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於莫扎特音樂家的事跡
莫扎特,W. 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謹迅鋒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少年時期(1762~1773)1762年,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獲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作曲家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風尚禮儀和華麗的藝術風格,另方面因處於市民音樂家祥晌的低下地位,也養成了清高自傲、蔑視權貴的性格。而帶有商業性質的繁重的演出任務,又摧殘了他的健康。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倫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長笛)的奏鳴曲,寫作了3首交響曲和歌劇《虛偽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1768)、《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1770)、《盧齊奧·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已經顯示莫扎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成熟時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與文化的學習,同時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與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
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卑微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昌笑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斗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第一流管弦樂隊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於母親病逝,加上未能謀到職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薩爾茨堡。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創作了2首長笛協奏曲1首雙簧管協奏曲、7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在巴黎,他還寫了《巴黎》交響曲、交響協奏曲、管弦樂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長笛弦樂四重奏、4首鋼琴變奏曲、4首鋼琴奏鳴曲等。第2次途經曼海姆時,寫了一些宗教音樂3部交響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小夜曲、嬉遊曲、兩架鋼琴的協奏曲、3首風琴協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劇《伊多梅紐》的創作。
這一時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鳴曲式第1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1主題相對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於呈示部的處理,在第1、2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使古典奏鳴曲式進一步形成。
維也納時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徵得父親的同意的情況下,同一位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康施坦絲·韋伯結了婚。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曲創作的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參加了「共濟會」,是維也納第八支部的成員。他熱心地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族劇院恢復,莫扎特有了從事歌劇創作的機會。他寫了一部滑稽戲《劇院經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並上演了《費加羅的婚姻》,該劇的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1787年《唐璜》完成並得到演出。
在維也納,莫扎特發現了J.S.巴赫的作品。他對巴赫的復調技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對他後期的創作起了重要影響。
1789年4月,貧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學生卡爾·利希諾夫斯基公爵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然轟動一時,卻未能解脫他的經濟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劇《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繼任皇帝利奧波德二世請求接任宮廷樂長L.霍夫曼的職位,得到同意,但未實現。1791年,他寫了歌劇《蒂托的仁慈》,未獲成功。同年9月寫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並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與世長辭了。死後被葬在維也納貧民公墓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創作 莫扎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
歌劇 莫扎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其中《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姻》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義大利詩人L.達·蓬泰改編,1786年首演。改編後的腳本雖然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虛偽和驕奢淫逸的生活,頌揚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民正直、機智、勇敢的品質,表現了同封建主義斗爭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莫扎特這部歌劇的主要貢獻是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心理刻劃,增強了歌劇的抒情性,並在劇中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
《唐璜》的腳本也自達·蓬泰改編。1787年首演。它取材於西班牙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當時,該傳說有各種版本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並已有話劇、歌劇、芭蕾等藝術形式,莫扎特和達·蓬泰選用了G.貝爾塔蒂的歌劇腳本《石客記》(義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劇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通過貴族唐璜這個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騙、損害婦女行為的可鄙下場,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腐爛生活,同時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視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的一面。這是一部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歌劇,反映了18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德奧知識界對道德倫理問題的興趣和關心。它是莫扎特在義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在處理這部歌劇的音樂時,莫扎特加強了對人物的心理刻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復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歌劇的矛盾沖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其腳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熱心於德國民族歌劇的一座小劇院經理E.希卡內德提議並編寫的。歌劇取材於維蘭德的神話《露露》。通過主人公為追求理想而進行艱苦鬥爭,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這部歌劇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的關系。其中幾個主要角色可能隱喻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薩拉斯特羅使人聯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濟會首腦、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採用了典型的新教眾贊歌式的音樂塑造,使他的音樂具有庄嚴、崇高的性質;反面角色夜後,則可能是影射瑪麗亞·特蕾西亞(她在位期間曾鎮壓共濟會),這個角色需自技巧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樂表演難度較大而沒有內在的感情,劇中的英雄塔米諾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他的音樂優美動人,採用的是正歌劇中的抒情詠嘆調,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徵,音樂十分優美,半人半鳥的幻奇性人物帕帕蓋諾及其妻子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風格。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在德國及奧地利歌唱劇和神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它標志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並為後來德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後者的先驅。
交響曲 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干組。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賽爾M.G.莫恩,特別是海頓以及以J.斯塔米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等風格的影響。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響曲》(《巴黎》)是為當時歐洲最傑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的巴黎交響樂團譜寫的,具有巴黎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常被人們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它只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義大利交響曲的風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維也納交響曲,《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莫扎特的最後3部交響曲——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是他最優秀的交響樂作品。它們都寫於1788年6~8月的6個星期之內。人們通常將它們劃歸為一個組,但三者之間各有其特點: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了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an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出現。
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最後3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協奏曲 是除歌劇以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扎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的地位。共寫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在管樂協奏曲方面,《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奏鳴曲套曲 莫扎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在鋼琴奏鳴曲方面,他完成了從哈普西科德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在他80年代的鋼琴奏鳴曲中,已使鋼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發揮,如《A大調鋼琴奏鳴曲》(1783)《c小調奏鳴曲》(1785)等。前者體現了他的生活風俗性的特點,後者顯示了尖銳的對比並置與戲劇性的力量,預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誕生。莫扎特的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從義大利A.科雷利G.B.薩馬蒂尼等人的影響中逐步解放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從1778年開始,莫扎特就將鋼琴和小提琴兩件樂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調(1781)、降B大調(1784)、降E大調(1785)、A大調(1787)等幾首都較成功。
室內樂 在莫扎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現在五重奏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面有創新,後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優慮與思考。此外,《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和幾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譽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樂 由於職務的關系,宗教音樂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佔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嚮往。莫扎特寫了樂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學生F.X.敘斯邁爾忠實地按照他的計劃和風格予以完成,並於1793年12月以瓦爾澤格伯爵作曲的名義演出。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扎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它們大都具有輕松活潑的特點。其中《G大調弦樂小夜曲》影響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動活潑的情緒,又具有寬廣、純朴的抒情性。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悲劇性、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莫扎特去世後,屍骨安葬在聖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從聖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55號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紀念像創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園,是遊客們樂於觀光的地方。
Ⅱ 藏在電影中的4位音樂大師,你以為的青銅,其實個個是王者
文:思琦說
一、「全才小巨人」泰迪羅賓 76歲
看過電影《野枝雙龍會》的朋友,相信都不會忘記成龍的大哥「泰山」。
他形同侏儒,影片中卻起這么個霸氣的名字,再配上那囂張跋扈的性格,著實笑料百出。
出演「泰山」的演員,他便是泰迪羅賓,原名關維鵬,1945年出生於廣西,此後隨父母遷居香港。
兩歲那年,厄運降臨到泰迪羅賓身上。
一次玩耍時,他不慎跌斷了脊椎,治療過程中又因肺癆菌入骨而染上骨癆,從此成了「折翼」之人,不但長不高,身形也逐漸變得佝僂畸形。
為了讓孩子重拾信心,泰迪羅賓的父母為他請來了最好的樂器老師,教他學習樂理知識。
初中時期,泰迪羅賓便能自己寫詞作曲,創作一些簡單的歌曲,最崇拜的便是搖滾歌王披頭士。
那段時間,他聯合幾個同學組建了「花花公子」樂隊,頌首敏實際上也是香港的第一隻樂隊。
15歲時,泰迪羅賓受邀參加電芹晌台節目「年青人時間」演唱歌曲,台上的他雖然不足一米五,深厚的唱功卻讓所有人為之一震。
從那以後,泰迪羅賓和他帶領的「花花公子」一炮而紅,主要以演繹英文歌曲為主,成為上世紀60年代初期香港最炙手可熱的樂隊。
也是在那時候,他為自己更名為「泰迪羅賓」,有點自嘲的意思,卻也十分勵志。
60年代中後期,隨著邵氏影業的崛起,香港電影開始流行。
於是乎,泰迪羅賓開始謀求轉型,試圖在電影圈獲得一席之地。
1970年,他主演了愛情片《愛情的代價》,片中扮演畸形人「梧生」,還為電影演唱了同名主題曲。
在演藝圈打拚3年後,泰迪羅賓遠赴歐美國等淘金,此間找到了愛人琳達,兩人在加拿大舉行了婚禮。
1979年回到香港,泰迪羅賓與麥嘉、徐克、石天、施南生、曾志偉、黃百鳴等7人一起成立了「新藝城電影公司」。
七個鬼才聯合在一起,被業界譽為「新藝城七怪」。
此間,他們陸續獻出了《最佳拍檔》、《倩女幽魂》、《鬼馬智多星》、《英雄本色》、《開心鬼》等多部電影佳作 ,將喜劇電影推向了巔峰。
值得一提的是,天王劉德華剛入圈時,他參演的第一部電影《彩雲曲》,便是通過泰迪羅賓推薦。
演藝生涯中,從歌手到編導、再到配音等,泰迪羅賓幾乎都做了個遍,而且樣樣成績斐然。
如《點兵兵》、《胡越的故事》、《打擂台》等作品,配樂都是出自他之手。
1982年,泰迪羅賓獲得了第1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音樂獎」,舞台上手握獎杯的他,雖然個子矮小,看上去卻十分「高大」。
單從奮斗精神來講,在那些四體健全的人當中,鮮有人能比得上這個矮小的「泰迪」。
2011年,憑著在《打擂台》中的精彩表現,泰迪羅賓收獲了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第17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最佳男演員獎。
90年代後期,隨著電影和音樂市場的轉型,泰迪羅賓選擇急流勇退。
退居二線的他,之後主要致力於培養新人,為音樂界和演藝圈輸送新鮮血液。
如今,泰迪羅賓已經76歲,但「全才小巨人」的傳說還在繼續……
二、「粵語歌神」許冠傑 73歲
多版本影視劇《笑傲江湖》中,有李連傑版、任賢齊版、呂頌賢版、霍建華版、李亞鵬版……
但時至今日,許冠傑仍被大家評為「最成功的令狐沖」。
該片中, 他雖然老了一些,卻風流倜儻、狂放不羈,十分貼合原著。
尤其是他演唱的那首《滄海一聲笑》,聽起來極為震撼,江湖的風起雲涌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除了《笑傲江湖》之外,許冠傑在《最佳拍檔》系列電影中的精彩演繹,也是一個時代的不滅記憶。
影片中,許冠傑的耍帥扮蠢,再配上光頭麥嘉的大愚若智,以及張艾嘉的「男人婆」形象,以及「小光頭」的呆萌可愛,四個「活寶」賺足了笑點。
「校長」譚詠麟曾說過: 我只有一個偶像,他就是許冠傑。
張學友也說過: 在他面前,沒人敢自稱「歌神」。
1971年,許冠文正在主持TVB的節目《雙星報喜》,於是便邀請弟弟參加。
在某期節目中,許冠傑以一首 《鐵塔凌雲》技驚四座,自此打開了粵語歌的市場。
而這首歌的同名專輯,甚至一度賣斷貨,被大家戲稱為「買到全靠搶」。
在此之後,許冠傑與大哥許冠文、三哥許冠英一起,創立了許氏兄弟公司,開辟了「鬼馬喜劇」的新時代。
自1974年開始,許氏兄弟聯手創作了 《鬼馬雙星》、《半斤八兩》、《賣身契》等多部賣座電影。
作為「許氏四傑」中顏值最高的一位,許冠傑不但戲演得好,唱歌水平更是王者中的王者。
其代表作《沉默是金》、《浪子心聲》、《激流勇退》、《天才白痴夢》等數十首,無一不是盪滌心靈的佳作,聽之令人如痴如醉。
如今,許冠傑已經73歲,雖然唱不動了,但他的傳奇還在,精神永恆。
三、「香港最後一個全才」陳勛奇
談及陳勛奇,他給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應該莫過於電視劇《上海探戈》中的小鬍子「 任天翔 」、《邊城浪子》中小李飛刀的傳人「葉開」、《小狐仙》中的「羅伯特」等角色。
由於經常留著兩撇小鬍子,陳勛奇其實不用化妝便能扮演「四條眉毛」的陸小鳳,遺憾的是在其演藝生演中,並未出演過該角色。
1951年,陳勛奇出生於香港,少年時期正好趕上「東方好萊塢」的火勢崛起。
15歲時,在叔叔的引薦下,陳勛奇拜在配樂大師王福齡門下,從此走上了一條「音樂不歸路」。
而他那兩撇小鬍子,便是那時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成熟一些,才故意留起來的。
自少年時期開始,陳勛奇先後學過 龍形拳、 螳螂拳、 詠春等多種武術,20歲就獲得了跆拳道黑帶的段位,為今後出演動作片奠定了基礎。
在王福齡的悉心教導下,從70年代到80年代初,陳勛奇為邵氏電影立下了汗馬功勞,曾為《雙俠》、《天涯明月刀 》、《流星蝴蝶劍》等百餘部電影配樂。
據初步統計,十餘年時間,他包攬了 港台75%的影視配樂,喜劇片、恐怖片、功夫片等各種題材的作品,他都能為其配上完美的音樂,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那段時間,由於陳勛奇一直屈居幕後,很少有人認得他,但他的收入卻高得嚇人,一線巨星們都很難望其項背。
王家衛曾如此評價 :「陳勛奇是真正意義上的天才。」
在配樂界「高處不勝寒」,陳勛奇便開始謀求向影視圈轉型,於是他選擇退出配樂界,繼而拜了光頭麥嘉為師。
學成之後,於 1981年,陳勛奇成立了「永佳電影公司 」,先後拍出了《佳人有約》、《空心大少爺》、《提防小手》等電影佳作。
據悉,當時成龍雖然拍了很多功夫片,卻一直不溫不火,借鑒了陳勛奇的《提防小手》後,才拍出了 《五福星》和《警察故事》系列的熱賣影片。
離開配樂界多年,原本陳勛奇已經「金盆洗手」,卻在 1993年接到爾冬升的邀請,請他為電影《新不了情》出山。
該片上映後,爾冬升獲得了多項大獎,為了感謝陳勛奇,他特意在結尾打上了「特別鳴謝」。
此後,陳勛奇為王家衛的 《東邪西毒》配樂,創作了曠世名曲《天高孤影任我行》,這首曲子被沿用到《大話西遊》、《天下無雙》、《笑傲江湖》、《天龍八部》等影視作品中在,至今百聽不厭。
再後來,陳勛奇還為《重慶森林》、《墮落天使》等高票房影片配音,無一不是傳世經典。從業50多年,陳勛奇已經年過古稀,他參演的影視作品雖然不多,卻絕對是配樂界的超級咖,是「耳邊最熟悉的陌生人」。
四、「溫拿當家鼓手」 陳友 69歲
談及陳友,熟悉的人其實並不多,但說到他出演的經典角色,那可就不勝枚舉了。
他是《僵屍先生》中的「四目道長」、《無敵幸運星》中的「痰盂超人」、《中國最後一個太監》中的「日本翻譯」、《無敵幸運星》中的「黃幹探」……
演藝生涯中,陳友出演了數十部作品,是真正的「黃金配角」。
但他的真正身份,卻是溫拿樂隊的當家鼓手,彼時被業界譽為「第一鼓手」。
1952年,陳友(原名陳志濤)出生於廣東新會,此後隨家人移居香港。
孩提時期,陳友十分愛運動,尤其喜歡打籃球,卻在初一那年被隊友弄傷了眼睛。
療養期間,為了打發時間,陳友開始學習架子鼓,越玩越有興致,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中學畢業後,陳友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音樂,父親卻四處託人講關系,要將他送到國外念書。
為此,父子倆沒少爭吵。
被逼無奈之下,陳友獨自跑到酒吧當起了鼓手,靠著微薄的薪水賴以度日。
渾渾噩噩幾年後,陳友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譚詠麟和陳百祥兄弟,幾人一起組建了「失敗者樂隊」。
在這支樂隊中,陳百祥和譚詠麟是主唱,陳友主要任鼓手。
在某次音樂節上,「失敗者樂隊」擊敗了以許冠傑為首的「蓮花樂隊」,一時聲名大噪。
遺憾的是,此後因譚詠麟前往新加坡讀書,而陳百祥則一心只想經商,兩大主力缺陣的情況下,「失敗者樂隊」只是曇花一現,便宣告解散。
1973年,譚詠麟學成回港,聯合鍾鎮濤、彭建新、葉智強,再拉上老伙計陳友,五人一起成立了「溫拿樂隊」。
「溫拿」最紅的時期,他們主要以英文歌為主打,曾先後推出了 《Listen to the Wynners》《Love And Other Pieces》《Under The Lion Rock》《 Same kind of magic 》等專輯,火遍了港澳台。
此後,隨著粵語歌盛行,「溫拿」隨波逐流,創作了不少歡快動感的經典歌曲。
到了1978年,由於各個成員的創作理念不同,在多次爭吵中,「溫拿」只好解散。
但他們相約每五年重聚一次,並發行一張唱片 ,一直回饋粉絲,追憶過往。
後來的幾年時間里,陳友與張堅庭成立了「高高電影公司」,僅拍了兩部作品便虧得血本無歸。
電影公司破產後,陳友受洪金寶之邀,加入了嘉禾影業,正式開啟了演藝生涯。
在此之後,他一心投入到演戲中,陸續出演了《僵屍先生》、《僵屍叔叔》等作品。
憑借電影《不脫襪的人》,獲得了6項金像獎提名,最後斬獲了三座獎杯。
1993年,與曾經的「溫拿」老友們一起參演了喜劇片《鐵拳無敵孫中山》之後,陳友正式退出演藝圈,成為幕後導師。
直到2013年,才在錢小豪主演的恐怖片《僵屍》中復出,扮演「抓鬼道長」。
憑借著這部充滿情懷的作品,陳友又一次獲得了金像獎最佳男配提名。雖然並未獲獎,演技卻讓人大為驚嘆。
近年來,年近古稀的陳友,經常和「溫拿」老友們聚在一起,舉行的演唱會熱度不減。
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活躍在短視頻平台上,當「老粉絲」們邀請他打鼓時,他從來不會拒絕。
老當益壯的他,臉上刻滿了皺紋。
鼓聲如雨,煞是好聽。怎奈逝去的青春,卻再也「敲」不回來了。
Ⅲ 最有影響的10部舞蹈作品
1、《爵士歌手》(美國,1927)
本片標志著有聲片時代的到來,以歌舞片的形式突破了聲音的障礙,雖然片中的聲音不過是吉光片羽,但其對有聲電影的開拓功不可沒。
2、《百萬法郎》(法國,1930)
法國電影大師雷內.克萊爾的早期傑作,也是法國最早的有聲片之一,影片以相當完美的歌舞片樣式和疏密相間的結構、節奏鮮明的敘事和新穎的音響處理手法,豐富了有聲電影的表現手段。
3、《歌舞大王齊格飛》(美國,1936)
本片記錄了百老匯「輕歌舞之王」弗洛倫斯.齊格飛的創業史,並展現了他設計編排的七出大型歌舞節目和23首名曲,場面浩大,布景豪華,數以百計的男女演員雲集一堂,堪稱是30年代世界影壇上最有影響、最壯麗的一部歌舞片。
4、《搖擺樂時代》(又譯《風月天邊》,美國,1936)
這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搭檔」弗雷德.阿斯泰爾和琴述.羅傑斯的巔峰之作,片中他們優美瀟灑的舞姿就像是原始人的一種儀式,用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願望,實現了靈魂和心靈韻律的交流。
5、《綠野仙蹤》(美國,1939)
本片是世界電影史上兒童歌舞片的不朽經典,自問世以來,人們虔誠地、年復一年地觀看它,它把無數觀眾帶入到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仙境。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朱蒂.迦倫像一個神奇的精靈,把她迷人的舞姿、甜美的歌喉揮灑給人間。
5、《綠野仙蹤》(美國,1939)
本片是世界電影史上兒童歌舞片的不朽經典,自問世以來,人們虔誠地、年復一年地觀看它,它把無數觀眾帶入到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仙境。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朱蒂.迦倫像一個神奇的精靈,把她迷人的舞姿、甜美的歌喉揮灑給人間。
6、《勝利之歌》(美國,1942)
因《污面天使》而一舉成名的好萊塢「強盜明星」詹姆斯.賈克奈一改戲路,在片中成功地扮演了美國著名娛樂表演藝術家喬治.M.科漢,他激情洋溢,歌舞俱佳,令影迷大開眼界。本片曾被評為「最偉大的宣傳歌舞片」。
7、《與我同行》(美國,1944)
在二戰的勝利號角即將吹響之際,好萊塢的「喜劇聖手」利奧.麥凱里以他銳利深遠的洞察力和脈脈溫情拍攝了這部情趣盎然的宗教歌舞片,影片的背景是那麼乏味的教會,在如此朴實的背景中充滿了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人情味,看起來總顯得有些輕薄的喜劇明星平.克勞斯賓在展現他歌舞才能的同時,流露出一股超然的豪爽氣質。
8、《紅菱艷》(英國,1948) 這部電影是由英國著名導演邁克爾.鮑威爾執導,得到英國芭蕾舞界、音樂界全力支持而拍成的芭蕾電影中最輝煌的作品。片中有名的長達13分鍾的「紅舞鞋」的芭蕾舞場面宛如流動的「西斯廷壁畫」,光彩奪目,美麗絕倫。
9、《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又譯《花都舞影》,美國,1951)
影片將現代舞蹈、芭蕾、歌曲、音樂、繪畫熔於一爐,格調高雅、色彩和諧、畫面優美、樂曲激昂、節奏鮮明,是好萊塢歌舞片爐火純青的典範。影片的每個場面、每堂布景、每件道具都精雕細刻,尤其是美工師參照法國各著名畫派的不同畫風,對全片的造型風格進行了總體設計,將印象派與寫實派的風格融為一體,富麗堂皇,動人至極。
10、《雨中曲》(又譯《萬花嬉春》,美國,1952)
本片擷取了電影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從默片到有聲電影的轉折期——來鋪陳情節,羅列了傳統歌舞片的主要歌舞類型,並將其升華發揮到極致,既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華麗包裝,又有精髓的深層內涵,片中主演金.凱利的獨舞「雨中曲」成為好萊塢歌舞片的經典性場景之一。
Ⅳ 西方音樂史上被稱為近代音樂之父的音樂家和他的生卒年代,著名作品.拜託各位了 3Q
1685年3月21日,歐洲音樂史上的偉人、巴克音樂最傑出的代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於德國愛森那赫市。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 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盡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不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森棚宏,直至去世。 一個年僅10歲且喪失雙親的孩子居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寶貴的知識,多麼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卻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里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 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發現,他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成盡辛勞,在所不惜。後來,當有人問起他的藝術是怎樣才達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時,他簡單而嚴肅地回簽:如果誰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呀宮適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僕(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僕來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盡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媽終未能擺脫卑微的僕役地位。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里。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里比其他階層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確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郁,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已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 巴赫晚年為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 與另一位巴羅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相比,他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顯然要曲折許多。他們出生的時間僅相差26天,出生的地點僅相距150公里。亨德樂因父親反對他學習音樂而偷偷躲在閣樓上憑借月光練琴,而巴赫則因大哥不肯給他樂譜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寫。他們都成為巴羅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雙目失明。 亨德爾愛交際,好活動,對周圍世界有著廣泛的興趣,並善於此冊適應環境。他不僅在義大利贏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更是聲名顯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內向、安靜,終身為教會與宮廷服務,不出國門一步,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范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准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虎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朴了」!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疊民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盡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和頌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復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里,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 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嘆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Ⅳ 阿炳是哪個國家的音樂家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蘇無錫人。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幼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軼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信圓者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滑薯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腔友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華彥鈞墓
華彥鈞墓(hua yan jun mu),一名阿炳墓。位於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華彥鈞,即「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1950年12月病歿,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於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1986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泉映月(The Moon Reflected In Er-qua)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奧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二泉映月
無錫二泉池設有漪瀾堂,二泉亭等建築。農歷每月望日前後,月戀水,水懷月,同輝水韻。佳景天成。
賞析一:
熟悉的樂曲,彷彿把我們帶入了山水秀麗的江蘇無錫:在我們的眼前,彷彿展現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麗的景色。伴著泉水的涌動,這支婉轉的樂曲又彷彿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華彥鈞,出生在江蘇無錫。他對民間音樂有著強烈的興趣,從小就學了擊鼓,吹笛,拉二胡,彈琵琶。十五六歲時,已成為當地一名出色的樂師。而他三十四歲的時候,疾病使他雙目失明了。貧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頭,生活極為艱苦。但他骨氣剛毅,從不乞求別人的施捨,而是以賣藝為生。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長期生活於社會的底層,有著鮮明的愛憎,他曾編演過許多樂曲,剛才我們所聽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於他生活在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他也曾編演過許多諷刺性的樂曲,向邪惡勢力挑戰,如《聽松》《漢奸的下場》等曲目,表達了他對日寇及漢奸的極大的義憤,而他因此也成為了反動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國民黨毆打成疾,被迫停止了賣藝生活。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阿炳終於盼到了全國的解放,他的藝術生涯也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采訪了阿炳,並在匆忙中錄下了他所彈奏的《二泉映月》《聽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樂曲。他還答應半年後繼續錄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於他長期遭受舊社會的折磨,竟於當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數百首樂曲的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
《二泉映月》作為他僅保留下來的幾首曲目之一,顯得彌足珍貴。據說在錄制它的時候,工作人員曾詢問阿炳樂曲的名字。阿炳說,既然廣東有《三潭映月》,那麼這首曲子就叫作《二泉映月》吧。就這樣,《二泉映月》流傳了下來,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二泉映月》以一種抒情式的音樂語言,向我們描繪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無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
在曲子開端是一段引子,它彷彿是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彷彿作者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我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彷彿在樂曲開始之前,作者已經在心中默默地說了好久了,不知不覺地發出這聲嘆息,樂曲如同一個老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在傾訴著在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脫的哀痛,他在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滿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而結束句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彷彿作者仍在默默地傾訴著,傾訴著,傾訴著……
可以說,這首曲子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達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它不僅在國內深得人民喜愛,也在國際樂壇上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它以它深沉、悠揚而又不失激昂的樂聲,撼動著千百萬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什麼。
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薑建華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發自北京的專文《小澤先生感動的淚》。《二泉映月》自此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贊譽。
賞析二:
聽聽琴聲悠悠是何人在黃昏後
身背著琵琶沿街走背著琵琶
沿街走陣陣秋風吹動著他的青衫
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遙遙出巷口宛轉
又上小橋頭四野寂靜燈火
微茫映畫樓操琴的人
似問知音何處有~一聲低吟
一回頭只見月照蘆狄洲,只見月照蘆狄洲
琴音繞叢林,心在顫抖聲聲猶如松風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
憔悴琴魂作漫遊平生事啊
難回首歲月消逝人煙留
年少青絲轉瞬已然變白頭苦伶仃
舉目無親友風雨泥濘
怎忍受榮辱沉浮無怨尤榮辱沉浮無怨尤
惟有這琴弦解離愁晨昏常相伴
苦樂總相守酒醒人散余韻悠
酒醒人散余韻悠莫說壯志難躊
胸中歌千首都為家鄉山水留
天地悠悠唯情最長久共
祝願五洲四海烽煙收
家家笙歌奏年年歲歲樂無憂
年年歲歲樂無憂縱然人似黃鶴
一抔凈土惠山丘噢此情綿綿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你的琴聲還伴著泉水流
二泉映月填詞作品欣賞
二泉映月
——根據華彥鈞先生二胡曲填詞
劉周
心似泉水冷,
蕭蕭風吹月獨明;
人世間,
酸甜苦辣盡,
到頭總如月影空。
昨夜無月,
嘆泉水淙淙溺儂心;
想弦月曾經,
凄凄慘慘照愁人。
功名富貴如煙散,
花落人亡似飄蓬。
多少孽冤,
此生處處盡遭逢;
奈何有恨,
歷遍滄桑還是恨。
堪怨月圓豪門宴,
月缺月半生柔情;
粼粼波光載美色,
粉黛玉體陳。
一回望月一回明,
不識人間有崢嶸;
只問風月憔悴損,
豈憐淪落餓死人;
我今有淚對月下,
淚落泉中無處尋;
經年往事才回首,
數語難盡,
月兒彎彎泉中空,
欲上天入地總無門。
誰憐我月經風雨,
風雨蹣跚月朦朧;
仰天難見月色明,
低頭惟覺泉水冷;
春冷夏還冷,
秋冷冬亦冷;
泉冷不知天下病,
月寒未解老與貧;
從來興衰浮沉,
善惡終報應。
清輝刺破遮月雲,
愁腸瀉地,
風吹雨打盡。
古今事,
一樣糞土掩悲容。
泉響擊空明,
逐水逝去水還生;
人願一輪常滿盈,
百年人異月同;
消磨潘鬢早如夢,
不辨黃泉仙境。
敗柳殘紅可飛升,
留得一天恨,
看破老死心。
附記:「二泉映月」乃華彥鈞先生二胡曲,余謂二泉映月,泉者冷也,月者寒也,所以冷眼看世界焉。因為之詞,以輔是曲雲爾。
註:儂,指我
王明生評析:華彥鈞(阿炳)先生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享譽全世界的經典名曲。這首詞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作者對原曲精神的理解——即「泉者冷也,月者寒
也」,二泉映月喻意「以冷應冷」,就是以冷峻之心直面冷酷現實。全詞既如泣如訴,又大徹大悟;既哀怨凄婉,又憤怒抗爭;既執著於浮沉,又超脫於名利,對世界的觀察直接冷峻,對人生的感悟透徹淋漓,傷而不悲.能提能放。
譬如:「功名富貴如煙散,花落人亡似飄蓬」可謂如泣如訴;「清輝刺破遮月雲,愁腸瀉地,風吹雨打盡」可謂哀怨凄婉;「古今事,一樣糞土掩悲容」可謂大徹大悟;「歷遍滄桑還是恨」可謂憤怒抗爭。更有「月兒彎彎泉中空,欲上天入地總無門,誰憐我月經風雨,風雨蹣珊月朦朧」使人頓感無助,孤苦仿徨,不知所從;「仰天難見月色明,低頭惟覺泉水冷,春冷夏還冷,秋冷冬亦冷,泉冷不知天下病,月寒未解老與貧」使人益覺凄冷,盪氣回腸,如霜似冰;「留得一天恨,看破老死心」,使人陡增滄桑,無限惆悵,百感交集。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Ⅵ <<沉默的羔羊>>電影中插曲是哪位音樂家的什麼作品
<<沉默的羔羊>>電影配樂
霍華德·休爾(Howard Shore):加拿大著名電影音樂大師。他憑借《指環王》首部曲《友誼之戒》配樂,勇奪2001年美國廣播影評人/洛杉磯/芝加哥/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學會、2002年奧斯卡最佳原著音樂獎、2003年葛萊美獎最佳電影音樂原聲帶大獎,以及2002年世界原聲帶大獎觀眾票選獎、最佳電影音樂原聲帶獎等8項大獎;《指環王》二部曲《雙塔奇兵》配樂,是2004年格萊美音樂大獎最佳電影配樂獎的得主。霍華德·休爾其他的著名代表作品包括:英國影藝學院最佳電影音樂獎提名作《沉默的羔羊》配樂、以及《紐約黑幫》、《入侵腦細胞》、《費城》、《火線追緝令》、《顫栗空間》配樂等等.《指環王》首部曲《友誼之戒》、《指環王》二部曲《雙塔奇兵》兩張原聲帶同時高居公告牌流行原聲帶排行榜的亞軍,前者還沖進英國金榜TOP 10,兩張原聲帶全球累積銷售超過300萬張.
Ⅶ 電影魔戒里最好聽的歌是什麼
依照樓主給出的信息
魔戒三中女聲演唱的曲子包括
Twilight and Shadow(阿雯公主預見到自己未來兒子時的背景音樂)
The End of All Things(魔戒在末日火山口被咕嚕姆搶到那一瞬間時的背景音樂)
Arwen'song(阿拉貢在白城決戰後給伊歐溫療傷時的背景音樂)
http://img-nex.theonering.net/sounds/arwenssong.mp3
http://www.lotr.cn/temp/arwen.mp3
Into the West(片尾結局的主題曲)
http://m.iask.com/m/try_zs.php?k=8862389&url===&name=Into%2BThe%2BWest&type=0&single=0
猜測Arwen'song或Into the West就是樓主想要的
Ⅷ 有哪些著名的電影配樂大師
TOP1:電影音樂的王者——— 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約翰.威廉姆斯是電影配樂家中的佼佼者,曾超過24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提名,並5次獲獎。同時,他的配樂還15次獲得格萊美獎。其著名代表作有:《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戰》三部曲、《辛德勒名單》、《第三類接觸》、《大白鯊》、《E.T.》、《愛國者》等。
主題式變化是威廉斯配樂的慣用手法,他常為電影中的主角或主題事件譜寫一段主題旋律,然後在影片中隨著角色的遭遇和劇情的轉折,將這個主題變化出各種情緒的變奏,這樣的技巧實際上是出自瓦格納歌劇,但同樣的手法在不同的音樂家手上,自然是各有巧妙不同。約翰威廉斯的主題往往呈現精確的詮釋和高度的可辨識性,使得音樂和電影中的情節形成密不可分的結合,大白鯊的神出鬼沒,印第安那瓊斯的傳奇冒險,絕地武士的神秘力量,銀河帝國的大軍壓境,正義化身的超人,流落他鄉的E.T.,在約翰威廉斯的音樂中彷佛歷歷在目,這也使得他的音樂不僅深受影迷與樂迷的喜愛,更一再受到金像獎與葛萊美獎的垂青。
很難再找到一個如同約翰威廉斯般,跨越古典與流行,電影界與音樂界的多元化作曲家,如果沒有了約翰威廉斯的音樂,我們又怎能想像這世上竟然有這樣一顆心,它可以容得下這兩款截然不同的曲風繆斯;你或許更難想像這位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從來都不願讀劇本,他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因為他獨具慧眼,不但可以看到影片風情,還可以讀出電影無法捕捉到的愛。
TOP2:電影音樂的唯美主義者———約翰·巴瑞(John Barry)
約翰·巴瑞原名JonathanBarryPredergast,1933年9月3日生於英國的約克鎮,是電影配樂史上最負盛名的老一輩電影音樂大師之一。他早期為11部007系列影片所譜寫的配樂中,帶有爵士搖滾風格的邦德主題膾炙人口、歷久不衰。約翰·巴瑞曾獲得4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生的自由》、《冬獅》、《走出非洲》和《與狼共舞》,以及1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生的自由》中的《BornFree》。約翰·巴瑞的作品大致可以區分成早期的爵士搖滾,與近期的唯美管弦樂兩種典型風格。
他的代表作為大家所熟知的有:《007系列》前期的作品、《午夜牛郎》、《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與狼共舞》、《時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桃色交易》、《卓別林和他的情人》(Chaplin)。
TOP3:電影音樂靈魂詩人—— 埃里奧.莫利康內(Ennio Morricone)
在眾多的配樂大師中,埃尼奧·莫里康內是一個絕對無法被忽視的名字。從工作時間上,他已經浸淫配樂屆超過50年之久;從作品數量上,他參與製作的影視配樂近500部,絕對稱得上是高產;從涉獵領域來看,電影、電視全面開花,而且從歐洲到亞洲再到好萊塢,配樂作品涵蓋全球各大國,建樹頗豐;在業界獲得的榮譽也堪稱重量級,第79屆奧斯卡所賦予他的終身成就獎,更是對這位配樂大師的最大肯定。回望他的配樂作品,《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美國往事》《鏢客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埃尼奧·莫里康內經手的經典之作不勝枚舉。
TOP4:獨樹一幟的風笛——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詹姆斯·霍納1953年8月14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早年師從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古典音樂大師GyorgiLigeti,後在南加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獲得音樂作曲碩士和博士學位。在他獲得博士學位後,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轉入電影界,為美國電影學院及新世界電影公司出品的一些低成本恐怖片或科幻片配樂。詹姆斯·霍納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高手,他所創作的情感主題音樂以其優雅的旋律、強烈的情節暗示帶出唯美華麗、充滿詩意的配樂風格,在樂壇獨樹一幟。
其代表作有:《光榮》、《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勇敢的心》(Brave heart)、《阿波羅13號》(Apollo 13)、《泰坦尼克》、《蒙面佐羅》(The mask of Zorro)、 《Deep impact>(末日大撞擊)、《The devil』s own》 (Harrison Ford)、《美國鼠潭》。
TOP5:如日中天的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
漢斯.季默是最近最如日中天、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大師之一,擅長將傳統的弦樂與先進的電腦合成樂相結合,他的創意和膽識令他足以勝任不同類型影片的音樂創作,成為當今樂壇不可多得的電聲配樂奇才。
其著名的作品有:《獅子王》(The Lion King)、《埃及王子》(Prince of Egypt)、《The Thin Red Line》、《獵殺紅色十月》(Crimson Tide)、 《石破天驚》(the rock)、《斷箭》(Broken Arrow)、《雨人》、《黑雨》(Black Rain)、《綠卡》(Green Card)。
TOP6:電聲配樂的高手—— 范吉利斯(Vangelis)
范吉利斯(Vangelis)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集創作,演奏和音樂製作於一身,一個真正的全才。被人們稱為現代的瓦格納(Richard Wagner)。他的許多史詩般的電子音樂作品和電影配樂深得樂迷們的鍾愛。如 『Chariots Of Fire』 影片〖火的戰車〗配樂,『Theme from Antarctica』電影〖南極〗主題曲,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影片〖哥倫布〗配樂等等。
1970年代的范吉利斯全心投入電子音樂創作,並轉往倫敦為電影製作配樂,開啟他輝煌的電影配樂時代,其中包括1981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的「火戰車」、1982年的「銀翼殺手」、1983年的「南極物語」、1992年的「1492征服天堂」等重要作品,范吉利斯開創了電子音樂與電影配樂的嶄新前景,奠定了所謂未來太空音樂的發展,可謂居功厥偉。
也許正是因為范吉利斯的無師自通,他的音樂具有獨特的無法復制性,他以鍵盤音樂為基礎,巧妙融合古典、流行、電子、new age 等音樂元素,發展出綿密的管弦樂法以及嶄新的電子音樂語法,而他身兼作曲、編曲、製作的能力,更完整地呈現他的音樂理念,從早期古典樂器到後來的新電子音樂,在范吉利斯手中誕生出嶄新的表現方式,成為一種未來感十足的新音樂。范吉利斯的成就,不僅反應在全球的唱片銷售數字以及無數的得獎紀錄,國際天文聯盟更決定將新發現的「6354號星雲」正式定名為「Vangelis」,藉以向這位音樂大師致敬。
TOP7: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Maurice Jarre)
大家熟知的《人鬼情未了》(Ghost)的主題曲,就是他的佳作之一。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Maurice Jarre):作為著名導演大衛.里恩的親密合作夥伴,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無疑是本世紀電影音樂創作領域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
莫里斯1924年9月13日出生於法國里昂,少年時代,和乎對音樂一竅不通。一次偶然的機會,莫斯被父親播放的一張唱片《匈牙利狂想曲》深深吸引,於是便立志成為一名指揮。在朋友的鼓勵下,莫里斯考取了巴黎國家音樂學院,畢業之後,他加盟聖路易斯馬胡劇院管弦樂團擔任編曲和指揮。從50年代起,莫里斯正式開始他的電影音樂創作生涯。由於他精通俄羅斯、印度、日本、南美和阿拉伯等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文化,因此被稱為「電影配樂多面手」。
在莫里斯眾多的配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作品皆來自大衛.里恩執導的影片,它們是《阿位伯的勞倫斯》(1962年),《日瓦戈醫生》(1965年)和《印度之路》(1984年),他精湛的配樂藝術使他三次登上奧斯卡領獎台。其中,他為電影《日瓦戈醫生》創作的「拉拉主題曲」更是當年最為暢銷的單曲。60年代中期以後,莫里斯獎創作重心轉移到了萊塢,他與不少世界級名導如希區柯克、約翰.休斯頓、伊里來.卡贊等都有成功合作。1988年,由他為電影《霧中的猩猩》創作的音樂使他再度榮獲奧斯卡提名。1991年,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的精彩音樂又賦予他ASCAP大獎得主這一無上榮耀。莫里斯.賈爾輝煌的音樂生涯足以他成為世界電影音樂創作史上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
TOP8:日本電影配樂的殿堂級人物——喜多郎
說喜多郎是天才,是因為他從未接受過音樂方面的教育,甚至看不懂五線譜,從前用他自己的方式記錄音樂(有點類似圖畫),但他的確是個多才多藝的音樂家,除了演奏吉他、貝斯、鍵盤、簫及許多其他的樂器之外,他還作曲、編曲、製作。
可以說,早在70年代便開始致力於研究電子合成音樂的喜多郎(kitaro),是New Age音樂的首席代表,他的作品有著日本New Age音樂開路先鋒的獨特風格。
將古典、流行、爵士融入電子音樂,這種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方魅力,使得kitaro從首部作品《天界》面世開始,就得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聽眾的肯定(當然很多人對於他的音樂比對他本人更為熟悉)。
1980年喜多郎與美國GeffenRecords簽約,(他現在的唱片公司是DomoRecords),喜多郎的專輯正式進軍美國。1993年及1997年,喜多郎完成了兩張原聲帶:《天地》和《宋家皇朝》。前者獲得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後者則贏得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在喜多郎的音樂生涯中,共被格萊美獎提名多次。喜多郎後來的風格和早期不同了,樂器的使用也更為廣泛,有人說少了早期的寧靜,但是,不論過去現在或是未來,不論曲風再怎麼改變,喜多郎作曲的用心及對大自然的關懷是永遠不會變的。
TOP9:電影音樂家——托馬斯.紐曼Thomas Newman
一般來說,Thomas Newman的音樂並不像典型的好萊塢電影音樂,具有高度的戲劇性和煽動力,反而呈現內斂沈穩的性靈色彩,看似平淡卻另有一番省思沉靜的意境,其間也不乏令人意外的輕狂,活力與熱情。
Thomas Newman到目前為止,曾在1994年以《新小婦人》與《肖申克的救贖》同時入圍金像獎,並在次年以《Unstrung Heroes》再度入圍金像獎喜劇既音樂劇類最佳電影音樂,1999年的《美國麗人》更是大受矚目,此外Thomas Newman也一再受到其它影展與影評人的肯定,配樂的邀約不斷,雖然如此,有一位聲名顯赫的父親,對於電影配樂的工作,Thomas Newman偶爾還是會感慨:I Never Felt Easy。但從Thomas的成績與受到的歡迎來看,他已然走出自己的音樂生涯,並且走的有聲有色,
TOP10:用真誠感動人們——澤貝紐·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
澤貝紐·普瑞斯納,1955年出生於波蘭的Bielsko-Biaka,第一部電影配樂是在1978年,由Antoni Krauze導演的《The Weather Forecast》。從此,普瑞斯納與電影配樂結下不解之緣,尤其是與波蘭大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合作,更讓普瑞斯納一躍而成為國際知名配樂大師。
普瑞斯納所獲得的榮耀獎項包括:1997年柏林影展銀熊獎;1996年吉恩·貝克(Jean Becker)導演的《愛麗莎的情人》(Elisa),以及1995年《紅**深》兩片讓他獲得兩次法國影藝學院愷撒獎;1995年獲得波蘭錄音工業獎;1994年獲得The Mayor of Krakow』s Medal終生成就獎;1991年、1992年、1993年三度獲得洛杉磯評論協會年度最傑出電影配樂獎;1992年、1993年兩度獲得金球獎;1992年因為向海外介紹波蘭文化的傑出成就,獲得最佳外交總理獎等等。目前普瑞斯納是法國影藝學院會員。
在電影原聲帶的銷售成績上,《雙面維羅妮卡》原聲帶自1991年發行後,至今全球銷售超過三十萬張,1992年獲得法國金唱片。紅白藍三部曲全球銷售超過七十萬套;另外《普瑞斯納的音樂》(Preisner』s Music)專輯收錄近十年來他的電影音樂創作,在波蘭銷售超過六萬張成為白金唱片。
Ⅸ 西方音樂史上排名前五十位的古典作曲家最經典作品
巴洛克時期
(1)蒙台威爾第(1567~1643):由文藝復興時期跨越到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
推薦曲目:
1.牧歌選輯。
2.晚禱(1610年)。
3.歌劇《奧菲歐》。
(2)柯瑞里(~1713):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推薦曲目:
1.十二首大協調曲OP.6。
2.小提琴奏鳴曲集OP.5(包括著名的《佛利亞》)。
(3)浦賽爾(1659~1695):英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狄多與阿尼亞斯》。2.歌
劇《仙後》。3.歌曲選輯。4.頌歌選輯。
(4)D?史卡拉第(1685~1757):義大利作曲家。推薦曲目:奏鳴曲集(鋼琴、大鍵琴、
風琴均有,可任選)。
(5)庫普蘭(1668~1733):法國作曲家、風琴家。推薦曲目:1.《皇家音樂會》組曲。
2.大鍵琴作品選輯。
(6)韋瓦第(1657~1741):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推薦曲目:1.《四季》(春 )(
夏 )(秋 )(冬 )小提琴協奏曲。2.十二首協奏曲集《和諧的幻想》OP.3。3.其它的各
式協奏曲數量繁多,獨奏樂器,包括小提琴、古中提琴、大提琴、吉他、曼陀林、魯特琴
、長笛、短笛、雙簧管、低音管、小號等等,讀者們可自行挑選自己喜愛的樂器來欣賞。
4.D大調光榮頌RV五八九。5.聖母悼歌。6.聖母贊美歌。
(7)泰雷曼(1681~1676):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餐桌音樂。2.協奏曲選輯。3.組
曲選輯。
(8)拉摩(1683~1764):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大鍵琴作品選輯。
(9)巴哈(1685~1750):德國作曲家、風琴演奏家,人稱《音樂之父》。推薦曲目:1.
《布藍登堡協奏曲(共六首) 》。2.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E大調及D小調雙小提琴)
。3.管弦樂組曲(共四首)。4.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共六首BWV1001~1006)。5.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共六首BWV1007~1012)。6.大提琴奏鳴曲BWV1027~1029。7.魯特琴作
品(BWV995~1000)。8.管風琴作品選輯(包含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BWV565以及C小調帕
薩卡里亞舞曲與賦格曲BWV582)。9.三重奏鳴曲(BWV525~530)。10.郭德堡變奏曲BWV 9
88。11.平均律鋼琴曲集(共二冊BWV846~869,BWV870~893)。12.賦格的藝術BWV1080。1
3.清唱劇選輯(包含BWV118,140,147)。14.B小調彌撒曲BWV232。15.馬太受難曲BWV 22
4。16.聖約翰受難曲BWV245。
(10)韓德爾(1685~1759):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水上音樂之I 之II (組曲)。
2.《皇家煙火》組曲。3.十二首大協奏曲OP.6。4.《亞歷山大的盛宴》大協奏曲。5.雙簧
管協奏曲(G小調和降B大調)。6.管風琴協奏曲《杜鵑與夜鶯》OP.4 NO.4。7.豎琴協奏
曲OP.4 ,NO.6。8.大鍵琴組曲第一集(包括《快樂的鐵匠 》)。9.神劇《彌賽亞 》。1
0.歌劇選曲(任選)。
(11)塔替尼(1692~177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魔鬼的顫音》小
提琴奏鳴曲。2.柯瑞主題變奏曲。
(12)裴高賴西(1710~1736):義大利作曲家。推薦曲目:聖母悼歌。
二、古典時期
(1)葛路克(1714~1787):由巴洛克後期跨越到古典時期的德國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
:歌劇《奧菲歐與幽麗狄彩》。
(2)海頓(1732~1809):奧國作曲家,有《交響曲之父》的美譽。推薦曲目:1.交響曲
第四十五號《告別》、第八十三號《母雞》、第八十八號、第九十二號《牛津》、第九十
四號《驚愕 》、第九十六號《奇跡》、第九十九號、第一○○號《軍隊》、第一○一號《
時鍾》、第一○三號《鼓聲》、第一○四號《倫號 》。2.弦樂四重奏OP.3NO.5《小夜曲》
、OP.64NO.5《雲雀》、OP.74NO.3《騎士》、OP.76NO.2《五度》、NO.3《皇帝》、NO.4《
日出》、NO.5《廣板》。3.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4.大提琴協奏曲(兩首)。5.神劇《創
世紀》與《四季》。6.鋼琴奏鳴曲(任選)。
(3)莫扎特:(1756~1791):奧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三五~四一號交響曲。2.鋼
琴協奏曲第一九~二七號。3.小提琴協奏曲第三~五號。4.長笛協奏曲(二首)。5.長笛
與豎琴協奏曲K.229。6.豎笛協奏曲K.622 。7.低音管奏曲K.191。8.法國號協奏曲(四首
)。9.交響協奏曲(K.364和K.297b)。10.鋼琴奏鳴曲K.310、K.330~333(331 )、K.457、
K.545 。11.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任選)。12.弦樂四重奏第一四~二三號。13.豎笛五重
奏K.581。14.法國號五重奏K.407。15.小夜曲K.239、K.320、K.525 、K.361。16.歌劇《
女人皆如是》、《康?喬望尼》、《費加洛婚禮 》、《魔笛》。17.C大調彌撒曲《加冕》
。18.安魂曲K.626。19.長笛四重奏(共四首)。20.鋼琴三重奏(共八首)。
(4)鮑凱利尼(1743~1805):義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推薦曲目:1.降B大調大提琴
協奏曲。
(5)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有《樂聖》的美譽。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一
~九唬(第五號命運 )(第九號英雄 )。2.鋼琴協奏曲第一~五號。3.D大調小提琴協
奏曲。4.鋼琴奏鳴曲第八號《悲愴》、第十四號《月光 》、第二一號《華德斯坦》、第二
三號《熱情》、第二六號《告別》、第二九號《漢馬克拉維亞》、第三十~三二號。5.小
提琴奏鳴曲第五號《春》、第九號《克羅采》。6.大提琴奏鳴曲第三號、第五號。7.弦樂
四重奏第七~十號、第十三、十四號。8.鋼琴三重奏學五號《幽靈》、第七號《大公》。
9.序曲選輯。10.浪漫曲 (G大調與F大調)。11.三重協奏曲OP.56。12.歌劇《費黛里奧
》。13.庄嚴彌撒曲OP.123。14.給愛麗絲 。15.綺想輪旋曲 。
三、浪漫時期
(1)帕格尼尼(1782~184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二十四首無伴奏
小提琴隨想曲。2.第一、二號小提琴協奏曲。3.摩西幻想曲。4.《心中類亂》主題變奏曲
5.小提琴與吉他的奏鳴曲(任選)。
(2)韋伯(1786~1826):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一、二號豎笛協奏曲。2.鋼琴曲
《邀舞》。3.降B大調豎笛五重奏。4.《磨彈射手》序曲、《奧伯龍》序曲、《尤里安得
》序曲。5.歌劇《魔彈射手》。
(3)麥亞白爾(1791~1686):德國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加冕進行曲(選自歌劇《預
言家》)。
(4)羅西尼(1792~186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序曲選輯。2.歌劇《
塞維亞的理發師》。3.歌劇《賽米拉密德》。4.歌劇《灰姑娘》。5.弦樂奏鳴曲(共六首
)。
6.聖母悼歌。
(5)董尼才悌(1797~184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拉默摩的露西亞
》。2.歌劇《唐?巴斯瓜雷》。3.歌劇《愛情靈葯》。4.歌劇《聯隊之花》。5.歌劇《寵姬
》。
(6)舒伯特(1797~1828):奧國作曲家,人稱《歌曲之王》。推薦曲目:1.第五、第八
、第九號交響曲。2.鋼琴與弦樂五重奏曲《鱒魚 》。3.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4.即興
曲D.899、D.935、D.946。5.樂興之時D.780。6.鋼琴奏鳴曲D.557、D.571 D.556、D.784、
D.845、D.894、D.850、D.958、D.960。7.《阿貝鳩尼》奏鳴曲D.821。8.第一號、第二號
鋼琴三重奏。9.流浪者幻想曲D.760。10.聯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
《天鵝之歌》。11.歌曲集(任選)。12.八重奏D.803。13.弦樂五重奏D.956。14.小提琴
奏鳴曲(四首)。15.小提琴幻想曲D.934。
(7)白遼士(1803~1869):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幻想交響曲 。2.序曲集(包括《
羅馬狂歡節》、《李爾王》、《海盜》等)。3.哈洛德在義大利(包含中提琴主奏的主題
交響曲)4.歌曲集《夏夜》。5.羅密歐與茱麗葉(戲劇交響曲)。
(8)葛令卡(1804~1857):俄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露斯蘭與魯密拉》序曲。2.降
E大調六重奏。3.管弦樂曲《卡瑪琳絲卡亞》、《馬德里之夜》。
(9)孟德爾頌(1809~1847):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三號《蘇格蘭 》、第
四號《義大利 》、第五號《宗教改革》。2.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64。3.鋼琴協奏曲(
二首)。4.《芬加爾洞窟》序曲。5.戲劇音樂《仲夏夜之夢 》。6.降E大調弦樂八重奏
。7.第一、二號鋼琴三重奏。8.大提琴奏鳴曲(二首)。9.無言歌。10.神劇《以利亞》。
(10)蕭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
2.練習曲(二七首)。3.前奏曲(二六首)。4.圓舞曲(十四首)。5.夜曲(二一首)。
6.鋼琴奏鳴曲第二、三號。7.《軍隊》波蘭舞曲OP.40NO.1、《英雄》波蘭舞曲OP.53 、《
幻想》波蘭舞曲OP.61、沉著的行板與大波蘭舞曲OP.22。8.馬厝卡舞曲(任選)。9.即興
曲(四首)。10.敘事曲(四首)1 2 3 4 。11.詼諧曲(四首) 。12.幻想曲OP.49 。13
.搖籃曲OP.57 。14.船歌OP.60。
(11)舒曼(1810~1856):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一~四號(No.3萊茵交響
曲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2.兒時情景OP.15(之第七首夢幻曲
)。3.C大調幻想曲OP.17(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4.狂歡節OP.9。5.克萊斯
勒利納OP.16。6.交響練習曲OP.13。7.幻想小品OP.12。8.森林景色OP.82。9.第二號鋼琴
奏鳴曲OP.22。10.A小調鋼琴協曲OP.54(第一樂章 、第二三樂章 )。11.鋼琴五重奏OP.4
4。12.豎笛與鋼琴幻想小品OP.73。13.三首雙簧管浪漫曲OP.94。14.《童話畫冊》(中提
琴與鋼琴)。15.五首民謠式作品(大提琴興鋼琴)。16.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17.D小調
小提琴協奏曲。18.聯篇歌曲集《詩人之戀》、《女人的愛與生涯》。19.小提琴奏鳴曲(
二首)。20.鋼琴與法國號的慢板與快板OP.70。
(12)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一 、二號鋼琴協
奏曲。2.交響詩第二號《塔索》、第三號《前奏曲》 、第四號《奧菲歐》、第六號《馬捷
帕》。3.匈牙利狂想曲(十九首)No1 、No2 、 No13 、 No15 。4.匈牙利民謠幻想曲。
5.B小調鋼琴奏鳴曲OP.45。6.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曲。7.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OP.67(
共六首、其中第三首最著名)。8.超技練習曲(十二首,任選) 。9.巡禮之年。10.第三
號《愛之夢》。11.死之舞(鋼琴與管弦樂)。12.《浮士德》交響曲。
(13)威爾第(1813~1901):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茶花女》。2.歌劇
《阿伊達 》。3.歌劇《奧泰羅》。4.歌劇《麥克白》。5.歌劇《游唱詩人》。6.歌劇《命
運之力》。7.歌劇《納布果》。8.歌劇《假面舞會》。9.歌劇《唐?卡羅》。10.歌劇《法
斯塔夫》。11.序曲與前奏曲集(任選)。12.安魂曲1 2 6 。
(14)華格納(1813~1883):德國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序曲與前奏曲集 (任選)
。2.歌劇《漂泊的荷蘭人》。3.歌劇《唐懷瑟》。4.歌劇《羅安格林》。5.樂劇《崔斯坦
與伊索德》。6.樂劇《紐倫堡的名歌手》。7.樂劇《尼貝龍根的指環》。(註:因為華格
納的歌劇作品規模都頗為龐大,所以初入門者宜由《序曲及前奏曲選曲》和《歌劇選曲》
聽起。)
(15)古諾(1818~1893):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浮士德》。2.《浮士德》芭
蕾音樂。3.小交響曲。4.聖母頌。5.小夜曲。6.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16)奧芬巴哈(1819~1880):德法(出生於德國的德國人,但大半生活躍於法國)作曲
家、大提琴家。推薦曲目:1.《天堂與地獄》序曲。2.芭蕾音樂《歡樂的巴黎人》。3.歌
劇《霍夫曼的故事》(奧芬巴哈著名的《船歌》即出自此歌劇)。
(17)法朗克(1822~1890):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推薦曲目:1.D小調交響曲。2.交
響變奏曲。3.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4.管風琴聖詠曲。5.《前奏曲、聖詠與賦格》(鋼琴
)。6.管風琴曲《英雄》。7.F小調鋼琴五重奏。
(18)拉羅(1823~1892):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西班牙交響曲》OP.21(其實是
一首小提琴協奏曲)。2.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19)布魯克納(1824~1896):奧國作曲家、管風琴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四、七、
八、九號。2.謝恩贊美歌。3.第二號彌撒曲。
(20)史麥塔納(1824~1884):捷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詩《我的祖國》。2.《被
出賣的新娘》序曲。3.小提琴奏鳴曲《我的家園》。4.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我的一生》。
5.G小調鋼琴三重奏。
(21)鮑羅定(1833~1887):俄國作曲家(因為他是一位職業科學家,僅有空閑在周末從
事作曲,因此也有人稱他是《假日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詩《中亞細亞的草原》
。2.《韃靼人舞曲》(選自歌劇《伊果王子》)。3.第二號弦樂四重奏。4.第二號交響曲
(22)布拉姆斯(1833~189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一~四號。
2.第一、第二號鋼琴協奏曲。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4.小提琴與大提琴復協奏曲。5.匈
牙利舞曲(共二十一首)。6.《大學慶典》序曲、《悲劇》序曲。7.豎笛五重奏OP.115。
8.豎笛奏鳴曲(二首)。9.小提琴奏鳴曲(三首)。10.大提琴奏鳴曲(二首)。11.第三
號鋼琴奏鳴曲。12.韓德爾主題變奏與賦格曲OP.24。13.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OP.35。14.O
P.76、OP.79、OP.116~119的鋼琴小曲集(喜歡布拉姆斯的人這些曲子一定要聽,它包括了
間奏曲、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等)。15.鋼琴五重奏OP.34。16.弦樂四重奏(三首)。
17.弦樂六重奏(二首)。18.鋼琴三重奏(三首)。19.鋼琴四重奏(三首)。20.法國號
三重奏OP.40。21.豎笛三重奏OP.114。22.海頓主題變奏曲OP.96a。23.小夜曲(二首)。
24.德意志安魂曲。25.歌曲集(任選)。
(23)聖桑(1835~1921):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2.動物
狂歡節-Lions 、Chickens 、Tortoises 、Wild 。3.交響詩《骷髏之舞》。4.第三號小提
琴協奏曲OP.60。5.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OP.33。6.第一~五號鋼琴協奏曲。7.《哈瓦奈舞
曲》及《序奏與輪旋隨想曲》(均為小提琴曲目)。8.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9.第一號大
提琴奏鳴曲。10.豎笛奏鳴曲、雙簧管奏鳴曲、低音管奏鳴曲(各一首)。11.歌劇《參遜
與黛麗拉》。12.七重奏OP.65。
(24)比才(1838~1875):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2.《卡門》
組曲。3.《阿萊城姑娘》組曲(序曲 、一 、二 )。4.《兒童游戲》組曲。5.《貝城-麗
姝》組曲。6.歌劇《卡門》。
(25)布魯赫(1838~1920):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OP.
26。2.蘇格蘭幻想曲(小提琴、豎琴與管弦樂)。3.大提琴曲《晚禱》OP.47。4.第二號小
提琴協奏曲OP.44(D小調)。5.小夜曲OP.75(小提琴與管弦樂)。
(26)穆梭斯基(1839~1881):俄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展覽會之畫 》(鋼琴版及
管弦樂版)。2.交響詩《荒山之夜》。3.歌劇《包利斯?郭德諾夫》。4.聯篇歌曲《死之歌
舞》。5.歌劇《霍望奇納》中的《前奏曲》與《波斯奴隸之舞》。
(27)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四號、第五號、第
六號《悲愴》。2.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OP.23。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4.芭
蕾音樂《天鵝湖 》、《睡美人》、《胡桃鉗 》。5.《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6.意
大利隨想曲op.45。7.交響幻想曲《暴風雨》op.18。8.《一八一二年 》序曲。9.斯拉夫進
行曲OP.31。10.交響幻想曲《黎米尼的富蘭契斯卡》OP.32。11.《哈姆雷特》幻想序曲。
12.羅可可主題變奏曲(大提琴與管弦樂)。13.A小調鋼琴三重奏。14.弦樂四重奏(三首
)。15.管弦樂組曲第一~四號。16.歌劇《尤金?奧涅金》。17.弦樂小夜曲OP.48。18.交
響曲第一~三號(第三號 )。19.《曼弗列德》交響曲。20.鋼琴曲集《四季》。21.憂郁小
夜曲(小提琴曲)。
(28)德弗乍克(1841~1904):捷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七、第八、第九《新
世界 》。2.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104。3.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53。4.斯拉夫舞曲OP
.46和OP.72共十六首(雙鋼琴版及管弦樂版)。5.狂歡節序曲OP.92。6.詼諧隨想曲OP.66
。7.F大調弦樂四重奏《美國》OP.96。8.A大調鋼琴五重奏OP.81。9.E小調鋼琴三重奏
《悲歌》OP.90。10.《寂靜的森林》(大提琴與管弦樂)。11.弦樂小夜曲OP.22。12.管樂
小夜2曲OP.44。13.浪漫曲(小提琴與管樂弦)。14.交響詩《水妖》、《金紡車》、《正
午的女巫》、《木鴿》。15.交響變奏曲OP.78。16.捷克組曲OP.39。17.聖母悼歌OP.58。
(29)馬斯奈(1842~1912):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泰綺絲瞑想曲。2.《阿爾薩斯風
景》組曲。3.歌曲選輯。4.歌劇《維特》。
(30)葛利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推薦曲目:1.皮爾金組曲。2.A小調鋼琴協奏
曲OP.16。3.抒情小曲集(共六十六曲)。4.挪威舞曲OP.35(四曲)。5.霍爾堡組曲OP.4
0。6.小提琴奏鳴曲(三首)。7.G小調弦樂四重奏OP.27。8.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OP.36。
9.交響舞曲OP.64。10.抒情組曲OP.54。11.《十字軍士西格爾》組曲OP.56。12.兩首悲歌
OP.34。13.歌曲選輯(任選)。
(31)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44~1908):俄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組曲《天方夜
譚》OP.35。2.西班牙隨想曲OP.34。3.《俄羅斯復活節》序曲OP.36。4.《金雞》組曲。5
.《薩旦王的故事》組曲(包括著名的《大黃蜂的飛行》)。6.第二號交響曲《安大》。
(32)佛瑞(1845~1924):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小提琴奏鳴曲(二首)。2.悲歌O
P.24(大提琴與管弦樂)。3.西西里舞曲(大提琴曲)。4.幻想曲(長笛曲)。5.搖籃曲
OP.16(小提琴曲)。6.夜曲(鋼琴曲共十三首)。7.浪漫曲(小提琴曲)。8.巴望舞曲。
9.《佩利亞與麗桑》組曲OP.80。10.敘事曲(升F大調、鋼琴與管弦樂)。11.E大調弦樂
四重奏OP.121。12.D小調鋼琴三重奏OP.120。13.大提琴奏鳴曲(二首)。14.安魂曲。1
5.歌曲選輯(任選)。
(33)楊納傑克(1854~1928):捷克作曲家。推薦曲目:1.小交響曲OP.60。2.交響詩《
塔拉斯?布爾巴》。3.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克羅采》。4.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秘密的信》。
5.小提琴奏鳴曲。6.管樂七重奏《青春》。7.小協奏曲(鋼琴與管弦樂)。8.鋼琴曲《在
霧中》、《隨想曲》、《第一號奏鳴曲》。9.歌劇《顏奴花》。10.歌劇《狡猾的小狐狸》
。11.彌撒曲《格拉哥里彌撒》。
(34)蕭頌(1855~1899):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小提琴曲《詩曲》OP.25。2.D大
調協奏曲OP.21(為鋼琴、小提琴和弦樂四重奏而寫)。3.降B大調交響曲OP.20。
(35)薩拉沙泰(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流浪者之歌OP.
20。2.卡門幻想曲OP.25。3.浮士德幻想曲。4.巴斯克隨想曲。5.哈巴奈拉舞曲OP.21NO.2
。6.安達魯西亞浪漫曲OP.22NO.1。7.馬拉蓋牙舞曲。8.安達魚西亞小夜曲OP.28。(註:
以上均為小提琴獨奏曲目。)
(36)泰雷嘉(1852~1909):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作曲家,《近代吉他之父》及《吉他的
薩拉沙泰》美譽。推薦曲目:1.阿爾漢布拉宮的回憶。2.阿拉伯狂想曲。3.前奏曲《淚》
。4.晨歌。(註:以上皆為吉他獨奏曲目。)
(37)夏布里耶(1841~1894):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西班牙狂想曲(管弦樂曲)。
2.鋼琴曲《快樂進行曲》、《繪畫風小曲集》、《三首浪漫圓舞曲》、《幻想布雷舞曲》
、《幸福島》。
(38)艾爾加(1857~1934):英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變奏曲《謎 》OP.36。2.《威風
凜凜 》進行曲(共五首)。3.小提琴協奏曲OP.61。4.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85。5.弦樂
小夜曲OP.20。6.弦樂曲《序奏與快板》、《悲歌》。7.小提琴曲《愛之禮贊》。8.第一號
交響曲OP.55。9.弦樂四重奏OP.83。10.鋼琴五重奏OP.84。11.《安樂鄉》序曲。
(39)雷昂卡瓦諾(1857~1919):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歌劇《丑角》。
(40)普契尼(1858~1924):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波西米亞人 》。
2.歌劇《托斯卡 》。3.歌劇《蝴蝶夫人 》。4.歌劇《曼儂?蕾絲考》。5.歌劇《西方少女
》。6.歌劇《杜蘭朵 》。7.歌劇《強尼?史基基》。
(41)阿爾班尼士(1860~1909):西班牙作曲家、鋼琴家。推薦曲目:1.西班牙之歌)五
首)。2.《西班牙》組曲(第一卷八曲,第二卷二曲)。3.《伊貝利亞》組曲(四卷共十
二曲)。4.六首小曲《西班牙》。
(42)馬勒(1860~1911):捷奧作曲家、指揮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一 、二、四 、
五 、六、八、九 號。2.大地之歌 。3.聯篇歌曲《旅人之歌》、《少年的魔號》、《悼亡
兒之歌》。4.呂克特詩歌。
(43)阿倫斯基(1861~1906):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推薦曲目:1.D小調鋼琴三重奏。
2.小提琴協奏曲。3.柴可夫斯基主題變奏曲。4.小夜曲(小提琴曲)。
(44)沃爾夫(1860~1903):奧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西班牙歌曲集(共四十四曲)。
2.義大利歌曲集(共四十六曲)。3.默立克詩歌曲集(共五十三曲)。4.G大調義大利小
夜曲(弦樂四重奏型態)。5.D小調弦樂四重奏。
(45)理查?史特勞斯(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推薦曲目:1.交響詩《唐璜
》、《死與奱容》、《泰爾愉快的惡作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唐吉訶德》
(大提琴在此曲中佔有重要份量)、《英雄的生涯》。2.法國號協奏曲(二首)。3.D大
調雙簧管協奏曲。4.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5.七紗舞(選自歌劇《莎樂美》)。6.《玫
塊騎士》組曲。7.歌劇《玫瑰騎士》。8.藝術歌曲(任選)。
(46)小約翰?史特勞斯(1825~1899):奧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圓舞曲:《藍色多瑙
河》、《南國玫塊》、《維也納森林的故事》、《醇酒、女人與歌》、《藝術家的生涯》
、《皇帝》、《一千零一夜》。2.波卡舞曲:《撥奏》、《雷鳴與閃電》、《閑聊》、《
狩獵》、《爆炸》。3.《蝙蝠》序曲、《喜普賽男爵》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4.輕
歌劇《蝙蝠》。(註:小約翰?史特勞斯一家人都擅長圓舞曲的創作,他的父親老約翰史特
勞斯以及弟弟約瑟夫和愛德華,也都寫有著名的圓舞曲作品,這些曲子在市面上有關圓舞
曲的選曲CD中不難找到。)
(47)貝里尼(1801~1835):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夢游女》。2.歌劇
《諾瑪》。3.歌劇《清教徒》。4.歌劇《海盜》。5.歌劇《卡普烈家族與蒙泰奇家族》。
(48)尼爾森(1865~1931):丹麥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第
四號交響曲《不滅》。2.《阿拉丁》組曲。
(49)馬士卡尼(1863~1945):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歌劇《鄉間騎士》。(5
0)德利伯(1836~1891):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芭蕾音樂《柯貝利亞》、《西爾維
亞》。2.歌劇《拉克美》。
Ⅹ 請介紹著名電影配樂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
要求原創,這個技術含量有點高,好久沒敲字了,呵呵。
「四大賤人」之一John Williams.-------
目前原聲界最具古典氣質的配樂大師之一。在電聲融入配樂越來越流行的今天,JW仍然高舉古典風格大型交響樂隊配樂的旗幟,巍然不動。(筆者在德國收聽當地的「古典音樂電台」驚奇地發現其中收錄了好多J.W的作品,其古典化受承認程度可見一斑)
而且,就是這么一個風格很古典化的配樂大師,還十分偏愛為兒童題材影片配樂,(可能也跟好友斯皮爾伯格拍攝兒童題材很多有關系)
推薦:(太多太多,簡單選幾個)
1.辛德勒的名單
…………與老皮的影片一樣有感天動地的強大感染力,其中帕爾曼的小提琴獨奏更是令人動容。
2.侏羅紀公園
…………2大段的標准交響樂團器樂主題音樂。End Title更是氣宇開闊之極。被筆者譽為賤威作品中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之一。
3.星戰前傳2-克隆人進攻
…………星戰就不用提了,開場曲、帝國進行曲等等多處主題可以用偉大來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前傳2中描寫的阿納金與阿米拉達愛情的主題,Across the Stars (Love Theme)非常地壯美,堪稱為沉寂已久的星戰原聲中閃亮的一筆。
附:筆者在VC的相關發布:
(大白鯊)http://lib.verycd.com/2005/12/23/0000081260.html
「四大賤人」之二 Jerry Goldsmith.-------
剛剛仙逝的大師,堪稱原聲樂壇數十年來幾塊活化石之一。
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賤狗曾經瘋狂接片、到處留情,導致現在遺作無數,多如浩淼。
在橫跨了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JG歷經了不同曲風之間的變化。令人驚奇的是,在JG後期的作品中他不斷嘗試新的風格各異的配樂,而且多獲成功,這確實不能不令許多年紀輕輕就「江郎才盡」的配樂家們汗顏!
筆者曾經在VC發布過JG的「The Mummy」,現將當時的短評截來----原聲方面:Jerry Goldsmith 負責本片的音樂創作,對影片的內容和氛圍 拿捏得極為准確,簡直准確到了讓人膛目結舌的程度。呵呵。如果大家分別聽到了賤狗的Mulan--(東方風格)、The 13th Warrior--(中東風格)、The Mummy--(埃及風格),就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大師啦~ 謹以此帖,拜祭已經逝去的大師:Jerry Goldsmith。----
附:筆者在VC的相關發布:
(木乃伊)http://lib.verycd.com/2006/01/12/0000084294.html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