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是這樣的嗎
其實甲午戰爭爆發之前,北洋艦隊確實只能自稱是亞洲最強。
而無論是日本還是滿清,都知道聯合艦隊的實力其實更強。
如果不是這樣,日本也不可能發動甲午戰爭,他們並沒有瘋。
其實,在著名的長崎事件1886年,也就是甲午戰爭爆發的8年前,北洋水師勉強可以說是強於日本。
當時北洋水師已經有了定遠和鎮遠號兩艘鐵甲艦,還有諸如濟遠號穹甲艦、超勇號、揚威號等輔助軍艦。
當時聯合艦隊實力較弱,最強的僅為扶桑號戰列艦,根本不是鐵甲艦的對手。
整體實力上,
北洋水師195門火炮,聯合艦隊268門火炮。
排水量是32100噸:40840噸。
航速是10節:14節
而雙方最懸殊的就是火力和航速。
雙方海戰期間,證明大口徑火炮的命中率低,射速慢,造成的傷害有限。而海戰關鍵,是在100到200毫米的中口徑速射炮。
然而,當時北洋水師僅有3門速射炮,而聯合艦隊12艘軍艦裝備的速射炮多達67門,其中120毫米口徑的59門,152毫米口徑的8門。
㈡ 關於海軍的電視劇
1、《火藍刀鋒》
《火藍刀鋒》是由海軍政治部宣傳部、北京星夢工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張國慶執導,楊志剛領銜主演,鄭凱、赫子銘、劉思言、王強、宋佳倫、白威、樊昊侖等主演的軍旅題材電視劇。
該劇主要講述了海軍某偵查大隊戰士通過訓練、偵察成長為真正的戰士,並與國際海盜進行殊死搏鬥的故事。
該劇主要講述了海軍航空兵部隊以及艦艇、潛艇部隊官兵的現實生活的故事。
㈢ 《碧血千秋北洋海軍甲午戰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碧血千秋》(陳悅)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cdaYkKcnKRr8T95V2X_IJA
書名:碧血千秋
作者:陳悅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5
頁數:372
內容簡介:《碧血千秋:北洋海洋軍甲午戰史》採用偏重可讀的寫作方法,全景式地介紹了1894-1895年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戰斗以及最後覆滅的全部過程,同時兼及甲午陸地戰場。《碧血千秋:北洋海洋軍甲午戰史》中大量引用近年新挖掘的中外史料,對很多歷史事件的研究都有新的突破。為輔助閱讀,書中還配有大量歷史照片、圖片。為方便學術使用,全文附帶引注。
作者簡介:陳悅,1978年生,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客座研究員、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客座研究員。長期致力於中國海軍史、甲午戰爭史研究和普及,是該領域青年一代領軍學者,主張在軍事史研究中引入軍事技術史和社會史研究作為輔助和支撐,研究中重視採用中外史料互為辨證、重視對軍事行動從軍事技術角度進行分析。
著有《北洋海軍艦船志》、《近代國造艦船志》、《清末海軍艦船志》、《中國近代軍艦圖鑒》、《碧血千秋--北洋海軍甲午戰史》、《沉沒的甲午》等,主編有《辛亥·海軍--辛亥革命海軍史料簡編》、《近代海軍稀見史料叢書》、《北洋海軍照片圖冊》等。曾任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顧問、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總顧問。
㈣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裝備的炮彈到底有沒有沙子呢
沙子是有的,但是這裡面存在一些誤解。
而這種單純的屋物理撞擊是需要質量的,因為彈體質量如果不夠、那麼動能也就不夠,無法達成擊穿敵艦裝甲的效果。所以,在卸去火葯之後,穿甲彈的內部會裝填砂石作為填充物,以維持彈體的動能。
這種炮彈被稱為填砂彈,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北洋水師裝備的有沙子的炮彈。事實上,填砂彈在當時已經成為各國海軍的標配,不僅僅是北洋水師,日本的海軍也有。
所以,“炮彈里填沙子”,並不是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更不是清朝貪污腐敗的證據。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言,乃是當時李鴻章的政敵們,為了攻擊李鴻章,抨擊北洋水師弄虛作假、武備廢弛,找出的理由。而對於“炮彈里填沙子”,大部分人都是外行,不了解內情,自然是義憤填膺,並口口相傳,最終流傳至今。
當然了,我不否認北洋水師武備廢弛,更贊成清朝腐敗不堪。但它不應該是用這樣一種謠言去呈現出來。為了黑而黑,那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㈤ 電影《甲午風雲》故事,被誤解的沙子炮彈,被冤枉的劉步蟾,還有什麼
甲午戰爭一直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北洋水師則不僅是歷史學家看重的,同時也是軍迷和影視行業看重的題材。
同理的是丁汝昌,歷史上的丁汝昌出身於太平軍悍將程學啟賬下,曾和程學啟一起出生入死,後來又在淮軍名將劉銘傳手下當騎兵將領,左宗棠曾經想搶走他,讓他帶隊進疆,被李鴻章硬攔了下來。
所以,殺人如麻的丁汝昌應該是有宿將風范的,而不應該是《北洋水師》里那樣的老好人形象,《甲午風雲》里浦克飾演的丁汝昌顯然更加有氣勢有味道。
歷史上的鄧世昌在北洋水師里有個不太雅的外號:鄧半吊子,是因為他有些莽撞而沖動的指揮風格,經常讓致遠艦磕磕碰碰,再加上他敢說敢打的性格也並不討喜。
但是這同時也證明鄧世昌是一個嫉惡如仇性如烈火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幹出讓敵人大吃一驚的事情,才能在致遠艦燃起熊熊大火時不去想逃跑而要繼續和敵人一搏,才能在軍艦沉沒後毅然與艦同沉。
李默然飾演的鄧世昌,也許有一些臉譜化,但他將鄧世昌身上的那股勁兒和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所以不管歷史研究得再細,李默然版的鄧世昌都是難以逾越的經典形象。
綜上,也許《甲午風雲》由於時代的限制存在一些細節上的問題,但那些經典的畫面是不褪色的,帶火撲向敵陣的致遠則代表了不屈的民族魂。
㈥ 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是這樣的嗎
北洋海軍,又稱北洋艦隊,是清末建立的非常先進的海軍艦隊,是清朝建立的四大海軍中最強最大的一支。
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不僅大清軍迷這樣認為,也得到了洋人認可。
《美國海軍年鑒》曾排名世界各國海軍。前八名分別是:英國、法國、俄羅斯、普魯士、西班牙、奧地利、義大利和美國。第九名自然是我們清朝。
v
㈦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為何擺出了一個「奇怪的隊形」呢
李默然老師主演的甲午風雲中,日本吉野艦的副艦長有一句經典台詞:"北洋水師擺出了一個奇怪的隊形"。是的,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擺出了一個類似彎月的隊形,像一把彎刀沖向了排成一字橫隊的日本聯合艦隊,頗有些自殺沖鋒的嫌疑。這樣一個隊形在現代海戰中似乎很少出現,於是民間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傳聞。諸如陸軍出生的丁汝昌不識海軍戰術,北洋水師炮彈不足只能選擇近戰沖鋒等各類說辭,甚至在電影中演繹為發錯信號。其實關於北洋水師的陣型問題說起來也簡單,但也需要一定篇幅,那就是北洋水師無論是購買的軍艦還是接受的作戰訓練思想,原本就是以縱隊沖擊戰術為主。
按說這樣的戰術在進入鐵甲艦時代後也該得到延續,但事情沒有這么簡單,進入鐵甲艦時代後,技術一日千里,各國的艦艇設計師對於艦艇的設計,未來的戰術設想充滿著爭議和探索。這個時候出現了了一個經典戰例,即利薩海戰。意奧戰爭期間,義大利海軍企圖攻佔亞得里亞海的利薩島。前來支援的奧地利海軍與義大利海軍遭遇,由於來不及轉為橫隊,奧地利海軍少將馮.特格特霍夫下令全艦隊成箭形隊形,沖撞義大利橫隊。由於雙方都為鐵甲艦,炮戰未能造成決定性傷害,而奧地利旗艦“費迪南大公”號撞沉了“義大利國王”號,義大利全隊被分割為兩隊,最後戰敗。
㈧ 甲午海戰時清軍在炮彈內裝沙子,是因為什麼
電影《甲午風雲》中有這么一幕: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的戰艦被敵艦擊中,士兵死傷眾多,而清軍發射的炮彈擊中日艦,卻是啞炮,敵艦並無多少損傷。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命令士兵將炮彈拆開彈頭取出,發現本該裝火葯的炮筒里,倒出來的盡是沙子,而這批炮彈是剛剛運來的,很明顯是兵工廠偷工減料,這讓鄧世昌悲憤不已,沒想到清朝的腐敗竟至於此。
這種說法在相當長時間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以至於一提到甲午海戰這一幕是無法繞過去的鏡頭。
然而這種說法是否有確切證據呢?其實這個鏡頭是導演開的腦洞,並無切實證據可以證實。當然導演的腦洞是來自於當時的研究者的一個普遍論調,那就是清廷腐敗亡國論。
關於這場戰役的失敗,有太多的原因可總結,現在常見的原因有社會制度的落後、大清國力貧弱、政府和軍紀腐敗、清軍的戰鬥力太弱等等,其中軍紀腐敗在後世的分析中最常被提及。
其實當時的北洋水師是清朝規模最大的海軍,實力也是最強的,據1888年的《美國海軍年鑒》評測,北洋水師全球位列第九,亞洲第一,戰鬥力那是相當強。當然戰爭爆發時腐敗確有其事,但是具體到炮彈裝沙子這個事,其實卻是冤枉了清廷。
電影《甲午大海戰》劇照
其實甲午海戰清朝的失敗,不能僅僅以軍紀腐敗來簡單總結。北洋水師成立之後的幾年內,清朝迷醉於表面的安穩和平以及東亞老大的美夢,萬萬沒想到日本卻傾全國之力發展海軍,及至開戰之前,雙方的戰鬥力已此消彼長,日方彈葯充足補給及時,北洋水師彈葯緊缺,只有實心彈這種落後的炮彈,這場戰爭的勝負結果是可想而知。
㈨ 中日甲午戰爭中致遠艦上的都是假炮彈,這仗還怎麼打
中日的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直翻不過去的一頁,對於在當時國力算是佔有優勢的大清王朝來說,居然在戰斗失敗了,這讓後人十分的不解。雖然這場戰爭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在海上戰斗中失了利,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朝清朝政府的腐敗與無能,再一個就是當時的北洋水軍的軍備力量是很不錯的,但是因為子彈稀缺,甚至說是假子彈、空架子。
在北洋水師剛成立的時候,被西方國家稱為亞洲的第一,這就讓清朝政府慈禧太後、光緒帝感覺到了高枕無憂了,不於害怕外國列強的侵略了,就對北洋水師減少了開支,不再投入,並且在當時的情況下,是無法生產開心型彈的,所以只能使用以沙石為主的實習型彈葯,而在戰爭中,日本的軍艦上全部開心型彈葯,而我們的實習型彈葯無法打敗他們。
㈩ 北洋艦隊和日軍作戰的電影是那幾部
電影: 甲午風雲。影片簡介: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鴻章,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該片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將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該電影於2012年7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並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