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那些被影視劇誤導了的常識,大家都知道了多少
我認為有保大人還是保孩子?如果你在現代背景下的國產電視劇中,看到一個醫生從產室出來念著「保大人還是保孩子?」的台詞時,請記住,這種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不會發生。保大人是人之常情,也是我國醫院助產的基本准則。
還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個是明朝才有的說法,明朝之前是沒有的。補充一下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承運」是用來修飾「皇帝」的,意思就是:」遵奉天命、繼承氣運的皇帝,昭告天下,說:……「寫法上是:奉(換行)天承運(換行)皇帝詔曰,因為「天」、「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必須頂格寫。
Ⅱ 得到四顆靈珠是什麼電影
電影《蜀/山/降/魔/傳2》
Ⅲ 三國「魏蜀吳」,為什麼蜀漢國號為漢卻被稱為蜀
1
“三國”,是哪三國?這似乎是個無厘頭的問題,因為地球人都知道,魏、蜀、吳三分,當然就是魏國、蜀國、吳國了。其實,這是一個必須說明的重大錯誤,也是一個“必也正名”的重大問題。
在眾多的三國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在中學生背誦的各種版本的中國朝代歌中,乃至在絕大多數的文史研究著作中,“三國”都是魏、蜀、吳。比如在央視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中,自始至終“蜀”旗飄揚,這真是“氣死歷史學家”的大錯!
《至尊紅顏》里
武媚的老爹小時候就管她叫“則天”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如鄭成功應稱鄭森或者朱成功,孫中山應稱孫文或者孫逸仙。借用孔子的話,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這里的“名”雖然指的是“名分”,但借用到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也是可以的。如果我們一天到晚津津樂道地說三國,卻連是哪三國都說錯了,豈非貽笑大方、滑稽可笑?
Ⅳ 蜀黍是什麼意思啊
怪蜀黍(怪叔叔) 一般出現在和LOLI有關的"邪惡"論壇.指那些喜歡LOLI帶有拐帶和推倒LOLI傾向的男人! 蜀黍是港台等地小女孩叫「叔叔」時的發音,在論壇中經常見到這樣用的,為了幽默吧。 再來解釋下LOLI吧 蘿莉:LOLITA,蘿莉塔,簡寫是LOLI,說白了就是"小女孩"的意思.在亞洲地區多指8歲到14歲的女孩(其他地區則各有不同),廣義也指代所有看上去像小女孩的女性.這個詞的詞源是納博科夫的小說<LOLITA>中年有的女主人公的名字.相對的"正太"就是小男孩 "御姐"就是18歲至30歲的未婚成年女性.評判一個LOLI是否經典的標准么...哪個LOLI在網上的同人圖越多 當然就越經典 「蘿莉」(Loli)一詞,源自俄國文學家Vladimir Nabokov(1955)的暢銷小說「Lolita」,內容描述一位大學教授愛上一個12歲小女孩的故事;曾改編同名電影《洛麗塔Lolita》(一樹梨花壓海棠),劇中女孩設定為15歲。此後,凡是帶有劇中女主角特質者,就被稱為「Loli-ta」或「Loli」,也就是「蘿莉」。 至於類似「老男人愛上小女孩」的癖好,就被形容是「Lolicon」,也就是蘿莉情亮亂結。所以「Lolicon」一般也有人直譯為「戀女童癖」或「戀少女癖」,意指對外表或實際年紀小的女性特別有好感,且因此容易產生性沖動者。至於「蘿莉」的確切特質,並無明確定義,但一般認為是實際年齡或外表在15歲以內(約為初中以下),生理尚未發育或剛開始、且為可愛型的女生。 Loli從外表特質上看大體有兩類,一種是Sweet Love Loli,多數都是這種的。另一種就是Elegant Gothic Loli(哥特式)。 從年齡上看又有不同,12-15為標准loli,7-12為愛麗斯式loli,7以下為high loli。那些對年齡有嚴格要求的羅莉控也因此而分類,對於好第一類的變叫lolikon,好第二類的為alikon,好第三類的就是haikon了 Loli 蘿莉:簡單地說就是能引起人們(通常是男生)對年紀小或者看起來年紀小的女孩的特殊偏好(不一定是平時所說的「愛」)的女生,或者非常通俗地可以稱為幼女。該詞出自俄國(1955年不是叫俄國吧,不過不深究了……)的Vladimir Nabokov於1955年所作的小說《Lolita》,但是該書當時馬上引起強烈的反響然後成為禁書。解禁了之後先後被拍成數部電影而且頗受好評。其故事主要是講一個年紀頗大的男人和一個14歲的小女孩的感情故事,男主角由於年輕時的一件事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女孩有種特殊的偏愛,女主角則就是名叫 Lolita。由於Lolita的昵稱就是Loli,逐漸地Loli這個詞便成為有比較強的吸引力的小女孩的代稱(看過的電影版本裡面是譯作小妖精 ~~),而在日本的ACG界里就引為「超可愛的小女孩」或者「像小女孩般的女生」,蘿莉則是對Loli的音譯。 一個女生究竟是不是蘿莉,每人的定義都有不同:有以年齡(嚴格生理年齡)來分的,有以氣質猜悉(心理年齡、外表年齡)來分的,更嚴格的是兩項標准都要達到的,最後還有自己認為是就當作是的(在下)。不過普遍來說有一個重點就是要「尚未發育」或者「發育不全」,還有「天真無邪」,不過也有例外。 聲明1:蘿莉不僅可以指ACG中的人物,也可以指現實中的人物。事實上這個詞本來就是源自於現實空間(理論上的立體存在)的「幼女」,而純禁斷在 ACG中的蘿莉一詞的解釋只能算是蘿莉一詞的過度狹義化而已。而事實上現實中的蘿莉控其實還滿多的,當然現實中的蘿莉控也必須「只喜歡」蘿莉。整個蘿莉情結的核心,一般來說在於低齡女孩的天真和發育未完全成熟的特殊中性美。 聲明2:蘿莉控是建立在類似於愛的基礎上的,其中包括有尊重一事——也就是說並非不可「推倒」,而是必須在尊重雙方而且懷有聖潔的愛心的基礎上。這么說是用來區別蘿莉情結的極端進化版:戀童癖。一般蘿莉控的認知里戀童癖者對蘿莉們的愛已經扭曲到不可救葯的地步,甚至施行鬼畜、監禁、調教之類的極端行為來發泄同樣扭曲的慾望,是完全建立在非平等的基礎敬兆檔上的。所以,蘿莉控絕非戀童癖!
Ⅳ <三國之見龍卸甲>電影名的意思
鏈接:https://pan..com/s/1ST8PByNH0YBRXMiRM9tFQw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培頃是由李仁港執導,洪金寶動作導演,劉德華、洪金寶、李美琪、安志傑、濮存昕、狄畢中局龍、吳建豪、於榮光、洪天明等人領銜主演的動作電影。影片講述了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雲傳奇的一生。手讓本片於2008年4月3日亞洲上映。
Ⅵ 歷史片電視劇推薦
1.《大明王朝1566》
推薦理由:《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扎實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它通過細膩的畫面和精彩的表演,再現了明朝萬曆年間的朝政、戰爭、外交等復雜情況,展現了明朝末期的風雲變幻。
大概劇情:該劇講述了萬曆年間明朝的歷史故事,其中一個主要情節是明神宗死後,明錦衣衛官員為爭奪皇位,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政治危機。同時,還涉及到中荷、中日、中葡等國際關系問題。
《延禧攻略》
推薦理由:《延禧攻略》是一部宮廷劇,講述了清朝雍正年間的故事,描繪了那個時代宮廷生活的細微之處,給觀眾們帶來了一段時光穿越的旅程。
大概劇情:該劇講述了魏瓔珞因為意外事件進入皇宮開始的她的宮廷生活。在後宮中,她面臨了各種嚴峻的考驗,例如拋棄愛情、迎頭趕上險惡的宮斗等。與此同時,她也了解到了那個時代的人和事。
3.《草船借箭》
推薦理由:《草船借箭》是一部改編自中國古代名將韓信的歷史傳奇的電影和電視劇,講述了三國時期蜀漢軍隊在戰爭中購置兵器的傳奇故事。
大概劇情:該劇講述了蜀漢軍隊抵抗曹魏軍隊的戰斗。面對強大的敵人,蜀漢軍隊需要購置足拿掘早夠的兵器,但受限於物資短缺和天時地利人和的不利情況,他們面臨了非常困難的挑戰。在這個危急時刻,韓信提出了草船借箭的計策,成功地為蜀漢軍隊贏得了勝利。
4.《甄嬛傳消雀》
推薦理由:《甄嬛傳》是一部描述清朝宮廷暗鬥的史詩級電視劇,展現了那個時代的階級斗爭、人性和權力游戲等內容,是一部非常亮眼的歷史劇。
大概劇情:散態該劇講述了宮廷內部不斷進行的斗爭。明蘭秀出身貧苦,憑借聰明才智和勇氣,成功地進入了皇宮。然而,她進入宮廷後,發現這個地方充滿了復雜的利益關系、暗中的爭斗和詭譎的人際關系,為了生存和發展,她不得不學會了各種技能和策略,逐步贏得了宮中權力的游戲。
5.《紅樓夢》
推薦理由:《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經典名著之一,它講述了清朝士族賈寶玉和林黛玉等人的愛情和宏偉的家族故事,在中國文化影響范疇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大概劇情:該劇講述了賈寶玉、林黛玉等主人公的愛情故事,以及賈家三代人的歷史情感。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充滿戲劇性,展現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文化、倫理和道德等方面的特點,是一部不可錯過的歷史劇。
Ⅶ 是不是有一部電影叫蜀什麼的周華建演的
蜀開頭的我就知道一部《蜀山傳》裡面沒有周華健
Ⅷ 為什麼拍關於三國的電影或連續劇都愛以蜀國作為主角呢
有個可信的說法,三國演義作者是比較傳統的人,忠君愛國根深蒂固,梟雄亂臣賊子他比較看不上眼。這個從多多少少對曹操的評價就能看出來了,而且,那個時代如果鼓吹亂世英神氏笑雄的話,是容易被殺頭或者書被禁,水滸傳就是一個例子!
最關鍵的是,蜀國的人物代表我們國家幾千年來的思想:劉備仁游含,關核坦羽義,趙雲忠,孔明智,張飛豪氣。
以上個人想法~
Ⅸ 電影《聲之形》是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看個人感受和我一樣,我更喜歡《聲之形》,認清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錯誤道歉,改正錯誤,甚至以生命為代價去拯救被傷害的女孩,這不是粉飾,這叫贖罪。試想有多少人能真正贖罪,就算贖罪,又有誰能為之不顧一切呢?評價動畫《聲之形》:無聲世界遭受有形暴力,有聲世界遭受無形暴力。《聲之形》從一個欺負者的角度講述反欺負的故事。
擴展信息:創作背景:漫畫《聲之形》產生於今年的好年景,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慾望」,描述的是「人與人之間復雜的聯系和交流」,而不是「欺凌」。在創作過程中,《聲之形》也受到了作者個人經歷的影響。《聲之形》日文原名「笙」是繁體字,傳統的「笙」字由「笙」、「蜀」、「耳」組成,給作者的感覺是傳播思想的方式被打破了,單靠聲音傳播思想是不可能的,這是作品的關鍵。作者認為形狀可以作為表達思想的一種可能性,並想通過漫畫來表達這種多樣性。
Ⅹ 蜀道難的寓意是什麼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像,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自然的感情。
【注釋】
(1)《蜀道難》:古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
(2)噫吁嚱:驚嘆聲,蜀方言,表示驚訝的聲物滲中音。宋庠《宋景文公筆記》卷上:「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吁嚱』。」
(3)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名字。
(4)何茫然:難以考證。何:多麼。茫然:渺茫遙遠的樣子。指古史傳說悠遠難詳,茫昧杳然。據西漢揚雄巜蜀本王紀>記載:"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5)爾來:從那時以來。
(6)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之漫長,誇張而大約言之。
(7)秦塞:秦的關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險阻,故稱"四塞之地"。
(8)通人煙:人員往來。
(9)西當:西對。
(10)當:對著,向著。
(11)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陝西眉縣、太白縣一帶)。
(12)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只有鳥能飛過,人跡所不能至。
(13)橫絕:橫越。
(14)峨眉巔:峨眉頂峰。
(15)地崩山摧壯士死:《華陽國志•蜀志》:相傳秦惠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位壯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劍閣之南)的時候,看見一條大蛇進入穴中,一位壯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餘四人也來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時,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都被壓死。山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這便是有名的「五丁開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16)石棧:棧道。
(17)六龍回日:《淮南子》注雲:「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於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龍。
(18)高標: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標識的最高峰。
(19)沖波:水流沖擊騰起的波浪,這里指激流。
(20)逆折:水流迴旋。
(21)回川:有漩渦的河流。
(22)黃鶴:黃鵠(hú),善飛的大鳥。
(23)尚:尚且。
(24)得:能。
(25)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
(26)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陝西略陽縣北。《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二:「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
(27)盤盤:曲折迴旋的樣子。
(28)百步九折:百步之內拐九道彎。
(29)縈:盤繞。
(30)岩巒:山峰。
(31)捫參歷井:參(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參星為蜀之分野,井星為秦之分野。捫(mén):用手摸。
(32)歷:經過。
(33)脅息:屏氣不敢呼吸。
(34)膺:胸。
(35)坐:徒,空。
(36)君:入蜀的友人。
(37)畏途:可怕的路途。
(38)巉岩:險惡陡峭的山壁。
(39)但見:只聽見。
(40)號古木:在古樹木中大聲啼鳴。
(41)從:跟隨。
(42)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雲「不如歸去」。《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杜宇化為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這兩句也有斷為「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這種斷法順。
(43)凋朱顏:紅顏帶憂色,如花凋謝。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
(44)去:距離。
(45)盈:滿。
(46)飛湍(tuān):飛奔而下的急流。
(47)喧豗(huī):喧鬧聲,這里指急流和瀑布發出的巨大響聲。
(48)砯(pīng)崖:水撞石之聲。砯,水沖擊石壁發出的響聲,這里作動詞用,沖擊的意思。轉,使滾動。
(49)壑:山谷。
(50)嗟:感嘆聲。
(51)爾:你。
(52)胡為:為什麼。
(53)來:指入蜀。
(54)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餘里。
(55)崢嶸、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
(56)「一夫」兩句:《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文選》卷五十六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57)一夫:一人。
(58)當關:守關。
(59)莫開:不能打開。
(60)所守:指把守關口的人。
(61)或匪親: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匪,同「非」。
(62)朝:早上。
(63)吮:吸。
(64)錦城:成都古代以產棉聞名,朝廷曾經設官於此,專收棉織品,故稱錦城或錦官城。《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一劍南道成都府成都縣:「錦城在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65)咨嗟:嘆息。
【創作背景】
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於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於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一直理想去長安做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後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於作品實際。
有學者認為這首詩可能是天寶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作品鑒賞】
《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著讀者的心弦。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迴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託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於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