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里,還有幾位仙女健在
天仙配該電影主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該劇獲得第一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被評為建國50周年經典劇目,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七仙女嚴鳳英
嚴鳳英於1953年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1954年的華東區戲曲會演,是嚴鳳英事業走向輝煌的重要一步,這次匯演直接為1955年電影《天仙配》拍攝奠定了基礎。隨著電影的播映,黃梅戲從安徽省的一個地方小劇種,變成了全國皆知的劇種。
13年間,嚴鳳英演出了50多個大小劇目,尤其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已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是黃梅戲中的珍品。1956年下半年,嚴鳳英在排演《王金鳳》時認識了導演王冠亞,並與之結婚。1968年4月8日,嚴鳳英不堪在那段特殊時期受到的屈辱,服安眠葯自殺。
② 黃梅戲中的七仙女至今還有幾人健在
如今,人們只要提到黃梅戲,就會想起《天仙配》,只要想起《天仙配》,就不能不提七仙女。曾經的七仙女給那個年代的人留下的不僅僅是一段影視,更多的是關於青春、愛情、夢想的追求。六十多年過去了,《天仙配》里的七仙女現在怎麼樣了呢?還有幾人依然健在呢?
其實,不論她們今日是否還健在,相信她們所扮演的角色會永遠存在!
③ 七仙女都有誰
七仙女是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
七仙女神話最早至少見於漢代。是中國神話中七位女神的總稱。有時也單獨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七仙的起源。
一是天文崇拜,與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織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關。二是由於秦漢時的登仙思想,而產生的羽人形象。
民間一般稱呼這七姐妹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但也有民間傳說認為,七仙身穿「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衣裳。
(3)黃梅戲電影七仙女圖片擴展閱讀:
從漢代起,歷代多有七仙神話的記載。宋代有話本。元代多見於戲曲。明代仍多見於戲曲,而在明代小說里少見。明 戲曲《織錦記》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體稱呼「七姑」。
明代小說《西遊記》也提到七仙的具體稱呼「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認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種色彩有關。
但也有民間傳說認為,七仙身穿「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衣裳。宋元起的戲曲,結合歷代民間傳說,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一類的戲曲。內容基本是:董永家貧,賣身葬父。
天上七位織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愛而憐之,私下凡間,於槐樹下與永結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百日期滿,方擬還家共建未來美好生活。
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與永別於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
「七仙女」塑造者:
嚴鳳英(1930~1968),原名嚴鴻六,安徽省桐城縣羅嶺(今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黃梅村)人。女,中共黨員,黃梅戲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中國黃梅戲的發展締造者之一。
「七仙女」塑造者,中國黃梅戲傳承發展重要的開拓者和貢獻者。嚴鳳英10歲時開始學唱黃梅調,為族人所不容,後跟隨嚴雲高學戲,取藝名鳳英。
在1952年上海舉行的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嚴鳳英以黃梅戲傳統小戲《打豬草》和摺子戲《路遇》,獲得廣泛贊譽,1954年因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而揚名全國。
歷任安徽安慶市黃梅戲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遭迫害致死,現骨灰安放在安慶市菱湖公園內黃梅閣中,安慶羅嶺建有嚴鳳英故居紀念館。
毛澤東為其題寫「黨的好兒女」。嚴鳳英的黃梅戲代表作有《打豬草》、《游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等。
「文革」中,嚴鳳英被指控為「文藝黑線人物」、「宣傳封(封建主義)資(資本主義)修(修正主義)的美女蛇」,並被誣蔑為國民黨潛伏特務,屢遭批鬥。
1968年4月7日夜,嚴鳳英不堪凌辱,自殺身亡。自殺後被軍代表以尋找「特務發報機」為由,割開喉管,挖出內臟。
醫生用手術用的小斧頭從咽下砍起,向下一根肋骨一根肋骨地砍,然後把內臟拉出來,剖開,結果卻只查到安眠葯。
④ 黃梅戲《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的演員們,還有幾位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