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美國往事電影音樂賞析論文

美國往事電影音樂賞析論文

發布時間:2023-01-31 03:57:24

Ⅰ 你對教父萊昂內導演的最後一部電影,是他創作的巔峰《美國往事》評價是怎樣的

《美國往事》是賽爾喬·萊昂內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也是他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成就。...傑作做准備,甚至拒絕了執導《教父》的邀請,這樣他就可以專注於自己對美國黑幫社會的理解。

《美國往事》講述的是紐約曼哈頓下東區三個主要人物的故事,以三個相隔甚遠的時間片段跨越了近50年的時間。雖然故事中有許多戲劇性和暴力事件,但主題是關於這些角色的性質以及他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然而對於面條來說,當他在監獄里呆了12年,在布法羅又呆了35年。在他看來,已經沒有什麼更大的事情能讓他不敢面對了。雖然面條有時被證明是一個殺手和強奸犯,但這部電影展示了他努力堅持基於個人關系的自我。他仍然崇拜黛博拉,贊揚她已經成為一個明星。同時他也拒絕報復殺死麥克斯,譴責他們就是否認他自己。

那麼,面條在最後一幕的微笑是什麼意思?

有人可能會說,發生在鴉片煙館之後的一切都是由毒品引起的面條的夢境。他不自覺地編造了這個夢,以減輕他對同伴失去的負罪感。許多人採納了這個觀點,但我不這么認為。

我認為這是導演萊昂內對現狀的最後一次諷刺,他認為生活不過是一場唐人街皮影戲。通過這個離別的「手勢」,萊昂內提醒他的觀眾,讓他們別再沉浸在過去之中。

Ⅱ 如何評價電影《美國往事》

往事若是真說起來,大概就是江湖,兄弟,流血,愛情。


Ⅲ 《美國往事》影評 ,

細論《美國往事》

本片導演賽爾喬·萊翁內是義大利人,受好萊塢的影響較深,他認為好萊塢電影最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因此他導演的影片大都與美國有關。萊翁內是位嚴肅的有藝術追求的導演,以義大利式的西部片(也稱作是「通心粉」西部片)著稱,代表作有《一把黃金》、《再多一點美金》和《好的、壞的、丑的》。這三部作品都由美國著名演員伊斯特·伍德主演並獲得世界范圍的成功。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以美國近百年歷史為背景的「美國三部曲」,即《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西部往事》表現19世紀末早期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及其開發西部時的故事;《革命往事》以政治為背景,描寫政治在美國的作用及美國與鄰邦的關系。《美國往事》則是20-60年代美國大城市生活的縮影。《美國往事》的視角是獨特的,是義大利人眼中的美國形象,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對好萊塢創造的美國形象的一種批評。

萊翁內在60年代看到這部小說,一眼就看出原作很「電影化」,書里的我好象好萊塢電影的畫外音,於是決定將它拍成警匪片。從醞釀劇本到上映,前後化了13年時間,其間聘請了工五位義大利著名作家為他改編劇本,其中有萊昂納多·本瓦努蒂、批埃洛·德貝爾納蒂、弗蘭科·費里尼、恩里科·邁蒂奧里、和弗蘭科·阿卡尼,最後,萊翁內的劇本採用了每位作家改編中的一部分。《美國往事》相當集中地體現了導演對美國的「想像」。影片原版長4小時25分鍾,在戛納電影節上放映版本長3小時40分鍾,在美國上映僅2小時30分鍾。影片上映後不僅受到美國觀眾的首肯。連愛挑剔的美國評論家也認為這部描寫黑社會的影片格調不俗,製作精美。該片被美國《洛杉磯時報》評為1984年10部最佳影片之首,法國影評家評論80年代十佳影片,《美國往事》也榜上有名。

影片只選取原作中的幾個人物和幾件事件,採用典型的好萊塢敘事結構。所不同的是,本片通過主人公面條的回憶將故事逐漸展開,故事始終在面條和邁克斯之間一種理還亂的債務糾葛中進行。

面條是個猶太移民,一個住在紐約動區貧民窟里的窮孩子,為人「義」字當頭,對不惜朋友赴湯蹈火,是個不乏浪漫色彩、幻想型的人。他愛沖動,這決定了他要為小兄弟報仇並飽受牢獄之苦。他的性格不能改變他下層人的社會地位,並決定了他終生伴隨著內疚和悔恨的命運,他的出路是逃到大煙繚繞的夢境里。躲避現實。

邁克斯是個注重實際而懷有野心的人,他心狠手辣又善於隱藏自己。他狡猾、放縱、自私而不擇手段,作者把他推上政治舞台最後又讓他絞死在垃圾車里,並非出於偶然。面條和邁克斯是一隊矛盾,在小街上初露鋒芒時兩人旗鼓相當,可是從他們開始合夥時起,影片就展現出兩個人不同的個性和行為方式,預示了他們不是一條船上的人。影片採用情節劇的因果關系,成功地刻畫了這兩個不完美或曰不可愛的人物,顯然導演並不想讓觀眾去與這兩個人物認同。

影片的時空結構處理頗有特色。故事發生的主要時間是施行禁酒令時期,在美國禁酒令迎合了基督教新教徒的某種禁慾苦行的傾向和注重自製、勤奮、節儉和道德的行為方式。影片恰恰就是從酒店開始,接著引出了唐人街上華人開的大煙館,印尼人開的皮影戲院,台上演的是印度古代神話《羅摩衍那》,這種象徵東方古代文明和落後的文化現象出現在象徵西方文明的美國,作者是有意這樣安排的。影片大量運用移民居住的窮街陋巷、非法經營的酒店、地下妓院、販運私酒、匪徒的肆意行為作為敘事的載體,隱喻了那個時期美國是個康尼島式的奇境,也是導演對於逝去的美國神話的一種再創造。故事的首尾都在大煙館里進行,兄弟們死後面條跑到大煙館里,借鴉片製造的幻覺瞬間消愁解悶,那個瞬間是完美而快樂的,是超時空的。故事結束時,面條又回到唐人街,看著皮影人的晃動,又躲進鴉片的迷幻里。這一次他笑了,大半生的內疚和悔恨隨著煙霧飄散了,時間滯留在他充分享受歡樂的時刻,面條似乎領悟:往事不過是南柯一夢。

在《美國往事》中,用了很多的閃回和倒敘鏡頭,時空交錯。這種結構為本片表現特定的內容和情緒起了很大的作用。開頭部分,煙館里長達幾十秒的電話鈴響讓故事閃回到困擾主人公的事件中,觀眾隨之進入1933年。35年後,面條返回紐約,影片通過牆洞里的一雙眼睛,閃回到久遠的1921年,回溯了面條童年到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面條從電視上看到一條新聞,他的回憶又引出一段閃回,隨著面條的回憶,觀眾了解了邁克斯和奧唐奈的關系,當面條面對參議員時,他沒有像當年為小兄弟報仇時那般沖動,影片藉助閃回再現了面條記憶中美好的時刻,讓觀眾清楚地知道,飄零了半生的面條,心中留存的不是根,而是對「美好往事」的回憶。這種敘述方法不僅未讓觀眾在三小時里感到厭煩,反而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刺激。

音樂在這部影片起著重要的作用。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始終,無時不在感受音樂的力量。長迪吹出緩慢、哀怨的而略帶懷舊的情調。無論是黛布拉舞蹈場面,窮孩子搞惡作劇的場面,還是搶珠寶店時面條對卡蘿爾施暴的場面,無不伴隨著優美的旋律,音樂的作用旨在闡釋主題,用音符去述說一段值得回憶的往事。「上帝賜福美國」、「夏日時光」、「昨天」、「日日夜夜」等歌曲和配樂無不再現了敘事的年代,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感。

影片的攝影相當講究,畫面的明暗處理十分得體。回憶的鏡頭,多採用近似黑白的攝影,有些場景,如販運私酒的船航行在河面上,面條、邁克斯和兄弟們在水中嬉戲,透出一種朦朧的美,甚有感染力。又如面條請黛布拉吃飯時,畫面非常明亮,場面出人意料的豪華,飯店的輝煌燈火映照在海灘上憧憬愛情的面條身上,明暗適度,情調十足,使觀眾感同身受。

《美國往事》是一部創作嚴謹、觀賞性很強的影片,其藝術成就就超過了它的姊妹篇。有人曾經把這位義大利導演當作美國人,對此,萊翁內頗為得意。

Ⅳ 《美國往事》的經常出現的那首背景音樂是什麼

電影《美國往事》出現次數最多(反復出現)的背景音樂是《Childhood Memories》。是一首由Various Artists譜曲,Various Artists編曲,Ennio Morricone演奏的純音樂歌曲。

該歌曲收錄在專輯《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中,由Restless Records公司發行於1995-10-17。該張專輯包含了19首歌曲。

(4)美國往事電影音樂賞析論文擴展閱讀

電影《美國往事》更多背景音樂介紹

1、《Poverty》是一首由Various Artists譜曲,Various Artists編曲,Ennio Morricone演奏的純音樂歌曲。

該歌曲收錄在專輯《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中,由Restless Records公司發行於1995-10-17。該張專輯包含了19首歌曲。

2、《Deborah's Theme》是一首由Various Artists譜曲,Various Artists編曲,Ennio Morricone演奏的純音樂歌曲。

該歌曲收錄在專輯《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中,由Restless Records公司發行於1995-10-17。該張專輯包含了19首歌曲。

Ⅳ 求<美國往事>中英文影評>

事實上,《美國往事》是一個關於超越性的男性情誼的影片,同時也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

一個粗漢,但柔情俠骨,心細如絲。在他殘暴、粗野的黑幫生涯事,他的心中始終保持著一處聖壇、一塊凈土。

黛布拉始終是他心上的女神,純潔的戀人,而洗衣女佩姬則是他發泄青春期騷動慾望與好奇的對象。

麥克斯和努得爾斯一樣深深地為黛布拉所吸引,但在努得爾斯和麥克斯之間,並不存在著任何真正的競爭,更不必說公平競爭。因為對努得爾斯的情感,麥克斯和所有的人都洞若觀火;而對麥克斯的隱情,努得爾斯和其他人卻近乎一無所知。

對於麥克斯來說,他不僅將努得爾斯對黛布拉的迷戀一覽無余,而且他更為深刻地洞察了努得爾斯本人也不甚了了的、他與黛布拉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它並不顯現在現實之中,而是呈現在未來的設計里。除了一份赤誠的愛,努得爾斯不能給野心勃勃的黛布拉提供她所需要的一切,因而他也難於在這幅未來圖景中擁有一個真正的位置。麥克斯對這一隱秘的深知,同時也成為他的一份自知。

他比努得爾斯遠為清醒地意識到,對於黛布拉說來,一份一往情深的愛和一個堅強有力的懷抱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在這種意義上,他顯然不是努得爾斯的對手),如果他不能徹底改變他的現實,他永遠不可能真正得到或佔有黛布拉。

於是,他並不去著手進行類似「無用功」式的嘗試。他所做的一切,只是有效地隔離開努得爾斯和黛布拉就足夠了。他隱秘地將黛布拉安置在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未來圖景中,也只有在這幅未來圖景中,黛布拉才具有她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他可以等待,而這正是另一種經典「男子漢」的品格。

在影像的類比結構中,觀眾可以清楚地意識到麥克斯不斷在離間著努得爾斯和黛布拉,但我們和努得爾斯一樣,傾向於將麥克斯的動機理解為情深意篤的朋友對異性戀人的忌妒。

在努得爾斯/黛布拉/麥克斯這一微妙的三角關系中,有趣之處在於,黛布拉的情感無疑是傾向於努得爾斯的。

她愛努得爾斯,盡管從一開始就極為無奈而清醒地意識到這愛的無望,一如少女黛布拉的那首情詩:

「我親愛的,有著水晶般的心靈,有金子般的頭發,他永遠潔白無瑕,他的眼睛又大又亮,他的身體如象牙一樣潔白堅實。然而他永遠也成不了我的愛人,他是個窮光蛋,哦,多遺憾!」

但她仍忍不住要傾吐,

「努得爾斯,你是惟一的,我一直……關心的人。我總覺得親切……」

而對於努得爾斯來說,黛布拉是他心靈中最重要的支點,正像他對黛布拉的傾訴:「(在監獄里)我每天晚上都在想你,沒有人能像我一樣愛你。你不能理解我是怎樣地想念你。我想,黛布拉活著,她在外面活著,她給我活下去的意義。」

但和努得爾斯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黛布拉遠比努得爾斯更為清晰地洞穿了麥克斯的離間和這一行為的真正動機。正是她兩次用:「去吧,你媽叫你呢!」回答了麥克斯對努得爾斯不近情理的呼喚。

不僅如此,她對麥克斯的洞悉還在於那是一種同類間的深刻的相互理解與默契。

他們同樣野心勃勃,同樣出身微賤而不甘居人下,即使成了無冕的黑幫之王或布魯克林的舞蹈女王,街區的小天地也絕不足以滿足他們做人上人的慾望。

在黛布拉一無返顧地前往好萊塢/「太陽城」(在失魂落魄的努得爾斯的視點鏡頭中,列車窗旁的黛布拉決絕地拉下了窗簾,並不把一線留戀的目光留給故鄉)之後,麥克斯花費8000塊錢買來一把17世紀教皇的座椅,只為了「我正坐在上面」,正是作為一個闡釋符碼定義著麥克斯惡性膨脹的慾望。

他和黛布拉與努得爾斯一樣,也有著豐富的情感和記憶,墓室大門上菲利普的排簫曲和麥克斯/黛布拉之子的名字:大衛(努得爾斯的名字)似乎成了另一組重要的闡釋符碼,但他們絕不會為這一切所束縛。

一如美國影評人S.卡明斯基所指出的:在萊昂內的影片中,「家庭生活很渺小,不斷被自私的惡人所毀掉。這些惡人不是出於仇恨,而是為一種冰冷無情的利己興趣所驅使而行動..

在全片最為溫情、豪華的場景(組合段22)之後,努得爾斯粗野地強奸了黛布拉。這與其說是男性極力/暴力的行使,不如說更像是一種孱弱而絕望的哀鳴。

正是那種深刻的理解與默契,而不是情感,使黛布拉最終投入了麥克斯的懷抱,而且事實上成了麥克斯罪行的「事後從犯」,以更為殘忍的方式參與了、至少是默認了麥克斯對努得爾斯的劫掠、欺騙與叛賣。

麥克斯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是麥克斯,不是努得爾斯,徹底地實踐了美國夢的全部:富甲一方,躋身高位,並擁有了少年、青年時代可望而不可即的姑娘。

然而,導演萊昂內顯然不曾認同於實踐了美國夢的成功者:麥克斯和黛布拉。一如努得爾斯是片中人物化的敘事人,是影片的空間視覺結構與敘事結構的中心,他也是萊昂內的認同點。

於是,在影片的結局中,萊昂內設置了兩個重要的場景,以呈現35年之後——1968年,努得爾斯與黛布拉、麥克斯的重逢。

第25組合段的最後一個鏡頭,是攝影機緩緩推成貝里慈善院奠基留影上黛布拉的特寫鏡頭,伴著憂傷的音樂,鏡頭疊化為劇院化妝室內、鏡中的黛布拉。

與貧窮、衰老、孑然一身的卡蘿形成對照的是,豪華劇院的化妝間、名劇《埃及艷後》的巨幅招貼、室內的無數鮮花所包圍著的黛布拉。

但有趣之處在於,在這一特定場景中,剛剛結束演出的黛布拉,頭上戴著假發、臉上塗著厚厚的油彩。在整個段落中,她一直在卸裝,但始終未能完成。

於是,黛布拉濃重的化妝猶如一張假面,遮蔽起她真實的情感,並如同一個標示符號,喻示著她試圖繼續掩藏的、沉沒於35年歲月中的真相。

而一個與之對應的重要的修辭手段,是此段落中鏡中像/謊言與鏡外像/真實間的交替使用。在黛布拉不無傷感的鏡中像之後,努得爾斯出現在這一鏡中的、雙人中景里,這對少年時代的戀人在「鏡中」相逢,他們並沒有四目相向,相反他們只是在鏡中彼此凝視。

盡管這是努得爾斯揭秘之行的起點,盡管從這里開始,努得爾斯的一生、他的全部記憶與歷史將重新估定,但此刻,這幅雙人鏡中像,只是一次感傷的重逢,只是久遠的過去、一次「水中月、鏡中花」式的、少年之戀的指稱。

此後,在這一段落中,努得爾斯的多為鏡外像,歲月書寫在他蒼老、疲憊的臉上,但他專注、幾乎是痛楚地要求答案與真實;

黛布拉的鏡頭則多呈現為化妝鏡中的中景,歲月幾乎沒有在她臉上留下痕跡,盡管不無溫情,但閃爍其詞與微妙的疑懼使她失去了應有的雍容。用努得爾斯的話說,她「現在的演技很拙劣」。

終於,當她和麥克斯的兒子來到門外,當努得爾斯的追問已不能再迴避,黛布拉被迫艱難地面對真相,攝影機緩緩地以一個180度的搖拍,由鏡內而至鏡外,由鏡中的黛布拉搖至鏡外、對鏡而坐的黛布拉。此時,也是此段落中惟一的一次,黛布拉對著鏡中的努得爾斯,說出了她所能說出的告白:「努得爾斯,我們都老了,多少保留著一些美好的回憶。如果你出席星期六晚上的派對,這一切將盪然無存。那是後門,從那兒出去,一直走,別再回來。我求你,請你……」當黛布拉意識到她已無可迴避時,她並沒有懺悔或直言,她只是以哀懇和告誡的方式肯定了努得爾斯的猜測。而正是這一段告白,第一次暗示出黛布拉和麥克斯一樣,對努得爾斯其人有著深刻的洞察與理解,她深深地懂得:對努得爾斯說來,即將發生的一切比曾經發生過的陰謀更殘酷。也正是在這一告白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黛布拉試圖在麥克斯的網羅面前保護努得爾斯,試圖阻止麥克斯最後一次實現他「冰冷無情的利己興趣」但是,當完美的謊言的景片既經撕裂,當返歸舊日、探明真相的旅程既經開始,努得爾斯已不可能停下。因此,盡管他的問題「如果我從正門出去,我就會變成石頭嗎」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他仍毅然打開了前門。答案已昭然若揭:伴著憂傷、凄婉的音樂,台口,站起一個紅發的少年,彷彿少年麥克斯的再生,強烈的逆光為他勾勒出了一道眩目的光環,攝影機緩緩地推上去,如同舊日歲月的重現,猶如一個心靈的幻影,同時是對那一切的粉碎。淚水無聲地淌過黛布拉的面頰,「他是貝里部長的兒子,叫大衛,和你一樣。」大衛的近景鏡頭緩緩地疊化為長島貝里宅邸一扇半掩的窗口,窗子半推開來,近景鏡頭中,露出貝里/麥克斯蒼老的面容,他望向畫外。第一次,未經任何掩飾與遮蔽,影片出現了麥克斯的視點鏡頭,並將他指認為一個仍強有力的控制者,一個真正高明的、隱身的惡魔「導演」。

閱讀全文

與美國往事電影音樂賞析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人電影講什麼 瀏覽:740
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電影觀後感1000字 瀏覽:863
泰國電影同志異 瀏覽:359
十大最強哥斯拉電影完整版 瀏覽:351
廈門電影節開幕式 瀏覽:574
電影院現金崗位的崗位職責 瀏覽:20
電影院電影片盤多少錢 瀏覽:204
特洛伊愛情電影 瀏覽:232
熱播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26
周星馳電影鹿鼎記國語集 瀏覽:707
老人與海電影英文雙字幕 瀏覽:157
最近新的歐美電影好看的 瀏覽:709
法國殖民解放電影 瀏覽:992
地獄貓行動電影完整版 瀏覽:273
新精武門電影下載 瀏覽:639
死待電影在線電影院 瀏覽:478
心理學電影觀後感2500 瀏覽:228
沃爾瑪有什麼電影 瀏覽:858
歐美尺度大無法上映S的電影 瀏覽:236
曼谷泰國的王寶強電影里的歌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