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時,不少市民選擇到電影院享受一頓視覺盛宴,如今暑期檔熱播的《捉妖記》、《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煎餅俠》更是賺足了票房和口碑,吸引許多人到電影院觀看。然而,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許多不文明的觀影行為使得觀眾掃興,正所謂觀眾叫苦連天,影院也頗為無奈。
不僅扔垃圾還劇透 不文明觀影屢見不鮮
26日下午3點50分,長春市民郭先生和女朋友到長春市賽德廣場萬達電影院觀看熱播電影《煎餅俠》,進入2號電影廳時卻看到了不同的一幕。「在3排的幾個座位看到了許多丟棄的爆米花、飲料瓶和塑料袋,影廳裡面還有工作人員在緊張的打掃衛生。」郭先生回憶到。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時,很多觀眾都會購買食品在觀看電影時吃。「看到座位上的垃圾後,看電影的熱情就消失了一大半。」郭先生說,他平時的愛好就是看電影,每有新片上映都會買票去看,觀影時也屢屢遇到不文明現象。
「僅是垃圾也就忍了,竟然還有一些人一邊看電影,一邊劇透。」郭先生說,原本第一次看的電影都會特別認真,可現場總會有一些人,因為之前看過,卻不住的透露後面的劇情,往往還沒演到,可已經聽到了結尾,「這種情況基本每次看電影都會遇到,實在是太可恨了。」 除了聊天的,還有吃零食的、來回走動的、接電話的,別提多 「熱鬧」了。「有時候實在忍不了,就會出聲提醒或制止,可有些人不僅不聽,還說些挺難聽的。這時候如果雙方不夠理智,很容易引起矛盾, 這種情況下,還是由影院工作人員來管比較合適。」郭先生無奈地說。
「眾樂樂」要注意禮儀 切勿影響別人觀影
27日,新文化記者來到賽德廣場萬達電影院,值班工作人員介紹,今年的暑期電影檔上映了多部熱門電影,吸引了眾多的市民觀看,由於觀影人數多,其中會出現許多的不文明現象。工作人員表示,電影院裡面大的影廳可以容納二三百人,每場電影之間間隔只有15分鍾,有專門的7位工作人員負責衛生的打掃,可能還會出現由於垃圾太多而無法在正常的間隔時間內將衛生打掃完的情況。為引導市民文明觀影,影院在購票處等顯著位置設有溫馨提示,可是不少觀眾置若罔聞,或多或少存在不文明行為。
每次散場後座位上都會留下不少垃圾,最常見的就是零食袋、瓜子皮、水果核、礦泉水瓶。有的觀眾因亂吐痰、亂扔垃圾,污損了座椅、地毯等,不僅影響環境,還造成影院設施維護成本增加。「經常有顧客反映影院里有嗑瓜子的、踢椅背的或者小孩哭鬧的,要求工作人員進去管管。」工作人員稱,遇到這種情況,只能耐心勸導,電影院里的不文明行為不僅影響觀眾的觀影體驗,也給他們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除了我們提升服務,觀眾也要從自我做起,加強自身修養,看電影時要顧及他人的感受,多換位思考。」影院工作人員稱,希望每位觀眾都能積極遵守,創造舒適的觀影環境。
B. 在電影院里我們不要追逐打鬧,亂扔垃圾,英語
在電影院里我們不要追逐打鬧,亂扔垃圾。
We are not allowed to chase around and throw rubbish everywhere in the cinema.
C. 電影散場後女子返回放映廳尿尿,是憋不住了還是另有原因
電影散場後女子返回放映廳尿尿,是憋不住了還是另有原因?
人有三急,排泄過程是每個人都有的生理反應,可通常來說一般都會發生在廁所、洗手間等專門的場合。影院放映廳作為公共場合,一定意義上講是屬於每一個進入到影院觀影的顧客的既開放又密閉的一個公共環境,該女子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不管是真的憋不住還是故意而為,都損害了影院以及其他在其中觀影的公眾的利益。
只顧小家而不顧大家,只想小家美麗,卻不在乎住在整個“大家”里的每一個人,社會責任感十分缺乏。再教育子女之前,在厭惡甚至辱罵他人不文明行為之前,首先也要做到用相同的信條去約束自己,自己做好了才有資格去影響和改變他人。
D. 十部朋克電影,重新找到活著的感覺
五一長假薦片,不搞小情小愛小清新,也不來驚悚懸疑腎上腺,推薦十部經典朋克電影。有紀錄片,有傳記電影,也有純虛構作品。觀影時,試著短暫脫離當下,不憂慮,不恐慌,請像朋克一樣體驗最直接的情緒,把琴砸爛,嗓子吼啞,目光發直地盯著虛無的洞。如此操作一番,祝你長假後重新找到活著的感覺。
1、 《死亡樂隊》(A Band Called Death, 2012)
「死亡」樂隊(Death)是一支上世紀七十年代活躍在底特律的全黑人朋克樂隊,光這一點就很稀奇。亥克尼三兄弟比「雷蒙斯」(The Ramones)的首專出道還早幾年。他們為樂隊起的名字也很先鋒,「很白人」,讓人忘記他們的膚色,影響力逼近「誰人」(The Who)。
樂隊靈魂大衛·亥克尼(David Hackney)英年早逝,精神活得時間很久,在剩下兩兄弟的樂隊生涯中繼續留存。2009年樂隊的作品集《For The Whole World To See》重新出版,《紐約時報》為他們做了特寫,巡演開啟,新專輯發布。
朋克總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脆弱感。「死亡」樂隊或許因為全是黑人,所以顯得格外強韌。成員的後代甚至組成一支叫「Rough Francis」的新樂隊,以保證父輩的歌被繼續傳唱下去。
2、《席德和南希》(Sid and Nancy, 1986)
根據「性手槍」樂隊(The Sex Pistols)貝斯手希德•維舍斯(Sid Vicious)的事跡改編,盡管加里·奧德曼努力餓瘦了自己,也做不到形神俱肖席德·維舍斯。克洛伊·韋伯扮演的南希把金發嬰兒和金發美人的特質結合到極致,幾乎令人難以忍受。
這對戀人,接吻前都要來一針,在墮落之路上直沖向終點。當「性手槍」的其他成員向樂隊經理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lm McLaren)抱怨席德,麥克拉倫笑笑說:「席德不僅是貝司手,他還是個了不起的災星。他是一個象徵、一個隱喻,他是空虛一代的面孔。」一語以概之:席德·維舍斯就是「性手槍」。
3、《西方文明的衰落》(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 1981)
1970年代,西方年輕人所見的未來一片暗淡。他們看見文明的衰落就在街角,趕緊末日狂歡。拍攝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交接時期的這部紀錄片對準的是洛杉磯朋克場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朋克雜志《Slash》的辦公室之旅。每個員工都漂亮極了,男的都像格里高利·派克,女的各有千秋。朋克反對華麗,朋克覺得人生無意義,或許美本身就是意義。
4、《我們只唱朋克》(What We Do is Secret, 2007)
死在22歲的「細菌」樂隊(The Germs)樂隊主唱達比·克萊什(Darby Clash)是什麼樣的,我們已經忘了。傳記電影《我們只唱朋克》招募肖恩·韋斯特(Shane West)扮演他,因為演得和唱得太好,曾是朋克樂隊主唱的韋斯特成為新一任「細菌」主唱,隨隊完成一輪巡演。
電影是真實故事的美化版本,原本的故事更醜陋。在表現朋克之死方面,銀幕上的達比·克萊什之死也遜色於伊恩·柯蒂斯(Ian Curits)和席德·維舍斯。達比像是昏了頭般匆匆赴死,柯蒂斯和維舍斯如同殉難。達比輕易地被替代,又被平庸而美好地「復活」,但是他確實存在過。
5、《近郊奇情》(Suburbia, 1997)
小鎮青年如此讓人討厭。他們空虛、無能、種族歧視、能力不足,還不願意老老實實在家待著,偏要成群結隊地出門,像蝗蟲一樣所到處一片狼藉。為了逃出無休止的電視,從冷庫中偷食物燒烤,把寵物鼠的頭放進嘴裡的命運,他們組了一支樂隊叫The Rejected。他們否定家庭的意義,視彼此為家人,只是這一切都無法長久。
6、《茫然一代》(The Blank Generation , 2007)
片子只有55分鍾,由一堆珍貴的演出畫面組成。不管是後來的傳奇,還是流星,鏡頭對朋克們一視同仁。黑白影像、demo質感和故意的聲畫不統一,表達向無浪潮致敬之意。幾乎沒有語言,只有混雜大量環境聲的音樂。
如果這樣也能產生美感(確實),只能說明所有的人,包括導演和出鏡者們,在事情發生的當時就有未來的眼光。恍惚中,他們站在未來靜靜注視當年的自己,讓粗糲和狂暴產生舊事物獨有的溫潤與合理。
7、《24小時狂歡派對》(24 Hour Party People , 2002)
安東尼·威爾森的「工廠」廠牌旗下孵出Joy Division和之後的新版本New Order。這部音樂傳記電影從威爾森的視角出發,張力來自邊緣的「工廠」不讓自己被倫敦音樂工業吞並。威爾森的理想主義表現在和藝術家們平分收入,拿對他們幾乎沒有約束力的合同。但威爾森還是成功了。他經營的Hacienda俱樂部成為New Order和一大票樂隊,以及曼徹斯特銳舞場景的大本營。
影片中有很多內行才懂的細節,但也彌漫著一股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氛圍。當一個人的迷夢也是所有人的迷夢,就會生出這樣的氛圍。
8、《朋克電影》(The Punk Rock Movie , 1978)
《茫然一代》的英國版,由像素和音質堪憂的一手素材剪輯而成。這些影像不僅危險,還能聞到血腥味。有人在台上砸碎一個豬頭,把碎渣往台下扔。朋克們像小朋友們比賽誰的惡作劇更出格,誰的冒犯更嚴重。今天看來,他們的打扮和行為比音樂更出眾,所以今天朋克音樂衰落,七十年代的打扮仍受追捧。
9、《搖滾大騙局》(The Great Rock 'n' Roll Swindle , 1980)
作為「性手槍」的外傳,這部電影的陣容包括席德·維舍斯、馬爾科姆·麥克拉倫和史蒂夫·瓊斯,加上一堆樂隊影像,也就僅此而已。但有人覺得它是最好的朋克電影,因為真實。這里的真實並非指 歷史 的准確性,而是朋克精神的真實。它在所有此類影片中對朋克的冒犯最大,膽敢挑明這些年輕人不是為了殉道,只是為了名和利。說這話的正是馬爾科姆·麥克拉倫本人,而不是什麼被嫉恨腐蝕心靈的老朽。
麥克拉倫教小朋友們嘲笑嬉皮「是老臭屁」,瓊斯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片子,席德演繹《My Way》的瘋狂版本,朝台下的觀眾(包括自己的老媽)開槍。他們運籌帷幄,計劃先讓大眾愛上自己,然後痛恨,再愛。如此蹂躪大眾的 情感 ,才塑造自身的傳奇,賺得盆滿缽滿。
10、《我們是最棒的!》(We Are The Besrt!, 2013)
如果出生地需要抽簽決定,這三個13歲的小姑娘抽到了上上簽——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座小鎮,風氣開明,生活富庶,而且「這里有全世界最有趣的雲」。時間是1982年,其中一個小姑娘的哥哥告訴她們,朋克已死。
少女朋克樂隊的故事告訴我們,叛逆是人類的固有基因,在不管哪個人群中都按一定比例存在。小姑娘們叛逆的原因可能微不足道,因為「痛恨 體育 運動」。之後情況升級,她們縱火,亂扔垃圾,在超市抗議「資本主義」,做到這個年齡小姑娘的極限。音樂和行為沒有哪個更高級或成熟,都是成長的一部分,或頂峰。
校對:欒夢
E. 電影院裡面看電影的時候可以吃東西喝水嗎第一次去電影院,誰告訴下都什麼規矩
可以,但第一吃東西不能發出巨大聲響,且食物不能味兒太大;第二不要不斷交談,小聲也不要;第三要控制情緒,不要笑的抽搐倒地;第四不要不斷亂動,總之不要影響他人
F. 你在電影院見過哪些讓人氣憤的行為
電影院是公共空間,看電影又是集體消費,一些共通的准則需要遵守:比如不能接聽電話、發簡訊、對著銀幕拍攝;不能大聲說話、不讓熊孩子亂跑亂哭;不要踢其他觀眾的椅子等。觀眾在影院遇到這樣的情況,等於是消費行為遭到干擾、消費權益受到侵害。
二、求助影院工作人員
小楊是成都一家電影院業務經理,在他看來除了打電話、大聲喧嘩外,手機上網已成為影院不文明觀影行為的典型,」上網時即使手機是靜音狀態,但影廳燈光很暗,手機發出的光亮對後排觀眾觀影依舊是極大幹擾。「小楊說,工作中他經常接到觀眾求助,他一般都會出面解決,而效果還不錯,畢竟通過影院第三方來制止,可避免觀眾之間爭吵,消除發生沖突的可能。
同時,影院也有提醒觀眾文明觀影的義務,除貼出告示,輕松活潑的視頻廣告也有必要。
G. 在電影院裡面,你最討厭小情侶的那些行為你都會如何應對
在電影院裡面最討厭小情侶在看電影的時候邊吃東西邊交談,因為我認為看電影是一個特別享受的事情,因為能夠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投入到別人的生活情境之中,可能這些情境都是虛設的,但是我願意進去,正是因為旁邊有很多人在小聲操操著,所以我無法投入進去,在這個時候我都會主動提醒他們,因為我覺得不能夠因為他們就影響了我看電影的心情,甚至影響了我之後的整體感受,有很多人覺得太過於矯情了。
所以情侶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這里並不是針對小情侶,而是針對那些對於行為不檢點的人,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真正的好的話,我認為這一些吐槽都不會存在的。
H. 你們感覺在電影院工作是種什麼體驗
父親是個老電影放映員,從青年時代就下鄉放電影,到高級放映師,到培養過無數村鎮一級電影放映師。經過十里八鄉眾星捧月的時代,經歷了院線時期黃金時期,也經歷過電影院最落寞的低谷(甚至領不到半額工資),起起伏伏,一輩子只做一樣事情,放電影。想想那個年代的人,真是專注。而我也享受過電影院家屬特殊待遇:18歲前看電影沒買過票。早年只有縣城有電影院,鄉鎮幾乎是沒有的。縣城的電影放映隊必須要下鄉為鄉村放電影,一個村一個村輪流跑,基本上半個月一個月不回家是常事。聽父親說當時一般同行三四個人,扛設備背包袱幾十上百里的山路,基本靠走。累是累點,但一到村莊,就享受如明星偶像般的待遇,鄉里也跟過節一樣。鄉里總是會拿出最好東西,最好的廚師燒飯招待,等酒足飯飽後再開始放電影,而在這期間,消息也會飛,有人鄰村或相隔幾十里的獨戶都會跑來看電影,因為一旦錯過,也可能要等上幾個月才會再有。好一點的村鎮在禮堂或祠堂放映,偏一點的村沒有禮堂只能在大空地上,一般一個村放一天,大點的村也有放兩天的。當然這期間大魚大肉就肯定的。因為村裡再怎麼窮,也不會讓放映員餓著。那是早年電影的黃金時代,村鎮一級有了電影院,也培養了當地放映員,下鄉放映的時代結束。但電影院工作也上升到比較吃香的職業。因為屬於稀缺資源,輕易復制不了。而且在那個不富裕的年代,看電影真是高級的享受。記得當年放映《少林寺》的時候,真是一票難求。當時很多老師托我買票,引來同班多少羨慕,真的有點高人一等的感覺。父親當時更是春風得意,不但是高級放映師,也掌管當地村鎮影片調度,也就是一部片在一個鄉放映多久。你想想,一部熱門片在村鎮多放一天會有增加多少收入?但那時的人大都比較實誠,規矩。但仍然擋不住送禮的一撥接一撥。
I. 看完電影應不應該把隨身的垃圾帶走
當然應該帶走,這是最起碼的素質問題。
記得有一次我和對象一起去電影院看《毒液》,一直坐到字幕放完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走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前排位置上的爆米花桶和可樂杯,於是我們順手把它們帶了出去。
在歸還3D眼鏡的時候,工作人員看到我們手上的垃圾,對我們微微一笑。
這對我們來說或許是一種善意的表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