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格里菲斯最重要的代表作
格里菲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
《黨同伐異》於1916年攝制完成。作為一個藝術家,藝術作品的產生必然與其所創作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格里菲斯另一部鴻篇巨制《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一樣,同是創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兩部影片在思想上有著內在的聯系。
它體現了格里菲斯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美國有可能捲入這場戰爭的社會現實的某種關注。當人們在對《一個國家的誕生》進行強烈的抨擊時,格里菲斯卻構思了規模更為宏大的《黨同伐異》。他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沒有表達清楚的觀點和信息,在這部影片中做了進一步的延伸和發揮。
格里菲斯介紹
大衛·格里菲斯(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1948年7月23日),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最早地意識到特寫鏡頭的特徵是必不可少的電影化的敘事語言。
㈡ 最後一分鍾營救的影片簡介
「最後一分鍾營救」源於電影《黨同伐異》,電影講述了四個不同的故事,屬於平行蒙太奇。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愛的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創造出後來被稱為格里菲斯的「最後一分鍾營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平行剪輯手法。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內報紙稱此技術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後格里菲斯很快將平行剪輯的技巧發展到普通的敘事,而不僅僅是最後高潮的段落。他也讓不止兩條線索平行進行。到1909年的A Corner in Wheat,故事取材於Frank Norris的兩部小說,故事也同時在三個地點平行進行,鄉下麥田窮苦農民的生活,麵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而且三個故事線里的人物和情節完全沒有交疊。通過對窮人和富人的平行剪輯,不僅能看到後來格里菲斯名作《黨同伐異》的影子,也能看到對蒙太奇技術的啟發。
在1916年的《黨同伐異》(《Intolerance》)中,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將發生在不同地點的平行動作交替切入,擺脫實際時間的束縛,打破傳統戲劇敘述原則,創造真正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敘事時空,構成了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最後一分鍾營救」。它作為加強節奏與懸念的電影表現模式,給電影的時間和空間帶來了最大的營救。
㈢ 《黨同伐異》講述了什麼
《黨同伐異》是美國電影大師格里菲斯在1916年拍攝的一部無聲片。由於思想模糊,令人費解,影片上映後,對觀眾來說是完全失敗的。但是,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無疑是格里菲斯電影創作的高峰,同時也是20年代美國電影藝術發展達到最高點的標志,在世界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這是一部規模龐大、耗資甚巨的影片。格里菲斯匯聚了許多著名演員,僱傭了眾多群眾演員,為拍攝波斯軍隊,竟動用16000人!同時製作了大量雄偉壯觀的布景,其中最著名的是巴比倫宮殿,縱深達1600米,周圍有高達70米的尖塔,在四層樓高的城牆上,能容納兩輛4旺馬拉的古戰車同時交錯駛過。全部攝制費用達200萬美元,歷時達22個月。影片虧本達100萬美元以上,使格里菲斯幾近破產,以致無力將這座古城拆除,在以後的10年間,一直屹立在好萊塢,成為一大「古跡」。影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採用交錯敘述的劇作結構形式。
整個影片包括四個部分:「巴比倫的陷落」、「基督受難」、「聖巴泰勒米節的屠殺」和現代劇「母與法」。「母與法」所表現的是美國一次罷工慘案,它成為《黨同伐異》的情節核心,其他插曲作為一種隱喻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四個故事不是分開表現,而是同時展開的,互相穿插,交替進行。格里菲斯運用交叉蒙太奇這一藝術手法,在極為廣闊的歷史背景上,揭示任何時代都存在著黨同伐異的現象,從而試圖闡明影片的主題思想。影片最後,鏡頭的切割,場景的轉換,由慢而快,由徐而急,造成一股情感的激流,給觀眾以心靈上的撞擊。
為了加強場景的宏偉氣氛和真實感,《黨同伐異》不僅在布景的製作上別具一格,而且通過攝影師在固定的氣球上從空中俯拍,居高臨下,形成獨特的視角。特寫鏡頭的運用,突出和強調了細節,創造出特定的氣氛和效果。如以一雙女人捏緊的手,反映她此刻的緊張心情。這一切,對早期電影藝術的發展,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黨同伐異》在美國和歐洲受到冷遇,但在十月革命的蘇聯卻受到重視。前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首先認識到格里菲斯在電影藝術發展中所作出的貢獻,並對這部影片給予正確評價。
㈣ 黨同伐異的劇情簡介
盡管《黨同伐異》在商業上遭遇滑鐵盧,但卻是格里菲斯的電影藝術達到高峰的標志。由於前一年《一個國家的誕生》取得了驚人成功,格里菲斯想再接再勵拍攝一部場面更大、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投入了二百萬美元的製作費,光拍攝波斯軍隊的一個鏡頭就動員了1.6萬名演員,最後製作成220分鍾長的巨片。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傑作,它採用新穎的分段結構,各段的故事和背景不同,卻彼此銜接流暢,由河流逐漸匯成激流,表達出對歷史進程的思索,營造出了恢弘的氣度。
這部影片在電影語言上的歷史貢獻在於 :4 段故事不是一個個單獨展開,而是交替進行,十分大膽而又流暢地把時間相距甚遠的事件聯系在一起,平行交替敘述而造成逐漸緊張強烈的情緒而達到最高潮。影片在影像結構、敘事結構以及鏡頭運動、剪輯節奏上的創新對世界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影響極大,被認為是最早的經典影片之一。1958年,在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上,它被評為電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四個發生於不同歷史時期,年代跨度超過2000年的故事組成了本片的故事情節。第一個故事叫做「母與法」。講述20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一位青年工人被人誣陷為殺人犯,被判處死刑。而他的妻子則必須在行刑之前找出真凶,營救她的丈夫。 第二個故事「耶穌受難」發生在公元27年的巴勒斯坦。耶穌被門徒出賣,受盡折磨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第三個故事是「聖巴托羅繆大屠殺」,發生在公元1572年的法國巴黎。天主教徒發動了對新教徒的大屠殺。一對婚期在即的新教徒青年也遭遇不幸。 第四個故事是「巴比倫的陷落」:公元前539年的中東,巴比倫大祭司因為與王子巴爾撒爾的恩怨,竟然在波斯大軍來攻之際打開城門,巴比倫古國從此滅亡。
㈤ 」最後一分鍾營救」的內涵及其剪接方式是怎樣的
內涵:打破傳統戲劇敘述原則,創造真正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敘事時空。
最後一分鍾營救剪接方式:交叉蒙太奇——把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發生的兩種動作交叉剪接,構成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造成驚險的戲劇效果。作用是引起懸念,製造緊張氣氛,加強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注意事項:整部影片(《黨同伐異》)的剪接方式是平行蒙太奇——兩條以上的情節線並行表現,分別敘述,最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中,或兩個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現,揭示一個統一的主題,或一個情節。它的表現形式可以採用依次分敘的方式,也可以採用交替分敘的方式。
(5)黨同伐異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黨同伐異》包括四個片段:基督受難、聖巴戴萊姆教堂的屠殺、巴比倫的陷落、母與法。其中「母與法」這個故事根據美國斯泰羅工人罷工事件的素材編寫而成。
描寫工人因反抗資本家而罷工,結果慘遭集體槍殺。有一個青年工人因失業流浪紐約並參加了小偷集團,後在愛人的幫助下想改邪歸正,但小偷團伙不放過他。一次,一名盜匪在威脅青年的愛人時被槍殺。
結果青年被誤認為殺人兇手,被處絞刑。當他被押上絞刑架後,他的愛人發現了殺人兇手,便急告州長,但州長已乘火車離開。於是她乘車追趕,銀幕上展開了你追我趕的交替鏡頭:火車疾馳,騎車追趕,犯人被押上絞刑架。
鏡頭速度越來越快,氣氛也越來越緊張,最後赦免令終於在最後一分鍾趕在執行前送到。格里菲斯的這種平行蒙太奇的運用,達到了驚人的效果,成為電影史上有名的「最後一分鍾營救」。這種手法至今仍在當代電影中使用。
㈥ 為什麼說格里菲斯的《黨同伐異》是輝煌的失敗並簡述影片的內容
黨同伐異Intolerance(1916)
導演:
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
四個發生於不同歷史時期,年代跨度超過2000年的故事組成了本片的故事情節。第一個故事叫做「母與法」。講述20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一位青年工人被人誣陷為殺人犯,被判處死刑。而他的妻子則必須在行刑之前找出真凶,營救她的丈夫。 第二個故事「耶穌受難」發生在公元27年的巴勒斯坦。耶穌被門徒出賣,受盡折磨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第三個故事是「聖巴托羅繆大屠殺」,發生在公元1572年的法國巴黎。天主教徒發動了對新教徒的大屠殺。一對婚期在即的新教徒青年也遭遇不幸。 第四個故事是「巴比倫的陷落」:公元前539年的中東,巴比倫大祭司因為與王子巴爾撒爾的恩怨,竟然在波斯大軍來攻之際打開城門,巴比倫古國從此滅亡。
繼《一個國際的誕生》後,格里菲斯用四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表現偏執這一主題。影片使用了史無前例的剪輯手段,四個故事之間,不是講完一個接著再講一個,而是被分割成細小的片斷,再經過重新排列後交替出現,其間只以一個母親搖晃搖籃的鏡頭作為過渡――藝術上的探索性使之成為非線性敘事的第一個吃螃蟹者,這種過於先進的電影理念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但是票房卻慘遭失敗,所以說《黨同伐異》是輝煌的失敗。
㈦ 求兩部電影《黨同伐異》《一個國家的誕生》
《黨同伐異》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黨同伐異》是格里菲思最具創作野心的作品。由於受到《國家的誕生》驚人賣座的影響,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勵拍攝一部場面更大,內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動用了二百萬美元的製作費,拍攝成片長220分的巨片(原版長480分)。
㈧ 求《黨同伐異》1916年免費百度雲資源,麗蓮·吉許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_KDeAlz1DYb_LiflEEv7JQ
㈨ 黨同伐異的介紹
《黨同伐異》是1916年9月5日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電影,該片由D.W. 格里菲斯編劇、導演,由麗蓮·吉許、安德烈·貝蘭傑、弗蘭克·鮑沙其等主演。該片講述了由4段相隔數千年互不相關的故事連綴而成 :《母與法》、《基督受難》、《聖巴多羅繆的屠殺》和《巴比倫的陷落》。故事雖不相關,但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祈求和平,反對黨同伐異。
㈩ 黨同伐異整個電影劇作的結構特點是什麼
《黨同伐異》使用了史無前例的剪輯手段,用4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表現了偏執的主題。而這4個發生於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年代跨度甚至超過了2000年。
與過往人們的印象不同,大衛·格里菲斯的4個故事並不是講完一個再講一個,而是把它們分成了若干細小的片段,經過重新排列後交替出現,只以一個母親搖晃搖籃的鏡頭作為過渡。
這樣的嘗試因其過於先進的電影理念超越了大衛·格里菲斯所處的時代,影片票房遭遇慘敗,但是在藝術探索性上該片卻成為了多段式敘事影片的先驅,該片也由此在電影史上得到了一個「輝煌的失敗」的稱號。
(10)黨同伐異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為了拍攝《黨同伐異》,大衛·格里菲斯投入了全部積蓄,影片拍攝一年半的時間。他在洛杉磯日落大道附近搭建了布景,4層樓高的巴比倫城牆和真的一樣,上面可以並排疾馳兩輛由四匹馬拉著的古代戰車。城牆內的宮殿縱深達1600米,四周的尖塔高達70米。
影片召集的演員陣容極為龐大,僅波斯軍隊出征一場,就動用了1.6萬名群眾演員。為了保證這支龐大的隊伍的運輸、後勤和調度指揮,工作人員甚至在製片廠里架設起了電話線和臨時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