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驢得水張一曼唱的是什麼歌
歌曲名稱《我要你》,由樊沖作詞、作曲的歌曲,起初作為話劇《驢得水》插曲,由任素汐演唱。後被選為電影《驢得水》推廣曲及主題曲,由老狼、任素汐演唱。
1、《我要你》歌詞:
我要 你在我身旁 我要 你為我梳妝
這夜的風兒吹吹得心癢癢 我的情郎
我在他鄉 望著月亮
都怪這月色 撩人的瘋狂
都怪這Guitar 彈得太凄涼
oh 我要唱著歌 默默把你想 我的情郎
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
天涯呀海角 覓呀覓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 咱們倆是一條心
2、任素汐,1988年6月1日出生於山東省萊州市,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導演專業。
2016年,主演根據其同名話劇改編的喜劇電影《驢得水》,飾演張一曼一角;同年,憑借該片獲騰訊視頻星光大賞年度新銳電影演員獎。
⑵ 都說《驢得水》這部電影非常深刻,它的亮點到底在哪裡呢
《驢得水》和藝術電影的共同點在於都具有強烈的風格感和創作者的個人表達。這部電影強烈的戲劇化風格繼承自《辦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醜八怪》等這些我和劉露非常熱愛的電影,但這種風格或許與大家心目中藝術片「詩化的風格」是截然相反的。
詩化的藝術電影注重意象、感覺,強調鏡頭語匯的表達。而我們強調極致的戲劇性,鏡頭語匯是故事和演員表演的載體而非電影的主要表達方式。我們力求用簡單質朴的手段,表達豐富的故事和情感。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取材卻是來源於我和劉露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幾乎每個人物都有身邊人的原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和觀眾交流我們對於人類某些共性的思考。
⑶ 驢得水主題曲
電影《驢得水》主題曲為《我要你》。
《我要你》是由樊沖作詞、作曲的歌曲,起初作為話劇《驢得水》插曲,由任素汐演唱。後被選為電影《驢得水》推廣孝神鎮曲及主題曲,由老狼、任素汐演唱。2017年3月27日,該曲獲得第二十四屆東方風雲榜動感101年度金曲獎。
《我要你》這首歌是一首充滿復古色彩的歌曲,不論是從節奏選擇還是和聲處理,均還原了民國時期舊上海的音樂文化特徵。任素汐的《我要你》是最忠實電影劇情的版本,也是最吻合電影氛圍的版本。
"剝蒜BGM"《我要你》
影片中任素汐扮演的張一曼,隨性浪漫,和裴魁山、銅匠陷入"巧粗三角關系",卻因情產生了一系列令人揪心的遭遇。一曼一邊剝蒜瞎碰一邊唱起《我要你》,不僅打動裴魁山向她告白,更成功俘獲觀眾,不少觀眾表示,"一曼唱歌將大蒜皮灑向空中,是影片中最美的一幕"。
這首《我要你》也成功將觀眾"洗腦",有觀眾感慨道"忍不住單曲循環這首《我要你》,被這痴醉又略帶憂傷的旋律迷住了"。更有觀眾幽默表示:"從此剝蒜有了BGM。"
⑷ 如何評價開心麻花的《驢得水》這部電影
《驢得水》是開心麻花團隊創作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用謊言來彌補謊言,只會讓事情變得惡化。雖然《驢得水》裡面出現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劇情,但是深入思考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它真的是一部悲劇!
這是一部非常成熟與深刻的片子,尤其是張一曼的飾演者任素汐,稱不上絕世美人,但是將張一曼的戲活了!
⑸ 怎麼評價電影《驢得水》
當我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是《驢得水》的時候,我並沒有想過我會認真把它看完。不過,人總是矛盾的,我又偏偏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名字決定進來看一看。
電影一開頭的音樂,瞬間吸引了我。不僅如此,碧藍的天空,優美的草原,幾頭牛羊懶散的站在那裡曬太陽。我頓時有了非常舒適的感覺。這樣的場景和音樂與當時那個年代非常符合。而且聽音樂好像是一部喜劇,心想這應該是一部不錯的電影,於是我瞬間進入了認真看戲的模式。
⑹ 電影《驢得水》插曲是什麼
《驢得水》插曲是我要你
詞曲:樊沖
我要 你在我身旁
我要 你為我梳妝
這夜的風兒吹
吹得心癢癢 我的情郎
我在他鄉 望著月亮
都怪這月色 撩人的瘋狂
都怪這Guitar 彈得太凄涼
哦 我要唱著歌
默默把你想 我的情郎
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
都怪這夜色 撩人的瘋狂
都怪這吉他 彈得太凄涼
哦 我要唱著歌
默默把你想 我的情郎
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
我要 美麗的衣裳
為你 對鏡貼花黃
這夜色太緊張
時間太漫長 我的情郎
我在他鄉 望著月亮
⑺ 如何評價任素汐在《驢得水》中演唱的歌曲《我要你》
在網上聽到了這首歌,然後才去看的電影。張一曼明明長得不算好看,但唱歌那一段,真的太美了!以至於每次單曲循環的時候,腦海中也在循環播放張一曼的唱歌的畫面。整個電影的所有人物個性都非常鮮明飽滿,誰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交代的非常清楚。所有角色都是一條完整的繩子,隨著情節的推進編織在了一起。任素汐是話劇演員,發音吐氣非常自然,情感也到位,灑脫自然。光是聽著歌聲就能想到張一曼的表情,雖然失落,但還是輕輕的打著拍子,淡淡的微笑著。
⑻ 《驢得水》深度解析是什麼
《驢得水》的劇情講述的就是一個「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故事。
自然,《驢得水》是有它的諷刺意義,黑色幽默,所謂知識分子那副道貌岸然的尊容下醜陋貪婪的嘴臉,上層階級表裡不一、以權謀私的強權主義,底層人物的愚昧無知、貪小便宜···不一而足,《驢得水》無疑是在借古諷今;
這個「古」,是《驢得水》將事件背景搬到了的1942年,至於它的「諷今」,某種角度上,其實是與當下社會的主旋律是一致的,它並沒有太過跳躍的左傾姿態,充其量也只是一種隱射,或者說是一種生活常態,只不過多戴了一副面具而已;
所以說《驢得水》有它的保守性,當然這種保守性並不等同於全盤妥協,從某個層面來看,也多少表露出了藝術基於現實的一種無力感。
相關信息:
2009年初,周申和朋友吃飯的時候聊出一個故事:一個缺水的地方,有個學校養了一頭驢挑水,可誰都不願意出養驢的錢,於是校長便將這頭驢虛報成了一位名叫「呂得水」的教師,用「呂得水老師」的工資來養驢;
當上級領導來檢查,要見這位呂老師的時候,大家只能編造各種借口搪塞。飯局只是隨性一聊,周申意識到這是一個好的故事題材,於是當天便與創作夥伴劉露一起討論,並決定將其拓展成了一個電影大綱。2010年,周申完成了《驢得水》電影劇本的文本,並申請了文字著作版權。
2011年,一部名叫《驢得水》的微電影出現在網路上,短片借鑒了部分劇本的內容,但並沒有拍出精髓,這讓周申意識到必須馬上把真正的《驢得水》立起來。然而相比較拍電影,排一個話劇顯然要快得多。2012年,戲劇導演專業出身的周申和劉露,又著手將《驢得水》改編成話劇劇本。
2014年在參加開心麻花一個演員的婚禮時,碰到開心麻花張總,發現他們也做電影,於是開始了拍攝電影《驢得水》的合作 。
⑼ 驢得水影評深度解析
《驢得水》講述的其實就是一個「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故事。
《驢得水》由舞台劇改編而成,其中很多成分還是擺脫不了戲劇的影子,但正因為其脫胎於一部成熟的戲劇作品,其戲劇沖突以及人物設計都十分巧妙。
在電影的一開始用空鏡介紹環境是電影的慣用手法,第一場的戲的開始就拋出了已經困擾這個小學很多年的問題,錢永遠是人類社會爭執的焦點,生活進行下去離不開的就是錢,學校繼續開下去離不開的也只有錢,因為謊報他們不得不用另一個謊言來填補這個謊言,無休止的填補漏洞成了他們生活的中心,而無論那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引起一連串的爆炸。
關於人物的設置,編劇用各種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來造成各種發自人物的內心沖突,一曼不羈吸引了裴魁山,裴魁山愛錢一直沒選擇離開,校長只想守住學校不管他人生死,周鐵男看到死神選擇了放棄抵抗。高貴的人一旦低下頭顱,那麼他會比卑賤的人更加卑賤。
周鐵男性格中的大男子主義和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像極了剛剛踏入社會的我們,他維護所有人,特別是校長和一曼,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對孫佳更是關懷備至,他像是替所有人擋槍子的盾牌。
但是,他的摧毀只有一瞬間——子彈擦著耳朵過去的那一下,再醒過來的周鐵男興奮而又可笑的成為了特派員的一隻忠犬,他對生命的渴望在那一刻超越了在場的所有人,所有的東西都在失去的那一刻才能體會,所以他選擇了珍惜生命,在一曼差點被強奸的時候繼續啃著黃瓜,勸說佳佳和銅匠假結婚。
周鐵男在劇中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轉變,在沖突的爆發中適時的增加了重量,而人物的轉變是外界所給的力量刺激而成,由在人物內心進行合理的轉化。如果周鐵男不是一個那麼逞強的人那麼也不會在最後那麼落魄。校長最可悲與可笑的一點是,是他把所有人都聚在一起,為了一個農村教育實驗,他縱容著一曼與銅匠,縱容著裴魁山和周鐵男,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和事佬。
一曼作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一個人踏上生命的歸途,她不羈而又放縱,像最絢爛的花開放著,年輕的女人生命中總歸是有一份躁動,她只是說了出來,做了出來。對銅匠,她喜歡,對裴魁山她也喜歡,沒有三從四德的山村讓人最開心的不過是過著知足的生活,縫補衣服,教教學生,她不考慮未來,也不考慮其他人。
銅匠更好像是一個得到點化的潘多拉盒子,他從一個無知的人無害的生靈而變成最恐怖的噩夢,他的出現拯救學校於水火又毀滅了所有人的前途,但他是一個單純的人,追求幸福,知識,也追求愛情,他洗干凈比劇中所有人都干凈,因為他只是臟,而不是惡,只是他也完成了轉變,從追求變成了慾望的人。
劇中的人物設計十分出彩,人物不能簡單的用好與壞來區分,在劇中每一個人都是活著的,在《驢得水》中每一個人都沒有得到好的歸宿,因為,謊言把這個世界變得奇幻,不管是劇中人,還是觀眾,生活中都不可能沒有謊言,但是謊言的彌補最後很可能會超出掌控,就像孫佳所說的:過去的如果就這么過去了,以後只會更糟。
⑽ 如何評價《驢得水》這部電影
驢得水的故事延展性很強,可以從多視角切入,本人只是就自己的理解而言。
電影里的校長,在追求鄉村教育發展的理想途中,遭遇資金等困境,於是在「大局為重,小節可以放放」的行事准則下,與同伴一起,實施了在我國有悠久歷史的「吃空餉」計劃。首轎
借用「驢得水」——一頭專門為缺水的學校運水的驢的名義,多向教育部報了「呂得水」這一不存在的教師名額,每月多領一份工資。本意是用於學校建設,但實則在現實中,還是有不少被教員乃至校長本人挪作他用了跡兆。
個人認為本片的要討論的問其實是,為了實現「高尚」的目標,用不那麼高尚的手段行不行?當然,電影的最後其實也沒有給我們一個定論。
不管怎樣這都是一部諷刺性極強的喜劇片,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在電影院是真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