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看很多人在肩膀上紋個鬍子挺多而且是個外國革命的那個人叫什麼
你說的應該是切·格瓦拉
這是他的大概資料:
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師、作家、游擊隊隊長、軍事理論家、國際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自切死後,他的肖像已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志[4],同時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徵。
身為年輕的醫學系學生,格瓦拉游歷了整個拉丁美洲,並因親眼目睹了貧窮的無所不在而深感震撼[5]。他在這些旅行中的所見所聞,使他斷定各地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結果,唯一的補救方法便是進行世界革命[6]。這個信仰激勵他介入了瓜地馬拉在總統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統治下的社會改革;阿本斯最終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在美國中情局暗中策動下被推翻,結束了瓜地馬拉當時不同凡響的意識形態。後來,格瓦拉在墨西哥市結識了勞爾與菲德爾·卡斯楚,加入他們的七二六運動,懷抱著推翻親美的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理想、乘著格拉瑪號闖入古巴[7]。格瓦拉不久便在起義者間展露頭角,晉升為副指揮官,並在為期二年、成功推翻巴蒂斯塔政權的游擊戰役中扮演關鍵的角色。[8]
古巴革命成功後,格瓦拉在新政府擔任了數個要角。包括再審革命法庭期間被列為戰犯者的申訴與行刑隊[9]、以工業部長身分實施土地改革、擔任國家銀行行長及古巴軍隊教學主任之職,並以宣揚古巴社會主義的外交家之名橫越地球。而格瓦拉所訓練的民兵部隊也在豬灣入侵擊退了美軍[10],並為古巴帶來了蘇聯核武彈道飛彈,其隨後在1962年引發了古巴飛彈危機[11]。另外,他也是文筆鋒利、創作豐富的作家與日記作者,著有影響深遠的游擊戰指南,及關於他橫越南美洲的青年摩托車旅行的暢銷自傳。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依序前往剛果-金沙薩及玻利維亞進行革命,前者失敗,而格瓦拉到了玻利維亞後,被當地由中央情報局協助的軍隊逮捕,並遭處決。[12]
格瓦拉是名榮辱參半的歷史人物,亦常現身於傳記、回憶錄、文章、紀錄片、歌曲及電影的題材,其共同想像普遍呈現兩極化。《時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13],並登上阿爾貝托·柯爾達為他拍攝、命名為《英勇的游擊隊員》的照片,被美譽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
㈡ 「我們走後,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出自哪部電影
整句是:「我們走後,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會提高你們的工資,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
這是切.格瓦拉在游擊戰失敗之後的名言,是寫給那些被帝國主義和買辦資本家統治下的人民的,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會給工人福利,會讓平民的孩子上學,會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是因為這個世界曾經有過共產主義運動,有過切.格瓦拉這樣的革命者。
(2)切格瓦拉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1、切.格瓦拉的這句話表明了斗爭是為爭取福利,他們出於恐懼,不僅會主動地獻殷勤,還會操縱輿論將那些點燃革命火焰的邊緣化,直到最終我們忘記這一切是怎麼得到的,輕則習慣於坐等,重則以為這是他們的恩賜。
2、切.格瓦拉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一位共產主義戰士,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成為了卡斯特羅最得力和信賴的助手。1967年10月,在游擊戰爭中,切.格瓦拉在拉伊格拉附近帶領巡邏,被玻利維亞特種部隊被捕,在犧牲前,說出了這句被後世廣為流傳的名言「我們走後,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會提高你們的工資,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
㈢ 切·格瓦拉的電影劇情
此部紀錄片將切.格瓦拉39歲的生命做了一個完整的巡禮 。
榮獲奧斯卡獎最佳電影主題曲並入圍金球獎外語片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讓更多人注意到這位傳奇革命英雄—切.格瓦拉,他將不再只是印在T恤或是馬克杯上的一個蓄著長鬍子,頭戴貝雷帽的模糊影像。1928年出於阿根廷,家境富裕的切,在醫學院畢業之後,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毅然決然的拿起槍桿,為了他的理想,加入了革命的行列,直到1967年被槍決,短短39年的生命,他的影響卻燃燒了半個世紀。此部紀錄片將切.格瓦拉39歲的生命做了一個完整的巡禮,從童年時期,拉丁美洲之旅(即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的旅程),到全心全意投入革命事業,最後被處決的過程。讓你更加認識付出生命全力投入革命的切.格瓦拉。他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矛盾沖突的人-即能寫出優美的詩句又能殘酷無情的扣下扳機處決背叛者。影片中收錄許多未曝光的珍貴史料畫面,當然也包括與他共游拉丁美洲的好朋友阿爾貝托.格拉那多的影片,特別收錄中更有詳細的生平介紹,多句流傳千古的箴言以及一些趣聞,將讓你更加貼近切.格瓦拉傳奇的一生,不管世人如何評斷,他絕對是一位最浪漫的革命夢想家!
㈣ 這外國個人是誰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於阿根廷的羅薩里奧,極富傳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馬克思主義革命家。他參加了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在古巴革命政府擔任了一系列要職之後,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到剛果(金)、玻利維亞等國試圖發動共產主義革命。1967年10月8日,因內奸泄密,格瓦拉及游擊隊小分隊在叢林中遭玻利維亞政府軍伏擊,格瓦拉受傷被捕。次日,格瓦拉被殺害。死後,他一直被視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徵。有大量關於他的文藝作品。
中文名: 埃內斯托·格瓦拉
外文名: Ernesto Guevara
別名: 切(El Che 或 Che)
國籍: 阿根廷/古巴
民族: 阿根廷人
出生地: 阿根廷 羅薩里奧
出生日期: 1928年6月14日
逝世日期: 1967年10月9日
職業: 醫生,革命家,政治家,作家
畢業院校: 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
信仰: 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
主要成就: 參與領導古巴革命
總結、發展游擊戰理論
代表作品: 《游擊戰》《古巴革命戰爭的回憶》《在玻利維亞的日記》
軍銜: 少校
配偶: 伊爾達·加德亞/阿萊達·馬奇
昵稱「切」(或El Comandante,Che),本名埃內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全名埃內斯托·拉
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西班牙語: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la Serna),是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生、作家、游擊隊領導人、軍事理論家、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曾經與卡斯特羅並肩作戰。自切死後,他成為了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徵。
切·格瓦拉出生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患有哮喘病。他年輕時游歷了整個拉丁美洲,並因親眼目睹了貧窮的無處不在而深感震撼。他在這些旅行中的所見所聞,使他斷定各國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結果,唯一的補救方法便是進行世界革命。這個信仰激勵他介入了瓜地馬拉在總統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領導下的社會改革;在美國中情局的暗中策劃下,阿本斯政權最終在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中被推翻,結束了瓜地馬拉當時不同凡響的社會變革。
1955年,格瓦拉在墨西哥城先後結識了勞爾·卡斯特羅與菲德爾·卡斯特羅,加入他們的七·二六運動,懷抱著推翻親美的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理想、乘著格拉瑪號返回古巴。不久,格瓦拉便在起義者中嶄露頭角,晉升為縱隊司令,軍銜為少校。他親自指揮並參與了很多著名的戰役,如:「以少勝多的聖克拉拉戰役,決定了古巴革命的最後勝利。」古巴革命成功後,格瓦拉加入古巴[1],並在革命政府中擔任了數個要職,包括國家銀行行長、工業部長、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
生前著作甚多,有《游擊戰》、《古巴:是歷史上的例外,還是反殖斗爭的先鋒》、《游擊戰:一種手段》、《切·格瓦納在玻利維亞的日記》等。
編輯本段宣揚古巴革命
格瓦拉曾以宣揚古巴革命的外交家之名橫越地球。而格瓦拉所訓練的民兵部隊也在吉隆灘戰役擊潰了美國僱傭軍,並為古巴帶來了蘇聯的帶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其隨後在1962年引發了古巴導彈危機。另外,他也是文筆鋒利、創作豐富的作家與日記作者,著有影響深遠的游擊戰指南,及關於他橫越南美洲的青年摩托車旅行的暢銷自傳。
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先後前往剛果(金)及玻利維亞試圖點燃革命火種。在剛果(金)的軍事行動受挫後,格瓦拉到玻利維亞領導游擊隊活動,最後因為當地農民出賣,被由美國中央情報局訓練的玻利維亞政府軍逮捕,慘遭槍決。
格瓦拉被譽為「人間的耶穌」、「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第」、「完美的人」、「浪漫冒險家」。格瓦拉常現身於傳記、回憶錄、文章、紀錄片、歌曲、電影,甚至電子游戲中也有他的身影,對其的褒揚遠多於批判。
阿爾貝托·科爾達為他拍攝命名為《英勇的游擊隊員》(右圖)的照[2]片,被人們美譽為「世上最知名、最有魄力的照片」。出現在T恤上次數最多的照片。
編輯本段個人履歷
切·格瓦拉畫像雕像集萃(21張)
1928年6月14日,埃內斯托·格瓦拉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他是埃內斯托·格瓦拉·林奇和塞莉亞·德·拉·塞爾納·德·拉·略薩的長子。
1947-1953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大學醫學系讀書。
1950年,在油船廠上當水手,漫遊特立尼達和英屬蓋亞那。
1951年月12月-1952年8月偕同阿爾貝托·格拉納多漫遊拉丁美洲各國。游歷了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然後由委內瑞拉乘飛機途經美國邁阿密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
1953年3月,大學畢業,第二次漫遊拉丁美洲各國。游歷了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巴拿馬,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在瓜地馬拉參加了保衛阿本斯總統的斗爭,在阿本斯政府被顛覆後移居墨西哥。
1954年-1956年,在墨西哥行醫,後又在心臟病學研究所兼職。
1955年,結識菲德爾·卡斯特羅,加入他的革命隊伍,參加「格拉瑪」遠征的准備工作。
1956年6月-8月,因加入菲德爾·卡斯特羅的遠征部隊被捕,囚禁於墨西哥城監獄。
11月25日,作為菲德爾·卡斯特羅率領的82名起義者中的一員,乘「格拉瑪」號遊艇從圖斯潘河口出發,前往古巴。
12月2日,「格拉瑪」號抵達古巴。
1956年-1958年底,參加古巴馬埃斯特臘山等地的武裝斗爭,在戰斗中兩度負傷。
1957年5月27-28日,參加烏維羅之戰。
6月5日,晉升為少校,被任命為第四縱隊司令。
1958年8月21日,奉命率領「西羅·雷東多」第八縱隊進軍拉斯維利亞斯省,並被任命為拉斯維利亞斯省城鄉起義部隊總司令。
10月16日,切的縱隊抵達埃斯坎布拉伊山。
12月底,指揮部隊攻打聖克拉拉。
1959年1月1日,聖克拉拉獲解放。
1月2日,切的縱隊進入哈瓦那,駐扎在卡瓦尼亞要塞。
2月9日,總統頒法令宣布切為古巴公民,享有與出生在古巴的人相同的各種權利。
6月2日,同阿萊達·馬奇結婚。
6月12日-9月5日,受古巴政府委派,訪問了埃及、蘇丹、巴基斯坦、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日本、摩洛哥、南斯拉夫、西班牙。
10月7日,被任命為土地改革全國委員會工業司司長。
11月,被任命為古巴國家銀行行長。
1960年2月5日,出席在哈瓦那舉行的蘇聯科學、技術和文化成就展覽會的開幕式,第一次同米高揚見面。
5月,切的《游擊戰》一書在哈瓦那出版。10月22日-12月9日,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朝鮮。
11月17日,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的邀請,前往我國訪問的古巴革命政府經濟代表團,在古巴國家銀行行長埃內斯托·切.格瓦拉少校的率領下,於11月17日到達北京。在機場受到了李先念副總理和首都人民的熱烈歡迎。
11月18日-12月1日,訪問中國期間,受到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總理周恩來及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的接待。
1961年2月23日,被任命為工業部部長和中央計劃委員會委員,不久該委員會也歸其領導。
4月17日,僱傭軍入侵吉隆灘。切負責指揮駐防比那爾德里奧省的部隊。
6月2日,同蘇聯簽訂經濟協定。
8月,代表古巴出席在烏拉圭埃斯特角舉行的泛美社會和經濟理事會特別會議。在會上揭露了美國建立"爭取進步聯盟"的目的。訪問了阿根廷和巴西,同弗朗迪西總統和誇德羅斯總統進行了會談。
1962年3月8日,被任命為古巴革命統一組織全國領導成員。
3月12日被任命為革命統一組織書記處書記和經濟委員會委員。
4月15日,在哈瓦那古巴勞動者工會會議上發言,號召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
8月27日-9月3日,率領古巴黨政代表團赴莫斯科。繼訪問莫斯科之後,又訪問了捷克斯洛伐克。
10月下半月至11月初,負責領導比那爾德里奧省的部隊。
1963年5月,由於革命統一組織改組為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切被任命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
7月,率領政府代表團赴阿爾及利亞,慶祝該共和國獨立一周年。
1964年1月16日,簽署古蘇技術援助議定書。
2月20日-4月13日,率領古巴代表團參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4月15日-17日,訪問法國、阿爾及利亞、捷克斯洛伐克。
11月5-19日,率領古巴代表團赴蘇聯,參加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周年慶祝活動。
12月9日-17日,率領古巴代表團參加在紐約舉行的第十九屆聯合國大會。
12月下旬,訪問阿爾及利亞。
1965年1月-3月,訪問中國、馬里、剛果(金)、幾內亞、迦納、達荷美、坦尚尼亞、埃及、阿爾及利亞。在阿爾及利亞參加亞非團結組織第二屆會議。
2月3日,率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代表團抵達北京,在機場受到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小平和北京市市長彭真的熱烈歡迎。
2月9日,結束在中國的訪問,鄧小平和彭真再次親往機場,為他送行。
3月14日,返回哈瓦那。
3月15日,向工業部的工作人員報告國外之行的情況,這是他在古巴最後一次公開講演。
4月1日,給菲德爾·卡斯特羅寫了告別信。
10月3日,卡斯特羅在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宣讀切·格瓦拉的告別信。
1966年11月7日,到達玻利維亞尼阿卡瓦蘇河畔的游擊隊營地。
1967年,3月22日,以拉蒙為化名的切·格瓦拉領導游擊隊(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開始軍事行動。
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過三大洲會議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發表。
7月29日,拉丁美洲團結組織成立大會在哈瓦那開幕。會議主席團根據許多代表團的建議,宣告象徵性地成立「拉丁美洲國」,並宣布"敬愛的游擊隊員埃內斯托·切·格瓦拉少校為我們共同的祖國-拉丁美洲-的榮譽公民"。
10月8日,在尤羅山峽戰斗中,切·格瓦拉受傷被俘。
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拉伊格拉村被玻利維亞特種部隊「突擊隊」殺害,時年39歲。
㈤ 誰知道這個照片上的人物叫什麼名字
切格瓦拉啊~~~格瓦拉是名極富傳奇英雄色彩的的歷史人物,被譽為「人間的耶穌」、「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第」、「完美的人」、「浪漫冒險家」。格瓦拉常現身於傳記、回憶錄、文章、紀錄片、歌曲、電影甚至電子游戲,對其的褒揚遠多於批判。《時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阿爾貝托·柯爾達為他拍攝、命名為《英勇的游擊隊員》的照片,被美譽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就是親你發的這張原形),可能是比較有激勵意義吧!年輕人會以此鼓舞自己~~
㈥ 切·格瓦拉的那張著名的頭像最早是誰畫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格瓦拉頭像實際上是從原作上裁減下來的。原作是由古巴籍攝影大師阿爾貝托·柯達1960年3月5日拍攝的。
1960年3月4日,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所稱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勒庫布爾號』事件」發生。當天陰冷潮濕,比利時籍貨輪「勒庫布爾號」應古巴政府之邀,運送了整船的武器駛入哈瓦那港。就在卸貨過程中,輪船突然發生劇烈的爆炸,導致100多名碼頭工人罹難。次日,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時任古巴《革命報》記者的柯達到現場拍攝。
在講台下,柯達使用一部帶有90毫米鏡頭的萊卡相機通過取景框觀看現場,並隨時移動相機准備捕捉具有價值的鏡頭。當切·格瓦拉的臉進入柯達的取景框時,高度緊張的柯達本能的向後退兩步並按下快門。他捕捉到的這個瞬間中,格瓦拉的眼神格外深邃具有震懾力,這種眼神是對前一天慘案的憤怒,也是為死者而悲痛。旋即,這幅作品被刊登在菲德爾·卡斯特羅最為得力的輿論工具《革命報》的內頁。
這幅作品的原件在柯達的工作室的牆上一直掛到1967年,此時他將兩幅8×10的放大照片送給一位義大利左翼出版商菲爾特里內利。而幾周後,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的革命戰斗中被捕並慘遭殺害,死後被追授為烈士。
後來,菲德爾·卡斯特羅在格瓦拉的紀念儀式上,以柯達的照片為藍本,在哈瓦那革命廣場對面的內政部大樓裙樓上叫人製作了一個格瓦拉頭像的鐵線雕塑,這個鐵線雕塑至今還在原處掛著。
之前提到的義大利出版商菲爾特里內利馬上意識到此舉給柯達作品帶來的巨大價值,於是他立刻整理格瓦拉日記,並以此照作為封面。同時又用這張照片印製了大量的海報,這些海報在1968年歐洲爭議地區的大街小巷上貼的到處都是以表達人們的憤慨。
此後,這張格瓦拉戴著貝雷帽,表情威嚴的肖像照迅速被印到T恤和唱片封面上,這代表了青年一代的反抗主意主張,從而大賣特賣。而直到此時,原作者柯達都沒有向出版方或生產商收取一分錢的版權費。 菲爾特里內利未經授權就將他的作品用到各式各樣的商品中,而柯達卻對此無計可施,因為一直到1997年,古巴才重新加入到國際版權公約。在1972年的時候,菲爾特里內利因車禍身亡,而對格瓦拉肖像照的侵權行為則尚未停止。
直到柯達發現英國絲米諾夫伏特加廣告上盜用他的照片時,他終於憤怒了,因為切·格瓦拉從來不喝酒。於是他呼籲古巴相關部門聯合起來幫助他控訴伏特加廣告代理商羅琳塔斯和侵權圖片庫。後來這場官司在柯達作品在倫敦國家大劇院展覽時,庭外和解了。隨後他將全部賠款用於為古巴兒童購買所需葯品。
另: 這張原圖太難找了 我沒找到 很努力了但沒找到
㈦ 求 切·格瓦拉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切·格瓦拉》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8Tf2lIW3MkltrbA9IteS4A
西班牙、法國合拍的電影《切·格瓦拉》,拍攝於2008年,由本尼西奧·德爾·托羅(BeniciodelToro)主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是關於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切·格瓦拉的傳記電影。電影按時間順序貫穿故事始末。
㈧ 【合集】野外生存的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野外生存的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荒野生存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