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空之城音樂鑒賞
《天空之城》是一部由Jonathan Swift寫的小說《Gulliver's Travels》改編的電影,那麼關於電影裡面的音樂鑒賞是怎樣的呢?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天空之城》音樂鑒賞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天空之城》電影音樂鑒賞
一、歌曲的抒情性
電影歌曲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抒情,而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現人物內心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外,還善於刻畫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與心境。它的功能具體表現為:刻畫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內心寄託和心理變化連接語言,強化語言表達的情感,加強影片的節奏,造成人物的情感體驗和抒發高潮。有的抒情歌曲還能達到潛台詞的作用,表明人物的主觀意識,或者起到解說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評論。 《the girl who fell from the sky》是開場音樂,經過樂隊的引子之後,奏出一段俏皮的曲調,隨後,進入悠揚的主題曲,雖然剛開始稍快的旋律像是在描述主人公和小夥伴相見的喜悅,但之後的一段婉轉動聽的旋律,綿長的讓人忘記了思考,忘記了一切,腦海里出現的是希達從天上墜落的情景,彷彿天使墜落人間。但最後的餘音卻又淺淺的流露出傷感來。這段音樂是《天空之城》的配樂靈魂所在,整個基調傾於傷感。讓人從心底感到一絲凄涼與哀傷。
二、歌曲的渲染功能
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指歌曲渲染氣氛的功能,也就是為影片營造一種特定的背景氣氛,以達到深化視覺效果的作用。運用渲染氣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單純的解釋畫面,或者重負擴大影片的視覺效果,而是通過歌曲這種聽覺手段為影片部分或者整體地創造某種氣氛,增強聽覺感受,是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氣氛
對於歌曲和畫面而言,既抽象又具體,而歌曲就是把這種難以捉摸的情感色彩藉助一定的歌曲形象來表達出來,使畫面形象更加生動、感人。 當進行到崩潰的天空之城的時候,影片達到了高潮,《the collapse of laputa》不知不覺的響起。在希達和巴斯喊出毀滅咒語之後,天空之城開始慢慢坍塌墜落,曲子的旋律正是來自《天空之城》的主題曲。崩潰之時,沒有歇里斯底,只是童聲無詞的哼唱在寂靜中微微回盪,而和聲在背後此起彼伏的迫隨著。此時,主旋律的悲傷在這里被完完全全地流露出來,那是一種逝去的憂傷——天空之城的逝去,家鄉的逝去,文明的逝去,還有曾經擁有的過去。 影片結束的時候,《carrying you》緩緩升起,這首歡快的曲子節奏明快,為未尾的影片注入一些希冀的元素,但由於背景音樂的變換,少了些悲傷地氣息,多的也只是沉重的嘆息。
三、歌曲的描繪功能
有人把它稱為說明性歌曲,解說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對畫面中賦予動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獨特的音響特徵加以描繪,也就是用歌曲手段為畫面提供一種聲音的造型,有的可以從聽覺上強調和加快畫面節奏,加強心理的緊張程度。有的可以從聽覺上拉慢畫面的節奏,造成心理時間和實際時間的距離錯覺,有的還可以對影片所表現的事物和情景做神似的描繪。
《morning in slagg’s ravine》是影片中第三個地方出現的,這段音樂開始出現在主人公掉下鐵軌的場景,充滿著欣喜,驚奇,還有無法相信的感覺。主人公安然落地音樂隨之結束。第二天黎明開始的時候,這段音樂又響起,帶著希望和愉悅的音樂,希達還在睡覺,巴斯吹起小號,畫面轉向藍藍的天空,自由飛翔的鳥兒。
《discouraged pazu》這段音樂流落出哀傷,或許從一開始巴斯和希達相遇,接著一連串的 故事 ——天空之城的發現,直至消失,我們都無法挽回。如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自身的孤寂,以及長期壓抑的感觸。
結論: 或許有一首歌會讓你慷慨激昂,或許有一首歌讓你感到震撼人心,或許有一首歌讓你回憶起過去的美好與悲傷。但在我看來,一首歌是否好聽,是否能真正感動我們,取決於它傳遞了什麼。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同樣都是愛聽故事的。
歌曲里的故事雖然無法親眼相見,卻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讓我們去想像,歌曲中的主角會有不同,但卻經歷了相同的開始、過程與結局。生活可以是平淡無奇,可以坎坷不平。歌曲中的故事沒有平白直敘,在我們的腦海中,是最希冀的,愛恨情愁、悲歡離合與歌曲完全交融,也許這才是最好聽、最感人的一首歌。
❷ 中學音樂課上能給學生看的電影
1、《和你在一起》:
該片講述了一個拉琴少年的成長故事,是一部反映普通人微小情感的「小」題材電影,雖然沒有宏大的場面和史詩般的氣質,但這部近距離的動心之作卻處理得非常動人,其開放式的結局更加引人遐思。
2、《瘋狂動物城》:
瘋狂動物城是一座獨一無二的現代動物都市,許多動物在這里和平共處。史上第一任兔子警官朱迪為了證明自己,決心偵破一樁神秘案件,追尋真相的過程中卻發現這樁案件背後隱藏著一個意欲顛覆動物城的巨大陰謀……
3、《魯冰花》:
從大城市調到水城鄉小學的美術老師郭雲天發現其它老師眼中的「壞學生」古阿明是個繪畫天才,加上得知阿明家境貧困,更是對他照顧有加,不顧學校反對幫助阿明實現繪畫夢想,但天才少年的故事結局令人悲憫。
4、《摔跤吧!爸爸》:
印度國家摔跤冠軍辛格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有兒子幫自己完成心願,卻無奈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關於摔跤的驚人天賦,於是她決定讓女兒們:換掉裙子 、剪掉了長發……
5、《淺藍深藍》:
豆丁是一個很自信的孩子,他跟小夥伴們最愛輪滑,但有一天,他遇到了挑戰,大王騎著飛車佔領了這塊地盤,豆丁站出來跟大王叫板,但他輸了,以後不能在這里輪滑了,還失去了好朋友。豆丁嘗到了失敗和孤獨的滋味。
❸ 求一份關於一部電影的電影音樂鑒賞,最好夾敘夾議的,急急急!
《霸王別姬》電影音樂賞析
《霸王別姬》,一部92年由陳凱歌導演,張國榮、張豐毅和鞏俐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程蝶衣,一個視戲劇為生命,對愛情無比忠貞的戲劇大師悲劇的一生。他從小被母親切掉了第六隻指頭賣進戲班,接受嚴格的戲劇訓練,與戲班的大師兄段小樓相依為命。經歷過許多磨難,終於成長為一名紅極一時的戲劇大師,程蝶衣本想可以跟心愛的大師兄演一輩子的《霸王別姬》,誰知道命運賦予他真正的磨難才剛剛開始。程蝶衣悲劇的人生穿越多個復雜時期,清政府統治時期,他被宮中大總管猥褻;抗日戰爭時期,他被迫為日本人唱戲,而在此時,心愛的大師兄段小樓也娶了青樓女子菊仙;抗戰勝利後卻被國民黨當漢奸抓去審判;全國解放後卻迎來文化大革命,被當牛鬼蛇神批鬥……他悲慘的一生最終在打到「四人幫」後得到結束,而結束的方式是——自殺,死在他的楚霸王段小樓的懷中,就像虞姬一樣。
電影當中有許多精彩的配樂,它們突出人物性格,渲染電影氣氛,調動觀眾情緒。其中多處音樂更是由中國京劇院樂隊和中國中央樂團演奏。
下面就幾處精彩配樂做下簡單賞析。
故事的開頭,程蝶衣的母親帶著幼小的程蝶衣到了戲班,被告知由於他的第六隻手指而不能被收留時,母親狠心地把他的第六隻手指給切掉。程蝶衣被帶去廚房的時候,響起自左到右的金屬「嗡嗡」聲表現出主人公心裡的壓抑,當手指被切掉後,母親帶抱著他去打手印,在此過程中,金屬「嗡嗡」聲夾雜一下一下低沉的大鼓重擊聲,渲染一種心驚肉跳的氣氛。程蝶衣滿手是血地在紙上蓋上手印的一瞬間,卻響起戲劇表演時的吹奏音樂,暗示程蝶衣的一生將就此跟戲劇聯系起來。
就在母親丟下他一個人走掉的一刻,響起一把高亢的吆喝聲,正是修剪子人的吆喝聲,在四處回盪著。刀具,拋棄,血,成了程蝶衣此時的回憶。而在故事發展到程蝶衣在宮中的天井看到一個在風雪中被拋棄的嬰兒,他不顧反對,毅然把嬰兒帶回去。此時,那把修剪子人的吆喝聲再次響起,可見,從被拋棄的嬰兒身上,程蝶衣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從而產生同情。
那自左到又的金屬「嗡嗡」聲從程蝶衣一走進戲班大院開始就總是伴著戲班大院出現,無論是小時候平常訓練,還是十多年後兩主人公再次回到戲班大院。話說,在那個戲班裡,除了嚴格的訓練,被往死里打是很平常的事,一陣陣環繞的「嗡嗡」聲表現出了主人公對這個戲班大院的恐懼和心裡的壓抑。
小時候的一件事震撼著程蝶衣的心靈卻也因此讓他堅定了走戲劇這條道路。那天學徒們都在休息,癩子在吹噓冰糖葫蘆有多好吃的時候適時響起一把屬於冰糖葫蘆的吆喝聲。受不住誘惑的癩子和蝶衣竟逃出大門。而在出逃的這段時間里,兩人去看了場戲,那時的程蝶衣就被台上的楚霸王深深感動著,於是拉著癩子的手,堅定地回去那個可怕壓抑的戲班大院。
回到戲班大院自然免不了一頓打。壓抑的「嗡嗡」聲,學徒們的叫喊聲,師傅的罵聲充斥著整個空間,而當程蝶衣站出來說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時候,所有聲音停止了,轉而出現的卻是冰糖葫蘆的吆喝聲,可見,這一次的慘痛經歷,是由這一聲聲冰糖葫蘆的吆喝聲引起的。癩子由於忍受不了壓力而在吃完口袋裡最後一顆冰糖葫蘆的時候選擇了上吊,程蝶衣和段小樓悲傷地送走他的遺體時,那一聲冰糖葫蘆的吆喝聲又再次響起。癩子的死給兒時的程蝶衣心裡造成很大沖擊,這次經歷在他心裡烙下深深的印記,永遠忘不了這次出逃,永遠忘不了這個為戲劇死去的同伴。冰糖葫蘆的吆喝聲是一個標記,標記這個心裡的沖擊。所以,在十多年後,當成名了的程蝶衣在眾人的簇擁下走進戲院的時候,一聲聲冰糖葫蘆的吆喝聲使他驀地回頭;再次回到戲班大院去探望師傅的時候,冰糖葫蘆的吆喝聲使他不禁被煙嗆了一下。
程蝶衣和段小樓成名後,一次兩人表演完後在化妝間里,一把流水般的古箏彈奏聲靜靜響起,氣氛寧靜而舒適,這本是兩人溫馨相處的時刻,卻在這時,一個對程蝶衣的一生影響很深的人——袁世卿出現了。古箏彈奏聲突然變強,彷彿預示此人就此插入兩人平靜的生活。而我們知道,袁世卿的原型正是那個後來被稱為「戲霸」的袁世凱,電影把此人塑造成一個熱愛戲劇,附庸風雅的人,一舉手一投足無不散發一種古典的韻味。因此,除了他剛出現時那流水般的古箏演奏外,他與程蝶衣相處的時刻都會響起那種充滿古典韻味的音樂,有一個片段更是響起古琴的演奏。
故事發展到高潮,程蝶衣、段小樓和菊仙被抓去批鬥。段小樓為保護自己的性命,竟背叛這兩個世上最愛他的人,「供」出了程蝶衣和菊仙,並聲稱與他們劃清界限。此時的配樂從事件一開始就響起低沉的大鼓撞擊聲,渲染緊張氣氛,也表明角色們厄運的來臨。在段小樓說到劃清界限時,畫面映著菊仙絕望的神情,周圍的東西被點燃,此刻響起男聲混聲大合唱,被心愛的人如此背叛,此時的音樂反映出角色心裡的絕望。
電影的後期讓人不能忽略的,還有那顯示時代色彩的革命歌曲的配樂,其中有幾處我認為特別妙。被革命事業所吸引的小四離家出走前跟程蝶衣吵架的那一段,一直響著《歌唱祖國》的大合唱,當小四說到「師傅,永沒那日子了。」歌聲漸漸變強,彷彿在對應他說的那句話,時代已經不同了。而在小四走前說在新時代他絕對能成角的時候,合唱的歌聲就像是一種諷刺,當然,後面就立刻說到小四代替程蝶衣演虞姬。
而更諷刺的是,菊仙被批鬥後,被段小樓背叛後,穿著舊時結婚的紅旗袍上吊自殺,旁邊一台收音機卻仍播著新時代的戲劇。那一聲聲贊揚著新社會的京劇與菊仙上吊的身影成鮮明對比,彰顯文革對人的禍害。
到了電影結尾,程蝶衣假戲真做,拔起楚霸王的劍自刎,段小樓轉過身來,一聲「蝶衣!」帶出的卻又是那首《歌唱祖國》,段小樓驚訝過後最後的表情卻是扯著嘴角,欣慰的微笑,可見,對程蝶衣來說,他的一生受時代的摧殘實在太多,用菊仙的一句話來說,這時代好像就是跟他過不去似的。或許對他來說,活著已經太累了,他已經再也承受不了社會給他的壓力,所以他選擇了他演了一生的虞姬的方式,在自己心愛的人身邊自刎,這也叫是跟段小樓演了一輩子的戲了吧……
❹ 世界經典的音樂劇有哪些 上課需要做音樂欣賞
音樂劇世界
《愛的觀點》Aspects of Love, 1989
許多人認為不甚出名的《愛的觀點》是韋伯最成熟的作品。該劇無疑是他花費心血最多歷時最長的一個。因為一直想寫一部感人的愛情劇,韋伯在1983就已經開始著手寫《愛的觀點》,但在1986年他接下妻子 Sarah Brightman 的《歌劇魅影》,一起用去了幾首《愛的觀點》裡面的歌,直到《歌劇魅影》公演之後,韋伯才有時間繼續完成《愛的觀點》。
《安妮》 Annie
這部音樂劇的題材取自二十年代的漫畫《孤女安妮》,講述了女孩安妮從孤兒院逃跑到被收養的故事。曾經數次被排成電影。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根據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再開始曾經受到非議,但是,之後這一出戲在各大州的十餘個國家演出,是近年來少見的成功作品。
《艾薇塔》Evita
《艾薇塔》是韋伯與Tim Rice 合作的早期作品,講述了 Eva Peron 從鄉村少女到名演員到阿根廷第一夫人的經歷。
《房租》Rent
這是寫於1995年的比較新的音樂劇。它是 Jonathan Larson 根據歌劇大師帕西尼(Puccini) 的 La Boheme 改編的。
《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1986
也譯作《歌劇院的幽靈》。該劇可以說是既《貓》之後,韋伯的又一個有世界影響的音樂劇。1988年,《歌劇魅影》在紐約公演,同年,日語版的《歌劇魅影》在東京公演。
《歌與舞》Song and Dance, 1982
《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花鼓戲》Flower Drum Song
《吉福斯》Jeeves/By Jeeves
《馬蘭花》, 1960
中國國產童話音樂劇之經典劇目。
《貓》Cats, 1981
《美女與野獸》 Beauty and the Beast, 1994
《俄克拉荷馬》Oklahoma
《潘贊斯的海盜》The Pirates Of Perzance
《漂亮比賽》The Beautiful Game
《平步青雲》A Chorus Line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 1998
《像棋》Chess
《西貢小姐》Miss Saigon
《星光列車》Starlight Express
《演出船》Show Boat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約瑟夫和他的夢幻綵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 1968
該劇是韋伯與歌詞家 Tim Rice 首次合作的結果,也是年輕的韋伯和 Tim Rice 在音樂劇業的頭一次成功。之後的許多年裡,從北美到澳大利亞,此劇一直是學校舞台的寵兒。
《芝加哥》Chicago
《蜘蛛女之吻》Kiss of a Spider Woman
❺ 音樂鑒賞 急 急 急
音樂劇《悲慘世界》賞析
法國人克勞德勛伯格根據法國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自從1985年上映之後就常演不衰,並且這部音樂劇與他自己的另一部音樂劇《西貢小姐》以及英國人安德魯韋伯的《貓》和《歌劇魅影》並稱為世界四大音樂劇。《歌劇魅影》和《西貢小姐》我並未找到碟片,所以不曾欣賞過,但從《悲慘世界》和《貓》來看,《貓》雜糅了多種音樂元素:爵士、布魯斯、金屬等等;而《悲慘世界》的多數配樂都是以古典音樂作為基礎的,而我自己是個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因此更喜歡《悲慘世界》。可惜的是,《悲慘世界》已經轉入演出淡季且不再百老匯上演了,無法現場親身體驗這部經典名劇實在是非常遺憾。除了在課堂上欣賞過該劇全球巡演10周年的碟片,我在課余時間又完整地看了兩遍,每一次欣賞這部音樂劇都會給我深深地震撼。雖然沒有看過雨果的原著,但這部音樂劇通過視覺和聽覺對我的沖擊,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原作中所要反映的東西。下面就就我印象最深的幾個音樂片段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第一個觸動我的音樂片段是《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廠里有一個叫芳汀的女工,她的美麗遭到其他女工的妒忌;當她們看到芳汀因對老闆的輕薄不從,而且得知芳汀有一個寄人籬下的私生女時,便以此為借口慫恿廠主將其開除。這首曲子的節奏很快,演員們的詞也都很多,但同樣的曲調、同樣的節奏在兩類人的演繹下表現出了不同的感覺。一類人就是那幾個帶頭的女工,她們一人一句,歌詞就象連珠炮似的從她們嘴裡蹦出來,好象巴不得一口把芳汀吃掉,言語中透露出來的輕蔑、鄙夷,讓人不禁對她們產生厭惡之情。而她們幾個人與跟風起鬨的女工們的一唱一和——一句獨唱一句合唱相間的安排,則把女工們急於趕走芳汀之心暴露無遺。另一類人就是孤獨的芳汀。雖然還是一樣的曲調,一樣的節奏,但演員那略帶哭泣的唱腔、委屈無奈的表情則表現出了芳汀孤獨無依的窘境。芳汀一個人還辯駁不上幾句,就被女工們更多更大聲的無理指責給壓了下去。同樣的快節奏,放在芳汀身上,與其說是表現其有力地反駁,倒不如說是表現其在眾女工以多欺少的情況下艱難無奈地抓緊僅有的一點喘息之機進行反駁。隨著工廠主的一句「On your way!(馬上滾吧)」,芳汀無奈地被趕出了工廠,她也失去了生活的來源。
第二個打動我的音樂片段是《Castle on a Cloud》,描述的是被寄養在德納第夫婦家中已5年的珂賽特,終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這對黑心腸的夫婦卻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疼愛有佳。可憐的珂賽特幻想著自己能到雲端的城堡里,因為那裡沒有人大吼大叫,也沒有人再要她做苦工。這首空靈的曲子出現在一段「重」音樂之後,整個現場突然間安靜下來,只有交響樂團奏出微弱的前奏,接著穿著骯臟破爛的珂賽特唱起了這段空靈的歌曲。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賽特的神情:紅腫外凸的眼睛、沾滿塵灰的臉頰與鼻子,讓人頓生憐愛之情。她唱著「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著遠方,似乎看到了有這么一個雲端城堡能讓她擺脫現在無盡的苦工,她能在那裡愉快地生活。突然間,這優美的旋律被老闆娘霸道地唱腔打斷了,珂賽特又回到了悲慘的現實中,又有一大堆的苦工要做了。珂賽特剛有一句哀求,就又被粗魯地罵了回去,更顯出這段歌曲的悲涼的一面。
這部音樂劇中還有許多「亮點」片斷。比如描述流浪兒加夫洛許帶來了拉馬克將軍的死訊後,眾人在恩佐拉的帶領下走上街頭爭取民眾的支持所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也是這部音樂劇中最振奮人心的音樂,在這里和最後尾聲17個國家讓阿冉同唱這首歌時將全場氣氛推向了高潮;比如酒館老闆的《Master of the House》,其頗有喜劇感的節奏不禁讓人隨著節奏搖擺起來;比如珂賽特、馬呂斯、愛波寧互訴衷腸的《In My Life》,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把我深深地打動;比如愛波寧獨訴相思之苦的《On My Own》;比如愛波寧為革命犧牲時在馬呂斯懷里與馬呂斯對唱的催人淚下的《A Little Fall of Rain》……這些歌麴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彷彿活生生地站在觀眾面前:令人愛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這些構成了這部經典的音樂劇。
《悲慘世界》
改編自雨果同名文學巨著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國人阿蘭·鮑伯利和米歇爾·勛伯格,都曾是音樂劇的狂熱歌迷。1971年,兩人在紐約觀看了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由此萌發出創作一部史詩風格的音樂劇的想法。兩人從韋伯的經典音樂劇《萬世巨星》和《艾維塔》中汲取了相當多的靈感,令其既有史詩般的壯麗,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華。1978年,鮑伯利和勛伯格在巴黎「奇跡般地」完成了這項宏偉的工程。
1980年秋,長達兩個小時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巴黎體育館首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擊和馬戲表演之間,並在上演後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場。哀嘆之餘,曾經把《貓》成功包裝上音樂劇舞台的英國著名演出製作人麥金托什找到了鮑伯利和勛伯格,下決心要把《悲慘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匯。三人一拍即合,6年後,重新包裝後的《悲慘世界》落戶百老匯,並正式踏上了國際舞台。
作為一部大型音樂劇,《悲慘世界》聘用的演員總數為421人,幕後的員工更高達1633人。該劇之所以能連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題的歷久彌新、真切感人外,演員的專業、音樂的動人以及場景的變換等,也都是引人入勝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讓在大戰前夕祈禱上蒼保佑養女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的獨唱《讓我死,讓他活》,其神情之懇切、旋律之優美,令人過耳難忘;再者,《悲慘世界》的編導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轉台,將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戰壕」逼真地呈現出來,加上慷慨赴沙場的激昂軍樂和充滿火葯味的槍聲、爆炸聲,令觀眾如身歷其境,達到了比電影還要真實的震撼體驗。
❻ 電影音樂賞析那些經典電影中的音樂賞析
1、《beautyandthebeast》電影《美女與野獸》影視原聲
《美女與野獸》是一個創作於18世紀的古老法國童話,原作者是Gabrielle-SuzanneBarbotdeVilleneuve。故事講述了一個被施了咒語的王子變成了一個面目可怕的野獸,後來有一個美麗的女孩愛上了野獸,從而解除了魔法。這個故事早在1946年就曾被法國導演拍成過電影,1991年的迪士尼動畫版本則更讓它更加家喻戶曉。
據悉,比爾·康頓(BillCondon)為迪士尼導演的這部《美女與野獸》還將從1994首演的迪士尼同名百老匯音樂劇中取材。後者根據動畫片改編,劇中由艾倫·曼肯(AlanMenken)和蒂姆·賴斯(TimRice)創作的多首歌曲,都是動畫片里所沒有的。
2、《TheTwoTowers》為電影《指環王》影視歌曲
霍華德肖《HowardShore》為托爾金的《指環傳奇》中獲得巨大成功的第一部電影章節所作的音樂為他贏得了奧斯卡(Oscar)最佳原創配樂獎,這給了他一個驚喜,因為這部音樂有著雄心勃勃的規模和堅定的黑暗意味,這些因素輕易地模糊了典型電影幻想音樂和完成的音樂會作品之間的界限。
它的續集採用了同樣的,通常是瓦格納式的戲劇手法,按照電影的故事情節,進入了更加陰郁和不祥的黑暗角落。前一部由霍比特人啟發而成的牧歌在這里被豐富的民族結構所取代,這些結構擴展了中土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音樂范圍;挪威小提琴哈丹格爾代表了羅漢和北非的瑞塔,為摩爾多主題增添了色彩;而圓木鼓、迪盧巴、木木琴和西姆巴隆則增添了迷人的紋理。在那裡。樂譜中隱約出現的管弦樂雲朵因肖爾出色的合唱作品而變得明亮起來,這部作品將古老的禮儀影響與伊莎貝爾·貝拉克達利安、獨立流行歌手希拉·錢德拉、本·德爾·馬斯特羅和伊麗莎白·弗雷澤的各種獨奏曲相融合。」戈倫的歌曲《作曲家與抒情詩人弗蘭沃爾什的最後合作》是埃米利亞娜·托里尼的後現代主義焦慮中的比約基,有助於突出故事的現代寓意。
3、《BreakingDawn》是《暮光之城:破曉》的影視原聲
加州樂團Castaneda主唱VegaSchenk最新企劃的普普風電氣雙人組TheBoomCircuits,其繁星閃爍般的電子樂音碎片,搭配有如DeathCabForCutie主唱BenGibbard的嗓音,給人驚喜的錯覺。好像從清澈的吉他picking漫舞漸入至層層堆砌出的合成器濃霧中,然後又在沉淪迷走之後步出薄暮、迎接外頭灑下的暖陽光束。
❼ 中學音樂課上能給學生看的電影
適合學生的可以看看《放牛班的春天》《海上鋼琴師》,這都是經典的好片子。但其實我覺得學生都喜歡現代點的,那我推薦幾部校園愛情歌舞片子《歌舞青春》《搖滾夏令營》
❽ 求適合小學音樂課看的電影
有及格音樂動畫很好看
首推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
還有貓和老鼠,裡面因為米有對白很多情節都是音樂烘托的,但是小孩子看的話,可能更關注情節了額
❾ 《音樂之聲》:瑪利亞和七個孩子,上校和雪絨花
我猜,應該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是在音樂老師的推薦下看得這部電影吧。
這個禮拜的音樂鑒賞課上,在音樂老師再三強調「請抬起你們那尊貴的頭,認真去感受音樂的魅力」後,我抬起了頭。
其實這種非專業課在多數大學生心裡,都有個心照不宣的標簽——「水課」。我不知道這稱謂怎麼來的,但大家都這么叫,也就跟著叫起來了。上這種課時教室里的情況大都如下:台上老師激情四射唾沫橫飛,底下學生集體低頭無動於衷。大多老師已經見怪不怪了,他講他的,我們玩我們的,課堂氛圍十分的和諧。只等那下課鈴響,出了那扇門,各不相干。我們只是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相遇了短暫一兩個小時的陌生人。
所以,對於我的音樂老師,我是十分之敬佩的。她是真誠地希望我們可以在她的課上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因此每節課她總會抽出一兩分鍾來讓我們抬起那尊貴的頭,不厭其煩。裡面有她對音樂的熱愛,還有想把美好的音樂分享給大家的願望。
就在這堂課上,我被《音樂之聲》里歡快愉悅的歌聲和畫面里快要溢出屏幕的快樂深深感染,那應該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被音樂的魅力所震撼。
音樂,真的是可以帶來快樂的。
女主角瑪利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的一名志願修女,她溫柔可愛、美麗善良、活潑好動、熱愛唱歌、古靈精怪……在一群穿著一身黑衣的修女里,她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因為爬樹而弄傷膝蓋弄破衣服,在往彌撒的路上跳華爾茲,在階梯上吹口哨,在修道院內唱歌,上教堂總是遲到…… 總之,就是眾人眼裡調皮搗蛋愛惹麻煩的「問題」修女。
修道院的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性格不適合修道院,所以當她接到男主角馮·特拉普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時,她決定讓瑪利亞去。
瑪麗亞到達上校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 在他的嚴厲管理下,孩子們在家只能穿海軍服,聽哨聲服從命令。 而瑪利亞是那七個孩子的第12個家庭教師,在她之前的那位教師只待了兩個小時。
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 上校回答:「是家庭教師的問題。」 看得出,上校雖然嚴厲,但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很快瑪利亞就知道了原因。她和孩子們的第一次見面,就被衣服口袋裡突然跳出來的癩蛤蟆嚇了一跳;而在當天的晚餐桌上,她剛落座就立馬被椅子上的松子扎的跳了起來。但瑪利亞被沒有被孩子們的惡作劇所嚇跑,相反,她在餐桌上對孩子們說: 「我要感謝大家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珍貴禮物。」
也正是因為天生的溫柔與善良讓她贏得了孩子們的好感。
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在此之前,從來就沒有人教過他們唱歌,因為他們的父親不允許。在這期間,她知道了孩子們總愛捉弄家庭教師的原因。 因為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 ,所以才 用捉弄教師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
在瑪利亞的熱情的感染下,孩子們逐漸釋放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下一直壓抑著的天性,拘束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但上校回來後對瑪利亞管教孩子的方式非常不滿,瑪利亞激動之下和他發生爭執,她指責上校對孩子們的漠視,從來就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沒有給孩子們做榜樣。上校被這樣指責當然不能忍,於是他要瑪利亞收拾東西回修道院。
而就在這時,歌聲傳來。上校走進大廳,發現孩子們正在為他帶回來的女友男爵夫人唱歌。聽著孩子們那真摯誠懇的歌聲,上校十分感動。不知不覺中,他也跟著唱了起來。他慢慢向孩子們走去,孩子們第一次聽到父親唱歌都欣喜地看著他。 唱完後上校和孩子們久久對視,然後慢慢走了過去,把孩子們都擁進了懷里。
歌聲治癒了長久以來他和孩子們之間的傷口。上校並不是不愛她們,只不過選錯了愛的方式。
影片還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七個孩子參加音樂節,在節目單的報幕里,年齡最小的葛特爾排在最後。小小的她問麥克斯叔叔:「為什麼我總排在最後?」麥克斯立馬蹲了下來,平視著她溫柔地回道: 「因為你最重要。」 聽到這個回答的葛特爾立馬開心地笑了起來。
當我聽到這回答時,心中響起一句話:這才是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所以,父母應該學會如何正確地向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愛。因為一不小心,便可能對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時刻監督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們在關愛中茁壯成長,是每一個為人父母都應盡的責任。
相對於上校和瑪利亞的愛情,上校對祖國奧地利濃郁的熱愛之情讓我更為之感動。
當時的奧地利正處在德奧兼並時期,到處都是納粹黨的旗幟。但上校家的大廳里卻掛著一面大大的奧地利紅旗,在一次舞會上,納粹黨見了威脅他說:
「鴕鳥喜歡埋首於沙中,有時藏於國旗里,或許有些人已經警告過你合並就要來臨了。而事實上是的,或許會以音樂和你打交道呢。」
「如果納粹佔領整個奧地利,你肯定會是整個小號隊。」
「你太恭維我了。」
「我真笨拙,我是要指責你的。」
幽默的背後,是上校面對納粹黨勢力的決不屈服和妥協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之情。
而他在孩子們的央求下唱的真正意義上的一首歌,正是《雪絨花》。在那間溫暖的房間里,上校彈著琴,他的孩子們圍在他周圍,聽他溫柔地唱著《雪絨花》。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迎接我開放。小而白,潔而亮,向我快樂地搖晃,白雪般的花兒願你芬芳,永遠開花生長,雪絨花,雪絨花,永遠祝福我家鄉。」
這首歌里,有上校對孩子們的愛,以及他對祖國的深愛之情。
在唱到結尾那句「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時,上校的目光投向空盪盪的遠方,充滿著無法言說的深情,也帶著濃重的憂郁。那時候的他,看著外面越來越多的納粹旗幟和納粹士兵,似乎已經預料到了風雨欲來、國破家亡的命運。
而第二次演唱則是在影片的高潮,讓我熱淚盈眶心潮澎湃的一幕。那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度蜜月回來,上校便看到家門口掛著一面很大的納粹黨旗幟。他將那旗幟一把扯下來撕碎,接著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
痛恨納粹的上校自然不願為其服務,他決定當晚帶著全家出逃。但剛出門就被早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他只好稱他們一家是去參加音樂節。在會場里,上校對在場的奧地利人說: 「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接著,上校唱起了《雪絨花》。唱到第二段時,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這時一旁的瑪利亞站了出來繼續唱了下去。在上校一家的帶動下,在場觀眾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雄厚的歌聲飄盪在整個會場里,帶著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那是奧地利人民對祖國奧地利的濃郁深厚的熱愛之情 。
最後,上校擺脫了納粹的追捕,帶著妻子兒女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在《我們仨》里曾寫到的: 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
楊絳先生在國難當頭時選擇回到中國,上校不願為納粹服務選擇離開奧地利,兩種完全相反的做法,卻都是出自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
上校和雪絨花,永不凋零的愛國之情。
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雖然在我看過的影片中算不上最好,但一定是最特別的。正如片名《音樂之聲》,或悠揚或歡快或沉鬱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影片中所傳達的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被音樂帶到我們的面前,呈現出令人心動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