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樂劇起源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
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
後來出現法語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星夢Starmania》、《鍾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德語音樂劇(如《伊麗莎白》、《吸血鬼之舞》、《麗貝卡》、《魯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音樂劇。
(1)音樂劇電影百科擴展閱讀:
與歌劇比較: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
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
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② 音樂劇和舞台劇,歌劇有什麼區別
一、定義:
1.音樂劇:
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2.舞台劇:
指呈現於舞台的戲劇藝術。舞台劇按內容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
3.歌劇:
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
二、特點:
1.音樂劇: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
2.舞台劇:
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不僅舞台的配套設施日臻完美,而且舞台自身的功能愈發齊全燈光的旋、掃、閃,裝置的升、移、搖,音效可以在劇院環繞,影像可以在舞台升騰;舞台可以橫移,舞台可以旋轉,舞台可以雲山霧罩,舞台可以呼風喚雨。
3.歌劇:
歌劇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
(2)音樂劇電影百科擴展閱讀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義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讓-巴普蒂斯特·呂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
一直到18世紀,義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但亨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歌劇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音樂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舞台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歌劇
③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是什麼什麼是歌劇什麼是音樂劇急用
一、區別
1、起源的時間和元素不同:歌劇起源比較早,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教義劇、神秘劇以及表現一系列有關聯的場景的牧歌套曲和田園劇。歌劇的最直接來源是幕間劇,而直接靈感來源於古希臘的戲劇。而音樂劇出現的比較晚,是歌劇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起源於喜歌劇,清歌劇歌舞雜耍和滑稽表演。
2、測重點不同:歌劇中歌唱佔主要地位,雖然他也有劇本中的戲劇沖突表演,但是遠遠比不上音樂劇。音樂劇重在表演,它是以聲樂、舞蹈、舞台美術、劇本等等組成的綜合藝術,比較平衡,其中的唱段比較通俗流行。
3、音樂形式不同: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採用了大量的詠嘆調和宣敘調,歌劇演唱對於聲音和唱功的要求遠遠高於流行歌曲。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
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許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樂劇的插曲。音樂劇在音樂風格的選擇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搖滾等流行音樂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電聲樂隊的樂器。
4、舞台表演內容不同:在歌劇中,舞蹈經常作為一種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音樂劇是以戲劇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的表演藝術娛樂產品。
音樂劇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和自由,講究快節奏,善於營造緊張度,舞台氣氛追求熱烈火爆,劇中人物時以道白交待情節,在人物內心感受情激盪,戲劇矛盾尖銳。
5、從舞檯布置不同:音樂劇的布景豪華,場面氣派,絢麗多彩,符合情節的需要,響應觀眾的口味,布置大膽誇張、自由。並且使用先進的舞台技術。相比而來歌劇就顯得單一了點。
6、對演員的要求不同:唱美聲的人大多身材不怎麼好,而且對他們舞蹈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也不怎麼高,如果一個歌劇男演員大腹便便,女演員體態豐盈,這並不影響他們的演出,觀眾們也可以接收。
但音樂劇強調各種藝術元素的整體效應,所以演員在表演一個音樂劇角色時,必須同時兼顧各種表演成分,簡單的說要能歌善舞樣樣精通。
二、概念
音樂劇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歌劇在16世紀末,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歌劇在西方語言的代表字Opera來源於拉丁語「作品」的復數形式(Opus, Opera),後經義大利文推廣至其他歐洲語言,顧名思義歌劇原意不單單包括舞台上的獨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對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台表演藝術。他們相信古希臘的戲劇中的「合頌」部分實際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實際上就和今天的歌劇一樣,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當現知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贊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
音樂劇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音樂劇界最重要的獎項為美國的東尼獎(候選作品為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以及英國的奧利弗獎(候選作品為在倫敦西區上演的音樂劇)。
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也出現了多元變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很快以其視聽兼備、雅俗共賞的特質吸引了一批固定的並且正在不斷擴大的受眾人群。
④ 推薦幾部經典的音樂劇電影
雨中曲
這部歌舞片反映好萊塢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過渡。其中的主題歌舞徹底改變了下雨和心情沉重的內在聯系。把早期好萊塢的一些電影歌曲加以串聯,這樣的做法通常產生的是陳詞濫調和連篇俗套,但此處卻催生了一部充滿絢麗瑰寶的歌舞片。千萬別把在雨中唱歌聯想成凄凄慘慘戚戚,本片的情調猶如雨後的彩虹,流光四溢,那歌那舞是如此令人酥心,那喜劇是如此天真、開懷,能掃清你心頭的任何陰霾。本片是舞蹈大王金·凱利(Gene Kelly)的精心傑作,尤其是他在雨中自導自唱自跳的主題曲,已成為好萊塢最經典的歌舞場景。
紅磨坊
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近期推出的澳大利亞知名導演巴茲-魯赫曼執導的歌舞片《紅磨坊》,講述的是19世紀巴黎夜總會的腐華生活。好萊塢當紅影星尼科爾-基德曼和伊萬-麥戈雷格分別在片中擔任男女主角。《紅磨坊》在製片建造的一個真實的紅磨坊中拍攝。魯赫曼的這部最新力作,亦歌亦舞,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末下層社會人民的那種歡快、迷人的情調。巴黎的這個「紅磨坊」,是一個華麗的聚會場所,不管是上層名流還是下層平民常常在這聚會。"紅磨坊"將貧民和名流與工人、藝術家、波希尼亞人、女演員(或者說是妓女)連結在一起。
《紅磨坊》是巴茲-魯赫曼執導的第三部影片,也是巴茲-魯赫曼繼其處女作《陰森的舞台》(「STRICTLY BALLROOM」)和1996年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的票房巨片《羅米歐與朱麗葉:後現代激情版》(「SHAKESPEARE'S Romeo +Juliet」)之後的又一部巨作。這部悲喜劇音樂片,生動地描述了19世紀末巴黎聞名於世的奢靡夜生活,生動地描述了那時的愛情、死亡和再生、新技藝以及舞會的情況,是那個時代的見證。
影片評價:
2002年度,第74屆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藝術指導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影片 提名
最佳女主角 提名
最佳剪輯 提名
最佳化妝 提名
最佳音效剪輯 提名
2001年度 戛納國際電影節
金棕櫚獎 提名
2002年度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最佳音樂
最佳音樂或喜劇類電影
音樂或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最佳導演 提名
音樂或喜劇類電影最佳男主角 提名
芝加哥
歌舞片「芝加哥」的歷史,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最早的故事創意,產生於19世紀20年代。
《芝加哥論壇報》記者馬里尼·沃金斯(Maurine Watkins)從1924年兩起真實的謀殺案中得到靈感。在那兩起案件當中,犯有故意謀殺罪的兩名婦女均被宣告無罪而釋放。1926年,他的這個創意被第一次搬上了百老匯的舞台,但是並非是以歌舞劇的形式;1942年,兩部電影《Ginger Roge rs vehicle》和《Roxie Hart》也借鑒了這個創意。
幾十年後,導演鮑勃·福斯(Bob Fosse)買斷了沃金斯的劇本版權,並將之改編成歌舞劇《芝加哥》。1975年在百老匯上映後,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同年戲劇界最重要的托尼獎(Tony Price)評選中,贏得11個獎項提名,最後卻令人驚奇的一無所獲,被很多人認為是托尼獎的一個恥辱。其實,類似的事情不也正發生在奧斯卡與另一位著名導演身上么?
好在1997年《芝加哥》在百老匯復演時,托尼獎終於承認了它的價值,授予了它六個獎項。可惜鮑勃·福斯已經在10年前的1987年故去了,遺憾的沒有看到這一幕。
出水芙蓉
出生於音樂世家的安妮特·凱勒曼與父親相依為命,但安妮特卻違背父願,從小就喜歡游泳。長大後數次參賽均獲獎。後在父親的勸誡下,父女倆前往倫敦學習音樂、舞蹈、途中邂逅傑來·蘇里文,兩人一見鍾情。安在倫敦求學不成,在傑米的邀請下,於泰晤士河進行巴拉松長泳表演,轟動一時。後來,他們到美國紐約謀求發展。紐約競技場的老闆阿爾伯特暗戀安妮特,燕建議她表演水上芭蕾,為此,傑與安發生分歧而分手。安的表演卻大獲成功,成了著名的水上芭蕾表演家。此時,傑米參加了飛行表演失敗,而准備與阿伯特結婚的安卻在拍攝電影中發生了意外……
主要敘述作曲家史蒂夫因與美麗多情的卡羅琳認識以後,准備結婚,但他的經紀人喬治怕這樣會影響他的「水上盛典」的寫曲,所以僱用女演員瑪麗婭而達到阻止他們結婚的目的。史蒂夫沒辦法只好完成「水上盛典」,最後二人消除誤會,重歸於好。
"經紀人喬治送寫流行音樂的作曲家史蒂夫去加州,為他籌辦的「水上盛典」寫曲。在加州,史蒂夫愛上了美麗多情的大學游泳課老師卡羅琳,二人准備結婚,但遭到了唱片公司主管的反對,喬治怕這樣會影響他的「水上盛典""的寫曲,所以僱用女演員瑪麗婭假冒史蒂夫的妻子,帶著三個假冒的孩子來到婚禮上大鬧,以達到阻止他們結婚的目的。卡羅琳一氣之下出走了,史蒂夫得知卡羅琳任教的學院雖是女子學院,但章程規定也招男生,於是便報名入學。卡羅琳與院長齊心協力,千方百計的給史蒂夫記過以使其除名……經歷種種艱辛後,史蒂夫沒辦法只好完成「水上盛典"",並要喬治找卡羅琳來主演。最後二人消除誤會,重歸於好。"
最後的華爾茲
The Last Waltz [1978]
導演:馬丁 斯科塞斯(《憤怒的公牛》《飛行家》)
電影史上最完美的音樂紀錄片
大牌雲集 群星薈萃!
簡介:本片是美國搖滾樂隊「THE BAND」在三藩市作告別演出音樂會的紀錄片。馬丁.史高塞斯的導演手法出色,在把握節奏.色彩運用方面掌握得非常有尺度;鮑里斯.李文的攝影技術也是爐火純青,使得本片成為搖滾樂紀錄片的代表作之一。
⑤ 音樂劇與音樂電影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音樂劇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綜合舞台藝術,集歌、舞、劇為一體,廣泛地採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不斷追求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音樂電影是一種由普通電影(特別是歌舞片和以音樂為主要背景的其他電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一般以一個單線故事為軸,創作指定主題音樂和其他輔助音樂片段,按照電影拍攝的一般邏輯,並將音樂作為主要敘事工具,製作而成的短片。
優秀作品:
《特務J:跨國超級任務》三部曲(主演:蔡依林)
《歌舞青春》一,二,三部
《搖滾青春》(搖滾夏令營)
《放牛班的春天》
《勁歌飛揚》
《平民天後》
《音樂之聲》(美國)
《邁克爾·傑克遜:就是這樣》
《海上鋼琴師》
《once》
⑥ 音樂劇和舞台劇的區別是什麼
1、兩者的定義不同
舞台劇,可以定義為呈現於舞台的戲劇藝術。舞台劇按內容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
音樂劇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2、兩者的特徵不同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
舞台劇的劇情可以原創也可以根據小說、動漫、電視劇、電影等改編而來。舞台劇基本上採用「演唱+舞蹈+對白」這樣的形式,再加上是現場演出,所以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另外還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音樂、劇本、造型、舞台設計、燈光等專業技能,所以一台成功的舞台劇所具備的條件是很苛刻的。
3、兩者的分類不同
音樂劇是由百老匯、黑人、倫敦西區、世界音樂劇等組成。
舞台劇是由歌劇、舞劇、話劇、啞劇、詩劇、偶發劇、木偶劇等組成。
⑦ 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早期發展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
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繁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vaudeville)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
20世紀初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歌劇,
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
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耶穌基督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
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
(7)音樂劇電影百科擴展閱讀
流派代表
1、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倫敦,音樂劇作曲家。
1968年韋伯的音樂劇《約瑟與神奇綵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聲樂套曲,一組變奏曲,兩部電影配樂和一首安魂曲,獲得7次托尼獎,
7次奧利弗獎,3次格萊美獎,並且憑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贏得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
2、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美國著名作曲家,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台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
1924年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寫了《藍色狂想曲》獲得巨大成功。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卻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三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