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 音樂之聲的簡介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編自瑪麗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之後被改編成電影,其主題曲與電影同名。中文名:音樂之聲外文名:The Sound of Music其它譯名:仙樂飄飄處處聞製片地區:美國導演:Robert Wise編劇:Ernest Lehman主演:Julie Andrews, Christopher Plummer, Richard Haydn類型:歌舞,劇情片長:174 min上映時間:1965-03-02主要獎項: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imdb編碼:tt0059742語言:英語
目錄1、創作起源2、音樂劇和電影基本資料獲獎記錄劇情簡介電影和音樂劇包含曲目電影獲獎情況演員表主演:其他:展開 1、創作起源2、音樂劇和電影基本資料獲獎記錄劇情簡介電影和音樂劇包含曲目電影獲獎情況演員表主演:其他:展開
編輯本段1、創作起源《音樂之聲》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瑪麗亞·馮·崔普的真人真事:瑪麗亞·馮·崔普生於阿爾卑斯山一帶,原本在本篤會的儂柏格修道院(Nonnberg)擔任實習修女,1926年因健康問題,被院長送到蓋爾·馮·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養,兼任爵士長女的看人墜入情網,於1927年結為連理,兩人並生有兩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經濟大恐慌影響,爵士幾乎失去了所有財產。於是他和瑪麗亞帶領七個孩子組成樂隊進行職業演唱,並於1936年薩爾斯堡音樂節上贏得首獎。1938年納粹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爵士拒絕了納粹的徵召令。為了躲避追捕,他們以露營的名義搭乘火車穿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從此展開全歐洲的巡迴表演。1939年他們移居美國後,不但將演唱事業開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場舉辦各種音樂營隊。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瑪麗亞·馮·崔普出版了第一本書《崔普家庭合唱團》。不久,該著作被改編成德國電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並在歐洲引起轟動。
登上百老匯43歲的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這個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便開始試圖與瑪麗亞本人聯絡,並取得她的支持(雖然之前受到律師的欺騙,她已經失去了故事的版權)。當時,篤信天主教的瑪麗亞正與親生的三個孩子在新幾內亞傳教,對於哈岱森信里的提議完全沒有興趣。直到有次瑪麗亞返回美國時,在百老匯觀賞瑪莉·瑪汀演出的《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後對其演出大為贊賞,從此大力支持這個創作計劃,而瑪莉也同意將演出所得的37.5%收入無償捐給瑪麗亞。於是,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他們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
原本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真正納粹搞帝國主義的理察·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協助。但在這兩人堅持下,最後改采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詞曲由這對搭檔重新冠名,其中包括戈培爾與北歐公主勞拉瓦薩共同演唱的雪絨花,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原先是勞拉(composer:Laura),後來在選帝侯干涉下,羅傑斯與哈默斯坦二人佔有此曲。
編輯本段2、音樂劇和電影《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的劇作者是美國劇作家勒曼。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1965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㈡ 關於大學廣播電台節目的版頭,我的節目是關於音樂和電影這兩方面的介紹的.希望有人能幫我想版頭,在半分鍾
男:我要看電影
女:我要聽音樂
男:電影~電影~(不斷重復,聲音減弱)
女:音樂~音樂~(不斷重復,聲音減弱)
女2:【大喊】不要吵了,快聽XXXX吧,既有電影又有音樂,同時還有XXXXXXX(省略若干字,聲音越來越快、越來越小)
主題音樂聲起,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XXXX,我是你的好朋友XXXX,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徐克*武俠》世界,領略電影中經典武俠音樂的魅力!
㈢ 音樂之聲電影簡介
電影《音樂之聲》簡介: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嬤嬤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名叫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該影片是1965年3月3日美國上映的一部傳記、劇情、愛情、音樂類電影,影片全長約為174分鍾左右。該影片由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埃琳諾·帕克、理查德·海頓、佩吉·伍德等演員主演。該影片在豆瓣上評分為9.1分,觀眾表示拍的很美好,希望世界也如同電影一樣美好。該影片可以在愛奇藝視頻、西瓜視頻、嗶哩嗶哩客戶端進行在線觀看。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㈣ 娛樂電台廣播節目主題有哪些
娛樂電台廣播節目主題有以下內容:
1、講中國故事:帶領觀眾共同回憶一起走過的七十年光輝歷程,展現新中國卓越的改革發展成果,挖掘祖國建設過程中的那些美好的、奮斗的、難忘的人和故事,傳遞溫暖的人文關懷,勾勒美好的時代畫卷。
2、音樂簡述欣賞:很多人只知道有些歌曲很好聽,或者喜歡歌者、或者喜歡這首歌的風格、旋律、節奏等等音樂元素,但是並不了解這首作品創作出來的真正背景等等一些信息,本板塊主要對歌者、音樂作品做一些簡單介紹,使得聽眾能夠對其有更深一層次的理解。
3、情感訴說點播:這個平台,才能讓聽眾來說說心裡的一些話,或者聽完上一首歌曲的感想、感思。其二,聽眾可以點歌發送祝福,並且分享點播理由或者曾經發生與這首歌有關的一個故事。也可以通過點播等其他方式進行徵友,可能有共同喜歡一首歌的兩人成為朋友,說不定由一首歌引起的一段傳奇故事就此開始。
4、各種故事:聊的內容方向可以包括:女性、創業、職場、書籍、心理學、電影只要主播知識豐富,互動自然有愛,讓人無形中能受到很多啟發。
5、新聞:聽經濟學家暢談他們的理論模型與現實論據,聽小說家和譯者回憶一部作品的誕生,還聽到商業精英在面對消費潮流與社會價值發生摩擦時的反思與疑慮。所討論的內容集中於人文領域:媒體、小說、新聞、文化、歷史。
㈤ 電影《音樂之聲》講的是什麼
主要講述了熱情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奧地利退役軍官特拉普海軍上校家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幾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孩子們的生活就像鍾擺一樣循規蹈矩,毫無生氣。瑪麗亞來到上校家後,順應孩子們天性活潑的特點,教他們唱歌跳舞,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使家中充滿歡樂。
她的熱情、愛心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喜愛,最終也贏得了上校的愛慕,後來成了孩子們的母親。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後,愛國的上校不願意效力於納粹海軍,於是,在一次民謠節上,上校帶領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5)電影音樂廣播主題介紹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角色介紹:
1、瑪利亞
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2、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3、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4、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
㈥ 《音樂之聲》的主題是什麼
《音樂之聲》的主題是反納粹、追求自由、熱愛自然。
《音樂之聲》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麗亞,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氣候,雅緻的別墅,七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都深深打動了世界各地觀眾們的心。
(6)電影音樂廣播主題介紹擴展閱讀:
1963年《音樂之聲》在薩爾斯堡正式開拍,由於當時的瑪莉·瑪汀已年過50,無法負擔實地拍攝的壓力,於是製作群找了曾演過《窈窕淑女》,以及電影《歡樂滿人間》的英國演員茱莉·安德魯絲擔任瑪莉亞的角色,而崔普上校則由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演。
由於茱莉·安德魯絲的歌唱表現和演出皆屬一流,加上製作群成功運用了薩爾斯堡的美麗景色與人文景觀,電影推出後在全球造成轟動,不但成為當時史上賣座次高的電影,片中許多歌曲,如《Do-re-mi》、《雪絨花》也被改編成許多語言的傳唱版本。另外,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10項提名,最後贏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
㈦ 一部電影的電影音樂的介紹
海總是載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快樂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海上鋼琴師》敘述了一位誕生於海上的音樂奇才,出色不凡且極富爭議的一生。為《海上鋼琴師》操刀配樂的是世界電影界聞名和資深的義大利最具風格的作曲家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從處女作《法西斯分子》到去年的《西西里的漂亮傳說》,這位大師參與製作的各國電影配樂已不下400部了,故被音樂界冠以最多產的作曲家美譽。現時已經是70多歲高齡的他,仍擁有豐富的創作靈感和素材,在《海上鋼琴師》里,大師以鋼琴為主配合適當的管弦樂和室內樂創作出音色醉人、旋律美麗和風格雋永的迷人樂章。
在《海上鋼琴師》里,大師以鋼琴為主配合適當的管弦樂和室內樂創作出音色醉人、旋律美麗和風格雋永的迷人樂章。其中隨性的爵士音符隨處可見,出彩的配樂表現出這張大碟決不流俗的態度。同時這張原聲大碟還請來Amedeo Tommasi、Gilda Butta等鋼琴獨奏家,演繹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散拍樂名家的代表作品。原聲大碟中,1900在滑動的鋼琴的上彈奏、與爵士樂大師鬥法機巧跳脫,精妙無比,尤其是他透過舷窗看到暗戀情人即興創作的那一曲「playing love」,更是溫婉細膩如喁喁私語,被公推為全片最動人樂章。全專輯最具吸引力的當屬顏尼歐·莫瑞克奈與前Pink Floyd樂隊大將Rogers Waters以及重搖滾樂隊Van Helen的當家吉他手Edward Van Helen,三巨頭首度合作的電影主題曲《Lost Boy Calling》(失去的呼喚),悠遠飄渺,增添幾許傳奇深度。世紀末回首世紀初葉最動人的海洋傳奇巨作已經誕生。
《海上鋼琴師》絕對是1999年最不容錯過的電影原聲帶之一,顏尼歐。莫里克奈以深情飄逸的典雅曲風,又一次擄獲觀眾與樂迷的心。這張原聲帶有些像是《新天堂樂園》與《四海兄弟》等作品的混合體,管弦的氣質承襲了《新天堂樂園》,《四海兄弟》抒情典雅的懷舊色彩,與幾許《鐵面無私》的繽紛飛揚,同時又加入了《四海兄弟》與《豪情四海》的復古爵士風情,而它又不僅止於此,莫里克奈在這張作品中也帶來許多嶄新而且動人的感受。一開場的1900』s Theme,是一個十分美麗的主題旋律,細致優雅的旋律性有如John Barry的唯美風格,然而當鋼琴登場的一剎那,你忽然知道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莫里克奈又一次展現他將不同音樂體材合而為一的手法,在管弦最深刻動人的時刻,隨性而至的切入幾段即興浪漫的爵士鋼琴,營造出令人驚艷的效果,信手捻來間即將爵士音樂處理的這般瀟灑飄逸又深情動人,是十分非凡的感覺。
《1900』s Theme》是整部配樂的主軸,同時也是故事的Love Theme,莫里克奈在兩段戀曲《Track 7.16. Playing Love》與《Track 19.Silent Goodbye》中,將這個主題做了十分美麗的演繹,其中《Track 7. Playing Love》與《Silent Goodbye》的風格與《新天堂樂園》的Love Theme表現手法十分接近,《Track 7. Playing Love》帶了一股清新悠然的甜美,而《Silent Goodbye》的弦樂則鋪陳出懷念感傷的感慨,至於Track 16.是一首細膩抒情的鋼琴獨奏,布滿了深刻動人的款款柔情。另外比較非凡且十分搶眼的主題變化是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莫里克奈將主題由遙遠的懷念,變化出開闊飛揚,閃亮興奮的神采,雖然音樂本身和《鐵達尼號》全然不同,不過倒有幾分讓人聯想起《鐵達尼號》啟航時的高昂情緒,交響編曲的處理展現了一如《鐵面無私》的奔放與力量,不過感覺上,《海上鋼琴師》有更美麗的主題旋律,更豐沛的情感,與更富傳奇色彩的悠遠美感,這首作品又與最後一首配樂作品《Ship And The Snow》,形成一種前後呼應的整體色調,《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以燦爛興奮的神采揭開了一個傳奇故事的序幕,而《Ship And The Snow》則以深邃收斂的情緒為傳奇故事劃下休止符,不過其實那並不真正是一種」結束」的感覺,更像另一個開始,究竟所有的傳說最美的地方,正是在於它們並沒有確切的結局。整部配樂借著脫俗深刻的《1900』s Theme》,描繪出主角1900不凡的人生際遇與深刻的感情世界,因此,在原聲帶的結尾,莫里克奈與Roger Waters,Edward Van Halen等大師,更進一步將1900』s Theme改寫成真摯深邃,詩意動人的主題曲《Lost Boys Calling》,連手打造出今年電影主題曲的代表作。
就像所有中文譯名與」鋼琴師」有關的電影一樣,鋼琴演奏自然是電影配樂的一大重心,何況這部電影最初正名為」海上鋼琴師的傳奇」,所描寫的鋼琴家1900是一個飄迫於大洋間的傳奇爵士樂手,自然,在原聲帶中是少不了出色的鋼琴演奏,而且是爵士樂的鋼琴演出了。《自四海兄弟》以來,莫里克奈寫起二十世紀初的爵士音樂作品,向來就有鮮明出色的個人風格,1900』s Madness #1與1900』s Madness #2都是輕快俏皮,演奏出色又富有娛樂性的作品,而《Danny』s Blue》是一首慵懶閑散,情調迷人的藍調作品,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A Goodbye To Friends》則有如感傷的呢喃,帶了一股落漠的愁緒。除了莫里克奈本人的創作外,也非凡邀請Amedeo Tommasi,Gilda Butta等鋼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當代名家的爵士音樂作品(The Crave與Peacherine Rag),營造出濃濃的時代氛圍,當然,古今作品對照下,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樂神韻的技巧之傳神,當然也不言而喻了。
而非爵士風格的鋼琴作品亦有精湛的發揮,除了上述將主題旋律以鋼琴獨奏演出的《Track 16.Playing Love》外,《Study For Three Hands》是一段流暢繁復的聯彈,《A Morzart Reincranated》是一段宛若夜曲般的舒適作品,氣質十分優雅,這兩段作品雖然風格大相徑庭,卻都有幾分古典音樂的格調。《而Track 3.12.The Crisis》則是一個比較沉靜憂郁的主題,《Nocturne With No Moon》也渲染著一種清幽沉漠的情緒,而且旋律十分美麗,與爵士音樂的活潑悠遊形成一股內斂的對比性。最後,Child是我一定要非凡一提的作品,是一個獨立的主題,也是整部配樂最甜蜜純真的作品,布滿了天真可愛的赤子之心。
莫里克奈的大師級地位早已無庸置疑,《海上鋼琴師》再一次印證其寶刀不老的實力,音樂風格輕易貼切的悠遊於各種領域間,讓古典的音樂技巧變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也讓通俗的音樂類型有脫俗的表現,而且完美的將各種音樂素材重新結合再造,又一次為樂迷與觀眾帶來新的音樂創意與音樂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師手筆。
㈧ 跪求關於"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主題思想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電影音樂的原貌參與了故事敘事的當首推那首膾炙人口的小歌《雪絨花》(《EDELWEISS》)。 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盛情邀請之下,接過吉他自彈自唱了這首自己最喜愛的、已多年不唱的奧地利民謠:
Edelweiss� edelweiss�(雪絨花,雪絨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著我開放。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絨花,雪絨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遠祝福我家鄉。(註:採用薛范譯詞)
上校沉醉在對故土、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著。瑪利亞的鏡頭數次切入,她站在門口凝視著上校。歌聲使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音樂悄悄地把兩顆高尚的心靈連結了起來,愛情的火花開始燃燒。當兩人在家庭晚會上和諧地共舞之後,掩飾內心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
而要說這首小小的歌曲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在整個故事結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還是在音樂節上。拒絕為納粹服務、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簡單、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顯了出來,促使觀眾開始正視故事所屬的陰雲密布的時代--片頭字幕所說的"30年代薩爾茨堡最後的黃金歲月"。它使一部洋溢著歡聲笑語的喜劇片在此刻展現出了嚴肅、深刻、崇高的人道主義內涵。音樂節上全體觀眾高亢、洪亮地合唱著《雪絨花》,表達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
30多年過去了《音樂之聲》永遠帶給你歡樂,帶給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