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漢拔尼共有幾部
總共有四部。第一部是《漢拔尼》上映時間為1986年,第二部是《沉默的羔羊》上映時間是1991年,第三部是《沉默的羔羊前傳:紅龍》上映時間為2002年10月4日在美國,第四部是《少年漢拔尼》上映時間為2007年。
1、《沉默的羔羊》
城市裡發生一些列的兇殺案,被稱作「野牛比爾」的兇手,綁架了女人之後,將她們扣留一個星期,謀殺然後剝皮。聯邦調查局一度被這個案子困死。
2、《沉默的羔羊2漢尼拔》
馬森·維傑是一個幾乎跟人魔漢尼拔一樣可怕的人物,他是一個罪大惡極的戀童癖,曾經強暴過自己的親妹妹,年輕的時後逃獄,並且接受過人魔漢尼拔萊克特的心理治療,但是人魔漢尼拔萊克特卻害他半身癱瘓並且嚴重毀容,必須靠人工呼吸器維生。
3、《紅龍》
紅龍是沉默的羔羊的前傳,是萊克特醫生與克拉麗絲相識之前的故事。
威爾·格雷厄姆是聯邦調查局的探員,正在調查一起兇手切下被害人器官的兇殺案。格雷厄姆找到著名的心理醫生萊克特分析案情,這次偶然的拜訪讓他知道了萊克特醫生就是兇手,兩人在打鬥的過程中都受了重傷。之後萊克特被判刑,而格雷厄姆則退出聯邦調查局,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4、《少年漢尼拔》
是由彼得·韋柏執導,加斯帕德·尤利爾、鞏俐、瑞斯·伊凡斯、伊萬·馬爾維奇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7年2月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二戰時期戰火紛飛的立陶宛,少年漢尼拔目睹自己的姐姐和父母被戰場上飢不擇食的士兵殺死,他的精神遭受重創的故事。
漢尼拔經歷:
漢尼拔.萊克特出身在立陶宛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立陶宛的一位伯爵,叔叔羅伯特萊克特是一個畫家,漢尼拔還有一位妹妹,米莎。
小時候的萊克特生活的無憂無慮,在萊克特城堡里過著傳統貴族的生活,猶太裔的雅克夫成為了萊克特的啟蒙老師,教會了萊克特許多幾何知識和天文學知識,一切安靜而又美好。
但這一切在漢尼拔12歲時徹底改變,1944年-1945年的冬天,一架轟炸機轟炸了萊克特一家為了躲避戰亂而臨時居住的房屋,直接炸死了漢尼拔的父母和老師雅克夫,納粹余黨格魯塔斯和其手下擄走了漢尼拔一家的財寶及倖存者漢尼拔和米莎。
在接下來的那個難熬的冬天裡,漢尼拔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事情-----為了保命,對抗飢餓,格魯塔斯和其手下砍死了米莎,並將其滅絕人性的分而食之,目睹了一切的漢尼拔精神受到了重創,變得沉默寡言。
經過了短暫的孤兒院生活,漢尼拔被已經繼承了哥哥爵位的叔叔羅伯特接走,認識了自己的嬸嬸----紫夫人,一位高雅的日本女性。
在此期間,漢尼拔冰封的心扉稍稍有些融化,可一切美好再次被奪走,市鎮上的屠夫保羅出言侮辱紫夫人,瘦弱的叔叔想為妻子找回公道,卻被強壯的屠夫推到了牆上,被釘子刺穿,導致了死亡。
在受到了如此大的打擊後,漢尼拔用一把劍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殺人,劃開了屠夫的肚子,割下了屠夫的臉頰肉就著菌菇吃了,並將屠夫的頭放到了紫夫人的祭壇上,此後的5年間,漢尼拔在噩夢中成長,無時無刻不想著殺死殘害自己妹妹的仇人,並在此後的時間里,逐一殺死了仇人。
在此間他愛上了自己的嬸嬸,但即使是心愛的嬸嬸也無法阻擋漢尼拔復仇的步伐,在《漢尼拔崛起》的最後,漢尼拔殺死了殘害妹妹的元兇格魯塔斯,並得知了原來自己也吃了妹妹的肉才活下來。
紫夫人也因為受不了漢尼拔的復仇行徑而下定決心離開他。在書的末尾,漢尼拔迎著血色的夕陽,踏上了去美國的旅程。自此,漢尼拔也完成了從一位單純少年向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的過渡。
Ⅱ 德州電鋸殺人狂是真實的故事嗎
不是真實的故事。
《德州電鋸殺人狂》是由美國白金沙丘影片公司製作,馬庫斯·尼斯佩爾執導,傑西卡·貝爾、邁克·沃格爾、艾里克·巴弗爾、安德魯·布萊尼亞斯基、R·李·艾爾米主演的恐怖片。
於2003年10月17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幾個年輕人去參加一個音樂節,途中經過小鎮遇到電鋸殺人狂從而引發的一系列詭異故事。
劇情簡介:
一群年輕人駕車去墨西哥聽演唱會。途徑德州特拉維斯鎮,他們的車子險些撞到一個女孩傑蔓。看到她遍體鱗傷的樣子,大夥動了惻隱之心,准備送她回家。
不想,她在車上突然飲彈自盡。為了妥善處理屍體,他們到就近的酒店詢問警察局的地址。
但是,他們到達後卻發現此處已成廢墟,陰暗潮濕、骯臟不堪。於是,情侶凱普與艾琳決定去附近的住家尋求幫助,留下其他人守著屍體。
他們來到了一處陰森恐怖的古宅,坎普神秘失蹤。艾琳覺得蹊蹺,慌忙跑回磨坊搬來安迪當救兵,沒想到兩人落入了電鋸殺人狂的魔爪。
僥幸逃脫的艾琳跑回來報警,結果卻迎來了目露凶光的探長霍伊特,讓他們更加恐懼。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州電鋸殺人狂
Ⅲ 你見過非常震撼的電影片段有哪一些
你好,我覺得見過非常震撼的電影片段是戰狼二裡面的武打影片片段非常的驚人,和震撼。
Ⅳ 《中邪》是如何營造恐怖氛圍的,哪些片段嚇到了你
電影中有三部攝像機,一部是主要拍攝這部電影的機器,第二部是丁鑫和劉夢為拍攝他們自己的紀錄片所使用的機器,第三部就是那隻藏在煙盒裡面的針孔攝像機。
三部攝像機的交替使用都有它們各自的作用,那台時常進入畫面中的機器除了充分表達劇中劇這一有趣的形式以外,也沒有浪費它用來拍攝的用途。
其實三部攝像機都是這部電影的主導,攝像機A拍攝丁鑫、劉夢跟拍「王婆算命」,攝像機B記錄下丁鑫、劉夢的拍攝實錄,針孔攝像機更是在夜晚的隱秘拍攝中起到了極大作用。
似乎這三者缺一不可。
尤其是針孔攝像機的夜視鏡頭在監視畫面中呈現出一種詭異的黑白,泛著粗糙的顆粒質感,恐懼的感覺果然提升不少。
Ⅳ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祇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祇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Ⅵ 《隱秘的角落》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片段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是改編自紫金陳的懸疑犯罪小說《壞小孩》,影片講的是朱朝陽、嚴良、普普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此後三個孩子和殺人犯張東升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案情撲朔迷離,裡面片頭的“童話”與現實穿插,看完最大的感慨就是:每個人的的身上多少都有點人性的陰暗面。《隱秘的角落》也成為推理和燒腦的佳作,其中有很多隱藏的細節,那些細思極恐的片段你看懂了嗎?
Ⅶ 《追凶者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追凶者也》這是我認為2016最值得看一部影片,我曾把這部影片推薦給我的許多朋友,他們問我這部影片講的什麼?我說一是告訴你要想富,先蓋房,二是沒房沒愛情。三是沒房天下都不容你。他們在聽了我的開玩笑的說法後竟然都是觀看。言歸正傳,同類型能打動我的國產影片,在我的印像里曾經還有一部國產的影片《鋼的琴》也是十分不錯並值得欣賞與回味的影片。本片為什麼叫追凶?誰是兇手?難道說有真正的殺人犯?我看未必,其實更多是我們對於當下房價的製造者,黑心的開發商所進行的變相控訴,他們是兇手,是這個時代的兇手,他們才是將每位百姓一點殘存慾望進行謀殺的兇手。
「安得廣廈千萬間」看來從古至今來看都是對我們固有思維的一種總結,我需要個窩,不需要太大,只要能容身就行,看看手裡的這點收入,唉,如果就算有10平方的房子,但還是不夠首付。如果現在還可以改行的話,我想用這樣的一句話還進行收尾吧: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在還沒漲價的時買一所我自已的的安身之所「
Ⅷ 哪些影視劇片段中「慘烈的車禍現場」讓你無法直視
在影視作品中看到車禍現場,對於這個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著這樣的片段,一家人出去遊玩遭遇車禍,或者被人謀殺等等,但是這些車禍現在都不算很嚴重,不過的車禍現場卻非常慘烈了,簡直讓人不敢直視。
其實像這種慘烈的畫面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給大家舉例子了,很多影視劇中有著慘烈車禍現場的特寫,但是我覺得這種慘烈的現場其實不應該讓大家看到的,因為實在是太暴力血腥了,但是有時候為了製作效果,也是沒辦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