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活中處處有藝術,讓我們來談談身邊的藝術吧。
身邊的藝術
我從不把什麼東西珍藏在身邊,因為,我總覺得,東西放在身邊會遺失的,只有珍藏在心裡的,永遠都不會忘卻……
那是一年暑假,我由於鋼琴考級,便只能按捺住考上初中的喜悅,悶在家裡練琴。天那樣悶熱,我嘴裡含著冰。發狠地練著。從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我終於可以甩一下酸疼的膀子,情不自禁地,我走到陽台上……
忽然,我聽到一個聲音,和著夏日傍晚那特有的微風,忽而朦朧忽而清晰,飄入我的耳朵,拂過我的臉頰,掠過我的劉海兒。樹葉沙沙作響,晚霞含蓄柔美。在這一刻,世界變得靜得出奇,彷彿只有這聲音存在。哦,是笛聲,是有人在吹笛子,這笛聲婉轉悠揚,舒心流暢,只有心靜的人才能吹得如此之好。
我陶醉了,沉靜了……許久,才從思索與想像中醒來。
後來的幾天,我注意到每天傍晚,這笛聲都會響起,只是,後來聽到的笛聲總沒有第一次那麼好了。每天,只要我一放下琴,笛聲便准時地響起,我就跑到陽台上望著樓下的建築工地仔細地聽。我想像著,吹笛子的是個孤獨的老人,在訴說著心事;也許是個孩子,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個孩子騎在老水牛背上吹笛子的情景在我房間的書架上,擺放著許多工藝品。要說我最喜歡的呀,數那頭橫卧著的烏黑發亮的老牛了。
看!這頭瓷製的老牛,膘肥身健,體型勻稱,鬃毛整齊。它的頭微微向前傾兒往左歪,兩只角弧形地往後彎,眼睛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前方,它的尾巴不是一般地往下垂,而是往前伸,好像在拍打著身上的蒼蠅和蚊子。它張開嘴,人們彷彿聽到了它那低沉的「哞哞」聲。
這是一頭橫卧著的老牛。怎樣表現它是橫卧著的呢?作者構思奇妙,讓牛的右前腿向前伸,左腿向後平伸,右後腿都呈彎曲形,整個身子就像趴了下去。
同學們,你們一定會認為它是一頭單獨的老牛,那就錯了。作者匠心獨運,讓老牛橫卧在石頭上,石頭上的東西可豐富了,
有古代的銅板,上面刻著「招財進寶」、「大吉大利」等,還有金元寶呢!一個個形象逼真,象徵著牛年財源廣進、大吉大利的意思。遠看它,一以為只有一頭老牛,可近看,老牛的身邊還有兩頭小牛哩!小牛卧在老牛身邊,好像正在吃奶呢!使這個工藝品顯得不那麼單調了。
這個工藝品多麼精巧啊!我太喜歡它了在我所有的愛好中,學彈電子琴也算是我的一個愛好,它在我的生活中佔去了一定的休閑時間。大家猜猜我是怎樣愛上和享受這門藝術的呢?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在學校,有一次比賽合唱,全校里的人紛紛來參加,我也不例外,報完名便開始了課余時間的培訓。我們的培訓是由老師彈琴,教我們唱。當我聽見美妙的琴聲,大家的歌聲便脫口而出,使我對琴有了一些了解。四年級上音樂課,老師愛帶我們去音樂室上,經過老師的講解和彈奏,我慢慢的對琴產生了興趣,琴聲優美,能讓人的神經進行休息。
在家裡,我從學校學來的幾首歌總是來家裡唱一下,爸爸媽媽看見我天天這樣唱,也知道了我對琴有點感興趣便跟我買了一架電子琴。剛買回家我便迫不及待的彈上了,可是我真是亂彈琴,這時,爸爸叫我靜下心來,彈最簡單的練習曲:《歡樂頌》,可我總是靜不下心來聽、看,急急忙忙的往板凳上一坐,便開始亂彈,學習電子琴沒有我想像的那樣簡單。我開始以為只要彈好哆、來、咪、發、唆、啦、西七個音,就萬事大吉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光這七個音階要彈好都很難,而且基本功也很重要,要認識簡譜,掌握節奏。經過了幾個月的學習我學會了這首曲子,還能自彈自唱。在爸爸的指導下我學會了更多的曲子:《童謠》《義勇軍進行曲》等。現在在家,時常陶醉在電子琴美妙的樂曲中,每當我用手指在鍵盤上流暢地彈奏出校園歌曲《童謠》的時候,我的神思似乎也回到了學校和同學們在一起上課、游戲、玩耍。每當我沉醉在自己的琴聲中,也搖頭晃腦地哼上幾句的時候,我的心情就顯得無比舒暢,就好像吃了一個人參果,渾身三萬六千個毛孔都開放了。
我愛音樂,我愛電子琴,我愛這能陶冶性情的琴聲。我願美妙的音樂充滿我的未來,愉悅人們的心田。我要繼續努力學習各科文化知識繼續練習提高我的琴藝,讓我的家人、朋友享受我優美的琴聲一 件 藝 術 品
藝術品,是指人工製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產品而不是一般的物質產品。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在我們家卧室的轉折角有一個醒目的橙色南瓜。這個南瓜是我的嬸嬸送給奶奶,奶奶一直擺放在我的家中。這就是我喜歡的藝術品。這個南瓜直徑大約是36厘米,頂端有一個大約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點的綠色,整個搭配的非常協調,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馬車!
其實,這個南瓜是陶瓷的,重約3斤。它的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但是能讓人愛不釋手,就像捧著一個聚寶盆。那深綠色的花把有點透明,給人們想像的空間,同時也增添了幾分活力。一個南瓜整體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這個南瓜構造較為簡單,跟農民伯伯種出的南瓜樣子是一樣的,色彩也不是特別鮮艷奪目,而是一般的橙色,讓人感到自然和諧,生機盎然。這簡單樸素的造型比鑲著奇珍異寶的藝術品更有情趣。
這個南瓜做的非常逼真,真像剛從蔓上摘下來的新鮮的南瓜!玻璃南瓜表面泛著亮光,在不開燈的情況下,把玻璃南瓜放在餐桌上,貪吃的人肯定很想沖上去咬一口。
玻璃南瓜那樸素的顏色使我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它的誕生是與玻璃陶藝工人那雙勤勞的手分不開的。這個南瓜,為我家增添了很濃的藝術氣息 很難界定~
【藝術 - 起源】
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克斯之謎」,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盡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必然涉及到人類藝術的方方面面,但其中關於美術起源問題的論述通常都是這些學說的重要方面。
【藝術的定義】
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游戲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藝術文化的本質特點,就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發生的基礎是人類的語言,有效的藝術創造必須完全藉助於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不藉助語言的所謂藝術創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戲創造。在娛樂功能的層面上,藝術與普通的娛樂游戲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價值和發展價值。然而,藝術與普通的游戲在文化形態上畢竟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在文化的社會功能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被認真關注的必要。
什麼是藝術,藝術與人類的其他文化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目前似乎誰也不能夠明確地給予回答。本文從人的主觀行為的功能范疇及其所創造出的文化構成入手,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一,人的主觀行為的三種基本功能
在社會生活中,人的主觀行為,可以根據其基本的功能范疇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為了獲得最基本的社會生活資料所從事的基本生產勞動,如尋找、採摘、捕獲和種植食物,修造居所,製作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須用品等等,都屬於基本生產勞動。如果沒有基本生產勞動所獲得的基本生活資料,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就無法維持。第二類是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所進行的基本社會生活,如做飯和洗衣、生殖和養育後代、社會交往和維持社會生活秩序、日常其他所必須的活動等等,都屬於基本社會生活。如果離開了基本社會生活,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同樣無法健康維持。第三類是為了消耗人體自身多餘的體能和精力而進行的娛樂游戲活動,如唱歌,跳舞,寫詩,聽戲,踢球等等,都屬於娛樂游戲活動。離開了娛樂游戲活動,人的基本生命活動仍能夠正常維持。
二,藝術是娛樂游戲的一種方式
藝術是人的一種主觀行為,這種主觀行為屬於娛樂游戲的范疇,這似乎是人們的共識。因為,離開了任何形式和內容的藝術活動,人類的基本生命活動都是能夠正常維持的。那麼,是不是人們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顯然不是的。如,小孩子掏鳥窩、摸魚、斗蛐蛐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不能稱為藝術。而彈琴、作詩、畫畫、唱戲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能夠稱為藝術。這是人們的共識。盡管不能夠把娛樂游戲活動都稱為藝術,卻能夠把藝術確定為娛樂游戲的組成部分,確認為娛樂游戲活動的一種方式,這在邏輯上是不會有問題的,也似乎是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的。
三,什麼是藝術
然而,對於人類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確地稱為藝術,又把其餘的哪些明確地稱為不是藝術呢?目前似乎還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回答。但是,問題還遠不止於此。如,對於畫畫這種娛樂游戲活動,人們一般都會認為能夠稱其為藝術。然而,是不是對於所有的畫畫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同樣都是畫畫,老畫家的繪畫就能夠稱為藝術,這似乎是沒有疑問的。隨便一個小孩子的信手塗鴉能夠稱為藝術嗎,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贊同的。只有當小孩子的「信手塗鴉」達到了「一定水平」,人們才會稱其為藝術。那麼,小孩子的「信手塗鴉」的水平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稱為藝術呢?這又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據說美國的一隻黑猩猩會「作畫」,人們給它紙和筆,它能夠「饒有興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畫」來。如果把黑猩猩的「作畫」也稱為藝術,似乎有很多人更是不贊同了。那麼,我們在理論上應該怎樣區分藝術和非藝術呢?或者說,從理論上講,究竟什麼是藝術,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四,人的主觀需求
人的主觀是以人的「自我」形態為根據的,人的「自我」形態是以人的觀念文化形態為根據的。人以「自我」形態為根據所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稱為人的主觀需求。當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快樂感覺;當客觀事物不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或是損害了人的主觀利益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痛苦感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因為主觀需求得不到客觀事物的及時滿足及經常被某些客觀事物損害自己的主觀利益而產生出許多的痛苦感覺。可以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部行為內容,就是追求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需求的滿足和拒避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利益的損害。然而,這種追求或拒避又經常會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夠如願,這就使得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主觀上總是因許多事不能夠如願而存在著許多的缺憾,這種主觀缺憾總使人持續地沉浸在痛苦感覺之中而令人總想解脫。
五,人體的三大功能系統
人體有三大功能系統:一是基本功能系統,二是認知功能系統,三是情感功能系統。基本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正常的生理代謝、器官發育和個體生殖等最基礎的生命活動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基本器官。認知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體人的認知器官。人的認知器官,目前普遍認為是集中於人的大腦。情感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由認知成果所引起的「情感行為」的發生和人的不同個體間的「情感交流」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情感器官。情感功能系統的「中樞」,被許多人認為在人體的「心區」。
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才能夠進行的。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時所產生的機能現象,稱為器官行為。人體的器官行為,是人體器官「天生」所具備的機能現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是人體器官的本能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人體器官的許多行為,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覺,這種器官行為正是人在主觀上所企盼和追求的。確切地說,人的主觀需求,正是以人體的三大功能系統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為基礎的。可以說,人的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主觀上對一定形式和內容的器官行為的無休止追求。
情感器官通常所產生的行為內容,主要有喜、怒、哀、樂、悲、歡、思、戀、怨、恨、驚、疑、盼、煩、懼等等。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是人在主觀上經常需要的。無論是在人們的基本生產勞動、基本社會生活或是娛樂游戲活動中,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能夠產生。然而,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情感器官產生這些行為,通常都需要人在主觀上付出許多代價。如,勞動的過程和成果可以使人獲得喜、怒、哀、樂,可勞動過程中的長時間的辛苦通常讓人們在主觀上不願意忍受。許多的娛樂游戲活動雖然能夠使情感器官獲得較為激烈的行為反應,但娛樂游戲活動通常又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資料。
在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有些娛樂游戲活動只需要花費較少的社會財富,就能夠使情感器官產生足夠多的行為反應。如,說故事和聽故事,就能夠只花費很少的社會財富而使人的情感器官產生出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器官行為反應。
六,虛擬文化現象
在人們的社會生命中,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或違背了人的主觀需求時,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覺或痛苦感覺,並且能夠引起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人與故事中的虛擬的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時,也同樣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或痛苦感覺,並且也同樣能夠引起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而且,故事中的客觀事物比起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強烈行為反應。如,現實生活中的「小芳」會讓人覺得善良美麗,會讓人朝思暮想,寢食難安;然而,故事裡的「林妹妹」更會讓人覺得柔情萬種,更會讓人為她失魂落魄,傷感萬分,痛不欲生。現實生活中的「小芳」經常不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而故事中的「林妹妹」卻能夠對人的主觀缺憾產生非常好的慰藉作用而使人產生「別具滋味」的快樂感覺。
情感交流,是人的情感器官經常性的行為需求。心裡的缺憾向他人傾訴一下,內心的歡喜事向他人陳述一下,聽聽他人講些新鮮的事情,或有新鮮的事情向他人講述,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情感交流行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經常都會發生一些「有意思」的和「值得說說」的悲傷或歡喜事。實際上,人們相互交流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相互聽來或看來的關於他人的事,尤其是採用誇張和虛擬的方法編造出的關於他人的情節曲折和內容精採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說故事和聽故事,具有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效果和對主觀缺憾的慰藉效果。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也非常喜歡編故事。聽故事的人總想聽更精採的新故事,編故事的人也總想編出更精採的新故事。想聽故事和編故事,早已成了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主觀需求。非常自然地,聽故事和編故事,就發生和發展成了人們社會生活中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其功能的主要方面是專門滿足人的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的,其文化形態的本質特點是虛擬人們的現實生活。這種文化現象,稱為虛擬文化。本文把這種專門為了滿足人們的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虛擬文化現象,稱為藝術。一直以來,藝術的內含沒有過明確的界定,每個對藝術有所關注的人對藝術 都有自己的界定,這是因為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界定藝術的客觀標准。本文對藝術的界定,一方面給出了明確的客觀標准,另一方面明確定義了藝術的本質,從理論上把藝術同普通的娛樂游戲行為嚴格地區分開來,從而能夠明確指導人們的藝術實踐。本文對藝術的界定,也許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藝術」原來的詞意,這並不要緊,因為類似的先例在理論界是有過的。
為了人們的精神快樂而虛擬現實,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一項文化創造。這種文化創造,為人類的社會生活生產出了非常豐富的精神食糧。人的夢境雖然也多是虛擬的生活現實,但夢境的創造不是人的主觀行為,不能把夢稱為藝術。編瞎話騙取他人財物或故意損害他人利益,所用的手法也是虛擬現實,但騙人財物或故意損害他人利益不屬於娛樂游戲。所以,也不能把編瞎話稱為藝術。
七,藝術的本質
藝術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本質特點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是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種文化形式,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所以,藝術的發生基礎是人類的語言。在人們的藝術實踐中,藝術的發生通常總是要完全藉助於人類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出現,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產生。人類語言有許多種形式,如口頭語言、文字語言、繪畫語言、形體語言、音樂語言及現代的電影電視語言等等。藝術的發生在形式上就相應地會出現故事、小說、詩歌、繪畫、舞蹈、音樂、電影和電視劇等等藝術形態。沒有語言,就沒有藝術的發生基礎;如果人們相互間語言不通,就不能夠實現藝術的交流。
藝術用語言創造出虛幻的事件,讓他人通過對語言的理解來感覺虛幻事件的發生情景,在感受情景的過程中,人的相應的主觀缺憾就會得到適當的慰藉,人的情感器官就會產生出活躍、激烈的行為反應。人的主觀缺憾的慰藉及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完全是以人在社會生活中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為根據的。所以,藝術所創造出的虛擬事件,就必須以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為根據,才能夠發揮出顯著的藝術效果。
有句成語叫「畫餅充飢」,是對藝術的最形象的詮釋:人由於飢餓想吃餅子,沒有餅子,只好畫一張大大的餅子來自慰,飢餓的人看到畫中的這張餅子,主觀上能夠獲得些許的滿足感,情感器官也會產生出些許的喜悅。古人有賦: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這實際上是對藝術的發生原理和社會功能的最生動和精闢的闡述。
[編輯本段]【解釋】
1.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2.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例如:領導藝術。
3.形狀獨特而美觀的。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唯美主義是審美的最完美發揮。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編輯本段]【種類】
繪畫、雕塑、工藝、建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游戲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為 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可分為 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
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 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
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可分為 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可分為 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依據藝術行為的表現方式可分為 行為藝術、肢體藝術,語言,表情等
從媒介的角度分 藝術形象大約可分為視象(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聽象(音樂藝術)、心象(文學藝術)和視聽形象(電影、電視藝術)等。
[編輯本段]【藝術與美術】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范圍,在東西方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在西方,"藝術"與"美術"都源於古羅馬的拉丁文「art」,原義是指相對於"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泛指各種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及音樂、文學、戲劇等,當時廣義的art甚至還包括制衣、栽培、拳術、醫術等方面的技藝。到了古希臘時期,藝術的概念仍是與技藝、技術等同的,但古希臘的繪畫與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紀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已基本確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標准,為日後藝術涵義的演變埋下了伏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逐漸與"美的"等同起來,18世紀中期,基於美的藝術概念體系方才正式建立,藝術成了審美的主要對象。今天,英語中的"art"一詞仍然既作"藝術"解,又作"美術"解,它既可以用來指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其它各種藝術門類,有時又專門用來要指稱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在內的視覺藝術。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們甚至還會看到,作者所說的"art"其實僅僅就是指我們中國人所認為的美術的一部分:繪畫。而他們的"the fine arts"(我們直接譯作「美術」),也仍然是指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 「美術」這個專門名詞在中國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被文藝家和教育家普遍運用的。當時蔡元培運用"美術"這個術語時,也還包括了詩歌和音樂。其後,中國的文藝界、教育界把"美術"和"藝術"的概念逐漸分離開來,"藝術"是一切藝術門類的總稱,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來反映自然和社會,表現人類情感的一門大人文學科,它包羅了美術、音樂、詩歌、舞蹈、戲劇、電影、書法等,也包括服飾、園林等很大的范圍。而"美術",則專門用來指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即視覺藝術部分。總之,在漢語中我們有"藝術"與"美術"兩個詞,它們的含義不同,指稱的范圍有別,而在英語中卻只有一個詞"art",它既用來泛指一切藝術門類,也用來專指所有藝術門類的一個部分——美術,甚至美術中的一個方面——繪畫。這便是東西方在"藝術"和"美術"兩個詞的含義和應用范圍上的差異。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國「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為「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藝術給了我們很大的影響。
關於藝術與美術的差異
在中文的描述中,藝術與美術常常劃上等號,在台灣教育界也常常出現爭議,時常造成相關藝術類目學生的困惑。一般說來,藝術是廣義和廣泛的概念,美術是狹義的,僅是藝術的表達形式之一。如「繪畫」、「雕塑」、「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攝影」、「電影」等都為藝術分類范疇。
所謂的「美術」一般指的是以「繪畫」、「雕塑」為核心的視覺造型藝術。
關於藝術與美術的中英譯名也常常出現爭議,一般來說藝術是指英文的Art,純美術則以Fine Art來代表。但在多數情況下,Fine Art也會被反稱做藝術。 希望樓主採納,小弟感激萬分!!!!!!!!!!!!!!!!!!!!!!!!!!!!!!!!!!!!!!!!!!!!!!!!!!!!!!!
『貳』 電影、電視劇、小說、漫畫、動畫、游戲、音樂都是藝術嗎
都是的,1柏拉圖:藝術即模仿
2亞里士多德:藝術即認識
3大衛·休謨:藝術即品味的對象
4伊曼努爾·康德:藝術即可傳遞的快感
5亞瑟·叔本華:藝術即展現
6G·w·F·黑格爾:藝術即理想
7弗里德里希·尼采:藝術即救贖
8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藝術即情感交流
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藝術即癥候
10克萊夫·貝爾:藝術即有意味的形式
11R·G·科林伍德:藝術即表現
12約翰·杜威:藝術即經驗
13馬丁·海德格爾:藝術即真理
『叄』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只有小說、電影、電視劇、音樂,繪畫依法受到版權保護。
什麼是著作權?
著作權,是法律賦予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創作者的一系列專有權利,其范圍包括人身權、財產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鄰接權等。版權是作者依法對其創作的作品所享有的各種權利的總稱。版權屬於民事權利,與專利權、商標權共同構成知識產權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
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類 :
1、文字作品:小說、散文、雜文、詩歌、劇本、學術論文、著作、期刊、教材、書信。日記、報紙、廣告詞。並非所有以文字作品形式出現的作品都是文字作品如書法作品,它是美術作品的一種。
2、口述作品:即興的演說、授課、法庭辯論等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作品。
3、音樂作品:歌曲、交響樂等能夠演唱或者演奏的帶詞或不帶詞的作品。
4、戲劇作品:話劇、歌劇、地方戲等為舞台演出而創作的作品,如劇本。(戲曲劇本、話劇劇本、歌劇劇本、舞劇劇本)
5、曲藝作品:相聲、單弦、評書、笑話、快板書、山東快書、京韻大鼓、京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墜子等形式的說唱腳本。
6、舞蹈作品:舞蹈動作的設計和程序的編排,可以用文字或者其他特定方式記錄下來。如用舞譜的形式表現舞蹈作品。
7、雜技藝術作品:為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耍獅子、魔術等表演創作的劇本。
8、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
9、建築作品:建築物的設計圖紙或者是以建築物為核心的繪畫、攝影等。
10、攝影作品:客觀記錄物物形象的圖片。
『肆』 請問法律專家: 使用電影或電視劇中的畫面或音樂做自己的小自拍屬於侵權嗎
如果你只是自己欣賞,自娛自樂,不構成侵權。如果你向不特定的公眾放映或者用於牟利,那麼就構成侵權。
相關法條見下:
《著作權法》
第十五條 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製片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並有權按照與製片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
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中的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
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