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3、《音樂之聲》選自( )國的音樂劇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編自瑪莉亞·馮·崔普(en: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en: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之後被改編成電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時也是史上最賣座的歌舞片。
該劇描述阿爾卑斯山上某處修道院里的一位實習修女到崔普家擔任教職,然後從贏得孩童們的心,到與單身的男主人相愛、結婚並組家庭樂團,最後又有驚無險的逃離納粹魔掌的故事。其中,該劇的諸多歌曲,如《Do-Re-Mi》、《雪絨花》傳唱至世界各地,亦被翻譯唱成各國語言版本。
[編輯] 創作起源
《音樂之聲》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瑪莉亞·馮·崔普的真人真事:瑪莉亞·馮·崔普生於阿爾卑斯山一帶,原本在本篤會的農伯格修道院(Nonnberg)擔任實習修女,1926年因健康問題,被院長送到蓋爾·馮·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養,兼任爵士長女的看護。之後瑪莉亞與爵士兩人墜入情網,於1927年結為連理,兩人並生有兩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經濟大恐慌影響,爵士幾乎失去了所有財產。於是他和瑪莉亞帶領七個孩子組成樂團進行職業演唱,並於1936年薩爾斯堡音樂節上贏得首獎。1938年納粹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爵士拒絕了納粹的徵召令。為了躲避追捕,他們以露營的名義搭乘火車穿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從此展開全歐洲的巡迴表演。1939年他們移居美國後,不但將演唱事業開拓至世界各敬謹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場舉辦各種音樂營隊。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瑪莉亞·馮·崔普出版了第一本書《崔普家庭合唱團》。不久,該著作被改編成德國電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並在歐洲引起轟動。
[編輯] 登上百老匯
1958年,43歲的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這個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旅稿鬧·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便開始試圖與瑪莉亞本人聯絡,並取得她的支持(雖然之前受到律師的欺騙,她已經失去了故事的版權)。當時,篤信天主教的瑪莉亞正與親生的三個孩子在新幾內亞傳教,對於哈岱森信里的提議完全沒有興趣。直到有次瑪莉亞返回美國時,在百老匯觀賞瑪莉·瑪汀演出的《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後對其演出大為贊賞,從此大力支持這個創作計劃,而瑪莉也同意將演出所得的375%收入無償捐給瑪莉亞。於是,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他們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
原本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著名的詞曲創作搭當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協助。但在這兩人堅持下,最後改采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詞曲由這對搭檔重新創作。
[編輯] 劇情架構
[編輯] 劇情
《音樂之聲》數位影音光碟封面:圖中是開場時瑪莉亞在阿爾卑斯山山上歌唱的場景。《音樂之聲》的劇情可分成三個轉折,鋪陳瑪莉亞的故事,描述她在修道院實習,來到崔普家庭,然後與後者一同逃離納粹掌控。雖說每個階段出現的人物,但劇情的主軸仍是「音樂」——善於歌唱的瑪莉亞,透過音樂教化崔普家的孩子,最後感動了上校的心,終得美滿因緣,並證明音樂永能感化人心。
注意:下文記有作品情節、結局或其他相關內容,可能降低欣賞原作時的興致。
瑪莉亞是阿爾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實習修女。不同於其他修女,天真爛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拆罩頭外嬉戲、歌唱。一天,大家禱告時,又發現瑪莉亞遲到了——原來她剛在外頭忘情歌唱,直到鍾聲響起才匆忙回來。
受夠瑪莉亞的幾位修女來到院長辦公室,決定好好討論瑪莉亞的問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隨著辦公室外瑪莉亞闖禍的尖叫,漫長的討論後終於在院長的主持下得出結論....。於是瑪莉亞被喚入院長辦公室內,和院長談論她的未來:慈悲的院長看出這兒終就不是她的居身之所,決定讓她下山,到一戶向修道院請求家庭教師許久的人家擔任老師。
對未來充滿彷徨和不安感的瑪莉亞提著行李,一路憂心忡忡地趕到這戶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棟包含美麗庭園的巨大豪廈,而房子的主人則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奧地利海軍的蓋爾·馮·崔普上校以及他與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麗莎16歲,最小的葛莉泰才5歲。由於沒有母親,身兼母職的上校以嚴格的軍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瑪莉亞來臨後卻改變了整個家...;他教這些孩子唱歌,帶他們嬉戲,並教這些孩子演布偶戲等才藝,因此博得孩子們的喜愛。但另一方面,這些事逐漸傳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卻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實,上校雖然離家如此久,但不全是為了公務:他和維也納的愛莎女伯爵已經交往了一段時間,兩人的發展也快步入紅毯。而另外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兒卻愛上了納粹的小傳令兵勞夫,因此常背著上校溜出來私會。這一切,卻因瑪莉亞的影響力而逐漸改變。
終於,上校帶著愛莎女伯爵回來了。他要「驗收」瑪莉亞幾個月來的成果,以及證實些傳言。結果他差點被孩子們的「惡行」氣昏:爬樹、游泳、穿不要的窗簾作成地衣服以及瑪莉亞的頂撞之詞。結果兩人大吵一架,瑪莉亞被上校趕出了門。但就在她將離去時,孩子們唱起了《音樂之聲》,優美的歌聲感動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優美的歌聲附合而唱。於是,瑪莉亞留下來了,並帶領孩子一同准備下崔普宅邸將在下星期舉辦的舞會。
舞會准備的十分成功,瑪莉亞與上校間的關系也迅速升溫。孩子的表演贏得來賓的喝采,但舞會一結束瑪莉亞卻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里的瑪莉亞像變了人似,整天不發一語卻只顧著禱告。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告訴瑪格麗特修女想早日成為正式修女的心願:因為她發現她已不知不覺愛上崔普上校了。為了躲避這一切,她決心成為一位虔誠的修女。但在院長循循善誘下,瑪莉亞終於理解自己的夢想不該躲避,而應坦然面對。於是瑪莉亞又回到了辛普家。這時,少了瑪莉亞的辛普家卻陷入愁雲慘澹中,不但孩子們想念瑪莉亞,上校的心也迷上著她。瑪莉亞回來後,不但孩子們高興起來了,同上校居住的愛莎女伯爵也發現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這有點曖昧的三角關系。不久,上校向瑪莉亞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這段如夢似幻的愛情。
步入禮堂後,瑪莉亞與崔普一家人共度歡樂的家庭時光,同時也積極准備音樂節的表演節目。可是同時,納粹的魔掌也逐漸深向這家人:納粹德國合並掉奧地利後,開始吸收奧國軍人加入納粹陣營,忠勇愛國的崔普上校自然也是納粹亟欲招募的人才。無奈崔普上校堅決不肯點頭,納粹只好用盡各種手法,包含威脅利誘,強拉上校入營。於是上校和瑪莉亞開始計劃秘密的潛逃計劃...。
音樂節會場上,大家的表現都很精采,但崔普家庭優美的歌唱卻廣受大家歡迎。在觀眾的掌聲中,崔普全家緩緩消失在舞台上...。經過一番後,比賽結果揭曉:崔普家順利拿下冠軍,但領獎時卻遲遲不見他們出現:原來,在精心安排之下,瑪莉亞和上校帶著七個孩子已在逃離的路途中。他們在修女和勞夫的掩護下,躲過了納粹黨人的搜索,最後在修女們的祝福中,朝自由的山頭緩緩行進...。
記有情節或結局的內容在此處結束,下文與情節無關。
[編輯] 人物架構
修道院 崔普家族 其他
修道院院長
蘇菲亞修女
瑪格麗特修女
伯莉絲修女
修女甲
修女乙
修女丙
蓋爾·馮·崔普上校
瑪莉亞
麗莎·馮·崔普
弗德瑞克·馮·崔普
路易莎·馮·崔普
柯特·馮·崔普
布姬塔·馮·崔普
瑪塔·馮·崔普
葛莉泰·馮·崔普
愛莎女伯爵
勞夫
麥克斯·戴維勒(旁白)
宴會主持人甲
宴會主持人乙
納粹軍官
[編輯] 曲目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瑪莉亞》(Maria)
《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
《愛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
《我最愛的事》(My Favorite Things)*
《十六將要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原版音樂劇中稱作《你正十六歲》(You Are Sixteen )
《Do-re-mi》
《孤單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無法停止》(No Way to Stop It)
《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
《再會歌》(So Long, Farewell)
《好事》(Something Good)*
《雪絨花》(Edelweiss)
《攀越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
*電影中增加的歌曲
**音樂劇中原有,但在電影里沒出現的歌曲
[編輯] 音樂劇
經過一年准備,《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朗特·方譚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女主角由瑪莉·瑪汀本人主演,男主角則由席多·拜克(Theodore Bikel)擔任。音樂劇上演後造成轟動,不但連續演出1443場,並獲得6座東妮獎的殊榮,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獎、最佳音樂劇獎等重要獎項。由於表現亮眼,1960年時引發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將該劇改編成電影的構想。
1963年1月15日《音樂之聲》風光下檔,並被英國、澳洲等地重新改編,登台上演。原劇下檔30多年後,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匯舞台上演半年,直到1999年下檔。
[編輯] 倫敦新版本
1981年,在製作人蘿絲·泰勒(Ross Taylor)請求之下,佩扥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倫敦西區劇院的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樂之聲》。雖然她擔心自己51歲的年齡飾演女主角的角色太老而沒有說服力,但克拉克卻讓所有的劇評一致贊揚(該劇也成當時英國劇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而瑪莉亞·馮·崔普本人也出席該劇首演,並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瑪莉亞」。由於史無前例的戲票需求,克拉克將她原先計劃的半年演出合約延長至3年半,而該劇單周(1981年10月26日 — 10月31日)101%的觀眾出席率,也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入英國所有音樂劇作品中,史上最高的出席率。這也是第一個將電影版本里理察·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新創作的兩首歌曲搬上舞台的版本,而其現場收錄也首創使用數位收錄方式,可是收音成果卻從未以光碟的形式出版。
[編輯] 其他地區版本
澳洲人自創的版本於澳洲雪梨昆士蘭表演藝術中心(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re)的戲詞劇院(Lyric Theatre)登場,由著名澳洲戲劇《Blue Heelers》中的演員麗莎·麥昆(Lisa McCune)飾演瑪莉亞,電視名人貝特·牛頓(Bert Newton)飾演麥克斯並由約翰·瓦特(John Waters)擔任崔普上校。
[編輯] 電影
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
IMDB電影資料
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彩色/黑白: 彩色
製作 勞勃·懷斯
編劇 瑪莉亞·馮·崔普原作
哈瓦·林賽音樂劇改編
盧瑟·克勞斯音樂劇改編
恩斯特·雷曼
導演 勞勃·懷斯
主要演員 茱莉·安德魯絲
克里斯多福·普拉瑪
出品公司 二十世紀福斯
發行時間 1965年3月2日
1960年6月,二十世紀福斯以12,500,00美元購得電影版版權。但條約中規定福斯公司必須等音樂劇下檔後,以及1964年以後才可以開拍,而福斯公司因為之前拍攝《埃及艷後》(Cleopatra)花費甚巨,財政陷入困境,業界一直傳言該公司將在1962年倒閉。為了挽回局面,二十世紀福斯為該電影找來改編過《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劇作家恩斯特·雷曼(Ernest Lehman)擔任編劇,並打算找拍過《羅馬假期》等片的導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開拍。然而惠勒的想法顯然無法得到雷曼的認同,於是又找了勞勃·懷斯。懷斯本來對該劇興趣不大,但看過雷曼的劇本後卻深受吸引,因此接手了該片的導演工作。
1963年《音樂之聲》在薩爾斯堡正式開拍,由於當時的瑪莉·瑪汀已年過50,無法負擔實地拍攝的壓力,於是製作群找了曾演過《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以及電影《歡樂滿人間》的英國演員茱莉·安德魯絲擔任瑪莉亞的角色,而崔普上校則由克里斯多夫·普朗瑪(Christopher Plummer)飾演。由於茱莉·安德魯絲的歌唱表現和演出皆屬一流,加上製作群成功運用了薩爾斯堡的美麗景色與人文景觀,電影推出後在全球造成轟動,不但成為當時史上賣座次高的電影,片中許多歌曲,如《Do-re-mi》、《雪絨花》也被改編成許多語言的傳唱版本。另外,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10項提名,最後贏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
電影里為了劇情需要,製作群做了許多不同於音樂劇版本的修改:
(一)音樂劇中《愛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和《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分別被《我最愛的事》(My Favorite Things)和《好事》(Something Good)取代。其中後兩者的詞曲皆由理察·羅傑斯一手包辦,因為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已經於1960年8月23日罹患癌症過世(他死前的遺作便是住院期間完成的《雪絨花》)。
(二)劇中愛莎女伯爵和麥克斯的戲份被大量刪減,甚至連演唱的部分也被取消。另外,片里大量取用薩爾斯堡乃至於阿爾卑斯山的景緻,使其場景遠遠超過音樂劇里的人造舞檯布景。
有趣的是,電影的內容反而影響到日後改編過的音樂劇版本,使電影與音樂劇的同質性越來越高。
[編輯] 逸事
這部音樂劇造成了一些對奧地利的錯誤想像:許多人以為《雪絨花》這首曲子是該國國歌。事實上,這首歌在奧地利不怎麼受歡迎(有個幽默的說法是說隆納·里根總統任內,在某次奧地利代表拜訪白宮時演奏該曲)。
在《Do-re-mi》出現在一個市場的場景里有明顯的錯誤:一個裝著橘子的板條箱上標示著「以色列製造」,然而1930年代以色列並不存在。而這錯誤於電影拍攝期間顯然未被發覺。
另一個被知曉地理學的銳利觀察者發現的錯誤是崔普家爬山的場景中他們理應往安全的地方前進,然而實際上他們卻「朝著」奧地利的方向走。
《我有信心》是羅傑斯寫來作為「過場」的歌曲,以便讓電影中瑪莉亞從修道院前往崔普家的宅邸(根據他的說法)。在這場景中,瑪莉亞要通過一處拱門。而根據DVD里的花絮,有位現實里瑪莉亞的女兒,以及「她」的女兒(也就是瑪莉亞的孫女)可以被看到正准備穿越那處地點的路。其實崔普家庭當天剛抵達現場,懷斯導演讓他們擔任行路人的角色。而據聞安德魯絲拍攝該片段期間,影片剪輯者也在那場景上出現了一會兒,因為他似乎很適合這個角色。
由於電影廣受好評,並成為當時第二(緊接在《亂世佳人》之後)賣座的電影作品,著名影評寶琳·凱爾(Pauline Kael)不斷挖苦該片,並稱其《「錢」之聲》(The Sound Of "Money"),而據稱此舉也讓她被《McCall's》雜志炒魷魚。
該片高度的創作身價40年後依舊不減。一份附在原聲帶的評論里,理查·羅傑斯在該片完成後說到:「當你開始觀賞這部電影時,你會立刻說說該片『不是』來自一間臘腸工廠。」
200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認定該片是「重要文化象徵」,並選入美國國家級收藏。
根據boxofficemojo,該片名列北美票房史上(142,415,400美元)與參考通貨膨脹計算後(911,458,400美元)第三高(緊接在《亂世佳人》和《星際大戰》(Star Wars)之後)。如果加上全球成功的票房紀錄、錄像帶、雷射光碟、數位影音光碟以及頻繁的電視撥放,它被英國亞馬遜網路書店稱為「最被廣泛觀賞的一部好萊塢電影創作」
崔普家的七個孩子為五女二男,在影片中他們分別是:
麗莎·馮·崔普(16歲「即將滿17歲」)由夏敏·卡爾(Charmian Carr)飾演,當時她21歲。
弗德瑞克·馮·崔普(14歲)由妮可拉斯·漢墨德(Nicholas Hammond)飾演。
路易莎·馮·崔普(13歲)由海瑟·孟席斯(Heather Menzies)飾演。
柯特·馮·崔普(11歲)由杜南·卻斯(Duane Chase)飾演。
布姬塔·馮·崔普(10歲)由安琪拉·卡溫特(Angela Cartwright)飾演。
瑪塔·馮·崔普(6歲,雖然根據片頭的台詞「我星期二就滿7歲了!」)由黛比·透納(Debbie Turner)飾演。
葛莉泰·馮·崔普(5歲)由金·卡瑞斯(Kym Karath)飾演。
丹尼爾·祖希特(Daniel Truhitte):飾演勞夫(「17歲快18歲」)的演員,當時21歲。這是祖希特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在銀幕上現身。
金·黛比(Kim Darby)和麥·法蘿為麗莎這角色獻聲,因為飾演該角的夏敏·卡爾第一次演出陽台場景時為了跳過樹枝而受傷。
爵士音樂家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採用《我最愛的事》作為他的代表旋律。他的版本修改很多,並以高音薩克斯風演奏,使開頭的節奏不斷重復,以擺脫長時間的個人即興演奏。
[編輯] 榮譽與獎項
◎1960年東妮獎
獲獎項目(6項)
最佳音樂劇獎
最佳音樂劇女主角獎:瑪莉·瑪汀
最佳音樂劇女配角獎:Patricia Neway
最佳布景設計獎:奧立佛·史密斯
東妮獎最佳製作與音樂劇指導獎:Frederick Dvonch
劇院世界獎:Lauri Peters
提名但未獲獎項目(3項)
最佳音樂劇男配角獎:Theodore Bikel、Kurt Kasznar
最佳音樂劇女配角獎:Lauri Peters與其他飾演孩子們的演員:Kathy Dunn、Evanna Lien、Mary Susan Locke、Marilyn Robers、William Snowden和Joseph Stewart。
最佳音樂劇導演獎:文森·唐納修
◎1965年奧斯卡金像獎
獲獎項目(5項)
最佳影片獎
最佳導演獎:勞勃·懷斯
最佳剪輯獎:William Reynolds
最佳音響獎:James Corcoran (20th Century-Fox SSD)、Fred Hynes (Todd-AO SSD)
最佳配樂獎:Irwin Kostal
提名但未獲獎項目(5項)
最佳女主角獎:茱莉·安德魯絲
最佳女配角獎:Peggy Wood
最佳藝術指導獎:Boris Leven、Walter M. Scott、Ruby R. Levitt
最佳攝影獎:Ted D. McCord
最佳服裝設計獎:Dorothy Jeakins
◎1965年金球獎
獲獎項目(2項)
最佳喜劇和音樂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獎:喜劇和音樂類:茱莉·安德魯絲
提名但未獲獎項目(2項)
最佳導演獎:勞勃·懷斯
最佳女配角獎:喜劇與音樂類:Peggy Wood
◎美國國家電影保存局2001年指定保存
② 有哪些好的音樂劇推薦
在百老匯的同一地點演出了10萬多場次。但也有許多是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不管你在哪裡看到他們,你都有機會看到至少有一種長期的音樂劇
音樂之聲
最初的百老匯演出由瑪麗馬丁和席多·拜克主演,於1959年上映,並獲得了5項托尼獎,其中包括最佳音樂劇,9項提名。倫敦的第一部作品於1961年在宮廷劇院開幕。從那以後,這部劇就有了無數的作品和復興。
③ 電影 音樂之聲的簡介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利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3)德國電影音樂劇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主要角色:
1,瑪利亞
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2,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④ 《音樂之聲》的歷史背景
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修女瑪麗亞成為了奧地利海軍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師,上校自妻子去世後,像管理軍隊一樣經營自己的家庭,7個孩子個性叛逆,而瑪麗亞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家:
她教會孩子們游戲、唱歌,也用音樂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其時恰逢德國納粹佔領奧地利,上校帶領他的孩子們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合唱一曲《雪絨花》,深愛家國的情懷感人至深。
(4)德國電影音樂劇擴展閱讀:
作品版本:
羅傑斯版:
1959年,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崔普的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
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協助。
經過一年准備,《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音樂劇上演後造成轟動,不但連續演出1443場,1960年該劇還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大獎。
1963年6月15日《音樂之聲》風光下檔,並被英國、澳洲等地重新改編,登台上演。原劇下檔30多年後,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匯舞台。
倫敦新版:
1981年,在製作人蘿絲·泰勒(Ross Taylor)請求之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倫敦西區劇院的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樂之聲》。
雖然1981年佩托拉·克拉克已經51歲,但其飾演的女主角讓所有的劇評一致贊揚(該劇也成當時英國劇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崔普本人也出席該劇首演,並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瑪麗亞」。
⑤ 德國音樂劇《吸血鬼之舞》 講的什麼
奧地利音樂劇。根據Roman Polanski1967年導演的同名電影改編。這部音樂劇1997年首演於維也納,2000年3月31日起又登上斯圖加特的舞台。在奧地利和德國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開始進軍百老匯。 作曲:Jim Steinman 編劇及作詞:Michael Kunze 導演:Roman Polanski 劇情 第一幕 Abronsius教授致力於吸血鬼研究。他聽說Transsylvanien的深山中有一座吸血鬼盤踞的城堡,便同年輕的助手Alfred一起去探險。但是,他們到達Transsylvanien後就在冰天雪地里迷了路。 Alfred帶著凍僵的教授來到了猶太人Chagal和Rebecca夫婦的小旅店。Abronsius蘇醒之後,發現屋子裡掛著好多大蒜,村民們正唱著大蒜的頌歌。他認為這個地方有吸血鬼出沒,但是他的猜測遭到了村民的否認。 Chagal把Alfred領到客房。Alfred想在附近轉轉,不小心闖進了浴室,浴盆里有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她是店主的女兒Sarah。原來Sarah和Alfred的卧室就隔著這一間浴室。Sarah對這個不知所措的年輕科學家頗有好感,因為他與她平時見到的山野村夫不同,而Alfred更是對這美麗的女孩一見鍾情。但這個時候,並非只有Alfred一個人注意到了Sarah的美貌,陰影中還有另一雙眼睛——von Krolock伯爵,他是附近一座城堡的主人,他是一個吸血鬼! 夜深了,Alfred和Sarah在輾轉反側地思念著對方。教授發現店主Chagal躡手躡腳地溜進了女僕Magda的卧室。 黑暗中,Sarah聽到神秘的聲音,那是伯爵在向她描述另一個世界。 第二天晚上,旅店外,伯爵的駝背僕人Koukol來取一些蠟燭。教授立即感覺到附近有吸血鬼,但是Chagal, Rebecca 和Magda卻竭盡全力地掩蓋這一事實。 Alfred正在洗澡,這回是Sarah闖了進來,因為她想用浴室,Alfred只好狼狽地退了出來。但是回到房間後,Alfred忍知神滑不住從鎖眼裡往浴室偷看,卻恰好看到伯爵從天窗進入,並邀請Sarah參加城堡一年一度的午夜舞會。Alfred大叫起來,但等教授和店主趕到時,伯爵已經消失了。他們意識到,伯爵已經盯上了Sarah。 Koukol在旅店外留了一個包裹,這是伯爵送給Sarah的禮物。這時Alfred出現在Sarah的窗下向她傾訴愛情,Sarah心不在焉地回應著,因為她急著想看看包裹里的東西。把Alfred支開後,Sarah打開包裹,發現伯爵送給她一雙紅靴子。於是,她開始夢想著在那個盛大舞會上傾倒眾生,不顧一切地跑進森林。Alfred發現後驚叫起來,Chagal連忙追出去,要找回Sarah。 Chagal的屍體被抬了回來,教授發現了屍體咽喉處有齒痕。教授建議,為了拯救Chagal的靈魂,必須用樹枝刺穿他的心臟,但是Rebecca不同意。 當天夜裡,Magda偷偷下樓來看Chagal的屍體,因為她覺得他死得蹊蹺。忽然,Chagal一躍而起,死死咬住了Magda的咽瞎州喉。隨後,他用原先蓋在自己身上的布遮住Magda的屍體,自己則躲到了桌子底下。一會兒,教授和Alfred來了,他們要刺穿裹屍布下屍體的心臟。在最後一刻,他們制服了桌子底下的Chagal。Chagal請求教授放過他,並表示願意領他們到吸血鬼的城堡去。 半路上,Chagal逃走了,但教授和Alfred還是找到了伯爵的城堡。在城堡門口,伯爵彬彬有禮地歡迎他們到城堡作客。伯爵的兒子Herbert也對新客人熱情有加。 第二幕 Sarah就在城堡里。伯爵已經贏得了她的心,她很樂意接受他的利齒。但是伯爵並不急於行動,他要等到明晚的舞會。 當天夜裡,Alfred做了個惡夢,他夢見Sarah被可怕的黑夜生靈奪走。 第二天早晨,從惡夢中驚醒的Alfred決定去找Sarah,帶她離開。教授來了,他現在精力充沛,迫不及待地要開始行動。Alfred只好先陪他去搜查城堡的地窖。 半路上,教授被柵欄掛住了,搭臘怎麼也掙不脫,Alfred只好獨自工作。他打開兩具石棺,發現伯爵和Herbert直挺挺地躺在裡面。教授讓Alfred刺穿他們的心臟, Alfred卻沒這本領。Alfred解開教授,打算尋找另一條進入地窖的路。他們離開後不久,一具木棺材的蓋子開了,出來的是Chagal和Magda。 教授和Alfred來到了城堡的圖書館,教授被豐富的藏書吸引,全神貫注地看起書來,一時忘了消滅吸血鬼的事,也沒有注意到Alfred離開了。 Alfred聽到了Sarah熟悉的歌聲,他循著聲音找去,在一間豪華的浴室里找到了Sarah,她正在為晚上的舞會作準備。Alfred懇求Sarah跟他逃走,但Sarah被伯爵迷住了,根本不聽Alfred的勸告。Alfred絕望了,但是他對Sarah的愛並沒有動搖。 Alfred回到圖書館,向教授求助。但教授一心撲在書上,沒給他的助手好建議。Alfred只好找了本《戀人必讀》來看,書里的建議使他又燃起了希望。這時,他似乎又聽到了Sarah的聲音,於是他又回到浴室。 在浴室里等著他的不是Sarah,而是Herbert。Herbert拉著Alfred跳起華爾茲。Alfred無意間瞥了一眼鏡子,大驚失色:鏡子里沒有Herbert的影子!關鍵時刻,教授出現了,他用雨傘打倒Herbert,救了Alfred。 教授和Alfred登上城堡的塔樓。忽然伯爵出現在他們面前。伯爵恭維教授,表示自己是他的崇拜者,又引誘Alfred離開教授跟隨他,隨後便消失在夜色中。過了一會兒,教授和Alfred發現下面的墓地里有動靜。只見一個個墳墓打開了,屍體爬了出來,他們把棺蓋推到一邊,浩浩盪盪地向舞廳進軍。當所有的人都離開了墓地,伯爵又一次出現了,他沉思著在一座座墳墓之間游盪,回憶著他無數的情人,她們都已被他變成吸血鬼。他自白道:一旦發現喜歡的,就要將她毀滅,他越想壓制自己的貪欲,它們反而越強烈。 在城堡的大廳里,午夜舞會開始了。Alfred和教授打暈了兩個吸血鬼,裝扮成他們的樣子混在當中。伯爵將Sarah介紹給賓客,並宣布舞會開始。輕歌曼舞中,伯爵開始吸Sarah的血。不久,吸血鬼們發現舞廳的鏡面牆上只有Sarah,Alfred和教授有影子。伯爵命令眾吸血鬼把這三個人吸干。最後,Alfred和教授用兩根蠟燭搭成十字架,趕走了吸血鬼,帶著Sarah逃離了城堡。 三人跑到曠野里。教授打開筆記本,專心致志地做記錄。星光下,一對戀人依偎著慶幸重獲自由。Alfred覺得幸福無比,直到Sarah的利齒扎進了他的皮膚。
⑥ 法德音樂劇特點是什麼
1. 豐富的音樂:德國音樂劇中的音樂以德國作曲家如海頓、莫扎特等的歌劇和管弦樂曲為主,吸收了其他外和褲純國作曲家作品,既有大氣庄嚴、抒情輝煌的贊歌,也有清新活潑、節奏明快的舞純亮曲。
2. 豐富的動作:在德國音喚咐樂劇中,動作的表現力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感受和事件的發展,其動作更具有聲色、力度等特點,且能夠配合音樂構成完美的藝術音樂體驗。
3. 詞曲的融合:德語音樂劇的歌曲和詞曲融合非常完美,既使歌曲多變動聽,又使詞曲更加傳神動人。此外,還極大地賦予歌曲創作極大的自由度,能夠更好地展示出歌曲中的情感喜怒哀樂。
⑦ 《音樂之聲》的歷史背景
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
修女瑪麗亞成為了奧地利海軍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師,上校自妻子去世後,像管理軍隊一樣經營自己的家庭,7個孩子個性叛逆,而瑪麗亞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家:
她教會孩子們游戲含蘆山、唱歌,也用音樂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
其時恰逢德國納粹佔領奧地利,上校帶領他的孩子們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合唱一曲《雪絨花》,深愛家國的情懷感人至深。
(7)德國電影音樂劇擴展閱讀:
作品版本:
羅傑斯版:
1959年,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崔普的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
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談中音樂劇。
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協助。
經過一年准備,《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音樂劇上演後造成轟動,不但連續演出1443場,1960年該劇還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大獎。
1963年6月15日《音樂之聲》風光下檔,並被英國、澳洲等地重新改編,登台上演。
原劇下檔30多年後,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匯舞台。
倫敦新版:
1981年,在製作人蘿絲·泰勒(Ross Taylor)請求之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倫敦西區劇院的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樂之聲》。
雖然1981年佩托拉·克拉克已經51歲,但其飾演的女主角讓所有的劇評一致贊揚嘩燃(該劇也成當時英國劇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
崔普本人也出席該劇首演,並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瑪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