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音樂之聲主要內容
Ⅱ 第62屆戛納電影節的入圍名單
一、主競賽單元片單
《破碎擁抱》(Broken Embraces)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
《魚缸》(Fish Tank)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
《預言者》(Un Prophete)導演:雅克·歐迪亞
《獲獎》(Vicente)導演:馬可·貝羅奇奧
《明星》(Bright Star)導演:簡·坎皮恩
《開端之時》(In the Beginning)導演:格扎維埃·吉亞諾利
《東京之聲的地圖》(Map of the Sounds of Tokyo)導演:伊莎貝爾·科賽特
《白絲帶》(The White Ribbon)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Taking Woodstock)導演:李安
《尋找埃里克》(Look for Eric)導演:肯·羅奇
《春風沉醉的晚上》(Spring Fever)導演:婁燁
《基納瑞》(Kinaray)導演:布里蘭特·曼多薩
《遁入虛無》(Enter the Void)導演:加斯帕·諾
《蝙蝠》(Thirst)導演:朴贊郁
《野草》(Les Herbes Foilles)導演:阿倫·雷乃
《遺留的時間》(The Time That Remains)導演:伊利亞·蘇雷曼
《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復仇》(Vengeance)導演:杜琪峰
《臉》(Face)導演:蔡明亮
《反基督者》(Antichrist)導演:拉斯·馮·提爾
二、「一種關注」單元
《母親》Mother 奉俊昊
《和平女神》(《Irene》) 阿蘭·卡瓦利埃 Alain Cavalier
《真愛》(《Precious》) 李·丹尼爾斯 Lee Daniels
《明日黎明》(《Demaine Des L』Aube》) 丹尼斯·德庫爾 Denis Dercourt
《隨波逐流》(《Adrift Heitor Dehalia》)
《無人熟識貓人》(《Nobody Knows About The Person Cats》) 巴赫曼·戈巴迪 Bahman Ghobadi
《風的旅程》(《The Wind Journeys》) Ciro Guerra
《孩子的父親》(《Le Pere De Mes Enfants》) Mia Hansen-Love
《黃金時代的故事》(《Tales From The Golden Age》) Hanno Hofer, Razvan Marculescu, Cristian Mungiu and Constantin Propescu, Ioanna Uricaru
《黑暗的故事》(《Tale In The Darkness》) Nickplay Khomeriki
《狗牙》(《Dogtooth》) Yorgos Lanthimos
《皇帝》(《Tzar》) 帕沃爾·羅金 Pavel Lounguine
《獨立》(《Indepencia》) 拉雅·馬丁 Raya Martin
《警察,形容詞》(《Police, Adjective》) 柯內流·波藍波宇 Corneliu Porumboiu
《少女》(《Nymph》) 彭力·雲旦拿域安 Pen-Ek Ratanaruang
《像個男人去死》(《To Die Like A Man》) 胡阿·佩德羅·羅德里格斯 Joao Pedro Rodrigues
《大開眼界》(《Eyes Wide Open》) Haim Tabakman
《賽門和黛利拉》(《Sampson & Deliah》) 沃里克·桑頓 Warwick Thornton
《沉默的軍隊》(《The Silent Army》) Jean Van De Velde
Ⅲ 誰幫我找找電影音樂之聲的介紹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1965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基本資料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譯名】音樂之聲
【年代】1965
【國家】美國
【片長】174 Mins
【類別】音樂片
【語言】英文/普通話
【導演】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
【主演】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爾(Christopher Plummer)
主要人物
馮·特拉普
瑪麗亞
麗薩
菲瑞克瑞
路易薩
寇特
碧姬塔
瑪塔
葛特兒
【獲獎記錄】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音響。
【劇情簡介】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限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要有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在西班牙被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觀後感受:
第一篇: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成 龍
上面是國際武打明星成龍對《音樂之聲》的看法,也是所有看過了這部電影的想法,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從頭到尾不會引起觀眾有絲毫不安或尷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和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它在裡面所訴說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從中我們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切都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難以看到了。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
說到我對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幾個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獨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愛的東西」、睿智的「十六以後是十七」等,都給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享受。再也沒有孩子們說「再見」比托普家的孩子們在其父親的晚宴客人們面前說「晚安,再見」更令人感到樂趣橫生了。
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時侯所喜歡的一部動畫片《飄零燕》,它裡面所製作的動畫畫面和影片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想不到我兒時所嚮往的伊甸園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條件下我一定要親身去一趟的。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上說說吧。第一感覺是瑪利亞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會順著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學到東西必先是孩子願意去學,然後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都忽視了的方面,但恰恰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教師所做的工作是影響一個,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愛滿天下。作為教師他要具備的愛要比父母的愛意義更深,范圍更廣,是一種博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會孩子去愛更是應該給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節人生的課。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這應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學方法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難怪經歷了多年它還是深受大眾的喜愛,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裡面的悅耳的歌曲,我的觀後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來結束吧。
EDELWISS: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第二篇: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心自由的釋放才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埋下向觀眾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著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溫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為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
上校的性格,表現的很自然。作為一個監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著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後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看來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也符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眾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
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在最後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優美的音樂可以說是音樂劇的靈魂,在音樂劇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有: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Ⅳ 電影《辛德勒名單》里最開始辛德勒在酒吧時的音樂是什麼名字
經典探戈Por una cabeza
這首是由阿根廷探戈無冕之王卡洛斯·伽達爾Carlos Cardel作曲,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演奏的探戈的曲調"Por una cabeza",中文名《一步之差》或《只為伊人》。是一曲帶有貴族氣質的小提琴曲,自1935年誕生以來,成為電影中探戈的首選舞曲,鋼柔並濟的旋律似乎適應著每一個角色的心理任何一個場景的鋪墊。
Gardel卡洛斯·伽達爾1890年出生於法國,2歲時隨母親來到阿根廷。為了謀生,Gardel很年輕的時候就在酒吧里、婚禮上開始演唱。1913年他和烏拉圭歌手Jose Razzano組成了一個很受歡迎的folk二重唱,穿梭在兩個國家間表演。1917年Gardel遇到了一位擅長用俚語寫歌的街頭詩人Pascual Contursi,結果Gardel錄制了他的第一首探戈名曲「Mi Noche Triste」( 「My Sad Night」),把歌劇演唱方式帶近阿根廷音樂,歌曲描述了一個被愛情拋棄的小夥子夜不能寐,徒勞的等待情人的歸來,掠帶沙啞的嗓音開啟了阿根廷探戈歌聲的時代,喜愛者甚至至尊之曰:Carlos 就是探戈另一個雅號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夜鶯」。從此Gardel開始單飛,一顆巨星誕生了。Carlos Gardel的探戈揉合了傷感的鄉村旋律和熱情奔放的傳統米隆加(milonga)舞曲,講述著一個個愛恨情仇的故事。通過廣播節目,Gardel在美國也走紅起來。派拉蒙電影公司將他看作是打開拉美市場的金鑰匙,為他度身製作了一系列的電影。從波多黎各、古巴、哥倫比亞,到智利、西班牙,潮水般的人群蜂擁著,為拉丁世界的貓王而瘋狂。
然而不幸的是,Gardel在1935年6月24日麥德林的空難中喪生,他到死亡之谷來是為了一場演唱會。「請想像一下假如1968年的Beatles也在一次空難中全部遇害吧!」整個布宜諾斯艾利斯陷入了悲愴的停頓,從顯貴到平民,從紐約、巴黎到里約熱內盧,無數的人們灑下了傷心的淚水,一位古巴女子從她哈瓦那的陽台上跳下來自盡,而在波多黎各和紐約,各有一位女子服下毒葯,……送葬隊伍經過時也曾造成萬人張空港,今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仍有地鐵站和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而且在Gardel的墓前,人們為了他塑了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鼻樑英挺,劍眉下的眼睛向前凝視,並在雕像的右手中永遠保持著一根燃燒的香煙,看起來便是希臘神像的復活在奢華的20年代,他們說,"在Gardel真正的繼承者誕生之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天空會繼嘩乎差續飄雪。
Carlos 的作品經常出現於電影之中,包括《真實謊言》、《辛德勒名單》,《女人香》和《魔鬼大帝》里都曾用過Carlos演唱的《POR UNA CABEZA》。Carlos Gardel,是拉丁音樂一個永遠的神話,他的名字幾乎成為探戈的別稱,被尊為「探戈之父」,代表了探戈不朽的精髓。
帕爾曼1945年出生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4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症而雙腿癱瘓。但他沒有向命運屈服,頑強地拄著雙拐走進音樂殿堂,成為以色列蘇拉米音樂學院的一名優秀學生。1958年,13歲的他赴美國,靠獎學金進入朱麗亞特音樂學院深造。殘疾的帕爾曼靠自己的天賦加汗水,也靠名師的指點,最終成為一位蜚聲世界的小提琴演奏大師。
帕爾曼經常和世界著名的管弦樂團合作,出現在獨奏會或音樂節的舞台上。帕爾曼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是位難得的全能演奏家。精湛的技巧,豐富的情感,以及絕高的悟性使他在演奏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時都能做到游刃有餘。古典主義的嚴謹性和浪漫主義的熱情不羈被他揉捏的恰到好處。帕爾曼以精湛的技藝,拉奏出撼動心弦的美聲,更展現出指揮功力,他共獲得過15項格萊美音樂獎。他為電影史很多最著名電影的演奏,不僅受到樂迷的鍾愛,更是影迷的必藏。他精湛的小提琴演繹,多次在電影中把主題烘托向高潮,比如《辛德勒的名單》中的獨奏,比如《聞香識女人》中的探戈,比如《純真年代》、《走出非洲》、《真實的謊言》等,舉不勝舉。
探戈:一種高貴優雅的兩人舞蹈交織一曲親密接觸的華麗拍子;急促的雙腳旋轉舞動、熾熱的空氣彌漫其中、充滿激情而又帶有憂郁感傷的樂聲演奏,就是探戈,雍容華貴引人無限遐思!起源於1880年代亂皮阿頃轎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來自歐洲與非洲的移民與當地的居民文化結合而發展出一種新的音樂型態-探戈,為了排解思鄉的情感與新世界的寂寞,那些移民發展出新的舞蹈與音樂以填補鄉愁,他們將流傳於阿根廷民間中下階層,街頭流鶯與恩客之間拉扯動作,以及更早以前兩個男人之間為爭寵女人而互相角力格鬥的對抗,互相結合而發展出一種充滿力與美而又帶有性暗示的舞蹈;此外,那些移民使用來自德國的樂器Bandoneon(類似手風琴)演奏創作配合舞蹈的旋律,帶有濃濃憂郁由又感傷的曲風是當時他們的心情寫照,對於命運與未來的傷感吞噬了他們靈魂,而忘情於探戈肢體交錯、激情的步伐,所以,探戈正是憂傷之舞的表現!成為了阿根廷全國人民所下音樂舞蹈,後來經過歐洲的劇場及室內樂的洗禮,探戈音樂更趨向於成熟而以樂章編制,一躍成為上流社會所熱愛的社交舞蹈。
探戈可以說是最典型的拉丁美洲的藝術表現形式了,它有著相當的獨特性和兼容性。探戈起源於通俗文化,並作為一種充滿激情的大陸文化遺產流傳了下來。現在已成為最具有藝術生命力和神秘拉丁色彩的藝術。
《Por una cabeza》首段呈現慵懶以及幽默的口吻,進入到B段轉小調,轉而呈現激情的感覺,接著又轉回大調。由小提琴和口琴作對位和聲的表現。兩個部分那種前後矛盾而又錯落有致的風格充分的展現了探戈舞中兩人配合的默契。進入B段後的激情將舞者與觀眾的情緒推到最高點。然後突然做減慢,回到首調收尾。整首音樂在帕爾曼精湛的演奏下委婉、激盪,盡現了探戈舞曲的精製。
小提琴尖銳卻不刺耳,抑揚頓挫卻內斂干練,高調又內斂的引領著旋律,猶如踩著探戈舞步的女人,有著高貴的步伐傲視一切的態度,對舞伴欲迎還拒,糾纏其中,而鋼琴鮮快明亮的節奏,把情節步步引入高潮,在音樂高潮到來前有力的擊鍵,彷彿是在下一個旋轉前深吸一口氣,然後就出發,去征服這個舞池,風琴略帶舒緩的伴奏,就是那欲迎還拒中的風情……一首曲盡,而腦中的旋律揮之不去,猶如一場沒有盡興的舞蹈,永遠只差最後一步。
您永遠無法忘記在奧斯卡得獎影片《聞香識女人Scent Of A Woman》中那一幕精采而雋永的經典畫面,當片中雙眼失明的退休上校(艾爾帕西諾飾,最終阿爾帕西諾憑借這個角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於紐約一家高級餐館的舞池中與女主角翩翩雅、交織旋轉而忘情地大跳探戈;同樣一首曲子、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場景,卻也同時出現在電影《真實的謊言True Lies》結尾的一段,阿諾史瓦辛格夫婦倆激情又挑逗的探戈擁舞,優雅與激情、含蓄與張揚完美揉和;《史密斯夫婦Mr. & Mrs. Smith》中彼特和朱莉在波哥達第一次見面,兩人的舞蹈象徵著激情的釋放,舞蹈中也充滿挑逗和比拼,同時兩人微醉,那一刻的曼妙只能通過神態和動作表達出來。另外《辛德勒的名單》中這支樂曲的精彩引用,也成為了影片不能抹煞的亮點!
網路MP3有:
http://mp3..com/m?f=ms&rn=&tn=mp3&ct=134217728&word=Por+Una+Cabeza&lm=-1
Ⅳ 電影音樂之聲的英文名是啥 介紹一下這部電影
sound of music
音樂之聲
年輕的修女瑪麗亞,生性活潑,愛好唱歌。她經常溜出修道院,在美麗的大自然里盡情地歌唱。
一天,她又在野外嬉遊,歌唱,竟忘了時間,等她想起回修道院做日常功課,已經太晚了。
瑪麗亞一回修道院,便連忙向院長承認錯誤,但院長卻通知她必須離開修道院。因為院長剛和院里幾個年長的嬤嬤們商議,認為活潑好動的瑪麗亞不適宜在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里當修女,院里安排瑪麗亞到一個名叫特拉普的上校家去當家庭教師。
特拉普是奧地利帝國退役的海軍軍官,妻子已去世多年,留下了七個孩子。瑪麗亞來到特拉普的別墅,特拉普態度生硬地接見了她,告訴她:"你已是第十二任家庭教師,以前的十一位家庭教師都沒呆長。"他要求教師對孩子們嚴加管教,要有嚴格的紀律。"至於游戲,那是不必考慮的。"
孩子們被召集起來和新教師見面,最大的是十六歲的姑娘莉澤爾,最小的是五歲的女孩格雷特。孩子們不喜歡家庭教師,專與新來的教師惡作劇。瑪麗亞同樣也遭到了惡作劇:她的口袋裡被孩子們偷偷放迸了一隻癩蛤蟆,把她嚇了一大跳。吃晚飯時,她的坐椅上又被放了一隻刺人的松球,疼得她忍不住叫出了聲。盡管如此,善良的瑪麗亞與以往幾任女教師不同,她沒有向特拉普告發孩子們對她的戲弄。她感到,孩子們失去了母愛,嚴厲的父親又不大與他們親近,性格得不到正常發展,不能怪罪他們。
瑪麗亞原諒孩子們,並對孩子們說了自己的心情:"你們一定體諒到……我剛來這的不安心情,多麼的不想被當作外人看待。你們體貼入微使我一到就感到溫暖……幸福和愉快。"瑪麗亞的以誠相待的態度,換來了孩子們的信任,孩子們感動得哭了起來。
特拉普接了一份由年輕的郵遞員魯夫送來的電報,是守寡的施耐德男爵夫人打來的。特拉普看了後對孩子們說:我明天一早去維也納,男爵夫人正等著我。
女管家悄悄地告訴瑪麗亞,特拉普自從妻子逝世後,對孩子們很冷淡,漠不關心,不許孩子們說笑歡唱。維也納此行是為了娶有錢的男爵夫人,這位新夫人不知將怎樣對待孩子。
瑪麗亞真誠地希望孩子們從此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一位慈愛的新媽媽。瑪麗亞很喜歡這些孩子,她教育孩子們,與孩子們玩耍,還為孩子們設計衣服。她與孩子們的感情越來越親近。
大女兒莉澤爾和郵遞員魯夫關系密切。一天,她和魯夫溜達到深更半夜,翻牆回家,被瑪麗亞發現。莉澤爾怕瑪麗亞將此事告訴自己的父親,瑪麗亞的真誠消除了她的擔心。瑪麗亞只是提醒莉澤爾換洗弄臟了的衣服,並親熱地邀她坐在床邊談心。深夜雷雨隆隆,孩子們嚇得跑進瑪麗亞的房間。瑪麗亞叫大家別害怕,要孩子們盡量去想美好的東西,別在意雷聲轟鳴。孩子們的注意力被轉移了,連問女教師什麼才是美好的東西,瑪麗亞用優美的歌聲,輕輕地唱了起來:
白色的小馬,鬆脆的蘋果酥,
門鈴、車鈴,小牛排加面條。
月夜飛翔的野鵝,
這些是我喜愛的東西。
穿著藍綢滾邊白衣服的小姑娘。
落在我鼻子和睫毛上的小雪片。
白茫茫的冬天變成了春天。
這些是我喜愛的東西。
孩子們興奮起來,圍著瑪麗亞你一句,我一語,把雷聲忘了。特拉普被歌聲和話語聲驚動,也來到了瑪麗亞的屋子裡。他很不高興地警告女教師:這家裡第一條就是紀律。
特拉普到維也納去了。瑪麗亞帶著孩子們到郊外遊玩。
瑪麗亞熱愛美好的生活,她沒有遵守特拉普的乏味生硬的規矩。她邊玩邊教孩子們唱歌。孩子們在嚴厲的家規限制下,根本不會唱歌。瑪麗亞便從最簡單最基本的doe,ray,me開始教:
doe是鹿,是一頭鹿,
ray是金色陽光,
me是我,是我自己,
far是奔向遠方,
sen是穿針引線,
la跟在後面走,
cea喝茶加點心。
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學著、唱著,郊遊的馬車載著歡樂的孩子們,將歌聲一路灑在田野,灑在山谷。
幾天後特拉普帶著男爵夫人回來了。孩子們不喜歡這位未來的新媽媽。因為她太一本正經,對他們一點不溫柔,他們寧可和瑪麗亞在一起。可是,特拉普卻不習慣瑪麗亞的教育方法,他要瑪麗亞重回修道院。他把瑪麗亞找來談話,說明了自己的意思。正在這時,窗外傳來了孩子們純潔的歌聲:
群山洋溢著音樂之聲,
群山有唱不完的歌兒。
群山把音樂之聲充滿我的心房,
我的心要把聽到的歌兒歡唱。
歌聲,溫暖了特拉普久已冷卻的心田,喚醒了他久已忘卻的對青春的記憶,他不知不覺地加入孩子們的歌唱:
每當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裡去。
我又會聽到過去聽到過的歌兒,
我的心會充滿音樂之聲。
我又會放聲歌唱。
瑪麗亞和孩子們驚喜地發現,原來冷漠的特拉普也能唱得這么好,這么熱情。而特拉普的感情,也在歌聲中溶化,他發現瑪麗亞是個多麼好的姑娘。他留下了瑪麗亞。
特拉普與瑪麗亞的關系日益親密,冷清了多年的房子里,現在出現了歌聲、歡笑乃至愛情。這一切,被男爵夫人覺察。為了維護自己的女主人地位,她親自找瑪麗亞談話,要她中斷與特拉普的愛情,並要她主動要求回修道院。
善良的瑪麗亞順從了,她離開了孩子們,離開了特拉普,回修道院去了。就在這時,德國法西斯的魔爪正伸進奧地利。
瑪麗亞不在,歡樂的家庭立刻冷清下來。孩子們不能沒有瑪麗亞,他們集體到修道院去,要求瑪麗亞回去。為了孩子們,瑪麗亞回來了。但是,她表示不願破壞男爵夫人的婚姻:"祝你一切幸福……孩子說你們要結婚了。"
特拉普深深愛上了瑪麗亞,他終於拒絕了男爵夫人,向瑪麗亞表示了愛情。瑪麗亞幸福地同意了。
瑪麗亞和特拉普結婚了。正當他們沉浸在蜜月之中,黑影也隨之而來。希特勒佔領當局強迫特拉普參加法西斯政權。正直的特拉普不願出賣氣節,但他知道自己如不就範,法西斯不會放過他,怎麼辦?
瑪麗亞正和孩子們准備參加音樂節比賽。特拉普決定以此為機會,逃出去。
音樂會上,瑪麗亞、特拉普和孩子們以深情的歌聲向祖國、親人告別。
音樂節的評獎儀式正在進行,特拉普全家悄悄地從後台逃走,躲到了修道院。不想投靠了法西斯的魯夫帶著納粹軍人追來了。孩子們大氣不敢出,終於躲過了搜尋。
正當一家准備轉移地方時,被留下的魯夫發覺,魯夫以手槍威迫他們,幸好兩個嬤嬤趕來,從背後打死了魯夫。
瑪麗亞、特拉普和孩子們終於安全越過了國境線,唱著歌,走向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