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中音樂與音響

電影中音樂與音響

發布時間:2023-02-07 04:58:58

㈠ 電影中聲音的運用

電影中聲音的運用

    關於電影中聲音的綜合應用,陳西禾同志的《接電影中聲音的運用》一文(發表於《電影藝術》雜志1979年第2、3期)已作了極其全面而詳盡的論述。本文只准備若干當前特別應予重視的問題加以闡述。

   空間感

  電影的畫面是平面的二維空間,在視覺上它是依靠畫面構圖和拍攝對象之間的大小比例來造成立體的三維空間的幻覺。如果能充分利用聲音這第五維度的各種空間關系的特點,如遠近的關系、室內空間的混響特徵和自由空間的種種特徵,就有助於加強畫面的立體感,甚至可以用聲音來表現畫面外的空間關系。

  其實,聲音的遠近關系早在有聲電影出現的十年內就已經受到重視。1928年,格里菲斯在《亞伯拉罕.林肯》一片的一個遠景鏡頭就表現了「從遠處傳來的聲音」。1931年的德國影片《藍天使》,隨著開窗關窗,戶外人聲就有強弱變化。當然那還僅僅是一種粗糙的示意。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藝術上的探索,聲音空間感的運用越來越豐富多樣,越來越逼真。例如,在七十年代的一部英國影片《十一月五日》中,警長一邊說話,一邊穿過三個房間,他的話聲在每間大小不同的房間里的混響特徵都是不一樣的,使觀眾從聲音里感到了運動。美國影片《公民凱恩》就是利用混響特徵表現報業大王恩晚年在那空盪盪的宮殿式的住宅里的孤獨。在一部表現法國抵抗運動的影片中,有一場面表現抵抗運動的戰士與法西斯坦克交戰。戰士與坦克始終沒有出現在同一畫面之中,而且沒有景次的差別,兩者的空間空系全憑坦克履帶聲的遠近表現出來。這些手法在國外的影片中已屢見不鮮。近兩年,由於運用了道爾貝降噪系統,空間感更成為必不可少的要求了。美國導演奧爾特曼已經在幾部影片中拍外景時運用八個聲道和十幾個無線話筒來進行同期錄音,其效果也可想見。

  就錄音設備條件來說,我們並不算落後,但是,由於對這方面不夠重視,沒有充分發揮設備的優越性。在藝術上沒有要求,當然在技術上也就沒有探索、試驗,或者是有了要求而不曉得利用(據我了解,一些電聲學研究機構在這方面是有研究成果的,我們電影卻沒有利用)。比如,去年上映的三部影片《櫻》、《歸心似箭》和《等到滿山紅葉時》,雖然注意到自由空間的回響,但是禿山上、深山老林里和三峽的江面上的聲音聽起來都是一樣的回響,缺乏細膩的變化,這就失去了真實感。而在一部音樂家的傳記片中,本應對聲音做更細致的處理,但無論畫面是什麼景別,無論男女主人公相距多遠,或者距離正在起著變化,無論是在江面上或竹林里,那琴聲不知為什麼始終處於前景,毫無變化。在另一部影片中,兩人在大霧彌漫的山峰上的岩石間格鬥,但他們的腳步聲不僅沒有透過迷霧傳來的特徵,反而是踏在空洞地板上的聲音。又如法國影片《憤怒的人》中在大車庫辨認撞毀的汽車的那個場面,一切細小的動作都發出那空盪盪的大車庫的混響聲,然而為這一場面配製的華語對白卻是錄音棚里純凈的聲音,這使觀眾聽起來感到非常別扭。

  聲音還有延伸畫面空間的作用。畫面的空間怎樣也超不出銀幕的四框,如果使用各種不同透視關系的畫外聲音,就彷彿打開了銀幕的畫框。看不見聲源的聲音能產生特殊的效果。例如《青春之歌》中白莉萍公寓除夕的那場戲就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效果。我們先看見白的一些朋友聚集在正房,聊天,唱《流亡曲》。崔秀玉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跑進耳房去。接著畫面上出現白和林兩人走進耳房來勸慰。這時畫外傳來正房的《流亡曲》,悲憤和絕望的喊聲,砸酒杯的聲音。這一效果(包括人聲、音響、歌曲)不僅加強了耳房這一場戲的情緒氣氛,而且使觀眾下意識地在腦海中看到了正房的那番情景,從而擴大了畫面的空間,加強了縱深感。《憤怒的人》里,主人公尾隨夜總會老闆時,他處於銀幕上的前景朝縱深走去,突然從他身後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兩個人從後面沖上來把他抓住。由於這腳步聲空間感強,使人感到那兩個彷彿是從觀眾廳撲上銀幕似的。

  而印度影片《流浪者》牆後抓賊的那場戲則更增添了喜劇的效果。我感到,尤其在今天,當聲音的表現可能性越來越豐富多樣的條件下,畫面的構圖不應再局限於傳統舞台框那種「封閉式」的處理:自成一個世界,與畫框外隔絕,人物的注意中心始終保持在畫面內;應當更多地用「開放式」的畫面構圖,打破舞台框,使空間變得更為開闊自由。而聲音將大大有助於這樣的表現,從而使畫面更為逼真。

  傳達信息

 說到傳達信息,一般都認為就是台詞,並且由此對這一承擔著如此神聖職能的對話---影片的思想性,不敢輕易另作它用,並且深怕觀眾聽不懂,或者沒有聽清。銀幕上不論是正面或反面人物都是吐詞清楚,涵義明確,連犯口吃毛病的人都少見。難道《等到天黑》里那個匪首故意含混不清的話語不正是多了一層涵義---優越於對方,穩操勝券?實則各種戰爭的影片中,有一場面是女主人公的渺小身影站在街心,陷入兩旁駛過的坦克車隊之中,一切都淹沒在那震耳欲聾的坦克車聲之中。它鮮明地道出了這部影片的主題思想。

  聲音還可以作極其主觀的運用。在瑞典導演伯格曼的影片《沉默》中有這樣一場戲:姐、妹兩人和妹妹的兒子在旅途中來到某一外國城市。街道上傳來隆隆坦克聲,似乎正在發生一場政變,兒子伏在旅館窗口往下觀望。他的母親不願聽到這些聲音,命他把窗關上。但在窗未關上之前,那些雜訊突然沒有了。這是從母親的角度,主觀上把一切聲音都關掉了。接著是孩子的姨母對房間里收音機播送的音樂感到非常煩躁,於是她走到關上的窗前,這時,音樂聲消失了,而街道上又傳來了坦克聲。當她轉身往室中央走去時,樂聲又顯出來了。她走到桌旁把收音機關掉,音樂止。當然,這是少有的,表現主觀音響的手法。

劇作功能

 聲音(不僅僅是對話)既然可以表達信息,那必然可以直接參與情節之中,使它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尤其是音樂,更可以直接揭示外部動作的內在規律。

  美國影片《翠堤春曉》有這樣一場戲:作曲家斯特勞斯坐在鋼琴旁為歌女克拉拉創作一首戀歌《當我們年青時》,他的妻子波爾蒂端著茶走進屋來。她想當然地以為那首戀歌是為她而作的。這使斯很惱火,流露出對她的冷淡與厭惡。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感到不解。隨後,當他的音樂朋友們在演奏這首樂曲時,克拉拉到來了。原來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波從克拉拉的神情突然悟到這首樂曲原來是為那個女人寫的,她的丈夫有了新歡。我們從銀幕上看到和聽到這首樂曲的演奏以及波的面部表情的變化。就這樣,這首樂曲不僅推動了劇情的發展,並且使沖突表面化了,歌曲本身也優美動聽。如果去掉它,這場戲就得另作設計。

  這里順便提一下,前面提到,為了插曲,畫面被迫作大量圖解說明,這是很笨拙的。看來問題在於插曲脫離了劇情,它往往出現在高潮以後,恰恰處在向低潮發展的地方,因此不僅沒有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反而成了多餘的東西。《天去山傳奇》使用畫外的歌曲時,畫面上恰恰是男女主人公表面的無聲場面,因此並不顯得多餘,而是烘託了情緒。

  時代感

  應當注意聲音的時代感,尤其是音樂。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公園里出現手風琴手在拉奏《風流寡婦》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楓》里出現了那一時期的「造反歌」:「拿起筆作刀槍,齊心合力打黑幫......」,頓時加強了場面的時代氣氛。《早春二月》里小學生們唱的那首《雲兒飄》,《閃閃的紅星》中的《打倒土豪》都增添了時代氣氛。不過肖澗秋彈的那首鋼琴曲,無論從作曲技巧和人物的業余演奏技巧來說,都因不符合時代的實際情況而影響了那場戲的真實感。超越了時代和客觀實際的藝術追求只能給人以虛假之感。正如錄音師也很難為一個普通的單身幹部所住的那間三十平方米的寬敞房間搞什麼空間感,那就成了假上加假了。這里要提一下陶嵐家的那架鋼琴。在江南的偏僻小鎮,氣候潮濕,那鋼琴怎能保護得那麼好,居然沒有一個走音的琴鍵,肖澗秋初來乍到,也沒有彈一個音階試試。在外國影片中走音的鋼琴實在不少:《你永遠在我心中》的鋼琴的高音A是經常走音的;在一部蘇聯戰爭片中的鋼琴有好幾個音是走調的;在美國影片《忠勇之家》中,小妹妹在剛挨了一顆炸彈的家裡的鋼琴上為歡迎新婚哥嫂彈奏《婚禮進行曲》時,那架鋼琴沒有一個音是準的。在美國影片《鬥牛》中,青年作曲家在郊區小餐館的鋼琴上合著廣播里的節目演奏他的新作時,看來創作者不忍用走調的鋼琴來破壞這首樂曲,因此搞了一個折衷辦法:那架老鋼琴有七個琴鍵的白裝飾片已脫落,露出了黃色的木頭。國外影片處處注意真實性的細節,而我們卻太不講究了。

  演奏音樂所使用的樂器和時代(以及民族、地區)也有一定關系,當然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曲調。無論如何,古代歷史題材的影片中用電吉他,恐怕難以為要求嚴格的觀眾所接受。不過用電子發聲器來創造某種特殊的音響效果,那又另當別論。

  時間感

  利用自然界的聲音或計時工具的聲音來表現時間的遷移或季節的變換,這已是電影中司空見慣的手法。問題在於,一些手法一再重復,已落俗套。為什麼不能進一步發揮想像力,探索現實環境中的各種聲音特徵來表現時間、季節呢?比如,在不同氣候條件下聲音傳播的特徵,不同時令的風俗習慣中的音響等等,都可以從藝術表現上加以利用。《早春二月》用火鍋的噝噝聲創造了江南臘月的氣氛,構思新穎並有民族習俗的特點。《小字輩》用聒耳的蟬鳴來表現盛夏,吵得令人心煩,這不正是作者的意圖嗎?

  英國影片《相見恨晚》利用收音機播送一首熟悉的鋼琴協奏曲來貫穿整部影片。故事採用了倒敘手法,在幾次的閃回敘述中實際時間拉長了,當畫面再次回到開場時的背景,這首樂曲已接近尾聲。因此,它除了作情緒背景用以外,不使觀眾有了一個限定的銀幕時間概念---演奏這首曲子所需要的二十分鍾。

 聲音運用得巧妙,還可以構成聲音的閃回。例如,在美國影片《我們的黃金時代》中,戰後失業的復員軍人偶然來到停放戰後報廢的機骸墳場。他登上一架當年曾駕駛過的同一型號的飛機殘骸,坐在轟炸手的座位上陷入了回憶之中。影片在視覺上並未表現回憶。攝影機靜止地從外面拍攝那架已卸掉了發動機的轟炸機的正面。畫面外響起了重型轟炸機的那四個發動機的共振聲。這一音響漸漸被低音樂器所接替,形成了一段緊張的樂曲,同時夾雜著當年戰斗中的喊話:「發現目標!」、「機翼著火了!」......就這樣,在畫面不變的情況下,聲音把觀眾帶回到戰斗英雄的戰斗過去,並與他現在復員後失業的困境形成鮮明的、具有社會批判意義的對比。同時在這段沉思的、具有內部緊張性的緩慢的短段落里,又避免了因使用一系列快速短暫的閃回鏡頭而破壞其節奏。

綜合運用

  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音樂與音響效果不能同時使用。這條陳規早已被先進的技術和成功的藝術實踐打破了。人聲、音響效果、音樂,一切電影藝術效果所要求的聲音都可以同時出現,並可作不同強弱的要求。這如同管弦樂的配器法,是個藝術處理的問題。只要在頻譜上處理得當,仍可以清晰地聽到各個「聲部」。例如有一西方作曲家談到,因為某一演員是渾厚的男低音,因此他注意到在另一音域中為他配上一段樂曲。利用不同的頻譜區來處理不同的聲音是一個較簡單的技術問題(這是聲音的掩蔽效應在實際錄音中的應用),但能給創作者以充分的藝術表現的自由。在電影這門技術產物的藝術中,掌握一定的有關科學技術知識對藝術創作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遺憾的是,我們有不少藝術創作者抱著恥於了解技術的態度,那麼,他的表現手段當然也就大受限制了。

  英國影片《卡羅蘭夫人》片頭字幕的背景畫面上是卡羅蘭騎馬賓士的一系列鏡頭,聲帶上是奔騰的馬蹄聲,水塘的鴨叫聲,同時還逐漸隱顯了一段刻畫女主人公命運的優美的抒情音樂。盡管兩種聲音是一緩一急,節奏不同,但效果極為統一,形成了對這個人物性格的兩個方面的對位。另外一部表現兇殺的影片《黑色的聖誕節》,使用「平安夜」的聖誕節合唱,但配合著畫面,在歌曲將近結束時遠處出現了幾聲凄涼的犬吠聲,頓時給聖誕節歡樂的節令氣氛投下了陰影。

 我國新片《第十個彈孔》母子在監獄里見面的一場戲也把話聲疊在音樂上,它在效果上出現的一些干擾,如大提琴的音域和話聲太接近,那是技術問

兩個例子

  下面先以美國四十年代一部較一般的影片《當差的妹妹》的開場為例,來嘗試說明在影片中如何平衡使用電影中的人聲、音響、音樂這三個方面。

  影片故事是好萊塢的俗套之一:一個窮家女嚮往登上樂壇,幾經周折,終於被大老所賞識,並遇見才子,有情人終成眷屬。影片的開場是在火車上,那些一心想登台的歌女得悉某名作曲家也搭乘這趟車,都想闖入他的房間,顯顯身手。作曲家十分惱火,黑人乘務員出了個主意,把這些人引開。結果女主人公安娜找錯了房間,給一名推銷員唱了一曲。

  片頭字幕上響起了好萊塢所慣用的那種不合理地借自歌劇序曲形式的、歌頌安娜的愛情的主題音樂。當畫面轉入火車車廂內的情影時,音樂用小提琴的上行樂句過渡到主要是模仿火車節奏與汽笛聲的音樂,並稍稍暗示出即將出現的「太陽孿生姊妹」的歌舞音樂的性質。音樂漸隱,火車音響出現,隨著過道關門聲及「謝謝」聲出現了孿生姊妹,她們給人的視覺聽覺形象體現了一個「俗」字:衣著打扮俗,操著南方德克薩斯州的土佬口音,語言不雅,音域高,音色尖,喉音重,節奏急促而跳動。黑人乘務員指給他們作曲家的房門。孿生姊妹按門鈴(聲),作曲家開門(聲)。她們立即在過道里又唱又舞,節目是較俗的音樂廳歌舞,而且唱到最後一句兩人都稍稍走調(有假定性音樂伴奏,強烈的火車節奏)。兩人舞完後氣喘吁吁(聲)。作曲家婉言謝絕,把門關上(聲)。他的聲音是男中一高音,音色溫和,聲調很不耐煩。音樂一停就立即顯出火車隆隆音響。孿生姊妹走後,作曲家開門喊「服務員!」他與黑人乘務員交談時,除了隆隆車聲外還傳來長長的幾聲汽笛,襯著黑人的沙啞的聲音,他吐字含混,男高音,節奏慢。安娜在另一節頭等車廂背對攝影機沿過道走下去,經過兩節車廂連接處,車聲大作,進入下一節車廂關上門(聲)後,車聲又發悶了。安娜走進二等硬座車廂,迎面傳來嘈雜人聲。安娜保持背朝攝影機,沉默地在孿生姊妹旁坐下。那兩人依然嘰嘰喳喳地在議論著作曲家。火車音響在繼續。一名餐車服務員敲著預告午餐的木琴(1351)走過,孿生姊妹邊說邊離座去餐車就餐。當安娜在近景中轉過頭來露出她那美麗的側面臉孔時,同時開口輕輕地叫了一聲「服務員!」純正的北方口音,音域較孿生姊妹低一些,音色柔和悅耳,語調從容(這是為一個歌星精心設計的視覺和聽覺的亮相)。火車音響始終未斷。服務員告訴她一個錯誤的房間號碼。安娜敲門(聲)他走進去時,傳來房間內的乘客蓋上玻璃蓋的碰擊聲。安娜在兩句話之後就搶機會唱起一首高雅的抒情歌曲。他的歌聲一切方面都符合美聲學(bella canto)的要求。在這首歌的引子之後立即加入了火車的節奏,並且在半途還暗示出火車進站、停車、離站的節奏變化。當作曲家到站下車,並在月台上停下來買報的時候,穿過月台上的各種雜訊、車頭放氣聲,從遠處車廂里傳來了安娜的輕微的歌聲,並引起了作曲家的注意。作曲家一邊和報販說了幾句,一邊在傾聽。他們的話聲和畫面是一致的--處於前景(!)。在車廂里安娜唱完後,立即出現火車的音響,一直持續到這場戲以關門聲結束。

  就在這13分鍾的開場戲中,聲音的設計是多麼的細致。首先,出場的五個人在音高、音色、口音、節奏上都有差別,並且在孿生姊妹和安娜的聲音之間特意安排了俗與雅的對照,從而突出了安娜。兩首歌共佔三分半鍾,第一首是為了襯托第二首,它保持觀眾興趣的是它的「低劣」。第二首歌不僅「美」,並且還承擔了戲劇性懸念,這是那作曲家在故事中四度錯過安娜的歌唱的第一次。此外,雖然這部影片賣的招牌是那時的新興女歌星迪安娜·竇萍的歌喉,但創作者卻並不害怕按照劇情的要求(而不是音樂會上的要求)在月台上的鏡頭中根據畫面中的場面調度的透視關系把那優美的歌聲推到背景,而把處於前景的作曲家的話聲合乎情理地擺在前景,並在前後景之間混雜了月台上的各種雜訊,從而給人一種藝術的逼真感。至於對話、音響和音樂的關系,設計得也很細致。音響在沒有音樂時始終持續著,並且表現出空間環境變化的音響特徵。開門、關門、玻璃杯碰擊聲、喘氣聲等都一一表現出來。在有對話的場面中,音響依然持續著。而音樂出現時,雖然音響中斷,但音樂依然在節奏上保持了音響特徵。不過這是距今三十五年前的老片子,無論在技術上和藝術上都已落後和陳舊,聲音顯得單薄,假定性的音樂太多。

  這里在援引一個同時運用人聲、自然音響和音樂來造成情緒氣氛的轉換的例子。

  美國影片《翠堤春曉》(1939年)中有這樣一場戲:當歌女克拉拉終於讓她所熱戀的斯特勞斯留在維也納,獨自登船離去時,斯特勞斯站在碼頭上,百感交集。輪船起航時,船上的樂隊奏起了當時已在維也納流行的《當我們年青時》(斯為克所寫的情歌),克拉拉隨著樂聲唱起了這首歌,最後一次向斯表示眷戀與惜別之情。歌聲悠揚,隨著輪船向多瑙河的夜霧中駛遠,歌聲也越來越遠,最後和輪船的黑影一起消失在迷霧之中,餘音繚繞。(可以設想,在這里如果不忍損害這位歌劇明星的歌聲,把聲音始終擺在前景,那怎麼表現出影片劇情所要求的惜別之情呢?這是四十一年前的藝術水平。)透過夜霧遠遠傳來輪船的一聲低沉的汽笛……又一聲……又一聲,越來越遠。斯特勞斯孑身躑躅在碼頭上。間或,背後駛過一輛晚歸的馬車,馬蹄與車輪在石頭路面上敲擊出冷清的轔轔聲。斯特勞斯久久徘徊直到天明。水平線上露出了太陽。畫面外短暫地響起了暗示出《藍色多瑙河》的動機的幾個音符。斯特勞斯踱到水邊,坐在石階上沉思。背景上跑來一夥歡笑著的洗衣女,青春的歡笑聲稍稍引起了斯特勞斯的注意。一個店老闆端著木盆走出店來,嘩的一聲把一盆臟水潑在斯特勞斯近處的水面上。斯特勞斯一驚。閃爍著太陽光芒的水面上響起了斯特勞斯腦海中正孕育著的《藍色多瑙河》的旋律。當這首樂曲完整地演奏出來時,畫面上出現了多瑙河沿岸陽光明媚的秀麗的景色。一艘小火輪駛過,發出一聲明朗而尖銳的汽笛聲(和前面夜景里的低沉的汽笛聲形成情緒對比)。接著出現一連串圖解說明的畫面,表現這首圓舞曲如何在世界各地受到歡迎,各民族的青年男女都隨著樂聲翩翩起舞。當樂曲演奏到那段輕快跳躍的樂段時,畫面上出現了印刷工人踏著圓舞曲的節拍搖頭晃腦地在印刷《藍色多瑙河》樂譜的喜劇性場面。尤其是一名胖乎乎的青年工人鼓起腮幫子用嘴吹出一句斷奏staccato的樂曲的形象,更帶有喜劇性色彩。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導演利用各種聲音和畫面巧妙地結合,緊緊地掌握住了觀眾的情緒變化。這樣的處理是多麼出色啊!

�������M

㈡ 影視音樂必知:影視作品中音響的分類

1、動作音響:人和動物行動所產生的聲音。如人的走路聲,打鬥聲,動物的奔跑聲。

2、自然音響:自然界中非人的行為動作所發出的聲音。如風聲、雨聲、鳥語蟲鳴。

3、機械音響:因機械設備的運行所發出的聲音。汽車、火車、輪船、飛機聲,電話聲、鍾表聲。

4、特殊音響:經過變形處理的非自然界的音響。神話、科幻片中多用。

早期電影音響的運用主要是為了交待事件、刻畫人物、喧染矛盾沖突和突出主題,即主要是戲劇化的作用。它的主要特徵是:「想當然」地模仿自然界中的音響,即所謂的「配音」為影像內容「配上」聲音。這是一種「偽音響」。

(2)電影中音樂與音響擴展閱讀:

音響在電影中的作用

1、 增加銀幕的真實感, 喧染畫面的氛圍。 《黑樓孤魂》

2、打破畫框的限制,擴展空間,增強銀幕的信息量。 如兩人在一間屋子裡睡覺,樓下傳來響聲?

3、聲畫組接:用音響將幾個不同內容的鏡頭連接起來,產生一種整體感。 表現人物的心境。如小偷第一次偷東西的心跳聲。

4、塑造人物。 如《太陽雨》中的「靜」與東方文明(「靜」的美,「靜」的尷尬)。

5、隱喻、象徵,表現作品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如《鄉音》中水邊的木錘聲,結尾處獨輪車的聲音和遠處的火車聲。

㈢ 電影中音樂和音響的區別

音樂是配樂,音響是對音樂、人聲、混響的處理,電影是多種音聲的綜合縮混。

㈣ 電影中音樂、音響的作用

1、電影音樂是一種全新的音樂體裁,基於基礎音樂的共通屬性,並包含自身的獨有特性,在影視作品的內容、情感呈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電影音樂可以根據畫面的特定情景和場景需要,將人物、事物和情感,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進而為影片的畫面提供其所需要的聲音造型。

2、電影中的音響,主要作用是補充,即創作者依據作品主題、內容,主要人物情感等,創作出與之相對應的音樂,補充畫面,以聲畫結合的方式傳遞導演的藝術觀念,達到導演所要求的主題呈現、情感表達的傳播標准。



(4)電影中音樂與音響擴展閱讀:

電影音樂藝術美學功能是:

1、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生動,可以為電影加不少的分數。

3、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4、引起一定時間、空間、環境的聯想。

5、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6、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

㈤ 音樂音響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

音樂音響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

聽吧,當一首流行音樂在你耳中跳動時,音樂已化作一個個精靈激動著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感覺到了嗎?血液正在燃燒;聽到了嗎?心跳正在加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音樂音響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希望對你有幫助!

1927年,美國華納公司拍攝了影片《爵士歌王》,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無聲電影時代。由此,音樂音響正式進入影視作品中,使影視作品真正由視覺藝術變成了視聽藝術。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新風格、新體裁的影視音樂音響層出不窮,成為影視藝術這個綜合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雖不像畫面那樣鮮明具體,但是從聽覺上我們感覺到音樂的旋律、氣氛、情感、形象刻畫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有時,這一聯想的空間比具體畫面空間更開闊,更豐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表達主題思想的能力,在影視作品的創作中,音樂的運用有時比其他藝術在表現主題上更勝一籌。

一、概括內容,深化主題

用音樂在影視作品中揭示作品的主題是編導們經常會用到的。他們用音樂的標題、音樂旋律、氣氛、情感、形象對作品或畫面進行揭示、刻畫和深化主題,同時,這還有助於作品藝術風格的形成。

同樣,視聽藝術也要表達一定的主題思想。它的各種表現手段都是為了闡述主題,音樂進入這一視聽藝術以後也是為主題服務,可以概括主題,揭示主題,也可以進一步的深化作品的主題思想。如專題片《牽手》,中,用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演奏的主題曲婉轉動聽,同時引人深思。音樂將現代都市中人與人之間復雜的人際關系,微妙的情感變化,人們的心理活動,家庭與事業、善良與執著、寬容與理解、愛情與友情等家庭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矛盾沖突概括得淋漓盡致,富有哲理性,耐人尋味。

二、描繪景物,交待環境

描繪性音樂是影視作品中最常見的一種,這種音樂主要是對畫面中的某種環境、景物和富有運動性的動作做某種描繪。把握畫面上呈現出來的視覺形象,通過相應的音樂形象來加以強調和渲染。

音樂家利用高音、節奏、和聲、音量、音色、速度等音樂手段對描繪對象進行模擬。同時採用象徵和暗示的手法來完成音樂的表現。音樂具有描繪功能,它不僅使畫面靜中有動、聲色俱全更具有吸引力,而且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更加感人。

影視音樂還對現實印象進行模擬或者對事物給予描繪。如專題片《最後的原始森林》,冰雪融化用清脆的鋼片琴和快速的分解和弦襯托及歡快的節奏描繪,野牛奔跑等場面用音樂描繪的手法非常逼真,猶如身臨其境。處理得當的描繪性音樂,是影視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現手段。

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

渲染氣氛是通過音樂手法使氣氛更加濃烈。氣氛在音樂中較為概括,在畫面中較為具體,因此,聲畫結合緊密會使音樂氣氛更加具體化、形象化,會使畫面形象更為豐富、動人。一般在電視劇戲劇沖突的時候,在感情氣氛最濃烈的時候,音樂的使用會增加戲劇性,成為感染觀眾、打動觀眾的契機。專題片為避免平淡,增加變化起伏,在整體構思的時候也會考慮畫面氣氛的變化,在片中氣氛濃烈的關節處,使用誇張和加重的手法給以渲染,讓聽覺給畫面應有的支持。

音樂對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有時具有影響畫面基調的作用。在一些大型動作片和緊張恐怖的片子中,渲染性音樂更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根據人們的心理活動的狀態,配合畫面,用一些誇張的手法渲染和製造緊張、恐怖的氣氛。

四、抒發情感,挖掘內心世界

音樂都是在抒發情感,和具體的情節、畫面結合抒發情感,是作品中人物有感而發,是人們內心活動的揭示。內心活動性音樂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關系是比較內在,深刻的,因為這種音樂同影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可以通過獨特的方式來體現豐富和復雜的感情狀態。

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音樂在影片中可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既可以是畫內音樂,也可以是畫外音樂。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音樂既可以是同步化的,也可以是音畫對位的'。在角色意識中霎那間出現幻覺想像,在影片中往往也用音樂和畫面之間的相互作用生動地體現出來。如《鋼琴課》中艾達的丈夫來接艾達時,苦於路途艱難,只能將艾達心愛的鋼琴遺棄在海灘。鏡頭通過艾達的肩膀俯拍遠處的鋼琴時音樂響起,鋼琴與管弦的結合,舒緩的節奏更加抒情,縮小為一個點的鋼琴與磅礴的波濤構成了簡單明快的點與線的形式,將艾達對鋼琴的依依不捨,百感交集的心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五、激發聯想,引發時空轉變

聯想是指由於某人某事物而想到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由於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欣賞音樂本身就是一個最富於聯想的過程。音色兩字,本身就是聯想而來,在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音色給人的聯想感。如影片《菊豆》中那緩慢的,凄涼的,哀怨的,用那古樸,悠遠的,近似於人聲嗚咽的中國古代樂器塤吹奏的旋律,自然而然使人聯想到菊豆的命運和那社會的原始封建。

此外,音樂中的節奏也可以產生聯想,如進行曲的節奏重拍明顯,強弱拍規整有力,樂句長短一致,旋律線起伏較大,這些特點都是來自於軍隊行進的樣子。

音樂還具有時代性,民族性,鮮明的地方色彩。影視作品中常充分利用音樂的時代性,民族性,鮮明的地方色彩,充分發揮其豐富聯想的藝術特徵,從而跨越歷史的時空,大大的沖破了空間的局限性。如一些反映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片子中,裡面的歷史性的歌曲以及歷史的歌曲旋律寫成的旋律是其他歌曲所不能代替的。因為這些旋律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使人們自然而然的聯想到那個時代。

六、參與劇情,推動劇作作用

音樂在作品中的劇作作用,是指音樂不僅成為電視作品結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參與到情節中去,直接影響劇情的發展,也就是參與講故事。 音樂具有一定的情感,同影片其他敘事元素一樣具有講故事的功能,是情節的一部分,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一個元素。這種作用在音樂故事片、歌舞片中尤為重要。如《莫扎特的故事》,《音樂之聲》,《二泉映月》,《劉三姐》等。其中很多音樂作品是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因素。

影視作品中常在敘事、非敘事和超敘事時空中重復那些曾經對劇中人物產生過重要作用的音樂,這樣,音樂不僅是情感的定向和放大,還承擔了劇作的作用。如《卡薩布蘭卡》中的樂曲《時光流逝》,在影片中起著重要的劇作作用。劇中女主人公伊爾沙與丈夫魏克多來到卡薩布蘭卡,遇到山姆,往事上心頭,伊爾沙請山姆為他彈奏《時光流逝》,因為這首歌是他與里克分手時演奏的。山姆彈奏時,里克沖出大廳,看到伊爾沙,一下愣住了。通過樂曲表現人物關系,樂曲從這里進一步推動故事情景展開和深化。

七、助於形成畫面節奏,利於畫面組接,提示畫面段落

不同的節奏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音樂的表情性和風格特徵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節奏造成的。在影視作品中,音樂的節奏往往和畫面的節奏有機配合,來影響影視節奏。一般形成片子節奏的關鍵因素是鏡頭的組接和畫面內容形象的動作,但這些因素形成的節奏也可以用音樂的節奏來給以加強和渲染,已造成強烈的感染力。如《迎接挑戰》中,列舉了許多事例,說明當時我們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以喚起人們的緊迫感和危機意識,片中用快節奏的音樂造成片子的緊迫感和危機感。而且音樂形象不斷變化著,強化著解說詞和畫面的內容,使觀眾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力。

與此同時,有時也可用音樂來改變畫面的節奏。如果畫面在剪輯上形成了一段較長的強烈節奏,觀眾在接受這種較長的強烈的,快速的內容時,心理上容易產生疲勞感,這時就可以利用舒緩流暢的音樂,把強烈的快速的畫面節奏拉平。如專題片《美國藝術史》是介紹美國200年來的攝影繪畫音樂建築影視等各種藝術的發展全史,全片的長度只有20分鍾,畫面外部的節奏很快,但音樂不全是快速的,有時用很舒展的慢節奏音樂,改變畫面造成的緊張,讓觀眾有張有弛,在一種輕松的心境下,接受畫面提供的大量信息。

總之,音樂的節奏要服從於畫面的節奏,另外音樂的節奏有助於畫面的組接,提示畫面段落。

音樂教育對幼兒情緒的影響

一、培養幼兒堅強的意志和自信

意志是人根據一定的目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激發、維持、抑制等調節的一種心理過程。自信是一種優秀的心理品質,能使人獲得積極向上的人生,一個人有自信,他就會滿懷熱情地投入到意志行為中去,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被困難和挫折所壓倒。

音樂教育具有促進幼兒意志品質得到發展的潛力,因為音樂活動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無論是學習唱歌,還是學習樂器,都是一種有著明確目的的行為。尤其對於初學音樂的幼兒,沒有堅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學習的意志,就無法達到確定的目標。同時,音樂教育所蘊涵的養成教育及一系列的興趣引導,能夠從多個角度陶冶幼兒的性情,幫助幼兒克服沖動、任性等不健康的心理,發展幼兒的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

在眾多學科中,都是針對幼兒的德智體美等進行教育,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是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的教育。音樂通過有組織的音響,以抑揚頓挫的音高,張馳變化的節奏,扣人心弦的速度,線條明確的力度以及色彩多樣的音色來表達人類的情感信息。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它能直接刺激人的聽覺神經,產生有效的生物電,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音樂審美感覺是使兒童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享受,從而認識到事物的美與丑。音樂藝術是以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激勵人的感情,給人以啟示,發揮其體會教育作用及感觸教育內涵。

三、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

撒謊會給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帶來矛盾,造成彼此之間的信任危機。為了人們之間的友好關系的建立和維系,教育幼兒從小成為一個誠實善良的好孩子很重要。如,教師用一曲《好孩子要誠實》的音樂來教育幼兒,首先欣賞歌曲並講解和啟發幼兒善惡正誤,在幼兒的內心深處可對美好和諧的一面產生嚮往,從而激發幼兒的內心情感。接著,教師再帶領幼兒深入地學習歌曲並表演歌曲,讓這種音樂的引導更直觀更深刻還有趣,在潛意識里去接受並意願要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對於我們共處的社會生活關系,教師要讓幼兒去融入並關愛彼此,做到相親相愛、互助互愛。

;

㈥ 電影聲音指什麼

電影編劇在重視電影的視覺造型的同時,還應重視對聲音的描寫,應當善於把兩者結合起來。電影中的聲音應包括3個方面:人聲、音響和音樂。這三個方面,都是電影劇作者在用文字塑造銀幕形象時必須考慮到並處理好的。電影劇作者應使聲音成為劇作的元素。

人聲主要是指人物語言,另外還有喘息聲、呼吸聲以及群眾場合中的嘈雜人聲、交談聲等等。如果編劇能夠考慮到上述種種人聲的運用,自然會有助於創造出真實環境中的氣氛來。

音響在整個電影聲音中是佔比重最大的一種,一般來說,它約占聲音總和的2/3,這不僅意味著觀眾從一部影片中獲得的音響藝術感受最多,而且也意味著它所能起到的藝術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為顯示環境的真實,火車汽笛聲能把人帶進候車室,上課的鈴聲使人感覺到已置身於教室之中……創作者往往利用觀眾的聽覺經驗,選擇具有特徵性的音響來充分展示環境空間。

聲音中的另一個元素是音樂。音樂是最善於表達人的內心世界和表現節奏的。因此,電影音樂也就成為電影在敘述故事、表現情緒、完成影片節奏等方面的有力手段。電影音樂基本上分為2大類:一是故事內的音樂,二是畫面空間外的音樂,又稱表現性音樂,或假定性音樂,具體來說,這類音樂不是畫面中的人物發出的,而屬於畫面外的音樂。

㈦ 電影中音樂的重要作用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電影音樂按照在影片中出現的方式分為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現實性音樂又叫客觀音樂,在影片畫面上看到聲音來源:如畫面音樂會表演的器樂、聲樂節目;劇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頭演唱以及畫面中的收音機、錄音機播放音樂等。功能性音樂又稱主觀音樂,在銀幕上看不到聲音來源而有作曲家為電影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氣氛等。好的電影音樂應當和影片畫面結合得天衣無縫,音樂本身也優秀,並能離開畫面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讓人欣賞。
電影音樂和畫面的結合關系通常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音畫同步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配合,視覺內容統一,並起到烘托、渲染畫面的作用。音畫對位則是讓音樂和畫面作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表現,使節奏、速度、情緒、和意境都表現不同,聲音和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對位"本是音樂術語,在這里來表現聲畫的結合目的在於更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從而表達影片豐富的內涵。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需要,需要確定音樂的風格、主題音樂的性格特徵、音樂布局和高潮的設置、音樂和影片中語言音響等聲音的有機結合和安排、每段音樂的起止、情緒氣氛以及畫面的關系。電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樂資料加以剪輯來改編成電影音樂,這需要熟悉音樂資料、善用音樂資料。電影音樂作曲必須懂得樂隊、樂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時候考慮用什麼樣的樂隊、用什麼類型音樂、如何配器,另外電影樂團的作曲和指揮對音樂的長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為突出,在和畫面配音時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特別強。在音樂進入電子化時代後,對各種新穎樂器和電聲樂隊也必須駕輕就熟,掌握它的音響特點和表現特徵。
電影歌曲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專業電影工作者最常用的辦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讓他為電影的不同場景作曲,但有時也啟用一些現成的音樂作品,可以是舊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獲得它的版權。電影音樂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畫面以後,所以有時間的緊迫性,作曲是後期製作的最後一個創作人員。通常電影音樂綜合了導演的作曲家的意見,一旦標定了音樂後便開始創作,作曲家還必須了解影片在音樂製作方面的預算,控制費用不超支。使用流行樂作為影片音樂需要辦理版權許可證,這是個花錢的過程。有雄厚資本的劇組才敢問津。
入行途徑:
先入音樂那行再入電影音樂這行。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嚴肅音樂以外的一些地下音樂工作者也有可能為電影音樂作曲。

㈧ 電影中配樂的作用是什麼

一、渲染背景氣氛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一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一種背景氛圍。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渲染環境氣氛、渲染時代氣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點等方面。

1、渲染環境氣氛

音樂可以為整部影片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例如故事片《城南舊事》(導演昊貽弓,作曲呂其明)。它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來表現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林海音從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所引起的那種「離我而去」的惆悵之情和對故土的思念。

所以,影片導演吳貽弓規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因此,選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送別》為這部影片音樂的主旋律,只用了弦樂隊和抱笙等幾件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非常簡潔凝練的音樂語言,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種惆悵惜別之情。

2、渲染時代氣氛

每個時代的樂曲或歌曲,從內容、音調、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樂器都有所不同。電影音樂可以根據影片的時代背景,選用那個時代特有的樂曲或歌曲作為影片的主題音樂。同時,也可以運用這種音樂為影片製造背景氣氛,以達到渲染影片時代氣氛的作用。 

例如,表現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影片,常採用《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音樂旋律等等。這些音樂都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時代特徵。

3、渲染地方色彩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故事發生的地點,選用具有當地特點的歌曲、地方戲曲、地方曲藝的音樂,即可為影片營造渲染出一種地方色彩來。

王雲階作曲的影片《林則徐》,吸收了廣東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為林則徐「廣州禁煙」標明了地點。 至於國外影片,其音樂的地域性也十分明顯。例如我們熟悉的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等國的影片,音樂都有鮮明的各國地域特色。

二、刻畫人物心理

音樂是聽覺藝術,它區別於其他藝術的最大特徵是高度的抽象概括。它在對人物的情緒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音樂可以通過獨特的方式來體現人的豐富復雜的感情狀態。

音樂最大的長處,在於可高度概括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與微妙豐富的感情狀態。電影音樂最擅長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銀幕上無法直觀的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

電影藉助音樂的主要目的,是用音樂加強影片的感情色彩,從而促成整部影片與觀眾情感的契合。起到這種作用的音樂,在影片中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畫內音樂,也可以是畫外音樂;可以是樂曲,也可以是歌曲。

1、以畫內音樂的形式出現

影片《甲午風雲》中鄧世昌彈奏琵琶曲《十面埋伏》藉以宣洩心中的憤慨這一段,就是電影音樂這類借聲抒情的著名範例。 這段激昂悲壯的琵琶古曲,以畫內音樂形式抒發了鄧世昌壯懷激烈的內心情感,表達了他對民族危亡的憂慮以及誓與侵略者決戰到底的大無畏精神。

2、以畫外音樂的形式出現

影片《紅高粱》中貼窗花一段:釀酒作坊掌櫃、麻瘋病人李大頭死後,九兒帶領伙計們把老掌櫃用過的東西燒的燒、埋的埋,還用紅高粱酒在地上連潑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

九兒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過,被褥重新換過。此時畫面上,身穿紅上衣的九兒在新窗戶紙上貼著新窗花,臉上綻開從未有過的喜悅,好像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隨著此畫面的音樂,是一段柔和、優美而又含蓄的瑣吶曲,這段畫外音樂為這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歡欣、祥和的氣氛。

三、連貫鏡頭

在電影中,音樂有時就像一條錦帶,把一些分散的、跳躍的鏡頭串連起來,這就是音樂的連貫作用。由於一部電影的時間有限,如果把一些短暫的鏡頭都詳細地交待清楚,那要佔用很多篇幅(畫面)。而音樂是不佔空間的,音樂把這些表面並無關聯的鏡頭連接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整體,這是電影音樂獨具特色的功能之一。

四、發揮情節評論作用

電影音樂發揮的評論作用,即用音樂表達創作者對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觀態度,如歌頌、贊美、同情、控訴、哀悼等等。在電影中雖然有時可以採用類似戲劇旁白的畫外音方式進行評論,但這種方式如運用得不好容易產生生硬、不自然的感覺,而用音樂進行評論則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音樂在時間的流程中作用於觀眾的聽覺,當觀眾聚精會神地觀看著銀幕上出現的人物和事件時,音樂的評論作用可能不一定被觀眾覺察到,但正是這不被覺察的音樂,強化了銀幕的視覺效果,使觀眾受到強烈的感染。 

五、深化主題思想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電影中的各個藝術元素,諸如導演、攝影、表演、美術……都圍繞著主題思想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電影音樂則用音樂這一手段為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在我國的電影音樂中,運用「主題歌」來概括一部影片主題思想的做法,有著優良的傳統。.

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人在30年代創作了大量的電影主題歌,如《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新女性》等等。新中國成立以後,又涌現了許多成功的電影主題歌,如《送戰友》等,這些主題歌與影片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起到了突出影片主題思想的作用。

㈨ 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分類及作用

一、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分類

1、人聲

人聲的音色、音高、節奏、力度。都有助於塑造人物性格的聲音形象,然後才和視覺形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在同一作品裡,不同音色、音高、節奏和力度的人物聲音形象所形成的總合效果,就彷彿是合唱一樣。

2、音樂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發展, 其藝術形式已趨完善, 主要是由一些音樂人憑借一些樂器創作而成。音樂對於影視藝術來說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

在無聲電影時代,針對電影畫面的內容與情節的需要,音樂的「聲音」率先打破了無聲的局面:當跨入有聲電影時代後,影視音樂的創作更得以噴涌發展。

3、音響

音響是影視節目中除了人聲和音樂以外的所有聲音的統稱。對於影視作品而言,音響是極其重要的一種聲音元素。音響與人生、音樂在影視作品中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結合以及表真、表意、表情。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音響都起到補充、烘托、流暢影片的作用。

二、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

1、還原逼真的作用

正是由於有了音響的加入。影視作品才更加接近完美。自從影視界有足夠的技術將音響加入到作品當中去。影視就變得愈加親切甚至更加真實。

2、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

音響在影視作品中具有積極的造型能力, 是塑造人物, 特別是刻畫人物心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影視作品中, 音響經常被用來強化或烘託人物的心理, 如用時鍾放大的聲音效果來表現人物的焦灼心理。用火車輪的轟鳴聲來表現人物內心的激烈沖突等等。

3、表情達意的作用

音響不僅是對生活聲音的還原。而且是對創作者思想情感的傳達:在影視作品中,音響的運用往往可以產生含蓄雋永、意味深長的藝術效果。

(9)電影中音樂與音響擴展閱讀

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組合:

1、聲音的並列

這種聲音組合即是幾種聲音同時出現,產生一種混合效果,用來表現某個場景。如表現大街繁華時的車聲以及人聲等等。但並列的聲音應該有主次之分的,要根據畫面適度調節,把最有表現力的作為主旋律。

2、聲音的並列

將含義不同的聲音按照需要同時安排出現,是它們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反襯效應。

3、聲音的遮罩

在同一場面中,並列出現多種同類的聲音,有一種聲音突出於其他聲音之上,引起人們對某種發生體的注意。

㈩ 、在一個電影中音樂和音響有什麼不同那個專家的話是這樣說的,音樂可以深入人心產生巨大的情感力量

音樂是一首歌,而音響只是一個聲音。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中音樂與音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公寓電影張起靈同人 瀏覽:477
徐州和信影城電影院 瀏覽:792
申惠善新電影 瀏覽:454
韓國電影如花似蝶圖片 瀏覽:412
機器女孩日本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01
電影簡介大全 瀏覽:734
大鵬銀行搶劫案電影 瀏覽:988
英文電影影評高一漢語敘述 瀏覽:684
奇米影視韓國電影大全777 瀏覽:697
電影男主角叫大狗 瀏覽:477
電影最恐怖人物圖片 瀏覽:855
美國女演員演過星際電影 瀏覽:611
僵屍樂園電影演員表 瀏覽:60
戛納電影節邀請哪些人 瀏覽:468
電影演員趙志瑤 瀏覽:335
電影名字中帶星的 瀏覽:61
灰姑娘英文版電影全集 瀏覽:1000
電影院沒人的場次會播放嗎 瀏覽:260
太陽淚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百度影音 瀏覽:522
楊洋鄭爽微電影百度圖片搜索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