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是金獅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是金熊獎。
戛納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同時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
這些是齊名的。
2. 戛納電影節是什麼
戛納電影節即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其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在於推動法國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戛納國際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作的平台。
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項
金棕櫚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7年,每年頒發一次。金棕櫚獎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是華語電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獲得金棕櫚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國際電影節
3. 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關注是什麼獎
一種關注獎項,旨在介紹國際新晉影人帶來的「原創性和不同」的作品。
「一種關注」單元誕生於1972年,與主競賽單元大師雲集不同,這個單元旨在介紹國際新晉影人帶來的「原創性和不同」的作品。該單元的最高獎「一種關注大獎」設立於1998年,而自2005年起,法國的「安盟-甘」集團(Groupama-Gan)每年向這一獎項的獲獎者提供3萬歐元的獎金。
本單元素以影片獨特的審美和新穎奇異的小眾風格聞名,最佳影片也一般會頒給不知名的導演。
拓展資料:
戛納電影節獎項設置
一、官方競賽單元獎項
1、金棕櫚獎(Golden Palm)
2、評委會大獎/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
3、評委會獎/評審團獎(Prix Jury)
4、最佳導演、影帝、影後、編劇獎
二、其他單元獎項
1、一種關注大獎(Prix Un Certain Regard)
2、電影基石獎(Cinéfondation prizes)
3、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
4、影評人協會獎,又稱「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s)
5、國際影評人周獎(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 Prizes)
6、天主教人道獎(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7、同志棕櫚大獎,又稱「酷兒金棕櫚」(Queer Palm)
8、金眼睛獎,即最佳紀錄片獎。
9、金馬車獎
4. 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和金棕銅獎有什麼區別
最佳導演、影帝、影後、編劇獎
與奧斯卡獎的設置區別在於:戛納的演員獎,無主角、配角之分,戛納的編劇獎,無原創、改編劇本之分。
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前身為電影節大獎,乃是針對參加主競賽單元的20餘部影片評選出的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必須說明,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
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與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並列。
5. 法國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獎
法國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相當於奧斯卡的「最佳影片」。
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故金制棕櫚枝作為獎杯,因此稱做「金棕櫚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5)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為什麼擴展閱讀: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
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
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采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
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6. 姚安娜主演作品獲戛納短片金棕櫚,這一獎項代表了怎樣的榮譽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金棕櫚獎”乃是戛納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
7.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獎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Golden Palm Award)創立於1957年,每年頒發一次。金棕櫚獎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是華語電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獲得金棕櫚獎。
獎項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從1946年創立到1954年,最高獎項名為「國際電影節大獎」,獲得大獎的導演一般會收到當代藝術家打造的一份藝術品作為獎品。
1954年,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幾位珠寶設計師為電影節設計獎杯,要求主題要與戛納的自然環境相匹配。設計師呂茜埃娜·拉宗(Lucienne Lazon)從戛納海邊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獲得靈感設計出金棕櫚獎。同時棕櫚是戛納的象徵,非常符合宗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棕櫚獎
8. 電影金棕櫚獎是什麼獎項
金棕櫚獎
一、獎項簡介
1、金棕櫚獎(Golden Palm)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金棕櫚獎」乃是戛納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必須說明的是,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縱觀其歷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里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兄弟(比利時)。(這里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
大家耳熟能詳的如:《德州巴黎》(維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特利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邁克爾·摩爾)等,均為金棕櫚大獎得主。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並列)。
2、評委會(評審團)獎(又稱「評委會[評審團]特別獎」)
不同於上述獎項,評委會獎(評委會特別獎)屬於非常設獎項,地位類似「xx榜中榜」的傳媒推薦獎,頒獎原因往往是個別評委因偏愛而為其爭取的特殊表彰。近15年的獲獎作品有:拉斯·馮·特利爾的《歐洲,歐洲》、大衛·柯南伯格的《慾望號快車》、科恩兄弟的《老婦殺手》、阿皮察朋·維爾拉瑟查庫的《熱帶病》等。我國的獲獎影片為: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和王小帥的《青紅》——當然,其中不乏獎項平衡的作用。
「評委會大獎」系偶然誕生,只因為替一兩部得不到金棕櫚的佳作而倍感惋惜才臨時設置,如今則演變為「最佳影片第二名」地位的常設獎項。與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如出一轍,旨在表彰僅次於金棕櫚獎影片的「亞軍」。
9. 《方形》為何能獲得第70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電影《方形》又稱《自由廣場》其情節屬於散文式的結構,它不是類型片的那種以情節點推動故事向前發展,而是以主人公的雜亂的生活經歷為時間線。當然,好的散文都是形散而神不散,找到隱藏在故事裡的「神」,便也解開這部電影的內核了。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核心便是一個「方框」,可不是藝術館里造的那個,而是隱藏在其他什麼地方的方框。找它像是做那種解密游戲,得需要點耐心。下面我們就來逐段戲看。 當然,尋找和解密過程純屬本人的主觀臆想,也許跟導演本人意圖相差甚遠。但我想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動腦思考的過程中本人享受到了觀影的無限樂趣。在此與大家分享。
1、開場戲:黑屏字幕+電子重音樂
方框第一次出現,當然,第一遍看的人可能看不出來,因為都是局部畫面,而且「方形」展品還在搭建中。好在緊隨其後便是開篇電影名稱:The Square注意牌子上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過N遍,貫穿首位。
縱觀電影《方形》,你會發現導演在結構上自始至終突出了兩個對立面:即藝術與現實生活。很可惜,往往那些被概念化了的「藝術方框」我們一眼就能看出,而生活中的方框我們卻很難看出。
電影最終,館長和兩個女兒無功而退,留下那個沒有解決的社會問題,沒錯,正想那主人公說的:這些問題個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需要藉助整個社會的力量。
10.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什麼意思求陳凱歌的資料,詳!
來歷含義:戛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又名康城電影節或坎城電影節,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電影節始於1946年,於每年春季在法國南方小城戛納舉行。電影節在1948年、1949年曾停辦兩次,在1968年因為法國的五月風暴又中斷一次。電影節設立多個獎項,其中最高獎項在1957年之前為「金鴨獎」,1957年起開始改為「金棕櫚獎」,這也是每年國際電影界相當重要的獎項。另外評委會特別獎也是電影節比較重要的獎項。 陳凱歌(1952~ )
電影導演。曾用名陳皚鴿。祖籍福建長樂。1952年8月12日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5年獨立執導的第一部影片《黃土地》獲得成功,被影評界譽為「中國新浪潮的開端」。該片獲1986年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第二十九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薩特蘭杯導演獎、第七屆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1986年香港評選當年十佳影片時,該片榮登榜首。陳凱歌1986年導演的《大閱兵》在加拿大第十一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獲故事片大獎。1988年他又因該片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評出的20名未來電影導演中位列第六。他1987年導演(兼編劇)的影片《孩子王》獲第八屆金雞獎導演特別獎。1992年導演的《霸王別姬》獲1993年第四十六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並於1994年1月獲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