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巴赫音樂

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巴赫音樂

發布時間:2023-01-25 11:56:21

1. 那首在吸血鬼古堡中用風琴(又或別的什麼名字)演奏的樂曲叫什麼或那有下

很可能是巴赫的《D調托卡塔與賦格》,一般在國外萬聖節經常能聽到。
但其實只是人們的感覺罷了,此曲並不是專門描寫什麼吸血鬼,而是巴赫寫的教堂宗教音樂
以下是介紹: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原為管風琴曲,是巴赫青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後由波蘭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編為管弦樂曲,並由波蘭鋼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編為鋼琴曲。樂曲採用了d小調,4/4拍。由下行旋律組成的慢板的引子飽滿而有力,為全曲宏偉的氣勢作了渲染和鋪墊(片段1);然後,樂曲奏出音響宏大的和弦,接著呈現出托卡塔主題,帶有戲劇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題結束後,樂曲在上聲部出現賦格主題(片段2),採用與引子部分相同的音樂素材;隨後,賦格主題移至低聲部呈示,前後反復出現八次,音樂情緒逐步高漲;最後,樂曲再現托卡塔部分,以氣勢雄偉的尾聲結束。這里選用的是作品的管風琴演奏版。本作品曾被現代「情調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引用,使之廣為流傳。

管風琴演奏視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FXoyr_FyFw

2. 巴赫的音樂作品有哪些

《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

1、《勃蘭登堡協奏曲》

1721年巴赫收集了他的六首最好的協奏曲獻給勃蘭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這就是著名的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Concerto)又名伯蘭德伯格協奏曲,

展現了絢麗多彩而又富於獨創性的對比,華麗而高超的復調手法,活躍而宏偉的旋律,可以說,巴赫用這首作品把大協奏曲這種當時已經趨於過時的體裁推向了最後的高峰。

2、《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和最終被捕的過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3、《b小調彌撒曲》

巴赫於1733年寫成了這部彌撒中的「懇求主,賜憐憫」(Kyrie)和「榮耀頌」(Gloria)這兩段,是為了奉獻給薩克遜的選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當時這位選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長官,後來成為波蘭的國王,

巴赫將這兩段樂曲奉獻給他並附有一信,請求選侯指派他為選侯的宮廷作曲家,信中還說:「這兩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義的樂曲。」巴赫所說的完全是事實,這部作品確實是巴赫有非常意義的頂峰作品。

4、《平均律鋼琴曲集》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GuidoVon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

5、《法國組曲》

法國組曲是巴赫獻給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為安娜.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第六首是後來追加的。

作品大約寫於1722-1725年,主要創作時間仍屬於科藤時期(1717-1723),這段時期確實是巴赫創作器樂作品的一個高峰期。

3. G弦之歌 巴赫 表達的是什麼

G弦上的詠嘆調  《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The G String)》,此曲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號管弦樂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u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創作於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片段1)。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1.2004 - 央視電視劇《G弦上的詠嘆調》(陳奕迅主演)  2.電影背景音樂:  大衛.芬奇導演的的著名影片《七宗罪》,深作欣二導演的著名影片《大逃殺1》都把《G弦上的詠嘆調》作為背景音樂~成就了一段動人的場景!  在宮廷舞會上,巴哈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准備看巴哈出糗的時候,巴哈,僅僅只用了一根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詠漢調》,該曲子就是今天所說的《G弦之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不管在多困難的時候,都可以完成最動人的樂章。

4. 有一部電影不同世界的兩個人談戀愛

我覺得是電影《逆世界》。滿意採納下哈O(∩_∩)O~

影片《逆世界》是2012年出品的一部科幻愛情片,電影講述互為顛倒的兩個世界僅靠一座巨塔進行有限的溝通,在這個雙生世界裡,人們像在平行世界裡一般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幹涉。直到下層世界的男孩亞當遇到了上層世界的女孩伊達。

5. 盤點俄羅斯電影排名,【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https://pan..com/s/16iNw1OA8L0sUwwUsC5Ib6g?pwd=fr6c

雷蒙黛(佩內洛普•克魯茲 Penélope Cruz飾)和他的酒鬼丈夫、年輕女兒共住,生活卻不像別人平靜。 雷蒙黛有個姐姐索爾(勞拉•杜納絲 Lola Dueñas飾),小時候兩人和父母生活貧寒。父母在一場火災後遇難後,兩姊妹就搬到了馬德里生活,為著各自生活已經漸漸疏遠。然而,一場意外和一個鬼魂,打破了兩姐妹平靜的生活。

6. 電影與音樂有何密切關系

除去音樂這門藝術外,最能體現時間藝術的就是電影了。賈樟柯在《站台》一片中說,20年前一個女人拒絕了一個男人,到20年後這個男人接受了這個女人,我想用電影來記述時間對於人的改變。時間可以改變一個人。塔可夫斯基說,電影是記錄時間流逝的藝術。所以在他的影片里經常出現流水緩緩,一隻船,或是一隻木塊橫移的場景。這些都說明了電影記錄時間的功能。除去時間不談,流暢也是電影大師追求的東西,長鏡頭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是真實的空間再現,還在於它使流暢的時間性。而流暢是音樂的特徵。這里包含一個節奏的東西,流暢本身也是一種節奏。音樂講究節奏,電影亦是。不同的是,電影對節奏的依賴相對來說沒有音樂對節奏的依賴來的明顯。音樂的本體應該是旋律和節奏。今天下午我觀看了塔可夫斯基的《太空飛行》,其對於音樂的運用令我誠服。開頭是巴赫的音樂(塔認為巴赫的音樂最諧和),以及中間的電子音樂(1972,蘇聯最早做電子音樂的人與塔合作),其運用讓人極其震撼。影片本身的哲學意義與對人世間情感的拷問足以讓人戰栗。尤其是影片到最後,主人公幻覺(姑且叫幻覺)中,出現的往事一幕,已經看到自己的母親的情景,和畫中出現的場景,與音響搭配得天衣無縫。我們可以看出,音樂在電影中具有神奇的功用。日本香港的恐怖片,一般都藉助音樂來達到營造氣氛的效果。如果沒有音響效果,再恐怖的片子都不會駭人,這同樣是因為時間與影片的畫面具有同步性的原因。 李安的《喜宴》中最後的一幕,除了父母彼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後那一舉之外,配上的民族+西洋音樂也起到了將影片推向及至的效果。北野武的《夏天,那片海》中,設計了兩個啞巴情侶,坐在海灘前,雖然沒有激烈的故事情境,但是我們看了依然覺得過癮。因為沉默的場景突出了鏡像的美感,讓觀眾感覺是在一個窗口前窺視一對情侶的內心世界,時間的流逝通過海的空間流動慢慢地展示給了人,取得了極其詩意的效果。我個人認為,在影片中最美的音樂不應該有人的歌聲,那樣起不到電影的效果,已經有MTV了,不需要再那樣了,更有人認為,不加任何人為的音樂,自然音響就是電影中最美的音樂。這點我也贊同。所謂的天籟之音,即是宇宙自然之音,方位和諧,布盧達爾也同樣這么認為。但是只要加了音樂,就應該是符合電影性的。好的電影音樂如安哲的《永恆於一日》,侯孝賢《悲情城市》,大島渚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白》《藍》等等。總之,好的音樂可能會增加電影的藝術性,前提二者縫合,二者主題切合。而不是為了音樂而音樂,那樣再好的電影也會被再好的音樂給毀掉。

7. 電影與音樂有何密切關系

一切藝術在本質上都是接近音樂的,音樂所表達的內容不是直接的而是具體的。但它在激起人的情感和情緒方面的反應是最准確和細膩的。這種能力是其他任何視聽形式所不具備的,音樂情感表達的強度和直接性也超過了所有的藝術形式。音樂所表現的更多不屬於題材本身,而是對題材的情感關系。音樂的情緒調子決定了電影畫面的氣氛、神韻、情緒。電影電視中的音樂不同於純音樂之處在與音樂是為電影的具體空間和敘事環境提供輔助,與人物性格、情感狀態、故事的發展走向有直接的關系。

8. 電影(無法觸碰)觸不可及中的大提琴後面的曲子

電影(無法觸碰)觸不可及中的大提琴後面的曲子是巴赫的Badinerie。

Badinerie(諧謔曲)

曲:巴赫
所屬專輯:Tender Harmonica
發行時間:2004-01-01
專輯標簽:休閑音樂流行Pop
歌詞:

該歌曲沒有歌詞,屬於純音樂

諧謔曲原來是一種非標題音樂,但後來的標題音樂,也常常採用諧謔曲的體裁。標題音樂就是附有標題以說明內容的器樂作品。諧謔曲是一種生動活潑而富於詼諧和戲謔情趣的器樂曲,是在小步舞曲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諧謔曲沿用了小步舞曲的三拍子節拍和復三段式的結構。復三段式就是一首樂曲分為三大段,而每一大段又各自含幾個小段落,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重復。諧謔曲比小步舞曲速度快,節奏活躍,並且常用獨特的音調、不常見的節奏型、出其不意的轉調和強弱對比、突如其來地反復前面的主題或引進新的主題、突如其來地結束一個段落或結束全曲等手法,造成一種幽默和風趣的效果。

9. 法國電影沉靜如海里的鋼琴曲

《沉靜如海》鋼琴曲是《The Quiet American》,是一首由Johann Sebastian 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譜曲,Johann Sebastian Bach編曲。

Craig Armstrong/Hồng Nhung演奏的純音樂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The Quiet American》中,由Varese Sarabande公司發行於2008-07-25。該張專輯包含了12首歌曲。

(9)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巴赫音樂擴展閱讀

《沉靜如海》其他歌曲

1、《Saigon1952》是一首由Johann Sebastian Bach譜曲,Johann Sebastian Bach編曲,Craig Armstrong/Hồng Nhung演奏的純音樂歌曲。

該歌曲收錄在專輯《The Quiet American》中,由Varese Sarabande公司發行於2008-07-25。該張專輯包含了12首歌曲。

2、《End Titles (Nothing In This World)》是一首由Johann Sebastian Bach譜曲,Johann Sebastian Bach編曲,Craig Armstrong/Hồng Nhung演奏的純音樂歌曲。

該歌曲收錄在專輯《The Quiet American》中,由Varese Sarabande公司發行於2008-07-25。該張專輯包含了12首歌曲。

10. 塔可夫斯基《鄉愁》的電影配樂是哪位音樂家的作品,特別是電影中的中國民樂。請盡快回答。

巴赫 平均律第八首

閱讀全文

與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巴赫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
申軍誼演過愛情電影 瀏覽:616
小品演員的電影 瀏覽:865
成龍電影速 瀏覽:149
周星馳經典電影全屏 瀏覽:403
鄧光榮的電影龍騰四海結局 瀏覽:322
電影節海報觀後感 瀏覽:475
愛情呼叫等待電影片尾曲什麼歌 瀏覽:792
糯米團電影票 瀏覽:111
優酷的英文電影能調成英文字幕嗎 瀏覽:71
電影周星馳蘇乞兒配樂 瀏覽:223
香港電影搞笑大全免費看 瀏覽:109
電影主角在美國打拚服裝廠 瀏覽:548
爆笑四師徒是什麼電影 瀏覽:288
韓國電影五個字什麼證 瀏覽:155
韓國電影愛情員工宿舍 瀏覽:711
電影推薦文章英文 瀏覽:423
張柏芝民國電影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