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評價高是為什麼它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音樂之聲》作為一部前身為百老匯上映的音樂劇,其中的歌舞是十分出彩的。每一段優美的歌唱伴隨著演員極富表現力的面部表情和十分流暢的肢體動作,都是一種享受。即使在如今所有人都在追求快速的時代,也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這部電影中的歌舞。其中,知名度很高的《哆來咪》、《雪絨花》、《晚安,再見》等曲目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並十分優美。這些從小開始聽的音樂在影片中演唱,讓觀眾有歸屬感。
『貳』 《音樂之聲》這部微電影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我覺得沒有什麼細思極恐的地方,我反倒是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一部電影。當你看這部電影時,你不必深入一些細節,因為人們根本不打算嚴格地拍攝它。這部電影的故事很棒,很有教育意義,音樂也很成功。不管怎麼說,稱之為經典就夠了。每次看都會有新鮮感。一部不嚴謹的好電影。導演通過國旗,簡潔直觀地展現了故事背景的變化。高掛在晚會上的奧地利國旗和納粹黨的吉列都形成了同一個畫面,清晰地展現了背後隱含的政治矛盾。
關於這個回答是我個人的看法,有其他看法的歡迎各位在下方評論留言。
『叄』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簡介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肆』 音樂之聲 影評
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是根據自傳《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編的,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麗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坡,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其中,表達瑪麗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我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該劇於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已上演1443場,獲得6項托尼戲劇大獎。1965年又被搬上銀幕,1979年該劇獲得勞倫斯·米格納獎。
2004年9月10日—16日,在寧波大劇院再一次上演了《音樂之聲》。票房竟火暴突破了200萬!
音樂之聲無疑是一部成功的音樂片,故事改編自真實的經歷,奧地利軍官為了逃避德國納粹的統治,棄官封印逃到了瑞士,由於一家人喜歡音樂,便以次為生,表演大受歡迎。後來百老匯根據他們家的故事改編了音樂劇---音樂之聲,大受歡迎。這一家人也曾親臨百老匯欣賞音樂劇。後來,20世紀福克斯公司根據百老匯的音樂劇拍攝電影,親赴奧地利小城,把奧地利美麗的風光介紹給了世界,讓原本無名的小城變成了游覽勝地。
音樂之聲 (1965)故事梗概
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馮·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輕優秀的皇家海軍上校格瑞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與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場舞會上一見鍾情開始。在當時,馮·特拉普上校作為海軍指揮官的聲望,可以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維爾相比。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貴族,事實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發明者。他們結婚之後繼承了 Whitehead 家的財產,即使以利息過活也綽綽有餘。
可惜的是,他們婚後的愉快生活被一戰後奧匈帝國的毀滅打斷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開之後,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原奧匈帝國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線),保留海軍完全沒有意義,於是馮·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時間,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女兒喬漢娜斯(Johannes)回憶說,那是她父親一生里最灰暗最沮喪的時間,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軍,而離開海軍他什麼也做不慣,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母親死後,孩子們換了無數個看護,他們曾經同時僱傭三個看護,一個照顧大孩子,一個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照顧全家。但是孩子們更喜歡只要一個看護,於是他們找到了修道院,瑪麗亞被派到馮·特拉普家。與電影里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他也會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為他們伴奏。瑪麗亞來了之後,她更有條理地教習孩子們的演唱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據喬漢娜斯說,他們後來的演唱生涯的其實是藉助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名氣,他在奧地利的知名度使他們家的合唱團十分受大眾的注意。
好景不長的是,1932年奧地利銀行的倒閉使得馮·特拉普一家的積蓄一洗而空,他們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們不得不學習洗衣,和其他家務。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對他們的父親而言,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時候他已經和瑪麗亞結婚並且又添了兩個孩子,要撫養九個孩子,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於是,作為家長,上校在每場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紹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大家上場演出幾首歌曲,最後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謝幕。這個時候,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住在附近的年輕牧師,Franz Wasner。Wasner 曾經是個律師,對音樂也相當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給孩子更廣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種樂器,也幫他們編寫歌曲,後來馮·特拉普一家離開奧地利到美國,他也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他們這樣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而終止。馮·特拉普一家接到三個召書,上校需要到德國海軍指揮潛水艇,他的長子當時剛剛從醫學院畢業,也接到命令要去領導維也納的一家大醫院,而他們的家庭合唱團則被邀請去希特勒的生日會上唱歌。據說,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們現在就站在已經為奧地利挖好的墳墓旁邊」。他問他們是要留在奧地利還是離開,雖然大家都知道離開奧地利的生活會很困難,而且當時瑪麗亞已經懷了第十個孩子,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離開家時幾乎是兩手空空,而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離開以後,希特勒本人占據了他們的房子。
和電影裡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並不是直接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事實上,薩爾茲堡地處奧地利北端國境線上,正是和德國接壤的一邊。所以真正的馮·特拉普一家是裝做去義大利旅行,坐火車然後徒步越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達了美國。從此之後的十八年間,他們全家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舉行巡迴演出,為了以家庭為重,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暫停。瑪麗亞堅持全家人無論何時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經成家的孩子們也不例外。而每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時,瑪麗亞總要讓全家至少訪問一個修道院。她似乎總是在上帝給予她的執意和她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之間無法做出選擇,這也使她常常對孩子們發火。
1947年5月30日,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們再不想四處奔波,他們逐漸地離開了演唱團,在1956年,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終於解體了。他們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鎮買下一個舊農場,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顧農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收入不夠養活全家人,所以當家人外出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把農場租給到當地滑雪的人。後來,他們索性把農場改成了旅館。
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一件樂器,在等待拿來樂器的時候,為了不空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當那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到後台告訴瑪麗亞她應該把這么精彩的故事寫成書。瑪麗亞覺得她還是比較適合講故事,於是那個人便提出由瑪麗亞講述,他執筆寫馮·特拉普家的故事。這就是《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由來。這本書於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個德國電影製片人找到了瑪麗亞,他要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書的版權。瑪麗亞問了她的律師,律師告訴她她應該抽成而不是一次性賣掉。可是,德國製片人告訴瑪麗亞,德國法律不允許德國公司向外國人付抽成,而當時,瑪麗亞已經是美國公民。瑪麗亞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她賣掉了《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版權。
那個德國製片人不光是以末須有的法律欺騙了她,幾星期之後,他又打電話給瑪麗亞,說如果瑪麗亞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馬上把錢給她。因為急需用錢,瑪麗亞答應了。
『伍』 音樂之聲的幕後製作
《音樂之聲》改編自百老匯同名音樂劇,根據瑪利亞·馮·特拉普的著作《馮特拉普家歌者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by Maria von Trapp》)改編而成,電影版的拍攝地點也是在原著中提到的薩爾茲堡,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等地。
艱難的選角製片方最初想找指導過《賓虛》的好萊塢巨匠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來執導,當時他已經現場勘景並把原劇本做了一些改動。他心目中的《音樂之聲》完全是另一個樣子,惠勒甚至想要拍攝一些戰爭場面來渲染氣氛。而在音樂劇在百老匯上演的兩年之前,派拉蒙向馮·恰皮·辛格買下了故事的版權,並打算讓奧黛麗·赫本出演瑪麗婭。赫本表示拒絕出演,派拉蒙隨即拋棄該電影計劃。
歷史最後選擇了福克斯和導演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來共同成就這個經典。懷斯心中扮演馮·特拉普上校的最佳人選是同樣神秘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但伯連納拒絕了這個邀請,而由克里斯托弗·普盧默(Christopher Plummer)出演,雖然普盧默的表演非常成功,但他顯然在整個拍攝過程中並不舒服,為了這個角色,他推掉了出演《伊普克雷斯檔案》的男主角,這讓他後悔不已,而據說普盧默曾經把「音樂之聲」比喻為「粘液之聲」,而且他覺得和朱莉·安德魯斯工作就好像「每天都被一個巨大的情人節卡片擊中」一樣,當然這更多的是玩笑話,普盧默和安德魯斯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
1962年,當音樂劇版的《音樂之聲》在百老匯上演時,朱莉·安德魯斯曾經在一個電視節目上善意的調侃了《音樂之聲》中的角色,但她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在不久之後就成為了電影版的女主角並塑造了一個影史上的經典形象。
扮演索菲亞的馬尼·尼克森(Marni Nixon)在好萊塢是非常有名的靈歌歌手,她曾經多次在好萊塢著名的音樂電影中獻聲,比如《西區故事》《安娜與國王》,她最有名的聲音演出是為《窈窕淑女》中的奧黛麗赫本配唱。而巧合的是,朱莉·安德魯斯也曾經在百老匯版本的《窈窕淑女》中扮演了女主角。所以當尼克森和安德魯斯第一次見面時,製片人怕兩個人會有些尷尬,但安德魯斯表現的十分大度, 她主動上前和尼克森說:「馬尼,你可是我的偶像啊!」
著名的歌舞劇演員珍妮特·麥克唐納(Jeanette MacDonald)(曾出演《桃花恨》)原本要出演女修道院長的角色,她本人對這個角色也很感興趣,這也是她陷入演藝低潮16年以來的第一個電影角色,但由於麥克唐納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她只能遺憾的放棄這個角色,在影片上映之前,麥克唐納就不幸因病去世。
馮特拉普家的孩子們查米恩·卡爾(Charmian Carr) 在劇中演唱了著名歌曲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而她當時的實際年齡已經是22歲。這個場景是在露台上攝制完成的。在開拍的第一條里,卡爾在跳過一個板凳的時候滑倒了,又摔碎了一塊窗戶玻璃,傷到了腳踝,在電影的早期版本中,她腳上的綳帶仍然是清晰可見,當電影被製作為DVD版本時,卡爾腳上的綳帶用電腦技術移除了,以至於在2005年發行的《音樂之聲》40年紀念版花絮中,卡爾抱怨說很多人因為看不到她腳上的綳帶而以為她在撒謊。
尼古拉斯·哈蒙德(Nicholas Hammond)有一頭棕色的頭發,所以在影片開拍之前和拍攝過程中不得不痛苦的染發好多次,把頭發漂染成金黃色。
飾演Gretl的金·卡拉斯(KymKarath)不會游泳。在電影中有一幕描寫船翻了,所有人都掉落到水中,本來設計的是讓朱麗·安德魯斯一直抓著她。但是在拍攝第二條時,小船整個翻了過來,所以朱麗·安德魯斯從船的一側落入水中,而卡拉斯卻從另一側掉進了水裡。飾演路易莎的希瑟·曼茲(Heather Menzies)只好先救卡拉斯。朱麗·安德魯斯後來提到此事還說,在此後的好幾年裡,她還一直為此感到內疚。
飾演馬特的小傢伙黛比·特納(Debbie Turner) 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正在換牙,每當她掉一顆牙齒,化妝就會用假牙給她換上。奧地利的名片這部電影當時在奧地利並不是很有名,但當它風靡全球的時候,奧地利也借著這部電影宣傳自己的國家,當你去奧旅遊時,會有專門的《音樂之聲》拍攝地之旅,你現在還可以參觀在「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和 「Something Good」兩個場景中使用的那個露台。但是公眾並不允許參觀露台的內部。原因是以前有一些年齡明顯大於十六七歲的電影粉絲,來到露台以後也想像劇中人物一樣在椅子之間跳舞,但是卻弄傷了自己。事實上那段經典的舞蹈是在洛杉磯20世紀福克斯的一個舞台上拍攝完成的。而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的很多賓館里,也會不斷為遊客播放這部電影。 製作公司地區製作公司地區Robert Wise Proctions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美國發行公司地區細節發行公司地區細節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美國1965年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巴西DVD/VHS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美國laserdisc20世紀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阿根廷CBS/Fox美國VHS/laserdiscPark Circus英國2007年
theatrical
re-release Fox Video[美國laserdisc美國廣播公司美國1976年
TV
original airing Magnetic Video美國VHS/laserdiscCentfox德國1965年
theatrical Gativideo阿根廷video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美國2000年參考來源:
『陸』 電影 音樂之聲
電影《音樂之聲》按影片類型分的話應該算音樂片,最初的舞台音樂劇《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Richard Rodgers和Oscar Hammerstein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獲得了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柒』 電影《音樂之聲》的拍攝背景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捌』 音樂之聲拍攝地 這些地方值得打卡
1、米拉貝爾宮&米拉貝爾花園 Schloss Mirabell & Mirabellgarten
米拉貝爾宮是薩爾茨堡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這是一個擁有唯美雕塑、華麗噴泉、綠藤盤繞拱道和繽紛花草的世界,種植著迷人的鬱金香和番紅花。電影《音樂之聲》的一些重要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從米拉貝爾宮西側向東眺望會看到薩爾茨堡美麗的全景。花園中經常舉辦音樂會和露天表演,時間通常是5月-8月間的10:30和20:30。
從火車站步行約10分鍾可以到達。
2、農貝格女修道院 Nonnberg Abbey
位於薩爾茨堡城堡以東的山上,電影《音樂之聲》中瑪麗亞首次出場就是在這所修道院里。這是一座本篤會修道院,於714年初建,是德語世界最古老的女子修道院。
從火車站步行25分鍾可以到達。
3、溫特山 Untersberg
位於薩爾茨堡西南約10公里,地跨德奧兩國邊境,最高點海拔1853米。電影《音樂之聲》中,男爵一家逃離奧地利的場景就是在這里取景拍攝的。
乘坐纜車或者徒步均可以到達山頂。
4、萊奧波爾茲克羅恩宮 Schloss Leopoldskron
簡譯為「列宮」,位於薩爾茨堡南部近郊。萊奧波爾茲克羅恩宮是薩爾茨堡最美麗的洛可可式建築,修建於1731年。在電影《音樂之聲》中,這里是特拉普的別墅,瑪麗亞和男爵在陽台上翩翩起舞。
5、阿尼夫城堡 Schloss Anif / Anif Castle
位於薩爾茨堡以南10公里,是一座修建於19世紀的新哥特式建築是當時的巴伐利亞大主教的夏宮。在電影《音樂之聲》開場的俯瞰全景鏡頭中,這座美麗的城堡也出現了。
6、芙蓉城堡 Schloss Frohnburg/ Frohnburg Castle
位於薩爾茨堡以南4公里,這座巴羅克風格的建築建於17世紀,原本是大主教的鄉間別墅。它的正面、庭院和正門在電影《音樂之聲》中被作為特拉普別墅的一部分而拍攝。現在,這所房子屬於莫扎特音樂學院。
7、海爾布倫戲水宮 Schloss Hellbrunn / Hellbrunn Palace
也譯作「亮泉宮」,坐落在薩爾茨堡以南6公里,是17世紀建造的大主教夏宮。巴羅克式的庭院里有許多噴泉和洞穴,構成了迷人的戲水宮。電影《音樂之聲》拍攝愛情故事的主要場景玻璃亭現在被存放在這里。 開放時間:4月、10月、11月 9:00-16:30;5月、6月、9月 9:00-17:30;7月、8月 9:00-21:00。
8、關於唱歌的鏡頭有好幾個,一個是聖沃岡夫的夏夫堡山,是瑪麗唱歌的草地。唱歌時,還有一個鏡頭是從城堡里帶著一群孩子跑出來,那就是薩爾茨堡下山的路。
『玖』 你覺著為什麼《音樂之聲》的畫質這么好
電影《音樂之聲》的確是很經典的電影,但這部電影真的太老了,很多人都沒有看過,畢竟它是1965年的電影。但我卻從頭到尾不去快進看了很多遍。我喜歡電影中的簡單純粹和天真善良。神聖而美好的電影,總是可以真正讓靈魂得到棲息。
音樂之聲的出現,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而當今的電影也會有反應社會現象的,有深度的電影可以帶給人們更多的心靈沖擊,所以人們渴求在電影界享受具有深度靈魂的滋潤。好的電影會貫穿一個主線,表現不同的人性之美大概題現在愛情親情和愛國之情這些方面還會有其他的分支講電影的出行,發展成一棵大樹,通過這枝枝杈杈的聯系,使得一切看似是分開的實則是相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