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陽表面溫度5000度,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宇宙卻是冷的,這是為什麼
太陽是一個火熱的火球,在50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被點燃,至今仍在發光,溫暖著太陽系的身體。地球上生命的誕生與太陽有直接關系。它的光芒和熱量使地球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都要歸功於太陽帶給我們的能量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為1.5億公里,地球圍繞太陽的旋轉和自轉是白天和黑夜的轉變和季節的循環。太陽的熱量通過太空的虛空傳遞給地球,大大地溫暖了地球,但這是寒冷的太空,在太空中,溫度非常低,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系統地看一下。
恆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它們不斷聚集和壓縮,在恆星中形成高溫高壓的環境,有利於氫原子核的碰撞,最終引發核聚變反應。太陽中的核聚變反應是可控的。科學家估計,每秒鍾有6億噸氫氣在太陽核心中融合,形成5.95億噸氦氣,在這個過程中損失了500萬噸質量。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這些質量被轉化為能量,並最終以光和熱的形式向外傳播。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❷ 太陽溫度高達5000度,那為什麼宇宙還是冷的
其實宇宙剛誕生的時候並不冷,非但不冷還是極其熾熱的,但暴漲的空間迅速讓宇宙的溫度下降到了物質能形成的程度!當然暴漲並沒有停止,宇宙也在逐漸降溫,一直到現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約為3K。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宇宙演化就是一個溫度逐漸降低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到未來隨著宇宙的無限膨脹,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會降到更低,當然這有一個底線,就是絕對零度,就是一切都靜止的那個溫度!但卻永遠都無法到達這個點!
還有要提醒一下的是,這僅僅是太陽附近的距離,假如普適到宇宙,簡單的就是以可觀測宇宙(465億光年半徑)的體積除以可觀測宇宙內的恆星數量(2萬億個星系,每個星系2千億顆恆星),計算每顆恆星均攤的宇宙空間,您可以發現最近的恆星將會被平均到1262.2光年為半徑的宇宙空間里!
而我們目視可見的恆星大都就在這1200光年內,如果被平均到整個宇宙空間的話,也許視野中我們將看不到一顆恆星!
❸ 科幻電影中出現陽光溫度很高的鏡頭的電影有哪些
星際傳奇2
范迪塞爾主演
❹ 太陽溫度高達5000度,為什麼宇宙還是冷的該如何解釋
太陽光有可能是小朋友們學好畫的第一個目標,萬物復甦靠太陽光嘛,畫了花草樹木的前提下總是會左上方或是右上方畫上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的確連小朋友都了解,地球上發熱量基本都來源於太陽光,它對人類太重要了!但有一個難題很多小夥伴很有可能都有點迷糊,很多電影中都有這樣的情節,例如《復仇者聯盟》里的烏木喉掉到外太空就凍住了冰坨坨,為什麼地球都曬燙了,太陽和地球間的外太空卻冰涼極其?
但在太陽系中的外太空,依然有大量的宇宙塵埃,再不濟也有太陽光由於輻射源推動的大量較高能反質子,不過這些沒法和地球上的即便是空氣的里的分子結構一概而論,差N個量級,所以對於外太空我們能有這樣一個結果,太空中的顆粒環境溫度都很高,由於也會受到陽光中各種各樣輻射源的激起,但是它們卻無法表現出了宏觀的環境溫度,由於總產量過少,如同大氣層的熱層,環境溫度非常高,但是卻依然十分嚴寒!
❺ 太陽溫度高達5000度,為什麼宇宙還是冷的
太陽的表面溫度高達5500攝氏度,而宇宙中還有很多能夠發光發熱的恆星,僅銀河系中最少也有一千億顆恆星,但數以億計的恆星並沒有把宇宙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事實上,宇宙的平均溫度非常的低,只比絕對零度高了2.73度,即-270.42攝氏度,這要遠低於恆星的溫度。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空間本身沒有溫度的概念。因為空間不是物質,而溫度是表徵組成物質的原子和分子的熱運動劇烈程度。恆星會發光,這些光攜帶著能量在真空中傳播,當它們撞上物體時,光的能量會被物體吸收,所以物體的溫度會升高。
整個宇宙之所以很冷,這是因為宇宙空間太空曠了,其中的物質密度極低。宇宙空曠到平均密度只有10^-29克/立方厘米,相當於水的密度(4攝氏度、1個標准大氣壓)的10萬億億億分之一,或者說每立方米中僅有5.9個質子。
在銀河系中,恆星的平均距離大約為4光年。太陽的輻射功率約為3.828 10^26瓦,那麼,在距離太陽2光年的地方,每平方米所會接收到的太陽能僅有0.000000085瓦(8.5 10^-8瓦)。這還是充滿恆星的星系的情況,而星系和星系之間存在更為廣闊的星系際空間,那裡的物質密度更低,所能接收的熱量還要低得多。
宇宙在誕生之初很小,那時的物質密度極高,並且溫度也極高,達到了理論最高的普朗克溫度(1.4億億億億度)。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溫度逐漸降低。在宇宙誕生只有1000萬至1700萬年的時候,宇宙的平均溫度大約為0度至100度,這意味著生命可能很早就在宇宙中出現了。138億年過去了,經過了大幅度的膨脹,宇宙的平均溫度已經降低至-270.42攝氏度。現在的這些熱量都是從早期宇宙中殘留下來的,它們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是個很大很大的空間,包括了無數的恆星和各種天體,太陽在宇宙中是一個很渺小很渺小的天體,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宇宙的冷暖與太陽溫度高達5000度有什麼關系呢?
我不知道這個出題者是什麼意思,大概是說地球上空的空間很冷吧,這樣說還有點道理。不過要糾正一下,太陽表面溫度在6000度左右(攝氏度,後同),說5000度也無不可。但畢竟這只是太陽的表面溫度,不能代表太陽的全部溫度。
太陽中心溫度為1500萬度,靠源源不斷的核聚變不斷往外部釋放著能量,太陽表面溫度只是一層面膜,隨便爆發幾個耀斑和日冕噴射都有幾十上百萬度。但這只是在太陽附近,稍遠就很冷很冷了。
我們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每一顆恆星都是一個太陽,這么多的太陽不斷的放射著能量,怎麼太空中還是很冷很冷呢?這種冷可不比我么地球冬天的感覺,那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冷,冷到接近絕對零度。
絕對零度是多少?就是0K,又叫零開爾文。開爾文代表熱力學溫度,是科學界常用的溫度度標,零開爾文(0K)就等於-273.15攝氏度,這是溫度的禁區,這個宇宙沒有達到這個溫度的物體,更沒有比這更低的溫度。
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為3K,也就是-270度左右。這是從138.2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的至熱到今天降低到的溫度。
但要感受到分子運動的熱量,還需要分子粒子的密度,因此粒子密度越高,運動越激烈,人們感受到的溫度就越高,反之就越冷。
地球表面,空氣密度很高,達到一個立方厘米有2.6875*10^19個空氣分子(約270億億個),因此能夠與太陽輻射交換和儲存能量,讓人們感到溫度的高低。
但到了高空,空氣分子就很稀薄了。到達1000公里高度,空氣分子只有地表的1億億分之一了,因此雖然這里是地球大氣層熱層,粒子溫度可以達到一兩千度,但如果拿個溫度計去測量是感覺不到的,因為那裡的粒子太稀薄,很難撞到溫度計,因此實際測量出來的溫度(太陽不直射的情況下)會在零下200度左右。
越到遠離天體的太空,粒子就越來越少,而到了太空深處,每個立方厘米就只有幾個粒子了,甚至一個立方米才有幾個粒子。這種地方怎麼能夠熱的起來呢?
每個恆星的能量都是以電磁輻射的方式傳播,但這種傳播在宇宙真空中是不受阻擾的,只有遇到粒子時,才會進行能量轉換,同時激發粒子的動能,溫度上升。太空中粒子極其稀少,這就是太空溫度低的原因。
或許某個接受到能量的粒子溫度並不低,但由於太稀少,是很難覺察出來的。
當太陽電磁輻射到達地球大氣層時,隨著大氣層空氣分子密度越來越大,感覺到的溫度和熱度就會越來越高。這也是有些人問為什麼到了高山,距離太陽更近了,反而會溫度很低,甚至終年冰雪覆蓋的答案。比如珠穆朗瑪峰,離太陽近了這點距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空氣稀薄了將近70%,這才是變冷的原因。
太陽溫度再高,在遙遠的太空沒有物質來承接這種能源,怎麼會有不冷呢?
就是這樣,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抄襲可恥,侵權必究。感謝理解支持。
宇宙在誕生之初的時候溫度並不低,氣溫一度曾經超過1000億攝氏度。不過隨著宇宙空間的膨脹,宇宙物質密度被極大稀釋,導致了宇宙的溫度指數式衰減,最終導致宇宙的平均溫度只有2.73K,幾乎接近絕對零度。
當然了,我們所說的只是宇宙平均溫度而已。有些地方的宇宙溫度其實還是挺高的,比如一些物質稠密的區域和恆星周圍。就那我們太陽舉例,太陽內部溫度可達1500萬 ,表面溫度也有5000攝氏度。如果我們膽敢靠近太陽100公里,直接就被考成碳了。即便是在地球太空附近,如過航天器朝向太陽,其表面溫度也會被加熱到100多度。所以由此可見,並不是宇宙所有地方溫度都很低,恆星周圍的溫度還是高的嚇人的。
不過如果太空中背對太陽,那麼溫度又會降到極低。因為沒有陽光照射,低的時候溫度低到零下一百多度。如此低溫,一個人送到太空直接就變成了冰棍了。所以說太空中不是溫度極低就是溫度極高,不像地球上面溫度基本恆定,保持在一定范圍。這也可能是地球上面存在生命的原因吧。
冷熱是微觀粒子(不僅僅是分子)運動快慢標志。冷熱是相對的,甲物體中的微觀粒子比乙物體中微觀粒子運動的快,則甲物體就比乙物體熱。物體都是運動的,不運動的物體不存在,因此絕對零度的物體是沒有的。
別說太陽5000 ,即便是1W 、10W ,宇宙也還是冷的,宇宙已經過了它那炙熱的時代。
既然講冷熱,首先要清楚溫度是什麼?根據麥克斯韋無玻爾茲曼的解釋,我們知道溫度實際是物質分子熱運動的體現,劇烈運動的分子相互碰撞。
以水分子為例,溫水的分子運動大概是這樣的。
慢慢吞吞的水分子緩緩地運動著,像一群可愛的小精靈,如果把它們加熱到沸騰狀態,水分子就變得暴躁了。
動盪不安的水分子開始群體暴動,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如果這時候,你把手放進入就會被它們一頓胖揍,打得紅腫,手就會被燙傷了。
所以我們感受到的溫度,實際上是水分子的動動轉化為了手上皮膚分子的動能,然後刺激了神經。
宇宙大部分是真空,沒有物質分子。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宇宙中的主要熱力源,當我們靠近太陽會感覺到熱,是因為從太陽逃離出來的物質分子彌漫到周圍空間,它們的熱運動產生了溫度。
而宇宙真空中沒有這些分子,所以太陽光的能量才能穿過真空給地球加熱,而不會在傳遞過程種被真空吸收。
真空吸收不了這些能量,自然就是冷的,大概是零下負270多度,接近絕對零度的-273.15 。
至於剩下的那一點點溫度,都是來源於宇宙誕生之初的余熱,或者叫還未消失的電磁波,也就是 宇宙背景輻射 。
宇宙誕生之初,也曾是一個超高溫大火爐,只是隨著超高速膨脹才慢慢涼了下來。
總結一下宇宙雖然孕育了萬物,卻不受萬物所左右,雖然冷漠了點,還是很懷舊的。那一抹涼意,就是宇宙打娘胎出來時的胎記。
什麼是熱,什麼是冷?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熱?什麼是冷?
可能你要回答的是,溫度高是熱,溫度低是冷。這其實等於啥也沒說。我們需要再往下去探究一層,實際上,現代物理學對於溫度有定義是:
系統中的熵對能量偏導數的倒數。
這其實讓人非常難以理解,但要解決這個問題還用不到這么高冷的理論,僅僅需要經典物理學就夠用了。
在經典物理學中,溫度的表述是:
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
這要如何理解呢?
我們都知道,萬物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但分子和原子並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在一定范圍里亂動,這也被叫做分子的熱運動。
分子的動理論其實是通過布朗運動的理論確認的,也就是水面上花粉粒子會發生不規則運動,實際上是水分子的熱運動造成的。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通過數學證明了布朗運動。
分子的熱運動就會越劇烈,溫度就會高。反過來,如果我們給一個物體加熱,實際上是讓構成它的分子的熱運動變得劇烈。
所以,從溫度的微觀解釋當中,我們至少可以知道一點,那就是 要體現出溫度,至少要有足夠多的分子或者原子。
宇宙比想像中的還要空曠
很多人都有一個觀念:太空是絕對零度的。實際上,並非如此,太空非但不是絕對零度,反而很難體現出溫度來。實際上,從大尺度上看,太空有個溫度大概在2.72K左右的背景輻射,被我們叫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宇宙大爆炸時的余熱,在宇宙大爆炸之後38萬年,開始在宇宙中穿行。
所以,理論上太空的溫度不應該是絕對零度,也就是0K,而是2.72K,其實也很低很低了。但是,如果你不幸沒穿任何保護措施被丟在了外太空,你會發現,根本不冷。
原因就在出現在了「真空」上。很多人都認為宇宙是「真空」的,實際上這並不完全准確,它只是極其接近「真空」,大概每平方米一個氫原子的密度。
具體計算方式是這樣的:
根據普朗克衛星發回來的最新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宇宙中千分之六的精度上是平坦的。
基於此,我們可以通過宇宙學原理和廣義相對論,使用平坦空間的度規(就類似於坐標系),得到一個宇宙的密度公式:
其中H是哈勃常數,是可以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確定下來的。
如果哈勃常數H=70 km/s·Mpc,就可以得到一個宇宙的臨界密度ρ=0.9*10^(-29)g/cm^3,如果我們假設宇宙中的物質都是氫原子, 宇宙臨界密度就大概是1立方米當中只有1個氫原子 。
而我們如今所測到的哈勃常數H=67.15 km/s·Mpc,因此現在的宇宙密度其實是非常接近於臨界密度的。
也就是說,太空中每平方米大概也就是一個氫原子的水平,所以這並不是絕對的「真空」,但已經比地球上能做出來的「真空」還要空。
這樣的空間其實是反應不出具體的溫度的,因為沒有足夠的分子的熱運動。太陽輻射出來的光子可以很順暢地穿過宇宙空間,很少遇到阻礙。
因此,這部分的宇宙空間根本也熱不起來。但是,當光子到底地球時,由於地球是大量分子和原子聚集的天體,是可以吸收這部分熱量的,同時也就會讓自身分子的熱運動加劇,宏觀上就是變熱了。
因此,我們最後來總結一下, 經典物理學框架下,溫度的本質是分子熱運動的程度。而太空十分空曠,大概也就是一立方米只有一個氫原子的水平。因此,太空並不能夠太體現出溫度來,同時也不能夠吸收熱量來讓自身的分子熱運動加劇(因為壓根就沒有啥分子的存在)。因此,太空並不是冷,而是壓根體現不了溫度,同時也沒有辦法吸收太陽的熱。
太陽溫度高達5000度,為什麼宇宙還是冷的?
太陽是我們太陽系絕對的核心,占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依靠著強大的引力吸引著系內各大行星、衛星和星際物質,有規律地圍繞著它運行。在一個恆星系統中,所有能量的產生和傳輸,從根源上看幾乎全部來自恆星的貢獻。比如我們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資源、能源以及各種生物,都必須依賴於太陽光線的照射,否則也就沒有目前的大千世界。即使地球只接受到太陽總輻射量的22億分之一,對於我們來說也夠用了。
大家在看一些關於太空 探索 的紀錄片或者其它影像資料時,對於太空的廣袤和微重力環境肯定印象十分深刻,同時也應該會對太空中的溫度差異感到些許疑惑,比如太空飛船面向太陽的一面溫度可以達到100多攝氏度,而背向陽光的一面又低至零下100多度。不但如此,科學家們通過在宇宙空間中探測到的宇宙大爆炸後「殘余」電磁輻射信息,也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現宇宙的背景溫度與絕對溫標2.725K的黑體輻射相同,說明宇宙的背景溫度僅有2.7K左右的水平,即零下270攝氏度,這么低的溫度絕對超出我們的想像。那麼,既然宇宙中有那麼多的恆星,可以輻射出那麼多的能量,為何太空中的溫度還這么低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得首先搞清楚溫度到底代表的是什麼。溫度從我們認知和易於感知的角度來看,就是代表的物體冷熱程度,而從分子熱力學的角度來看,溫度表達的是組成物體微觀粒子運動的劇烈程度。世間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眾多微觀粒子所組成,而且這些微觀粒子每時每刻都在做著無規則的熱運動。如果我們將物體所在系統的溫度提升,則物體中微觀粒子的運動速率就越劇烈;反過來,當物體微觀粒子的熱運動越劇烈,也會使系統溫度提升。
從以上關於溫度的本質,我們可以看出,溫度是物體所攜帶能量多少的一個衡量標量,是人為定義的數值,其實質是組成微觀粒子熱運動的外在表現,是依賴於物質為載體表現出的一種客觀存在。 離開了物質,就談不上能量,更談不上溫度了 ,這一點很重要。
溫度無論是從高到低,還是從低到高,只是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反映出物體內部的不同部位、或者不同的物體之間發生了能量的傳遞,接收能量的一方物體微觀粒子內能增加,熱運動變得劇烈,整體溫度就會提升,反之釋放能量的一方在沒有足夠的能量補充時整體溫度會降低。
宇宙中熱量的傳遞有三種方式,即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其中熱傳導和熱對流都需要一定的介質作為載體,比如熱傳導多以金屬等導熱性能好的固體為介質,熱對流主要以氣體和液體等流動性能好的物質作為介質,以這些介質組成的分子或者原子間能量的互相傳遞為主要傳輸途徑。而熱輻射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熱量傳遞方式,它不需要任何介質,即使在真空中也可以實現能量的傳遞,它不需要介質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種熱量的傳遞,是以電磁波的形式進行的,宇宙中的物體無論溫度高低,都有將本身所具有的內能轉化為電磁波能量的能力。物體熱輻射能力的大小又與本身的溫度、釋放電磁波的波長有關,而且具有強烈的方向性。
我們在地球上能夠接受到太陽光的輻射能量,主要得益於太陽光這種電磁波在宇宙空間中的熱輻射傳遞過程,在從太陽到地球的過程中由於物質密度極其稀薄,所以能量的損耗很小。而在到達地球大氣層之後,物質密度一下子升高許多倍,無論是大氣層中的氣體分子還是照射到地表上的岩石、土壤,還是水流、生物,電磁波在接觸到這些物質之後,光線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被吸收或者被反射現象,即所攜帶的能量相應轉移成物質的分子內能,從而物體的溫度就會提升。
而在太空環境下,這種電磁波的能量轉化就非常微弱了,主要原因就在於宇宙空間的物質密度非常低,據科學家測算,宇宙的臨界密度大約為10^(-29)克/立方厘米的級別,相當於在大約1立方米的空間里,只有1個氫原子的水平。而宇宙空間的實際平均物質密度,非常接近這個處於平坦宇宙與彎曲宇宙臨界點的臨界密度,所以,從太陽表面發出的電磁波,在穿過宇宙空間到達地球之間的這段路程中,受到的「阻礙」因素非常之少,即使存在的那些稀薄的星際氣體和塵埃,也不會引發足夠的分子熱運動,也就是說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溫度存在的前提條件,所以在宇宙空間中即使拿著溫度計,也是無法測出准確溫度的。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太陽表面的溫度很高,但是它向外傳遞熱量的方式是通過熱輻射的形式進行的,不需要任何的介質,太空中非常稀薄的物質濃度,為太陽光這種電磁波的傳遞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正因為太空中星際物質異常稀薄,分子熱運動失去了物質來源來「規模效應」,因此無法將太陽光線所攜帶的能量轉化為分子的內能,這種情況就幾乎沒有分子熱運動的存在,不冷才怪呢!
溫度是大量分子運動帶給人類的宏觀感受,分子運動越劇烈溫度就越高,但是宇宙空間是接近絕對真空的,不要說分子了,就是原子都少的可憐,宇宙空間每立方厘米那幾個原子是無法將整個宇宙空間加熱的。
太陽表面的溫度達到5570 ,但在宇宙空間中太陽的熱只能通過輻射的方式傳播,並且太陽的熱輻射衰減的很快,在小行星帶之後太陽系的溫度就跌到0 一下了,因此小行星帶附近被稱為太陽系的零度線,小行星帶外都是氣態行星,而冥王星等外圍天體已經感受不到太陽的熱量了。
宇宙中的恆星數量是非常恐怖的,每個星系都有上千億顆恆星,而宇宙中起碼有上萬億個星系,但是我們的宇宙空間一直在不斷的膨脹之中,有限的恆星之間的距離也非常遠,恆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就好像北京到上海的兩個蠟燭,微弱的熱量是不足以加熱整個宇宙的。
宇宙的物質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但是宇宙空間的膨脹會讓物質密度越來越小,宇宙空間隨之也會越來越冷,現在的理論認為暗能量會讓宇宙不斷膨脹,最終宇宙中所有物質都會被撕裂,整個宇宙將在接近絕對零度中死去。
我們的宇宙雖然很冷,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絕對零度是不存在的,因為量子漲落存在宇宙宇宙空間的每個地方,絕對零度意味著所有粒子停止運動,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太陽溫度高達5000度,為什麼宇宙還是冷的?",題主這里說的宇宙是代指太陽系范圍吧?畢竟太陽是不可能加熱整個宇宙的,或者換一個提問方向,宇宙中充滿恆星,為什麼宇宙還是冷的?
先搞清楚溫度是什麼意思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的物理量,它體現出物體內粒子動能的平均大小,物體溫度越高,構成物體的粒子平均動能越大。 換句話來說就是,有物質才有溫度,溫度是需要承接的。其次,溫度與熱量也是不同的概念,比如大氣層的逃逸層,其溫度理論值可達上千攝氏度,但是如果你用溫度計實際去測量逃逸層的溫度,可能連幾十度都無法達到,這是因為逃逸層空氣密度極小,雖然粒子平均動能很高,但是粒子數量少,具有的熱量也就非常少了。
宇宙為什麼是冷的?宇宙有多冷? 宇宙的平均溫度大約為3開爾文,也就是比絕對零度高三攝氏度左右, 為什麼溫度這么低?宇宙大爆炸理論告訴我們,宇宙誕生之初,溫度是極高的,但是隨著宇宙的膨脹,熱量開始在空間內耗散傳播,造成宇宙整體溫度的下降,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宇宙目前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 10^-31克/厘米³,這個密度值比空氣密度要低千億億億倍,如果我們把物質總量認為是不變的,那就只能說宇宙太大了,在星際空間中,大約一個湯匙大小的空間內只含有一個原子,所以雖然宇宙非常冷,但是依然有溫度。
宇宙的廣袤無垠體現在距離上,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也在四光年外,如果我們距離太陽非常近,還會感覺冷嗎?位於近地軌道人造衛星,其向陽面溫度高達上百攝氏度,如此看來宇宙中靠近恆星的位置是非常熱的,研究表明,如果我們位於近地軌道,那麼太陽對人體的加熱功率約為一千三百瓦特,如果我們處於兩光年外的位置,那麼太陽的加熱功率就只有7.6*10^-8瓦特,這就表明, 如果宇宙很小,恆星很近,那麼整個宇宙肯定就是熱的,但現實情況是宇宙非常大,而且一直在膨脹,這就造成恆星產生的熱量永遠也無法「灌滿」宇宙空間,宇宙當然也就非常寒冷了。
再有一點,熱力學定律告訴我們,熱總是自發的從高溫物體傳播到低溫物體,熱傳導有三種形式,包括熱對流、熱傳導和熱輻射,在宇宙中,由於星際空間中缺少物質的存在,所以物體多為熱輻射方式散熱,不管是太陽還是地球,它們的熱量總是自發的通過輻射的方式傳播的宇宙空間,但宇宙可是一直處於膨脹狀態, 我們把宇宙看做是孤立的絕熱系統,這個系統內總熱量是不變的,但是整個系統的體積在增加,那麼單位空間內的熱量必然會減少,也就是說隨著宇宙膨脹的進行,熱量會自發的填補到多出來空間中,這就造成宇宙的整體溫度會越來越低,這也代表了未來宇宙的一種命運。
結語
溫度是物體內粒子平均動能的反映,在宇宙誕生之初,整個宇宙溫度是非高的,但是隨著宇宙的膨脹,這些熱量填補在廣袤的空間中,整個宇宙溫度越來越低,只有靠近恆星的地方,才能感受到更強烈的光和熱。
❻ 有一部電影是將由於太陽溫度過高地球被強光照射幾個人在車里逃生
烈火焚城 Meltdown: Days of Destruction (2006)? http://www.youku.com/show_page/id_zec83694a575d11df97c0.html
❼ 太陽溫度高達5000度,為什麼宇宙還是冷的呢
物質的密度較低;太陽輻射范圍是有限的。
太陽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溫度?太陽每天的燃燒損失很大,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地球軌道應可能會越來越遠,太陽的質量非常大;原材料非常之多;而且,核聚變反應區域很小;同時在太陽引力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太陽內部的能量以一種較為穩定的方式向外釋放。
太陽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核聚變的反應,所謂核聚變反應就是就是把兩個質量較輕的原子核結合在,由此來組成一個質量相對比較重的核,在這個變化階段中,兩個原子核組成一個核的過程中會把一部分質量以能量的方式釋放出來。在宇宙之中,所有的恆星自始至終都在進行著這種反應過程。宇宙自身的原因加上太陽的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才會出現太陽的溫度雖然高達5000度,但是宇宙的溫度還是比較低的。
❽ 查找一部科幻災難電影,關於太陽和世界末日的,地球停止轉動,溫度過高。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這部片子,好像也叫2012,不過不是09年新拍的那部,就是一個搞宗教宣傳的,場面也不怎麼樣,大概劇情是這樣:一開始幾個人考古,弄到個十字架,就帶出去研究了,後來這3個人中,胖子掉進地縫里,女的好像是死了,就剩一個男的活著;有一個女的,我感覺她像是類似支邊志願者一類的人,進城時遇上了一個男記者,她說村子裡遇到了瘟疫,她出來請大夫,但沒人願意去,於是這個男記者就自告奮勇的去了,她們還遇到一個臨盆的婦女,3個人組團前往遺跡,男的被從天而降的冰塊砸死了,而後屍體莫名消失;這個女人的父親在美國政府里當官,他勸說女兒逃跑,但沒成功,於是他讓他一個朋友開直升飛機送他去墨西哥,他朋友也突然沒了;一個女大夫,帶著她母親去遺跡,半道上車壞了,等她檢查完車再一看,她母親消失了,她遇上了那個當官的父親,於是搭車一同前往遺跡。到遺跡那,產婦費了半天勁,把孩子生下來,就完了。
或者是2012超時空危機?
❾ 太陽溫度高達5000度,為什麼宇宙還是冷的
太陽的表面溫度高達5500攝氏度,而宇宙中還有很多能夠發光發熱的恆星,僅銀河系中最少也有一千億顆恆星,但數以億計的恆星並沒有把宇宙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事實上,宇宙的平均溫度非常的低,只比絕對零度高了2.73度,即-270.42攝氏度,這要遠低於恆星的溫度。
宇宙在誕生之初很小,那時的物質密度極高,並且溫度也極高,達到了理論最高的普朗克溫度(1.4億億億億度)。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溫度逐漸降低。在宇宙誕生只有1000萬至1700萬年的時候,宇宙的平均溫度大約為0度至100度,這意味著生命可能很早就在宇宙中出現了。138億年過去了,經過了大幅度的膨脹,宇宙的平均溫度已經降低至-270.42攝氏度。現在的這些熱量都是從早期宇宙中殘留下來的,它們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❿ 為什麼太陽是五千度,照在地球上卻是五十或六十度
行星有所謂的溫度,是因為接受到恆星的熱輻射。首先,黑體輻射公式中能量和距離x^3成反比,也就是距離越遠,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越小,所以水星可以理解是最熱,冥王星最冷。其次,理解並感激地球的大氣層和地磁場,如果地球和水星金星一樣沒有大氣層或者地磁場很弱,那地球的溫度也會非常高。地磁場和大氣層屏蔽了很多太陽輻射能量(簡單的說就是電磁波),地磁場可以反射很多高頻電磁波(參考極光現象),大氣層也會吸收和反射相當數量的電磁輻射(參考臭氧空洞和澳洲皮膚病)。各種條件導致地球適合我們這種碳氫氧生物的生存。電影2012中就是中微子產生物理效應加熱地心(理論上中微子可以穿透任何物質並且不與任何物質發生物理反應),影響地磁場,才導致各種災難產生。所以珍愛我們的地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