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寫篇關於 電影主題曲 的影評論文
文章你自己打,我告訴你寫這篇文章最好的電影,《勇敢的心》,重點按順序著點描寫這時的音樂為(一個詞代表一個經典情節很好辨認)「開頭」「愛情」「反抗」「戰爭」「背叛」「END」,這部電影再適合不過了~
2. 電影《手機》影評
最近我們共同看了馮小剛的《手機》,裡面通過手機將一些人的心理揭示的淋漓盡致,讓我的那個同學看完後盯著剛買的手機直發呆,我也彷彿被無情的譏諷一頓。看到許多網友的評論,很多都是極為失望的鞭笞,我想藉此機會發表個人看法。我認為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它可能不同無間道的酷、安娜與武林的笑,但那些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旨在愉悅個人個人的。而《手機》則不同,它無情的揭示了物流社會的艱險和虞詐。尤其精彩的是開頭主人公當礦工,和之後的成名進而腐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那首嘶啞真摯的「今年你回不回家」,真的應該引起我們對社會引起深深的反思,正應了張國立在片中末尾說的化:科技發達了----。物質生活進步了,但人們的精神生活卻窘迫了。我們可以想想貧窮時的「葛優」為了生活打拚,淳樸怡然。而在滿足了物質慾望後,便思取自認的精神享受,這個時代的悲劇就這樣產生了~~。聯想舊時代「日夜不閉戶」的和睦,很令人汗顏------社會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如果看社會的決定力量--人的話,我想很遺憾了。我常想起同時礦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不知如果路遙繼續寫下去,少平會否同上述般變質。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警醒自己的精神狀況,「每日三省吾身」,畢竟我們青年人是未來的棟梁,我們的意志將會決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方向,為了美好的祖國,我們需要美麗的心靈------這也是該片對我們的意義。馮小剛的這部片稱「賀歲」,將一份沉重的禮物夾帶凝重的悲哀獻給我們,是很值得尊敬的。習慣過小資生活的我們,不要沉淪於不切實際的陶然吧,將熱情投身於社會建設中去,勇敢的面對生活,不要逃避,將時代的琴弦撥響為時代斑駁的路影。不錯,這即使大陸電影和港台電影的區別,悠久的文化底蘊,深刻的思想,更難以為人道之。
3. 音樂之聲的影評
央視音樂《經典》最近正在回顧《音樂之聲》,昨天偶然調到,看了一會兒便忍不住又把蝶拿來重新溫顧一遍。對於我這種喜歡炒冷飯的習慣很多朋友認為屬於閑著沒事做,嗯,確實有道理。
《音樂之聲》,看過無數遍了,不曉得等我老了,它會不會成為我這一輩子看得最多次數的電影呢?哈哈~風景如畫的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據說導演在考慮電影取景的時候來到此地,當時心中就只有一個念頭,在如此美妙的地方拍出的《音樂之聲》一定會成功。事實果不其然,它創造了歌舞片的奇跡,並挽救了這家瀕臨破產的電影公司。小莫的故鄉嘛!我最最心馳神往的地方。
電影一開始,音樂帶著我們掠過奧地利的山脈,河流,民居和草願,最後來到那片壯麗的阿爾卑斯山脈上,幽幽綠草地,修女瑪麗亞遠遠地奔來,展開雙臂唱出那首《THE SOUND OF MUSIC》,「我的心像小鳥一樣,從湖邊向森林中展翅飛翔,我像小雀日日夜夜在高聲歌唱,當寂寞時候我就來到山崗~」
「你一定要讓她幸福,要幸福得如同在山脈上高聲歌唱的瑪麗亞一般。」我突然想起電影《第六感》中,母親在女兒的婚禮上對那個許諾給其女兒一生幸福的男人的祝福。真的太美了,靈動的畫面,悅耳的歌聲,可愛純真的瑪麗亞。
看這部電影就不能不提到那七個活潑可愛的小孩,還有那個威嚴但卻不失慈祥的超帥上校。哈哈~我特別喜歡這樣的男人,有一顆敏感善良的心,可卻緊緊的包裹在冰冷的外表之下,他有著德奧民族典型的外表特徵——稜角分明,眼睛又深又藍,婉若一片靜靜的湖水,還有堅毅的嘴唇總是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呵呵~我對他描述過分祥細了吧?瑪麗亞就像一個前來拯救這個嚴肅地如同死灰一般的家庭的美麗天使,她溫柔而善解人意。最最重要的就是她帶來的音樂——這個家庭久久不曾擁有的東西。她用她的音樂,她的開朗打動了那七個孩子。我喜歡看著她帶著那七個人精兒樣的小孩,穿著用窗簾做成的娛樂服,背著吉它歡快地奔跑在一片片草地上。陽光照射下來,把那逼畫面給銳化了,幸福的光環染在每一個人四周。從帶頭的那個16歲花樣年華的麗莎再到最後那個小不點兒葛內特。哈哈~每一個都像是在天堂里的快樂天使。
電影從頭至尾,總是彌漫著無憂無慮的調子,除了瑪麗亞的離開,除了麗莎男友的背叛。前者是因為愛情而放手,後者是因為,因為初戀總是青澀而不成熟的。瑪麗亞和上校跳完那支奧地利民族舞蹈時,他們配合得天衣無逢,他們四目相接深情款款。瑪麗亞雙頰染得通紅,她這才知道原來她早已經深深地愛上了上校,可是,她卻選擇了逃避,又回到了修道院。但在睿智的大修女的指引下和她那份想念孩子的心的驅使下,終於她還是選擇了回去。但沒想到命運從此改變——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總會在其它地方為你打開一扇窗的。當她再次回到修道院的時候,是以新娘的身份。當身披潔白婚紗的瑪麗亞從大修女手中接過花環,緩緩走向上婚姻禮的殿堂時,你不得不承認,那樣的婚禮是人人都艷羨的。
最後的結局是完美的,在德國納粹即將到來的時候,上校帶著瑪麗亞和七個孩子,利用一次音樂會的機會順利逃脫了納炫粹的追捕。他們跨越了重重高山,遠離了戰爭的陰影。我想故事的結局應該就是童話式的:從此,王子和公主還有孩子過著幸福生活。
參考資料里還有些影評,供你參考。
4. 跪求電影《手機》劇情加影評。
劇情:《有一說一》的著名主持人嚴守一,在去電視台主持節目時,把手機忘在了家裡,這一個小小的失誤卻讓他的妻子於文娟發現了他與一個陌生女子間的秘密,回想丈夫在電視上笑容滿面,回到家卻神情恍惚:外邊滔滔不絕,對著她卻一言不發,妻子似乎明白了一切。妻子就此提出離婚。故事以手機作為核心展開一些列都市情感故事……
影評:
「與所有手機持有者共免」,這是影片《手機》電影海報的宣傳用語。很有意思的是這個 「免」字的用法,只有當你看完整部影片時才知道那不是一個錯別字,這裡面乃是包含著一種勸勉式的說教。與之相對應,這部電影只用了相當有限的敘事(盡管馮導說它敘事圓滿)、剪輯和攝影技巧,服裝和美工也相當「克制」,甚至為大眾所熟知的「馮式調侃」也十分節省,那麼對它的追究似乎只能停留在有關我們目前社會的思想意義上,也即它的現實價值。
脫離開影片的目標觀眾來談影片的現實價值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首先要弄清的就是這部影片的目標觀眾是誰。手機,這一現代社會科技與文明的產物,現在幾乎是人手一部,而影片的宣傳中也提到了「所有手機持有者」,那麼就出現了一種幾率很小的情況,就是影片自身的邏輯和現實世界的邏輯幾乎要等同起來。由此可見,導演的野心何其之大,竟然要把全社會都當作他的目標觀眾。可以理解,影片借用費墨之口指出:你們的手機里藏滿了秘密;而在現實世界裡,誰的手機里沒有收藏些許秘密?導演在這一點上艱難地與最廣大的觀眾達成了一種默契(觀眾是不願意有這樣的默契的),從而也真的把他的目標觀眾鎖定在全社會上。因而,這部影片的現實價值就變得非常現實,甚至逼得人喘不過氣來,影片還是借用費墨之口說出,「近,太近了」。所以,這是一部主題相當沉重的影片,甚至可以說壓抑。那麼,這部影片所指涉的現實價值究竟是什麼?依筆者看來,主要是隱私與謊言。
隱私這一主題何以看出?影片先是交待嚴守一的前史,然後是字幕,字幕之後的第一個場景就是撥給嚴守一的手機信號瞬間穿越廣闊空間傳遞到嚴守一的手機上——這一描述體現到攝影機的運動上之後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宏偉的升降鏡頭,這體現了對隱私權的粗暴侵犯——從稍後的場景我們聽到:還是帶在身上踏實。所以,手機對嚴守一來說就是他個人隱私的一個載體。同樣的攝影機運動在影片將近結束的時候又重復使用了一次,這次跟隨的是嚴守一驚惶不安的表情,由此可以對他個人隱私權的侵犯給他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心理創傷。影片中還有為數不少的細節體現著這一主題:比如嚴守一時刻不忘刪除他認為隱私的通話和簡訊記錄,打電話也要躲在廁所里,不止一次的反對沈雪整理他的手提包,甚至前妻和兒子的照片也需要費墨代為收管等等,但總體來說手機仍然是個人隱私的主要保留地。這一主題也是大多數人在現實世界裡無法迴避的一個主題, 「隱私」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不願告人的或不願公開的個人的事。」隱私可以是生活中具體的行為,也可以是個人的思想狀況等等。隱私權是公民以個人生活自由為內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人格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個人隱私卻屢屢遭遇到尷尬場景。盡管片中主人公的所謂個人隱私應該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但不可否認,那仍然是隱私,仍然帶有「隱私權」所具有的對抗性——一方要隱私,另一方卻想方設法地窺私——正是因為這種對抗,才出現了一幕幕婚姻悲劇,也正是因為這種對抗,才出現了影片的另一主題:謊言。
嚴守一在影片中說道:要想說真話,恐怕就得返回到肢體語言時代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肢體語言時代我們是回不去了。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三段論:在當今這個社會里,我們就沒法講真話了。這可能真的是嚴守一一種習慣性的思維邏輯,他可是一個善於編織語言,撒謊成為習慣的人——當嚴守一在於文芳的產房裡接到沈雪電話的時候,他竟然毫不猶豫地說在開會呢。這是很有含義的一個場景,比他在策劃會上接到武月的那個電話的場景更富有含義:一方面我們很清楚地看到,撒謊已經成為嚴守一的一種習慣,甚至可以不顧已經成為前妻的於文芳的鄙視;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撒謊乃是出於一種保護個人隱私的本能,他不希望沈雪知道他與自己的前妻還保持著聯系。在這里,我們就看到了隱私與謊言的內在關系——隱私是謊言的由頭,謊言包裹了隱私。還不止如此,謊言不僅包裹了隱私,還縱容了隱私,進而誇大了,就產生了更多的謊言……謊言,隱私,讓隱私成為一根在喉的鯁,提醒著當事人時刻不忘自己的隱私,於是在我們這個時代里已經占據了語言日產總量的相當比重。既然已經成為一種現象,那就不能再去一味譴責,而不得不去加以正視了。影片對這一現象的提出只是一種表面現象,重要的是去認識表面之下的生活。如何認識?影片中出現過這樣一段唱詞: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婦叫呂桂花,呂桂花叫問一問,最近你還回家嗎。這段唱詞在影片開始的時候出現了一次,在影片結束的時候出現了一次,這樣就構成了一種環形結構,或者說是輪回。唱詞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可以說是在交待嚴守一的前史,但當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是嚴守一的一個心理輪回了,他告訴我們:在人類社會里,科技的進步不一定帶來人性的發展。
「我還是想一如既往地深挖生活,甚至揭生活的傷疤。」馮曉剛這樣說道。也確實如此,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能如此強烈地和現實生活產生互動的影片。不論生活最終的結局如何,這樣的影片我還是希望越多越好
5. 電影音樂之聲影評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首歌曲、一段音樂的精彩而感受出一部電影的經典。多年以後,也許我們對那些電影的情節、內容已不再持有清晰的記憶,但想起它們中一些出色的樂曲,總能使人產生往復的回味。
近似或完全等同於許多人的感受,電影《音樂之聲》最令我觀時興奮和過後難忘的,正是其中幾首韻調輕揚、詞句爛漫的歌曲,比如輕快跳躍的《The Lonely Goatherd》、可愛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以及對祖國充滿深情和眷戀的《Edelweiss》,其中尤以機智詼諧的《DO RE MI》為最。影片中,瑪利亞抱著吉他、帶著七個孩子雀躍在藍天白雲綠地間,背後是寧靜和穆的阿爾卑斯山脈。單單是這樣一個場景就足以令人陶醉,況且還有那段饒富童真逸趣的歌曲,更把觀眾帶入了似曾遭逢的幻曼境遇:在早已遠去的某個時候,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理解來闡釋一切,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美麗心情感染周邊的人和事。《DO RE MI》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提供或者表達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的同時,也告訴了人們描述事物實際上是一件簡單易行而又充滿了美麗和未知的事情。
從2008年4月開始,美國百老匯原版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開始在中國巡演,7月26日到31日來到它的第七站廣州。恰好這個時段在我暑期游歷廣東的半個月內,盡管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十足的樂盲,但既有機緣躬逢盛會,當然欣然而往。我敢肯定,前來欣賞這場音樂劇的觀眾,絕大多數一定都看過它的同名電影。現在人們觀看影片通常都是在下載後的電腦的顯示屏前完成的,而與之相比,音樂劇的觀賞價值似乎更多地表現在演出現場。
在我以為,不論是從迫近的功利角度還是其他的一些根據出發,毋庸置疑的是,人類需要音樂的滋養和拯救。音樂能夠記載和描繪出任何一種情感,並直指人的內心,這正是藝術的突出的特質。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我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用音樂來抒發性情。不過,音樂最崇高的精神還不僅於此,具有引導人們追尋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為精深之處。
《音樂之聲》的劇情並不復雜,也沒有所謂的宏大和壯觀,但卻更能走進人們的心靈。在現場聆聽觀賞,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許許多多的愛所包圍。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著那些來自於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在劇中,施奈德夫人這樣慨述:愛情的經典,全在於共同面對困境時的無懼。實際上所有的愛無不如此,面臨危難的拼搏力量能夠輕易地顯示出愛的精神和生命的旨諦。其實,最讓我感動的,是瑪利亞剛一來到特拉普上校的家裡,就對七個孩子流露出了可貴也可敬的母愛。盡管他們喜歡惡作劇,而且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點,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卻用愛接納、包容、轉化了一切,並讓特拉普上校發現到自己孩子並非他印象中的不馴和頑皮。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爾在《法官》中寫到的:「你想說他什麼就盡情地說吧\但我了解我孩子的缺點\我不是因為他好才愛他\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我們終究會淡忘那些曾經的驚心動魄,終究會遺棄那些曾有的屈辱榮光,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不堪割捨的淺波微瀾,被我們時常撿出品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們竟然都充滿了音樂的精神和品質。確然如此,音樂承載了我們的生命,音樂記錄了我們的人生。
6. 關於音樂之聲影評2000字——豆瓣網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故事發生在奧地利。她是一個熱情奔放,熱愛生活,活潑開朗的年輕修女,對歌唱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很深的造詣。但崇尚自由,性格外向的她似乎不適合修道院的繁文縟節。於是,修道院的院長經過討論決定將這位年輕修女推薦給一個需要女家教的家庭。懷著對修道院的依戀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她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座豪華尊貴的府邸。等待著她的是一個剛剛失去妻子,不苟言笑,要求嚴厲苛刻的艦長以及穿著他的統一制服,每天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天性純真的孩子。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已經習慣「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孩子對這種生活早就在內心充滿了嚮往,充滿了渴望!如今,他們總算有了一位能滿足他們作為孩子本來就應有的自由玩耍的權利的家庭教師!
孩子們在她的指導下唱著那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Do A deer a femaile deer」,孩子們唱出了自己應有的朝氣,找回了自己原本就應該有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而她,我們的可愛的修女,看著孩子們如此歡快,如此自由的歌唱,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感!在我看來,她本身就是一個永保童心的可愛女孩!此時,她似乎也與孩子們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她帶領孩子們泛舟湖中,嬉戲草坪,穿梭市井,也曾騎著自行車飛奔,也曾如猿猴般攀爬樹木!在玩耍的過程中,音樂一直與他們相伴,他們唱出的是世界上最歡快的旋律!
但是沒過多久,那個不苟言笑的艦長就回來了,並帶來了一位準備成為孩子們繼母的女士。 當艦長看到她帶著孩子們穿著那種「奇特」的服裝在湖邊劃船,聽說她帶著孩子們爬樹的時候,艦長勃然大怒!厲聲斥責她,並責令她立刻離開!就在此時,孩子們給了艦長一個意外驚喜:換完正裝的孩子們唱著她教的歌曲來歡迎艦長帶來的客人,優美的旋律也幫助艦長找回了音樂的感覺,他也唱出了積攢在內心許久的歌聲!艦長開始後悔自己剛才的魯莽,並連忙向她道歉,請求她留下來繼續教孩子們。於是,她不僅得到了孩子們的愛戴,也獲得了艦長的認可!
讓我們來回味一下電影當中的這段經典對白吧:
「Do you know when I first started loving you?That night at the dinner table when you sat on that ridiculous pine cone.」 「What?I knew the first time you blew that silly whistle.」
艦長與修女也可以算是一見鍾情了!於是,同樣熱愛音樂,喜歡歌唱的艦長和這位修女共浴愛河!
雖然,《音樂之聲》並不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但這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也足以成為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了!
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第二次演唱《雪絨花》,這是表現愛國情懷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觀看都讓觀眾熱淚盈眶的一段。此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結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接受納粹的安排,在上校眼裡是絕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絕,他深愛的妻子和孩子便會受到傷害。於是上校決定帶全家逃走。即將離開祖國的那個晚上,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上校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雪絨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在瑪利亞的帶動下,盡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聲盪氣回腸——是的,大家會分享此愛,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在奧地利與瑞士邊境的群山之中,艦長和修女帶領著七個孩子翻越崇山峻嶺,懂事的孩子們並沒有叫苦!他們一起唱著歌,歌聲在群山之中回盪,聽,這是來自心靈的最美的旋律!
7. 電影《手機》的影評怎麼寫
為什麼我眼中常含著淚水,是因為這玩笑開得過分。
——題記
今夜三更時分很興奮的從網上當下《手機》這部片子來看,看到最後竟連那可憐的一點興奮也逐漸變成了悲哀,我不僅僅為嚴守一、為沈雪、為費墨,為武月等人悲哀,也為所有在現實生活中不真實的人悲哀。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都市裡的人都學會了帶著面具生活,連手機都可以成為其必要的偽裝工具,不簡單啊。
嚴守一是某電視台《有一說一》欄目的主持人,原本被認為是最誠實的人之一,可就是這么一老實巴交的人居然也搞出了婚外戀,武月的每次電話,嚴守一的心都巨跳一下,他的含糊其詞成了《手機》最好的反注腳。
嚴守一和沈雪也一定曾今信誓旦旦的說過下面的話:我願意某某做我的合法的妻子(或丈夫),從今日開始,不論是健康還是疾病、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都不能將我們彼此分開!我發誓從此將永遠愛護你、保護你、尊重你、並忠誠於你,不離不棄!
很好很好,當誓言還未風乾的時候,手機的悅耳鈴聲卻成功的震跑了海誓山盟,武月也好、費墨也好,都成就了一個笑話,一個在歲末讓所有懷著鬼胎的人都笑不起來的笑話。
手機也好,拷機也罷,請有婚外情的男人們注意了,無論是不可告人還是可告人的信息記得都要全部刪除,否則被找到罪證,死的一定很難看,笑。
馮小剛似乎擯棄了他一貫的幽默作風,把對生活的思考正兒八經的放入了影片之中,這一點很象周星馳的《喜劇之王》,開始把自己的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層,《手機》也順勢成了馮導探討人性陰暗面發出的第一聲警鈴。
看著背後那群為這部電影流淚的傻瓜室友,我料定了馮導的這次玩笑開好了。
最後,我衷心的希望馮小剛同志能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堅持的給我們這一群傻瓜講笑話。
8. 《音樂之聲》 影評
音樂之聲 Sound of Music, The
十分適合親子同樂的一部影片。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並曾獲最佳影片等五項奧期卡金像獎。茱麗安德魯絲扮演真有其人的奧國修女瑪莉亞,她到鰥居軍官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後來還成為他們的繼母。在德軍納粹佔領奧地利之後,他們全家利用一次公開表演的機會逃出了魔掌。導演羅伯特.懷斯成功地掌握住本片的各項吸引人要素,使它成為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
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
藝術與娛樂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1965年出品
導 演:羅伯特·懷斯
主 演:朱莉·安德魯斯
克里斯托弗·普魯默
·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
·一九六六年金球獎最佳影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力作。在編、導、演的天衣無縫的配合下,這部影片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緻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國際巨星 成 龍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影評人 Waddle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
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
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全家跨過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永遠帶來歡樂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電影音樂的原貌參與了故事敘事的當首推那首膾炙人口的小歌《雪絨花》(《EDELWEISS》)。 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盛情邀請之下,接過吉他自彈自唱了這首自己最喜愛的、已多年不唱的奧地利民謠:
Edelweiss
9. 關於音樂電影的觀後感 急!!!
音樂劇《音樂之聲》是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卡·哈默斯坦第二於1959年合作完成的。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 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范、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朴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准,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並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 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後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傑出的永恆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後,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 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 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