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貝多芬有什麼歌曲應用在電影里的
最常見的,就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中的《歡樂頌》這首歌曲了,太常見了!
還有就是《搖籃曲》也是大家很熟悉的。
B. 尋名字里有貝多芬的歌,電影,電視劇
1.復制貝多芬.
復制貝多芬 Copying Beethoven
導演: Agnieszka Holland
主演: Ed Harris / Diane Kruger
本片講述了「音樂巨人」貝多芬喪失聽力後的夕陽韻事,旨在披露《命運》交響曲背後不為人知的美麗樂章。身心承受著莫大痛苦而倍感孤獨的天才,與立志成為音樂家的作曲助理日久生情。最終,愛的力量讓貝多芬再次體味久違的幸福,為其漸趨褪色的生命重新塗上希望的色彩……。
2.《不朽的戀人》THE IMMOTAL BELOVED
——美國
——伯納德-羅斯
——聽不到的愛情之二
最難忘之處:或許影片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當失聰的貝多芬輕輕俯就在鋼琴邊彈奏著月光奏鳴曲時,你分明感到了「愛情」。
3.電影《尋找貝多芬》
外文名稱 In Search of Beethoven
導演: Phil Grabsky
製作人 Proced by:Phil Grabsky ....procer
剪輯 Film Editing:Phil Reynolds
影片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 傳記
國家/地區: 英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上映 2009年
製作公司:Seventh Art Proctions
C. 在電影撕裂的末日裡面那首貝多芬的音樂叫什麼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
D. 有哪些電影裡面配樂使用了貝多芬的交響曲
《這個殺手不太冷》《發條橙》《無恥混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被解放的姜戈》《先知》------
E. 這個殺手不太冷里播放的貝多芬的音樂叫什麼名字
好像是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
這個是電影原聲,可以下載聽一下: http://www.verycd.com/topics/21967/
F. 有哪些電影裡面配樂使用了貝多芬的交響曲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間天黑的時候男主打開了收音機,裡面播放的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著名的第二樂章,然後在爐火的映襯下,大家在低沉有力的樂聲中繼續聊天、探討男主的身世。
我對這部電影有很大怨念的一大原因就是男主在這個樂章馬上播放到高潮部分的時候把收音機掐掉了。。知道那種強迫症的痛苦么。。真是心塞塞到電影結束。。
《交響情人夢》電視劇+電影。還有就是《王的演講》,英國國王二戰前發表講話動員國民跟納粹斗爭,背景音樂配貝多芬的皇帝琴協奏曲。。。(別扭死我)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折而亡,貝多芬因此成為了長子。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從沒對家庭和和氣氣過,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但是當小貝多芬3歲生日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
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個神童父親,於是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音樂神童
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的願望,於是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四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八歲時的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八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凌亂和沒有系統的。
學藝
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擔任了管風琴師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尼福學習音樂。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尼福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尼福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並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
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與比他小十四歲的朱列塔圭恰迪爾墜入愛河,可是不幸的是因為門第的鴻溝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月光奏鳴曲》中。但一年以後也就是到了1802年時朱列塔圭恰迪爾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3]
G. 貝多芬有什麼歌曲應用在電影里的
最常見的,就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中的《歡樂頌》這首歌曲了,太常見了!
還有就是《搖籃曲》也是大家很熟悉的。
H. 電影《勇士》裡面用到的貝多芬音樂是哪個版本的
電影勇者裡面用到的貝多芬音樂應該是在19世紀的一個經典版本,也就是貝多芬的原版創作。
I. 電影復刻貝多芬主要講述哪項交響樂的創作與首演
《復制貝多芬》拍攝於2005年,獲得了第21屆西班牙戈雅獎。影片講述了音樂大師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首演前夕,他的御用抄譜員施萊默突然病入膏肓,無奈之下施萊默先生只能求助於年輕的安娜接任他完成抄錄樂譜的工作。而安娜也樂於為這位脾氣暴躁的音樂狂人抄寫樂譜。同樣作為音樂天才,安娜不安於抄譜員的工作,她想讓貝多芬點評自己的作品,卻多次遭到了貝多芬的刁難。當她將完成的《第九交響曲》樂譜交給貝多芬時,還告訴他,替他修改了一些錯誤,這一舉動影響了貝多芬。此後,在日復一日的接觸中,貝多芬對安娜的態度由最初的懷疑逐漸轉變成信任和依賴。
不知是哪位藝術家曾經說過,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音樂,雖游離於物象之外,卻架起了心與心之間的橋梁。無論是略帶憂傷的哀哀鄉愁,還是鏗鏘激昂的馬賽曲,音樂,作為一種抽象的精神載體,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如此貼近你我的心。
作為一名天才音樂家,貝多芬是偏執的。或許也正因這偏執造就了他的偉大。在影片中他這么說到:「最接近上帝的人是我們音樂家,我們孕育的音樂贊頌的是上帝的兒子!」
影片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幕,是在結尾處。安娜走出房門,向著遠方的田野走去,沒有人知道她要走向何方,也沒有人知道在那兒有什麼在等待著她。也許,就是她內心中聽到了貝多芬所說的「上帝」之音吧!
對我而言,我更樂意將「上帝」理解為平凡的生活。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的確如此!正是生活的坎坷起伏才造就了音樂的激昂頓挫,打動著你我彼此的心。
J. 有什麼電影中是用了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4樂章《歡樂頌》 作為背景音樂的
《死亡詩社》。裡面老師帶著孩子們上足球課的片段有一部分是歡樂頌做背景音樂。
還有就是《貝多芬傳》裡面影片最後的貝多芬離世前的演奏會里,有比較長的一段歡樂頌背景音樂,因為那就是他演奏會的音樂~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