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中國電影百年新聞圖片

中國電影百年新聞圖片

發布時間:2023-02-11 03:36:33

㈠ 上海電影節官方海報發布,從海報上能獲得什麼信息

憑借「100年光影,第一個」主題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海報,海報是梅賽德斯 - 賓士向前願景,象徵著中國電影的領導。道路,贊美光明和陰影藝術。火車是工業文明的徽標,電影是電器時代的象徵。火車和電影從未解散過。在19世紀末,隨著紀錄短片《火車進站》,這部電影進入了公眾願景。很快,上海已顯示「西方體育」。這是中國第一部電影篩選,已開辟中國電影的發展。

輝煌的世紀,光線和陰影。組委會表示,他站在一百年的輝煌,開辟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新時代之旅,將繼續在今年6月24日上海國際電影節,「基於亞洲,注意中文,支持新人「為了提供節日,它將充分發揮平台價值和驅動效果。在全球電影行業的背景下,它抓住了行業恢復了恢復機會的機會,並促進中國電影的高速列車進一步推動世界電影藝術增強信心。

㈡ 致敬百年中國電影,紀錄電影《演員》定檔,都有哪些演員現身片中

於藍、秦怡、田華等演員將會現身《演員》這個影片中,大家也期待著他們在影片中的表演。這是中國首部探尋演員得意的電影,這個影片一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當做切入點,用多種方式來進行記錄,講述了一代藝術家從藝的經歷以及藝術上的成就。不僅挖掘他們對於演員這個職業的感悟以及思考,同時也將他們塑造的經典形象展現出來,也是為了向中國電影行業致敬。

膠片時代的魅力

相信在那段經典的流光歲月中也承載了他們的星光,他們用一生踐行了演員這兩個字的含義,而國產影片也會記錄他們在這其中的精彩。在大家的心中,他們就是烙印在記憶里的角色,給大家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在勾起一代電影人的光輝歲月時,也值得大家去敬重中國電影。希望大家一起去致敬了那個用老電影掀起的時代情書,希望大家能夠從影片里感受到膠片時代的魅力。

㈢ 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的影星名單

2005年11月12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評選結果,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期間隆重揭曉。
此次評選是在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為慶祝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表彰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作為傑出貢獻的表演藝術家而主辦的一次專業性學生育活動,學會邀請了100位國內知名的電影導演藝術家、電影評論家、電影史學家、電影教育家和製片人擔任評委,從一百年間所有參與拍攝過電影的演員中選出100位佼佼者。
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會長、「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評選活動組委會主任於洋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此次評選結果也還有掛一漏萬、令人遺憾之處,由於名額有限,還有一些優秀演員未能獲選。他說,這100位獲選演員可以看作中國電影一百年間成千上萬優秀演員代表。
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獲選演員名單 :
(分時期以姓氏筆畫為序)
(1905--1949):35人
上官雲珠、於洋、於藍、王人美、王丹鳳、馮喆、田方、白楊、石揮、劉瓊、孫道臨、阮玲玉、吳茵、吳楚帆、張平、張瑞芳、李緯、陳強、周璇、金山、金焰、胡蝶、趙丹、項堃、秦怡、袁牧之、陶金、黃宗英、舒適、舒綉文、謝添、藍馬、鮑方、黎莉莉、魏鶴齡
(1949--1976):34人
於是之、王心剛、王玉梅、王曉棠、王馥荔、盧燕、歸亞蕾、田華、仲星火、劉曉慶、成龍、張良、張瑜、張艾嘉、李小龍、李仁堂、李默然、楊在葆、龐學勤、林青霞、郎雄、柯俊雄、祝希娟、趙子岳、趙麗蓉、唐國強、夏夢、秦漢、郭振清、陶玉玲、崔嵬、謝芳、潘虹
(1976--2004):31人
張國榮、王志文、王鐵成、寧靜、劉佩琦、劉德華、呂麗萍、鞏俐、朱旭、宋春麗、張豐毅、周潤發、張曼玉、李連傑、李保田、李雪健、陳沖、陳佩斯、陳寶國、陳道明、周星馳、鄭振瑤、姜文、奚美娟、梁家輝、梁朝偉、梅艷芳、章子怡、斯琴高娃、葛優、蔣雯麗、濮存昕

㈣ 百年光影的簡介

大型文獻紀錄電影《百年光影》
該片將於12月2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隆重首映,獻禮中國電影百年華誕。
《百年光影》以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為經,以中國電影對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影響為緯,在「中國電影,電影中國」的格局裡,尋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和人物,並以闡幽發微的方式展開宏大歷史的敘述。力求在對百年中國電影的審視中,探求中國電影由娛樂而教化,由宣傳而市場,由系統而產業的內在線索,呈現中國電影的百年輝煌。

㈤ 中國電影史的百年簡史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中國電影史上的三次產業發展時期: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電影誕生的第二年,1896年電影現身於上海開始,中國本土的電影業便從商業放映起步了。在經過蹣跚學步的萌芽期之後,到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准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准確地說是「游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里,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制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志,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這個大浪淘沙過程中,「明星」、「聯華」、「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構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型大小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終當仁不讓占據著第一把交椅,將個人資本的運營方式發揮到了極致;1930年成立的「聯華」擁有院線的先天條件,形成「影院業與製片業之最初的聯合陣線」。羅明佑率先在一家私營公司里實現了制—發—放一條龍,他的經營思想在現在看來都是先進的,他試圖結束中國電影的個人資本經營時代,進入壟斷金融資本的高級階段。然而當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戰爭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體系時,只能是被描繪在紙上的美好前景,羅明佑成了一位悲劇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數量取勝的作風固然可圈可點,但它成功地開發了東南亞市場,發展到現如今的「邵氏」,其生命線之長足以獨立支撐起一部私營公司發展脈絡的活歷史。與此同時,三大公司不同的製片策略也為中國電影奉獻了不同的藝術形態,「明星」是「長篇正劇」的鼻祖、「聯華」是「文藝片」的源頭,而「天一」則把「稗史、神怪片」一脈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影片的類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續。
三大公司是電影產業鏈中上游製片業的代表,而與之同步發展的中、下游發行放映業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經營的,西班牙人雷瑪斯的青蓮閣是第一個電影固定放映點,隨後建起了屬於自己的一條「院線」。到1926年雷瑪斯離滬回國時,他的動產與不動產相加總計不下百萬,足以號稱「電影大王」。雷瑪斯告老還鄉時,張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經理張長福終於等到時機,立即於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電影院,組成中央影戲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戲院為領銜戲院,又吸收了「中華」、「平安」,中央影戲公司直轄7家影院。這條國片院線的形成是製片商涉足放映業的標志,同時中國電影的院線開始了新的劃分。在北方,1918年開始經營北京真光電影公司的羅明佑將其屬下3家影院,於1927年與經營西片的發行業務的英籍華人、平安電影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根屬下的3家電影院合營,定名為華北電影公司。1929年華北電影公司進入全盛時期。羅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輪、二輪中外影片上映外,還以平津為中心,在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青島,乃至沈陽、哈爾濱擁有直接或間接管轄的院線,同時開展國內外影片的代理發行的業務,短短幾年時間控制了北方地區的電影發行放映,經營的影院達二十多家,把曾壟斷經營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為影院業名副其實的「華北王」。
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回報,好萊塢八大公司紛至沓來,在上海和華北地區分別設有辦事機構。關於當時電影的放映數量,有數字顯示,美國電影以每年占進口影片數量平均80%以上的絕對優勢控制著中國電影的放映市場,甚至決定著影院業的生計。盡管國產片的總生產量只是進口影片輸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國的放映率和受眾人群來說,國產片的影響力並不遜色於以美國片為主的外國電影。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志,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產業蓬勃時期在抗戰炮火聲中戛然而止。
以前蘇聯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任務。
1945年抗戰勝利,憋了一肚子勁兒的電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傑作。
1949年2月,經過短期的籌備,在建國前夕的4月上旬,電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隸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袁牧之任局長。電影局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建立國家電影製片廠。
1950年,列寧和斯大林同志說著一口東北味兒普通話的蘇聯片《列寧在十月》上映。從此配音譯製片變成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時期先後建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北平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三大國營電影企業在歷史轉折之際,為新中國電影事業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規劃中,發行、放映同樣位置顯著,實現國有化的一體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終目標。因而,各地影片經理公司的建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由關外推進到中原,在時間表上,與國營製片廠的創建可以說做到了兩翼並進。據統計,舊中國有678家電影院,半數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廣州、武漢、沈陽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數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電影局及所屬各製片廠的領導幹部共9人組成赴蘇訪問團,經過長達3個月的考察,回國後向中共中央上報了《電影工作者赴蘇訪問團工作報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該《報告》,各電影廠(部門)便相繼開始了大規模體制建設和調整,以蘇聯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產量下降而藝術質量上升,優秀和比較優秀的影片達到近30部,佔全年總數的1/3強,這一年在新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上被稱之為「難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國電影的17年歷程有多種劃分的方法,就電影事業的發展而言,可分為兩大重要時期:從1949年開國到1957年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為起步、初創、建設的階段;1957年以後,經過1959年的「十年獻禮」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風」及1966年的「文革」,為穩定、發展、轉變的階段。中國電影在經歷了這17年的打造後,已經擁有了一份龐大的產業,家底堅實而雄厚。 中國電影第三次產業時期在時間和形式上與前兩次有所不同。「文革」後百廢待興,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不久挽救了瀕於崩潰的電影經濟,也使中國電影迎來又一次復興。但幾十年來形成的產業痼疾困擾著電影的發展,電視及多種娛樂方式的沖擊更使電影業的經營每況愈下,改革勢在必行。隨著中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電影業開始重新審視市場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紀90年代的一連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促成了體制的變遷,這一切都是在推動市場化進程的力量下進行的。因此,這一次產業期的到來較前兩次而言,在意識上體現出了更多自覺。
進入21世紀後,對於電影業市場化的確定和認知,已經在全行業達成了思想的統一,但客觀上講這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1993年,10部「分賬大片」的引進和1999年中美談判結束,中國加入WTO開始進入倒計時,這兩大事件都著實給尚處於懵懂之中的中國電影業上了「市場」的一課。與狼共舞,是中國電影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與國際接軌的不斷磨合中,才能漸漸地觸摸到市場的脈搏。「打破橫向的區域界限,打破行業割裂狀態,在大市場、大規模、全方位和全行業的基礎上,進行縱向資產聯營,進而重組市場,實現符合電影發展規律的新格局。」2001年,隨著市場觀念的深入人心,「院線制」的建設規劃被提上議程,12月18日出台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經過2002、2003兩年的強力推動,到了2004年,「中國已建成的36條電影院線,加入影院已經達到1188家,銀幕數為2396塊,比院線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塊銀幕。票房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影院有5家,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15家以上。」
中國電影業市場化的方向確定以後,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產、供、銷關系亟待重新「洗牌」。而在電影行業本身,打破了國有企業的單一主體,民營資本和境外資金開始進入,從製片業逐步擴展到發行放映業,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2001年,華語電影《卧虎藏龍》沖進奧斯卡,斬獲多個獎項,這給了中國人製作華語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機會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著海外、本土雙重投資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機》相繼問世,《英雄》贏得了2.5億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樣資金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無賊》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別占據了前三名,《功夫》是1.7億,《十面埋伏》是1.6億,《天下無賊》為1.2億。「借水行舟」使中國電影終於嘗試著下了海,並且開始學習游泳。 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當今美國巨片《蝙蝠俠》系列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㈥ 中國第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定軍山》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 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劇情簡介

《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漢中,並派大將夏侯淵、張郃等留守,駐兵定軍山和天盪山各隘口。

劉備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將進兵漢中,老將黃忠打敗了駐守天盪山的張郃後,又奮勇取定軍山,經法正指點,奪得定軍山以西的擋箭牌山的山頭,居高臨下,直取夏侯淵,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腰斬,從而奪得了定軍山。

㈦ 中國電影1949-1966這17年是怎樣發展的

中國電影所指涉的歷史和地理范圍非常之廣,它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並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海外華人社區。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電影工作者們開始大膽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國電影獲得許多國際大獎,而且逐年增多。由於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日益受到歡迎,中國電影工業已經吸引了相當多的外資並且不斷地與外方合作拍片。隨著電影生產和消費的國際化,中國電影實際是由什麼組成的問題也就凸現了出來:它是由中國人為中國人生產的嗎?假定關於中國電影的性質已達成某些共識,那麼,紮根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而有別於好萊塢現象的這種電影有它自己的特點嗎?這些特點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國際電影界所洞察與闡釋的呢?這些特點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形成有意義的國際對話呢? 回顧中國電影一個世紀的發展,不由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義的歷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電影在西方發明。這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戰敗之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年。自從1895年以來,世界范圍內視覺技術的發展與中國這個正在形成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事件的聯系日趨緊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戲在上海的徐園上演。在此後的百年間,引進的西方電影技術在中國本土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這項研究里,我們把中國電影史的斷代精確地界定在這百年(1896~1996)間,並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遠影響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決定的。我們把1896年作為起點,因為從一年開始,中國電影的消費與銷售開始具備跨國家的性質(當然也可以設想以始於1905年拍攝的第一部中國影片或是 1913年拍攝的中國第一部故事片作為中國民族電影史的開端)。 我們把對於中國三個地區(大陸、台灣、香港)的電影的探討下限定在1996年,因為從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獨立於大陸的地緣政治實體,這一中國歷史的全新篇章無疑將會對中國電影,特別是對後殖民的香港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盡管預測將來的中國政治和中國電影的形貌還為時過早,但是我們可以在次對中國跨國電影百年史進行一番梳理。我們將探究在中國電影史的整個發展歷程中的影像生產與消費的一系列模式:從傳統的"影戲"到機器再生產的現代時期的"電影",到後現代時期的電子影像的"模擬"(simulacrum)。我們的假設是,這樣一種視覺的歷史詩學不可避免地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學相聯系,而且深深地植根於跨國資本的經濟學之中。自從電影媒體完全整合到經濟和文化之中並調和這兩者以來,它為我們提供了審視和勾畫中國文化政治與20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兩者關系的輪廓的一個很具說服力的例子[1]. 接下來我將簡要回顧歷史,並對可被稱為"跨國的中國電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個相關的理論。種種跡象顯明,似乎只有在恰當的跨國語境中才能正確理解中國的民族電影。人們必須以復數的形式提及中國電影,並且在影像製作發展過程中把它稱作跨國的。中國個案中的跨國主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作觀察:第一,19世紀以來,特別是在1949年以後,中國分成了三個地緣政治實體——大陸、台灣、香港——由此而來,這三個地區之間出現了中國的民族電影/地區電影的競爭與合作。第二,在20世紀90年代的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國電影的生產、銷售、消費的全球化。第三,電影話語本身對中國及中華性的表述與質疑,即對大陸、台灣、香港和海外華人中個人或群體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族群認同、以及性別認同的交叉檢驗。第四,一次對中國"民族電影"的重新回顧與審視,就好象是在回顧性地閱讀跨國電影話語的"史前史".這一過程旨在揭示民族電影話語的政治潛意識——電影的跨國根基與條件。這些是任何一個民族電影規劃必定要克服與超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免受實際的或假想的帝國主義的危害,或是為了迫使少數民族保持沉默來維持國家統一。

㈧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影像資料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曾經被譽為歷史上的「皇家攝影隊」,在涉及共和國的重大活動、歷史事件等方面具有權威的拍攝地位,誕生了大量共和國歷史上最重要、最具有文獻價值的新聞紀錄片。現保存了約42000本膠片、42萬分鍾長度的紀錄電影資料,已經成為共和國的歷史影像檔案館。這些影片真實地記錄了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事件;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宋慶齡等歷史偉人;解放區建設、土地改革、和平建設等祖國建設的歷史腳步。資料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工業、交通、農牧、文教、衛生、科技、體育、地理風光、古跡名勝、民族民俗、戲劇、人物等各個方面。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成為百年中國的完整紀錄。
除去已經製作完成的紀錄電影,新影還有大量庫存的影片素材。可以說,新影的影像資料具有極大的發掘潛力。

㈨ 劉德華首開抖音賬號,連發3影片狂吸4千萬粉絲,他究竟有多紅

曾經的四大天王可以說是紅極一時,他們不僅擁有著帥氣的外表,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極為出色,劉德華作為其中的一位天王,演技相當在線,給後來的藝人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他最為令觀眾喜歡的還是他出色的人品,謙和親切的處事態度,令他在娛樂圈中獲得了極好的人緣。

長達40年在娛樂圈中備受關注,拍攝的作品更是獲得了極高認可,而他在59歲的年齡再次走向了時尚頂端,開設了自己的抖音賬號。並且在自己的賬號上面連發了三段逗趣影片,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成為吸粉4千萬,這樣的吸粉能力遠非是那此流量明星可比的。

三、天王影響力大

對於劉德華而言走紅是通過自己努力得來的,而他在成名後也沒有失去自我,無論何時都以比較謙和的態度處事,在拍攝作品時也對後輩照顧有佳。

由他出演的電影或是節目,都可以獲得極高的收視率,這是天王的影響力,遠非是其他人可比,雖然他的年齡在不斷增漲,但是網友對他的喜歡並不會受此影響,相信這個賬號後續還將會大量增粉。

㈩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10)中國電影百年新聞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百年新聞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評價寫作英語教學設計 瀏覽:602
主角是盲人的電影電視 瀏覽:595
特種兵大片李連傑電影大全 瀏覽:553
美國經典音樂電影 瀏覽:484
成龍電影大全飆車 瀏覽:580
免費又好看的愛情電影 瀏覽:822
香港電影古裝喜劇大全國語版 瀏覽:159
孕婦在電影院圖片 瀏覽:475
洪金寶炸火車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29
近期電影關於高中時代的愛情 瀏覽:579
二戰美國懷孕電影大全 瀏覽:751
平和縣電影院 瀏覽:244
2019逃離地球電影演員 瀏覽:437
水怪大電影第一季第一集 瀏覽:215
漢娜2020電影完整版 瀏覽:938
電影喜歡用的背景音樂 瀏覽:354
關於什麼房客的一部電影 瀏覽:29
超完美奪分電影音樂插曲 瀏覽:857
法國電影哇哇 瀏覽:450
電影天堂陽光電影愛情公寓517集在線觀看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