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沒有蘇聯進攻柏林的二戰電影
蘇聯的:攻克柏林(就是樓上說的《解放》的一部分)
德國的:帝國的陷落
印象中就這兩部
㈡ 有沒有關於2戰中最後攻打柏林的電影
中文名:《攻克柏林》(2部)
英文名:The Battle of Berlin
出品國:蘇聯
導演:莫·齊阿烏列里
主演:波·巴甫連柯、莫·齊阿烏列里
上映年份:1949/1950年
· 免費用QQ打電話超清晰
· 銀行卡 安全快捷換Q幣
· 溝通無極限手機Q時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變心情
· 管中窺豹 明察秋毫
· QQ秀 秀出個性真自我
攻克柏林》與後來攝制的《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被統稱為《解放三部曲》。影片以國家名義調用了雄厚資金與大量軍隊,故此片場景異常壯觀真實。描寫的是前蘇聯衛國戰爭後期,紅軍紅過頑強的激戰,擊潰了法西斯駐柏林守軍,一舉攻下希特勒老巢柏林,取得了反法西斯衛國戰爭的最後勝利的故事。導演莫·齊阿烏列里原先是喬治亞的雕刻家,他一方面繼承了俄國前輩創作嚴謹的體驗派電影理論,同時又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人性美好的一面。影片風格既帶有歌頌英雄與戰爭勛跡的吟唱詩人那種奔放的熱情,也呈現了中古民間藝匠那種與原始時代畫家相類似的驚人簡潔手法。雖然多年以後,這部影片被視為斯大林故世前持續好多年過度個人崇拜的一個鮮明例子,但影片本身仍不失為一部偉大的史詩巨片。
㈢ 哪位有1950年蘇聯電影《攻克柏林》百度雲免費觀看資源,求分享,謝謝
《攻克柏林/柏林會戰》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06RU-sq0jUh5y4p6cdXUZQ
《攻克柏林/柏林會戰》是由MikheilChiaureli執導的一部二戰戰爭電影,主要由MikheilGelovani、V.Savelyev、AndreyevBoris等領銜主演。《攻克柏林》講述的是前蘇聯衛國戰爭後期,紅軍經過頑強的激戰,擊潰了法西斯駐柏林守軍,一舉攻下希特勒老巢柏林,取得了反法西斯衛國戰爭的最後勝利的故事。
㈣ 電影里,虎頭要塞里的丸一大炮真的存在嗎
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簽訂了《雅爾塔協議》,確定歐洲戰爭結束後,蘇聯同盟國共同對日作戰。同年5月9日,蘇軍將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宣告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蘇聯對日宣戰已是箭在弦上。而飽嘗思鄉之苦的中國將士們也意識到:反攻東北的時刻很快就要到了!根據第八十八旅同蘇聯方面共同制定的計劃,1945年7月,一支由100多名中國軍人組成的空降偵察部隊攜帶電台,秘密潛回中國境內。隨後,這支部隊迅速分解成數支小分隊,深入東北地區進行戰略偵察,為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做好戰前准備。在1945年7、8月間,偵察員們不僅摸清了日本關東軍的軍力和部署情況,還多次完成了暗殺、破壞等任務。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事件,莫過於炸毀虎頭要塞的「亞洲第一炮」。虎頭要塞位於黑龍江完達山脈的丘陵之中,是日軍為進攻蘇聯而秘密修築的邊境軍事要塞。它擁有龐大的進攻和防禦體系,是當時中蘇邊境東段的核心陣地。最讓日軍得意的是架在要塞山頂的一門榴彈炮。這門火炮炮身直徑為1米,炮口直徑為41厘米,炮長約20餘米,號稱「亞洲第一炮」。它的殺傷力驚人,裝葯量為1噸,一顆炮彈竟有4米長,最大射程達20公里。當時,這門大炮炮口直沖蘇聯境內的伊曼鐵橋和拉佐水塔,隨時都可以將炮彈打到蘇聯的土地上。可以想像,這門大炮的存在對蘇聯紅軍來說,威脅有多麼大。1945年7月,在蘇軍發動總攻的前夜,第八十八旅一支小分隊奉命去炸毀這門「亞洲第一炮」。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得知當時的具體細節。當地流傳的說法是:小分隊在當地地下抗日組織的配合下,喬裝打扮成鄉紳,騙取了日本關東軍的信任,混入虎頭要塞。隨後,小分隊隊員們在火炮的周圍安放了炸彈,從而炸掉了這門「亞洲第一炮」,解除了對即將出兵東北的蘇軍的巨大威脅。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翌日凌晨,蘇聯紅軍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之勢,兵分四路突進中國東北,向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一周之後,即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此後,第八十八旅中的中國軍人被劃分為57個小組,分派到東北各地的大中城市,協助蘇聯紅軍接管當地政權,並擔任蘇軍駐各地衛戍部隊的副司令員。在蘇軍全部撤出東北之後,第八十八旅的戰士們大都開始在東北各地的地方政府或軍隊中任職。至此,「蘇聯遠東紅旗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㈤ 誰把紅旗插到德國國會大廈上
蘇聯紅軍戰士米哈伊爾·米寧將蘇聯國旗插在德國國會大廈上。
米哈伊爾·米寧,他參加過解放列寧格勒戰役,一路隨軍隊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帝國議會大廈,在攻克柏林之前,當時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把紅旗插到帝國議會大廈樓頂。
在此號召下,米寧等5名士兵攜帶一面紅旗,最終設法到達大廈樓頂。最初,他們無法確定插紅旗的合適地點,但米寧注意到大廈樓頂雕像上的王冠,於是爬上雕像,把帶有紅旗的一根金屬棒插入王冠,並用褲帶將紅旗固定。歷史將銘記這一永恆的時刻——1945年4月30日晚10時。
媒體記錄
關於柏林會戰前前後後,《新華日報》發表的相關報道多達數十篇。在1945年4月29日發表的《柏林的末日景色》中,記者這樣描述:「鮮紅色的旗幟在被蘇軍佔領的市區的一座高塔上迎風飄揚著。高塔被炮彈打穿了許多彈孔。
德軍大炮不斷的轟擊著,想把紅旗打下,然而它們竟未成功。」「柏林駐軍司令部用城內所有成年的市民來抵抗蘇軍坦克,在背後槍擊蘇軍官兵。目前許多柏林人表示低聲下氣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作戰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再進行抵抗已沒用了」……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攻克柏林:正義之旗插上國會大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米寧
㈥ 二戰時期把蘇聯軍旗插到柏林國會大樓的戰士是誰啊
坎塔里雅和葉戈羅夫是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象徵,他倆作為首先將紅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屋頂的英雄而名垂青史,並在1946年5月8日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可是不久,他們便風光不在,最後竟在無聲無息中死去。他們的後人至今仍處於窮困潦倒的境地。
葉戈羅夫:不習慣奢侈
米哈伊爾·葉戈羅夫出生於斯摩棱斯克。戰後曾有人不只一次勸他搬到莫斯科住,可他卻寧願到離斯摩棱斯克約70公里遠的故鄉魯德尼亞小鎮定居下來。直到1966年,這位蘇聯英雄還棲身在一間破爛不堪、發烏變黑的簡陋小農舍里。孩子上幼兒園都得抱著送去,以防他們陷入泥污里不能自拔,因為當時通向他家的那條路還沒鋪油。
到了60年代末,他才搬進一處集中供暖、有洗澡間和電話的新居,並定期收到退休金。但英雄不習慣過這種奢侈的生活,有錢便隨便借給鄰居,經常花錢給鄉下的孩子買冰激凌吃。鄰居們誰有難處都來求他幫忙,這個想蓋房子弄不來地基,那個沒法搞到汽車配件,有人上不了大學,這些葉戈羅夫都設法幫忙搞定。可他自己卻什麼也沒給家裡弄來。勝利日20周年慶典,赫魯曉夫邀請他和坎塔里雅來到克里姆林宮,問他要什麼禮物,他只要了一輛「烏拉爾牌」摩托車。
葉戈羅夫死後,他所做的好事便被忘得一干二凈。甚至有老鄉謠傳說近些年他開始好酒貪杯,在頂層閣樓里同別的女人睡覺,還有小偷小摸行為。
隨著葉戈羅夫的過世,他一家的生活也每況愈下。他的妻子不再享受優惠待遇。到了90年代,他們家便已窮得丁當響,甚至交不起水電費。他妻子曾給總統辦公廳寫信要求提高退休金,卻未得支持。最後還是斯摩棱斯克州州長發了善心,把補助金提高到每月417盧布45個戈比,只可惜她還沒能拿到,就去世了。
坎塔里雅:死於另一場戰爭
梅利通·坎塔里雅比自己的戰友多活了近20年,於1993年12月27日去世,那是喬治亞-阿布哈茲沖突最激烈的時候。坎塔里雅死在火車上,他當時正坐火車去莫斯科領取難民身份證。
坎塔里雅是喬治亞人,但家在阿布哈茲,戰後他回到了那裡。1965年以前他在一家企業做木工班長,還被推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候選人,只是他推辭掉了,說自己好歹還得過一枚金星勛章,這枚可以給別人。
但隨後,坎塔里雅慢慢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1971年,他在蘇呼米分得一套靠著政府大樓地段的3居室住房。很快他又當上喬治亞最高蘇維埃委員,從此經常到各地奔走,幫了不少熟人的忙。直到今日,還有不少人利用坎塔里雅這個姓氏來為自己撈好處,甚至冒充是梅利通的親戚在招搖撞騙,有人還以其名在莫斯科開了咖啡館。
坎塔里雅不愛回憶那些戰爭歲月,他從來不看戰爭片。當有人不厭其煩地問他是怎樣把旗子插到柏林國會大廈上的時,他總是開玩笑說:「我們乘電梯上去的唄,一下子便到了屋頂。」坎塔里雅家的孫輩都是從教科書上才知道爺爺的豐功偉績的。
可喬治亞-阿布哈茲戰爭頃刻間改變了他的生活。阿布哈茲往外轟喬治亞人,即便像坎塔里雅這樣的祖國功臣繼續留在那裡也相當危險。1991年,他舉家來到莫斯科,在老戰士委員會的斡旋下,才在郊區臨時分到一間小小的一居室。可還沒等到正式入住,坎塔里雅便死了。隨即他的孩子就被剝奪了住房優待,並被打發到梁贊州的一個小鎮上去住。全家11口人只分到一套供難民住的小房子,並在那裡一住就是10多年。在這10多年裡,坎塔里雅的兒孫們想法掙錢糊口,孫子梅拉布和其弟弟不得不在煉油廠開車。
㈦ 蘇軍將紅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是什麼事件
蘇聯攻克柏林
4月29日,第3突擊集團軍第79軍打響了奪取國會大廈的戰斗。蘇軍3個營的兵力將其團團圍住。蘇軍首先集中89門火炮,對大廈實施20分鍾轟擊,並以大口徑、大威力的火炮抵近大廈,對其底層實施直接射擊,打開眾多缺口。而後,蘇軍步兵在濃煙掩護下,接近大廈底部,通過打開的缺口沖入大廈內,自下而上,逐層、逐層清剿敵人。4月30日下午,蘇軍士兵將紅旗插上了大廈屋頂。下午2時25分,戰斗結束,2500名殘存的德軍官兵被蘇軍俘虜。同日下午3時30分,窮途末路的希特勒,自知罪孽深重,在總理府的地下室開槍自殺。5月2日,守城德軍所餘7萬多人全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