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把音樂之聲經典片段與教師行業聯系起來
你好,以下是具體的分析方法:
第一,從瑪利亞一來就關注到了孩子們的心理狀況與心靈需求從而快速與孩子們建立起了親密的師生關系這件事告訴老師們要善於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狀況。
第二,從瑪利亞積極調節家庭關系,真正做到了一個好家庭教師這些事可以看出教育者要擅於調節教育中的各種矛盾。
第三,從瑪利亞從頭教孩子們音樂,循循漸進,不急於求成地學習這些片段告訴教育者們要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還有在影片中瑪利亞帶孩子們出去玩,一邊游戲一邊教學可以看出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興趣。這些都可以與教師行業聯系起來。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麗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麗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B. 音樂之聲是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嗎,為什麼
《音樂之聲》講述了音樂的偉大魅力,倒不是很有教育意義,但可以讓人學會欣賞音樂,從音樂中擷取快樂
C. 音樂之聲觀後感
第一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么認為,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里,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於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為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贊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後,她終於帶著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她的到來,猶如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家帶來了一縷陽光,給了孩子們溫暖,也給了孩子們活力,同時也讓上校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了。當她問:「為什麼這么可愛的孩子們愛捉弄人呢?」回答非常簡單:「這樣爸爸才注意我們。」這是孩子們最真實的回答。他們渴望父母的愛,渴望父母的回應,然而,他們卻沒有得到。上校在喪妻之後完全沉浸在一種沒有笑聲、沒有活力的沉靜之中。他只是給了孩子們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卻忽視了孩子們心靈的飢渴。這不僅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那些搗蛋、調皮,甚至被定性為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們,他們的行為不正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內心的需要嗎?這些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我們這些父母和老師給予愛和呵護,因為他們的努力沒有那麼優秀而得不到關注和寵愛,他們便用這種搗蛋的方式來試圖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們往往會曲解了他們的行為,會更加的不待見他們,致使他們最後走向一條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瑪麗雅的到來,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種從沒有過的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可、被關注的溫暖,他們不再惡作劇,而是用甜美的歌聲告訴父親、告訴大家,也告訴全世界他們心中流淌的快樂。
瑪麗雅用自己的巧手為孩子製作了一件件得體的運動服,讓孩子們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為她很明白:那些看起來高貴的衣服就像是緊箍咒,讓孩子們縮手縮腳,不敢動,不敢尋找自己,不敢承認自己的感受。因為孩子們很愛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不願意反抗,情願穿著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給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愛與歡欣。而我們家長總是把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東西,認為適合孩子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緊箍咒,讓孩子們沒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創造的能力。其實,這也正是給我們提了個醒,讓我們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讓孩子們在自由、溫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另外,瑪麗雅也記住了院長嬤嬤的一席話:「這些牆不是為了擋住你的問題,你要正視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論高低皆要尋求;踏遍每條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須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過小溪,追尋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夢想。這夢想需要你獻出全部的愛,在你有生之日一直走下去。」這些告誡,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的人生真諦。瑪麗雅循著這條生活的原則,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也給上校一家帶去了快樂與希望。最後翻過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繹,也應該算是對人們的一種提示,一種戰勝困難就是希望的鼓勵。
影片從始至終,都以愛與自由為主線,讓人們感受到了愛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支持,愛的偉大與珍貴,並告訴人們,愛要從內心流淌,從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個個親人愛起,最後便會演繹成為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愛,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愛。
第二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裡接受了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麼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裡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並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於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裡,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矩里。
她教學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並且培養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像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像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並記憶。在教學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式,並不是生搬硬套,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和想像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麼技能都可以培養,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第三篇:音樂之聲觀後感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啟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現在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才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盡管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這里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而且其實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通過自己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為教師應該讓孩子們在學校里快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特別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游戲場景,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游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啟示非常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快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為教師應該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達到一專多能,用自己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D. 電影《音樂之聲》講的是什麼
主要講述了熱情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奧地利退役軍官特拉普海軍上校家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幾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孩子們的生活就像鍾擺一樣循規蹈矩,毫無生氣。瑪麗亞來到上校家後,順應孩子們天性活潑的特點,教他們唱歌跳舞,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使家中充滿歡樂。
她的熱情、愛心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喜愛,最終也贏得了上校的愛慕,後來成了孩子們的母親。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後,愛國的上校不願意效力於納粹海軍,於是,在一次民謠節上,上校帶領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4)電影音樂之聲對教師的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角色介紹:
1、瑪利亞
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2、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3、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4、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
E. 音樂之聲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上一星期,語文老師讓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修女瑪麗亞的故事,瑪麗亞因喜愛大自然,喜愛唱歌,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七個孩子。上校對她十分嚴厲,非常冷漠。但還是被瑪麗亞的善良所感動,經歷過一番風雨後,兩個人終於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說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還記得那個場景:聽著從瑪麗亞嘴裡汩汩流動的歌詞,看著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裡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著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困難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挫折便後退,不敢面對它們,更沒有膽量去克服它們。但看完電影,聽著瑪麗亞那首輕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對困難。
給我的第二個感受是: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整部電影突出了音樂這一主題,出現了許多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絨花》、《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也正是通過音樂,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動了,真是應了馬丁·路德的那句話:「不為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從此,我更加喜歡音樂了,更加喜歡唱歌了,因為音樂可以使人愉快,成為一個像瑪麗亞一樣的快樂的人。
昨天,媽媽為了讓我看上《音樂之聲》,幾乎忙了一中午,內容簡介很長。主人公瑪麗亞是一個在修道院里的修女。由於她活潑好動的性格使院長決定把她安排到馮。特拉普上校的家裡做家庭教師。因為亡妻的悲傷,使特拉普上校對孩子們實施軍事化管理。
但是,瑪麗亞的到來,改變了七個孩子的命運。在上校的家時,她用窗簾布為孩子們縫制了游戲服,帶著他們出來玩。當上校帶著女朋友男爵夫人回來時,她正帶著他們爬樹,劃船,當他們劃船時男爵夫人已經在等候多時了,可是當船快劃到岸邊時瑪麗亞摔了一個跟頭,所以船翻了,七個孩子一個接一個掉下了水。
他們拚命遊了上來。後來上校和男爵夫人訂了婚,由於夫人對瑪麗亞說了一些話,讓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院長讓他去尋找自己的美夢。瑪麗亞又回到了上校的家裡。男爵夫人覺得已無法挽回上校對瑪麗亞的愛意,便自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訂了婚,不久他們便結了婚。幸福美滿便是結局!
這個故事既幽默又風趣。瑪麗亞用善良誠實樂觀的精神和行動贏得了孩子們和上校的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是可以感化一切的!
從物學的角度來說,冷,是因為缺少了熱,黑暗是因為缺少了光。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說世間的丑惡都是因為缺少了愛的存在……
作為一部音樂劇,它的中間當然是蘊含了許多音樂元素,但真正打動觀眾的,卻是其中濃濃的愛……
當一個教堂的修女去做家庭教師時,與她的僱主一位艦長卻發生了爭執。在僱主的眼中,他把孩子們當成士兵一樣對待。在外人眼中看來可笑的事情,一件件的發生在他的身上。孩子們得不到一點愛,為了讓父親更多的關注他們,而去捉弄一任任的家庭教師,而熱情活潑的修女瑪利亞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趁艦長外出時,私自用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孩子們四處玩耍,教孩子們唱歌。瑪利亞用心中的愛感染了他們,擊碎了他們的孤獨與怯懦。當艦長回來,他聽到了只有他妻子在世時才有的滿屋歌聲。他的嚴肅,冷硬包裹的孤獨,無助,對生活的恐懼被擠掉了,然後唱出了整部電影的高潮——《雪絨花》
作為一名父親,艦長當的確實不好,可是,作為一個原本在美滿家庭中生活後又失去妻子的他來說,在高冷的背後是對生活殘酷的恐懼,他的恐懼令孩子們不知所措,他管理孩子如同管理士兵,甚至可笑到他雖然知道卻從不叫孩子們的名字,而是用吹口哨的音調來作為他們的名字。而瑪利亞的出現,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愛,之後點燃了艦長的愛,這也就是最好的結局。
所以,給別人一個愛的源頭,用心中的愛去點燃他們心中的愛,讓愛充滿世界,令丑惡無所遁形吧!
前不久,老師在音樂課上為我們播放了音樂之片——《音樂之聲》。看完後,我深有感觸。
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述了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正是因為這一曲曲藝術佳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能一直保持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沒有對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永遠只是那輕松愉快的節奏!
今天晚自習,我們帶領十一十二班的學生觀看了《音樂之聲》。看完後我的感觸很大。《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修女瑪利亞因為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後來與上校相愛並結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為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可行動卻被德軍發現,最後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於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並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後回到了已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並不想為納粹辦事,於是他帶著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嚮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音樂是打開人心靈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個人改變,是一個環境改變。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樂之聲》中瑪利亞就做到了。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瑪利亞剛來的上校家的時候,家中沒有一點生機。所有一切都是很順序的,沒有歡笑,沒有音樂,讓人感覺像一個冰窖一樣。可是美麗的瑪利亞用歌聲打開了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樣快樂的玩。他們與瑪利亞相處的十分融洽,瑪利亞經常叫他們唱歌跳舞。這是上校回來了,因為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隱藏了起來,也不與孩子們交流,所以看到孩子們唱歌時十分生氣。但是聽到孩子們專門為歡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開了,上校發現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這個家搞得一點生氣都沒有。所以上校請瑪利亞留下來,就這樣每天家裡都充滿了歡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瑪利亞和上校結婚了。
就這樣瑪利亞用自己的歌聲組建了一個快樂的家庭,成為了一個了解孩子的媽媽。
這讓我明白音樂是一種十分可愛的東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國際,無時無刻都可以鑽進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動。所以我們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樂,不可以失去音樂,因為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為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讓我記住音樂,學會感受音樂。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深受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著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部電影時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葯了。我看著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么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
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
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本書,深受感動。
這本書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著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本書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葯了。我看著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么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今天是特別的一天,因為,爸爸媽媽帶我去西安音樂廳觀賞了音樂歌舞劇《音樂之聲》。來到音樂廳時,我高興極了,興奮不已的坐在座位上,等著開演。終於,帷幕升了上去,音樂響起來了,我目不轉睛地盯著舞台,連身體都僵住了,演員們的演出太精彩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在一座修道院里,有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名叫瑪利亞。因為她從小在阿爾卑斯山長大,所以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還特別愛唱歌,經常在修道院里大聲唱歌。院長覺得她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派她去海軍上校家裡給他的孩子們當家庭教師。
瑪利亞來到了上校家裡,發現他的七個孩子缺少陪伴和關愛,因為上校的妻子去世了,而上校用非常嚴格的方式教育孩子們,家裡缺少歡聲笑語。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用她的愛溫暖了孩子們和上校的心。
上校準備給孩子們找一個新媽媽,可是在他們准備結婚前,納粹德國吞並了奧地利。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上校發現自己和未婚妻的觀點非常不一致,所以他們分手了。
最後上校愛上了善良活潑的瑪利亞,他們結婚了。為了躲避納粹,他們在音樂節上用合唱作掩護,在修女們的幫助下,想方設法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逃到了瑞士,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個故事非常精彩,而且裡面有很多首動聽的歌曲,讓我記憶深刻。直到現在,主題曲還在我的腦海里回盪……
F. 電影《音樂之聲》 中,瑪利亞和崔普的教育方式 有何區別影片帶給你哪些教育啟
瑪利亞的教育方式和崔普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是:她以音樂帶動學生學習的樂趣。教育啟發:用這些積極話語來增強自己的自信。
一、瑪利亞的教育方式和崔普的教育方式的區別
1、崔普的教育方式
瑪麗亞到達崔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亡妻的悲傷使崔普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
2、瑪利亞的教育方式
瑪麗亞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
二、教育啟示
如何增強自信,當過老師的人都還記得第一次登上講台的情形吧!害怕、緊張、手足無措。瑪利亞在被派到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的途中,也流露出了對未來的忐忑:能被上校和七個孩子接受嗎?她唱到:「我的未來會怎樣?我為什麼會如此膽怯?」
為了鼓舞自己,瑪麗亞用這些積極話語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如果你是一名新教師,在上講台前缺乏自信,那麼學習一下瑪麗亞吧!這些積極話語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當你對自己不斷肯定時,你會發現你對生活的態度積極了,也更加自信了。
G. 《音樂之聲》中的教育啟示
《音樂之聲》是美國的一部影片,講得是家庭教師和七個孩子以及孩子爸爸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納粹時期,奧地利被德國合並,作為一名愛國又愛家的男人,男主帶著自己的小媳婦和自己的七個孩子,在影片的最後逃忙去了瑞士,而我最喜歡的是影片的前半部分。
瑪利亞是一個修道院的修女,按道理是要將一生都用來侍奉上帝的,但是,她實在不適合這個死氣沉沉的地方。
所以,院長送她去給范崔普家當家庭教師。孩子們年齡不等,有著各種需求,但是最需要的是爸爸的愛,可是因為媽媽的去世,家裡變得越來越嚴肅,爸爸對他們的管理,就像是對待自己的下屬。孩子們只好用捉弄家庭教師來吸引爸爸的注意力。爸爸很煩惱,孩子們不快樂!
可是,古靈精怪的瑪利亞改變了一切。
她征服了孩子們的心,得到了他們的尊重,她用舊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著他們玩遍了城市,她教她們唱歌,給她們愛,尊重以及理解。
孩子們也很愛她,當然,孩子們的爸爸也愛上了她,所以心機男爵夫人就自己離開了。
當然,這部電影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孩子們的教育問題。
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們,總是讓老師和家長十分的頭疼。
這時候,很多不明智的老師或者家長,就會採取一系列的壓制策略,以求孩子們的安靜和守規矩。
我小時候就很守規矩,因為大人們很喜歡教育人。
瑪利亞不是這樣的,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以及不信任,她做到了包容以及引導,最後成功的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好。
這里所體現出來的教育智慧,很簡單,但是很難實施。因為,老師們做不到每天領著孩子們做喜歡的事情。但是,家長可以啊,當然,這個年代,手機好像比自己家裡,那頑童有趣重要的多吧!!
教育是任重道遠的,一味的說教,沒有什麼成就,反而會壞事。那些被老師,父母遺忘在角落裡的孩子們,他們的心聲會有人傾聽嗎?那些被父母用來比較撐面子的孩子,他們真的喜歡這樣嗎?
我們的教育是為了什麼呢?我們的孩子他們幸福嗎?老師這樣做,父母這樣做,真的好嗎?
H. 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觀後感15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中最感動之處,是瑪利亞與孩子們、特拉普一起克服困難的種種場景。當瑪利亞喚起對特拉普的愛情時,她知道要與男爵夫人結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長對她說:That you have to look for your life(你必須追尋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家,追尋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對,終於和特拉普結成伉儷,然而生活中的磨難沒有止境,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參迦納粹的海軍,拒絕為納粹服務,他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於是他准備冒險帶全家離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退縮,而是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雪絨花》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喚起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最後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瑪利亞一全跨過了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電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歡快的歌聲,動人的場景卻將永遠印在我的頭腦中,鼓舞我向前,將讓我學會堅強,不畏懼困難,時刻對生活充滿信心,快樂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
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
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音樂是打開人心靈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個人改變,是一個環境改變。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樂之聲》中瑪利亞就做到了。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瑪利亞剛來的上校家的時候,家中沒有一點生機。所有一切都是很順序的,沒有歡笑,沒有音樂,讓人感覺像一個冰窖一樣。可是美麗的瑪利亞用歌聲打開了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樣快樂的玩。他們與瑪利亞相處的十分融洽,瑪利亞經常叫他們唱歌跳舞。這是上校回來了,因為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隱藏了起來,也不與孩子們交流,所以看到孩子們唱歌時十分生氣。但是聽到孩子們專門為歡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開了,上校發現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這個家搞得一點生氣都沒有。所以上校請瑪利亞留下來,就這樣每天家裡都充滿了歡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瑪利亞和上校結婚了。
就這樣瑪利亞用自己的歌聲組建了一個快樂的家庭,成為了一個了解孩子的媽媽。
這讓我明白音樂是一種十分可愛的東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國際,無時無刻都可以鑽進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動。所以我們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樂,不可以失去音樂,因為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為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讓我記住音樂,學會感受音樂。
今天是特別的一天,因為,爸爸媽媽帶我去西安音樂廳觀賞了音樂歌舞劇《音樂之聲》。來到音樂廳時,我高興極了,興奮不已的坐在座位上,等著開演。終於,帷幕升了上去,音樂響起來了,我目不轉睛地盯著舞台,連身體都僵住了,演員們的演出太精彩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在一座修道院里,有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名叫瑪利亞。因為她從小在阿爾卑斯山長大,所以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還特別愛唱歌,經常在修道院里大聲唱歌。院長覺得她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派她去海軍上校家裡給他的孩子們當家庭教師。
瑪利亞來到了上校家裡,發現他的七個孩子缺少陪伴和關愛,因為上校的妻子去世了,而上校用非常嚴格的方式教育孩子們,家裡缺少歡聲笑語。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用她的愛溫暖了孩子們和上校的心。
上校準備給孩子們找一個新媽媽,可是在他們准備結婚前,納粹德國吞並了奧地利。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上校發現自己和未婚妻的觀點非常不一致,所以他們分手了。
最後上校愛上了善良活潑的瑪利亞,他們結婚了。為了躲避納粹,他們在音樂節上用合唱作掩護,在修女們的幫助下,想方設法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逃到了瑞士,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個故事非常精彩,而且裡面有很多首動聽的歌曲,讓我記憶深刻。直到現在,主題曲還在我的腦海里回盪……
今天晚自習,我們帶領十一十二班的學生觀看了《音樂之聲》。看完後我的感觸很大。《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修女瑪利亞因為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後來與上校相愛並結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為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可行動卻被德軍發現,最後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於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在今天的社團課上,我們觀看了一部幽默的電影《音樂之聲》,它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從修女到家庭教師的故事,當她還是修女的時候,她非常調皮,大家都不喜歡她。但是,她非常熱愛唱歌。修道院有一個規定,修女不可以隨便唱歌。於是,院長就把她趕出來了修道院。之後,她被一位艦長選中去做家庭教師,結果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她唱歌,他們的合唱團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這個故事被改編為電影,很受人們歡迎。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么認為,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師。在這里,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本書,深受感動。
這本書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著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本書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葯了。我看著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么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上一星期,語文老師讓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修女瑪麗亞的故事,瑪麗亞因喜愛大自然,喜愛唱歌,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七個孩子。上校對她十分嚴厲,非常冷漠。但還是被瑪麗亞的善良所感動,經歷過一番風雨後,兩個人終於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說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還記得那個場景:聽著從瑪麗亞嘴裡汩汩流動的歌詞,看著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裡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著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困難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挫折便後退,不敢面對它們,更沒有膽量去克服它們。但看完電影,聽著瑪麗亞那首輕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對困難。
給我的第二個感受是: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整部電影突出了音樂這一主題,出現了許多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絨花》、《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也正是通過音樂,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動了,真是應了馬丁·路德的那句話:「不為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從此,我更加喜歡音樂了,更加喜歡唱歌了,因為音樂可以使人愉快,成為一個像瑪麗亞一樣的快樂的人。
昨天,媽媽為了讓我看上《音樂之聲》,幾乎忙了一中午,內容簡介很長。主人公瑪麗亞是一個在修道院里的修女。由於她活潑好動的性格使院長決定把她安排到馮。特拉普上校的家裡做家庭教師。因為亡妻的悲傷,使特拉普上校對孩子們實施軍事化管理。
但是,瑪麗亞的到來,改變了七個孩子的命運。在上校的家時,她用窗簾布為孩子們縫制了游戲服,帶著他們出來玩。當上校帶著女朋友男爵夫人回來時,她正帶著他們爬樹,劃船,當他們劃船時男爵夫人已經在等候多時了,可是當船快劃到岸邊時瑪麗亞摔了一個跟頭,所以船翻了,七個孩子一個接一個掉下了水。
他們拚命遊了上來。後來上校和男爵夫人訂了婚,由於夫人對瑪麗亞說了一些話,讓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院長讓他去尋找自己的美夢。瑪麗亞又回到了上校的家裡。男爵夫人覺得已無法挽回上校對瑪麗亞的愛意,便自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訂了婚,不久他們便結了婚。幸福美滿便是結局!
這個故事既幽默又風趣。瑪麗亞用善良誠實樂觀的精神和行動贏得了孩子們和上校的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是可以感化一切的!
從物學的角度來說,冷,是因為缺少了熱,黑暗是因為缺少了光。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說世間的丑惡都是因為缺少了愛的存在……
作為一部音樂劇,它的中間當然是蘊含了許多音樂元素,但真正打動觀眾的,卻是其中濃濃的愛……
當一個教堂的修女去做家庭教師時,與她的僱主一位艦長卻發生了爭執。在僱主的眼中,他把孩子們當成士兵一樣對待。在外人眼中看來可笑的事情,一件件的發生在他的身上。孩子們得不到一點愛,為了讓父親更多的關注他們,而去捉弄一任任的家庭教師,而熱情活潑的修女瑪利亞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趁艦長外出時,私自用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孩子們四處玩耍,教孩子們唱歌。瑪利亞用心中的愛感染了他們,擊碎了他們的孤獨與怯懦。當艦長回來,他聽到了只有他妻子在世時才有的滿屋歌聲。他的嚴肅,冷硬包裹的孤獨,無助,對生活的恐懼被擠掉了,然後唱出了整部電影的高潮——《雪絨花》
作為一名父親,艦長當的確實不好,可是,作為一個原本在美滿家庭中生活後又失去妻子的他來說,在高冷的背後是對生活殘酷的恐懼,他的恐懼令孩子們不知所措,他管理孩子如同管理士兵,甚至可笑到他雖然知道卻從不叫孩子們的名字,而是用吹口哨的音調來作為他們的名字。而瑪利亞的出現,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愛,之後點燃了艦長的愛,這也就是最好的結局。
所以,給別人一個愛的源頭,用心中的愛去點燃他們心中的愛,讓愛充滿世界,令丑惡無所遁形吧!
文章摘要:四紛飛,五六瓣撒;但不同的是,她每次與山的眼神碰撞的時候,總是馬上轉移視線,或者是低頭。榜樣。女兒因難產也走了,本就半熟的妻子終於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下完全的熟透了;是溫馨的寄贈。、第一句。我只是用英文說了一句謝謝;安妮是一個女孩。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並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後回到了已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並不想為納粹辦事,於是他帶著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嚮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深受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著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部電影時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葯了。我看著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么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前不久,老師在音樂課上為我們播放了音樂之片——《音樂之聲》。看完後,我深有感觸。
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述了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正是因為這一曲曲藝術佳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能一直保持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沒有對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永遠只是那輕松愉快的節奏!
;I. 急求電影《音樂之聲》人物分析
一、瑪利亞
瑪利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二、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三、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四、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她決定讓瑪麗亞去馮・特拉普上校家做看護,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後來幫助瑪麗亞一家逃離生天。
(9)電影音樂之聲對教師的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利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
該片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