 「這是我自己的注意。 」 …… Salieri: 「今晚回來,一個人。 」 1:05:46 莫扎特太太應邀來到 Salieri 家中 …… 5. 恨莫扎特取笑他的作品 1:25:09 莫扎特用 Salieri 的風格來演奏 用一種小丑的表情來彈奏,用放屁來結束這次彈奏。 Salieri: 「嘲笑我吧!那笑著的不是莫扎特,那是上帝,上 帝借著那下流的笑聲在嘲笑我。笑吧,向所有人展示我的 平庸。總有一天我要嘲笑你。在離開這世界之前,我要嘲 笑你。 」 6. 恨莫扎特(上帝)沒讓他分享榮耀三十七分三十五秒 Salieri: 「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對上帝歌唱,他給我渴望,又 讓我失聲。 為什麼?告訴我。 他若不想讓我用音樂贊美他, 為何要在我心中,種下渴望?讓我充滿慾望,卻不給我天 資?」 2:52:58 Salieri: 「仁慈的上帝,他毀掉了自己的寵兒,而沒有讓我 這個庸才分享一點他的榮耀。他殺了莫扎特,而讓我或者 受折磨,三十二年的折磨,三十二年看著慢慢自己消亡。 我的音樂逐漸變得暗淡,都消失了,直到沒人演奏它。而 他的……」 の悲劇》 《W の悲劇》劇情簡介三田靜香是「海」劇團實習演員。 劇團決定公演推理作品 《W 的悲劇》 ,並通過考試選拔女主角摩子。菊地香被選中, 而靜香被安排飾劇團女傭人兼幕後提詞。 她在男朋友昭夫 鼓勵下背熟了全劇的台詞。一天夜晚,女明星羽鳥翔的資 助人堂原良造暴死她的房中。 為了避免因這樁丑聞斷送自 己的名聲,羽鳥翔以讓她飾演女主角摩子為條件,懇求靜 香當她的替身,此後,靜香在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一個殺 人犯的替身,她把現實經歷和角色性格融為一體.演得真 摯感人, 獲得觀眾贊許。 散場後, 菊地香持刀撲向靜香. 昭 夫因保護靜香而受傷。昭夫向靜香求愛,靜香向昭夫表示 了自己要從頭做起, 繼續演戲的心清, 含著微笑向他告別。 實例女演員張鈺向多家媒體透露,導演黃健中當著她的面與她 的一位朋友「小霞」發生過性關系。 隨後黃健中的意思是和張鈺 吃飯時, 被張鈺下了套, 致使他「喝了兩瓶啤酒後就神志迷糊, 完全不記得之後發生了什麼」 事情並沒有在此劃上句號,後 , 來《中國廣播影視報》刊登了黃健中、張紀中、於敏三人評 論張鈺的文章,文中揭露張鈺「為了上戲,曾找某導演的妻子 大鬧, 自稱被該導演強奸」 「張鈺『借錢不還』 拐走於敏手機』 等等 、 『 」 醜事,此舉一出頓時讓張鈺火冒三丈,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將 三名導演和《中國廣播影視報》告上法庭,結果是兩次敗訴。 輸了官司的張鈺早就了報復的念頭,曾多次和黃健中私下裡 交涉,可是仍然是一無所獲,惱羞成怒的她終於使出了「殺手 鐧」 又多次向媒體表示要揭露影視圈黑幕,終於昨日在「錄音 , 帶事件」中「張鈺、小霞和黃健中吃飯的地方」 她拿出「保證書」 , 和 20 多盤錄像帶、錄音帶,向媒體披露出影視圈的黑幕, 「黃 鼠狼」的尾巴露了出來不說,還帶出一長串骯臟的「下水」 眾多 , 影視界人士也跟著倒了霉,娛樂圈有史以來性丑聞涉及面最 廣,涉及人數最多的「性交易」事件在媒體的傳遍下昭然於世。 附:《七宗罪》 在 26: 10 響起的背景音樂為巴赫的 《第 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又名《G 弦上的詠嘆調》 。

有那麼一個人,他名字的中間有這么一個詞Theophilus:這個詞在德語叫的"Gottlieb",在拉丁文里叫"Amadeus",在義大利語叫"Amadeo",在法國叫"Amad ",在我們的語言里被稱作"上帝的寵兒。" 他的全名是約翰尼斯·克利索斯托穆斯·沃爾夫岡古斯·特奧菲盧斯·莫扎特(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我們把"上帝的寵兒"簡稱為天才,或者乾脆就簡稱為莫扎特。

"莫扎特是個天才,我不是,那我怎麼辦?"
美國索爾·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攝制的《莫扎特傳》(《Amadeus》)用了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接近這個神,至少是神的寵兒,這個我們凡人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個男孩,倒不是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紀輕輕,而是他既便在世間的大部分日子裡,他都只是會傻笑,會做狹地和女演員在化妝間滾作一團,會在大庭廣眾下毫無理由地"羞辱"他的對手,一個對他的前提也許是性命攸關的人——宮廷作曲家薩列里。
薩列里清楚地聽到,甚至是看到神通過這個粗俗甚至看上去那麼漫不經心的小孩說出的天籟。他奇異地發覺竟然只有他看見了,他恐懼所有的人在那些剎那裡都張開了眼睛。於是他誘導這個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發現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輕易擺布的帆船,"好風憑借力",他似乎可以讓這個天才毀滅。他似乎可以成為神把諸多苦難加諸於天才身上的幫凶。

"我可以在我無往不勝的人間為所欲為地給他設置障礙。這人間是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欺世者發財,盜名者成功。"
薩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實算是從另外一種角度詮釋了天才是如何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務的是萬王之王,塵世間習慣於別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幾乎都會遭到天才的藐視。因為天才會覺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對著君王平視並不值得額首稱慶。他會從維也納寫信給父親:"我還是怒氣沖天……人們一直在考驗我的'忍'。終於'忍'字敗下陣來,我已經不再是個'薩爾茨堡的囚徒'。今天是個值得高興的日子,我終於自由了……"他從來沒有想過,自由從來只在天上,地上匍匐的凡人又知道什麼叫做自由。
然後天才的家庭還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許都不如他的仇敵知道他的可貴在什麼地方,也許她認為莫扎特的不順利只在於那個人對自己的肉體並不滿意;也許她真的認為莫扎特隨意塗抹在紙上的音符不過是排泄物,只有這種排泄物竟然能夠為她換取帽子上的頭飾的時候,那也許會提升為比較高級的排泄物;也許她評判《安魂曲》和《魔笛》價值的高低只不過是前者預付了很多錢,後者似乎賺不到什麼錢;終其一生,她開始意識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實不知道她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後,天才的身體尤其是凡人的身體。當薩列里安排的女僕都驚恐地拒絕不再做可恥的密探,由於她發覺夜以繼日的工作讓她名義上的主人已經象鬼一樣的旺盛,或者說象鬼一樣的不可捉摸。當薩列里興奮地刺出最後一劍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意識到,上天已經不讓凡人糟蹋他的寵兒了,上帝的寵兒要回家了。


"透過音符構成的柵欄,我看到了一種純粹的美。"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曾經這樣評價莫扎特的音樂:"在音樂歷史中有這么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如果考慮到莫扎特短短的創作時間,人們便會發現,他留給我們的作品數量是驚人的。但是,他沒有為我們留下來,而且我們永遠無從知道的作品的數量更加驚人;因為在他生命的各個時期他都偏愛即興創作,這就是說,在鋼琴上自由虛構隨意演奏:在公開的音樂會上也罷,或者更常常是面對幾個聽眾連續演奏數小時之久。而此時所創作的東西事後並沒有記錄下來——這是整整一個曾經發出一次美妙音響然而卻永遠消失了的莫扎特音樂世界。而我們從薩列里的眼睛裡看見了那個世界,我們在薩列里陪伴莫扎特的那個最後的夜晚疾筆如飛的指尖讀到了這個世界,我們在薩列里無聲卻又鮮血淋漓的懺悔里聽到了那個世界。當流星把夜空照得那麼璀璨的剎那,我們讀到了永恆,縱然我們再也無法和這個永恆擦肩而過。

"所有的庸才們——在世的和未來的庸才們,我寬恕你們全體。阿門。"

電影接近尾聲,我們看見了薩列里緩緩揮動著枯乾的雙手:"所有的庸才們——在世的和未來的庸才們,我寬恕你們全體。阿門。"我們似乎可以這么計量莫扎特留給我們的寶藏:歌劇22部:其中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在短短三十五年的歲月里,莫扎特留給我們的何止這些,每一個剎那都足以在一個普通人身上被稱為奇跡,那麼多剎那在有限的空間里聚集在一起那就只能被稱為神跡。二百六十年過去了,我們真的搞懂了這個天才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嗎?


"有耳朵可以聽的,都聽吧!"(可4:9)。
讓我用神的話結束這篇對神的禮物的膜拜,他從來不屬於我們,但又和我們是那麼的不可分離。

-------------------------------

電影中用到的莫扎特的曲目

1.歌劇《唐璜》(K .527)序曲 / 電影開場
2. 第25交響曲(K.183)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自殺被發現
3. 弦樂小夜曲 (K.525)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為神甫彈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調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莫扎特離開康斯坦察跑向音樂會
6.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七樂章(終樂章)/ 莫扎特結束指揮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樂譜
8. G大調鋼琴變奏曲(根據薩利埃里的作品——"我親愛的阿東尼" 改編)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編的薩利埃里作品
9.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詠嘆調"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為約瑟夫二世演奏時,改編薩利埃里的為約瑟夫二世所寫的小曲。
10.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詠嘆調 "不論什麼樣的懲罰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後宮誘逃》演出中,女高音獨唱。
11.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終曲"薩利姆萬歲" / 《後宮誘逃》演出中,4人坐船離去
12.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禮上
13. 長笛和豎琴協奏曲(K.299)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4. 第29交響曲(K.201)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5. 為兩架鋼琴所寫的協奏曲(第10鋼琴協奏曲)(K.365)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6. 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寫的協奏曲(K.364)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7.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8. 第15鋼琴協奏曲(K.450)第三樂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進屋後看到了父親
20.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禁衛軍合唱 / 莫扎特一家換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軍歌(K.539)/ 假面舞會上的背景音樂
22.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會"受罰"彈琴
23.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風格演奏
24.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轉過來演奏
25.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薩利埃里"的風格演奏
26.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邊寫作邊玩檯球
27. 第22鋼琴協奏曲(K.492)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28.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薩利埃里溜進了莫扎特的房間
29.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費加羅和蘇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導《費加羅婚禮》的排練
30.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芭蕾音樂"Ecco la Marcia" / 歌劇院總監撕掉了樂譜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約瑟夫二世的許可後配以音樂再次演奏
32.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約瑟夫二世打哈欠時
33. 歌劇《唐璜》(K.527)第二幕終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揮《唐璜》
35. 第20鋼琴協奏曲(K.466)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佩帶死亡面具的來到莫扎特住所
36.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打開房門時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詢問莫扎特
38. 同上 / 薩利埃里計劃害死莫扎特
39. 歌劇《後宮誘逃》(K.384)、《費加羅婚禮》(K.492)和《唐璜》(K.527)中音樂改編的喜劇音樂 / 莫扎特全家觀看演出
40. 歌劇《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寫作時聽到了敲門聲
41. 歌劇《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發瘋似的在屋中跳舞
42.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開門後見到了帶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間
44.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彈琴
45.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唱歌
46. 歌劇《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與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後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 歌劇《魔笛》中的詠嘆調"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訓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Ein Madchen" / 莫扎特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Pa pa pa " / 莫扎特被薩利埃里抬上馬車
51. 德國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會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薩利埃里協助莫扎特寫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離世、出殯
54. 第20鋼琴協奏曲 (K.626) 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被推出房間,響起莫扎特的笑聲,影片結束

2. 影片《莫扎特傳》觀後感

這篇不錯 ,不會重復 伍爾夫.莫扎特,那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卻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窮困潦倒。為了音樂他留在維也納,而拒絕他有著顯赫地位父親的安排而回到家鄉。他去求人給他工作,甚至求人施捨。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盪不羈(不是指風流,是喜笑怒罵完全一俗人),卻對自己的音樂狂度自信,總認為那是由史以來最傑出的。也確是那麼回事。由於那個維也納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擠,他創作的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在內的一些著名歌劇也在當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數的幾場。他的父親死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一些變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憔悴不堪。他開始大量飲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絲,一個嬌小漂亮的女人-這個期間是怎麼過來的,一方面要照顧孩子和伍爾夫的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為丈夫的精神狀況擔心-他被生活壓的也不成樣子,喝酒,語無倫次,徹夜的寫那些歌劇。最後他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度假了,由於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揮中昏倒,隨後便卧床不起。直到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誰-那個在他的最後時期用錢逼他寫安魂曲的人。所有情節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懺悔中展開的,是他謀殺了莫扎特。整個過程可能有虛構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傳》,那就是說大部分情節是基於實際之上的。 片中有兩個地方是感觸最深的,第一當然是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用那個御用作曲家的話就是他創作歌劇的時候完全是寫出他腦子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像在在聽寫!他的手稿沒有一處更改,而且他從不寫復稿。再就是他的愛情,他和史坦絲的恩愛幾次讓我感動,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潦倒時,可以說他擁有完美的愛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實質上的過錯,只是一個妒忌他的人。所以對身邊的人要有適當的提防。我想上帝應該是不喜歡完美的東西,他給了你他才華給了他愛情,但卻讓他窮困潦倒,為生活所困。當那個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穌像放到爐火中時我是著實有些意外的,他是對的,不要對上帝或什麼救世主抱有什麼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上帝給了他才華只是讓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樂,他痛苦之後想要報復上帝,於是開始了對莫扎特的排擠迫害。但他卻永遠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樂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會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後還是向神父懺悔了。所以要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我還是想把現實和電影分離開來說一下。如果想了解莫扎特的生平,還是去找一本正正經經的傳記來看吧,傳記上也會告訴你他是個神童,是個天才,不過絕對沒有電影里那麼誇張。你會發現傳記里基本上沒怎麼提到一個叫薩列里的宮廷音樂家。忌賢妒才到心理變態的人,估計也就在編劇的腦子里能形成。真實的薩列里是一個在音樂史上多多少少可以留點痕跡的音樂家。幾年前,薩列里家鄉的人民為了給薩列里正名,特地開了場音樂會。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的電影的影響力之大,足以使某個已入墳墓,與世無爭的魂靈再次受到鞭撻,薩列里要是顯靈,不知道要氣暈過去多少次。電影里最後薩列里使得最狠的那招,就是打扮成莫扎特父親的靈魂找莫扎特寫安魂曲,也是合理想像合理發揮,找莫扎特寫安魂曲確有其人,是一個公爵,這是正常的業務關系,全無不妥。其次是莫扎特,說嚴重點,電影是對莫扎特形象的嚴重歪曲。不過是一種往更天才的方面歪曲。也有一些地方讓會人看得很不舒服,比如那個誇張的笑聲,初次看會讓人覺得完全無法接受,真像一個馬戲團的猴子。不果我在看第二遍的時候,發現那笑聲的迷人。不要嘲笑那個笑聲,那是對你、對我、對天下所有自命不凡的人的嘲笑。看到第三遍第四遍,就覺得那笑聲沒有不行了,那笑聲是導演對莫扎特的注釋。那時天才可愛且純然天真的一面。當然,這個笑讓很多隻看一遍電影的觀眾對莫扎特這個神童和天才頗感失望,認為這很野蠻。 莫扎特的葬禮沒有鮮花,沒有輓聯,沒有送葬的隊伍。如同一個平凡的貧苦人們一樣,只有一個普通的墓,一塊不大的現已長滿雜草的地。

3. 莫扎特作文400字_莫扎特作文_讀後感400字

大意: 莫扎特從小就是音樂天才,他每次伴奏的風格都不同,使歌曲表現出不同的風格。一年一年的過去,人們不再為莫扎特的演奏技巧驚訝。當時莫扎特再也受不了,想去其它的城市工作,但盡管他再每一個城個城市尋找長久的職位,卻沒有一個皇室與貴族願意僱用他。 莫扎特三十一歲那年,終於得到宮廷作曲家的納拆職位。皇帝與貴族也只給他一點點錢或金錶之類的東西。人們知道莫扎特很有才氣,卻舍洞纖棗不得給他應有的報酬。漸漸 的,他的聽眾和學生也愈來愈少。離莫扎特生日不到兩個月的十二月四日,莫扎特躺在病床上,五日凌晨,莫扎特過世了,葬禮那天送葬的工人把莫扎特的棺材隨便 扔在窮人公墓,後來再也找不到莫扎特的墳墓了。 心得: 我覺得這本書讓我們知道,莫扎特雖然在生活中並不快樂,但他豎緩願意位人們彈奏音樂。雖然莫扎特不在了,但他做的音樂卻深深的留在人們的心中。

4. 莫扎特傳電影觀後感

終於看完電影《莫扎特傳》了。也多明白了一點大張偉為什麼總說自己不勇敢。莫扎特身上有很多能引起他共鳴以及自省的地方。「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天才若不在某種程度上對現實妥協,很容易被風折斷。「不勇敢」不失為一種細水長流的良策。

在看《莫扎特傳》這部電影之前看了一個解說,作者描寫影片的開頭被悔恨折磨的薩聚聚躲在小黑屋裡不肯出來,人們只能用一碟甜品引誘他出來。別的不提,這個形容真是,biu!完全忽略了什麼嗜甜是墮落和貪欲的象徵啊,一個甜食控的可愛大師啊!

說起冬優子和朝日才能上的不同,今天創作時腦海里浮現的是米洛斯·福爾曼的莫扎特傳里的薩里埃利和莫扎特兩位,主要是最後一幕,其實我可能還是沒太懂薩里埃利最後怎麼想的,但總之還是挺有靈性。

《莫扎特傳》是我最喜歡的傳記片沒有之一,私以為這片是同人女的必修課,敘事視角與情感可以放在任何一個紙片人身上。

5. 莫扎特觀後感100-200字

我大學生活的前兩年是在床上度過的,那時候我致力於研究床與天才之產生這一具有重要實際意義的課題。笛卡爾在床上發現了「我思故我在」,歌德躺在床上向別 人口授詩歌和劇本,甚至邱吉爾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也是在床上以奇特的卧姿完成大半的。但是我終於發現,致力於這項研究的同學大有人在,並且刻苦程度 簡直是瘋狂,我卻看不出任何他們能突然成為天才的希望,所以我就放棄了。這種放棄,對於曾經那個只有十八歲卻一再堅持夢想的年輕人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殘 酷,當他淡淡一笑的時候,這種殘酷深深印在了他內心深處,成為一種隱秘的疼痛。
當《AMADEUS》結尾莫扎特向薩列里口述了一夜《安魂曲》之後頹然而言:「我想睡一會兒」,准確地說,是莫扎特安祥自得地躺在大床上,薩列里蜷縮著在 莫扎特兒子的床上將就的時候,我內心的疼痛被觸及。我突然頓悟為什麼長久以來我在床上度過了不少時間卻始終沒能成為天才。關鍵不在於你睡姿如何,也不在於 你到底睡了多久,而在於你睡得那張床是不是上帝指定為天才專用,或者說你是否是amadeus,這個拉丁詞彙的意思是:為上帝所寵愛。雖然莫扎特自己在1787年寫給柯哈茲的信中說:「沒有人對於作曲的研究下過我這樣的功夫」,但是一個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 的人,除了天才還有其他更適合的稱呼么?當我跟薩列里一道,看到那不曾做過任何一點修改的完美樂譜的時候,只有自然而然同意薩列里的看法:莫扎特是被上帝 寵愛的,他的音樂是上帝早就寫好放在他頭腦之中的,而莫扎特只需要將其展現在世人面前,然後收獲無數贊美。米開朗琪羅總是說他的天才是由於家鄉「飄逸的空 氣」所致,那麼莫扎特展現自身才華的時候真的如同呼吸一般自然順暢。
比難得的天才更難得的是如同羅曼·羅蘭所言,莫扎特有「一顆完全健康而平衡的靈魂」。人類的痛苦是無窮的,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的凌虐, 比如貧窮、疾並人類的惡意等等;另一種則來自內心的彷徨、掙扎、苦悶諸如此種。世上的天才能逃過前一種痛苦的不乏其人,比如逍遙的笛卡爾,比如叔本華, 但是彷彿一種特質,天才總是比常人背負著更多第二種形式的痛苦。太多瘋狂的天才用自己絢爛野蠻的色彩塗滿了自己腦海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梵谷、荷爾德林等 等優秀的大腦死於癲狂。也有如《A Beautiful Mind》所描述得John Nash那樣行走在瘋狂的刀刃而終於不自我毀滅的天才吧,但是只能說這種天才向我們完美展現了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看清世界的面目,然後愛世界。那個叫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孩子甚至沒有任何內心迷亂的影子,他如同一塊水晶,倒映得只是別人的機心和無奈,自己卻沉迷於party、與妻子的嬉戲,開心時就發出那別 具一格的笑聲。他健康而平衡的靈魂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出現波瀾——當別人冒犯他的驕傲。這時候他會說出:「看義大利歌劇時,那麼多的高音在吼,尖叫,一 對肥胖的情侶在那裡翻白眼,拋媚眼。那不是愛情,那是垃圾。」這一點都不奇怪,驕傲是孩子氣的一部分,即使是對他永遠敬重的父親。在父親反對他脫離薩爾茨 堡大主教而寫信責備他的時候,他回信說:「你的來信,沒有一行我認得出是我父親寫的。不錯,那是一個父親寫的,但不是我的父親寫的。」

6. 電影莫扎特影評

天堂來的樂聲 ——《莫扎特傳》

和大多數紅旗下長大的孩子一樣,從小,就從課本里知道了有個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對這名字背後其他的一切,我一無所知。
我本可以就這樣無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贖》里,安笛身陷地獄般的大牢,他打開擴音器,讓音樂飄飛在整個監獄上空,所有的犯人,聽得懂的,或者聽不懂的,那瞬間,都停下來,靜靜地伶聽。
那音樂也飄進了我的心裡,從前,我竟然不知道音樂可以讓人心醉,心醉,它純粹絕美得如一個由上帝從虛無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籠罩,卻無法勘透那隱藏其後的神秘。為此,我問人:
『音樂它為什麼可以這樣美?』
『因為它代表了無窮的未知,它比詩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個優雅的、曾經憤怒過的詩人,而如今,只懷揣著曾有的夢想,一心想與生活和解的中產階級優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歡的正是那個莫扎特,莫扎特從不曾憤怒過,他的音樂是流水,從來不曾帶給人世半分的憂傷,他的音樂如小鹿在山間跳躍,又象清泉,溫柔而不流於細膩,美麗而不華貴,就象一個來到人間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歡樂!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願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過天使來貼近那個優秀青年的心靈的。我以為那是顆有著游吟詩人靈魂的高貴心靈,我對音樂、詩歌的無知正如我那被多年鄉下塵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樣,在這樣精緻的心靈前,我自慚形穢。除了一頭投進那美妙的音符、詩句,別無選擇。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終還我以顫栗,靜夜裡,我有時會發抖,除了這顆對著黑暗敞開,對無限極致的音樂開始學會敞開的心靈之外,我還有什麼呢?我痛惜我識之太晚,我狂喜與自己終於與它相遇,抬頭向前,唯有墳墓,那麼,一路的流連望返,終也可以被原諒的。

那些與音樂相關的電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視線,〈大提琴狂戀〉講述了英國歷史上最負成名的音樂天才——一個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擁有同樣的音樂天份,然而,一個性情激烈,偏執,狂熱,而另一個平和,溫柔、細致,性格決定命運,前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提琴家,後者成為業余的長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婦女,命運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過很多瘋狂的,不為外人理解的極端之事,終死於孤零,而後者卻頤養天年,平安地度過此生。
這就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
天才必須是偏執的,激烈的,狂熱的,對喜歡的事物,有種一往無前的決心與堅持,而天才不得不對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終身地陷入與世界的糾纏之中,在被更廣闊的世界所熱愛的同時,與身邊的一個小世界的關系屢屢開戰,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戀》里有一個鏡頭:Jackie獨在音樂場中央,所有的觀眾,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著亮衣,獨自奏著那把提琴,她的頭時高時低,整個身軀都與音樂化為了一體,世界隱去,愛情隱去,做為人的所有基本特徵都可隱去,只有音樂留下,歸屬於於那個人群中間的孤獨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會發瘋,我原以為,莫扎特會是例外。那樣平和,舒緩,優美的音樂,難怪所有有一對會審美的耳朵的人都會傾心,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瘋狂,貝多芬式的憤怒,然而,每個人都懂得欣賞優美。那麼,創造出優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優美,優雅得一如他的音樂,歡快地在樂譜上跳躍。
而《莫扎特傳》的拍法卻與我預想相悖,它沒有從莫扎特自身的成長來講這個故事,它透過了另一個音樂家薩列里的口,講述了那個在庸才與世人的眼裡浪盪揮霍的可憐蟲,那個小丑般的男人,那個可憐純真無辜的孩子,那個歷史上唯一能稱得上音樂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幾個細節難以忘記。
一、 一個神父給叫來替老年的薩列里做懺悔,薩列里哼出幾個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搖頭不知,薩列里無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著哼唱起來,連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著輕打節拍,哼起那個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進維也納的宮廷時,國王正在蹩腳地彈奏著薩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聽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彈奏了下來,並即席加以潤色,讓音調更和諧,完美,流暢。
三、 莫扎特將死之際,薩列里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記錄《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這樣,一個曠世的篇章由此誕生。與此相反的是,薩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賜予他靈感。可憐的人,上帝給了他鑒別優劣的眼睛,給了他對音樂的熱愛,讓他走進了音樂殿堂的大門,卻不讓他進一步靠近,讓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過一介庸才——那種痛苦,並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輕。

無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美,據說當年它得了奧斯卡八項大獎,所有的音樂全部取自於莫扎特,《小夜曲》的輕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費加洛婚禮》的華美,很多場景選用了莫扎特的歌劇片段,那些歡快樂明麗的音樂與加諸於莫扎特身上的種種厄運如影相隨,音樂不斷往前推,節奏越來越快,色調也慢慢變得黑暗,那緊緊注視著天才的薩列里的目光也越來越陰郁,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陷井,莫扎特已無處可逃!
所以他必須早逝,其實他的早逝該算是一種福份。在這樣的浮華塵世里忍受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歸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寧願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喚,他感受到了,雖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聽命而去。
僅僅把薩列里理解為那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薩列里似乎並不完全說明問題,也許,導演用他來表現了所有嫉妒的庸才們。天才總是孤獨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庸才的時代,音樂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負擔,然而,所有的這一切,只能襯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靈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後,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麗的音樂如流水。

其實,這世界上,愛音樂者甚眾,真正懂音樂的人卻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樂的,倒是那個不斷為他設置障礙,最終逼他走向死神的薩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偉大與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終就無緣走進那扇為上帝所寵幸者的大門,他才不顧一切,一邊為莫扎特的音樂欣喜若狂或熱淚盈眶,一邊暗暗發誓:務必要摧毀那被寵幸者。
那些愛音樂的,奧地利的皇帝,那些宮廷貴婦,那些樂師們,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們,那些的民眾,以及隔了幾百年後的千山萬水在遙遠的亞洲大陸的中年階級青年和山地女子,這些俗人們,他們都沒聽清故事的內容,他們憑直覺感覺到了天使的呼喚,卻不知那呼喚來自何方,為何,將走向哪裡,也不知那個小丑般純真苦難的男人,他最終是上帝選派的使者,來人世傳播來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課堂上,我講起莫扎特,我說: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課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閃閃發亮。Alas, 他們會去聽莫扎特,然後被感動。又一扇門被推開,Alas,莫扎特,那個音樂的主宰,音樂的神、精靈,音樂是你手中的奴隸,Alas, 那些遠去的身影,所有的詩歌,音樂,行走和與上帝有關的胡言亂語,我永遠心懷感激!Alas, 其實我可能會更欣賞貝多蒼鬥士般的激情和憤怒,然而,為了美,為了來自天堂的樂聲,乾杯!
原諒我,我最終不懂音樂!

PS,很久之前下載的影評,具體作者是誰忘記了

7. 《莫扎特》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莫扎特》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4 彩色片 158分鍾

美國索爾·扎恩茨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編劇:彼得·謝弗(根據本人同名舞台劇改編) 攝影:米羅斯拉夫·翁德里塞克 主要演員:湯姆·赫爾斯(飾莫扎特) 默里·亞伯拉罕(飾薩列里) 伊麗莎白·貝里奇(飾康斯坦策) 傑弗里·瓊斯(飾約瑟夫二世)



本片獲198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美工、最佳音響、最佳化妝和最佳服裝設計八項奧斯卡金像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四項金球獎




【劇情簡介】

1823年一個下雪天的夜晚,在維也納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個名叫安東尼奧·薩列里的70老人自殺未遂獲救。他向一名年輕的神父懺悔,陳述著32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沃爾夫岡·阿馬迪斯·莫扎特的經過。

莫扎特是位宮廷樂師的兒子,自幼便顯露出非凡的音樂天才,曾被父親帶往宮廷為皇上與羅馬教皇演奏,而薩列里當時只是一個在街頭嬉戲的頑童,但他羨慕莫扎特,但願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在樂壇成名。

薩列里成年後果然當上了宮廷作曲家,並深得皇上約瑟夫二世的寵愛。要不是莫扎特比他藝高一籌,他的地位是不會動搖的。一次他在維也納的薩爾茨堡大主教寓所發現這位音樂家竟然舉止無禮、放盪不羈,喜歡咯咯傻笑和說粗話,大為驚愕。莫扎特因對大主教不敬而觸怒了他。他下令把莫扎特從維也納驅往薩爾茨堡,讓他在那裡好好學會怎樣「守自己的本分」。但這時皇上約瑟夫二世在夏宮里決定讓莫扎特為國家創作一部歌劇。他的顧問們議論紛紛,有的贊同,有的反對。薩列里則主張把莫扎特留在維也納,其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故意激怒那位大主教。可是他的陰謀未能得逞,因莫扎特的父親懇求大主教准許莫扎特返回宮廷並得到了認可。

為了歡迎莫扎特的到來,約瑟夫二世親自彈奏一首薩列里譜寫的進行曲,雖然他的技術並不高明。當皇上把樂譜交給莫扎特要他彈奏時,他聲稱不用看譜,全部樂譜他已背下。由於他即席作了一些增添和修改,樂曲變得比原作更為出色。薩列里只好哀嘆上帝既賦予他用音樂贊美上帝的使命,為何又讓他黯然失色呢。還有使他更為忌恨的事,如他的學生、他的心上人卡捷琳娜·卡瓦列麗也愛上了莫扎特,參加了莫扎特的《後宮誘逃》的演出;又如皇上要讓自己的13歲的侄女在莫扎特指導下學習音樂,顯示了他對莫扎特的特別寵愛。但莫扎特卻拒絕為了教13歲女孩的音樂而把作品交給一個義大利人組成的委員會去評審。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策則小市民氣十足 她拿了莫扎特以往的一些作品去向薩列里求助,希望他能推薦參加上述評選,以求得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薩列里看到這些原作不由從心底里贊嘆其完美無缺,稱這些樂曲包涵著「上帝之聲」,雖然同時他又為自己的相形見絀而感到痛苦懊喪。他憤懣地譴責上帝對自己的不公,把掛在牆上的耶穌蒙難像取下來扔進了壁爐。

莫扎特家庭生活中的不和、父子間關系的不和以及莫扎特對薩列里作品的渺視態度都被薩列里看在眼裡。他認為上帝是在通過莫扎特嗤笑他,所以他發誓也要在有生之年裡嗤笑莫扎特。於是薩列里收買了一個名叫洛里的女人,讓她去給莫扎特的家庭幫佣(此時康斯坦策即將分娩)。她聲稱她的工錢已由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莫扎特的仰慕者支付。薩列里正是通過她了解了莫扎特的創作情況和家庭的經濟窘境。

一次薩列里乘莫扎特為皇上指揮演出之際潛入其家中,得悉他正在創作《費加羅的婚禮》,於是便聯合宮中莫扎特的反對者進行破壞和阻撓,不讓他有充分解說創作思想和表現創作才能的機會,雖然此歌劇一度曾引起皇上的注意而被允許排演;但在莫扎特面前薩列里卻對該歌劇的創作備加贊揚,說它只是因為與維也納公眾的欣賞能力有差異才未獲成功。

就在洛里在莫扎特家進行監視的那段時間里,莫扎特的父親去世。在這喪考的陰影中莫扎特創作了《唐·喬萬尼》——他的「最最陰郁可怖的」但又是「十分美妙的」歌劇。薩列里承認他曾利用他個人的影響只讓這部歌劇演出了五場,雖然他自己深為該劇的藝術魅力所動,每次都到場觀看了。

他為了向上帝報復,想出了新的一招,他穿上一身黑衣,化裝成莫扎特父親的模樣去向莫扎特求索一首獻給死者的《安魂曲》。他的用意就是利用莫扎特對死者的懷念加大其工作量,迫使他無休止地創作,把他的身體搞垮。

莫扎特為了應付多方的作曲要求弄得神智不清了,但他仍像飛蛾撲火一樣投入工作。他那追求享樂的妻子離開了他,他的岳母譴責他對其女兒的傲慢無禮。莫扎特貧病交加,終於在一次劇院演出中體力不支,倒在鋼琴邊。薩列里假惺惺地指揮人們把他「護送」到家,告訴曾有片刻清醒的莫扎特:「歌劇已經結束」。莫扎特感謝薩列里出席他的演出、薩列里則贊揚莫扎特是他認識的最偉大的作曲家。這時響起了敲門聲。莫扎特十分驚恐,要薩列里向來訪者要錢,以完成那首《安魂曲》。薩列里迎進了前來問候的歌舞劇團人員。劇院經理希卡內德把晚上演出收入中莫扎特該得的一份交給了薩列里。薩列里回到莫扎特卧室後把錢款交給了他,但卻編造說:「『他』說如果明天您能完成那首樂曲,他將再給100金幣。」薩列里並表示他個人願意出力幫助。於是十分虛弱的莫扎特便口授他的安靈曲,詳述它的調號、聲部和節拍等;薩列里則不斷地記錄樂譜。莫扎特創作靈感之迅速竟使薩列里來不及理解與錄寫,但漸漸地莫扎特表現出體力不支。不久,卧床的莫扎特已面如死灰,盡管薩列里堅持說自己不累,還可繼續記錄,但莫扎特還是決定休息一會兒。莫扎特對薩列里的叵測居心一無所知,他還請求薩列里原諒他,因為他過去一直以為薩列里既不關心他也不關心他的創作。

康斯坦策心懷愧疚,帶著兒子回到家裡。當把薩列里打發走後,她向丈夫哭著表示和好之意,但莫扎特此時已毫無反應。他就這樣離開了人間。在一個雨天中,他的遺體被馬車拉到城外的一個墓地里。他被下葬在一個沒有標記的石灰石坑裡。

故事敘述完畢,瘋癲的薩列里告訴神父,上帝結束了莫扎特的生命,而要薩列里活著受罪。他的音樂已經死亡,而莫扎特的音樂仍然活著。當他的輪椅被人推走的時候,他還頻頻對神父說:我要為您訴說,我要為世上一切平庸之輩訴說。我是他們的代言人。我是他們的保護聖徒。在過道里他又面對周圍的精神病患者那些「處處可見的平庸之輩」連聲說他要寬恕他們。畫外則響起了莫扎特的「咯咯」笑聲。



【鑒賞】

原籍捷克的美國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曾因導演《飛越瘋人院》(1975)一片而馳名西方影壇。《莫扎特》的成功使他再度成為奧斯卡獎的得主。影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根據本人同名舞台劇改編的,兩者都被他稱為「以莫扎特為主題的幻想作品」,但舞台劇的重點是「薩列里——一個狂人的回憶和他的嫉才」,而影片則突出莫扎特和他的音樂,影片幾乎涉及了莫扎特一生35年中最後10年間的所有主要事件。在舞台劇里,音樂只是通過一種暗指的固定音型加以表現;而在影片中,音樂成為了作品的中心。觀眾可以聽到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著名歌劇,若干協奏曲與《安魂曲》的片斷。全片的情節是在薩列里「現時」對他謀害莫扎特的追悔和表現這一經過的「閃回」場景的交替中展開的。原文片名「阿馬迪斯」是莫扎特全名沃爾夫岡·阿馬迪斯·莫扎特的中間部分,原有「受上帝寵受」之意。而影片中薩列里之所以要謀害莫扎特,正是因為上帝對他「不公平」,他要對上帝的不公平進行報復。薩列里生來就只有一個夙願:做一個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他曾祈求上帝:「我離世後,讓人們因我的作品而永遠懷念我的名字吧」。為此,他時時在上帝面前發誓要堅守忠潔、勤勉與謙卑。饒有諷刺意味的是,上帝讓他成了歐洲著名的作曲家,但卻偏偏又讓他長壽,使他目睹自己的音樂的過時。最後他只好悲痛地眼看自己慢慢消亡。莫扎特在他眼裡只是一個野夫、一個好傻笑又愛講下流笑話的俗子,而上帝卻賦予他寫出「上帝之聲」的天才。為此他甚至憤然把耶穌蒙難像扔進了壁爐。在這里導演再次刻畫了他在自己的影片里所熱衷於表現的「叛逆者」:一個敢於向上帝挑戰的人。當然以「叛逆者」而論,薩列里的對立面莫扎特首先應該屬於此列。在他對權貴們的態度中,在他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乃至在他的音樂創作中都顯示了這一點。他的作品與當時單調模式的音樂迥然不同。被當權者們認為放肆、無法無天的《費加羅的婚禮》一劇的作曲只是一例。此劇因具有煽起階級仇恨的潛在危險遭到貶斥,而莫扎特竟敢向皇帝面陳其力作之新穎與構思之巧妙,表現出毫無顧忌的精神。但和福爾曼先前那部刻畫一個敢於頂撞鐵腕護士長的「瘋人」麥克默菲的《飛越瘋人院》相比較,《莫扎特》和它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後者除了描寫叛逆之外還特別刻畫了社會中同一階層的人際(薩列里與莫扎特之間)關系。所以從表現內容來看,這部影片受到西方電影界的特別重視,看來也並非偶然。

影片上映後在商業上獲得極大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具有傳統的美國音樂傳記片的某些特點。影片使人想起三、四十年代的《翠堤春曉》(1938)和《一曲難忘》(1945)等片。甚至在具體表現手法上都能使人產生聯想。在《翠堤春曉》中,斯特勞斯在與卡拉·唐娜一起乘坐馬車來到維也納鳥林時鳥雀聲與馬蹄聲的節奏等的配合曾使他產生靈感,創作了《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莫扎特》中也有類似的手法:當有一次韋伯太太在家裡訓斥女婿莫扎特自高自大和虐待她女兒時,莫扎特立即意識到她那尖聲的呵責可被借鑒來寫成《魔笛》中的《夜皇後》詠嘆調。但這部影片在歷史真實性方面似乎曾引起評論界更多的非議。它甚至被認為是對歷史、對莫扎特本人的歪曲。主要理由是它已超出了一般「藝術加工」或「藝術破格」的限度。「藝術破格」是指藝術作品中那些可被接受的「破格」。如電影中莫扎特與康斯坦策只生了一個孩子,而實際上他們曾有六個孩子,其中四個是生下後不久死去的。這種省漏使影片避免了零亂和羅嗦,雖然莫扎特家庭生活中這一事實如向觀眾道明,很可能會贏得他們對莫扎特的強烈同情。但有些內容則不然,它們使知情的觀眾難以容忍。如據不完整的資料記載,確有理由相信莫扎特身材矮小、喜歡檯球和粗俗玩笑,他也愛花錢、溺愛妻子和熱情奔放,但影片為了說明天才有其獨特的性格,並由上帝所賜,莫扎特竟被表現成一個狂飲好色之徒。再如那首《安魂曲》是莫扎特在保證守密的條件下受人委託創作的,並非由薩列里喬裝成莫扎特父親上門索要。委託人是位伯爵,他要把這首安魂曲作為他自己的作品獻給妻子。所以薩列里在莫扎特臨終前逼其創作此曲的內容純屬虛構。而康斯坦策此時不在莫扎特身邊之說更屬杜撰。據記載,1791年深秋莫扎特卧病期間始終「由康斯坦策與其小妹索菲照顧」。

影片還因「蓄意」給觀眾留下錯覺而受到指責。有的研究者指出,影片中的許多場景似乎支持了薩列里的觀點:莫扎特的自負和猥褻的言語證明莫扎特不配得到他的那份天賦。在當時維也納平民中講粗話本屬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而影片卻給人這樣一種印象:莫扎特是唯一欣賞臟話的人;同樣,當他愉悅地告知皇上他把《費加羅的婚禮》里的二重曲轉變成三重曲,又把三重曲轉變成四重曲時,影片也沒有表明這種喜悅並非出於自以為勝人一籌,而是因為他樂於創作諧趣的結構。而這種創作熱情正是莫扎特音樂的特點。還有評論指出:影片結尾部分顯示莫扎特是冷冷清清地被下葬在一個窮人公墓里的,但據記載:「按照當時維也納的習俗,他被安葬在城外聖馬克斯教堂墓地中的一個公墓里。」假若如後來的報導所說,「下葬時無哀悼者參加,那是與當時維也納下葬的習俗相符的,但據揚1856年所述,薩列里、斯邁爾、范斯威滕及另外兩位音樂家是當時在場的。風雪交加之說不實,那天的天氣是寧靜的。」可見,除了天氣之外,影片製作者似乎沒有歪曲歷史,但如果對當時維也納的習俗不加說明,現代人自然會產生錯覺,把冷冷清清的下葬與下葬在公墓一並視為窮人下葬的象徵。片中莫扎特的遺體被隨意扔到地上與其他屍體一道暴露於風雨之中的場景實際上更加深了這種錯覺。

總而言之,本片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謝弗的「幻想作品」;但空穴來風,幻想並非沒有根據。普希金就曾於1830年寫過一部諷刺短詩劇《莫扎特與薩列里》,說薩列里用毒酒害死了莫扎特(該詩劇後來又曾被改編為歌劇)。劇中有薩列里下列獨白:

我妒忌,我妒忌。熱情和祈求的人,

天哪,卻偏偏光顧

神聖的天賦、不朽的天才 一個狂妄者、一個浪盪子,

竟不是獎給 那還有什麼公正可言?

自我犧牲、灼愛、勞作、 噢,莫扎特,莫扎特!

影片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導演在藝術處理上有他個人的創新或獨到之處。他選了一個名氣不大的演員陣容,但他們的表演達到了他的藝術要求。影片被譽為「視與聽的享受」。為了給影片增強某種歷史氣氛,福爾曼曾率領攝制組回到捷克斯洛伐克,在莫扎特的歌劇《唐·喬瓦尼》首場演出的布拉格泰爾劇院實地拍攝。影片中音樂與劇情作了富有感情與想像力的穿插安排,其中就包括莫扎特的上述一系列名劇與名曲的片斷。音樂由著名英國指揮家內維爾·馬里納指揮,由「聖馬丁在田野里」室內管弦樂團演奏。莫扎特的音樂在片中有效地起到了兩方面的作用:一、它作為背景音樂,有力地營造了氛圍;二、它又是情節的一部分。影片行將結束時聲與畫的結合更顯出藝術的感染力:音樂演奏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銀幕上看到的則是一組漫長、無言的出殯鏡頭。這真是福爾曼的神來之筆。

8. 求一篇莫扎特傳的影評,2500字

看完《莫扎特傳》,我心情傷感中帶著激動,要不我怎麼寫下這么長一個影評的題目?這是一部莫扎特的傳記電影,更是一個音樂巨匠在人間被摧殘的記錄,又是一類人的縮影,他不是一個人,他是那麼多英雄的化身,他們讓人類的生活充滿趣味和色彩,卻又讓凡人們感到驚惶失措,他們的才華和性格造就了他們的成就,同時也讓他們陷入輪回般的天才...... 影片的開頭真是有點滑稽——美國式的幽默強加在歐洲的典雅上,真是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但是導演的敘述角度到很特別,是從一個窮其一生來毀滅莫扎特的人的口中來講述這個天才的故事。也許,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一樣,需要同等強烈的感情,敵人的敘述原來最動人,更震撼。
故事的開始:一個已經垂暮的宮廷樂師,向前來聽他懺悔的牧師演奏自己曾經流行一時的音樂,可是,年輕的牧師尷尬地說自己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樂章。老人嘆了一口氣,彈起另一段樂曲,牧師馬上興奮的跟著和起來:「啊!先生,我聽過這一段,可是我不知道你就是那偉大的作曲家!」 老人又嘆口氣,幽幽的說:「這不是我的曲子,而是莫扎特的,我謀殺了一個天才。」於是,故事從老人的回憶開始展開……
從小喜愛音樂的安東尼奧向上帝許願說,如果你讓我走上音樂的道路,我願意一生一世服侍你。 於是,第一個奇跡出現了——他那隻知道賺錢的商人父親有一天被食物噎死了。他得以逃脫了家族事業的束縛,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追尋他的音樂伊甸園。最後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宮廷樂師,成為奧地利皇帝的寵臣。一切都那麼順心如意,世界似乎那麼地美好。直到有一天,一個叫莫扎特的年輕人的出現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年少的莫扎特那麼輕狂不羈,甚至還帶點神經質。他整天沉迷於舞會和年輕漂亮的女子當中。但是他的音樂,卻永遠帶著孩子般的天真無邪,讓人一聽入耳就難以拒絕。開始,安東尼奧以為莫扎特只是因為勤奮用功才得到如斯成就的。可是當他看到莫扎特的手稿上一點塗改的痕跡都沒有,渾然天成簡直就像直接從頭腦中謄寫下來一般時,他憤怒了,他質問上帝:為什麼我那麼依賴你,你卻選擇了他作為你的樂師?而我,只有肉體而已。我要向你開戰,我要盡我所能, 毀滅你的天才。(From now on we are enemies, you and I. Because you choose for your instrument a boastful, lustful, smutty, infantile boy and give me only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incarnation. Because you are unjust, unfair, unkind I will block you, I swear it. I will hinder and harm your creature on Earth as far as I am able. I will ruin your incarnation. )安東尼奧與莫扎特的戰爭,實際是安東尼奧與上帝的戰爭。
天才不會因為詛咒而停止腳步。不久莫扎特完成了著名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那華麗的音樂使安東尼奧驚嘆不已。可是,這時第二個奇跡出現了,奧地利的皇帝突然打了個哈欠,並在中途退場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場歌劇有四場,對庸俗的統治者而言實在太長了。天才的莫扎特失望極了,在皇帝其他寵臣們的排擠下,他的劇本只有到比較低級的劇院演出。他與房東太太的女兒結了婚,他的父親也到了維也納。可是他的父親和他的妻子並不和睦,父親最終離開了兒子的家庭,獨自歸去,終老一生。也許因為事業的不順(安東尼奧還使手腕讓莫扎特的歌劇《唐·爵凡尼》只能演出5場),家庭的失衡,現實的痛苦驅使莫扎特總是不停的寫, 不停的喝酒,不停的享樂來麻醉自己。天才的生活大多如此,如果他們得不到現實的承認,就只有活在自己的冥想世界裡。終於,窮困潦倒的莫扎特在劇院的演出中昏倒了,他的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此時,暗懷鬼胎、預謀已久的安東尼奧巧妙地利用莫扎特父親生前用過的黑面人面具來到莫扎特的家門前,要求莫扎特為他做一曲《安魂曲》。此時此刻在莫扎特的眼中,面具就代表著死神,潛意識里《安魂曲》完成之日就是他大去之日。安東尼奧狂妄地向上帝宣告:我要你的天才在自己譜寫的《安魂曲》中入葬。可是,在天才生命的最後的一夜,安東尼奧卻被莫扎特流光溢彩、震古爍今的天籟般的樂曲所折服,跟他一起完成了《安魂曲》。天真的如孩童的莫扎特跟他的敵人說:「啊!你一直對我這么好,我以為你不欣賞我,可是現在只有你還在我身邊。」安東尼奧那時的表情閃過一絲尷尬,但是毋庸質疑安東尼奧雖然沒有得到繆斯女神的眷顧,卻得到了周瑜一般對音樂高水平的鑒賞能力,以及對音樂癲狂的熱愛與投入。
在一個薄霧彌漫的清晨,這位偉大的作曲家——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的神童、天才、上帝的寵兒無聲無息地如流星般隕落,被草草埋葬。可是,他的音樂, 象孩子一樣的天真和熱情的音樂,歌頌真善美的韻律卻永不消失,一直在空氣中飄盪到今天。

《莫扎特傳》 是在1984年9月發行,曾獲得第5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2002年的DVD導演剪輯特別版。導演是米洛斯*福爾曼,莫扎特的飾演者湯姆*赫爾斯默里(TOM HULCE)是美國著名的舞台劇演員,盡管他極好的展示莫扎特的優雅與單純,但是他仍然被安東尼奧的飾演者FRANK MURRAY ABRAHAM的光輝給遮住了。FRANK憑借這部影片獲得了第54屆奧斯卡最佳表演獎。大鼻子的FRANK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雖然只是配角,而且在該片中的表演含蓄,但是卻整個表演光芒畢露,每一個表情都恰到好處, 讓人深深折服,嘆為觀止。在對牧師的陳述中,他陶醉於莫扎特美妙的音樂中,表情是那樣的真摯和渴望。他最後居住在瘋人院,一直生活在懺悔中,當他結束他的故事,讓人推著他的輪椅經過那些病人的時候。他的手,輕輕揚起,似乎在指揮,又似乎在說:「一切都結束了,我的音樂終於在時間的長河中流逝,被遺忘。可是,我的朋友莫扎特,你的生命雖然短暫而痛苦,你始終都是那個被記住的人。而我的生命卻是那麼冗長那麼乏味,上帝對我們始終都是公平的。」他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在簡單中透露出深遠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作為音樂電影,不可不提的就是它的配樂。莫扎特的樂曲與影片配合得天衣無縫。當他年輕的時候,有歡快的波爾卡陪伴他度過舞會時光。他幾部最負勝名的歌劇都在電影中出現,包括《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爵凡尼》以及人生謝幕的最後的歌劇作品〈魔笛〉。在電影的結尾,美麗明朗的詠嘆調突然轉為陰沉晦暗的〈安魂曲〉,天才莫扎特就在他最後的作品的陪伴下靜靜離開了人世。

嚴格說來,這部影片並不是嚴謹的歷史人物傳記,而是一部通俗幽默的作品。在這部片子里, 你看到的莫扎特並不是歷史中的那個用音樂譜寫生命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來自天國的音樂精靈。他只是把上帝的音樂作為饋贈的禮物帶到人間,送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他並不為世俗所容忍---太美的和太丑的都是人們所唾棄嫉恨的,只有中庸者可以長命百歲,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當他的使命完成後他就應該如天使一樣重新回到上帝的身邊,沉睡在白雲的臂挽里。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影片也是安東尼奧和上帝的兩個人的戰爭,他要毀滅上帝的音樂,最後他失敗了;他得到世間的榮華,可是當生命即將結束時,所有浮華的名利都將歸於塵土。他懺悔道:「平庸的人活下來了,而我崇敬的莫扎特早就死了。」 他跟上帝和解了,承認了莫扎特的天才,承認了一切美麗的東西,即使一時蒙塵,也有重見天日的時候。而事實證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徒勞——他可以扼住天才的喉嚨,但卻不能堵住世人的耳朵……

天才在〈安魂曲〉中涅磐永生!

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美術指導、最佳音響、最佳服裝設計獎,愷撒獎最佳外語片

9. 我心中的莫扎特1500字

可以說莫扎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天才音樂家,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從中得到了一些感悟和啟發:
看完整篇電影後,我們可以發現他有著無比健康的靈魂,雖然他病魔侵蝕著他的身體,然而他的精神卻是完整的健康。他有著一顆樣樣都能感受,樣樣都能控制的靈魂;他在心裡有著一種鎮靜的且最深刻的感情(例如母親的死,對妻子的愛),但他在身處那種境地的時卻保持著令人覺得冷酷的理智,那是一種目光深遠的聰明,他能把握群眾的趣味,懂得怎樣才能獲得成功,更懂得一方面要保持自己驕傲的天性,而一方面卻要把這種天性去適應社會,征服社會的聰明。他可以用自己天才的頭腦,讓這些因素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
然而一些性情熱烈的人卻不會有這種精神健康,因為熱烈必然是某種感情到了過分的程度。所以莫扎特具備所有的感情而絕對沒有激烈的感情,除了驕傲,他的驕傲是他天性中極強烈的情緒。盡管沒有一個人的生活象他的那麼艱苦,但他是快樂的。而那卻是一場無休無歇的,跟貧窮與疾病的斗爭。這場斗爭、知道他三十五歲悄然離去時隱茄派才宣告結束。那他的快樂是從何而來的呢?他的快樂完全來自他的信仰納搏。他的信仰並不是盲目或迷信的,而是一種富有智慧的、堅強的、穩固的,沒有絲毫號動搖的信仰,就像暴風雨中永遠屹立不倒的豐碑,指引著他的靈魂。他的信仰非常恬靜,和平,沒有狂熱的情緒,也沒有神秘氣息,他只是真誠的相信著,堅持著。對於在一般精神病態的天才,創作可能是受難,他們往往歷盡千辛萬苦,去追求一個不容易抓握的理想,而一般象莫扎特那樣精神健全的天才,創作卻是一種灶賀完美的快樂,那麼自然,幾乎是一種生活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滿足。對於莫扎特,創作就像吃、喝、睡眠一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使自己的精神上得到滿足。他有著堅韌的靈魂,而且有著受堅強的意志力控制的一顆平靜的敏感的心。而假如這樣的一個人投身去創造,那必然會比別人更能用一種深刻的方式表現人生。而他選擇的使用純粹的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信念,以及自己的人生。他用音樂來詮釋生命,這是一種很和諧的表現,很容易讓聽者感受到生命的真諦。莫扎特的所有作品均是如此。雖然他的音樂表面上似乎是對聽覺的一種觸動,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其實並不然,它牽動著聽者的心,觸動著聽者的靈魂。莫扎特的音樂在一些場合已經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他所表達的遠遠不是一種純粹的感情,那是一種空明的境界,已經超脫於自己的一切情感,就像擺脫凡世的塵俗來到桃源勝地那樣。因此那時的莫扎特有著最偉大的心靈,便是貝多芬在晚年的所達到的意境,也沒有到達比憑了信仰而蛻變的莫扎特更清明的高峰。就象死亡給我們留下來的,在發展途程中天折了的莫扎特,對我們成為一個永久的和平恬靜的泉源。因此,在心情抑鬱的時候可以到莫扎特音樂的清泉中去感受一下,心中的煩惱便一掃而空,甚至感受到一絲甘甜。在他的清明的境界中,自己好比站在人生的高點,在上面可以感受到人間的喜怒哀樂,更可以感受到靈魂深處那種超脫與自然。

10. 你從莫扎特的故事中受到了什麼啟發

莫扎特以他樸素天真的語調和溫婉蘊藉的風格,所歌頌的和平、友愛、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類自始至終嚮往的最高目標,尤其是生在今日的我們所熱烈爭取,努力奮斗的目標。 因此,我們紀念莫扎特亂慎碼的意義決不止一個:不但他的絕世的才華與崇高的成就使我們景仰不孝睜止,他對德國歌劇的貢獻值得我們創造民族音樂的人揣摩學習,他的朴實而又典雅的藝術值得我們深深的體會嘩哪;而且他的永遠樂觀,始終積極的精神,對我們是個極大的鼓勵;而他追求人類最高理想的精神,更使我們和以後無數代的人民把他當作一個忠實的、親愛的、永遠給人安慰的朋友。

閱讀全文

與音樂電影莫扎特的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八個替身的電影大全 瀏覽:273
電影什麼茶 瀏覽:141
美國拍的特種部隊電影大全 瀏覽:849
豆瓣評分中文電影 瀏覽:785
周星馳點評自己的電影 瀏覽:384
床戲槍戰電影大全視頻大全 瀏覽:436
猛龍過江電影粵語版李小龍 瀏覽:508
韓國電影謀殺電影完整版 瀏覽:327
帶女朋友去電影院可以 瀏覽:675
泰國屍新娘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03
獵鷹電影全集完整版視頻直播 瀏覽:962
老版西遊記大電影全集 瀏覽:992
男主角叫冬的外國電影 瀏覽:535
閃現超能力電影名字 瀏覽:132
大天蓬電影插曲片段 瀏覽:34
法國老喜劇電影黑白片 瀏覽:216
徐崢顏如玉的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69
為什麼國產電影現在越來越受歡迎 瀏覽:876
觸不可及法國電影關於什麼 瀏覽:850
成龍電影冰激凌車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