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音樂發展史的電影

音樂發展史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3-04-02 11:21:00

1. 德國有哪些音樂片值得一看

1.《布達佩斯之戀》

該部音樂電影講述了德國音樂史上一段著名的三角戀,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和其妻子克拉拉及青年音樂家布達姆斯的一段愛恨糾葛。在十九世紀的德國,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社會中充滿了人文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氣息,著名音樂家舒曼和其妻子克拉拉也住在這里,貧窮少年布達姆斯仰慕舒曼,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這里。舒曼被布達姆斯的天賦所打動,邀請他在家裡住下。初始,布達姆斯和舒曼一家相處極為愉快,但後來他發現自己愛上了自己的師母,為了斷絕這段戀情,布達姆斯選擇了離開。

2. 影視劇音樂的歷史

1.最早在影片上發聲的電影音樂 早期的有聲電影是用放映機和留聲機同時工作來發聲的。放映電影時,工作人員必須手持唱機磁頭、眼望銀幕,在需要配樂時立即把唱機磁頭放在唱片上。中國最早的發聲電影,是1930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該片由邵醉翁導演,宜景琳主演。1933年,聯華影片公司攝制了《母性之光》,該片由田漢編劇,聶耳作曲。插曲《開礦歌》的曲調清新、剛健。同時二部合唱形式也第一次出現在電影音樂中。
2.世界上最早的電影音樂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20世紀初,人們逐漸領悟到無聲電影需要用音樂來渲染劇情,也可以以此掩蓋放映機的噪音,於是就嘗試在電影中加入音樂。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廳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樂紀錄影片《基督教的士兵》。這部紀錄片長50分鍾,由救世軍巴依奧斯克普公司拍攝,為影片配樂作曲的是澳大利亞音樂家R·N·馬卡諾里。1908年11月17日,法國巴黎公開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殺》,是世界上最早配樂的故事片。這部影片由卡米尤·桑薩恩斯作曲。
3.最早的立體聲電影音樂 1932年,巴的電影製片人阿貝爾·甘斯和安德雷·戴布利最早在電影中配上立體音響,從而獲得專利。這是根據甘斯的無聲電影巨作《拿破崙》改編的,該片於1935年在巴黎的帕拉馬溫特影劇院首次放映。
1941年,迪斯尼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幻想曲》,首先使用了美國無線電公司和沃爾特·迪斯尼製片廠合作製成的立體聲音樂。影片的音樂由費城交響樂團演奏,雷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
4..最早的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從1934年開始,奧斯卡最佳音樂獎設最佳作曲、最佳配樂和最佳歌曲三項獎。作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一系列音樂的作曲家,配樂獎不是單純選配現成的樂曲,而是創造性地使用與主題有關的音樂素材;最佳歌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主題歌的對象。在1942年第15屆奧斯卡頒獎儀式上,美國著名音樂家歐文·伯林擔任了最佳歌曲獎的授獎人。他打開密封名單後,驚愕了一下,隨即笑逐顏開地說:「我很高興能把這個獎頒給這個我久已熟識的傢伙。」原來獲獎的正是他為影片《假日旅店》所作的歌曲《白色的聖誕節》,歐文·伯林成了第一位給自已頒獎的人。
5.中國第一部配音電影 1929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該片由洪琛(化名庄正本)編輯,張石川導演,董克毅攝影,胡蝶主演。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首次放映時,不僅轟動了全國各大城市,而且名揚東南亞各地,上海遠東公司的代表菲律賓影片商,花了18000元才買下了這部影片的上映權。
6.中國最早的電影主題歌 1929年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電影《野花閑草》中的《尋兄詞》。在電影里穿插歌曲,或者根據電影的主題思想寫成主題歌,對增加氣氛和闡發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尋兄詞》由《野花閑草》的男、女主角金焰和阮玲玉兩人主唱。盡管《尋兄詞》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微不足道,但由於它是中國第一首電影主題歌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3. 電影音樂發展簡述 2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電視開始在美國家庭中普及,相當一部分觀眾被從影院中分流。與此同時,反托拉斯法導致影業院線被解散或出售,影業開始解散導演及演員,電影製作模式開始改變,獨立製片人出現。影業最終向電視業妥協,開始出售版權,並且參與製作電視電影、室內劇等。

1957年以後,六十年代早期,多軌錄音技術發明,音樂音響的創作性大大加強。現代派作曲技法、爵士樂、搖滾樂風格等不斷融合,形成了新的音響效果。與此同時觀眾對新音樂的需求增多,新的音樂形式更多地融入影視配樂中,他們對傳統的管弦樂作曲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John Williams1974年「大白鯊」的配樂標志著新浪漫主義風格重回好萊塢,1977年的「星球大戰」配樂更是塑造了歷史性輝煌。

然而交響樂的二次輝煌轉瞬即逝。隨著Arp 以及Moog 從巨型到家用的轉型,合成器開始變得流行。1983年MIDI協議制定。劃時代的合成器配樂作品,比如Vangelis的「烈火戰車」,「征服天堂」配樂。一段時間,電子聲音成了配樂中壓倒性的主流。

八十年代中期,新一代作曲家開始加入合成器陣營。還有一批新型的配樂作曲家誕生了,采樣、midi方面的專家,比如代表人物Hans Zimmer。

而後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純合成器聲音的冰冷與音色虛假,交響樂、交響樂音色開始再次被作曲家使用作為增補。並且直至今日,電子音色與交響樂音色持續融合使用。更多的風格和元素也開始融合、並存到了配樂中。

(以上是由筆記整理的電影音樂發展史極簡述。有機會再更詳細的分部分、章節整理。)

4. 影視音樂發展歷史

影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程

1


默片(無聲)時期

第一位在電影中使用音樂的人是盧米埃兄弟。
1895

12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廳,盧米埃兄弟放映了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商業片,
當時盧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時還邀請了鋼琴家做現場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樂,因此這代表了電影與音樂第一次的交會。

(觀看電影《雨中曲》中當時觀眾欣賞無聲電影時的場景,因為沒
有人物對白,劇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傳達給觀眾。)

喜劇大師卓別林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電影明星。

2


起飛時期

對於電影史來說,
1927
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因為影像與聲音結合
的技術終於成熟,使得有聲電影正式崛起,觀眾終於能在看電影時聽到
演員們的聲音了。由於故事情節已經能由說話聲與對白交代清楚,從今
而後它就是情緒系統的重要領導者。從有聲電影問世到上世紀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電影音樂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純音樂的形態來構思,因此,
電影音樂脫離不了古典音樂的氣息。

3


專業化時期

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後,隨著電影的發展以及一些音樂家對電影音樂
發生興趣之後,開始為電影寫作專門的樂曲,電影音樂才有了明顯的特
性與進步。這個時期的電影音樂家以史坦納為代表,史坦納可以說是電
影音樂家的鼻祖。史坦納首創米老鼠式的編曲方式,為早期的電影譜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亂世佳人》、《北非諜影》等;此外,恐怖大師
希區柯克與柏納赫曼的《驚魂記》(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樂音
響製造出凄栗驚駭的場面,也成為電影音樂的典範。

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

1

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
但聽覺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

2

片斷與整體的矛盾統一性
——
電影音樂在影片中是分段陳述、

斷出現的(早期的電影音樂例外)。

3

音樂長度的制約性
——
電影音樂受電影蒙太奇的限制,
隨劇情發
展而變化,因而每個音樂片斷的時間長度,均受到嚴格限制(誤差通常
不能超過半秒鍾)。

4

音樂與科學技術的不可分離性
——
電影音樂要通過錄音
(包括混
合錄音、光學錄音)、洗印、放映等技術處理,因而深受科學技術的制
約。

電影音樂的主要功能

1

描繪作用
——
這是較為客觀性的處理,
主要用音樂來渲染烘托畫
面的情緒及氣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於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變化,體現內心潛台詞等。

3

劇作作用
——
音樂參與影片的情節發展,
成為影片結構不可缺少
的組成部分,
包括刻劃人物的復雜內心矛盾,
表現人物之間的外部沖突。

4
、背景氣氛作用
——
音樂以特定音調、樂器音色、風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體中,作為表現時代特徵、民族特點、地方色彩或強化特定的影
片基調與氣氛的手段。

5
、結構貫串作用
——
同樣的音樂在影片中多次反復(或變化反復)
出現,在情節發展過程中起著紐帶作用,既能使整部電影完整、統一,
又能使觀眾在心理上獲得前後貫串的感受。

5. 關於西方音樂史的電影

一.古代希臘與羅馬音樂
1-古希臘音樂
比較重要的樂譜殘篇:《俄瑞斯忒斯》、德爾斐贊美詩、塞基洛斯歌
樂器:里拉,阿夫洛斯,基薩拉琴
日神贊美詩:多用里拉琴或基薩拉琴伴奏,多利亞調式,風格典雅均衡,具有理性的光輝。
酒神贊美詩:多用阿夫洛斯管伴奏,弗里幾亞調式,音色尖利洪亮,具有狂放理性的力量。
抒情詩:源於民歌,後由抒情詩人自創自唱,常用里拉伴奏。詩人有:特爾潘德、提爾泰俄斯(戰歌)、薩福(第十位繆斯)
合唱詩歌的著名代表:品達羅斯(崇高頌歌的典範)
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悲劇:起源於民間的酒神頌,公元前5世紀,悲劇得到很大發展,被視為一種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有效方式。
喜劇:以輕松揶揄的手法描寫和表現現實生活。
古希臘戲劇的意義:對後來的西方音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對17世紀西方歌劇的誕生,以及19世紀瓦格納的歌劇改革理想產生了深厚的影響。
畢達哥拉斯:是西方第一個以理論方式來說明和解釋音樂現象的人,通過弦長比發現八、五、四度是協和音程。
阿里斯多塞諾斯:著有《和諧的要素》,它是古代音樂理論的重要文獻,接受了畢達哥拉斯的和諧概念,但不只注重抽象的數量關系,而是注重從實際聽覺經驗中去認識音樂,深入到音樂構成的具體要素,在音程、調式、旋律中討論音樂的理論問題。他的音樂理論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關於旋律、音階、調式的理論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礎之上。
古希臘調式:多利亞、弗里幾亞、利第亞及各種變體。
古希臘記譜法:字母譜、符號譜
音樂社會功能的學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多利亞調式質朴,具有男子氣,使人安靜並具有力量。弗里幾亞調式狂放,具有酒神精神,可以激發熱情。副弗里幾亞調式容易使人陷於享樂,喪失意志。
柏拉圖認為音樂是凈化心靈,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品行不端,並認為音樂的重要功能是為社會教育服務,而不是享樂或娛樂。
2-古羅馬音樂
古羅馬音樂特點:實用性和娛樂性增強,集體性的軍樂以及儀式、遊行音樂非常普及。與古希臘音樂的重要區別是音樂的職業化,古羅馬在音樂的繁榮方面不亞於古希臘,但卻失去了希臘藝術的高尚和純真成為一種純粹的娛樂。
特色樂器:大號、水壓管風琴、大型基薩拉琴
二.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15、16世紀一些崇拜古希臘、羅馬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認為他們正處在古典文化「復興」的時期,因而將古羅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復興這中間長達千年的歷史時期稱為「中間的世紀」,17世紀德國歷史學家凱列爾在《通史》中第一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音樂史研究一般傾向把公元5世紀西羅馬滅亡到14、15世紀之交看成西方音樂的中世紀時期。
七藝:語言藝術的「三藝」:語法、修辭、邏輯。數學藝術的「四藝」:算數、幾何、天文、音樂。
中世紀的音樂觀念:音樂不是供人欣賞聆聽的對象,不是用來享受或娛樂,它被賦予教化人,使人棄惡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
加洛林文藝復興:公元751-987年,加洛林王朝提倡學術,鼓勵教育,帶來文化復甦的跡象。

6. 請問下有哪些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音樂家?
看過legend 1900沒 中文叫海上鋼琴師
寫無名音樂家的 超級好看

7.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

意思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於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台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後,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後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本期從姚敏、姚莉兄妹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開始。最初還是以影歌雙棲為主,隨時間推移,靠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員本人唱插曲,請專業歌星配唱的情況也多起來,但仍無明顯有影響的歌舞團體表演。

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漸趨衰落,粵語歌曲中興,在歌壇上占據主導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許冠傑。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台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其標志是謝雷的《曼麗》紅遍東南亞,奠定了台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之前,台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後來逐步創作出處於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台灣曾出現過著名的校園民歌運動。由學生首先發起創作、演唱,影響深遠,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內地歌壇。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匯入了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發展,為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

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後(重心多元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曲開始衰落,由於羅大佑一張《之乎者也》專輯,緊跟著蘇芮一張《搭錯車》專輯,改變了台灣歌壇的風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礎。

本期歌曲風格遠離了中國原有的傳統,受歐美影響更深,以台灣為首的華語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因為在此期間隨科學不斷發展,高科技手段應用到音樂製作中,加之商業化趨向更為明顯,這都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出現華語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景象。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音樂也有所發展。這樣其市場更加廣闊,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間聽眾有明顯的分化現象,流行音樂幾乎成為年青人的專利,多數老年聽眾不能接受。這與上海時期的流行音樂同民間音樂、嚴肅音樂都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情況截然不同。

商業性的中文流行音樂是與留聲機同步出現的,後者最早是由法國人Labansat帶至上海西藏路的。百代是創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20世紀2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歌曲。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從地域上說,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是該種音樂體裁的創始者。他創作於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

20世紀30、40年代,在上海,一大批真正意義上的華語流行音樂作品涌現了出來,眾多音樂人成長了起來。藉助唱片、電影、歌舞、播音等傳播媒介,在當時的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掀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式的歌曲傳唱熱潮。有專家認為那個年代的上海老歌已經彰顯出一種現代性。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這些歌星在演唱中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小曲、日語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風格與之前任何中文音樂均不盡相同。此時,處於襁褓之中的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成長,並網羅歌手擔當電影演員或電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於其成功的歌唱和電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歌女」一躍成為「明星」的歷程。她們甜美的歌聲也通過位於各大城市的廣播電台傳到家家戶戶的收音機里,而唱片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娛樂商品。該時代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佔領上海而遭到干擾,但最終仍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

(7)音樂發展史的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從奠基人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根據歌曲風格的變化和發展重心的轉移,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二發展分階段中間出現了重心的轉移分為前後兩期,加上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前的學堂樂歌,這樣共有六個部分。

在流行音樂出現之前,只有在學校里學生演唱的學堂樂歌。先在學生中演唱,後來也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可以說是沒有出現流行歌曲之前的流行歌曲。主要詞曲作家代表為李淑同(弘一法師)、趙元任和沈心工。

中國音樂教育現況與發展前景論文

一、我國現階段音樂教育發展的狀況

(一)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與其在當下的遭遇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極其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資源。中國可考的音樂史有8000多年,中國傳統音樂之廣博和多樣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戲曲劇種有394個,曲藝種類有400餘個,民族民間器樂有600多種,其曲目多達近萬首;中國的民歌更是浩如煙海,據不完全統計,約有45000多首。然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近年來文化生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強大的商業運作為後盾的流行音樂以及其它種種因素對民族音樂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給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帶來了阻力。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正在不斷地消失,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二)龐大的音樂教育體系與其在傳承民族音樂方面的乏力

中國有全世界最龐大的教育體系,有近20萬名音樂教師為2億多大、中、小學生提供音樂教育,並由388所各類高等音樂教育機構培養著各類音樂教師。這些學校的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當代中國音樂教育在體現文化多樣性方面卻不盡人意。根據實際調查,許多學生不熟悉、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樂,不喜歡傳統的民族音樂,卻熱衷於西方的流行音樂。

二、形成我國音樂教育現狀的原因

(一)歷史的原因

回顧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歷史淵源,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從20世紀以來史稱「西樂東進」的發展脈絡:最初在「學堂樂歌」中傳唱的曲調,大多是來自日本和歐美的歌曲;20年代以後則是接受了德奧音樂的教育模式和音樂基礎理論,傳統音樂文化作為封建專制的一部分受到批判;50年代借鑒蘇聯的專業音樂教育模式;80年代引進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和港台及歐美的流行音樂,也就是說,「歐洲中心論」占據主導地位,是近代以來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一個基本事實。由於受到西方音樂的沖擊和影響,其民族音樂文化觀念未能在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際教材中得到基礎性和系統性的體現,在學校教育中推行民族音樂傳承並非易事。

(二)現實的原因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影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手段以始料不及的速度發展,逐漸成為人們接收與獲得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價值取向對廣大青少年審美趣味的形成起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目前中國的青少年對美國大片、搖滾樂、流行歌曲、百老匯歌劇、電視片乃至各種期刊雜志、小說讀物等等如數家珍,其影響可見一斑。大眾傳媒的市場化所帶來的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更使流行音樂文化一時間泛濫到無孔不入的地步,使得流行音樂文化對青少年人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體制的原因

長期以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主要以社會文藝團體、專業的民族音樂機構和民間音樂社團為主體,由文化部門(含各級文化館站系統)來負責扶持;而學校音樂教育(包含高等師范教育)則主要以學堂樂歌以來的新音樂為主要內容,因此沒能很好地利用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尤其沒有很好地引進地方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再加上社會音樂生活中流行音樂對學生的巨大影響,都不能不認為是當下學生民族音樂文化觀念淡漠、民族音樂口頭文化遺產受到威脅的原因之一。

三、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反思與探索

(一)對20世紀以來學校音樂教育的反思

1.提出克服歐洲中心論的消極影響,呼籲學校教育重視民族音樂傳承在展開近代中外音樂教育的比較研究時,學者們發現找不到中國自己的音樂教育體系,因為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是20—30年代傳入中國的「歐美式」,就是50年代傳入中國的「蘇聯式」,而沒有中國式的。種種現象使學者們發出「中國在哪裡」的世紀之問,提出要從文化的角度對當代中國音樂教育進行審視,指出「要把握中國音樂文化體驗之核心,發揚傳統,全力發展作為文化的音樂教育」。

2.提出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應包括中國音樂的哲學基礎、思維方式、美學、形態學、價值觀念,要在對歷史發展過程的縱向深入研究中,在與東西方諸民族及本土各民族音樂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建立其理論體系;而「母語」體系的內涵將包括傳統的、民間的、少數民族的、當代的以及民族審美心理歷史積淀的等等。

3.提出讓每個孩子會唱自己家鄉的歌,關注中國民族音樂本身的多元化問題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有著各自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因此,不同民族自身的音樂文化、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傳承,也是一個重要而復雜的課題。隨著對學校民族音樂傳承問題的深入思考,學者們愈加關注中國音樂本身的多元特點以及多民族多地域特點。

(二)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探索民族音樂傳承的實踐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中國民族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就已經從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實踐、師資培訓、課題研究等幾個方面全面展開。

1.對教學大綱與教材的修訂

為了讓廣大中小學生熟悉與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部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就頒布了一系列的指導性文件,規定音樂課教學內容中民族音樂所佔的`比例與種類,為民族音樂在學校中的傳承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身體力行的探索——教學實踐的展開

隨著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的出台,各式教材的編撰出版,全國各地很多音樂教師身體力行,展開了大量的教學實踐探索。他們從學生最熟悉的本地或本民族音樂入手,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並嘗試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取得較好的效果,為民族音樂的傳承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3.抓住關鍵環節——師資培訓

許多高等師范院校和音樂藝術院校已經意識到,民族音樂傳承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是培養具有民族音樂素質的師資。這些院校在師資培養方案中增加了民族音樂課程,並根據各地具體情況,開設地方音樂課程,使未來的音樂教師真正具有民族音樂文化的素質。一些師范院校還開始了地方民族音樂師資培訓的探索。

4.理論的支持——科研的推進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事實上,對近代以來學校音樂教育的反思,是隨著學校民族音樂傳承課題的研究而逐步展開的,因此,相關科研課題的展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對民族音樂傳承的實踐探索提供了理論的支持,並具有了指導性的意義。

四、中國音樂教育當前的任務及未來的展望

現在已經有許多學者就「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設想與建議」發表了大量的文章,這些論述涉及到了多母音樂文化教育當前的任務與未來的展望。

(一)充分認識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人們在反思近代以來的學校音樂教育以及探索學校在民族音樂傳承方面做出的成績,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各級教育部門和不少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以及高師的教師們,開始重視和加強音樂教育課程中的民族音樂內容,而且事實證明,凡是朝這方面努力做的學校,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熱愛程度就有所提高。

(二)確立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目標

確立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目標,是當前中國音樂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建立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呢?首先要解決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傳承互為基礎的問題,即學校音樂教育應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基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應以學校音樂教育為基礎。一方面,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學校音樂教育應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基礎。

(三)引進多樣化的音樂文化資源,實現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引進民族音樂的傳承,畢竟涉及到一個學校音樂教育整體性的結構改革,涉及到以民族音樂為基礎的音樂教育體系的整體建設,甚至涉及到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重建,其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更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在引進多樣化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時,我們將會碰到更多的多樣化音樂傳統傳承與現代教育結構的沖突。因此,如何協調兩種不同的體系,實現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主要任務就集中在教材的編寫、師資的培訓、傳統音樂教學法的傳承、體制方面的改革等等。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渠道,所以教育是文化傳承的基礎。如何開展讓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區文化民俗活動,將教育與文化傳承相結合,才有可能使音樂文化的傳承獲得可持續的動力,並導致多母音樂文化的重建。

;

8. 誰幫忙推薦幾部關於音樂的電影謝謝

為了霍洛維茨 ★★★★
金智秀是一個頗為失敗的鋼琴家,潦倒的她為了賺得留學費用只好於開設鋼琴學院任教。在整個音樂界低潮的環境中遇見一天才兒童鋼琴家慶民。漫不經心的智秀漸漸被小小年紀卻對音樂有著崇高至愛的慶民所感染,兩人更在敬畏的音樂家霍洛維茨身上獲得靈感,為各自的夢想一起努力……

永遠的愛人★★
貝多芬去世後留下一封情書,收信人是「永恆的愛人」。她是誰?對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有過怎樣的影響?這部貝多芬傳記片大膽地提出三個假想,把他的生平事跡、音樂作品像解謎語一樣生動地組合在一起。

4. 一曲難忘★★★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5.小狗華爾茲★★
她經常半夜去愛兒院練琴,她有過耳不忘的本領,雖然眼睛看不到,只要聽一次,葉音就可以完整無誤的彈奏出來。

6. 柴可夫斯基★★
傳記

8. 一往無前★
影片將集中於強尼在孟菲斯發跡的早年生活以及鄉村音樂崛起的歷史。影片除了涉及這位歌王的愛情、婚姻和吸毒史外,當然還少不了優美的歌曲。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影片的內容:「他的音樂改變了世界,但他的世界卻因為一個女人而改變。

9. 神童★★★
成為「神童」背負大人們的期待的13歲天才鋼琴家—歌(成海璃子)。開始小歌壓力很大,每天都被拘束著,最近上課也提不起勁。加上父親不在身邊和母親的不愉快也積壓在心中,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彈琴。有一天遇到了,以音樂大學為目標的少年(松山研一)。和他開始摸索各式各樣的聲音,開始經驗新的感情。但是身體卻發生變化,慢慢的她失去聽覺……

10. 幻想曲2000★★
1、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y NO. 5) 2、羅馬之松(Pines of Rome) 3、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4、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快版(Piano Concerto NO. 2, Allegro, Opus 102) 5、動物狂歡節(Carnival of the Animals) 6、魔法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該版本1940年版幻想曲就有 7、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 Circumstance) 8、火鳥組曲(Firebird Suite)

11. 4分鍾★★★
替人頂罪的叛逆女孩傑妮(Hannah Herzsprung)要求學鋼琴,但因舉止粗魯遭到克魯格夫人的拒絕,前者自顧自地彈下流暢、激情、放肆的音符,後者發現她在音樂上不可限量的才華,定下苛刻條件答應教她,又強迫她去參加一個專門挖掘21歲以下的天才鋼琴師的大賽。慢慢地,音樂沖破了兩人巨大的年齡差距,她們曾受過深重創傷的心靈也漸漸通過彼此獲得慰藉,然而,一切並非表面般風平浪靜。

14. 迷牆★★
在1982年拍攝了一部影響深刻且引起廣泛爭議的同名探索電影《迷牆》(Pink Floyd The Wall),片中沒有一句對白,完全以畫面結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闡述了 Waters 的創作概念.

20. 歌劇魅影★★★
巴黎歌劇院合唱團的新人克莉斯汀(艾米•羅蘇姆 Emmy Rossum 飾)最近進步神速,全因劇院內的一間古老房間內每晚都會傳出一把優美的男聲向她傳授歌唱技巧。這個良師益友其實是一個人稱「劇院魅影」(傑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飾)的人,此人因樣貌醜陋,自小便被父母拋棄,戴著面具隱居在劇院的地下室。「劇院魅影」內心其實深愛著克莉斯汀。
一次偶然的機會,克莉斯汀有幸擔當一部歌劇的主角。憑借從「劇院魅影」那裡學得的豐富的歌唱技巧,克莉斯汀一炮而紅,並被年輕英俊的劇院贊助人拉烏爾(帕特里克•威爾遜 Patrick Wilson 飾)看上了。兩個年輕人很快墮入了愛河。「劇院魅影」傷透了心,認為是拉烏爾搶走了克莉斯汀,准備上演一出愛情復仇的大戲……

21. 莫扎特傳★★★★
本片從一個宮廷樂師薩里埃利的角度,為我們呈現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薩里埃利(F•莫里•亞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飾)是維也納音樂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視甚高的他自從遇到了莫扎特(湯姆•休斯克 Tom Hulce飾),心裡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燒不能平息。莫扎特總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樂作品贏得全場驚嘆,他的《費加羅的婚禮》等歌劇,都成了傳頌千古的經典。
薩里埃利對莫扎特又羨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經發展到幾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業上一次次的從中作梗——故意縮短歌劇的上演周期,惡意刪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著喪父之痛時給他無情的精神折磨。貧窮虛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寫就遺作《安魂曲》,一代大師35歲就與世長辭,留下不朽作品。而薩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結局

22. 交響情人夢、交響情人夢sp★★★★★
出身音樂世家的千秋真一(玉木宏飾)從小受古典樂熏陶,年少在歐洲各國游歷時,認識了名指揮家維耶拉,他發誓長大要做大師的學生。可一次飛機失事給千秋留下後遺症,他始終無法克服心理障礙搭乘飛機,只得留在本國的音樂學院。
在學校里,千秋恃才傲物,可看似桀驁不馴的他內心卻充滿了彷徨。某日,千秋和不可思議少女野田惠(上野樹里飾)意外相遇,野田妹是鋼琴天才,樂譜看一遍就能記住,能彈出動人心弦的旋律。同時,她也是個偷吃別人便當,不洗澡、不收拾房間,整日凈幹些奇奇怪怪事的邋遢女。
在野田妹的影響下,千秋的人生軌跡發生了重大轉變。
23. 八月迷情★★★
萊拉(凱麗•拉塞爾 Keri Russell 飾),一個出色的大提琴手;路易斯(喬納森•萊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飾),一名流浪的愛爾蘭歌手。一個月色迷離的晚上,兩人相遇了。度過難忘的一晚後,萊拉那專橫的父親又強逼她繼續踏上音樂會的旅程。路易斯因等不到戀人失望之下離開了;而萊拉發覺愛人走後,獨自傷心的等待肚中的孩子出生。豈料幾個月後萊拉遭遇了一場車禍,寶寶亦隨之夭折。孰料,萊拉的寶寶其實並沒有死,而是被她狠心的父親送到了孤兒院。一晃眼10多年過去了,生活在孤兒院的少年奧古斯特(弗萊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飾)堅信自己的父母還在世上,於是踏上了漫漫尋親路。
24. 鋼琴師★★★★★
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25. 想飛的鋼琴少年★★★
智商超群不一定是好事,少年維特(6歲,Fabrizio Borsani 飾;12歲,Teo Gheorghiu 飾)深深體會了這一點。維特天生擁有成為任何一個行業的偉人的潛能,父母總希望他能成為偉大的鋼琴家,然而他自己卻不知道未來該干什麼好。在父母的壓力下維特總是鬱郁寡歡。幸好還有理解他的爺爺,爺爺和維特一樣,充滿野心,自小想當一名飛行員,可是最後卻當了一名木匠。當爺爺終於駕著飛機像鳥兒一樣飛翔時,他告訴維特,雖然做了一輩子木匠,但他仍然很開心,因為理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在世你所要做的是順著命運的安排勇往直前。爺爺最後幸福的逝去了。而維特,也終於領悟了爺爺的人生真諦,敲響了之前拒絕過的女鋼琴家的門……

28. 海上鋼琴師★★★★★
本片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
1900年,Virginian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蒂姆•羅斯 飾)
1900慢慢長大,顯示了出了無師自通的非凡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樂鼻祖傑尼聽說了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嘆弗如,黯然離去。
可惜,這一切的事情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情愫在琴鍵上流淌。他會不會為了愛情,踏上陸地開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聲驚艷世界?他將怎樣譜寫自己非凡的人生。

9. 大家推薦幾個關於搖滾的電影,除了NANA

我看過的就只有《迷牆》《天鵝絨金礦》(又名「紫醉金迷」),都特別經典。兩部都是歐洲影史的經典。另外我在網上給你找了點其他的:

十部經典搖滾電影

1.《Easy Rider(逍遙騎士)》(1969年,美國,導演:丹尼斯.胡珀,主演:亨利.方達,丹尼斯.胡珀)。這部影片既是一部公路摩托片,又是一部搖滾片,片中兩位主人公騎著錚亮的高把摩托車,穿著國旗裝,幾乎是漫無目的的橫穿美國,在經過一系列的奇遇之後,兩位主人公莫名其妙的死去。在看這部片子時,總令我想起凱魯亞克的那部著名小說《在路上》,總感覺「嚎叫」派詩人、作家的創作精神很與搖滾樂相通。影片中的音樂雖然不是太出名——最出名的大概是The Byrds的音樂,但這些清新淡雅的民謠風格的音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American graffiti(美國風情畫)》(1973年,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主演:哈里遜.福特等)。《星球大戰》系列的導演拍出這�那逍驢扇說男∑罰�釗頌痙�S捌�?962年夏天美國一個小鎮為背景,描寫幾個高中生畢業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戰前夕過著優裕富足生活的美國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了美國50年代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如: Bill Haley(比爾.哈利)的 《rock around the clock》(晝夜搖滾)等等,應該說是恰如其分。這部影片是喬治.盧卡斯的最有深度作品——我就不懂為什麼美國人對《星戰》這樣的適合於兒童觀看的影片這么津津樂道——《美國風情畫》比《星戰》強多了。

3.《The Buddy Holly Story》(《巴迪.霍利的故事》1978)(導演:不詳;主演:不詳)這部影片講述了巴迪.霍利這位搖滾殉道者的一生(巴迪.霍利死於1959年一次搖滾樂演出的失事飛機上,同行的還有另外一批當時的搖滾紅星,所以後來的美國歌手Don McClean在他的歌曲《American Pie》中唱到:Buddy Holly死亡之日就是搖滾樂死亡之日),70年代末期正是第一代搖滾歌手和樂迷成為父母輩,而他們的子女又開始叛逆家庭的時候,導演在片中安排了許多老歌,帶出濃濃的懷舊氣息。

4.《The rose(歌聲淚痕)》(1979年,美國,導演:不詳;主演:貝蒂.米德勒)這是一部關於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女性——Janis Joplin 的傳記片,製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較相似——同時也是一名歌手的貝蒂.米德勒來出演這位傳奇女星的短暫一生,令人唏噓不已,貝蒂.米德勒的表演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 Joplin的歌曲以外,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異彩。影片的原聲專集十分暢銷,其中出現了一曲也許是搖滾樂史上最為動聽的歌曲《The rose》(玫瑰)。

5.《the wall(迷牆)》(1982年,英/美聯合攝制,導演:阿侖.派克;主演:鮑伯.吉 爾多夫)。——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搖滾電影。1979年英國的傳奇搖滾樂隊Pink Floyd推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雙唱片專集《The wall》,由樂隊的靈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半自傳性作品,這張唱片以「牆」的概念為基礎,抒發了對戰爭的恐懼(Roger Waters的父親死於二戰),對人性麻木的控訴和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唱片推出後,不僅在搖滾樂界,而且引起整個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響。兩年後,英國著名導演阿侖.派克決意把它搬上銀幕,他請來了英國樂隊Boomtown 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運用大量的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和動畫手段極好的傳達了唱片的主題(當然也有導演自己的理解),不僅如此,影片的音響表現手法引起極大震動,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全部採用Pink Floyd在雙唱片專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現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現)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長篇music video。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出現直接引發music video的熱潮出現。另外影片的製作方法也引起後來電影人的紛紛仿效。不過如果你對西方戰後青年的概況和唱片本身的內容不夠了解的話,你大概不易看懂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侖.派克在十五年後,又拍攝了一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Evita》(貝龍夫人,由麥當娜主演。),全片仍然沒有一句對白。

6.《Great ball of fire(悲傷的大火球)》(美國,1984年,導演:不詳;主演:不詳)這又是一部人物傳記片,記述的是搖滾樂史上音樂成就可與貓王比肩的一代巨星Jerry Lee Lewis的生活,Jerry是一位悲劇性的人物,影片主要圍繞著他的愛情生活來描寫,影片中流露出來的悲觀氣氛很能打動人,其中穿插了Jerry的一系列名曲,當然也少不了那首《Great ball of fire》。

7.《The Doors(火樂焚城)》(美國,1991年。導演:奧列佛.斯通;主演: 方.基默、梅格.瑞恩)這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一部影片——當然和導演有關,我是奧列佛.斯通的忠實影迷,同時也是The Doors樂隊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實樂迷。奧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的校友,還是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間,斯通曾給吉姆讀過自己寫的劇本,在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發了把吉姆和大門樂隊的事跡搬上銀幕的想法,這個願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後才得以實現,在他宣布要拍攝這部影片之後,很多男影星都爭相要飾演男主角吉姆——因為這個角色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最後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運入選。斯通在拍攝這部影片中,採取的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個片段,並且並不完全拘泥於史實,甚至是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如那個反復出現的死於車禍的老印地安人)來表現吉姆和大門樂隊的傳奇經歷,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於電影大師的稱號,他對影片的氣氛和節奏把握得恰倒好處。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為了演好這個極富爭議的角色,他不但認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鑽研了吉姆和大門樂隊的詩作和歌曲,認真體會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舉一動,應該說,他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沒看過影片,只看過劇照的人相信也會同意我的說法)方.基默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影片拍攝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從角色中解脫出來。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樣,放映後引起極大的爭議,但其藝術價值不容置疑。這部影片也向人們證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飾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會扮演諸如《壯志凌雲》中那樣傻傻的角色。

8.《Singles(單身一族)》,(美國,1992年,導演:卡梅侖.克勞;主演:馬特.迪龍,碧姬.方達。)這部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可能不如它在搖滾音樂史上的地位高,因為電影本身講述的關於單身貴族們的有趣生活影片可能並不太吸引人。但是影片中所描寫的舊金山青年生活和引用的大量西雅圖當時還不甚出名的地下樂隊歌曲,影片的原聲碟和Nirvana的專集《Nevermind》一起開創了20世紀最後一次的搖滾樂浪潮——Grunge,敘寫了20世紀的最後一次搖滾神話,同樣也帶動了一大批地下樂隊的走紅。當然影片本身也比較吸引人,輕喜劇的風格使影片可看性很強。

9.《北京雜種》,(中國,1992年,導演:張元;主演:崔健。)這是唯一一部入選的中國片,有些扶持民族產業的意思。張元是大陸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這部很有誠意的作品以記錄片的風格忠實記載了90年代初北京人特別是北京一些藝術家的生活,記錄了當時中國人的一種生存狀態,由此獲得當年瑞士洛加諾電影節大獎。影片由中國搖滾第一人崔健擔任主演(扮演他自己),另外臧天朔、竇唯、何勇在片中也有出演,當然也少不了他們的精彩音樂。本來在崔健專集《紅旗下的蛋》中不甚出彩的歌曲《北京故事》用在片中作為主題歌竟是相當的貼切——當然本片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對於搖滾樂的內涵揭示的還不夠,因為張元並不太懂搖滾樂。

10.《不日成名(Almost Famous)》(導演:卡梅侖.克勞;主演:凱特.哈德森,)又是卡梅侖.克勞!他似乎特別善於把握這類搖滾樂題材的作品,因為他在十五歲那年(還是在七十年代)就成為著名的音樂雜志《滾石》的特約記者,跟隨過LED ZEPPLIN樂隊巡演采訪。後來又成為職業樂評人。在作為一名導演大獲成功後,他有意把他少年時代的經歷搬上銀幕,這個願望終於在2000年變成了現實,卡梅侖.克勞在這部影片中虛構了一個STILL WATER樂隊(靜水),描寫了一個想成為樂評人的少年跟隨樂隊巡演途中的奇遇。影片拍攝得如詩如畫,為我們再現了70年代那個搖滾樂的黃金時代的面貌,充滿了濃濃的懷舊氣息。也引用了大量七十年代的搖滾金曲,如:LED ZEPPLIN、RODSTEWART等人的歌。喜歡那個時代搖滾樂的人可以大過其癮,影片中還有幾首虛構的STILL WATER樂隊的歌曲——由卡梅侖.克勞的妻子南希.威爾遜擔綱作曲和製作(南希是著名搖滾樂隊HEART的主唱),這些歌和眾多名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毫不遜色。這部影片是卡梅侖.克勞從影以來的最佳作品,也是2000年好萊塢的最佳作品(當年的奧斯卡得獎片《角鬥士》的藝術成就明顯不如《不日成名》)。總之,這部片很吸引我——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還有主演凱特.哈德森的迷人微笑。

10. 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

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卜型毛雨》、《妹妹我愛你》、《桃花江》、《特別快車》等。

本期終止於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

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

專門靠灌唱片和電台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

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後,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後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本期從姚敏、姚莉兄妹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清游發展開始。

最初還是以影歌雙棲為主,隨時間推移,靠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

影片中不是由演員本人唱插曲,請專業歌星配唱的情況也多起來,但仍無明顯有影響的歌舞團體型正猜表演。

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漸趨衰落,粵語歌曲中興,在歌壇上占據主導位置。

主要代表人物是許冠傑。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台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

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

其標志是謝雷的《曼麗》紅遍東南亞,奠定了台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之前,台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

後來逐步創作出處於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

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台灣曾出現過著名的校園民歌運動。

由學生首先發起創作、演唱,影響深遠,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內地歌壇。

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匯入了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發展,為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

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後(重心多元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曲開始衰落,由於羅大佑一張《之乎者也》專輯,緊跟著蘇芮一張《搭錯車》專輯,改變了台灣歌壇的風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礎。

本期歌曲風格遠離了中國原有的傳統,受歐美影響更深,以台灣為首的華語流行音樂發展迅速。

因為在此期間隨科學不斷發展,高科技手段應用到音樂製作中,加之商業化趨向更為明顯,這都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出現華語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景象。

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音樂也有所發展。

這樣其市場更加廣闊,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間聽眾有明顯的分化現象,流行音樂幾乎成為年青人的專利,多數老年聽眾不能接受。

這與上海時期的流行音樂同民間音樂、嚴肅音樂都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情況截然不同。

商業性的中文流行音樂是與留聲機同步出現的,後者最早是由法國人Labansat帶至上海 *** 路的。

百代是創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20世紀2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歌曲。

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

從地域上說,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

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是該種音樂體裁的創始者。

他創作於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

20世紀30、40年代,在上海,一大批真正意義上的華語流行音樂作品涌現了出來,眾多音樂人成長了起來。

藉助唱片、電影、歌舞、播音等傳播媒介,在當時的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掀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式的歌曲傳唱熱潮。

有專家認為那個年代的上海老歌已經彰顯出一種現代性。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

這些歌星在演唱中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小曲、日語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風格與之前任何中文音樂均不盡相同。

此時,處於襁褓之中的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成長,並網羅歌手擔當電影演員或電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於其成功的歌唱和電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

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歌女」一躍成為「明星」的歷程。

她們甜美的歌聲也通過位於各大城市的廣播電台傳到家家戶戶的收音機里,而唱片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娛樂商品。

該時代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佔領上海而遭到干擾,但最終仍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

(10)音樂發展史的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從奠基人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

根據歌曲風格的變化和發展重心的轉移,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二發展分階段中間出現了重心的轉移分為前後兩期,加上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前的學堂樂歌,這樣共有六個部分。

在流行音樂出現之前,只有在學校里學生演唱的學堂樂歌。

先在學生中演唱,後來也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可以說是沒有出現流行歌曲之前的流行歌曲。

主要詞曲作家代表為李淑同(弘一法師)、趙元任和沈心工。

閱讀全文

與音樂發展史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十大懸疑電影 瀏覽:923
午夜電影秋霞網站拍拍片 瀏覽:133
電影一秒鍾女演員照片 瀏覽:37
老電影大全免費女籃五號 瀏覽:554
日本電影男主角醒來不對勁 瀏覽:780
蔣雯麗打架電影大全 瀏覽:746
四哥電影大全全集 瀏覽:427
評網電影院會員什麼樣 瀏覽:712
僵屍電影里主角的妻子和孩子 瀏覽:211
泰國電影有點科幻還有點R級 瀏覽:922
吧啦啦小魔仙大電影演員表6 瀏覽:731
銀行app上買電影票沒支付 瀏覽:926
時代背景影響愛情電影內容 瀏覽:444
瘋狂大戰電影完整版 瀏覽:291
怪物有一個汽車吃人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7
科幻電影大全推薦搞笑 瀏覽:429
有一部電影高跟鞋掉到湯里 瀏覽:730
一部氣死好萊塢的漫威電影 瀏覽:624
功夫熊貓二普通版電影圖片 瀏覽:718
電影事兒電影完整版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