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
《外太空的莫扎特》(The Adventures of Mozart in Outer Space)是一部1985年的動畫電影,主要講述了莫扎特穿越宇宙的奇幻冒洞滲祥險故事。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劇情:這部電影的劇情十分奇幻,有趣且富有創意。電影以音樂為主線,將莫扎特的音樂與外太空的世界相結合,展現了一個別具一格的宇宙之旅。
角色:電影中的角色形象生動,有著各自獨特的特點和性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扎特是一個聰明、機智、熱情的角色,他的音樂天賦和樂觀的態度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樂趣。
動畫:雖然這部電影的動畫技術已經有些過時,但它仍然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驚奇。電影中的外太空場景和生物形象都設計得十分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音樂:作為一部以音樂為主線的電影,它的音樂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電影中運用了大量的莫扎特作品,包括《後羿》、《小夜曲》、《魔笛》等經典曲目,給觀眾帶來了非常愉悅的聽覺體驗。納搏
總之,盡管這部電影可能不太適合那喊禪些對奇幻和科幻故事不感興趣的觀眾,但對於喜歡音樂和動畫的觀眾來說,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2. 電影《莫扎特》中的配樂
給神甫聽的是《土耳其進行曲》.改編薩列里的是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其實沒有這回事)。最後的背景配音是《安魂曲》。
3. 由陳思誠執導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來了,這部影片呈現了哪些元素
這部電影充滿著奇幻和喜劇元素,比如說,影片中出現了一個叫做莫扎特的外星人,其來自阿爾法十八星系,這個星系的人以藝術為能量,只要能夠感知到更多的藝術元素,就能獲得更多的能量。莫扎特來到地球就是為了保護任小天,想讓任小天繼續堅持天文方面的道路,這樣才能保護地球和自己的星球。這一路上發生了很多的故事,只有歡笑,也有心酸,讓人看了不禁感慨萬千。除了這兩個元素,其實電影中還有大量的音樂元素,因為莫扎特能夠從音樂中汲取能量,從而讓書懸空,讓人在上面行走。影片中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古典音樂,給人帶來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
這部電影的名字中有莫扎特三個字,他是一名偉大的鋼琴家,所以電影中各種樂曲是非常多的,特別是在播出一些恢宏場面的時候。
4. 有關莫扎特的電影
德國電影:Trillertrine(英文譯名:Looking For Mozart)
劇情:
一個名叫Trine 的小女孩為了贏得她所在的鄉村孤兒院和宮廷管弦樂團的比賽,不得不女扮男裝和同伴們踏上了尋找莫扎特失散的D大調迴旋曲的樂譜。在有限的時間里,她們總是一再的錯過與幾近瘋狂的莫扎特的相遇。幾經波折,幾乎走遍了整個德國,她們終於尋到樂譜並最終贏得了比賽。
這個小女孩Trine 的扮演著是一位德國女孩名叫Maria Ferrens.
電影中的演奏的是莫扎特的D大調迴旋曲(k382)。
視頻地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4ghNAtguw
劇照地址:
http://laura1982.spaces.live.com/blog/cns!94C70B2EA9250DE4!1593.entry
5. 《莫扎特》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莫扎特》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4 彩色片 158分鍾
美國索爾·扎恩茨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編劇:彼得·謝弗(根據本人同名舞台劇改編) 攝影:米羅斯拉夫·翁德里塞克 主要演員:湯姆·赫爾斯(飾莫扎特) 默里·亞伯拉罕(飾薩列里) 伊麗莎白·貝里奇(飾康斯坦策) 傑弗里·瓊斯(飾約瑟夫二世)
本片獲198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美工、最佳音響、最佳化妝和最佳服裝設計八項奧斯卡金像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四項金球獎
【劇情簡介】
1823年一個下雪天的夜晚,在維也納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個名叫安東尼奧·薩列里的70老人自殺未遂獲救。他向一名年輕的神父懺悔,陳述著32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沃爾夫岡·阿馬迪斯·莫扎特的經過。
莫扎特是位宮廷樂師的兒子,自幼便顯露出非凡的音樂天才,曾被父親帶往宮廷為皇上與羅馬教皇演奏,而薩列里當時只是一個在街頭嬉戲的頑童,但他羨慕莫扎特,但願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在樂壇成名。
薩列里成年後果然當上了宮廷作曲家,並深得皇上約瑟夫二世的寵愛。要不是莫扎特比他藝高一籌,他的地位是不會動搖的。一次他在維也納的薩爾茨堡大主教寓所發現這位音樂家竟然舉止無禮、放盪不羈,喜歡咯咯傻笑和說粗話,大為驚愕。莫扎特因對大主教不敬而觸怒了他。他下令把莫扎特從維也納驅往薩爾茨堡,讓他在那裡好好學會怎樣「守自己的本分」。但這時皇上約瑟夫二世在夏宮里決定讓莫扎特為國家創作一部歌劇。他的顧問們議論紛紛,有的贊同,有的反對。薩列里則主張把莫扎特留在維也納,其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故意激怒那位大主教。可是他的陰謀未能得逞,因莫扎特的父親懇求大主教准許莫扎特返回宮廷並得到了認可。
為了歡迎莫扎特的到來,約瑟夫二世親自彈奏一首薩列里譜寫的進行曲,雖然他的技術並不高明。當皇上把樂譜交給莫扎特要他彈奏時,他聲稱不用看譜,全部樂譜他已背下。由於他即席作了一些增添和修改,樂曲變得比原作更為出色。薩列里只好哀嘆上帝既賦予他用音樂贊美上帝的使命,為何又讓他黯然失色呢。還有使他更為忌恨的事,如他的學生、他的心上人卡捷琳娜·卡瓦列麗也愛上了莫扎特,參加了莫扎特的《後宮誘逃》的演出;又如皇上要讓自己的13歲的侄女在莫扎特指導下學習音樂,顯示了他對莫扎特的特別寵愛。但莫扎特卻拒絕為了教13歲女孩的音樂而把作品交給一個義大利人組成的委員會去評審。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策則小市民氣十足 她拿了莫扎特以往的一些作品去向薩列里求助,希望他能推薦參加上述評選,以求得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薩列里看到這些原作不由從心底里贊嘆其完美無缺,稱這些樂曲包涵著「上帝之聲」,雖然同時他又為自己的相形見絀而感到痛苦懊喪。他憤懣地譴責上帝對自己的不公,把掛在牆上的耶穌蒙難像取下來扔進了壁爐。
莫扎特家庭生活中的不和、父子間關系的不和以及莫扎特對薩列里作品的渺視態度都被薩列里看在眼裡。他認為上帝是在通過莫扎特嗤笑他,所以他發誓也要在有生之年裡嗤笑莫扎特。於是薩列里收買了一個名叫洛里的女人,讓她去給莫扎特的家庭幫佣(此時康斯坦策即將分娩)。她聲稱她的工錢已由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莫扎特的仰慕者支付。薩列里正是通過她了解了莫扎特的創作情況和家庭的經濟窘境。
一次薩列里乘莫扎特為皇上指揮演出之際潛入其家中,得悉他正在創作《費加羅的婚禮》,於是便聯合宮中莫扎特的反對者進行破壞和阻撓,不讓他有充分解說創作思想和表現創作才能的機會,雖然此歌劇一度曾引起皇上的注意而被允許排演;但在莫扎特面前薩列里卻對該歌劇的創作備加贊揚,說它只是因為與維也納公眾的欣賞能力有差異才未獲成功。
就在洛里在莫扎特家進行監視的那段時間里,莫扎特的父親去世。在這喪考的陰影中莫扎特創作了《唐·喬萬尼》——他的「最最陰郁可怖的」但又是「十分美妙的」歌劇。薩列里承認他曾利用他個人的影響只讓這部歌劇演出了五場,雖然他自己深為該劇的藝術魅力所動,每次都到場觀看了。
他為了向上帝報復,想出了新的一招,他穿上一身黑衣,化裝成莫扎特父親的模樣去向莫扎特求索一首獻給死者的《安魂曲》。他的用意就是利用莫扎特對死者的懷念加大其工作量,迫使他無休止地創作,把他的身體搞垮。
莫扎特為了應付多方的作曲要求弄得神智不清了,但他仍像飛蛾撲火一樣投入工作。他那追求享樂的妻子離開了他,他的岳母譴責他對其女兒的傲慢無禮。莫扎特貧病交加,終於在一次劇院演出中體力不支,倒在鋼琴邊。薩列里假惺惺地指揮人們把他「護送」到家,告訴曾有片刻清醒的莫扎特:「歌劇已經結束」。莫扎特感謝薩列里出席他的演出、薩列里則贊揚莫扎特是他認識的最偉大的作曲家。這時響起了敲門聲。莫扎特十分驚恐,要薩列里向來訪者要錢,以完成那首《安魂曲》。薩列里迎進了前來問候的歌舞劇團人員。劇院經理希卡內德把晚上演出收入中莫扎特該得的一份交給了薩列里。薩列里回到莫扎特卧室後把錢款交給了他,但卻編造說:「『他』說如果明天您能完成那首樂曲,他將再給100金幣。」薩列里並表示他個人願意出力幫助。於是十分虛弱的莫扎特便口授他的安靈曲,詳述它的調號、聲部和節拍等;薩列里則不斷地記錄樂譜。莫扎特創作靈感之迅速竟使薩列里來不及理解與錄寫,但漸漸地莫扎特表現出體力不支。不久,卧床的莫扎特已面如死灰,盡管薩列里堅持說自己不累,還可繼續記錄,但莫扎特還是決定休息一會兒。莫扎特對薩列里的叵測居心一無所知,他還請求薩列里原諒他,因為他過去一直以為薩列里既不關心他也不關心他的創作。
康斯坦策心懷愧疚,帶著兒子回到家裡。當把薩列里打發走後,她向丈夫哭著表示和好之意,但莫扎特此時已毫無反應。他就這樣離開了人間。在一個雨天中,他的遺體被馬車拉到城外的一個墓地里。他被下葬在一個沒有標記的石灰石坑裡。
故事敘述完畢,瘋癲的薩列里告訴神父,上帝結束了莫扎特的生命,而要薩列里活著受罪。他的音樂已經死亡,而莫扎特的音樂仍然活著。當他的輪椅被人推走的時候,他還頻頻對神父說:我要為您訴說,我要為世上一切平庸之輩訴說。我是他們的代言人。我是他們的保護聖徒。在過道里他又面對周圍的精神病患者那些「處處可見的平庸之輩」連聲說他要寬恕他們。畫外則響起了莫扎特的「咯咯」笑聲。
【鑒賞】
原籍捷克的美國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曾因導演《飛越瘋人院》(1975)一片而馳名西方影壇。《莫扎特》的成功使他再度成為奧斯卡獎的得主。影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根據本人同名舞台劇改編的,兩者都被他稱為「以莫扎特為主題的幻想作品」,但舞台劇的重點是「薩列里——一個狂人的回憶和他的嫉才」,而影片則突出莫扎特和他的音樂,影片幾乎涉及了莫扎特一生35年中最後10年間的所有主要事件。在舞台劇里,音樂只是通過一種暗指的固定音型加以表現;而在影片中,音樂成為了作品的中心。觀眾可以聽到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著名歌劇,若干協奏曲與《安魂曲》的片斷。全片的情節是在薩列里「現時」對他謀害莫扎特的追悔和表現這一經過的「閃回」場景的交替中展開的。原文片名「阿馬迪斯」是莫扎特全名沃爾夫岡·阿馬迪斯·莫扎特的中間部分,原有「受上帝寵受」之意。而影片中薩列里之所以要謀害莫扎特,正是因為上帝對他「不公平」,他要對上帝的不公平進行報復。薩列里生來就只有一個夙願:做一個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他曾祈求上帝:「我離世後,讓人們因我的作品而永遠懷念我的名字吧」。為此,他時時在上帝面前發誓要堅守忠潔、勤勉與謙卑。饒有諷刺意味的是,上帝讓他成了歐洲著名的作曲家,但卻偏偏又讓他長壽,使他目睹自己的音樂的過時。最後他只好悲痛地眼看自己慢慢消亡。莫扎特在他眼裡只是一個野夫、一個好傻笑又愛講下流笑話的俗子,而上帝卻賦予他寫出「上帝之聲」的天才。為此他甚至憤然把耶穌蒙難像扔進了壁爐。在這里導演再次刻畫了他在自己的影片里所熱衷於表現的「叛逆者」:一個敢於向上帝挑戰的人。當然以「叛逆者」而論,薩列里的對立面莫扎特首先應該屬於此列。在他對權貴們的態度中,在他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乃至在他的音樂創作中都顯示了這一點。他的作品與當時單調模式的音樂迥然不同。被當權者們認為放肆、無法無天的《費加羅的婚禮》一劇的作曲只是一例。此劇因具有煽起階級仇恨的潛在危險遭到貶斥,而莫扎特竟敢向皇帝面陳其力作之新穎與構思之巧妙,表現出毫無顧忌的精神。但和福爾曼先前那部刻畫一個敢於頂撞鐵腕護士長的「瘋人」麥克默菲的《飛越瘋人院》相比較,《莫扎特》和它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後者除了描寫叛逆之外還特別刻畫了社會中同一階層的人際(薩列里與莫扎特之間)關系。所以從表現內容來看,這部影片受到西方電影界的特別重視,看來也並非偶然。
影片上映後在商業上獲得極大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具有傳統的美國音樂傳記片的某些特點。影片使人想起三、四十年代的《翠堤春曉》(1938)和《一曲難忘》(1945)等片。甚至在具體表現手法上都能使人產生聯想。在《翠堤春曉》中,斯特勞斯在與卡拉·唐娜一起乘坐馬車來到維也納鳥林時鳥雀聲與馬蹄聲的節奏等的配合曾使他產生靈感,創作了《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莫扎特》中也有類似的手法:當有一次韋伯太太在家裡訓斥女婿莫扎特自高自大和虐待她女兒時,莫扎特立即意識到她那尖聲的呵責可被借鑒來寫成《魔笛》中的《夜皇後》詠嘆調。但這部影片在歷史真實性方面似乎曾引起評論界更多的非議。它甚至被認為是對歷史、對莫扎特本人的歪曲。主要理由是它已超出了一般「藝術加工」或「藝術破格」的限度。「藝術破格」是指藝術作品中那些可被接受的「破格」。如電影中莫扎特與康斯坦策只生了一個孩子,而實際上他們曾有六個孩子,其中四個是生下後不久死去的。這種省漏使影片避免了零亂和羅嗦,雖然莫扎特家庭生活中這一事實如向觀眾道明,很可能會贏得他們對莫扎特的強烈同情。但有些內容則不然,它們使知情的觀眾難以容忍。如據不完整的資料記載,確有理由相信莫扎特身材矮小、喜歡檯球和粗俗玩笑,他也愛花錢、溺愛妻子和熱情奔放,但影片為了說明天才有其獨特的性格,並由上帝所賜,莫扎特竟被表現成一個狂飲好色之徒。再如那首《安魂曲》是莫扎特在保證守密的條件下受人委託創作的,並非由薩列里喬裝成莫扎特父親上門索要。委託人是位伯爵,他要把這首安魂曲作為他自己的作品獻給妻子。所以薩列里在莫扎特臨終前逼其創作此曲的內容純屬虛構。而康斯坦策此時不在莫扎特身邊之說更屬杜撰。據記載,1791年深秋莫扎特卧病期間始終「由康斯坦策與其小妹索菲照顧」。
影片還因「蓄意」給觀眾留下錯覺而受到指責。有的研究者指出,影片中的許多場景似乎支持了薩列里的觀點:莫扎特的自負和猥褻的言語證明莫扎特不配得到他的那份天賦。在當時維也納平民中講粗話本屬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而影片卻給人這樣一種印象:莫扎特是唯一欣賞臟話的人;同樣,當他愉悅地告知皇上他把《費加羅的婚禮》里的二重曲轉變成三重曲,又把三重曲轉變成四重曲時,影片也沒有表明這種喜悅並非出於自以為勝人一籌,而是因為他樂於創作諧趣的結構。而這種創作熱情正是莫扎特音樂的特點。還有評論指出:影片結尾部分顯示莫扎特是冷冷清清地被下葬在一個窮人公墓里的,但據記載:「按照當時維也納的習俗,他被安葬在城外聖馬克斯教堂墓地中的一個公墓里。」假若如後來的報導所說,「下葬時無哀悼者參加,那是與當時維也納下葬的習俗相符的,但據揚1856年所述,薩列里、斯邁爾、范斯威滕及另外兩位音樂家是當時在場的。風雪交加之說不實,那天的天氣是寧靜的。」可見,除了天氣之外,影片製作者似乎沒有歪曲歷史,但如果對當時維也納的習俗不加說明,現代人自然會產生錯覺,把冷冷清清的下葬與下葬在公墓一並視為窮人下葬的象徵。片中莫扎特的遺體被隨意扔到地上與其他屍體一道暴露於風雨之中的場景實際上更加深了這種錯覺。
總而言之,本片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謝弗的「幻想作品」;但空穴來風,幻想並非沒有根據。普希金就曾於1830年寫過一部諷刺短詩劇《莫扎特與薩列里》,說薩列里用毒酒害死了莫扎特(該詩劇後來又曾被改編為歌劇)。劇中有薩列里下列獨白:
我妒忌,我妒忌。熱情和祈求的人,
天哪,卻偏偏光顧
神聖的天賦、不朽的天才 一個狂妄者、一個浪盪子,
竟不是獎給 那還有什麼公正可言?
自我犧牲、灼愛、勞作、 噢,莫扎特,莫扎特!
影片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導演在藝術處理上有他個人的創新或獨到之處。他選了一個名氣不大的演員陣容,但他們的表演達到了他的藝術要求。影片被譽為「視與聽的享受」。為了給影片增強某種歷史氣氛,福爾曼曾率領攝制組回到捷克斯洛伐克,在莫扎特的歌劇《唐·喬瓦尼》首場演出的布拉格泰爾劇院實地拍攝。影片中音樂與劇情作了富有感情與想像力的穿插安排,其中就包括莫扎特的上述一系列名劇與名曲的片斷。音樂由著名英國指揮家內維爾·馬里納指揮,由「聖馬丁在田野里」室內管弦樂團演奏。莫扎特的音樂在片中有效地起到了兩方面的作用:一、它作為背景音樂,有力地營造了氛圍;二、它又是情節的一部分。影片行將結束時聲與畫的結合更顯出藝術的感染力:音樂演奏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銀幕上看到的則是一組漫長、無言的出殯鏡頭。這真是福爾曼的神來之筆。
6. 以《莫扎特》為例,淺談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如果沒有音樂的輔助,電影就差不多回到舊時代的無聲電影了,《莫扎特》這部電影說的就是莫扎特的生平,他是天才沒錯,但他太驕傲了,所以引來他人的嫉妒,以至於英年早逝。而且《莫扎特》這部電影基本是以音樂為主的,試想想如果一部講述音樂天才的電影里沒有音樂,會有人看么? 音樂,很多時候可能是一部電影的靈魂。
7. 有沒有關於莫扎特的電影
莫扎特傳
用bt下載或用vagaa下載
http://bbs.cnxp.com/viewthread.php?tid=687543
中的種子
影評1
所有的天才都會發瘋,我原以為,莫扎特會是例外。那樣平和,舒緩,優美的音樂,難怪所有有一對會審美的耳朵的人都會傾心,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瘋狂,貝多芬式的憤怒,然而,每個人都懂得欣賞優美。那麼,創造出優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優美,優雅得一如他的音樂,歡快地在樂譜上跳躍。
而《莫扎特傳》的拍法卻與我預想相悖,它沒有從莫扎特自身的成長來講這個故事,它透過了另一個音樂家薩列里的口,講述了那個在庸才與世人的眼裡浪盪揮霍的可憐蟲,那個小丑般的男人,那個可憐純真無辜的孩子,那個歷史上唯一能稱得上音樂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幾個細節難以忘記。
一、 一個神父給叫來替老年的薩列里做懺悔,薩列里哼出幾個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搖頭不知,薩列里無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著哼唱起來,連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著輕打節拍,哼起那個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進維也納的宮廷時,國王正在蹩腳地彈奏著薩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聽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彈奏了下來,並即席加以潤色,讓音調更和諧,完美,流暢。
三、 莫扎特將死之際,薩列里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記錄《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這樣,一個曠世的篇章由此誕生。與此相反的是,薩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賜予他靈感。可憐的人,上帝給了他鑒別優劣的眼睛,給了他對音樂的熱愛,讓他走進了音樂殿堂的大門,卻不讓他進一步靠近,讓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過一介庸才——那種痛苦,並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輕。
無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美,據說當年它得了奧斯卡八項大獎,所有的音樂全部取自於莫扎特,《小夜曲》的輕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費加洛婚禮》的華美,很多場景選用了莫扎特的歌劇片段,那些歡快樂明麗的音樂與加諸於莫扎特身上的種種厄運如影相隨,音樂不斷往前推,節奏越來越快,色調也慢慢變得黑暗,那緊緊注視著天才的薩列里的目光也越來越陰郁,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陷井,莫扎特已無處可逃!
所以他必須早逝,其實他的早逝該算是一種福份。在這樣的浮華塵世里忍受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歸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寧願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喚,他感受到了,雖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聽命而去。
僅僅把薩列里理解為那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薩列里似乎並不完全說明問題,也許,導演用他來表現了所有嫉妒的庸才們。天才總是孤獨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庸才的時代,音樂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負擔,然而,所有的這一切,只能襯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靈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後,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麗的音樂如流水。
其實,這世界上,愛音樂者甚眾,真正懂音樂的人卻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樂的,倒是那個不斷為他設置障礙,最終逼他走向死神的薩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偉大與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終就無緣走進那扇為上帝所寵幸者的大門,他才不顧一切,一邊為莫扎特的音樂欣喜若狂或熱淚盈眶,一邊暗暗發誓:務必要摧毀那被寵幸者。
那些愛音樂的,奧地利的皇帝,那些宮廷貴婦,那些樂師們,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們,那些的民眾,以及隔了幾百年後的千山萬水在遙遠的亞洲大陸的中年階級青年和山地女子,這些俗人們,他們都沒聽清故事的內容,他們憑直覺感覺到了天使的呼喚,卻不知那呼喚來自何方,為何,將走向哪裡,也不知那個小丑般純真苦難的男人,他最終是上帝選派的使者,來人世傳播來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課堂上,我講起莫扎特,我說: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課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閃閃發亮。Alas, 他們會去聽莫扎特,然後被感動。又一扇門被推開,Alas,莫扎特,那個音樂的主宰,音樂的神、精靈,音樂是你手中的奴隸,Alas, 那些遠去的身影,所有的詩歌,音樂,行走和與上帝有關的胡言亂語,我永遠心懷感激!Alas, 其實我可能會更欣賞貝多蒼鬥士般的激情和憤怒,然而,為了美,為了來自天堂的樂聲,乾杯!
原諒我,我最終不懂音樂!
PS,很久之前下載的影評,具體作者是誰忘記了
影評2
在音樂中洗禮人生
____電影莫扎特影評
上帝賜給天才非凡的才智,同時也把諸多苦難加諸於他們身上,正如庸才們只能永遠的活在天才的光環之下,卻可以聯合起來對天才進行圍堵和 絞殺。神說,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電影<莫扎特>講述的是1823年一個下雪天的夜晚,在維也納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個名叫安東尼奧·薩列里的老人自殺未遂。他向一位神父懺悔,講述32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經過。
年少時的薩列里對莫扎特的天賦異秉早有耳聞,他向上帝祈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樂壇成名。薩列里成年後果然當上了宮廷作曲家,並深得皇上的寵愛。但是莫扎特的到來讓他感到地位和成就的雙重危機,莫扎特那些才華橫溢的作品彷彿是上帝對他平庸能力的無情的嗤笑,所以他發誓要千方百計找到機會來嗤笑莫扎特。於是一方面他通過誹謗動搖了皇帝對莫扎特的喜愛,並斷絕了莫扎特的經濟來源;另一方面又收買了一女僕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細了解他家庭和創作的情況。他一次又一次用陰謀迫害莫扎特,但天性單純的莫扎特卻將薩列里視為朋友。最後,薩列里利用莫扎特對父親之死的愧疚化裝成莫扎特父親的模樣,要求莫扎特為他創作一曲《安魂曲》,他的用意就是利用莫扎特對死者的懷念加大其工作量,迫使他無休止的創作,把他的身體搞垮。莫扎特最終在貧病交加中死去,臨死前薩列里還在逼迫他完成《安魂曲》的未完稿……
影片的外景地是導演的故鄉布拉格,該城市是受到二戰戰火摧殘最少的歐洲城市,也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影片有著非常華麗的布景和服裝,至於表演,兩位男主角在拍戲期間發生了類似他們角色的勾心鬥角,但最終扮演薩列瑞的演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影片以倒敘手法,既表現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現了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隊指揮薩利埃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薩利埃里運用手中的權力,剝奪了莫扎特的演出機會,斷絕了莫扎特的經濟來源,使他陷於貧病交加的絕境。1791年,年僅三十五歲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與無家可歸的乞丐一同被葬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公墓里。
《莫扎特》是一部既通俗又具有嚴肅主題思想的影片,它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沖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無知和缺乏鑒賞力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
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的著名影片可視為兩名音樂家的傳記,除了莫扎特,還有他的同行薩列瑞。影片透過薩列瑞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瑞是一名兢兢業業的宮廷音樂家,莫扎特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出言不遜、舉止粗俗的「狂人」,但上帝卻把音樂的靈感賞賜給了莫扎特,使得薩列瑞妒火中燒。影片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
8. 電影《莫扎特》插曲
哪場下雪啊?裡面下雪的不止一場。。。
電影中用到的莫扎特的曲目
9. 關於莫扎特的電影,要最有名的一部
當然就是莫扎特傳,最出色最有名最值得一看的。當年得了多項奧斯卡獎的。
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八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里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里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里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10. 教科書式音樂電影《莫扎特傳》,是想把嫉妒展現的淋漓盡致嗎
這部電影比我出生還要早幾年,音樂電影《莫扎特傳》 雖然基本上講的是一個嫉妒的故事 ,但是84年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驚 ,莫扎特傳的音樂真的是很震撼人心。教科書般的劇本,教科書般的剪輯,教科書般的表演,教科書般的音樂,一個天才的隕落。作為一個男人,莫扎特並不如何出色,但他確實是音樂上的天才,是人類歷史的瑰寶無疑。故事非常精彩,作為一個平庸的音樂家,對莫扎特這樣的天才,懷有濃烈而又深沉得彷彿愛情的嫉妒和恨意,薩列里讓我等芸芸眾生心生憐惜。
本片通過嘉列里完美的解釋了什麼叫羨慕嫉妒恨,角選的很特別,以一雙嫉妒之眼窺視天才的一生,片中莫扎特的形成和原本想像的好不一樣,不過想想天才都是瘋子所以也可理解。無與倫比的震撼配樂和演技,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庸才和天才之間一場關於寬恕和嫉妒的斗爭。或許真的是有了才就沒了情商,電影末尾那個連墓碑都沒有的莫扎特,讓我們只能惋惜,為他,也為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